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扫心地》告诉我们 笨人努力修行也能成就

合集下载

扫尘 感悟

扫尘 感悟

扫尘感悟
扫尘的感悟
扫尘,看似一件日常琐事,却蕴含了深深的哲理。

每当我拿起扫帚,扫去满地的尘埃,我总会想起那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虽然讲的是大事,但我认为同样适用于扫尘这件小事。

扫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每一次扫尘,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次净化,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尘埃,无处不在,无时不生。

而扫尘,就是不断地与尘埃做斗争,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持整洁与美好。

扫尘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细心、耐心、恒心。

在扫尘中,我们学会了专注,学会了坚持,学会了面对琐碎事物的耐心。

这些品质,不仅仅在扫尘中有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

扫尘的感悟,让我更加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生活,就是一场与尘埃的斗争,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扫去心中的尘埃,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明亮。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扫尘的精神,面对生活的琐碎与困难,不气馁,不放弃,坚持到底。

扫尘,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却能给我们带来大智慧。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处,无论面对何事,我们都需要有扫尘的精神,保持一颗纯净、明亮的心,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扫尘,不仅仅是为了保持环境的整洁,更是为了修炼自己的心灵。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扫尘的精神,我们就能扫去生活中的一切尘埃,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扫除道》心得感悟(精选8篇)

《扫除道》心得感悟(精选8篇)

《扫除道》心得感悟(精选8篇)《扫除道》心得感悟《扫除道》心得感悟(精选8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扫除道》心得感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扫除道》心得感悟1今天的这本《扫除道》,以前还真没看过,颇为新鲜,作者键山秀三郎,介绍了《扫除道》的实践方法,及其力量,同时还传授了给我们如何做到”凡事彻底“帮助我们掌握化平凡为非凡的能力,教我们学会感恩、谦虚、培养感动、净化心灵!书中说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把周围打扫干净,自己会有一种得救的感觉!书中也列举了案例,当一个企业打扫得很干净,大门一尘不染,会给人很威严很庄重的感觉,会觉得这家企业一定靠谱信得过,良好的信誉及口啤会带好的动气好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企业良性红火动运转!樊老师也列举了他妈妈年轻的时候的一段真实经历,新任校长任职第一件事是把学样惨不忍睹的公厕打扫干净,把汉厕换成水厕,慢慢的地学生和老师都会有变化,全体师生的心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切慢慢好转,步入正规!听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我每天也会尽可能早到公司,我到公司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是发自内心的想让大家的办公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更加美好,时间够的情况下每个角落我都会顾及到,先扫一遍再拖一遍,看着光洁如新的地板、闪亮清新的办公桌,心情大好,会感觉一天的工作很有动力,也会具有一点点仪式感!在家中做饭也是一样,我会先把厨房灶台清洁干净,然后再开始烧饭做菜,工作台干净整洁有序,会让我带着爱来烧菜,真得很不一样哟……我也很喜欢鲜花,经常会在家里餐桌上插一速百合花,百花绽放、清香四溢,也会让人心情愉快、食欲大好,为了保持清新和长久,我每天都会坚持换水,把花的根茎一根一根冲洗干净,这样基本一束鲜花可以绽放两周,给我带来两周的愉悦体验,这些小小的改变坚持会形成一股正循环的能量池,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女儿……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边听边在想,最近换了包,把我前面的大包换了小包,再不能像从前那样包里随身携带一本书了,最近看书的时间也减少了很多,许久没有买新书,没事时心里总在纠结跟婆婆之间的不愉快,对她说过的话耿耿于怀,甚至暗暗较着劲,以至于心都不大度了,真可谓:几天不看书不学习就落后了很多,心不淡然不纯净。

《扫除道》心得感悟(通用6篇)

《扫除道》心得感悟(通用6篇)

《扫除道》心得感悟(通用6篇)二、可以成为有心人成为有心人,需要敏锐的觉察力,扫除厕所能提升人的觉察力,让你成为有心人,打扫中关注每个细节、步骤的操作,有助于培养细腻的感知力,还能帮助所做之事井然有序进行。

三、培养感动之心一个聪明、有钱、出自名校的人,也许会让人佩服,但无法让人感动,如果他放低身段,打扫厕所则是孕育感动最好的实践,不限于扫除,全力做好身边事也能收获感动。

四、萌生感恩之情打扫厕所或者清扫,能锻炼人丰富的感受,让人懂得感恩细小事物,感恩细小事物的人,会人为的缩小痛苦和烦恼,反之不能感恩细小事物的人,则会人为的放大痛苦和烦恼。

五、磨砺心性清扫厕所能让人心灵变美,人在清扫时不可能一边打扫,一边思考怎么骗人害人,尤其是卫生打扫干净时,人的心灵也会变的纯净吗,人心纯净了,就更容易看清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的人,不会感到不安,不会自寻烦恼,心性也就得到了磨炼和提升。

归根究底,把任何人都能做好的平凡小事,彻底做好了,就能和别人拉开距离;总是心怀不平,不满的人,绝对无法成功,要想成功,必须肯定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才行,也就是老想着自己缺少什么,不如多想想自己拥有什么,与其寻找不能做到的借口,不如想想自己现在都能干些什么。

《扫除道》作者是日本“美好协会”顾问,扫除道创始人键山秀三郎,著有《凡事彻底》、《从扫除中学到的人生法则》等书。

这位老人最初创立公司时,看到员工心态普遍浮躁,工作不顺时,员工就会发脾气,摔包或踢椅子,他希望能平缓他们的心绪,但他觉得自己既不善说,也不会写,所以只好选择扫除。

他认为:整洁的环境能消减浮躁。

而打扫是当时他唯一能向员工表达感谢的方式。

这位老人六十年如一日坚持扫除,创立公司的最初十年,扫除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完成,最尴尬的事是他作为老板在打扫厕所,员工却在他旁边上厕所,他在擦楼梯,员工翻过他的手上楼。

十年后,开始有一两个员工帮忙。

二十年时,大部分员工开始帮忙,扫除的企业文化渐渐形成,公司风气变得越来越好,员工的集体意识和配合度得到提高,人际关系显著好转。

小和尚扫树叶的故事启发

小和尚扫树叶的故事启发

小和尚扫树叶的故事启发从前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他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清扫院子里的落叶。

这看似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然而,小和尚却为此感到十分苦恼。

因为无论他怎么努力,每天都有新的树叶不断飘落,似乎永远也扫不完。

小和尚起初非常认真,一大早就起来清扫,用尽全身力气,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

可还没到中午,又有新的树叶落下,他觉得自己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心情变得十分沮丧。

有一天,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他跑去找寺庙里的老和尚诉苦:“师父,我每天都拼命地扫树叶,可树叶总是不停地落,这活儿根本就干不完,我该怎么办?”老和尚微笑着看着小和尚,轻轻地说:“孩子,你为什么要把扫树叶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种修行呢?”小和尚一脸疑惑:“修行?师父,我不明白。

”老和尚耐心地解释道:“你在扫树叶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当你专注于手中的扫帚,心无旁骛地清扫每一片树叶时,你就在修炼自己的心性。

而且,树叶的落下是自然的规律,我们无法阻止,你又何必为此烦恼呢?你应该学会接受这种无常。

”小和尚听了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思。

第二天,小和尚再次拿起扫帚时,心态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急于把树叶扫完,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动作,感受扫帚与地面的接触,用心去清扫每一片树叶。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和尚渐渐不再为扫不完的树叶而烦恼。

他明白了,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这不断飘落的树叶,是无法完全掌控和改变的。

与其抱怨和抗拒,不如坦然接受,用心去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

这个简单的故事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发。

首先,它让我们明白心态的重要性。

面对看似无尽的任务或困难时,消极的心态只会让我们更加疲惫和沮丧。

而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从平凡的工作中找到意义和价值,就像小和尚从扫树叶中学会了修行。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无常。

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控的。

就如同树叶的飘落不受小和尚控制一样,我们也无法掌控所有的局面。

当我们学会接受这些无常,不与不可改变的事情较劲,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佛言,智慧

佛言,智慧

佛言禅语,生命的智慧……◆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

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别人的功德。

◆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糊涂,不能当真。

◆你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

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

◆我们不执着于快乐,也不去追求快乐的时候,快乐自然而然就来了。

我们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而然就远离了。

◆智慧是在人和事中磨练出来的,我们遇到一次违缘,能增长一种智慧;遇到一次障碍,能提高一个层次。

◆观察自己的毛病,改变自己的毛病,这才是改变命运。

你的毛病越少,命运越好;你的毛病越多,命运越不好。

◆不尽责任、不尽义务,这是罪过。

真正能尽到责任、尽到义务,这是修行,这是功德。

◆你最执着的,就是对你伤害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验你的。

他伤害你的时候,你如果不动心,能放下他,你才过关。

◆心的变化,是最高超的魔术师的表演,看起来那么神奇奥妙,任谁也辨认不出来。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才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都是它变的。

◆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只能看见别人的缺点和毛病,这就是傲慢心。

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们都在做梦。

晚上做的梦是黑梦,白天做的梦是白梦。

晚上的梦很容易醒过来,但是白天的梦很难醒过来。

醒过来了就叫觉者,没有醒过来叫迷者。

◆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

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

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能让自己快乐、自在,这是真聪明、真能干;能让自己和他人解脱烦恼与痛苦,这是真智慧、真慈悲。

◆我们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

浪费自己的时间、财产、功德和一些好的机缘,都是浪费福报。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扫地僧,这个名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是唐代著名僧人,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扫地僧因其神奇的智慧和非凡的修行成就而被世人传颂,他的故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扫地僧的真名叫慧能,据说他在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出生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

他年幼时即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悟性,引起了周围人们的注意。

有一次,慧能还在家乡学习佛法的时候,一位名叫广慧的僧人到来,给慧能上课。

后来,慧能跟随广慧学习,认真修行,终成名僧。

据记载,慧能离家出家后,曾在天台山学佛,但后来他又前往五台山向名僧大愿学习禅宗,一心修行。

有一天,大愿问慧能:“南和尚!你到我这里来学,是为了什么?”慧能回答道:“弥陀国尊今日也是人,生于北岭贞观年中。

” 大愿对这一回答,非常满意。

慧能后来前往华严寺跟随名僧僧胄学习佛法,悟道后,他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开创了禅宗宗派的丛枝——曹洞宗。

扫地僧慧能大师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禅师,他的故事和智慧一直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他的智慧之处主要表现在对于生活和修行的深刻理解上。

第一,扫地僧的智慧在于对生活的洞察。

在扫地僧的传说中,有一则关于他拨火弄冷的故事。

有一天,扫地僧在寺庙里拨动火炉时,一个僧人问他:“扫地的师傅,拨得过火冷得过吗?”慧能回答说:“拨过便是火冷,不拨是火热。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深刻的内涵。

扫地僧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懂得把握其中的平衡,就能够应对一切的挑战。

第二,扫地僧的智慧也表现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

慧能大师非常注重修行者的心态和态度,他认为一个修行者要能够超脱世俗的执着和贪婪,要能够超越名利和情欲的诱惑,只有如此,修行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慧能大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质,只要肯努力修行,就能够逐渐开悟。

扫地僧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坚韧不拔上。

据说,慧能在五台山学习禅宗时,每天都要按照规定给师傅送水。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而放下,则是为了更好的前行1 /3
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执着,就是我们所说的“法执”。事实上,世间事物因缘相聚而存在,因缘离散而消失,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生灭、变异、消失这样的过程。缘聚缘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我们有缘相聚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这个缘分,分别的时候也不要去悲伤。这就是一切事物的规律,佛教把这样的一种思想称作“空性”。2 /3生活中如何修自己清净圆满的佛性?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我们的心应该时刻如如不动,保持明镜止水一般的状态。当别人无端辱骂你时要观照自己内心难受的原因,当别人赞扬你时也要观照自己内心受用的原因,找到内心泛起波澜的原因,明晰自己的心思意念所处的状态,如此才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外界事物的打扰。既然一切都是虚妄,又何必斤斤计较?3 /3有力量的人,碰到逆境越多转换得就越多,能量就越大,成就也就越大。遇到逆境就退缩、逃避。不能将逆境转化为顺境是没有福报的表现。学佛就要学会转换心境与心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安然,在此基础上才能成就自己,收获福报。
当别人无端辱骂你时要观照自己内心难受的原因当别人赞扬你时也要观照自己内心受用的原因找到内心泛起波澜的原因明晰自己的心思意念所处的状态如此才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外界事物的打扰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贤宗法师演讲精华录》节选
作者:贤宗法师诵读:米米老师
愚人除事不除心心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朗读嘉宾米米,今天和您分享的是贤宗法师演讲精华录:幸福的终点。师父曾说过:我们每个人就在幸福的终点,觉知幸福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发现,而不是漠视。愿与诸位有缘人共同成长!有时候,珍惜

湖南省常德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湖南省常德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湖南省常德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和尚的困惑吴晓波小时候,我曾在寺院里住过一段时间。

那时,我每天跟着师父学念经、敲木鱼,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砍柴。

师父每天早上都会早早地起床,带着我去后山砍柴,然后挑到寺里去卖,换取日常开支。

有一天,师父对我说:“徒儿,你跟我去砍柴吧。

”我跟着师父来到后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参天的树木,心想:这么多树,砍哪一棵呢?师父见我发愣,说:“你砍那棵最大的吧。

”我一看,那棵树确实长得最茂盛,但我想:砍了这棵,山上的风景不就少了一道风景了吗?于是,我指着旁边的一棵小树说:“师父,我砍那棵吧。

”师父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那棵小树,沉吟了一下,说:“你砍那棵吧。

”砍柴的过程中,我发现师父总是砍那些枝叶繁茂、长得最快的小树,而我却总是砍那些又老又粗的大树。

师父说:“徒儿,你知道吗?砍树就像做人,要砍就砍那些有用的小树,因为它们将来会成为参天大树。

而那些又老又粗的大树,已经没有什么用了,砍了它们,也不会有人心疼。

”听完师父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砍柴回来后,我一直在思考师父的话。

我想:师父说的砍树就像做人,那么,砍柴就像做事。

做事就像砍柴,要砍就砍那些有用的小树,因为它们将来会成为参天大树。

而那些又老又粗的大树,已经没有什么用了,砍了它们,也不会有人心疼。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和尚小时候跟师父砍柴,师父让他砍那棵最大的树,是因为那棵树长得最茂盛。

B.师父说“砍树就像做人,要砍就砍那些有用的小树,因为它们将来会成为参天大树”,意在告诫小和尚要珍惜青春,努力学习。

C.小和尚长大后,在城市里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但他却越来越困惑。

D.文章结尾,小和尚意识到要砍掉不好的习惯,才能让自己更快地成长。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小和尚的困惑”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贤崇法师]加入时间:2011年3月29日点击:215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禅三班第二期贤崇法师开示)贤崇法师讲,同济大学石莹居士整理——空杯装水——贵在坚持——敢为天下先——皆是过程——难得“明白”——修五心观念、思维、心灵,是禅修的对象,心灵的建设也是佛教思想的重点,因为心灵是身体和心理的最终归宿。

菩萨五心,这五心指的是不舍心、平等心、无畏心、同事心和学习心。

禅修的目的在于让身体和心灵良好地吸收有营养的东西,让这些补品滋养我们的身心,以使自己产生巨大的能量。

空杯装水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要受到磨炼的,这些磨炼让我们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可是通常这些道理不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产生质变,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道理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和接受的层面上,它们的作用根本不足以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和知识可不可以帮助我们改良心态、改变生活,在某些时候,这些东西的产生对身心灵成长无助反有害。

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容易生起傲慢、自大之心,使人们目空一切,在人前夸夸其谈,对个人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

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远离那些有害的因素,使人得以达到光明的彼岸。

禅修使得我们谦逊,就像杨柳,越是枝繁叶茂,头越是垂得很低。

只有觉得自己像白纸一样,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人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而那些自以为已经才高八斗了的人是不会去虚心受教的。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少不更事的孩童,不管是面对什么,都觉得趣味无限,带着孩童的好奇心去了解、去学习。

不过学习不是不管黑白的照单全收,而是把所有传递来的信息全部吸收,然后再通过分辨,将有益的留下,无益的剔除。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原来所学的搁浅,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抱着分别、审视和评判的心态,最后我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公案: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

进门后,他对大师的徒弟说话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

古圣先贤经典话语(精选96句)

古圣先贤经典话语(精选96句)

古圣先贤经典话语(精选96句)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当我们允许别人来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本身就已经成了一个受害者,当对发生的现状无能为力的时候,抱怨与愤怒便成了唯一释放的选择。

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修持一颗淡定之心,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人不会离开,包括死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命里,有许多的驿站,有许多幻灭的场景。

一切都会幻灭,然后归于宁静。

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

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真,权在涅槃之处。

《楞伽师资记》原序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

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佛陀的格言》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生命。

”在《五灯会元》中,白兆圭禅师曾经这样说过。

空中飞鸟翱翔天际,本身即在天空中,它并未想过向生活索取更大的空间,因为天空已经够宽;水中游鱼遨游水底,水对它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而它并未因其重要而操心忧虑。

若能以这种积极的态度努力生活,而非处处起烦恼,必然会生活得很幸福。

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思想就像一把双刃剑,控制不好难免会伤了自己。

所以,适时让自己的脑袋休息一下,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别再想了。

很多事情不想还没事,一旦深入地去想,反而让自己陷入一团混乱,徒增烦闷。

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俗话说“病从口入,祸由口出”,在初始交往的过程中谨慎自己的言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话时也应注意自己的口气和态度,避免触及他人的利益,毕竟有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1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有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扫地僧,顾名思义,就是院寺中负责扫地、打扫卫生的僧人。

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低微,生活简朴,但是他们却经常能够通过他们勤奋的努力和智慧的晋身禅院的高层。

以下是我对扫地僧智慧的一些观察和总结。

扫地僧以一颗虚心的心态工作。

他们并不嫌弃这份简单而低微的工作,相反,他们视之为修行的一部分。

他们用扫帚扫地的动作配合打坐中的身体动作,将清洁寺院和心灵净化相结合。

他们明白,无论是修行还是生活,没有一颗谦卑的心态是不可能获得进步的。

扫地僧在工作中体现出勤奋和专注的态度。

他们经常带着一种默默无闻又专注的精神去完成每一次扫地的任务。

他们不计较辛苦和付出,只关注于工作本身的过程和效果。

他们懂得,在每一个琐碎细节的背后隐藏着自己的修行和进步。

扫地僧也经常通过自省来提升自己。

他们在扫地的过程中,会时常停下来思考和反省自己的修行和生活。

他们会审视自己的心态是否真正平和,是否有执着和贪欲的存在。

通过自省,他们能够快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扫地僧还具备很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因为他们经常与其他僧人和寺院的参观者接触,所以他们需要善于与人沟通,懂得处理各种复杂和矛盾的情况。

他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的平和,还能够帮助他人开启内心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也体现在他们对生活的简单和清苦的追求上。

他们知道寺院是一个修行的地方,而不是享乐和奢华的场所。

他们舍弃了一切世俗的欲望和虚荣心,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他们用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体验到了内心真正的宁静和满足。

扫地僧还懂得感恩和善待他人。

他们深知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修行和体验禅意。

他们每天扫地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寺院更加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每位寺院的参观者都能够感受到平静和宁静。

他们用真诚的笑容和善意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与他们接触的人,给予他们祥和和温暖。

扫地僧的智慧远远超出了表面上的扫地和打扫卫生。

他们通过谦逊的心态、勤奋的工作、自省的思考、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一种真实和纯粹的禅宗智慧。

自扫心地却尘埃

自扫心地却尘埃

自扫心地却尘埃也不知是哪一朝代的老和尚,竟然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通俗得再不能通俗、哲学得再不能哲学、佛法地再不能佛法的《扫地歌》,曰:扫地扫地扫心地, 不扫心地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人活世上一辈子,最难的也最容易的事,就是能不能给自己的心地每天清扫一遍了。

我们都知道,一块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清洁的处所;一个人的心地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美好的心情去生活。

任何人都会照镜子,这面镜子可以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也可以是一面看不见的镜子。

普通的镜子只是告诫你面必净衣必正,让你有一个清爽的样子。

如果把这面镜子换一个样,也许,它还可以照出你的心灵底子,看看你有没有灰尘蒙蔽了你的双眼。

一旦这面看不见的镜子中的你开始不再认识自己的时候,极有可能就会模糊了自己的人生,丧失了自己的信仰,丢掉了自己的本性。

所以,经常地反观自照,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清扫方法。

为什么老和尚能够安然圆寂,活到130几岁,也许,跟他留下的扫地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生不可能是一个净地,人生也不可能都做到“眼根清净,常登觉地”。

要用大慈大悲之心看自己,也要用大慈大悲心之去看别人。

只有心怀坦荡,方可真诚发露;只有好自为之,方可太平无事。

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何必计较凡尘俗世的名利,又何必在意过往云烟的烦恼。

“一心正念,方得正果。

”专心打扫自己的方寸之地,让心底世界回复原本的清静,何愁不落得个逍遥自在的快活。

人在尘世,诱惑多多。

谦卑为人,为善积德。

劝善者当先自善,教人者当先自教。

污垢不除,何善之有?不良不善,何以范人?自扫是本分,扫他是责任;自扫得自在,扫他更快乐。

即使听到他人的恶口,遇到不平的坎坷,也不放在心里,和和气气,就如同在水上写字一般,那种快活自在,有谁能胜得了你。

时常反省和检点自己的心念,真是人生在世了无牵挂的好事。

“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

凡事心怀感恩,而不自赞已功。

凡事心存慈愍,而不幸灾乐祸。

《扫除道》心得感悟

《扫除道》心得感悟

《扫除道》心得感悟《扫除道》是一本关于心灵修炼和个人成长的书籍。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修行经历和心得体会,探讨了如何消除负面情绪、培养内在力量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重要话题。

在阅读完《扫除道》之后,我受益匪浅,对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以下是我对《扫除道》的心得感悟。

首先,我认为《扫除道》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向我展示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扫除道》中作者提出了“扫除”的方法,即通过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发现并清除负面的信念和情绪,从而达到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这个方法简单而有效,我在阅读书籍之后就开始尝试应用,发现它对我来说非常管用。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时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而且不知不觉中也经常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身边的人。

通过使用“扫除”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并虚拟消除负面情绪,从而改变我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这个方法的使用不仅可以让我更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还可以让我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使用这个方法,我就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克服困难,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其次,《扫除道》引发了我对内在力量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外界的各种信息和标准所影响,容易迷失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然而,《扫除道》告诉我,每个人都拥有着独特的内在力量,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它并加以利用,就能够更加自信和有力地生活。

在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只有当我们与自己的内心真正连结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目标。

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力量和自信。

我开始思考我真正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并努力寻找与之相符的道路。

我意识到,只有当我与自己的内心实现真正的联系,并在生活中落实自己的价值观时,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目标。

这个认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让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期望和更强的动力。

《扫除道》读书笔记

《扫除道》读书笔记

《扫除道》读书笔记目录•引言•扫除道理念解读•扫除道实践方法分享•扫除道带来改变与成果展示•扫除道推广意义与价值探讨•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引言书籍背景及作者简介《扫除道》是日本企业家键山秀三郎所著的畅销书籍,主要阐述了通过扫除实践来磨练心性、提升人格的理念。

键山秀三郎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扫除道实践者,他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将扫除的理念和方法推广到企业和个人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01020304了解扫除道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对清洁和整洁的重视程度。

通过实践扫除道,培养细心、耐心和自律的品质,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

掌握扫除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借鉴扫除道的哲学思想,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阅读目的与意义02扫除道理念解读03历史渊源扫除道起源于日本,与禅宗思想和茶道、花道等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01扫除道的定义扫除道是一种通过清洁和整理环境,进而达到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实践哲学。

02内涵解析扫除道不仅关注物理环境的清洁,更强调通过清扫动作培养人的谦虚、感恩和责任心等品质。

扫除道概念及内涵工作环境改善团队精神培养企业形象提升扫除道与企业文化关系通过实施扫除道,企业可以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共同参与清扫活动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促进团队内部的沟通和交流。

一个整洁的企业环境不仅给客户留下良好印象,还能展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文化底蕴。

扫除道在个人成长中作用自律精神培养坚持扫除道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自律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感恩心态形成通过清扫动作,个人可以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感恩的心态和对他人的尊重。

人格魅力提升一个注重清洁和整理的人往往给人留下积极、负责、有魅力的印象,有助于个人在社会中获得更好的认可和尊重。

03扫除道实践方法分享1 2 3企业应制定明确的扫除计划和标准,包括扫除的频率、范围、使用的清洁用品等,以确保扫除工作的顺利进行。

扫除道读后感总结

扫除道读后感总结

扫除道读后感总结篇1:扫除道读后感初识扫除道,是由于匠人精神这本书。

以前看【匠人精神】里说即使是刷厕所,也能入道,当时我还在想入的是什么道呀?现在我知道了。

原来是扫除道。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真的很有道理。

所以扫除也是积累胜利的方法,磨练我们的心性,不怕脏累,但当下这一刻,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

今年7月的夏天,我去了一趟日本,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国人的仇恨在于历史性的大屠杀,时过变迁,抛开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这个民族,还有这个民族的人。

真的是眼见为实。

因职业的习惯入住酒店就始终拍个不停,领会一下日本的建筑觉得小而精,精而细,无处不体现着岛国面积小,多人口国家的居屋环境和居屋配置,一切以小为美。

20平米的房间,2平米的卫生间,干湿分别做的肯定合理,就连淋浴的小凳子都帮你预备齐全了,全酒店的角落服务超级人性化,去了日本,才知道为什么国人都背一个智能马桶盖了。

由于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厕所,找不到厕纸。

长期下去,去日本旅行的国人养成了用智能马桶的习惯。

当时在日本两个场景让我由衷深刻:1迪士尼大事天气闷热,大雨中的迪士尼乐园,游客络绎不绝,但其中一个游乐项目即将关停,小伴侣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跑过嚷嚷要玩,而工作人员撑起一把雨伞,双栖跪在地下平视与小伴侣沟通,这一幕,虽偶然,但已成为他们的职业习惯,尊老爱幼,对待弱者,他们依旧谦和。

2 专业的保洁工厕所中一个年轻的保洁工,挎着专业的去污喷剂,蹲在公厕的马桶前里外清洁,标准程序化的动作甚是娴熟,不干净,怎能全是智能坐便,「扫除道」看书名,云里雾里,以为是职业性很浓郁的专业保洁性书籍,让你根本无法联想到扫除道里的工作、管理哲学,即使后面加了一个“道”字。

更以为正书讲的就是打扫卫生的方法及看法,除此之外,绝不会有任何专业性的词汇。

甚至可以说,去掉书名,去掉,去掉主观性的语句,完全可以拿来作为卫生清洁行业的高级工作手册。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八个字,最先映入脑海的是一个人物,“扫地僧”。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

扫地僧的智慧扫地僧,原名玄珠,是宋代禅宗宗师,与渡元禅师、大慧禅师并称为“五灯大师”。

他的禅学智慧影响深远,对后世禅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扫地僧不仅在禅学修行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他的生活智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扫地僧的生活智慧,并结合他的禅学思想,分享他的智慧之言,以期能启发读者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扫地僧曾说:“追求禅宗的人,应该像旷野的行者一样,于虚空中放声高唱,不应自寻烦恼。

”这句话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它告诉我们,身处尘世,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禄、名利诱惑所困扰,时常身心不宁。

扫地僧告诉我们,要追求禅宗,就要超脱这些功名利禄的纷扰,要像旷野行者一样,心胸广阔,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困扰,而是放声高唱,悠然自得。

这是对禅宗追求者的要求,也是对凡夫俗子的警示。

扫地僧在《修禅三门直指》中也说:“世间万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这句话是扫地僧对世间万法的一个深刻思考,也是他对念念不舍的警示。

世间万法,无一不是虚幻,无一不是短暂的。

人生就如梦幻泡影一般,转瞬即逝。

如果我们执着于世间的名利利禄,执着于各种欲望,那我们就会陷入纷繁的世俗之中,无法解脱。

扫地僧告诉我们,要洞悉万法的本质,超脱世俗的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在生活中,扫地僧也有着许多深刻的生活智慧。

他曾说:“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的弱点,同时也要包容他人的不足。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勇气的人,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恶习与弱点,不去逃避,更不要去掩饰。

也要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不要过分苛求他人,包容与理解可以使人心更宁静,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睦。

扫地僧在生活中还强调了恒心与耐心。

“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恒心和耐心,不能半途而废。

”扫地僧认为,只有有了恒心,才能坚定地迈向目标,也只有有了耐心,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要想成就一件事情,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这也是扫地僧生活智慧的一个体现。

扫地僧的禅学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笑迎客人、慈悲待人、寡欲知足的生活态度中。

贤宗法师:无常是修行者打开“自我”的钥匙

贤宗法师:无常是修行者打开“自我”的钥匙

贤宗法师:无常是修行者打开“自我”的钥匙很多时候,真正让你困扰的并不是外部的环境,也不是旁人的评论,而是你内心的执念。

这种执念往往让你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要知道,在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你只是其中平凡的一个。

无论你如何执着;自我;,与浩瀚的时空相比,;自我;实在显得微不足道。

无德禅师曾写过两句让他的学僧们匪夷所思的话:;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一个学僧说:;因为这一人带了斗笠。

;无德禅师无语。

另一个学僧说:;这可能是一场局部之雨。

有时候碰上这种雨,马背这一边是湿的,马背另一边却是干的。

这两人中有一人没有淋到雨也不稀奇啊!;无德禅师依然无语。

第三个学僧说:;既然是绵绵阴雨,就不可能是局部之雨,那没有淋雨的一人一定没有站在雨中,而在屋檐之下。

;无德禅师见时机已到,便对大家说:;当你们对;一人;太过执着时,离真相就会越来越远。

既然阴雨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淋吗?;事实上,那些执着于;一人;,未曾体证过无常的人,必然会落入;自我;的圈套之中,一旦那种恒常不变的错觉粉碎后,;自我;的错觉自然会消失。

对修行者而言,打开;自我;这个房间的钥匙只有一把,就是无常。

无常就像农夫的犁头一样,犁地时,能断除所有的根;生活就像在大海中行船一样,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肯定会遇见暴风雨,我们无法逃避。

因此,我们能做的,只有像农夫之犁一样,利用行船的技术,才能安然地度过一切不可预见的磨难。

如果将自己局限于名利欲望之中,你就被限制在人生狭窄的囚房中,失去了生命本真的美;如果从;自我;的妄念中觉醒,对生命开放,你就能走进生命之海无边广阔的深蓝。

文章出处:香海禅心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禅语智慧满分作文

禅语智慧满分作文

禅语智慧满分作文发明本身的过错,这是启蒙;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

发明了所有的缺点,这就是洞察力;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幸福。

只有看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看到别人的优点,你才能了解他们的优点。

当你把自己放在顶端时,你实际上是在底端;当你把自己放在底部时,你实际上是在顶部。

心是干净的,一切都是干净的;心是安心的,一切都是安心的。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要迷茫,不要认真。

你最执着的东西会给你带来最大的伤害。

你最执着的事,最执着的人,最执着的句子,对你伤害最大,人就是这样被伤害的。

当我们不执著或不追求幸福时,幸福自然就来了。

当我们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就消失了。

智慧是在人和事物中磨练出来的。

当我们遇到冲突时,我们可以增加一种智慧。

一旦遇到障碍,就能更上一层楼。

观察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的缺点。

这就是命运的改变。

你的缺点越少,命运越好;你的缺点越多,你的命运就会越糟糕。

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任务是一种罪过。

能够真正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任务,就是修行,就是功德。

你最执着的,是对你伤害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验你的。

当他伤害你的时候,如果你不动心,你可以在你过去之前让他走。

变心是最出彩魔术师的表现。

它看起来如此神奇,以至于没有人能认出它。

当我们真正了解时,我们意识到没有什么复杂的,但它会改变。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这是傲慢。

这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我们都在做梦。

夜梦是暗梦,昼梦是白梦。

夜梦易醒,昼梦难醒。

当你醒来时,你被称为觉醒的人;当你没有醒来时,你被称为迷失的人。

不要对任何人、任何事或任何情况感到恼火。

这叫看透。

你知道,没有永恒,没有长久。

顺境安心,逆境安心。

让自己快乐舒适,这才是真正的聪明能干;能够把自己和他人从懊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才是真正的智慧和真正的慈悲。

我们可以享受祝福,但不能挥霍。

花时间,花财产,花功德,花一些好机会,都是在浪费福气。

扫除八颗心,成就丰盛人生

扫除八颗心,成就丰盛人生

扫除八颗心,成就丰盛人生来源:致良知四合院(ID:zhiliangzhiSHY)导读每个人都向往一种舒展、真实、庄严的生命状态,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拥有丰盛的人生?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说》中告诉我们,有八种“心”千万要不得。

为何要不得?如何扫除这八颗心?白立新老师分享了他的答案。

致良知四合院创始人我们之前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第一,生命不够舒展。

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使我也能充分体谅、体会到各位工作之不容易,大家感受到生命不舒展,你觉得你的能耐大概只发挥出来10%、20%,可能最多30%,少数人的能量发挥到60%、70%,这已经是顶天了,你的生命没有真正舒展过。

第二,生命也不真实。

有时候你要用许多善意的谎言,维护周边的环节,其他人也用善意的谎言来维系,如此,大家编织出一件“皇帝的新装”。

当生命不真实的时候,你发现这件事情就没那么有意义,你发现不了工作的意义。

第三,生命不庄严。

如此不舒展、不真实、不庄严,已经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很委屈,你非常委屈自己,你把自己活小了,你把自己放小了,你生活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面,自己的生命没有机会充分地燃烧,所以就特别心痛。

今天对我们而言,只有一条路:让自己的生命走向光辉,就是牵手那些曾经走向光明的圣贤。

所以圣贤是我们唯一的老师。

阳明先生并非独创了一门学问,阳明先生是在龙场悟道之后,以他生命的实践为我们解读四书五经。

所以学习阳明心学,我们学习的就是孔子、老子、庄子、孟子——2500年前“起点即巅峰”那个时代的智慧。

阳明心学是一个通道和桥梁,而致良知四合院又是抵达阳明心学的桥梁。

在四合院我们没有专职的老师,我们铺就一个桥梁,让大家通过我们,抵达阳明心学,通过阳明心学抵达我们圣贤的宝藏,抵达你生命真正的本质。

到底是什么障碍我们,让我们无法抵达宝藏?阳明先生有篇课文叫《示弟立志说》,其中谈到了“八颗心”。

这“八颗心”,破坏我们的生命,糟蹋我们的幸福,让我们的生命不能充分舒展,让我们不能庄严自己的生命。

小和尚扫树叶的故事启发

小和尚扫树叶的故事启发

小和尚扫树叶的故事启发从前有一座宁静的寺庙,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他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清扫寺庙院子里的树叶。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小和尚陷入了困惑和思考。

每天清晨,当他努力地把地上的树叶扫成堆,清理干净时,一阵风过后,树叶又会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仿佛在嘲笑他的努力。

小和尚感到十分沮丧,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永远也做不完,永远也无法达到一个干净整洁的状态。

于是,他去向寺庙里的老和尚诉苦。

老和尚听了小和尚的抱怨,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带着他来到了寺庙后的一片竹林。

老和尚指着竹林问小和尚:“你看这些竹子,它们每天都在生长,我们能阻止它们生长吗?”小和尚摇了摇头。

老和尚接着说:“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树叶的飘落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改变树叶会落下的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方法。

”小和尚若有所思,老和尚继续说道:“你不必为了追求一次性把所有树叶都扫干净而感到苦恼。

你可以选择在每天的特定时间清扫,保持院子的基本整洁。

而且,扫树叶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让你学会耐心和专注。

”小和尚听了老和尚的话,恍然大悟。

回到院子里,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求成,而是按照老和尚说的,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认真清扫。

他发现,当他专注于当下的清扫工作,不再过分担忧树叶会再次落下时,内心变得平静而安宁。

这个简单的故事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发。

首先,它让我们明白要接受事物的自然规律。

就像树叶会落下,四季会更替,人生中也有许多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

与其徒劳地抗拒,不如坦然接受,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其次,小和尚扫树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调整心态。

在面对困难和看似无尽的任务时,抱怨和沮丧并不能解决问题。

相反,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者,它教会了我们专注于当下。

小和尚在专注清扫树叶的过程中,忘却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各种琐事和未来的担忧所困扰,而忽略了当下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大德中也有大智若愚的修行人,如在虚云老和尚座下成就的具行法师,其人言行拙讷、品质朴拙,人唤“聋子和尚”,但因精勤一心修行,最终获得极高的成就。虚云老和尚曾对他开示说:“聪明人太聪明了,反被聪明误!但知念一句佛号,只要精勤不懈,一句也足以成就!倘若自恃聪明、心念纷歧,纵念万卷经,又有何用?”
《扫心地》歌词
偈:周利盘陀伽作曲:陈越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 无明烦恼皆远离
人人若把心地扫 无明烦恼皆远离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 人我高山变平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 人我高山变平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 世间皆成清净地
林凝:这首歌讲述了一则古老的公案故事,更揭示了一种大智若愚的修行方法。吾人总希求探寻最殊胜的法门、获得最无上的加持,焉知“道在平常”,真正的“道”却恰恰就在这无欲无求、朴实平淡的最朴实的法门里。这方是宽坦平正、使一切人行得之“道”,这才是修行人真正应该具有的一颗“抱朴守拙”的心。
明贤法师:《扫心地》告诉我们 笨人努力修行也能成就
编者按:从2006年到2014年,北海禅院的夏季禅修营都会如期举行,今年已经是第九届。营员们接受北海禅院常住法师的精心指导,体验丛林生活,亲历禅修实践,树立正信正见,参学入寺行仪,研究佛像法度……以禅修、供佛、闻法、行脚、供灯、普茶、踩界、早晚功课等丰富的宗教生活,领受春风化雨般的佛教熏陶。营员还将学唱八首营歌,此前已经发过第一首营歌《三宝歌》,今天发布第二首营歌《扫心地》。
பைடு நூலகம்
营员感言:养成大拙方为巧,学道如愚始见奇
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陈碧欣:营歌《扫心地》中有一句:“人人若把心地扫,人我高山变平地。”的确,若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王婉君:每晚听着《扫心地》,总能安然入眠。以往夜不能寐,听着流行歌曲结果适得其反,倒激起心中荡荡涟漪,感慨万千。世间音乐多有声嘶力竭的发泄,多有对迷情和贪恋盲目的歌颂,多以离愁别绪助长人心的执着,多使人产生对人生痛苦无奈的叹息。佛乐却不同。在佛法流传的历史长河中,佛乐像一朵朵浪花,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启迪广大有情趋向觉醒。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若把心地扫,无明烦恼皆远离。”扫地的功夫跟心地静处的功夫,可以使用同样一个方式来描述,这特别像禅宗神秀大师说的那首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寺慧能禅师偈语与神秀禅师偈语(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周利盘陀伽尊者所使用的显然是一个渐修法门,但他的渐修依然获得了成就。
人人若把心地扫 世间皆成清净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 朵朵莲花开心底
人人若把心地扫 朵朵莲花开心底
朵朵莲花开心里 朵朵莲花开心底
相关阅读:北海禅院禅修营营歌《扫心地》
《扫心地》是北海禅院禅修营的营歌之一,这首歌歌词质朴、旋律简洁,取材于佛陀的弟子周利盘陀迦尊者持诵“扫帚”二字最终证悟的公案,由陈越作曲。这首歌所蕴含的道理,就像它本身宣说的一样,没有复杂的旋律形式,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言辞简单道理却深刻,正如蕅益大师所说,“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
《扫心地》作者周利盘陀伽尊者(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明贤法师《扫心地》浅释: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扫心地》这首曲子原来的偈颂作者是周利盘陀伽尊者(或译为“周利盘陀迦”),他是佛陀一位非常愚笨的弟子。愚笨到什么程度呢?不管教他什么偈颂,教了下句,上句他已经忘干净了,所以没有任何一段经文或偈颂他能记得住。但是他求道心很迫切,佛陀教给了他一个修行的办法,就是扫地,一边扫地一边念叨扫地这件事。他的记忆力只能到这个程度,教给他“地”的时候就忘了“扫”,跟他说“扫”的时候就忘了“地”。可是佛陀还是让他天天那样扫地,而且教给他的这句话特别简单,就是“扫地”。有一天他大彻大悟,于是就把过去那种愚笨背后的广大智慧能量展现了出来,说了这首偈颂。这首偈颂,是由陈越整理。
可见,愚笨背后有智慧,只要用心专于一处,便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同老鼠啃棺材,不穿不停,方可直透到底。明贤法师开示说,此偈如同神秀法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个渐修法门,但渐修法门也同样能够获得成就。禅修营员深有感触地说,这首歌揭示了一种大智若愚的修行方法。吾人总希求探寻最胜法门、获得最上加持,却焉知真正的“道”恰恰在这无欲无求、朴实平淡的法门里。这方是宽坦平正、一切人能行的大道,这才是修行人应该具有的一颗“抱朴守拙”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