与孔子有关的六个关键词

合集下载

从几个关键词看孔子的精神及其启示

从几个关键词看孔子的精神及其启示

体现 的正是父母养育三年才 “ 免于父母之怀” ,所
以要守丧三年 以 “ 有三年之爱于父母 ”这种感恩 、 报恩的道德 自觉。 “ 心安” ( 或 “ 心有不安 ” )是
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 ( 《 论语 ・ 学而》 )有若
的观点体现 了孔子 的思想 ,孔子确实认 为孝是 实
子还强调人要 “ 直” , “ 直”就是人要凭着 自己的
志 ;不但要生事之以礼 ,还要死葬之以礼 。 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孝 ,将孝视为实现 “ 仁”
的根本 呢?一方 面 ,孝是人最原初 、最切 己、最
真实 的情感 。孝 所表现 出来 的爱亲情感 ,是基 于
天然血缘关 系所 形成 的一种生而具有 的情感 ,就
理解孔子思想 的第三个关键词 。
践 “ 仁”的根本。 《 沦语 ・ 颜
记载 : “ 樊迟问
三 、 心 安
仁 。子 日 :爱 人 。 ”孔子 的意思是 ,仁就是爱人 , 后来 孟子发挥孔子 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 “ 仁者爱
人 ”这一广为人知 的名言 。不 过 ,孔 子这里说的 “ 爱人”并不是普泛 的爱一切人 ,而是爱 自己的父
母 亲人 ,是指亲 亲之爱 ,孝 亲之情 。所 以孔子反 复强调要孝养父母 ,不但物质上要 “ 养” ,情感上 还要 “ 敬” ;不但 要养 父母之 体 ,还 要养父 母之
“ 仁”的基础 , “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说的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孔子论 “ 仁” ,多与人 的真诚 无私 的情感相关 ,如 “ 刚 、毅 、木 、讷 ,近仁” , “ 巧言令 色 ,鲜矣仁 ! ”等 ,都是如此 。此外 ,孔
人文天下 { 2 0 1 7 年1 月 刊 总 第8 7 期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要本文主要从孔子道德修养理论的六个方面,即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等说明教师应如何实施这种道德修养,从而加强职业院校师德建设。

关键词: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师德在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弘扬师德,达到育人、安邦的目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己”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自省自省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

孔子教导弟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治长》)。

“内自讼”即内的自责,自我反省。

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己”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的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的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涵养品性,当我们教育学生,而学生不能够理解和听取时,我们也应该像孔孟圣人说的那样,首先想一想我们自己做得够不够,我们的方法有没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师”。

二、克己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关于“克己”,孔子有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

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鲁莽行为。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立了我国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教育思想(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一是以人为本。

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他认为: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是以德为先。

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

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内容提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当时社会进行了伦理道德化的提升,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礼”为原则,“中庸”为方法论,并兼有独特的教育思想为内容的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着正统思想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

在当代中国社会,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孔子儒家思想的渗透,曾经多次出现了研究孔子思想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孔学”,由此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孔子的“仁”、“礼”、“中庸”及其教育思想对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礼”“中庸”教育思想影响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便出现了一些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和一些新的思潮萌发的变化状况。

在社会上,尤其是先进的“士”阶层人们中间既反对君本又反对神本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

虽然这一思想是立足于维护和巩固贵族阶级的封建统治,但是其中又承认了“民心向背”是决定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否长久地维持下去的根本因素,其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于是人的问题就成了当时的进步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孔子正是站在这个转折点上,从人的问题出发,通过总结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成功地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伦理道德化的提升,创造出了以“仁”为核心,“礼”为原则,“中庸”为方法论,并兼有独特的教育思想为内容的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影响,曾多次出现了研究孔子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孔学”。

下面笔者就从“仁”、“礼”、“中庸”及教育思想四个方面来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意义“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摘要: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各家注疏中共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都要教育,第二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被教育成没有区别的同类善人。

第三种解释是前两种解释的融合,所以实质上有两种解释。

通过与《论语》文本对比,第一种解释可以在教育学中成立,第二种解释也可以成立,但是却是在对受教育者提出向学之心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提出了要求,对于现代教育颇有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万能;论向学之心;劝学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出于《论语·卫灵公》篇,第39条就这么四个字,因此没有上下文可以解释。

但是它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思想,并且颇有争议。

因此,需要澄清其含义及对于教育的意义。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三种解释通过对《论语》的重读及其对各家的注疏来看,“有教无类”共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无论什么人都要进行教育。

如杨伯峻的注解:“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1]杨树达的注解依据的是孔子的两段原文,“述而篇曰: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这里的束■是弟子见老师的礼物,凡是有了薄礼,孔子都会教育。

“互乡难与言”中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恶人,但是其中的童子来学习,孔子也没有拒绝教育。

第二种解释: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教育成没有什么区别的同类善人。

引申来看,没有区分也就是教育好了,因为教育就是都把学生教育好,不能是教育不好。

如朱熹的解释就是“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3]168也就是说,每个人本性是善的,最后经过教育也一定会恢复善的本性。

张居正的《论语别裁》中也同样是这种解释:“智的,愚的,贤的,不肖的,都是一般样教训化导他,何尝分别等类,而有所拣择于其间哉?”[4]252还有第三种解释实质是把第一种和第二种解释融合起来,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教育,最后也能把人教育好了。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摘要】孔子"六艺"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孔子看来,仁、义、礼、智、信、忠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仁是道德准则,义是正义与道德的实践,礼是社会规范与关系的维护,智是决策与处理事务的能力,信是诚实守信的品德,忠是对社会忠诚的原则。

结合这些理念,制定更完善的社会治理政策,培养全民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六艺"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引领着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孔子, 六艺, 社会治理, 仁义礼智信忠, 社会秩序, 社会关系, 社会稳定, 道德水平, 治理能力, 社会政策, 社会治理视域1. 引言1.1 孔子“六艺”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六艺”概念,即仁、义、礼、智、信、忠。

这六种道德素养和能力被视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对于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难题。

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而孔子所提出的“六艺”恰恰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仁、义、礼、智、信、忠这六种道德素养和能力,可以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仁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建立互助和合作的精神;义可以让人们坚守正义和道德,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礼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智可以让人们在决策和处理事务时更加理性和周全;信可以让人们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基础;忠可以让人们对国家和社会忠诚,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结合孔子的“六艺”理念,制定和执行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政策,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发展。

通过培养“仁、义、礼、智、信、忠”六艺,可以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谐、繁荣的方向发展。

论语(关键词)【精选】

论语(关键词)【精选】

《论语》重要词语的内涵简释1、仁——仁爱,仁德,爱人为核心,和谐相处,大忠大爱是为仁;义——忠义,尊贤为核心,有难帮一把即为义;礼——礼和,具体规定仁义,敬人即为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智——睿智,观一叶而知秋,知道日常,琢磨日常;信——信用,诚信,诚实,真诚可靠是为信;德——道德;政——法制,禁令;刑——刑罚;善——优秀的人;不能——能力差的人;劝——勤勉努力;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孝——孝顺父母;弟——悌也,敬爱兄长;慈——慈爱幼小;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敬事——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节用——节约用度;均无贫——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尚德——崇尚道德;和无寡——和睦就无所谓人少;安无倾——安定就不会倾覆;有道——政治清明,遵守道义的人或社会;无道——不守道义的人或社会;2、文——儒家的文化经典,历史文献;文采;完美;修饰;八佾——古代天子的乐舞;陪臣——重臣,家臣;11 01628庶人——平民百姓;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3、仕——出仕,做官;隐——隐居,隐士;楚狂接舆——有看清天下时势的睿智,有良好的能力,不满社会现实,却知难退隐,怀着无为的襟怀,怀有宝璧却不用于世,善意讽喻孔子急流勇退,乱世隐藏不出。

长沮桀溺——天下恶浊,改革难成,不如逃避礼法之外,自食其力,清净不扰,洁身不辱,刁难孔丘之徒问津,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

石门晨门——隐于晨门,知道世事不可为,揶揄孔子“知其不可认为之”;荷贵之人——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听孔子击磬而知其意,借硁硁的磬声评点孔子的旨趣,亦可谓知音之人;荷蓧丈人——态度前倨后恭;孔子对隐士的评价——身处乱世,许多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知道时代不可挽回,因而不愿做“中流砥柱”;孔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从政的强烈自信,力求用世。

滔滔者——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辟人之士——逃避坏人的人;辟世之士——逃避社会,隐居的人;鄙哉——偏狭啊;硁硁乎——语义双关,击磬的声音,又指识量浅陋、固执而又不顾大义的样子;深则厉,浅则揭——比喻做事要通达权变;厉,穿着衣裳涉水;揭,提起衣裳;4、谨而信——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至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指导意义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之点是:一、立志于学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是孔子的人生总结。

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

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是立志于求道。

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点。

“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

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孔子的辉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

二、全面学习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二是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

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

他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学习知识使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

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孔子远足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

4. 孔子思想之关键词

4. 孔子思想之关键词
理解孔子思想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1 关键词1:儒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蓺为法。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夫儒者以六蓺为法。六蓺 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 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 汉书*艺文志》 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 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 试之效者也。 试之效者也。 →→→诸子出于王官 →→→诸子出于王官 儒,柔也。术士之称。(段玉裁《说文解字》 儒,柔也。术士之称。(段玉裁《说文解字》) “柔也” 注:(1)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 柔也” :(1 人,能服人;(2 人,能服人;(2)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术士之称” 注:(1)儒以道安民 →道;(2)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艺。 术士之称” :(1 ;(2
理解孔子思想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2 关键词2:道
金岳霖《论道》 道是哲学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 金岳霖《论道》:道是哲学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 (1)道与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 (2)道与逻各斯 )道与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 “道”之本义 :最初出现于金文的道是会意字,从行(街道)、从又(手)、从首, 会手在头前于路上引导前行之意。……→ 会手在头前于路上引导前行之意。……→道最初是一个动词,其本意为引导。除了道 路外,道的引申意还有方法、法则(规律、规范)、言说、指导、疏导、,等等。 路外,道的引申意还有方法、法则 道与人(具体规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 具体规范) 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 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 道与天——( 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 道与天——(1)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 (《左传》昭公十八年 ) 左传》 (2)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 永保天命。(《尚书* 永保天命。(《尚书*仲虺之诰 》) (3)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 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荡陵德,实悖天道。(《尚书*毕命》 荡陵德,实悖天道。(《尚书*毕命》) (4)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 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 地之常,与之俱行。(《国语*越语下》 地之 ,与之俱行。(《国语*越语下》)

论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仁”(梅珍生)

论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仁”(梅珍生)

论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仁”(梅珍生)梅珍生摘要:孔子思想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礼”,一个是“仁”,它们何者是主,何者是从,或者说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一直为孔子思想阐释中的基本问题。

如果从“礼”的基本结构来定位礼与仁的关系,可以看到孔子对礼的重视,包括对于礼的外在形式与礼的本质两个方面,“礼后”而成人的人性锻造价值,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完成的内容,仁与礼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地规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即仁的内容和礼的形式的统一。

关键词:孔子;儒学;礼与仁;理想人格在现有的研究中,孔子思想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礼”,一个是“仁”,它们何者是主,何者是从,或者说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一直为孔子思想阐释中的基本问题。

本文试图从“礼”的基本结构来定位礼与仁的关系,为人们把握孔子思想提供一个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视角,以此就教于方家。

据统计,《论语》中论及“礼”的材料,共有七十五条,以至常见有孔子的思想以礼为核心的说法。

由于“仁”在《论语》中同样居于主导位,《论语》一万一千柒百零五个字中,仁字就有一百零五个,据此不少人又断言孔子之学就是仁学,孔子及其门人所追求和实行的,都是围绕“仁”而展开的。

但是,我们若从探寻人的本质以及礼的本质问题入手,重新审视仁与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就可以发现仁与礼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地规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即仁的内容和礼的形式的统一。

而从礼的本质看,仁与礼在不同程度上又代表了礼的两个层面,即礼之文和礼之质。

在孔子那里,礼通常指礼文,而仁则是礼之本或礼之质。

他追求礼的文质统一,就是为了在把握礼的本质中再现人的本质。

一、礼之文的层次孔子作为周礼的向往者,他首先是一个注重礼的形式即“礼之文”的人。

他对礼文的重视,为同时代人所侧目。

春秋时,“讥礼文烦碎者盖始于晏婴,其沮齐景公封孔子,以为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咩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1]对礼文的过分重视,甚至成了他仕途受阻的主要原由。

孔子“仁”-“礼”思想

孔子“仁”-“礼”思想

孔子的“仁”\“礼”思想摘要:“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两个核心观念,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礼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是两个核心的观念。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

”在《论语》中,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达到一个“修身”“爱人”的目的,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

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对于礼,我们可以从孔子这句话中得知一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

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

在实现途径上,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就是“克己复礼“。

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

”但是,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礼也决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而是从人出发,在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实践观察中,运用简单的唯物辩证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哲学规律及其基本的运用。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摘要: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

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师者智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的阐述可谓多矣,正如林存光在《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书中指出,即使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对其形象的描述也不一样,如墨家称其为“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的孔某”,庄子称其为“现世最大的盗贼”,孟子和荀子称其为“既仁且知而盈体智慧的圣人”。

这种矛盾在《论语》中也存在,他的弟子说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隐者则说他是“五谷不分、六体不勤”。

孔子形象的多样化,实是因为政治需要、学说需要、理解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实际上,真实的孔子形象一直鲜活地存在于《论语》之中,胡念贻认为:“《论语》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成功地刻画了孔子这个人物形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孔子形象进行了重塑,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它真实地反映出孔子的原貌,为我们客观的把握孔子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回归《论语》探求孔子的真实形象。

一、乐于学习、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好学,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终于在七十岁的时候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但他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为此,他甚至把《易》的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竹简都读断了三次,留下了“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强调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来治学,扎扎实实、信实无欺、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摘要】孔子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艺术形式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礼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乐能够调和人们的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射、御、书则分别代表着军事技能、管理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社会治理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数的应用则提供了决策者们更加科学的手段,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准确的指导。

从孔子"六艺"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这种理念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社会治理、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现代借鉴。

1. 引言1.1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在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是指孔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的良好治理,人民应当具备六种基本技能,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艺在孔子看来是建立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这些技能,人们可以培养出德、智、体、劳、艺五种美德,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虽然孔子的六艺已经被时代淘汰,但其思想却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的六艺,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社会治理智慧,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借鉴与启示。

孔子所倡导的六艺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社会伦理和治理理念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通过对这些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对孔子“六艺”的深入解读,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更好的社会治理路径,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2. 正文2.1 孔子“六艺”的概念及意义孔子“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是孔子提倡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这六艺在孔子看来并非只是一种技术技能,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提升的途径。

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孔子“六艺”具有重要的意义。

射、御、书三种技艺在孔子“六艺”中也各有其贡献。

射能锻炼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御则培养人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书则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智力水平。

孔子形象

孔子形象

摘要《论语》是孔子言行的可靠记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论语》来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首先,孔子具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思想见解、坚持自己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知识分子。

他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所以他提倡宗法、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等级秩序,并在现实中艰苦实践;他反对诸侯争霸战争,提倡休养生息,提倡读书人入仕做官,造福百姓。

其次,孔子具有作为师者的形象。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推行教化、以传播祖先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的师者。

他本人有着严于律己的人生哲学。

他自己刻苦好学,并且学为所用;他遵守世俗礼法,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为人称颂,更值得学习。

他推行教化,普度众生,并以此为目的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

最后,孔子具有君子的形象。

孔子是一个体道悟道、追求内心解放、天人合一、带领大众走上觉悟之路的君子。

孔子倡导和树立“修身心,济俗世”的理念。

在战乱不断与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他仍然不对追求内心觉悟,希望通过思想理论的创立与形成,为社会人生找到一条出路。

他树立“君子”理想,力图使所有觉悟之人走向人生正途。

因此,他身体力行,亲身体悟大道,并且,他提倡仁爱思想及其作用。

关键词:教育理念、仁爱思想、体悟大道、君子理想Abstract一、孔子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表现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担忧天下安危、体谅百姓的一名士人的形象。

他提出了很多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

这在现在仍然有巨大积极作用。

(一)维护国家统一、天下安定1、提倡宗法、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等级秩序在《论语》中,孔子之所以具有知识分子即当时士人形象,是因为他怀有维护国家统一、天下安定思想。

他提倡恢复宗法、礼乐等制度使社会重新恢复以周天子为最高统治权威的统治秩序,从而进一步巩固国家的统一。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通过这些制度的维护,使以血缘为关系的政治统治得到加强和巩固。

孔子作为当时士人阶层的代表,他表达了对但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担忧。

这在《论语》中有充分体现。

孔子不满三桓专权,各诸侯蔑视王权,僭越礼制就是其上述思想的侧面反映。

孔子思想关键词

孔子思想关键词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 季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 庄公十年 》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 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伊尹曰: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 进,……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 羞汙君,不辞小官。……孔子之去齐,接 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 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 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 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 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 之时者也。”
——《商君书· 画策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 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 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 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 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 子· 梁惠王上》)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 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 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 宪 问》)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 语· 里仁》)

孔子的形容词

孔子的形容词

孔子的形容词
孔子的形容词可以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形容词:
1. 聪明智慧的: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圣贤,他具备非常高的智慧和见识。

2. 仁爱慈悲的: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互助,他的教导强调充满慈悲与善意的行为。

3. 谦逊谨慎的:孔子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谦逊谨慎,他认为学习不止一生,对待知识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4. 有远见的:孔子非常重视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他提出了很多措施和理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5. 有教育意义的: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古风古韵的:孔子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时期,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古代士人的风范和气质。

7. 忠诚正直的:孔子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他强调忠诚和正直,认为一个人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请注意,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形容词,但对于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形容词还远不止于此,可以有更多的描述。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

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维护者;圣人;导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

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

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

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

《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

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

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

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

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仁”,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

为了“仁”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

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礼”。

“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

”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直报怨:用公正对待仇怨
以德报怨
人做了好事要有鼓励,做了坏事要给予惩罚。
当所有行为举止收到的报复没有两样,道德就没有了对人的约束力Βιβλιοθήκη 结论 道德一旦极端化,便会有
取消自身的危险
《吕氏春秋 察微》: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1.怨 2.器 3.穷 4.孝 5.君、臣、父、子 6.《春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报怨以德”: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道德经》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眼中,什么是美 对秩序的要求,是孔子治理国家、地方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其为人处 事之中一直奉行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