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学习内容】:课本P2-3,例1、2、3【学习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设计了如下教案,以帮助学生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量长度。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6页的例1、例2以及“做一做”1~3题。

我会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和分米,然后引入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用厘米量长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厘米量长度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并能够进行长度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尺子(厘米和米两种尺子)2. 铅笔3. 练习本4. 数学书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并试着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分米来量一量。

2. 新课导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我会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并让学生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

3. 例题讲解:我会用尺子作为教具,讲解如何用厘米来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用厘米量长度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厘米尺量身边的事物,如自己的手指、铅笔等,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用厘米量长度的经验和感受,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1米 = 10分米1分米 = 10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厘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请用厘米尺量一量家里的大门、窗户等,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厘米来量长度,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公开课教学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公开课教学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的长度单位。

2. 学会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厘米的概念及长度单位。

2. 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3. 测量实践活动的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厘米的概念,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2. 难点:测量实践活动中如何精确测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概念和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厘米尺、教材、实践活动材料。

2. 学具:学生尺、实践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厘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厘米的长度单位,让学生明白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测量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厘米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优点,提出改进的建议。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千米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厘米尺测量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长度,如书本、桌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厘米尺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的大小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ppt课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ppt课件
举手发言:如何测量纸条的长度呢?
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 )厘米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方法一:把尺子的刻
度0对准纸条 的左端。
纸条的右端对 着刻度几,就 是几厘米。
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方法二:纸条的左端对
准的不是刻度 纸条的右端 0,而是刻度1。 对着刻度6。
6-1=5(厘米) 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把物体左端对准尺子任意一个整刻度,用此时右 端对准的刻度数值减去左端对准的数值,所得的
有5拃长。
有 3 拃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 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用手量课桌,有( 5拃 )长,
老师用手量课桌,有( 3拃)长。
虽然都是用拃量,但每个人的拃长度不同, 量的结果也就不同。只有用相同的计量单位去 量相同的物体才会得出相同的结果。
这就需要统一单位长度。
短 不同 长 测量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长5cm。
长2cm。
(× ) 尺子没有放正。
0 1厘米 2 3 4
(√ )
3.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估计:( 3 )厘米 测量:( 3 )厘米
估计:( 4 )厘米 测量:( 4 )厘米
4.下面这把尺子大部分刻度已经看不清楚了,只有3 个刻度清晰,它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
2-0=2(厘米)
2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请你认真观察尺子,看 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
长度单位cm
“0”表示测量 的起点
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 厘米可以用 “cm”表示。
认识1厘米
举手发言: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 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学会使用尺子和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和记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

2. 学会使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够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难点:1. 让学生理解厘米与实际长度之间的联系。

2. 培养学生准确测量和记录长度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如绳子、铅笔等。

2. 准备尺子和直尺。

3. 准备记录表格。

学生准备:1. 准备好课本和相关学习用品。

2. 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并板书课题。

2. 探究: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讲解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拿出尺子和直尺,试着测量一下课本的长度,并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厘米与实际长度之间的联系。

3. 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一的物品,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让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看看谁测量得最准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观察家里的物品,用厘米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用厘米测量自己的身高、手臂长度等,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2. 邀请家长参与测量活动,增进家校合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数学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二年级上数学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同学们拿出一张小纸条,试着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度。 应该怎么量呢?
(。
知识提炼
知识点: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在厘米尺上,每相邻
两个数所对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应以刻度0为起点, 物体的末端对着尺子的哪个刻度,那么物体的长 度就是几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 。
在很久以前,人们用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1庹(tuǒ)
把展开两臂后两手之间的 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单位, 叫做“庹(tuǒ)”。
1拃(zhǎ)
以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 单位,叫做“拃(zhǎ)”
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请你用拃(zhǎ)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厘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测量 物体的长度。(重点)
2.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难点)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培养合作 意识,探索、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因为我和老师手的大小不一样。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 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就需要统一 长度单位。
知识提炼
知识点: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这样才能得到同样的 测量结果。
小试牛刀
估一估。
2 5 2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 一的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经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经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经典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思路: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第一篇:《相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相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课题长度单位厘米新授课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经验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实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育学生对数学的新奇心,增加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导案一、导入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

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殊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觉,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发觉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环节一:通过活动发觉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相识“厘米”1.师:同学们,你们说特别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老师示范对应边)2.对比发觉冲突: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精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假如要精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日的课题“长度单位厘米”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相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找寻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殊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5.引导学生发觉: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

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

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

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限整厘米数)(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

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学习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2、学习用厘米量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厘米,了解厘米的概念。

2. 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理解厘米的概念,熟练运用厘米进行测量。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 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或厘米标尺)、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引入本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2. 讲解厘米的概念:介绍厘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厘米与米、分米的关系。

3. 演示测量:教师用厘米标尺测量实物,如书本、桌子等,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测量过程。

4.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用厘米标尺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椅子等。

5.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测量长度的方法,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五、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手臂长度等。

2. 完成练习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或选择题。

六、课后作业:1. 用自己的尺子或厘米标尺,测量家里的家具长度。

2. 画一画,用厘米表示家庭里的物品长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八、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2. 第二课时:巩固厘米的认识,进行测量练习。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1这个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说教学反思这个活动,我觉得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动。

前面的老师都说得很精彩,当大家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时,我的头脑里就在努力地搜寻以前的教学情景,我到底说哪课的反思。

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级时,教“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这堂课,给我的印象挺深,现在我就对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断来进行反思。

这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堂课是先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然后体验1厘米有多长,再是教学测量的方法。

教学测量的方法时,我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让学生估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

学生就有很多答案:什么10厘米、9厘米、8厘米。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接着我就说:要知道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我们只有通过测量才能知道,老师在测量这张纸条时,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测量的?一会儿老师要找同学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然后我就开始测量了,边测量时我就边说: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将物体平放在桌子上,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清楚,老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

现在我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厘米,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然后请一名学生上来看一下这张纸条的长度。

接着我再提问了:谁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就说了:在测量时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还有学生说:要把物体放平后再测量。

然后我多请几名同学来说。

这样可以使新知学生掌握得更牢固些。

随后,让学生拿出我事先为他们准备的一张纸条,也先让学生估一估长多少厘米,然后再请他们用刚学到的测量本领来测量一下。

学生刚动手测量,我就听到有一个学生带着哭腔大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过的,上面没有”0“刻度,是从”3“开始的,我测量不了。

听到后,我顿了顿又问: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帮助他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和学具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学习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2.学习用厘米量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学生动手操作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3.量一量一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三)巩固反馈1.基本练习(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2)量一量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厘米.②量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厘米.2.发展性练习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3.思考性练习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课堂教学设计说明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板书设计(略。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把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看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确实学习适应。

教学重点:把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把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本教学采纳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四、教学思路: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关于认识厘米,教师确实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看周围的事物,想周围的情况。

;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明白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爱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那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找缘故、量课桌如此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爱好,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伙儿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二、合作探究,进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猎取,还要重视学生猎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公开课教学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公开课教学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让学生能够使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厘米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了解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厘米为单位测量教室中的物体长度。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用厘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4.2 讲解:介绍厘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厘米的长度。

1.4.3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尺子和厘米标记测量教室中的物体长度。

1.4.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用厘米为单位测量教室中的物体长度,并记录结果。

第二章: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培养学生精确的测量能力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精确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用厘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用厘米测量长度的技巧。

采用记录法,培养学生的数据记录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复习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2.4.2 讲解:讲解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强调精确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2.4.3 实践操作:让学生独立使用尺子和厘米标记测量教室中的物体长度,并记录结果。

2.4.4 数据分享:让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三章:测量与比较——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使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并进行比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第一章:认识厘米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使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1.2 教学内容厘米的定义:厘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

厘米的符号:cm使用厘米进行测量:使用尺子或卷尺等工具,将物体的长度、宽度等测量出来,并用厘米作为单位表示。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厘米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厘米的定义和符号。

2. 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用厘米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第二章:用厘米量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厘米量长度的方法。

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准确的测量。

2.2 教学内容测量工具的选择:尺子、卷尺、直尺等。

测量方法的掌握:将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读取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的记录:用厘米作为单位表示测量结果。

2.3 教学步骤1. 介绍测量工具的选择,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场景。

2. 演示测量长度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测量并记录长度。

第三章:用厘米量宽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厘米量宽度。

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准确的测量。

3.2 教学内容测量宽度的方法: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将尺子与被测物体的宽度紧密接触,读取测量结果。

测量宽度的注意事项:保持测量工具的垂直度,避免误差。

3.3 教学步骤1. 引入宽度测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测量宽度的方法。

2. 演示测量宽度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测量并记录宽度。

第四章:用厘米量面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厘米量面积的方法。

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准确的测量。

4.2 教学内容测量工具的选择:尺子、卷尺等。

测量方法的掌握:测量长和宽,计算面积。

测量结果的记录:用平方厘米作为单位表示测量结果。

4.3 教学步骤1. 介绍测量面积的工具选择,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场景。

2. 演示测量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同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测量时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步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以浓缩的、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以前的教材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量,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米、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新教材更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对直尺和厘米的认识。

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1、采用“故事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熟悉的动画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虽然没有如教材呈现的情景那样用各种物品进行测量,但此设计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

2、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每位学生一把尺子,从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动脑,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课书第三册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生尺、书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学校前不久刚刚添置的,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它一样大小的桌子,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呢?生:要量出课桌的一些长度。

师:用什么方法来量呢?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量一量。

①协商一下用什么方法量?②你是怎样量的?③量的结果是多少?生:汇报。

师:大家想的方法真多呀!那为什么我们说的数不一样呢?(生答)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通常用尺来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

(评析: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去。

让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一)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1、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生:拿出自己的尺,跟老师的尺比一比,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①尺上有许多数。

②有许多竖线,并有长短。

③还有“厘米”。

(板书:厘米)2、师:尺上面最小的数字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呢?3、师:尺上的这些线我们把它称为刻度线。

然后教学刻度0。

(课件闪烁刻度0)刻度1、刻度2、刻度3……“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用它来作单位。

(评析:通过让学生比较老师的尺和学生尺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主寻找尺的本质特征,认识刻度0,刻度线和厘米,实现学生自主认尺的目标。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1、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伸出我们的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

睁大眼睛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闭上眼睛想想。

2、你还能从尺上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你是怎样找的?(学生自评)3、师:小朋友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我们每人从信封里摸出一个一边的长接近1厘米的物体来。

生:①摸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每一边的长是1厘米。

”②摸出火柴盒,指着一边说:“它的长是1厘米。

”③摸出长约1厘米的图钉,“图钉的长是1厘米。

”4、你能不能从我们身边找出长接近1厘米的物体呢?(学生举例。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出了这么多长1厘米的物体!(评析: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数学。

教者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获得,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厘米的长度,形成了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更好地加深了1厘米的理解。

)(三)自主认识几厘米1、那么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几厘米呢?把你找的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几厘米?怎样找的?你们认为他找的对就鼓掌表扬一下。

还有不同的找法吗?3、大家用各种方法找出4厘米,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比较得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

(评析:在学生充分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几厘米。

在教学“找几厘米”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方法的多样而且注意到方法的优化。

)三、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一)同桌合作交流,探索测量的方法1、我们已经认识了尺,那咱们一起用尺来量一量好吗?2、请小朋友听清要求:同桌两个小朋友先分工,一人量书签长边的长,另一人量短边的长。

量好了两人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学生自评,表扬)谁跟他量的结果不一样?你是怎样量的?(有意识找几个错误的量法)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量?还有其它量法吗?量物体长度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4、学生小结: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

当然从刻度几开始量也行。

(二)形成认知冲突,认识大约几厘米师:小朋友已经学会量书签的长度了,那你能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吗?把你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

学生拿出练习纸,量一量。

()厘米()厘米()厘米(1)巡视发现问题。

这个小朋友只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8厘米,你们同意吗?(2)第二条线段是多长呢?投影演示闪烁第二条线段:它有8厘米长吗?最接近几厘米?比8厘米少一些,我们就把它的长称为大约8厘米。

(3)第三条线段呢?(学生自己量)比8厘米多一些,可以怎么说?(评析:测量三条线段的长,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三)自主尝试画线段。

(1)小朋友学会了用尺量线段的长度,哪你能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学生试着画一画。

(2)你是怎样画的?(生自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大家的画法不一样,但都是4厘米。

过渡:你知道吗?小朋友,在你们的身上也有尺呢!(评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

教师积极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测量书签的长和宽,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自主探索出测量整厘米数物体的长的方法;接着在测量三条线段的长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画线段中则放手让学生动手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个教学环节体现数学是活动的数学,教师重视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教者既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又通过学生自己比较突出最简便的测量方法。

)四、激发兴趣,培养估测能力1(1)伸出我们的食指,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宽?(生量、汇报)这就是我们身上的尺。

再量一量手掌大约有多宽?一拃呢?(2)小结:食指,手掌的宽度或一拃的长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尺,在没有尺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测量、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接下来老师想比一比小朋友的眼力。

(1)请你先不用尺量,在心里估一估数学课本短边大约长多少厘米?记录下来。

(生答)再量一量是多长?哪些小朋友估计的比较接近?你的眼力真好!(2)先估一估自己文具盒长边的长,再量一量。

把结果写下来。

谁来说一说你估是多少,量的是多少。

师:平时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也要养成先估测的好习惯。

(评析: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估测能力。

注重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积极开展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还想量什么物体的长?好,你们可以在座位上量,也可以离开座位量,还可以跟小伙伴合作着量。

(1)教师巡视,发现测量中的新问题。

(2)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3)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共同讨论。

例如:量黑板的长觉得用学生尺测量很慢,怎么办?要量学校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怎么办?……这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为下节课学习“米”作铺垫。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在测量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应用本领的乐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总评: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

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