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仿编应用题活动设计附教学反思小鬼当家

大班数学仿编应用题活动设计附教学反思小鬼当家
大班数学仿编应用题活动设计附教学反思小鬼当家

大班数学仿编应用题活动设计附教学

反思《小鬼当家》

目的:1、让幼儿学会仿编和解答4的加减应用题。

2、在生活情景中能根据水果卡片自编4的加减应用题。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请家长带幼儿去买东西,使幼儿了解一个买与卖的过程。

2、物质准备:准备各种水果卡片,人手4个替代物作钱。

过程:

一、以“帮农民伯伯摘果子”引入。

“小朋友,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农民伯伯想请你们帮他摘水果,你们愿意吗?”(愿意)

二、游戏“摘水果”。

师交代游戏玩法和规则。

三、分类活动:分水果。

1、引导幼儿将自己所摘的水果跟同伴之间进行

交流。

2、交代任务:将各种水果分别放在筐里。

四、歌表演:《摘苹果》。

“果园大丰收了,我们多高兴啊,让我们来唱

首庆丰收的歌吧!”。

五、师通过情景表演仿编4的加减应用题。

1、仿编4的减法应用题。

“摘完水果了,我觉得真渴啊,我该怎么办?

(买水果吃啊!)可农民伯伯已经把水果卖给老板了,

我得去买水果吃了。大家看,我有多少钱?(4块

钱)我只有四块钱,这些钱啊只能买两次水果,我

得好好的想想看该买什么水果吃了。”

①师买了一个苹果,提问题。

“刚才老师做了什么事?(买苹果)我原来有

(4块钱)买1个苹果花了几块钱,(1块钱),几块钱,

仔细听老师给你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②引导幼儿了解仿编减法应用题的条件。

“给你们提了什么问题?”(还剩下多少钱?)

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还剩下3块钱)

“你们是怎么知道还剩下3块钱的?”(因为老

师原来有4块钱的,买苹果花了1块钱,就还剩下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应用题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Word proble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应用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的结构,分析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

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图文应用题》教案

图文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做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初步学会解答一半用图画一半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正式学习解答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 教具准备 主体图和小棒 教学重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3= 9-4= 19-9= 9+6= 9+8= 9-9= 10-9= 9+9= 2. 9+7,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课本10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填在书上。 二.新授课 1.出示课本101页的例3的主体图。 (1)提问:图中告诉我们有什么?(乐队有5人)又告诉我们什么?(唱歌的有9人)要我们求什么?(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写出来,都把它

叫做已知条件。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叫做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已学过的题目,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同桌的互相说一说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和问题。 (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因为是把唱歌的人和乐队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列式:9+5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一半用文字表示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板书课题) 小结:我们以后做这样的应用题时,都要首先看清楚题中告诉我们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算式来。 (3) 9+5怎样计算呢? 请同桌的同学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讨论9+5怎样计算。 9+5=14(人) 教师:在14后面写有“(人)”,这“(人)”是单位名称,应用题解答完后都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完成课本101页的做一做。 出示主体图。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分数乘法应用题(一) 重点: 1.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 难点: 1.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1.说出、、米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祟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质疑、悟理 1.出示例1(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编)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①读题。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搞清数量间的关系。 ②分析。重点分析哪句话呢?“吃了”这句话是分率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 ③画图:(课件一演示)补:把100千克当做什么?(单位“1”) 画图说明: a.量在下,率在上,先画单位“1” b.十份以里分份,十份以上画示意图。 C.画图用尺子,用铅笔。 ④尝试。根据同学们对题目的理解,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列式解答。也可以同桌讨论,互相启发。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用自己学过的整数乘法做 (千克) 解法二:(千克) 在充分研究基础上,教师可将两种解法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请同学讲出算理和思路。解法一是根据分数意义,把100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所以先求1份,用除法,再求几份,用乘法,是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解法二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吃了,是吃了100千克的,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要求吃了多少,就是求1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 ⑤小结:知道一个数是多少,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2.巩固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学生的,参加合唱队有多少人? 订正时候强调1)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学习例2 例2 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审题后,试着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件二演示) 先画单位“1” 再画单位“1”的几分之几 画图时注意与例1的区别。(例1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数,例2是甲乙两类关系,画两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为好。) 在学生分析比较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请同学指出“问题就是求米的是多少?” 列式:(米) 答:小强身高米。 4.改变例2 改变例2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下题(可让学生完成)。 小强身高米,小林身高是小强的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 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套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投影) 2、板书课题:一般应用题(一) 3、教学例1。出示例题。 (同学们:如果我把练习(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思维训练应用题绳子及爬楼问题教案含答案完整版

思维训练应用题绳子及 爬楼问题教案含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思维训练应用题-绳子问题 专题简析 两根绳子连起来只要打一个结,两根绳子结成一个圆需要打两个结,一根绳子剪4次被剪成了5段等等,这是日常生活中的比较特殊的问题。如果要想做好这类题要多动脑筋,多动笔画画,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组练习都是有关绳子打结和剪绳子的事。给绳子打结如果不成一个圆,打结的次数比绳子的根数少1;如果结成一个圆,打结的次数与绳子的根数同样多。同样,如果剪绳子,剪成的段数比剪的次数多1。掌握了这些内在的关系,解答这类问题就很方便了。 . 例题1 一根绳子长8米,把它剪成2米长的小段,可剪多少段要剪多少次 【思路导航】 ①8米长的绳子,剪成每段2米长,要求可以剪多少段,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8÷2=4(段),可以剪4段。 ②要求剪几次,可以用线段图分析:(实心▲表示剪)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段剪一次,剪最后一次可以有2段,因此剪的次数比剪的段数少1。即剪的次数=段数-1。列式如下: 8÷2=4(段) 4-1=3(次) 答:可以剪4段,要剪3次。 . 练习一 1.一根木料长10米,木工把它锯成2米长的小段,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几次 2.一根25厘米长的铁丝,把它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可剪几段要剪几次 3.把一根6米长的电线,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 例题2 一根8米长的绳子,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思路导航】8米长的绳子,剪了3次,应该剪成了4段。求平均每段长多少米,也就是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求8÷4=2(米),因此平均每段长2米。列式如下:3+1=4(段) 8÷4=2(米) 答:平均每段长2米。 . 练习二 1.一根9米长的绳子,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2.一根12分米长的铁丝,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分米? 3.一根绳子剪了2次后,平均每段长5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

关于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列式: ) (5.155.65213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2、谁说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3、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3 4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出示例1、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 4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x 千米 4 34 43 95134 3)5(==+=? +x x x

方法二:4 34543953413=-=-÷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二)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3 2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三)学习例2 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4 1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4 1 第一次+第二次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x 千克 480 1204 1 705041 ==+=? x x x 方法二:)(4804 1 12041)7050(千克=÷=÷ + 2、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3、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10 3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①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 8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一塌胡涂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12 5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2、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①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101,第二次截去5 1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②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自编应用题

数学:自编应用题 ——执教:何汨 幼儿园 二0一二年十一月

大班 数学:自编应用题 --------执教:何汨一、活动目标: (1.)教幼儿初步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挂图:奇怪的车票、投影故事:奇怪的车票、 动物小图卡、字卡:应用题 数学加减题卡、幼儿操作图卡(每个幼儿三张)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热身: (1、)碰球(复习十的分解) 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复习十的分解:师:小朋友,我问你,我的二球碰几球?幼:何老师,告诉你,你的二球碰八球。 (2、)快乐问答(10以内加减心算) 师:小朋友,我问你,2+3=几? 幼:何老师,告诉你,2+3=5. 游戏反复进行,可以齐答,可以单独,也可以分组或者男孩、女孩分开答。 (二)、课题导入:-奇怪的车票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投影故事:奇怪的车票。 (1.)提问: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车票为什么奇怪?跟我们平时的车票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分别回答) (2.)幼儿再次观看: 提问:回忆刚刚回答的小朋友说得对不对?小松鼠要乘坐的列车里有谁?小白猫有几只?小花猫有几只?小松鼠想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幼儿分别作答) (3.)出示挂图:奇怪的车票: 教师帮助幼儿对之前的问题进行检验。 (三)、学习加深理解应用题结构: 出示小猴图片: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件事情,还有2个数,一个问题,谁愿意把图片上的事说给小朋友听? 幼儿:山上有2只小猴,山下有3只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小猴? 师:他们分别说了哪两个数,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幼儿:他说了2和3这两个数,说了小猴一共有多少的这件事。师:小朋友很棒,那么这个图还可以怎么讲呢? 幼:山上一共有五只小猴,有三只小猴跑到山下去了,山上还有多少只小猴? 师:咦?我们的问题和数字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幼:把所有的小猴都数出来5只,然后山下的猴子数量3只也知道了,问山上的猴子是多少。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loCalHOST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及发现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以及综合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 4.通过调查数据和利用数据,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学生需提前一天认真调查,填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也是洋里中心校毕业的,我很愿意与同学们交朋友,交朋友应相互了解,比如,我知道班长林端13岁,体育委员江莹莹14岁,你们猜猜,陈老师今年有多少岁? 二、沟通整理,复习。 1、理一理,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关键。

(1)让我用应用题的方式告诉你们:班长林端13岁,体育委员江莹莹14岁,他们岁数之和是陈老师的,陈老师今年多少岁?(板书) (2)你能用方程方法解答这一题吗?(反馈)今天,我们将通 过了解陈老师,一起交朋友的办法来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 课题:总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3)过渡:结合解的过程,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几 个步骤,并写在笔记中。 (4)反馈:谁来说说?(师简单板书各步。)哪一步是列方程 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二步) (5)过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等量 关系找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陈老师有多个找等量关系的绝招,这些绝招就隐藏在陈老师的自我介绍中。 2、了解找等量关系的途径,优选方程方法。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来。 自我介绍 副班长体重35千克,比陈老师体重的多5千克,陈老师体重多 少千克? 陈老师爱好种花,去年种了一批,大旱后死了三分之一,过冬时又死了6棵,最后还剩10棵,求去年种了多少棵? 陈老师家门口有一长方形的鱼塘,周长24米,长7米,那宽多 少米? 陈老师节约用钱,去年还存了5000元,存期一年,利率2,今 年取款时银行应多付我多少元? (2)生逐题回答等量关系,师生共同小结:找等量关系可以根 据什么去找?(根据关键句或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按照事理以及 根据事情发展感变化的情况找等量关系;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 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一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课题:一般的分数应用题 一、教学内容:7 9页例1、80页例2 二、教学目的:在已经学过的两部计算的应用体的基础上,学习解答在已知数中含有分数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大应用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玩游戏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迷宫探险“,在游戏之前,先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复习题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解答后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用方程解答可问,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解答的这两种方法都很正确,这道题是已知路程和路程相遇时间以及其中一人的速度,求另一人的速度,这样的行程应用题我们在八册已经学过了,现在如果把题目中有的已知数换成分数,同学们会不会解答呢?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基本部分: 1、教学例1 教师:对老师的考验,同学们顺利过关,现在进行游戏“迷宫探险教师:我把复习题中“经过2小时相遇”改成“经过:小时相遇,你们会解答吗?小组内讨论并解答。找学生上黑板作 2、鼓励;要认真解答,否则这一关就过不去了,下面的游戏就不能参加了。 谁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说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 有不同意见的么?或者是有不同的做法吗?点名上台展示说思路。 教师啊;刚才大家的解答方法,有的用方程解,有的用算术解,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并进行小结:用方程解时,未知数用表示,并可以参加列式,解答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算式是根据题目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列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9页做一做。探险第一关过了,接下来探险第二关。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教学设计

巧设开放性应用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人开放性应用题,能冲破传统应用题的封闭性。开放题的灵活性、多变性、趣味 性、生活性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创新的舞台,使他们聪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 发挥。 一、开放性应用题,形式要开放 可以用故事、表格、对话、图形等形式来呈现数量间的关系。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语言要形象,给 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同学们,我们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国家明令禁止中小学生抽烟。可是空洞地说教对抽烟者来说 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下面我们就。 (1)(1)一个一般收入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7元的“红塔山”香烟,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 ①每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每年按12个月算,不算闰年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如果他手头有1890元,问他可以抽几个月? (2)一个收入较高的抽烟人,如果他每天抽一包单价25元的“小熊猫”香烟,那么: ①每月(按30天算)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②每年(12月)抽掉人民币多少元? ③如果他手头有4500元,问他可以抽烟几个月? ④请同学们调查你周围的抽烟人的抽烟情况,劝他戒烟并自编一道数学题。 这一道题很有现实意义,把司空见惯的抽烟行为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很具有说服力。 二、开放性应用题从条件上开放 同学们经常接触到的应用题都是题中有充足条件来解答问题,长此下去,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一旦遇到条件不足、条件多余、条件隐藏的问题,就倍感迷茫。设计条件开放的题目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的思维。 例如 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单独修甲队10天修完,乙队15天修完,两队合修3天后,让乙队去修。甲乙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解法一:根据已知条件,甲队每天修1200÷10=120(米),乙队每天修1200÷15=80(米),两队每天修120+80=200(米),合修需1200÷200=6(天)修完。合修3天是多余条件。 解法二:可以先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合修需,从而发现,1200米、合修3天都是多余条件。 引导学生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哪些条件来解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探索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应用题从问题上开放 可以补充问题、选择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问题的开放可以使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求自信。 例如六年级一位同学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5千米/ ?(涂黑的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 这道题就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抽象的高度上驰骋。(1)它可以填上,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享誉?(2)摩托车先从甲地地开出10分钟,然后货车从乙地开出,几小时相遇?(3)两车

数学教学反思及总结

本学期教学反思及总结 本学期我的数学教学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下自己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实践,感觉既漫长又短暂。整册数学书六个章节教学。在教学中,我本着将理论与实践,将课内与课外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快乐。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时刻本着一名教师特有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关于认真备课,本册书中的每一课时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是精心地分析、准备,从而再到课堂上给学生来讲授。在我的意识里,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做,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与成就。 二、创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角色是变化,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结合本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说新闻,玩智力游戏等,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答的好的学生我会马上表扬,有错的,也会及时鼓励。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学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简单应用题教案

简单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水平.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准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说出四则运算的关系(点课件)。 一个因数=被除数= 除数=一个加数=被减数= 减数=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点课件)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能够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用课件将问题退出)学生答: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1.知道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2.掌握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能正确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会口述答话. 掌握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读懂题意,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学生准备10个圆片. 口算 8+3= 9-7= 8+5= 10-8= 10+5= 9+4= 10-7= 7+7= 7-4= 10-5= 1.导入.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4的内容.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这道题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8+3=11. 教师把表格去掉,把条件和问题连接起来成为例4.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也就是把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列式为8+3=11.(教师板书) (3)学写单位名称并口述答话. 算式中的8、3和11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草地上有8只羊,3表示又来了3只羊,11表示一共有11只羊. 教师说明,为了看清楚算出的是羊的只数,我们要在得数11的后边写上“只”字并且把“只”字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求出的一共有11只羊.这个“只”字叫做“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题中问我们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要给予回答.我们求出的共有11只羊,我们就回答:“一共有11只羊.”这叫答话,答话时要

求比例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比例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比例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

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2.选择题: 1.如果a=c÷b,那么当c一定时,a和b两种量()。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4.C=πd中,如果c一定,π和d()。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对。 ?40:15=60:②40=15×60③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分数,百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第12~16题,练习十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基本方法 1.提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思考? 2.分数乘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是桂树的,玉兰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比桂树少,玉兰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算术方法解答?列出的算式为什么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3.分数除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是桂树棵数的,桂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比桂树棵数多,桂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一样?你认为,这里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也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从上面两组题可以看出,在分数应用题里,先确定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算术方法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问题或已知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不对应,就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先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列出两个算式。(指名一人板演,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