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梳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在鸿门宴上,沛公用酒食款待鲰生,鲰生劝告他祝酒,一同发怒时睁大眼睛,眼角尽裂,按剑而跪,切肉用的砧板上放着猪肩和刀。
沛公喝醉了,想称王关中,特意遣将守关。
他逃跑时,到了厕所,请求项伯允许他离开。
礼貌地谢罪,再次献上酒,料想自己能够先入关破秦。
通假字方面,要把守关口,不要让诸侯进入。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项伯请他表达自己绝不违背信义的决心。
早些时候,他们都被俘虏了。
交戟之卫士想要阻止他们进入。
项王把玉璧收下,放在座位上。
他让将军和臣子之间没有隔阂和嫌怨。
秋毫不敢有所接近。
沛公奉上酒,捧着酒器祝寿。
在词类活用方面,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他想要称王,秦地可以全部称王。
他先破秦入咸阳,称王。
张良和他的交情很好。
在夜晚,项伯骑马去见沛公的军队。
他再次在夜间离开。
他恪守信义,不做不义之事。
他杀人后,让这个人活下来。
他以兄长的身份对待他。
沛公率领着一百多骑兵,在旦日前来见项王。
范增示意项王几次。
该句是否成立。
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变故是否发生)2)名词作动词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表示该动作的具体行为。
例:刑人如恐不胜。
(以刀割刺,施加肉刑)3)动词作名词将动词作为名词使用,表示该行为的结果或者后续者。
例:沛公今事有急。
(危急的事)4)名词作状语将名词作为状语使用,表示该动作的具体方向或者位置。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5)动词作状语将动词作为状语使用,表示该动作的具体方式或者位置。
例: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从小路)6)使动用法将“使”字作为动词使用,表示让某个人或物执行某个动作。
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停止,不让进来)7)形容词用作名词将形容词作为名词使用,表示该形容词所描述的对象或者状态。
例:此亡秦之续耳。
(后续者)8)名词用作动词将名词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执行该动作的具体行为。
例: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9)动词使动用法将动词作为“使”的动作使用,表示让某个人或物执行某个动作。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一、字音弄()堂游说()说()服飨()士卒勠()力同心彘()肩啖()拔剑按跽()刀俎()不胜()杯杓()二、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2距关,毋内诸侯/交戟之士欲止不内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鱼坐8若属将为所虏三、成语解释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古今异义词山东2非常3河北4河南6细说婚姻五、一词多义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2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大礼不辞小让()3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听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胜: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为之奈何?()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6间:道芷阳间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六、特殊句式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七、翻译下列句子、想把乃夜驰,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据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6、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古代的礼节】、坐:古人席地而坐,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word完整版)鸿门宴翻译及知识点梳理(完整版),推荐文档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yǐn)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wéi)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长(zhǎng)?”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yāo)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秦末楚汉相争初期。
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先后攻入关中,刘邦兵力较弱,却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兵力强大。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决定次日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自到项羽的营帐鸿门谢罪,于是有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二、主要人物1、刘邦:为人圆滑,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2、项羽:勇猛善战,但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3、张良:足智多谋,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4、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眼光敏锐,老谋深算。
5、樊哙:刘邦的部下,忠勇豪爽。
三、故事情节1、刘邦赴宴刘邦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惊恐万分,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一百多人来到项羽营帐,态度谦卑,言辞恳切。
2、项羽设宴项羽在营帐中设宴招待刘邦,宴席上气氛紧张。
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杀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
3、项庄舞剑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便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企图趁机刺杀刘邦。
张良察觉不妙,赶紧出去叫樊哙进来。
4、樊哙闯帐樊哙勇猛无畏地闯入营帐,面对项羽毫不畏惧,一番慷慨陈词,让项羽对刘邦的杀心有所动摇。
5、刘邦逃走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逃回自己的营地。
四、文学手法1、对比手法通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
刘邦的小心谨慎、能屈能伸与项羽的自大轻敌、优柔寡断形成鲜明对比。
2、细节描写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
如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生动地展现了樊哙的愤怒和勇猛。
3、烘托渲染通过营造紧张的气氛,烘托出鸿门宴的凶险。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渲染了紧张的局势。
五、重点词句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这里的“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帅本明整理一、注音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1.2.3.4.5.6.7.8.9.10.11.12.13.141.2.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示意)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止:使……停步,内:使……进来)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惩罚)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抄小路),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word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 (邵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北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地区。
)沛公在山东时(山东,古义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带。
) 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指意外变故。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成亲家。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读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读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读 )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读)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读)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读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读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读 )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然后进行归纳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道正阳间行(道,取道)2,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万面) 大行不顾细谨(细谨,细枝末节)3,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者)4,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道,表方式)5,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沛公欲王(于)关中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左右)则与一生彘肩2,宾语前置句客何为者(客为何者)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六,翻译下面几个句子此其志不在小(注意此的翻译)孰与君少长(孰与十名词十形容词的结构)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故、H出入、非常为三个要点)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两词的翻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辞、小、让三个词的翻译)七文化常识1,项五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通“彩”,颜色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
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6.若入前为寿上前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二)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三)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3.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四)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毫毛不敢有所近靠近,接触,沾染(五)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六)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率领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5.拔剑撞而破之使……破裂四、重点实词1.飨:用酒食款待,犒劳。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主要涉及刘邦、项
羽和吕后等重要人物。
以下是《鸿门宴》的知识点梳理:
1. 背景:《鸿门宴》发生在秦朝末年,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
刘邦在反秦起义中崛起,成为汉王。
项羽是刘邦的一位重要将领,两人之间存在着政治斗争和矛盾。
2. 项羽进兵刘邦: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汉王国,并使刘邦几乎陷入绝境。
刘邦的家属、军队和重要官员被围困在鸿门宴的军寨中。
3. 李斯谋划计策:刘邦的重要谋士李斯为了挽救刘邦的危局,提出了“无前无后、无
左无右、常山真定之兵”计策。
这个计策是通过在军寨外部设下重兵,以做出刘邦国
力充盈的假象,使项羽产生恐惧和不安。
4. 李斯的投降:李斯与项羽商议而向项羽投降了,大力谮陷刘邦,导致刘邦陷入危险。
这使得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
5. 吕后发威:吕后是刘邦的妻子,她组织了刘邦的后宫妃子们,在鸿门宴上的宴会上
展示出极高的智慧和魅力,以争取项羽的支持。
6. 魏豹的劝降:刘邦的外族朋友魏豹在会上劝降项羽,希望他能够与刘邦和解,但未
能成功。
7. 项羽的放过:最后,项羽决定放过刘邦,罢免了他的死刑。
8. 成果:《鸿门宴》最终为刘邦逃过了强大的项羽军队,恢复了汉王国的力量,最终
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建立了西汉朝代。
总之,《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其背后涉及到了刘邦、项羽、吕后等众多历史重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和权力斗争。
这次事件最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
1.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2.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4.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长寿)6. 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三、一词多义。
1. 谢。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辞谢)2. 辞。
- 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3. 故。
-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故听之(所以)4. 且。
-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5.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往)- 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6. 于。
-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向)-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沛公军霸上(驻军,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2. 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3. 形容词作动词。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中国历史事件,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一场重要决战。
这场宴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下面将对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鸿门宴的背景1. 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对立关系和双方势力的背景介绍。
2.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其导致的政治紧张局势。
二、鸿门宴的举办过程1. 刘邦的策略,如何设下鸿门宴的陷阱。
2. 项羽对鸿门宴的疑虑和犹豫。
3. 宴会期间的各种情节和对话。
三、鸿门宴的结果及影响1. 鸿门宴后,项羽答应刘邦的条件,放过刘邦和他的部下。
2. 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略变化与权力重新分配。
3. 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四、鸿门宴的历史争议1. 鸿门宴是否真实发生,以及对其真实性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2. 鸿门宴在历史记载中的变化和演绎。
3. 鸿门宴的历史影响与传说中的寓意,对人们思考和解读的影响。
在梳理鸿门宴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举办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同时也可以探讨历史争议带来的思考。
通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中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因素。
总结:通过详细梳理鸿门宴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历史,探寻真实的历史背后的故事,并在其中寻找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抉择。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帅本明整理一、注音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若入前为寿(你)二、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面实用》《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篇章,生动描绘了楚汉相争初期,项羽与刘邦两大势力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
这篇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以下为大家进行全面且实用的总结。
一、重点字词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二、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四、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3、为使子婴为相(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是)4、以具告以事(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的原因)五、重点虚词1、而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转折)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2、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珍宝尽有之(助词,无实义)3、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长于臣(比)得复见将军于此(在)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何操”应为“操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安在”应为“在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贪于财货”应为“于财货贪”)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5、省略句为(吾)击破沛公军(省略介词宾语“吾”)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宾语“之”)七、重点句子翻译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完整版)《鸿门宴》知识点梳理(最新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②哙拜谢(感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②因招樊哙出(于是)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6.幸①妇女无所幸(宠幸)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7.从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16.置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19.说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①当是时(正当)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生动地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在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一次充满戏剧性和紧张气氛的宴会。
以下为大家梳理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一词多义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故: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为:使子婴为相(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替,给)皆为龙虎(是)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4、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在安)3、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以事具告)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此得复见将军)4、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四、文章内容1、宴会背景刘邦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想在关中称王。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完整版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
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1.飨土卒(飨;犒劳)2.夜驰之(之:到,往)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4.从沛公(从:跟从)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7.与臣游(游:交往)8.籍吏民(籍:登记)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10.具言(具:详细,完备)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14.坐须臾(须臾:片刻)15.相去(去,距离)16.置车骑(置;放弃)17.督过之(督过:责备)18.留谢(谢:辞谢)(二)虚词1.固不如也(固:当然,本来)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这次宴会以秦始皇嬴政与项羽之间的决战为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治阴谋。
以下是对鸿门宴的知识点梳理。
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然而,他的统治方式让人民不满,特别是在六国的贵族阶层中引起了不少反对声音。
其中一位受到众人瞩目的人物就是项羽,他是楚国的将领,天下豪杰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鸿门宴的发生成为了表明两人对立的关键事件。
二、鸿门宴的策划与目的鸿门宴的策划者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他和项羽的妻子项庄秘密联络,达成协议。
李斯通过发送绝密文件给项庄,约定在鸿门举行盛大的宴会,并准备刺杀项羽。
然而,项庄将这一计划告知了项羽,并向他传达了李斯的真实意图。
因此,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与李斯的明争暗斗。
三、鸿门宴的过程鸿门宴在鸿门外观礼场所举行,项羽和他的部下先行入场。
接着,秦始皇嬴政以及李斯等秦朝重要官员们入场。
酒过三巡后,项羽被要求进入内宴,“一进鸿门道,一去无踪影”,他被软禁在鸿门之内。
秦始皇打算慢慢削弱项羽的权力,却没想到这一事件却成为了项羽表明反抗的契机。
四、鸿门宴的结果与影响鸿门宴以项羽成功逃脱并重新夺回自由而结束。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鸿门宴使项羽赢得了威望和声望,成为了反秦势力的主要领导者,为后来的反秦斗争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鸿门宴导致嬴政对项羽的畏惧,加剧了秦朝内部矛盾,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最后,鸿门宴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阴谋事件,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创作诗歌、戏剧等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展现了秦始皇与项羽之间的明争暗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梳理鸿门宴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策划与过程,以及其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梳理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现小编整理了课文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在文言文考试中运筹帷幄,包括通假字、诗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欢迎阅读!《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鸿门宴》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二、《鸿门宴》古今异义词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三、《鸿门宴》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鸿门宴知识整理
《鸿门宴》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3.所以..遣将守关者 4.备他盗之出入..也..与非常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6.而听细说7.我为鱼肉二、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此其志不在小.4.素善.留侯张良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秦地可尽王.也7.项伯杀人,臣活.之8.吾得兄.事之9.籍.吏民10.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11.沛公不先破.关中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先入关破.秦14.范增数目.项王15.若入为寿.16.常以身翼.蔽沛公17.头发上.指,目眦尽裂18.刑.人如恐不胜1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0.还军.霸上21.四人持剑盾步.走22.道.芷阳间.行23.拔剑撞而破.之24.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三、文言句式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沛公居山东时4.贪于财货5.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6.项伯者,项羽季父也7.具告以事8.欲呼张良与俱去9.毋从俱死也10.臣为韩王送沛公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12.籍何以至此1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5.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今日之事何如17.客何为者18.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19.则与斗卮酒20.则与一生彘肩21.加彘肩上22.此亡秦之续耳2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4.何辞为25.大王来何操26.沛公安在27.置之坐上28.竖子不足与谋29.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0.吾属今为之虏矣31.我持白壁一双,玉斗一双四、句子翻译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一词多义1.去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2.立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3.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②哙拜谢(感谢)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②因招樊哙出(于是)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6.幸①妇女无所幸(宠幸)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7.从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8.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13.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16.置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19.说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①当是时(正当)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三、古今异义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⑥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四、偏义复词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③不可不语(语,告诉)④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⑤吾得兄事之(事,侍奉)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⑦范曾数目项王(目,使眼色)⑧若入前为寿(前,上前)⑨刑人如恐不胜(刑,对……用刑)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指摘过失、找岔子)2.名词作状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③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①为击破沛公军(破,攻破、打败)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4.形容词作名词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老交情)5.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当王)④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六、文言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天子气也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⑤亚父者,范曾也⑥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被动句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3.省略句①沛公欲王(于)关中②为(我)击破沛公军③急击(之)勿失④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⑥(项伯)长于臣⑦奉卮酒为(之)寿(沛公)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⑨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⑾加彘肩(于其)上⑿卫士仆(于)地⒀还军(于)霸上⒁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 再拜奉(于)大将军足下⒂置之(于)地⒃竖子不足与(之)谋!4.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项王、项伯北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③今日之事何如?④披帷西向立⑤客何为者?⑥大王来何操?⑦沛公安在?5.定语后置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为后置定语)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同上)6.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贪于财货③长于臣④得复见将军于此⑤因击沛公于坐⑥樊哙覆其盾于地(二)固定结构①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②孰与君少长?(与……相比,谁……)③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什么)④毫毛不敢有所近(有所,有什么)⑤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⑥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⑦何辞为?(何……为,表询问或反问,为什么……呢)七、成语与名句积累1.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2.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队百姓无丝毫侵犯。
3.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开。
4.劳苦功高:出了力,吃了苦,立下了大功。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并非表面所露之意,实则另有所图。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是刀和切肉的砧板,我们是要被宰割的鱼和肉。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八、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
元封三年(前 108 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 91 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共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30 篇,列传70 篇,书8 篇,年表10 篇。
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刘向)2.关于《鸿门宴》上的座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上位,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为侍坐。
从座位排列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及刘邦的委曲求全。
附录:一、课文情节结构分析(一)鸿门宴的背景(1、2 节)力量悬殊————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范增主击————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报信————与张良有故刘邦利用————约为婚姻(二)宴会上的斗争(3、4、5 节)沛公道歉————不自意先入关破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翼蔽————庄不得击樊哙闯帐————慷慨陈词张良谋划————刘邦逃脱张良献礼————为刘邦遮掩(三)宴会后的余波(6、7 节)范增忿怒————竖子不足与谋怒杀奸细————立诛杀曹无伤二、人物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
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
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
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
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写作借鉴(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
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项羽语言——骄横气盛刘邦语言——礼仪备至范增语言——老谋深算张良语言——老练透辟樊哙语言——豪壮威严项伯语言——似巧实拙拓展训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
(19 分)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①,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