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5章 第2节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365362af1ffc4ffe47ac1d.png)
【解析】赤道以南的热带沙漠分布在大陆西岸沿海, 主要是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
项目 概念 形成基础 根本因素
内容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 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水分变化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 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返回
自然带基本与气候类型分 布吻合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极圈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 温带
性气候 地中海 气候 大陆 性气 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
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北回归线 热带季 热带草原气候 风气候 赤道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返回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北极圈温带季风温带季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气候苔原带冰原气候冰原带自然带基本与气候类型分布吻合赤道北回归线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温带荒漠带草原带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返回目录6634n西岸中部东岸西岸中部冰原带东岸中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冰原气候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原带温带荒漠荒漠带2326n0低纬度地区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世界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羚羊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单峰驼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温带荒漠带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双峰驼荒漠土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驼鹿紫貂灰化土苔原带苔原气候极地气候苔原驯鹿北极狐冰沼土冰原带冰原气候极地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例2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edf6822650e52ea551898d9.png)
A.①生态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素养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 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 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第(2)题,经济系统 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 科技等,因此①为社会系统,③为经济系统。
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使村里的
耕地由25公顷增加到40公顷。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材料三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以人为核心,由社会、经济和生态 三大子系统共同构成。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上述材料一、二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为什么?
(2)填出材料三图中字母代表的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并
产品,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达到了良性循环。
(2)A:社会系统——③ B:经济系统——② C:生态系统——①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名师精讲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 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解析:第3题,塑料袋难降解,不利于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 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分类投放垃圾,利于垃 圾回收利用;使用公共交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利于环保。第4 题,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观”可知,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be7fb8976a20029bd642dc7.png)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
壤》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7c4d20be33687e21af45a9f9.png)
图甲为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地带现状图,图乙是该地区未 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示地区可能是亚欧大陆 ②图示地区可能是非洲大
陆 ③图示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④图
示反映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当自然地带由图甲所示向图乙所示变化时( )
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2.①→②→③体现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1题,④是澳大利亚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区,形成的 自然地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①→②→③距 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 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B 2.B
A.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巴西
B.英国 C.以色列
D.俄罗斯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的草地分布在沙地中, 呈零星分布,主要是受局部水分条件的影响,属于地方性 分异规律。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的麦田主要分布 在水井周围,而且四周沙地广布,说明该地气候干旱,主 要用地下水来发展农业,属于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D 2.C
一、地域差异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86页第1段内容,认识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及 成因。 (1)地域特征的形成。 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 物质、能量运动的 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 太阳辐射量 、距海远近等,常常 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020秋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5章第1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2020秋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5章第1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711f2c51e79b89680226b9.png)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西部地区的 07 __资__源__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
08 __技__术__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地区
原因
具体影响
09 __东__部__地区 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 有利于改善 10 __大__气__质__量____
2.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 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 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 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教材 P86 思考] 1.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 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 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 部的投资和补贴。
2.工程概况 以 04 __新__疆__ 天 然 气 资 源 为 基 础 , 以 05 __长__江__三__角__洲_____ 、 06 __珠__江__三__角__洲_____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 07 _上__海___、广州、 08 _香__港___的输气管道。 [自我探究] 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国有哪 些著名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提示 资源的分布、生产和消费的不匹配。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 线)、川气东送、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2)带来的问题: 05 __北__煤__南__运____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优势的 06 _天__然___气___等在我国能 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1)具体原因 ①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07 _西__多__东__少__、__北__多__南__少__。四大气区:新疆、 青海、川渝、 08 __鄂__尔__多__斯____。 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 09 _中__后__期____。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2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5章 环境与发展 第2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1c54771ec3a87c24128c4b9.png)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理由。
1。
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综合思维)2。
实例分析,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地理实践力)3.对比分析,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综合思维)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人类的反思认识2.可持续发展(1)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错误!(3)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必由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行动(1)消除贫困①原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地位: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2)发展绿色经济①目标{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②我国的探索:(3)提倡可持续消费①基础: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②目标: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特别提醒]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3)公平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4)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公众对政府起监督作用。
( )(5)与“绿色经济”相对的是()A.红色经济B.黑色经济C.褐色经济D.灰色经济提示:(1)×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认可.(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5bd619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9.png)
基础设施
(2)发展绿色经济 ①内容:_经__济__发__展_、环境保护、社会包容,强调_节_能__减__排__、资源高 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能源
碳 污染物
消耗
(3)提倡可持续消费 ①可持续消费的倡议:建立简约适度、_绿__色__低__碳_的生活方式,反对 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干洗
耗能
应季
骑车 合乘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
持续性 原则
限的,人类的经济 活动和社会发展必 须保持在资源和环
境的承载力之内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
共同性 原则
发展和环境保护, 地区决策和行动应 该有助于实现全球
整体的协调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 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 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 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 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 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 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 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学法指导】 巧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 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公平性——人人平等,万物均衡(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侧重的是“义务”)。
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性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
监管企业
政策、立法、标准
约束和引导 监督企业行为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消除贫困 ①原因 a.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_环__境_恶__化__的根本原因。 b.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__可__持_续__发__展___的障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中国能源安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中国能源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c7993e5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0.png)
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地位:我国确定了“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的能源安全战略。其 中⑨ 石油 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其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 影。 2.石油供需变化 (1)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盛行⑩“中国贫油论 ”观点,我国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 赖进口。 (2)195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继 大庆 油田之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胜利、大 港、任丘、辽河等油田,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初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
5.为解决我国面临的“油荒”“电荒”等能源问题,应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 用率。 ( ) 6.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排名第二的是石油;而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则位列 第一。 ( ) 7.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水电为主。 ( ) 提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且煤炭的比重在下降,石油、天然气的比 重在上升。
(2)特点 a.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④ 增长快 ; b.能源消费结构以⑤ 煤炭 为主,与世界上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 线 ; d.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⑦ 配置错位 ,能源主要消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煤炭和 石油“北多南少”,天然气和水能“西多东少”,形成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 东输、西电东送的空间格局。大规模、⑧ 长距离 的输送使能源输送环节的安全 保障十分重要。
8.我国能源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首要原因。( ) 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使用能源的数量减少,种类增多。 ( ) 提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数量和种类都 将不断增多。
1 |能源安全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三五”能源发展总的目标要求:增强能源供 给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天然气消费 比重,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取得新突破,煤炭深加工和综合 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发展更加开放,国际合作更加广泛深入;用能条件大幅改 善,普遍服务显著提高;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cdbd9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e.png)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5章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怎么调 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5章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怎么调 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4a2693011ca300a7c39076.png)
1、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及水资 源的供需矛盾
2、读图说出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 的路线并分析其优缺点
3、掌握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学会分 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问题研究 为什么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怎么调
南水北调带来的影响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探究 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2021/11/162021/11/162021/11/162021/11/16
华北缺水最严重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①华北地区降水少,蒸发强; ②地表径流量小,湖泊少,积蓄水量少。
人为原因: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 稠密、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
合作探究一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在工程量、调水量、水质、现有条件等 方面有什么差异?
归纳小结
南水北调三条线路比较
工程量
调水量
可利用现有河道,
东线
工程量小。黄河 以南需逐级提水
大
中线
需挖新的输 水渠道,工 程量较大, 但能自流供 水
西线
地形复杂,工 程量巨大(需 打超长遂洞、 修库建坝)
较大 较小
北京
拓展思考
• 南水北调对调出区会有什么影响呢?
径流减少,入海口处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碱化; 泥沙含量增加,河道淤积; 影响长江航运……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除了跨流域调水外我 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呢?
①修建水库储水 。②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资源 的利用率。④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⑤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5章 第2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5章 第2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fc309e551810a6f4248663.png)
第二节土壤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重难点)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提示:(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
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d457f5ff00bed5b9f31dfb.png)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42021/8/4August 4,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42021/8/42021/8/42021/8/4
【高考链接】
考题
2016年课标Ⅰ卷 1011
2016年课标Ⅱ卷6-8
命题情境
磷积累差异 冻害差异
解题要素
海拔、气温、水分、流水 海拔、坡向、积雪、风力
2016年课标Ⅲ卷10-11 冰期差异
海拔、气温
2017年课标Ⅰ卷37
植物多样性差 海拔、地表温度、湿度、
异
坡向、部位
【复习目标】
一、理解垂直地域分异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因。 二、获取和解读题目中与垂直地域分异相关的信息。 三、调动和运用题目中的地理规律对题目作答。 四、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
【考题解析】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 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阴坡
阳坡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 蒸发强度大 ; 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阳坡地表温度高、 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考题解析】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
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4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42021/8/42021/8/42021/8/48/4/2021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6f943ac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e.png)
【即学即练】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
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1.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2.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 可知,盐渍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 干旱、半湿润地区;高寒地区蒸发较弱;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并不是所 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第2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 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 化程度会更重;印度地下水更丰富;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渍化。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提示: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 重,土壤贫瘠。 (2)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方法对土壤有哪些作用? 提示: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 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2.养护: (1)对不能满足_耕__作__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意_种__养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高__效__肥__力__的能力。 [思考] 人类种植农作物必须以土壤为基础吗? 提示:不必。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无土栽培技术,使用营养液即可种植农作物。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练习题(无答案)-学生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练习题(无答案)-学生用卷](https://img.taocdn.com/s3/m/dca97ce9cfc789eb162dc868.png)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练习题(无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读我国产业转移路线图,回答问题。
1.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的是( )A. 劳动力素质高B. 地价低廉C. 濒临港澳,靠近东南亚D.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近年来,造成珠三角地区众多外资企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A.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产业基础处于劣势B.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C. 靠近原料供应和能源基地D. 扩大市场范围读下图,完成下列题。
3.图示区域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 劳动力B. 资金C. 技术D. 能源4.图示地区对沿长江经济带的作用是( )A. 提供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B. 承接内陆地区产业转移及市场C. 为内陆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D. 成为内陆地区商品出口的唯一通道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
读图,回答下列题。
5.对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M地区的生产企业全部转移到N地区B. M地区的制鞋产业全部转移到N地区C. 1998年时N地接收了部分M地转出的中小企业D. 2008年时M地制鞋业中的大企业生产厂开始转移到N地区6.制鞋业的转移对M地区的影响主要是( )A. 改善了环境质量B. 增加了就业机会C.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D. 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高档圣诞树由鲜活的树装饰而成。
低档圣诞树是由仿真材料制成的,价格低、销量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深圳成为世界低档圣诞树的重要生产基地。
21世纪初,由于生产成本提高,深圳圣诞树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企业将圣诞树生产转移到江西赣州,但是出口效益没有明显提高。
据此完成下列题。
7.从世界范围看,影响高档圣诞树生产的主导因素是A. 劳动力价格B. 热量条件C. 市场距离D. 种植技术8.低档圣诞树生产由发达国家至我国深圳再向赣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 我国圣诞树销量快速增长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B. 世界圣诞树市场由欧美向东亚地区转移C. 发达国家原材料枯竭而我国原材料丰富D. 企业追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9.企业将圣诞树生产由深圳转移到赣州后,提高了出口圣诞树的A. 用地成本B. 运输成本C. 原材料成本D. 劳动力成本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1d978a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b.png)
交通运 输线路 的变化 对集镇 商业的 影响
航道的起点、终点或 交通的交叉点
因航道延伸或交通线 路的改线
促进集镇商 业繁荣
使集镇商 Leabharlann 衰落兴盛:水运便利; 衰落:滁河阻隔,公路改线
公路和铁路
全椒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对比P84读图思考) (1)山地地区:地势___起__伏_大_,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__交_通__运_输__方__式____单一,商业网点密度____。小 (2)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_____公分布路,密度____。 大 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1)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____便__捷__的__交_通_,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沿交通干线扩展 基本不变或萎缩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对密度影响
平原密度大
山区密度小
对位置影响
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 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___交__通__干__线扩展,_____交__通_干_成线为聚落
的主要发展轴。
① 株洲市是沿___铁__路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火车拉来的城市”。 读P83图,株洲市主要是沿哪两条铁路线发展起来的?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五章第2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五章第2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c2fe311dd88d0d232d46a4c.png)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读图思考: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bb09ee5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7.png)
(1)比较M、N 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
答案:(1)差异:M 地土层厚度大于N 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 地。 原因:M 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 地低,且位 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 品质下降。 (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 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 保护土壤的意识。
D.母质层
2.图中D 层的特点是( )
A.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B. 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
C.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
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谢谢观看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
解析:(1)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 (2)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 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答案:(1)D (2)A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二节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排序,正确的一组是(A)A.日本——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B.日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C.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日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D.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日本——我国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解析】受各种因素影响,劳动密集型工业是由欧美等国转移到日本,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该类工业又陆续向韩国、我国的港台地区转移,而后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再次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1991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围理论,它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内在的运行机制。
他认为集聚力和离心力都受到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影响,当集聚力大于离心力,企业趋向于集聚;反之则企业不会发生产业集聚现象。
读集聚力、离心力与贸易自由化关系图。
完成2~3题。
2.以下对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A.贸易自由化程度与集聚力、离心力均呈负相关B.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集聚力和离心力相互之间呈负相关C.集聚力与离心力两者相比,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离心力变速快D.集聚力与离心力两者相比,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加,集聚力变速快3.关于图中M和N两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A)A.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向广东边远地区扩散,说明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处于M区B.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企业将一直趋向于集聚C.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将出现不断分散的现象D.处于N区域的企业趋向于分散【解析】第2题,从图中很容易看出,随着横坐标贸易自由化程度增大,集聚力、离心力都减小,所以说贸易自由化程度与集聚力、离心力均呈负相关。
第3题,M区域离心力大于集聚力,产业向区域外扩散;N区域集聚力大于离心力,产业向区域内集聚。
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向广东边远地区扩散,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离心力大于集聚力,所以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处于M区。
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2小时内可到达京津冀80%的区域。
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势将成为区域产业升级新标杆,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的首选承接地。
据此回答4~5题。
4.与北京相比,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选址河北固安的优势条件是(D)A.交通通达度高B.市场辐射面广C.品牌效应强D.土地成本低5.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至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会(C)①缓解北京市内交通和人口压力②使北京市的就业率下降③使固安县的城市化进程加快④使固安县的环境质量提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第4题,北京人口密集,土地成本高,因此与北京相比,河北固安的优势条件是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成本低。
第5题,北京市的专业批发市场向外转移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外迁,从而缓解市内的交通和人口压力,故①对;北京市的就业机会多,批发市场外迁后就业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故②错;北京市的批发市场转移到固安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但可能会使固安县的环境质量下降,故③对,④错。
读“日本产业外移地区投资比率图”,完成6~7题。
6.从区域分布来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的地区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分别是(A) A.北美、亚洲B.欧洲、亚洲C.北美、其他地区D.欧洲、其他地区7.日本产业的持续外移,对日本经济的可能影响是(D)①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②提高国内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③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减弱④本国人口失业率有所上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组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6题,从图中看出北美是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地区,亚洲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第7题,日本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环节是生产加工环节,而研发主要集中在本国,生产加工环节的转移会造成国内产业的“空心化”,使本国失业人口增加。
二、综合题8.读“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企业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
(2)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3)简述珠江三角洲的低端产业“搬家”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3)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为珠江三角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获得规模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第(1)题,早期台湾电子企业迁移到广东东莞地区,主要受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吸引。
第(2)题,珠江三角洲的工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
第(3)题,可从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产业的合理分工等方面分析。
能力提升一、单项选择题读“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C) A.技术密集型B.资金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D.能源密集型【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接受的是国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下列关于世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D)①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②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不长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③在产业转移中,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实现可持续发展④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在产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如果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2018·安徽百校联考)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沪(下图)。
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点是九江。
据此完成3~4题。
3.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D)A.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B.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C.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D.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4.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B)A.放慢上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B.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C.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D.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解析】第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资源、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目的是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江西油气资源欠缺,科研力量不足;欠发达地区产业协作、政企协作等能力差,交易费用较高。
第4题,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对移出区来说,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虽短期导致就业率下降,但从长期看随经济加快发展会提高就业率;对产业移入区来说,缩短了产业升级和调整时间,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2018·茂名五大联盟学校联考)“二战”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农产品出口为主;20世纪60~70年代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为主;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台湾接受美国等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大力发展制造业,与此同时向中国大陆投资并将制造业向中国大陆转移。
近年来中国台湾经济逐渐衰落,中国台湾制造业投资在中国大陆逐渐减少,而向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投资逐渐增多,但仍有超过50%的制造业在中国大陆投资。
据此完成5~7题。
5.美国制造业转移到台湾的主要影响是(B)A.加剧台湾就业形势紧张B.改善美国生态环境C.台湾放松环境管治要求D.降低美国产业竞争力6.20世纪70~80年代台湾企业到中国大陆主要投资的部门最可能是(C)A.石油化工B.信息产业C.纺织工业D.精密仪器7.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相比,目前中国大陆发展制造业具有的区位优势是(A) A.基础设施较完善B.原料价格较低C.劳动力价格较低D.环保要求较高【解析】第5题,台湾作为产业转移的转入地,产业转移会缓解就业压力,但会加剧环境污染;美国作为产业转移的转出地,产业转移会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第6题,20世纪70~80年代台湾产业转移的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选项中石油化工多为市场导向型,信息产业和精密仪器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纺织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7题,近年来中国大陆制造业发展迅速,配套设施、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投资的吸引力较大;与中国大陆相比,南亚、东南亚劳动力和原料的价格相对较低。
环保要求高低无法判断。
二、综合题8.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三轮产业转移示意图。
材料二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国家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美国105 60 208.6德国87 45 188.6英国50 36 262.8中国29 1.5 18.9(2)分析在全球二、三轮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3)目前,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
你认为我国产业今后应如何发展?【答案】(1)德国劳动力的年工资与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说明利润高于英国。
(2)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与年产值的比值最低,土地价格低,利润高;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材料产地;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3)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创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解析】笫(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德国日工资比英国高,年工资/年产值比英国低,故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转向英国。
第(2)题,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可从工资水平、土地价格、国家政策、市场潜力、资源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第(3)题,从提高科技含量、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