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1)
马说阅读并附答案实用一份
马说阅读并附答案实用一份马说阅读并附答案 1文段,完成小题。
(15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
(8分)故虽有名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小题4】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3分)“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乐”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即使。
同“饲”,喂养。
驱使临:面对。
【小题1】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小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小题1】“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马说 (1)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衹
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 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 槽枥之间。骈,两马 并驾。骈死,并列而 死。槽枥,喂牲口用 的食器。 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指马 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以:因
第二段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是:这样 虽:虽然 外现: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且:犹,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 其:他,代千里马 食:吃
四、说教学程序
7、课后作业 、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 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300字的读后感 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千里马——人才 人才 千里马 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食马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一、说教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①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初步背诵 ②学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 ①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背诵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 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三、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注意指导学生运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预习法、展示法、诵读法、 果。如预习法、展示法、诵读法、讨论 独立思考法、竞赛法等 法、独立思考法、竞赛法等,从而培养 学生的自学、诵读、理解、 学生的自学、诵读、理解、背诵和合作 学习的能力,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的能力,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 播放视频《伯乐识马》的故事, 播放视频《伯乐识马》的故事,引导学 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马说》拼音版全文
《马说》拼音版全文马说朝代:唐代作者:韩愈精美排版的,请下载文档世(shì)有(yǒu)伯(bó)乐(lè),然(rán)后(hòu)有(yǒu)千(qiān)里(lǐ)马(mǎ)。
千(qiān)里(lǐ)马(mǎ)常(chánɡ)有(yǒu),而(ér)伯(bó)乐(lè)不(bù)常(chánɡ)有(yǒu)。
故(ɡù)虽(suī)有(yǒu)名(mínɡ)马(mǎ),祗(zhī)辱(rǔ)于(yú)奴(nú)隶(lì)人(rén)之(zhī)手(shǒu),骈(pián)死(sǐ)于(yú)槽(cáo)枥(lì)之(zhī)间(jiān),不(bù)以(yǐ)千(qiān)里(lǐ)称(chēnɡ)也(yě)。
马(m ǎ)之(zhī)千(qiān)里(lǐ)者(zhě),一(yì)食(shí)或(huò)尽(jìn)粟(sù)一(y ì)石(shí)。
食(sì)马(mǎ)者(zhě),不(bù)知(zhī)其(qí)能(nénɡ)千(qiān)里(lǐ)而(ér)食(sì)也(yě)。
是(shì)马(mǎ)也(yě),虽(suī)有(yǒu)千(qiān)里(lǐ)之(zhī)能(nénɡ),食(shí)不(bù)饱(bǎo),力(lì)不(bù)足(zú),才(c ái)美(měi)不(bú)外(wài)见(xiàn),且(qiě)欲(yù)与(yǔ)常(chánɡ)马(mǎ)等(děnɡ)不(bù)可(kě)得(dé),安(ān)求(qiú)其(qí)能(nénɡ)千(qiān)里(lǐ)也(yě)?策(cè)之(zhī)不(bù)以(yǐ)其(qí)道(dào),食(sì)之(zhī)不(bù)能(nénɡ)尽(jìn)其(qí)材(cái),鸣(mínɡ)之(zhī)而(ér)不(bù)能(nénɡ)通(tōnɡ)其(qí)意(yì),执(zhí)策(cè)而(ér)临(lín)之(zhī),曰(yuē):“天(ti ān)下(xià)无(wú)马(mǎ)”!呜(wū)呼(hū)!其(qí)真(zhēn)无(wú)马(mǎ)邪(yé)?其(qí)真(zhēn)不(bù)知(zhī)马(mǎ)也(yě)!1。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马说翻译及背景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23、马说(1).doc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小结与延伸
1、本文特殊句式的运用:
1)排比句2)反问句
2、组织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 人才,人尽其才?
由扶到放的过 程进行教学。
结合初一的蒲 松龄的《狼》的 “久之”的“之”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讨论,然后 再订正。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⑶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 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 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重 点
目标2、3
壹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夯实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辱于奴隶人之手W()死于槽杨之间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那()?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拿或尽粟一石()拿之不能尽其才()
(2)执寒而临之()寒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 满和愤慨。
(三)深层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4.《马说》1
《马说》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作者及其“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二、读读记记1、关于“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2、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三、合作学习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1、语词积累骈()槽枥()()粟()石()食()邪()2、实词和虚词理解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3、一字多义: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之千里者()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虽虽有千里之能()故虽有名马()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5、词类活用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策.之不以其道:⑤食之不能尽.其材:6、重要语句翻译:①倒装句:A马之千里者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重点句①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1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著称
第11页
(一)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 常有,不过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马,只 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马著称。
第12页
(二)识记,知识积累
1、解释下面加点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仅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才能 ) ⑤执策而临之:( 面对 )
第2页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提倡者,是“唐宋八大家”之 首。自谓“郡望(郡里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第3页
2、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之间。当初韩愈初登仕途, 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 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依然申明自己 “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以后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 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说》文言文翻译
《马说》文言文翻译《马说》文言文翻译《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马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马说》文言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被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所作的《马说》,全文仅仅一百多字,却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写作技巧。
文章的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深刻地阐述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可能会被埋没。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才的发现和任用需要有慧眼识珠的伯乐。
接下来,韩愈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写千里马的遭遇。
千里马在奴隶的手中受到屈辱,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无法展现出它的千里之能。
这句话表达了韩愈对千里马的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中人才被压抑、埋没的现象表示了不满。
然后,韩愈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他认为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是随时都有的。
这就意味着,即使有千里马,也需要有伯乐的发现和赏识,才能发挥出它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在发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韩愈对人才发现机制的关注。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韩愈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食量和能力,进一步强调了千里马的才能。
他说千里马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这说明它的食量很大,但喂马的人却不懂得根据它的食量来喂养它,导致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
《马说》原文和翻译
《马说》原文和翻译《马说》原文和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原文和翻译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含答案)
第14篇马说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注】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房星:星宿名,这里指马。
《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才美不外见.见:(2)策.之不以其道策:(3)执策而临.之临:(4)犹.自带铜声犹: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马说》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瘦马“犹自带铜声”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马说》和《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二、[2021合肥包河区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初二语文(统编版)-马说(1)课件
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才爱才惜才之人 食马者:昏庸无知又自以为是的统治者或上层阶级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意梳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点实质 (根本原因——不知马)
重点字词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或:有时。 ●见:同“现”。 ●临:面对。
一词多义
马说(1)
初二年级 语文
由“马”说起
与马有关的那些汉字: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騋(lái):七尺高的马。 駥(rónɡ):八尺高的马。
由“马”说起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騑(fēi ):三岁的马。 駣(táo):三四岁的马
由“马”说起
馰(dí):额白色的马。 骧(xiānɡ):后右蹄白色的马。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 马。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文意梳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一古今异义
马说一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是:古义: 这样的.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三文言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尽粟一石(定语后置)3、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省略主语)4、执策而临之(省略主语)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句)6、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7、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设问句)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译文:“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9 食之不能尽其材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
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译文:喂养又不足以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也。
这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马说1
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
、
面对统治者不能 识别人才、善待人才,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 愤慨 之情。 强烈的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 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 以 毛遂自荐 (用文段外成 语填空),把自己的才 能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
想象空间
背 诵 课 文
谢谢大家,再见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
2、描绘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句子是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扩展
文中的“千里马”、“伯 人才 乐”、“奴隶人”分别指的 是 、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
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怎么不说“先有千里马 后有伯乐”?
结论: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读准多音字
jià 看见 n 见 石{ { { 食 sì 喂养 dà n xià 表现 n shí shí吃
提问:
第二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 日行千里。
妄言无千里马者,
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这篇《马说》大约作 于贞元 11~16年间。其 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相 求耀用,未被采纳,后 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 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 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 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 权,政治黑暗,有才能 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 “伯乐不常有”之叹。
整
体
感
知
语
速 调
情 意
读 一 读
语
感 深
读准第一段中字音,理解其意
马
韩 愈
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体介绍
马说(译文)
马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马说》课件(1)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zh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p骈ián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s食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s食hí不饱,力不足,
xiàn
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 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说作者对某些 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朗读指点
• 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注意
情感。 • 3、朗读情势: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p骈ián死于C槽áo枥lì之间,
2、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 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 被埋没的原因。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4、 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 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 揭示全文的主旨?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食 粮,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 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 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养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 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 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叫却不 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 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 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 里马啊!
《马说》练习题1
《马说》练习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一、作者是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字退之。
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曾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曾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因其先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死后谥号为“文”,世称韩文公。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世有伯乐..。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擅长相马之..,然后有千里马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3、故虽..(因此;即使;具有日行千里的马)..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在;的)5、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在;喂牲口用的槽;著称,出名)6、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粮食)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喂养、)8、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种;即使)9、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通“现”,显现;尚且;等同,一样)10、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它,代“千里马”)11、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鞭策;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叫;助词,无实意;通晓、理解(明白、懂得))14、执策..而临.之(握、拿着;马鞭、鞭子;面对)1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恐怕;识别,了解)三、通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3)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能背诵、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找资料,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课堂采取自读、朗诵、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课后结合相关资料及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2)体会文中韩愈所表露出的在压抑中奋起的个性。
(3)在现实社会中既重视老师、伯乐的作用,又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要努力学习真本领,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
教学重点
1.读懂理解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加强人才观教育。
教学难点
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方法
自读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刘翔跨栏照片)
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纪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
但小时候刘翔练的并不是110米栏,而是跳高,曾经跳过1.97米的好成绩。
1995年,在上海青少年田径比赛中刘翔在自己的副项100米上表现突出,这吸引了上海市第二少体校的跨栏教练方水泉的注意,并将其领上了跨栏的跑道。
12岁的刘翔改练跨栏,开始在新的领域中崭露头角。
后来又幸运的遇到了教练孙海平,最终一飞冲天。
方水泉和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二.文体及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和关于“说”的文体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欣赏多媒体配乐朗诵
2.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
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
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五.研读赏析,分析课文
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3.课文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
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
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3.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4.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
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
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肯定成绩。
然后进行知识扩展。
总结: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悲惨。
六.深入研讨,扩展思维
同学们对作者的思想,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有深入的了解。
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
那么,在当今社会,从刘翔的事例中,我们能否概括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发扬龙马精神,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七.背诵课文(当堂成诵,技能巩固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八.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篇课文,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马说
名马被埋没→不知马
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的愤懑。
参赛课题:八年级下册《马说》构林中心校:杨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