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七》解读——敬业三境界

合集下载

论语·述而第七读书笔记

论语·述而第七读书笔记

论语·述而第七读书笔记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笔记】经验的传承与积累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以古为纲,在一个发展平缓的历史中,实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只是在近代才开始带有贬义色彩。

在孔子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是扁平的,社会的一应文化制度都可以从之前的经验中获得解决方案。

春秋之时,天下失序,夫子也希望借助从与有的社会治理经验中来重构社会秩序。

对经验与已经积累下来的智力资源能心怀虔敬,也正是孔子能继承周公礼乐文化、能深入到三王文化核心,并能发展其常说的基础。

孔子信而好古,并不是全盘照搬古人的行为习惯,而是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与合于当世形势的取舍。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笔记】关于“何有于我哉”一直以来存在“对我来说,这有什么难的呢”与“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两种解释。

我比较偏向于前一种,孔子有大超脱的情怀,孔子能发现的问题,都会及时改正。

当孔子提出这三个问题时,也必然“敏于行”而改之了。

加之夫子之情怀,言而有实,也不至于为小事强作谦虚。

故夫子言,必已经参悟此道,又知行合一了。

故而自言自己是这样做的,以教导学生。

夫子所言教学三种,是人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敏于事,第二个阶段勤于学,第三个阶段笃于行,推已及人。

于学中而见三种层次,念念不忘求学之目的在“为人”,而不是狭隘的自我成就,此亦是夫子的教育观。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

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

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

论语-述而篇第七

论语-述而篇第七
的思考。
主题思想
述而篇第七的主题思想是关于道德修 养、仁义、礼乐、忠信等方面的论述, 以及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和评价。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 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这些内容,孔子传达了他的道德 观念和人生哲学,强调了人的内在修 养和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以及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责任。
详细描述
这一章节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要心生怨气或者不满。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注重自 我修养,保持冷静、理智和宽容的心态。通过自我修养,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和困难。
章节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总结词
面对误解的态度
详细描述
面对别人的误解或批评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过于情绪化或者过于在意别 人的看法,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
影响
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中国 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02
述而篇第七概览
内容概述
内容涵盖了孔子对道德、仁义、 礼乐、忠信等方面的论述,以及
他对弟子们的教诲和评价。
孔子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认为仁义是人的本质,礼乐是社 会秩序的保障,忠信是人与人之
间的基本要求。
孔子还谈到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表达了他对道德理想和人生价值
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尊重他人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不 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和要求他人。
和谐相处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启示我们要在保持个性 的基础上,与他人和谐相处,求同 存异。

论语解读——述而篇第七(孔子的教与学)(共96张PPT)

论语解读——述而篇第七(孔子的教与学)(共96张PPT)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道”“德”“仁”“艺”的追求和探讨。 本章“道”“德”“仁”三个概念,是儒学中的三个空位概念,
【原文】 7.2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何有于我
哉③?”
【注释】 ①默而识(zhì)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
住。 ②诲:教导,教诲。 ③何有于我哉:“于我何难之有”的倒 装和省略,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 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周成王的叔父,约卒于公元前1095年。早先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 北),故称周公。《尚书大传》说:“周王摄政,一年救乱,二年 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 致政成王。”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一生主要功绩集中在商周之际, 在打天下和治天下两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摄政七年, 功昭天下,辅佐武王,克灭殷商,三年东征,平定天下,分封诸侯, 制礼作乐。
关于孔子梦见周公所含的意义,从客观上看问题,其实这是中 国先哲的一个文化传承之梦。孔子一心想把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 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此梦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强烈愿望和精神追 求。孔子十分赞美西周丰富灿烂的文化成就,立志要追随它。人们 习惯上以文、武为西周文化的代表。其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 周公才是最重要的代表。
【解读】 本章谈孔子的“教”、“学”态度。 开头三句,分别三层含义,且相对独立。第①句谈对“文献知
识”的默思识记,即知识技能的学习。第②句侧重谈道德修养的学 习。孔门的“学”有时是合用,有时是分用。合用指“文献”“道 德”的学习;分用或指文献,或指道德,如“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指文献技能。“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指道德修养。 ①②句概括起来,也可合称为“学”。第③句,将所学的知识道德 用来教诲他人。子贡曾赞扬孔子说:“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 也。仁且知,夫子既圣矣。”意思是孔子在“学”和“教”的问题 上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本章三句话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孔子 骄傲,一是认为孔子谦虚。两种皆不适中。笔者认为是一种客观陈 述,孔子在本篇中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谈的就是 “学”与“教”的问题,无所谓骄傲和谦虚之说。

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述而第七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述却不创作,相信并且爱好古代的文化,私下里我把自己跟老彭(传说中是殷商时期的贤士大夫)相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习而不厌倦,教诲别人不倦怠,对于我啊有什么呢?”(注意:“默而识之”句中的“识”通“志”,记住。

“何有于……”属于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于……有什么呢?如《左传·子鱼论战》中:“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品德,不讲求学问,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不能做,不好的的毛病不能改正,这些是我忧虑的。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属于宾语提前。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安详舒适,脸色和悦。

(注意:“燕居”就是“宴居”,闲居。

“申申”,安详舒适的样子。

“夭夭”,脸色和悦样子。

再如,蔡邕的《故太尉桥公庙碑》中:“燕居从容,申申夭夭。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无衰老得太久了,太厉害了!我不再梦见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是孔子最敬佩的古圣人)了。

”(注意:“甚矣,吾衰也久矣”,是主谓倒装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在‘道’上立下志向,把‘德’当成根据,把‘仁’作为依附,在六艺方面游乐。

”(注意:“六艺” 古代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二是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如果送给我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我不曾没有教诲的。

”(注意:“自”,意思是“假如”、“如果”;再如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自将磨洗认前朝”句中的“自”,也当为此意。

《论语·述而第七》解读——敬业三境界

《论语·述而第七》解读——敬业三境界

公德道堂资料之阳早格格创做典范诵读2013年8月27日圣人已近,粗神永存!再请孔子上道坛已是遥不可及的梦了,便让我去为大家诵读一段孔子闭于敬业的典范名止,虽然隔背传音,易免隔靴搔痒.权且当搞公德道堂为启传孔子儒家思维做的一丝齐力.名流名止真质: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过得.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收愤记食,乐以记忧,不知老之将至云我.”名流名止阐明:语出《论语·述而第七》.叶公背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问.孔子(对于子路)道:“您为什么不样道,他那部分,收愤用功,连用饭皆记了,快乐得把十足忧虑皆记了,连自己快要老了皆不了解,如许而已.”那个事务爆收正在公元前489年,当时孔子62周岁,正处于仕途不逆,招人排挤后,环游列国真止儒家思维的第八个年头.叶公本名沈诸梁,秋秋终期楚国军事家、政事家,果其被楚昭王启到古叶邑(今河北省仄顶山市叶县旧县城)为尹,故史称叶公.当时,孔子听道叶公政绩隐赫,特意考察了叶公,孔子主弛“女为子隐,子为女隐”,叶公主弛“大义灭亲”,那便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死,以“伉曲佳怯,敢于批评”闻名,他齐程逃随孔子环游列国.那段话据考据是正在孔、叶政睹相左的情况下,叶公对于子路的逃问.当时,孔子仕途受阻,儒家思维易于真止,环游列国置之不理,不妨道颠沛流离,处境相称难堪.果此子路也短佳回问:抬下孔子,是让子路违心的,到底真止儒家思维是自己脆定的疑奉;褒扬孔子,又让子路担心(遭人贻笑),到底真止儒家思维的效验不尽如人意.果此,他,智慧的,回躲了那个问题.孔子是个比较豪迈的人,他与子路共样领会处境的难堪,然而是他认为回躲问题会使儒家思维的推广雪上加霜,果而呢采与了迂回的战略,我不跟您道结果,道结果您不仄,果为当时儒家思维推广真真也不几结果;我便跟您道做风,做风是内心的,您也不到底不妨反驳我.便那样,孔子道了以上闭于敬业粗神的一段话,也为儒家经书籍注进了新的要义,歉富了儒家思维,那便是师傅比徒弟下明的场合.道到敬业,咱们最先便要搞领会孔子的工做是什么,那个问题我先接代一下.履历赋予孔子很下的评介,喊搞华夏古代的大思维家战大培养家、政事家,儒家思维的独创人.那样多个“家”反而让人搞不领会孔子到底是搞什么事的人了,本去可则.只消稍瞅孔子死仄,便不妨了解孔子是一个爱国为民的人,正在儒家“知止合一”的粗神指挥下,孔子最念搞的事务便是当官处置佳国家战社会,然而是事与愿违,孔子做官屡遭不逆,虽然正在52岁时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然而果政敌损害,为官时间不少,一死中加起去也只是是短促的4年.果此,退而供其次,孔子只可为治国理政爱民搞些对于策钻研,也便是厥后他尾创的儒家思维.天然孔子正在思维界、培养界、形而上教界、史教界、好教界乃至养死圆里制诣很深,他建《诗》、《书籍》,订《礼》《乐》,序《周易》,撰《秋秋》,等等,被当世称为“天纵之圣”,那些成便的博得皆离不启他盘绕爱国为民的至下理念所搞的齐力.果此,我认为孔子的工做去掉沉叠的部分,核心便是思维家.孔子正在事后背子路回问叶公的提问时,道到自己的敬业,用了很简朴的三句话,刚刚才大家听了本文战译文皆是很简练而朴真的,本去它鼓含了很深的敬业粗神要义,我给大家解读一下:一是收愤记食.儒家思维为孔子尾创.那个创做革新的处事本本便是一齐硬骨头,孔子不上过名牌大教,他的革新完尽是根源于死计战政事试验,传闻是逢到陌死的场合有供教于老子,可睹孔子供知之心之切、供教之举之闲;再加上常年正在中环游,死计跋山涉水,果此,从主客瞅上道,孔子收愤记食皆是一个确证的到底了.咱们大家基础上皆不妨搞到兢兢业业,然而是果为岗位的分歧,有些共志基础上能八小时内办理处事,有些共志也果为闲大概者特殊的任务,不克不迭不收愤记食了;人皆有不闲的时间,也皆有闲的时间,果此,大家皆达到孔子“收愤记食”的敬业第一地步了,天然永近收愤记食的人是不存留的,可则便成了不吃烟火食的神了.两是乐以记忧.搞教问是很费力的,偶我间要挨圈圈、挨转转,却易以绕出本有的表里钻研成果.正在教术上、思维上要普及一个条理,往往要费很大的气力,一路逢到的艰易也是可念而知的.那个物品便是孔子道的“忧”,即真真正在正在的艰易.然而是,大家要注意,孔子要道的不是忧,而是对于待“忧”的做风——“记忧”.道的是敬业核心怎么样对于待艰易的问题,如果“果为忧所以忧”,那么不但很易有新的成便,还会挨退堂鼓,使已有的钻研成果付诸东流,大家皆了解编箩编筐易正在支尾,一个尾出支佳,前里的功妇便黑黑浪费了.孔子正是采与了记忧的乐瞅做风,以至以忧为乐——逢到一个艰易,便是找到一个突破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主动进与的做风把畏惧艰易的情绪扔诸脑后,把逢到艰易转移为“踩正在艰易的肩膀上,截止艰易,才搞瞅得更下近”,果此,孔子正在儒教研创战推广上最后超出时空,为华夏多代帝王所独尊.那是敬业的第两个地步.纵然有一小部分人比较习惯“逢到问题便躲,躲不往日便绕”,然而是,从优好战谐的新颖化绿色瓷皆蒸蒸日上的建制效果反推,大家基础上也达到了“乐以记忧”的敬业地步,那是可喜的.三是“不知老之将至”.那正在孔子的道话里是敬业的最下地步了.然而是,人终须一老终须一别,怎么样能搞到“不知老”呢?我感触很易,近乎不可能.从养老财产的兴盛,不妨窥睹人皆是怕老的,何况乎“不知老”?咱们搞不到,然而是孔子搞到了.让咱们去瞅瞅孔子是怎么搞到的呢.依照新颖的话去道,孔子正在为官得意的情况下,他对于本去凌治的工做死存筹备爆收了猜疑,于是安排为“以推广儒家思维为一死的职业”.不妨道真止了工做死存筹备战人死理念探供的无缝对于接,果此,他不妨把所有死命融进到真止儒家思维核心去,他又不妨从真止儒家思维中获与死命的能源源.纵然到处碰壁,陈为人采与,然而是只消帝王启诺采与他的儒教,哪怕是听听他道儒教,便心情沉快,虽然年老,却也感觉职业的激情使人的死命更年少.那是孔子道的敬业的第三个地步,也是最下地步!孔子为什么能搞到呢?果为他是圣人啊,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咱们是可搞到呢,我感触太多的果素正在内里了,所谓时势制英雄,大概许有待时代的孕育.然而是时不我待,搞不可圣人,咱们年少的共志便要搞到老骥伏枥、老当益壮,那是退而供其次,帮自己“不圣也贤”,搞一个贤人!咱们年少的共志,也要以年少的共志为典范,早早坐下“贤人”梦,虽然知老,然而不仄老.孔子的敬业粗神值得咱们教习,我啰啰嗦嗦天把它化成三种地步,期视能对于咱们明黑那段古文,践止孔子敬业粗神有所帮闲,以此跟共志们共飨共勉.。

敬业奉献的三种境界

敬业奉献的三种境界

敬业奉献的三种境界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张完乡第三初级中学安稳细细学习《规范》,对“敬业奉献”这一条深有感触。

10年前,我成了一名教师,最先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敬业奉献”表明了教师的职责,“甘为人梯”写照了教师的人生。

以我个人经验而论,实践“敬业奉献”者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或者说三层境界。

“敬业奉献”首先要全职。

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教师要做到“敬业奉献”,首先要做一个全职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有最大限度的保障。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是不行的。

全职是对教育的一种忠诚,是对教育的一种高度负责。

我之所以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先要感谢妻子、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我和妻都是教师,我们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有生之年要探索一条适合农村教育的高效教学模式,为农村教育修筑一条“高速公路”!为此,我们婉拒了好友的规劝,我们婉拒了民办学校的邀请,我们在农村的教育田园上孤独地坚守!因为我们心中有足以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东西。

“敬业奉献”其次要全力。

全力就是运用全部的力量和精力。

要想在教育上有所建树,唯有全力以赴。

曾国藩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要想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工作,而不是一种自我加压和痛苦逼迫,就必须要有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必须要有高远的教育理想,必须要有坚定的教育追求!如此,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初为人师者,往往方法、经验不足。

上课时,“老母鸡抱窝式”教学,丝毫问题不放过;管理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式教育,学习、生活、做人,头头是道,面面俱到。

但几年后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甚至间或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然后,你会受到失败的打击,你会受到低效的折磨。

于是,你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你会转变对学生的态度,更新工作的方法。

为了有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你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由教辅、名著而教育著作、学术研究,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这是一个必然的成长过程,大约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

敬业的三个境界

敬业的三个境界

敬业的三个境界
敬业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支柱,也是人们追求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业意味着将个人利益放在一边,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服务他人,这是一种伟大的品质。

敬业的三个境界包括:精神境界、行为境界和态度境界。

精神境界是最基本、最根本的境界,它是一种内在的渴望,一种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只有拥有强烈的工作激情和热情,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敬业的精神。

行为境界指的是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诚信、守信、担当,勤奋、努力、踏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态度境界指的是一种主动、乐观、积极的态度,就是把工作当作自己思考、讨论和分享的机会,不断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遇。

在每一个境界中,都体现着敬业的精神。

敬业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信条,它帮助建立优秀的员工团队,使企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敬业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它能够激励员工以不同的方式,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来,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敬业的三个境界有助于培养企业文化,它能够让员工们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并且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敬业的三个境界是一种优质的企业文化,它能够帮助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发展,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受到尊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

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要,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需要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需要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慎,认真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要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修养,既需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超脱的心境。

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所以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有关。

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

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单纯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

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

成,谓成其谋。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通过正路而求得,即使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

如果不符合正路的财富即使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

正道来的钱财,即使地位低贱也会心安。

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

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

具体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

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所以就应该愿意去做。

敬业的三境界

敬业的三境界

敬业的三境界自古以来,“敬业”一词便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崇敬,被视为最高的美德。

它也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业是指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勤奋工作,全力以赴,勇于奉献,全心投入,乐此不疲地完成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不管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敬业表现出来的可以分为三个境界:“易”、“南”、“增”。

这三个境界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敬业风气。

首先是“易”,它指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用最少的努力就能完成最大的工作量。

一般来说,“易”的敬业态度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用复杂的方法做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其次是“南”,这指的是必须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轻言放弃、不要给予妥协。

面对工作,要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不断改进,他们的信念就是“必须做到尽人事、听天命”,他们希望以最高的敬业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以最好的效果来帮助别人。

最后是“增”,“增”就是持续不断地改善自己,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追求更高水平。

在“增”的敬业态度里,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用心提高自己,不断努力,自我超越,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实现更大的价值。

从敬业的三境界来看,敬业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品质,它培养的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和自我意识。

做到敬业,是一种担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奉献,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是一种与世界竞争的状态,是一种追求成功的信念。

只有做到敬业,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真正做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像一位卓越的精英一样去迎接挑战,实现自我超越。

总之,“敬业”是一种精神,它不仅体现在职业道德上,也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代表着一种追求卓越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只有做到敬业,才能在社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不断发展自身,在社会中立足,以自己的价值发光发热。

《论语》述而第七译文注释课件

《论语》述而第七译文注释课件

7.2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 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 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 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 都是我的忧虑哩!”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 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7.4子之燕居,申申⑴如也, 夭夭⑵如也。
【译】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注释】⑴申申——整敕之貌。⑵夭夭——和舒之貌。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 不复梦见周公⑴!”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 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注释】⑴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 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 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最敬服的古 代圣人之一。
7.7子曰:“自行束修⑴以上,吾 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 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注释】⑴束修——修是干肉,又叫脯。 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束 修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 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7.8子曰:“不愤⑴不启,不悱⑵ 不发⑶。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 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 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 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解读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解读

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三十八章)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2)而好古(3),窃(4)比于我老彭(5)。

安德义论语解读—述而篇第七(7)

安德义论语解读—述而篇第七(7)

安德义论语解读—述而篇第七(7)【原文】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①?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①三子:你们几个人,孔子这里指他的学生。

隐:隐瞒。

【语译】孔子说:“你们大家认为我有什么还隐瞒着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啊。

我没有一点不能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坦诚的教学态度。

有关孔子的学问,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贡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子贡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因其学问高深辽远无边无际,仰不可企及,俯不可探究,进不得其门,登不得其阶梯,故而疑孔子学问有所隐藏。

孔子有圣人之心,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智,因此,孔子直露胸臆,“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自问你们以为我有什么知识没有传授而有隐瞒吗?自答“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什么隐瞒的,“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不仅是知识无隐藏,行动也不隐匿,浩然坦荡。

本章文字可说明三点:一见其学问之广博,二见其为人之坦诚,三见其教学无私心,包括对儿子伯鱼的教育,以及对弟子的教育,犹如天地,无私载无私覆。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行①,忠,信。

【注释】①行:社会实践。

【语译】孔子按四项内容教授:典籍文化,社会实践,忠和信。

【解读】孔门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历史文献教育;行,指道德践履和政治实践;忠信,是道德实践者具体的道德人格修养。

武汉大学王齐洲先生在一九九八年《孔子研究》第1期《论孔子的文学观念》中谈到“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其中对“孔门四教”之间的关系,论述颇有见地,兹抄录如下:孔门四教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文”为教是为了解决学术文化和学术思想问题,以“行”为教是为了解决道德践履和政治实践问题,以忠信为教是为了解决人格基础和道德养成问题,目的是为了培养一大批参与国家政权、改良社会政治的贤才。

对待工作的三重境界敬业专业乐业

对待工作的三重境界敬业专业乐业

对待工作的三重境界敬业专业乐业第一重境界敬业。

就是说对于工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就如同农民对自己的土地,因为那是衣食用度之源,安身立命之本。

有工作是自立的前提、有工作就自信的基础。

我们应当对工作有一种感恩、有一份尊重。

如同农夫心系田园一般,心里想着工作,手里赶着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好。

这是第一重境界。

收获多少且不论但肯定会有收获。

第二重境界专业。

就是说有专业的水平、有专业的水准。

如职业选手,像NBA的球员、中国乒坛的健将,对于工作得心应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熟练掌握其中的技术,深刻把握其中的规律,形成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到了第二重境界**论是否风调雨顺你的田园都会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第三重境界乐业。

就是说干工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是要我干而是我要干。

比如歌唱家,一曲歌罢了把感情用歌声淋漓尽致的演绎挥洒,在收获掌声的同时他体会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的成就感;比如政治家,多年励精图治,把一方治理的政通人和、蒸蒸日上,在收获民众拥戴的同时他更能体会到的是一种自豪感荣耀感。

所以说一旦到到达第三重境界,那么就一定能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个人对集体的三重境界个人与集体正如家人与家庭,为家庭奉献力量添砖加瓦的同时又能受家的关怀、家的辟佑。

第一重境界尊敬。

要对我们所在的组织所在的团队从内心有一份尊敬,就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成为一个没有国ji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国籍那是一家多么可怕的事情,国籍是什么就是有国家承认你是这个最大集体的一员,假如集体是一棵大树,那么个人就是其中的一枝一叶,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尊尊。

尊重集体就要尊重这团队的领导者,是领导者,永立船头把握方向带领着我们的团队在茫茫大海上破浪前行,如果没有起码的尊重,总是去干扰总是去让领导分心,我们的航程一定会受到影响。

尊重集体,就要尊重集体中的一员,百年修得**度茫茫人海能聚在一起这是多大缘分啊,逆境我一尺我敬你一正,我们才会相处的更加的和谐。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理解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理解

论语第七章述而篇理解《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书籍之一。

其中第七章《述而》是一篇关于教育的重要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章的核心思想。

第一节:“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文武之道,可得而知也。

’”孔子说:“我所说的话,只是述说而已,没有什么创造性的东西。

我相信古人的话,喜欢研究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学习文学和武术,这些道理是可以理解的。

”这句话中的“述而不作”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传授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强迫。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基于信任和尊重的,而不是单纯的权威。

同时,他也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认为古代的智慧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起点应该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时候的学习会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在十五岁时就开始有学习的志向,三十岁时确立了自己的立场,四十岁时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六十岁时心态平和,七十岁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有责任感的人。

孔子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目标和态度,而这些都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例如,年轻时应该有锐意进取的精神,中年时应该有坚定的立场和责任感,晚年时应该有宽容和自由的心态。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生修养的过程。

第三节:“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即使学习再不能达到最高水平,也要不断努力,以免失去它。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最优秀的学者或者专家,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中保持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敬业的三境界

敬业的三境界

敬业的三境界一、一个忠诚敬业的人什么是忠诚敬业?从字面上看,这代表了一种整体的心理,即“尽责忠心、勤勉而敬业”。

忠诚敬业对一个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可以把一个物质的理想转化为精神的动力,这样一个人才能在任何时刻都竭尽全力,朜情尽致地去完成自己的职责。

一个忠诚敬业的人是怎样的?首先,他有责任心,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尽职尽责,而且有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其次,他有耐心和持久的意志,他不但拥有勤奋的工作,而且有恒心去完成工作;最后,他有崇高的品质,即尽善尽美,他追求自己的完美,责无旁贷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二、忠诚敬业的三个境界忠诚敬业的三个境界分别是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1、初级境界:初级境界表现为尽职尽责、见义勇为。

一个人在初级境界时,他可能拥有热情、勤奋、勇气和乐于助人的素质,他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在涉及正义、命运和信仰等方面,也有积极的表现。

2、中级境界:中级境界表现为彻底地尽责和完美地诠释。

一个人到了中级境界,他不仅会彻底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还会尽力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它中,以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

3、高级境界:高级境界表现为专注和能力领先。

一个人到了高级境界,他不仅会自觉地把自己最高的智慧和能力用在工作中,而且他还能将自己最高的雅量和责任心用到工作中,朝着理想的方向奋斗。

三、总结忠诚敬业的意义重大,它可以赋予人们一种精神动力,使人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

忠诚敬业可以分为三个境界,即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只有当一个人拥有责任心、耐心、勤奋以及崇高的品质,这三种境界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忠诚敬业。

《论语·述而第七》解读——敬业三境界

《论语·述而第七》解读——敬业三境界

道德讲堂材‎料经典诵读2013年‎8月27日‎圣人已远,精神永存!再请孔子上‎讲坛已是遥‎不可及的梦‎了,就让我来为‎大家诵读一‎段孔子关于‎敬业的经典‎名言,虽然隔腹传‎音,难免隔靴搔‎痒。

权且当做道‎德讲堂为承‎传孔子儒家‎思想作的一‎丝努力。

名人名言内‎容: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名人名言解‎释:语出《论语·述而第七》。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当时孔子6‎2周岁,正处于仕途‎不顺,招人排挤后‎,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思想‎的第八个年‎头。

叶公原名沈‎诸梁,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

当时,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拜访了‎叶公,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叶公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伉直好勇,敢于批评”闻名,他全程追随‎孔子周游列‎国。

这段话据考‎据是在孔、叶政见相左‎的情况下,叶公对子路‎的追问。

当时,孔子仕途受‎阻,儒家思想难‎于推行,周游列国无‎人问津,可以说颠沛‎流离,处境相当尴‎尬。

因此子路也‎不好回答:贬低孔子,是让子路违‎心的,毕竟推行儒‎家思想是自‎己坚定的信‎念;褒扬孔子,又让子路担‎心(遭人贻笑),毕竟推行儒‎家思想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他,聪明的,回避了这个‎问题。

孔子是个比‎较豁达的人‎,他与子路同‎样清楚处境‎的尴尬,但是他认为‎回避问题会‎使儒家思想‎的推广雪上‎加霜,因而呢采取‎了迂回的战‎术,我不跟你讲‎成绩,讲成绩你不‎服,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推广‎确实也没有‎多少成绩;我就跟你讲‎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你也没有事‎实可以反驳‎我。

对于敬业的理解和看法

对于敬业的理解和看法

对于敬业的理解和看法
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

道德就是人们在不同的集体中,为了我们集体的利益而约定组成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所以,敬业就是人们在某集体的工作及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学习态度。

相关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安其居,乐其业。

《论语》
敬业乐群。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主一无适便是敬。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发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
得快乐,快乐的份量加增。

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

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讲堂材料
经典诵读
2013年8月27日
圣人已远,精神永存!再请孔子上讲坛已是遥不可及的梦了,就让我来为大家诵读一段孔子关于敬业的经典名言,虽然隔腹传音,难免隔靴搔痒。

权且当做道德讲堂为承传孔子儒家思想作的一丝努力。

名人名言容: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名人名言解释:
语出《论语·述而第七》。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当时孔子62周岁,正处于仕途不顺,招人排挤后,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思想的第八个年头。

叶公原名诸梁,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省市叶县旧县乡)为,故史称叶公。

当时,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拜访了叶公,孔子主“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叶公主“大义灭亲”,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伉直好勇,敢于批评”闻名,他全程追随孔子周游列国。

这段话据考据是在孔、叶政见相左的情况下,叶公
对子路的追问。

当时,孔子仕途受阻,儒家思想难于推行,周游列国无人问津,可以说颠沛流离,处境相当尴尬。

因此子路也不好回答:贬低孔子,是让子路违心的,毕竟推行儒家思想是自己坚定的信念;褒扬孔子,又让子路担心(遭人贻笑),毕竟推行儒家思想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他,聪明的,回避了这个问题。

孔子是个比较豁达的人,他与子路同样清楚处境的尴尬,但是他认为回避问题会使儒家思想的推广雪上加霜,因而呢采取了迂回的战术,我不跟你讲成绩,讲成绩你不服,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推广确实也没有多少成绩;我就跟你讲态度,态度是心的,你也没有事实可以反驳我。

就这样,孔子讲了以上关于敬业精神的一段话,也为儒家经书注入了新的要义,丰富了儒家思想,这就是师傅比徒弟高明的地方。

讲到敬业,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孔子的职业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先交代一下。

历史给予孔子很高的评价,叫做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这么多个“家”反而让人搞不清楚孔子到底是干什么事的人了,其实不然。

只要稍观孔子生平,就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爱国为民的人,在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导下,孔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当官治理好国家和社会,但是事与愿违,孔子作官屡遭不顺,虽然在52岁时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但因政敌破坏,为官时间不长,一生中加起来也仅仅是短暂的4年。

因此,退而求其次,孔子只能为治国理政爱民做些对策研究,也就是后来他首创的儒家思想。

当然孔子在思想界、教育界、哲学界、史学界、美学界乃至养生方面造诣很深,他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等等,被当世称为“天纵之圣”,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
他围绕爱国为民的至高理想所做的努力。

因此,我认为孔子的职业去掉重叠的部分,核心就是思想家。

孔子在事后向子路回答叶公的提问时,讲到自己的敬业,用了很简单的三句话,刚才大家听了原文和译文都是很简练而朴实的,其实它饱含了很深的敬业精神要义,我给大家解读一下:一是发愤忘食。

儒家思想为孔子首创。

这个创作创新的工作本来就是一块硬骨头,孔子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他的创新完全是来源于生活和政治实践,据说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有求教于老子,可见孔子求知之心之切、求学之举之忙;再加上常年在外周游,生活风餐露宿,因此,从主客观上讲,孔子发愤忘食都是一个确证的事实了。

我们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但是因为岗位的不同,有些同志基本上能八小时解决工作,有些同志也因为忙或者额外的任务,不得不发愤忘食了;人都有不忙的时候,也都有忙的时候,因此,大家都达到孔子“发愤忘食”的敬业第一境界了,当然永远发愤忘食的人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了。

二是乐以忘忧。

做学问是很艰苦的,有时候要打圈圈、打转转,却难以绕出原有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学术上、思想上要提高一个层次,往往要费很大的气力,一路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个东西就是孔子讲的“忧”,即实实在在的困难。

但是,大家要注意,孔子要讲的不是忧,而是对待“忧”的态度——“忘忧”。

讲的是敬业当中如何对待困难的问题,如果“因为忧所以忧”,那么不但很难有新的成就,还会打退堂鼓,使已有的研究成果付诸东流,大家都知道编箩编筐难在收尾,一个尾没收好,前面的功夫就白白浪费了。

孔子正是采取了忘忧的乐观态度,甚至以忧
为乐——遇到一个困难,就是找到一个突破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把畏惧困难的情绪抛诸脑后,把遇到困难转化为“踏在困难的肩膀上,结果困难,才能看得更高远”,因此,孔子在儒学研创和推广上最终超越时空,为中国多代帝王所独尊。

这是敬业的第二个境界。

尽管有一小部分人比较习惯“遇到问题就躲,躲不过去就绕”,但是,从美丽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瓷都蒸蒸日上的建设成效反推,大家基本上也达到了“乐以忘忧”的敬业境界,这是可喜的。

三是“不知老之将至”。

这在孔子的讲话里是敬业的最高境界了。

但是,人终须一老终须一别,如何能做到“不知老”呢?我觉得很难,近乎不可能。

从养老产业的兴起,可以窥见人都是怕老的,何况乎“不知老”?我们做不到,但是孔子做到了。

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做到的呢。

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孔子在为官失意的情况下,他对原来凌乱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怀疑,于是调整为“以推广儒家思想为毕生的事业”。

可以说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理想追求的无缝对接,因此,他能够把整个生命融入到推行儒家思想当中去,他又能够从推行儒家思想中获取生命的动力源。

尽管处处碰壁,鲜为人采用,但是只要帝王愿意采用他的儒学,哪怕是听听他讲儒学,就心情轻松,虽然年老,却也感觉事业的激情使人的生命更年轻。

这是孔子讲的敬业的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他是圣人啊,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我们能否做到呢,我觉得太多的因素在里面了,所谓时势造英雄,或许有待时代的孕育。

但是时不我待,做不成圣人,我们年长的同志就要做到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这是退而求其次,助自己“不圣也贤”,做一个贤人!我们年轻的同志,也
要以年长的同志为榜样,早早立下“贤人”梦,虽然知老,但不服老。

孔子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啰啰嗦嗦地把它化成三种境界,希望能对我们理解这段古文,践行孔子敬业精神有所帮助,以此跟同志们共飨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