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体验是审美主体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的显现。
审美活动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流程中,审美心理活动有着它发生、发展的运动轨迹,在不同的层次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审美活动的发生层次分为审美体验的准备、审美体验的实现、审美体验的效应三个层次。
美是相对人而言的。只有人类才真正懂得审美,离开了人类的活动则无所谓美或不美。人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有着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对于一个值得关照、鉴赏、品味的具有美感的客体而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样也要在审美活动中经历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的转换。审美体验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构成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它不同于主体从艺术活动中或对美的欣赏中所获得的一般审美感受,它更活跃、更剧烈、更深层。它以感受为基础,通过感受来实现。审美体验所感受的并不是审美客体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客体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内容和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我们都知道,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它将无可否认的受着审美主体个人情感的影响。由于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及各方面情感积累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关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的表述。
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在,所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无所不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审美。情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必要的需求,当然对审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审美活动中,凝结着我们人类自身的知、情、意,使主观的思想进入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中。人作为一个审美主体,是不能用纯粹的主观意识主观情感去审断客观事物的美丑的。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审美事物的客观性。不可否认,审美活动有着一定的情感性。因为它的主体是人,而人关于审美的活动始终都是在感性领域中进行,经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出动了40多架飞机对西班牙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为此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了著名的《格尔尼卡》。当你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你会对画面上的变形的图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调动记忆力中的对于战争中人们的苦难、百姓的流离失所等表象而进行加工、综合,让自身的情感对象化的作品中,使那些倒塌的建筑、奔跑中的痛苦、无助的人群、满地的瓦砾、鲜血、死尸等景象鲜活起来,从而体会到作者愤怒的激情,完成一种审美体验。此时的想象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它依据主体的情感需要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言,视通万里。”(刘勰)在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审美主体也就是生活在想象与情感的王国之中,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
再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支轻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现代学者顾骧说:“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论上肯定上和接受,也是片面的。”例如,汉乐府著名的《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记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捋胡子)髭(zī嘴上边的胡子)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黎,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面对罗敷这样一位美貌的女子,“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样几个审美主
体都有着不同的美感体验。“行者”停下了匆匆前进的脚步,放下担子欣赏,一边梳理着自己的胡须,一边赞叹罗敷的美貌;“少年”见到罗敷则急忙脱帽整理衣冠,以期在罗敷面前有一个好的形象;“耕者”、“锄者”也都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中的劳作,以至于晚归后因为没有完成劳动任务而相互理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特定的心境、身份地位对罗敷的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内心之中则体验到了“罗敷”这一审美客体所带来的美的震撼力。可见无论对于创作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还是单纯欣赏艺术品的欣赏者来说审美体验是一种共通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精神附着在客体之中,体验“美”所带来的愉悦感。
1962年,我国当代编辑家林呐在担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时,读了上海作家王西彦的长篇小说稿《在漫长的路上》后,完全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之中,以至彻夜难眠,长时期徘徊于街巷之中,以排解心中的激情。其实从客观方面说,这部小说书稿质量并不十分出色,林呐当时可能更主要的是作为一名编辑,对经由自己发现的一部书稿即将投入精神产品生产的一种成就感、喜悦感,这是一种自身所有的独特的情感,是对自己编辑工作的一种欣赏和观照;这与对书稿内容的欣赏显然是不完全相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一个人心境的好坏,不仅能强化或钝化他的五官感受力,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这对个人的审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带着陶陶然的心境进入《琵琶行》进行审美的时候,能真切地体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何等复杂情绪的集中流露。可是,如果此时的我们正是欢欣愉悦的享受着合家之乐时,显然这种心境将是一种纸上的论调。我们甚至有可能误以为这是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骤遇知已后惊喜之情表现呢!所以说,情感的如何对审美活动,对我们审美主体对审美心境的培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带着一种特定的情感走进作品的思想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情感色彩的审美重要性。苏轼说“静故了万群,空故纳万境”,这句话强调了审美情感即个人的心境对审美活动的能动作用,虽然有点偏于“静虚”二字有点片面之感。
正确的审美情感在我们认识事物中将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我们应该要适时的培植与所要审美的对象相应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走进作品,收获到真正的审美价值。个人情感的培植是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它与个人的经历,思想,境遇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个人情感的培植最多只能为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蓄势,但终究不是绝对的主体能动化的审美活动。比如我们在对一首诗词进行审美的时候,个人的情感对审美活动有能动化的作用,但对于其展开的最重要标志是审美主体对诗词意蕴进行深层次自觉把握,这与长期积累的理性知识的深厚是离不开的。而诗词意蕴一般又是寄托在诗象当中的,这里的很多感情是需要理性的把握的。因而,对诗象进行自觉审美体验就成了对诗词意蕴进行自觉把握的关键,也就成了我们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的关键。如何使我们对诗象的审美达到自觉程度?这又需要个人内在知识对诗象审美的方向的确认了。只有方向明确,把握一定的情感基础,个人审美的能动性才有可能暴发。可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建立了一个错误的思想,把自己的情感定位在诗词的大意之外,那么是终就不能读懂诗人的,这将是一次失败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要提高自己对审美活动中的情感的正确把握了,要丰富自身对这客观事物本质的充分理解,然后再去读,再去欣赏,再去进行审美活动。
情感在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并且随处可见。人是感情动物,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即是有情感的存在,而这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最为明显,针对一个客观事物进行审美活动,我们应该要溶入真实的情感,这便是感性审美。无论这样的情感是否合适,但是必要的,也必不可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为了客观的审美活动,要有意识的去培植个人的情感,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情感枯竭的状态,我们要不断的收集,丰富自身的内在修养,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