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材料三网际协议详情IP
主要协议分析实验报告(3篇)
![主要协议分析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a981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b.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协议作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我们开展了主要协议分析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常用网络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机制,加深对网络协议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常用网络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机制。
2. 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培养网络故障排查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PC机、网线、Wireshark软件。
2. 实验网络:局域网环境,包括路由器、交换机、PC等设备。
四、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分析以下协议:1. IP协议2. TCP协议3. UDP协议4. HTTP协议5. FTP协议五、实验步骤1. IP协议分析(1)启动Wireshark软件,选择合适的抓包接口。
(2)观察并分析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版本、头部长度、服务类型、总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协议、头部校验和、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等字段。
(3)分析IP分片和重组过程,观察TTL值的变化。
2. TCP协议分析(1)观察TC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序号、确认号、数据偏移、标志、窗口、校验和、紧急指针等字段。
(2)分析TCP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终止的过程。
(3)观察TCP的重传机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3. UDP协议分析(1)观察UD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长度、校验和等字段。
(2)分析UDP的无连接特性,观察UDP报文的传输过程。
4. HTTP协议分析(1)观察HTTP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的格式,包括请求行、头部字段、实体等。
(2)分析HTTP协议的请求方法、状态码、缓存控制等特性。
(3)观察HTTPS协议的加密传输过程。
5. FTP协议分析(1)观察FT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包括命令、响应等。
(2)分析FTP的文件传输过程,包括数据传输模式和端口映射。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0cf8a7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b.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3. 学习网络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如TCP/IP、DHCP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一台PC机、一台交换机、一台路由器、双绞线、网线等。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2. 实验步骤(1)网络设备连接首先,将PC机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上。
然后,将交换机的另一个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WAN口。
最后,将路由器的LAN口连接到PC机的另一台交换机上。
(2)网络设备配置①交换机配置进入交换机命令行界面,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如VLAN ID、IP地址、子网掩码等。
②路由器配置进入路由器命令行界面,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参数,如WAN口和LAN口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
同时,配置路由协议,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③PC机配置在PC机的网络设置中,将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设置为与路由器LAN口相同的参数。
(3)网络测试①测试PC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交换机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交换机通信。
②测试PC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路由器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路由器通信。
③测试不同VLAN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另一个VLAN中的设备,检查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是否能够相互通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PC机与交换机之间连通(2)PC机与路由器之间连通(3)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相互通信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并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之间的连通性、VLAN之间的通信等。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试,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网络层协议实验报告(3篇)
![网络层协议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f7dc1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f.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网络层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IP协议、ARP协议和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网络层协议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一台安装有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的PC机;2. 实验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7.3.1模拟器;3. 实验拓扑:实验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三台路由器(R1、R2、R3)和三台主机(H1、H2、H3)。
图1 实验拓扑结构图三、实验内容1. IP协议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I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在R1、R2、R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② 在H1、H2、H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③ 使用Ping命令测试H1与H2、H3之间的连通性;④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IP协议在网络层的作用。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IP协议在网络层中实现数据包的传输和路由功能。
当H1与H2、H3之间进行通信时,数据包会按照IP地址进行路由,最终到达目标主机。
2. ARP协议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AR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在R1、R2、R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② 在H1、H2、H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③ 在H1上配置MAC地址与IP地址的静态映射;④ 使用Ping命令测试H1与H2、H3之间的连通性;⑤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ARP协议在网络层的作用。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ARP协议在网络层中实现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功能。
当H1与H2、H3之间进行通信时,数据包会通过ARP协议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从而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3. RIP协议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在R1、R2、R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② 在R1、R2、R3上配置RIP协议,使其相互通告路由信息;③ 在H1、H2、H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④ 使用Ping命令测试H1与H2、H3之间的连通性;⑤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RIP协议在网络层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https://img.taocdn.com/s3/m/5672612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c.png)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3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网络通信原理、协议分析以及网络配置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Cisco 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
在这个拓扑结构中,包括了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
(二)网络协议分析启动 Wireshark 工具,捕获网络中的数据包。
通过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UDP 等的格式和工作原理。
观察数据包中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关键信息,并分析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三)网络配置与管理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对计算机的网络参数进行配置,包括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 服务器等。
通过命令行工具(如 Windows 中的 ipconfig 命令)查看和验证配置的正确性。
(四)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设置一些网络故障,如 IP 地址冲突、网络连接中断等,然后通过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
学习使用 ping 命令、tracert 命令等网络诊断工具,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
通过查看设备的状态指示灯和配置信息,验证了网络连接的正确性。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通过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清晰地看到了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 IP 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
TCP/ IP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简洁)
![TCP/ IP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简洁)](https://img.taocdn.com/s3/m/1edfedffaef8941ea76e05da.png)
广东警官学院《计算机网络》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
实验学期 2011 至 2012 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所在系部计算机系
年级 2010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
学生姓名陆长鹏学号 201007140315 任课教师
实验成绩
计算机系制
实验报告须知
1、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时,必须为打印稿(A4纸)。
页面空间不够,可以顺延。
2、学生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封面相关栏目、实验地点、时间、目的、设备环境、
内容、结果及分析等。
3、教师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实验成绩、教师评价等。
4、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实验指导》中实验内容的要求,评定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成
绩;要求在该课程期末考试前将实验报告交给任课教师。
综合性实验中,所涉及的程序,文档等在交实验报告前,拷贝给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统一刻录成光盘,与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一同上交到系里存档。
5、未尽事宜,请参考该课程的实验大纲和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综合性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2012 年月日。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讲解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ee2986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8.png)
网络协议实验报告讲解引言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实体进行通信、交换数据时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网络协议的设计和实现对于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本次实验我们进行了网络协议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本篇实验报告,旨在通过讲解实验内容和结果,对网络协议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对网络协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具体实验目标如下:1. 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2. 学习使用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和交换;3. 掌握网络协议的实验操作和设计。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环境如下: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软件工具:Wireshark、Ping、Traceroute等。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TCP/IP协议、DNS协议和HTTP 协议。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讲解。
1.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一种网络协议,它采用分层结构,包括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传输层的TCP协议和UDP协议。
(略去部分内容)2. DNS协议DNS(Domain Name System)协议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层协议,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实现域名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
本次实验我们使用Wireshark工具进行DNS报文的捕获和分析。
(略去部分内容)3. HTTP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协议是一种用于传输超文本的应用层协议,它是Web应用中最重要的一种协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Wireshark工具对HTTP请求和响应进行捕获和分析。
(略去部分内容)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捕获了大量的网络数据包,并使用Wireshark 工具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各个协议的数据包进行解析和比较,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实验结果和分析:1. TCP与UDP的区别从实验结果来看,TCP协议和UDP协议在传输方式、可靠性和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三 网际协议IP
![实验三 网际协议IP](https://img.taocdn.com/s3/m/025eeb35fad6195f312ba6d7.png)
实验三网际协议IP 【实验目的】1. 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2. 掌握IP校验和计算方法3. 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4. 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5. 理解IP分片过程【实验学时】建议4学时【实验环境配置】采用网络结构二【实验原理】一、IP报文格式IP数据报是由IP首部加数据组成的。
IP首部的最大长度不超过60字节。
IP数据报文二、IP分片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
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
以太网通常是1500字节。
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输,而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操作。
使每一片长度都小于MTU。
IP 首部中“16位标识”、“3位标志”和“13位片偏移”包含了分片和重组所需的信息。
另外,当数据被分片后,每个片的“16位总长度” 值要改为该片的长度值。
三、IP路由表大部分网络层设备都存储着一张记录路由信息的表格,称为路由表。
它由许多条项目组成。
网络层设备收到数据报后,根据其目的IP地址查找路由表确定数据报传输的最佳路径(下一跳)。
然后利用网络层的协议重新封装数据报,利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把数据报转发出去。
路由表的项目一般含有五个基本字段:目的地址、网络掩码、下一跳地址、接口、度量。
路由表按如下顺序匹配:●直接交付:路由表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交付主机的本网络地址。
●特定主机交付:路由表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某台特定主机的IP地址。
●特定网络交付:路由表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另一个网络的地址。
●默认交付:路由表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一个默认路由器(默认网关)。
四、路由选择过程路由选择模块从IP处理模块接收到IP分组后,使用该分组的目的IP地址同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按特定的顺序(按照前面介绍的“路由表匹配顺序”)查找匹配项,当找到第一个匹配项后就不再继续寻找了,这样就完成了路由选择过程。
匹配路由表项的方法是将IP地址与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的“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然后判断运算结果是否等于该项目的“目的地址”,如果等于,则匹配成功,否则,匹配失败。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2019版)(1)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2019版)(1)](https://img.taocdn.com/s3/m/aada53645901020207409c5a.png)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7月目录第一章实验概述 (1)第二章仿真编辑器使用说明 (2)第三章协议分析器使用说明 (10)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实验—基本实验 (14)实验 1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的构成 (14)实验 2 网络层:地址转换协议ARP (17)实验 3 网络层:网际协议IP (21)实验 4 网络层: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27)实验 5 传输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33)实验 6 传输层:传输控制协议TCP (37)实验7 网络地址转换NAT (42)实验8 静态路由与路由信息协议RIP (45)实验9 网络综合实验 (51)附录三种网络结构图 (52)第一章实验概述【实验环境】每个实验均要求以下实验环境:1.服务器一台:装有HTTP、FTP、TELNET、MAIL、DHCP、DNS等服务。
2.中心设备一台。
3.组控设备若干。
4.实验机:运行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程序。
5.Visual Studio 2003(C++,C#)。
【实验内容】《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将实验划分为九个基本实验。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TCP/IP协议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实验1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的构成:该实验类型为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了解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仿真编辑器编辑以太网帧,学会两种不同MAC帧格式,认真观察和分析以太网帧的MAC首部。
实验教学效果达到理解MAC地址、MAC广播地址的作用。
实验2 网络层:地址转换协议 ARP:该实验类型为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理解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掌握ARP协议的报文格式、作用与工作原理。
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利用ARP协议的工作原理,设计类似ARP协议程序,学会在局域网中查找MAC地址。
实验3 网络层:网际协议IP:该实验类型为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分类IP地址,掌握IP数据报的格式、长度以及各字段的功能,掌握路由转发的原理。
ip实验报告
![ip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7e06da4afe04a1b071de6c.png)
ip实验报告篇一:iP实验报告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实验报告书实验题目:解析iP数据包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主讲教师:刘玉华辅导教师:课程编号:班级:0401实验时间:20XX-5-1012345篇二:实验四、iP协议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四、iP协议分析实验报告序号: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1.实验目的:分析iP协议报文格式.2.实验环境:局域网环境,或者是联网的单机。
3.实验步骤:(1)启动ethereal软件,开始报文捕获。
(2)捕获iP的数据包(3)停止捕获报文。
4.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请说明你是如何获得iP的捕获文件,并附上捕获的截图。
答:清空浏览器缓存,打开ethereal软件,开始报文捕获。
启动某个基于TcP的应用程序,打开浏览器输入。
(3)等出现浏览的网页后停止数据包的捕获。
(4)出现协议分析界面,将filter一栏填入ip,则只显示ip协议信息(2)通过捕获的数据包分析iP的报文结构,将iP协议树中各名字字段,字段长度,(3)请举例说明iP协议中iP分组分片和组装的过程。
答:iP协议在传输数据包时,将数据报文分为若干分片进行传输,并在目标系统中进行重组。
这一过程称为分片(fragmentation)。
iP分片(Fragmentation)发生在要传输的iP报文大小超过最大传输单位mTU(maximumTransmissionUnit)的情况。
比如说,在以太网(Ethernet)环境中可传输最大iP报文大小(mTU)为1500字节。
如果要传输的报文大小超过1500字节,则需要分片之后进行传输。
由此可以看出,iP分片在网络环境中是经常发生的事件。
5.实验总结,总结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答:(1)、实验过程中由于对ip协议的不熟悉,不明白各个字段的具体含义与作用,通过看书和查看相关的资料能够很好的完成实验。
(2)对ip协议的分组分片和组装的过程的知识掌握还不是彻底,还是不能熟练、正确的对其进行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b8025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c.png)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协议,理解网络通信的过程和原理,掌握网络配置及故障排除的方法。
实验一:局域网搭建和配置1. 实验内容在实验室内搭建一个局域网,并配置好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参数。
2. 实验步骤a.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和所需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b. 连接设备,使用网线连接计算机和交换机、路由器。
c. 配置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参数。
d. 测试连接,确保计算机可以互相通信。
3. 实验结果成功搭建并配置了局域网,并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信。
实验二:网络协议介绍和抓包分析1. 实验内容了解网络协议的常见类型,学习使用抓包软件进行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
2. 实验步骤a. 选择一款合适的抓包软件,如Wireshark。
b. 打开抓包软件,选择适当的网络接口进行捕获。
c. 进行网络通信,观察抓包软件中捕获到的网络数据包。
d. 分析数据包的内容,了解各个协议的作用和通信过程。
3. 实验结果成功使用抓包软件进行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了解了常见的网络协议和通信过程。
实验三:网络故障排除1. 实验内容学习基本的网络故障排除方法,能够通过诊断工具找出网络中的问题并解决。
2. 实验步骤a. 排查网络故障的可能原因,如网线接触不良、设备故障等。
b. 使用诊断工具进行网络故障排查,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等。
c. 根据诊断结果判断问题所在,进行相应的修复措施。
3. 实验结果成功通过诊断工具找出并解决了网络中的故障,恢复了网络的正常工作状态。
实验四:远程访问和安全配置1. 实验内容学习远程访问的方法和安全配置的重要性,实现远程管理网络设备的功能。
2. 实验步骤a. 配置网络设备的远程访问功能,如SSH、Telnet等。
b. 使用远程访问工具连接网络设备,并尝试进行管理操作。
c. 学习安全配置的方法,如设置密码、防火墙规则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a94406758fafab069dc0296.png)
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二、网际协议IP(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三、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2学时),拓扑结构二实验四、域名服务协议DNS(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五、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六、传输控制协议TCP(4学时),拓扑结构一指导老师:年级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一、实验目的1.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2. 掌握MAC地址的作用3. 掌握MAC广播地址的作用4. 掌握LLC帧报文格式5. 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一)、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
目前MAC帧最常用的是以太网V2的格式。
下图画出了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二)、MAC层的硬件地址1、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它是数据帧在MAC层传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符。
2、网卡从网络上收到一个 MAC 帧后,首先检查其MAC 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就收下;否则就将此帧丢弃。
这里“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即一个站点发送给另一个站点的帧。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三、网络结构四、实验步骤练习一:编辑并发送LLC 帧本练习将主机A 和B 作为一组,主机C 和D 作为一组,主机E 和F 作为一组。
现仅以主机A 和B 为例,说明实验步骤。
1、主机A 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 帧。
目的MAC 地址:主机B 的MAC 地址。
源MAC 地址:主机A 的MAC 地址。
协议类型和数据长度:可以填写001F 。
类型和长度:可以填写001F 。
IP和ICMP协议实验报告
![IP和ICMP协议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3dbc3481c758f5f71f67c2.png)
网际协议(IP)实验报告何晓晓201126630112 计算机实验班1101一、实验目的1.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2.掌握IP校验和计算方法3.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4.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二、实验原理(一)IP协议简介IP(网际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最核心的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点交付到终点。
所有的TCP、UDP、ICMP及IGMP数据都以IP数据报格式传输。
IP协议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服务,即它对数据进行“尽力传输”,只负责将数据包发送到目的主机,不管传输正确与否,不做验证、不发确认、也不保证IP数据包到达顺序,将纠错重传问题交由传输层来解决。
(二)IP地址及其表示方法1. 地址空间2. IP地址的表示方法3. IP地址的分类4. 网络号和主机号5. 地址类和地址块IP地址是网际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的简称。
一个IP地址惟一地标识了Internet上的一台主机。
通信时要使用IP地址来指定相应的目的主机。
1. 地址空间地址空间就是协议所使用的地址总数。
如果协议使用N位来定义地址,每一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值(1或0),那么地址空间就是2N。
IP使用32位地址,这表示地址空间是232,或4294967296(超过40亿个)。
从理论上讲,可以有超过40亿个设备连接到Internet。
但是,实际的数字要远小于这个数值。
2. IP地址的表示方法IP地址有三种常用的表示方法:二进制表示方法、点分十进制表示方法和十六进制表示方法。
●二进制表示方法:在二进制表示方法中,用一个32位的比特序列表示IP地址,为了使这个地址有更好的可读性,通常在每个字节(8位)之间加上一个或多个空格做分隔。
例如:10000001 00001110 00000110 00011111●点分十进制表示方法:为了使32位地址更加简洁和更容易阅读,Internet的地址通常写成用小数点把各字节分隔开的形式。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e3c9ca08a1284ac8504344.png)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目录《计算机网络》实验大纲 (2)实验一 IEEE802标准和以太网 (4)实验二地址解析协议(ARP) (6)实验三网际协议(IP) (8)实验四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12)实验五 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 (15)实验六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8)实验七传输控制协议(TCP) (21)实验八路由信息协议(RIP) (26)实验九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I (30)实验十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II (34)附:实验报告格式: (41)《计算机网络》实验大纲(一)实验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互联网、典型网络应用及IPv6等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使用及配置方法,掌握局域网和互联网的设计、组建技术。
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相关后续课程(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为有志考取研究生、希望深入学习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欲从事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学生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在真实网络设备上操作训练,一方面使学生验证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技能。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以太网、互联网、路由协议、TCP等的原理,理解和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基本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具备设计和组建局域网的基本能力。
(三)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四)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1)2~4人为一个实验小组,组内人员协同工作完成实验。
(2)每次实验之前,学生进行预习,对上机的内容有充分了解,并进行认真的分析,列出实验具体步骤,以便提高实验的效率。
(完整)计算机网络课程网际协议IP地址实验报告
![(完整)计算机网络课程网际协议IP地址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1cae3c8fe4733687f21aa59.png)
重庆师范大学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题目:网际协议IP姓名:专业:学院:指导老师:时实验三网际协议IP实验目的:1、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2、掌握IP检验和计算方法3、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4、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5、理解IP分片过程实验环境配置采用网络结构二实验原理一、IP报文格式IP数据报是由IP首部加数据组成的,IP首部的最大长度不超过60字节。
IP数据报文格式如下图所示:二、IP分片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
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一股上限值。
以太网通常是1500字节。
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输,而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操作,使每一片长度都小于MTU。
IP 首部中“16位标识”、“3位标志”和“13位片偏移”包含了分片和重组所需的信息。
另外,当数据被分片后,每个片的“16位总长度”的值要改为该片的长度值。
三、IP路由表大部分网络层设备(包括PC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等)都存储着一张记录路由信息的表格,称为路由表。
一张路由表由许多表项组成。
网络层设备收到数据报后,根据其目的IP地址查找路由表确定数据报传输的最佳路径(下一跳)。
然后利用网络层的协议重新封装数据报,利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把数据报转发出去。
路由表的项目一般含有五个基本字段:目的地址、网络掩码、下一跳地址、接口、度量。
路由表匹配顺序如下:直接交付:路由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交付主机的本网络地址。
特定主机交付:路由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某台特定主机的IP地址。
特定网络交付:路由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另一个网络的地址。
默认交付:路由表项的“目的地址”字段是一个默认路由器(默认网关)。
四、路由选择过程路由选择模块从IP处理模块接收到IP分组后,使用该分组的目的IP地址同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按特定的顺序(路由表匹配顺序)查找匹配项,当找到第一个匹配项后就不再继续寻找了,这样就完成了路由选择过程。
计网实验报告(IP)
![计网实验报告(IP)](https://img.taocdn.com/s3/m/eec99012a300a6c30c229fb5.png)
实验:Wireshark Lab: IP一、实验目的1、会用wireshark分析IP协议,对IP协议有个全面的学习与了解2、学习ip报文段的各领域。
二、实验器材1、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主机。
2、抓包工具wreshark 和截图工具三、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践与步骤Capturing packets from an execution of traceroute1、打开wireshark开始抓包.2、启动pingpiotter,在“address to trace window”中输入“”,在“# of time to trace”中输入3,选中”edit”选项,接着选中“advance options”—packet option输入56,按OK键,在按Trace键。
3、接着在packet option中输入2000,按OK键,在按Resume键。
4、再在packet option中输入3500,按OK键,在按Resume键。
5、停止抓包。
截图如下:A look at the captured trace1. Select the first ICMP Echo Request message sent by your computer, and expand the Internet Protocol part of the packet in the packet details window. What is the IP address of your computer?答:第一条ICMP回显请求报文如下:由上图可知,我的电脑的IP地址是10.135.87.1902. Within the IP packet header, what is the value in the upper layer protocol field?答:由可知,上层协议的值为1.3. How many bytes are in the IP header? How many bytes are in the payload of the IP datagram? Explain how you determined the number of payload bytes.答:由上图可知IP数据报首部长度为20比特,有效载荷量为56-20=36比特。
IP网络综合实验报告
![IP网络综合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5a0ddc336c1eb91a375dcd.png)
IP网络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配置cisco路由器,组建一个局域网,并在此局域网的基础上做一些应用。
二、实验要求1.各子网之间的路由配置(鼓励使用各种路由协议);2.网计算机和校园网之间的NAT应用;3.标准和扩展访问列表应用;4.V oIP综合应用。
三、实验设备1.路由器:Cisco2621,Cisco2620,Cisco3640(路由器之间通过serial接口固定连接);2.计算机主机2台(与实验室LAN连接);3.机2部,外线1根(临时用);4.两条与实验室LAN连接的网线,1条与校园网连接的网线。
四、实验容1. 方案设计根据本次实验的要求,我们设计并利用Cisco Configmaker绘制了如图4.1的网络拓扑结构:注意:拓扑结构图中的EthernetLAN、EthernetLAN_1、EthernetLAN_2 和EthernetLAN_3其实是同一个局域网,这里为了使图看起来清楚就分开画了,特此说明一下。
图4.1 网络拓扑结构2.路由器的基本配置A)管理配置路由器的方式Console口接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9600,8,1,n);AUX口接MODEM,通过线与远方的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相连;通过Ethernet上的TFTP服务器;通过Ethernet上的TELNET程序;通过Ethernet上的SNMP网管工作站。
B)路由器的工作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其他配置模式;Setup模式;RXBOOT模式。
C)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更改路由器名称:对于Cisco 2620:hostname r2620;对于Cisco 2621:hostname r2621;对于Cisco 3640:hostname r3640;设置进入特权模式的密码:enable password bjtu;设置通过telnet进入路由器的密码:line vty 0 4password bjtuD)路由器的常用命令显示运行配置——show running-config;登录远程主机—— telnet hostname|IP address;网络侦测—— ping hostname|IP address;将运行配置备份到tftp——copy running-config tftp.3.路由器的路由配置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三种类型的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中的RIP和OSPF协议。
计算机网络 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1eaf206f8c75fbfc67db2da.png)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专业:任课教师:班级:姓名:学号:XXXXXX学院实验一、数通实验平台基本操作1、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数通实验平台仿真软件eNSP的使用方法,熟悉利用交换机构造小规模局域网络的方法。
2、实验要求利用数通实验平台仿真软件eNSP提供的工具,构造一个由一台交换机、三台或三台以上终端构成的小规模局域网络,并验证其连通性。
3、预备知识(1)交换机的原理(2)IP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的概念(3)利用ICMP测试网络连通性的原理4、实验步骤这是实验的第一个现象,由三个终端和一个交换器组成的小规模局域网络,现在处于开启状态.这是在设置client3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其中ip地址的末尾两个数字为自己的学号44。
图片是点开client1 后,在client1的命令行中ping client3所得的现象。
6、结果分析(1)抓包结果成功以及client1 ping client3的成功也表明了这个小型局域网络是连通的。
(2)本次实验也成功地让我掌握了软件eNSP的基本使用方法、构建小型局域网络的方法、利用ICMP测试网络是否连通的方法。
实验二、以太网帧的构成1、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熟悉数通实验平台仿真软件eNSP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交换机构造小规模局域网络的方法,了解利用路由器构造小规模互联网络的方法,验证以太网帧的构成。
2、实验要求利用数通实验平台仿真软件eNSP提供的工具,构造二个各由一台交换机、两台或两台以上终端构成的小规模局域网络,用一台路由器连接两台交换机,构成小规模互联网络;验证互联网络中两个局域网络的互通性,并分析其中的以太网帧构成。
3、预备知识(1)路由器的原理(2)IP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的概念(3)利用ICMP测试网络连通性的原理(4)以太网帧结构4、实验步骤(1)建立两个各由一台交换机、两台或两台以上终端构成的小规模局域网络;(2)配置终端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3)放置一台路由器,连接两台交换机;(4)配置路由器;(5)从一号网络的client1,ping二号网络的client3,测试不同网络的连通性;(6)抓包,分析以太网帧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网际协议IP 学号:201200301106 日期:2014/11/20 班级:2012级软工3班姓名:李凯峰实验目的:1.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2.掌握IP校验和计算方法;3.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4.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5.理解IP分片过程;6.理解协议栈对IP协议的处理方法;7.理解IP路由表作用以及IP路由表的管理。
实验环境:该实验采用网络结构二实验原理:IP协议简介、IP地址及其表示方法、IP报文格式、路由选择等知识。
实验内容及结果:练习1: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2.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MAC层: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
IP层:总长度:IP层长度。
生存时间:128。
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
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
校验和:在其它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说明:先使用协议编辑器的“手动计算”校验和,再使用协议编辑器的“自动计算”校验和,将两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若结果不一致,则重新计算。
IP在计算校验和时包括哪些内容?答:IP计算校验和包括在主机端计算校验和和在接收端计算校验和两部分:在发送端先计算校验和,并把得到的结果与数据包一起发送出去。
接收端对整个数据包重复进行同样的计算。
若得到的结果正确则接受这个数据包;否则就把它丢弃。
1.在发送端计算校验和在发送端,将数据包按16位长度分段。
把这些段用反码算数运算相加,将相加后得到的和再取反码就得出了校验和。
2.在接收端计算校验和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包按16位长度分段,并把这些段相加。
把得到的和取反码。
若结果为0,则接受这个数据包;否则就拒绝这个数据包。
IP数据包的校验和只校验IP首部部分而不校验IP数据部分。
这是因为所有将数据封装在IP数据报中的高层协议,都有覆盖整个数据包的校验和。
因此,IP数据报的校验和就不必再检验所封装的数据部分。
其次,每经过一个路由器,IP数据包的首部就要改变一次,但数据部分不改变。
3.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4.主机A发送第1步中编辑好的报文5.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并回答以下问题:第1步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经过主机B到达主机E后,报文数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记录变化的字段,并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发生了变化。
B和E收到的报文MAC地址不同,A到B的传输B收到的是B在A所属子网的MAC地址,而E收到的是A在所属E的子网中的另一个MAC地址。
另外,生存时间不一样。
6.将第1步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的“生存时间”设置为1,重新计算校验和。
7.主机B、E重新开始捕获数据。
8.主机A发送第5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9.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并回答以下问题:主机B、E是否能捕获到主机A所发送的报文?简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B可以捕获到A的报文,但是E捕获不到,由于超出生存时间,被丢弃。
说明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答:IP地址是数据链路层的地址,硬件地址称为MAC地址,是主机物理层的地址,对应不同协议。
IP地址主要用于确定主机的拓扑位置,物理地址是区分不同主机的编号。
练习2: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 直接广播地址(1)主机A编辑IP数据报1,其中:目的MAC地址:FFFFFF-FFFFFF。
源MAC地址:A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172.16.1.255。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校验和:在其它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2)主机A再编辑IP数据报2,其中: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A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172.16.0.255。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校验和:在其它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3)主机B、C、D、E、F启动协议分析器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捕获172.16.1.2接收和发送的所有IP数据包,设置地址过滤条件如下:172.16.1.2<->Any)。
(4)主机B、C、D、E、F开始捕获数据。
(5)主机A同时发送这两个数据报。
(6)主机B、C、D、E、F停止捕获数据。
记录实验结果:表3-4实验结果主机号收到IP数据报1收到IP数据报2 BCDEF结合实验结果,简述直接广播地址的作用。
答:所谓广播地址指同时向指定网上所有的主机发送报文,也就是说,不管物理网络特性如何,internet网支持广播传输。
2.受限广播地址(1)主机A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目的MAC地址:FFFFFF-FFFFFF。
源MAC地址:A的MAC地址。
源IP地址:A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255.255.255.255。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校验和:在其它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2)主机B、C、D、E、F重新启动协议分析器并设置过滤条件。
(3)主机B、C、D、E、F重新开始捕获数据。
(4)主机A发送这个数据报。
(5)主机B、C、D、E、F停止捕获数据。
记录实验结果:表3-5实验结果主机号收到主机A发送的IP数据报BCDEF未收到主机A发送的IP数据报结合实验结果,简述受限广播地址的作用。
答:不被路由支持,只作本地广播。
3.环回地址(1)主机F重新启动协议分析器开始捕获数据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
(2)主机E ping 127.0.0.1。
(3)主机F停止捕获数据。
主机F是否收到主机E发送的目的地址为127.0.0.1的IP数据报?为什么?答:收不到。
因为使用还回地址,我们可以实现在同一台主机上实现CLIENT和SERVER。
受限广播地址的作用范围?答:同一子网。
受限广播地址和直接广播地址的区别?答:广播地址是一种特殊的IP地址形式,一种是直接广播地址,一种是有限广播地址。
直接广播地址包含一个有效的网络号和一个全“1”的主机号,如你说的202.163.30.255,255就是一个主机号,202则是C类的IP地址,C类IP地址就是我们常接触到的。
受限广播地址是32位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
受限的广播地址是255.255.255.255。
该地址用于主机配置过程中IP数据报的目的地址,此时,主机可能还不知道它所在网络的网络掩码,甚至连它的IP地址也不知道。
在任何情况下,路由器都不转发目的地址为受限的广播地址的数据报,这样的数据报仅出现在本地网络中。
路由器转发受限广播吗?答:否。
练习3: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在主机B上使用“实验平台上工具栏中的MTU工具”设置以太网端口的MTU为800字节(两个端口都设置)。
2.主机A、B、E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CMP协议)。
3.在主机A上,ping B。
4.主机A、B、E停止捕获数据。
在主机E上重新定义过滤条件(取一个ICMP数据包,按照其IP层的标识字段设置过滤)将ICMP报文分片信息填入下表,分析表格内容,理解分片的过程。
表3-6实验结果字段名称分片序列1 分片序列2“标识”字段值802 802“还有分片”字段值 1 0“分片偏移量”字段值0 97传输的数据量252 7965.主机E恢复默认过滤器。
主机A、B、E重新开始捕获数据。
6.在主机A上,ping B。
7.主机A、B、E停止捕获数据。
察看主机A、E捕获到的数据,比较两者的差异,体会两次分片过程。
8.主机B上使用“实验平台上工具栏中的MTU工具”恢复以太网端口的MTU为1500字节。
练习4: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所有主机取消网关。
2.主机A、C、E设置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92,主机B(172.16.1.11)、D、F设置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3.主机A ping 主机B(172.16.1.11),主机C ping 主机D(172.16.1.4),主机E ping 主机F(172.16.0.13)。
4.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recover_config命令,停止静态路由服务。
5.所有主机恢复到网络结构二的配置。
表3-7实验结果是否PING通主机A——主机B 不通主机C——主机D 通主机E——主机F 通请问什么情况下两主机的子网掩码不同,却可以相互通信?答:两主机连在一个分享模块上的时候。
IP数据报中的首部校验和并不检验数据报中的数据,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答:首部校验和字段是根据IP首部计算检验和码。
它不对后面的数据进行计算。
ICMP、IGMP、UDP和TCP在它们各自的首部中均包含有同时覆盖首部和数据检验和码。
为了计算一份数据报IP校验和,首先把校验字段置为0。
然后对首部中每个16bit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结果存放检验的字段中。
当收到一份数据报后,同样对首部中的每个16bit 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
由于接收方在计算过程中包含了发送方存在首部中的校验和,因此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没发生任何差错,那么接收方计算的校验和结果应全为1。
如果不全为1(即校验和错误),那么IP就丢弃收到的数据报。
但不生成差错报文,由上层去发现丢失的数据报并进行重传。
ICMP,IGMP,TCP和UDP都采用相同校验和算法,尽管TCP和UDP除了本身的首部和数据外,在IP首部中还包含不同的字段。
由于路由器经常只修改TTL字段(减1),因此当路由器转发一份报文时可以增加它的校验和,而不需要对IP整个首部进行重新计算。
结论分析与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具体的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经过了实验3的练习1234,我们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IP校验和计算方法,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理解IP分片过程,理解协议栈对IP协议的处理方法,理解IP路由表作用以及IP路由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