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语文公开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语文公开课论文

摘要: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让语文学习成为最有生气、最有魅力、最让学生终生发展而受益的活动。

最近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都是学校选出来的优秀教师,看得出来也都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所以课上得很周正,找不到什么漏洞,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好。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碗温吞水,不解渴,不爽气,课堂上沉闷得很,学生的反映可以叫做冷漠,我作为听课老师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的,想来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我边听课边仔细分析,从设计上来说,该有的都有了,有多媒体,有设问,有板书,有背景材料,有课外延伸,老师着实是想了一些办法的;从技术上来说,各个环节的把握,各种手段的运用,也都还熟练,有些地方还颇见匠心,整个课堂的起承转合也都还自然,从这些方面来说还是一堂比较好的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什么地方没到火候呢?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一节课,这个问题恐怕更多的是众说纷纭,很难找出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有一点估计大多数教师都能认同,那就是一节成功的课,绝不应该是“一言堂”,也不应该是众口一词,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一种看法,一种理解,也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质

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教师知道的多,上课才有底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各种看法,教师才能应付自如。如果自己上课缺乏底气,没有信心,当然只能按提前“背”好的课上了,自然也不敢让学生“百家争鸣”了。那么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较高的语文素质呢?

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对教师而言,阅读能力的高低,决不仅仅停留在解答几个思考题的层面上,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教师这样去指导学生的阅读也肯定是机械呆板的、索然无味的。教师的阅读能力,在于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在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美。而真正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和思路,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辩证地汲取个人所需、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勤于阅读、善于阅读。否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很难实现。

其次要有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研读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一册教材,诸多课文,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作为语文教师,既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又要理解考纲的要求。如此,才能整合出应试所需的知识。但教师做到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应该表现为: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用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对教材的把握才算是真正的把握、完整的把握、准确的把握。

再次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主要是

由教师来调动的。语文教师上课一定要有激情。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激情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可以燃烧起每个学生的热情;教师的激情就像是一曲动人的歌,可以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教师的激情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可以让每个学生沉醉不已。无法想像缺少了激情的语文课会如何,但至少有一点,课堂的“水面”上会少了很多涟漪、多了几许平静;少了很多智慧的火花,多了几许思维的沉寂。教师的语言应该像一首诗,有情感的起起伏伏;应该像一部小说,有情节的曲曲折折;应该像一部戏剧,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结局。总之,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了、充满魅力了,才能带动学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教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从教育目标来看,他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教育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看,他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这样就有可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地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使课堂成为教师精心设计的“一言堂”。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就可以与朱自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仔细的阅读这两篇文章,先探究他们是如何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

河水,从声音、色彩、表现手法、情感渗透等方面去分析,然后,探究这两篇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在那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也运用了动静相衬等表现手法,语言都比较优美,都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哀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出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真正感觉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让语文学习成为最有生气、最有魅力、最让学生终生发展而受益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