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初探 赵军

合集下载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结构转换层概述,然后分析了高层建筑常见结构转换层类型,接着分析了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最后对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及注意要点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引言:带结构转换层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在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剪力荷载状态进行科学分配,能有效地避免结构安全隐患。

对设计和概念的四个传递层、剪力墙和楼板等重要施工部位进行了设计分析研究,发现带结构转换层在设计和应用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加强研究,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安全。

1结构转换层概述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如果上下两部分功能建设需求存在差异,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模式,以满足建设标准,在此种情况下,工程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对该楼层实施结构转换,以确保建筑工程整体稳定性。

而实施结构转换的楼层就被称之为结构转换层。

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的转换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为结构转换模式。

此种转换模式主要应用在建筑工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将其上下两部分结构实施转换,能够更好的扩充建筑内部空间。

第二种是柱网、轴线转换模式。

此种转换模式无需改变建筑的上下层结构,而是通过增加下层结构柱距的方式,形成相应的网状结构,以便扩张下层建筑的入口空间。

第三种是结构和轴线规划同时转换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转换上层剪力墙结构的同时,也要调整下层结构的柱距,形成相应的建筑结构差异,满足多种结构建设需求。

2高层建筑常见结构转换层类型2.1梁式结构转换层此种结构转换层是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结构转换层类型,其应用范围相对来说比较比较广泛。

在进行梁式转换层施工的时候,要在建筑原有楼板结构上,布设相应的梁柱结构,以便用于承载上部分建筑楼层的剪力墙结构和承重柱结构,进而充分保障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提升其建设安全等级。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为了满足建筑功能多样化的需求,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结构转换层是指在建筑物的某一层,通过结构形式的改变,实现上部和下部不同结构体系的转换。

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一、结构转换层的类型及特点1、梁式转换层梁式转换层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大梁将上部剪力墙或柱的荷载传递到下部的柱或剪力墙。

梁式转换层的优点是传力直接、明确,结构分析相对简单。

但其缺点是梁的截面尺寸较大,会影响建筑的使用空间。

2、板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的厚度较大,通常在 20m 以上。

它能够提供较大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适用于上下部结构差异较大的情况。

但板式转换层的自重较大,材料用量较多,施工难度也相对较大。

3、箱式转换层箱式转换层是由上、下层较厚的楼板与纵横双向的大梁共同组成的一个箱型结构。

它具有较大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

然而,箱式转换层的施工复杂,造价较高。

二、结构转换层的位置选择结构转换层的位置选择对建筑的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转换层位置越低,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越不利。

因为下部结构需要承担更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容易导致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但转换层位置过高,又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要求、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高度等因素,选择一个合理的转换层位置。

在抗震设计中,对于 7 度及 7 度以下抗震设防地区,转换层位置不宜超过 5 层;对于 8 度抗震设防地区,转换层位置不宜超过 3 层。

同时,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应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协调。

三、结构转换层的设计要点1、竖向荷载的传递在设计结构转换层时,需要确保竖向荷载能够有效地从上部结构传递到下部结构。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引言
因此设 计 时 应从 结 构体 系 、 构件布置 、 结 构 计算 及 构 造 等 方 面采 取 相 应 的 抗震 措施 才 能保 证 这种 结构 形 式 的抗震 性 能 。
1 、 结 构体 系方面 : 转 换层 是 指在 整个 建筑 结 构体 系 当中 , 合 理 解决 结构 竖 向构 件 的突 变性 应根 据 建筑 功 能 和抗 震设 防 要 求选 择 经 济合 理 ,抗 震性 能 较 好 的结 构 转化的结构单元体系。多功能的高层建筑 , 往往需要沿建筑物的竖向划分为 当底 部柱 距 不大 时 , 可 采用 梁 式转 换 ; 当底部 柱 距较 大 时可 采用 箱 式转 不 同 用途 的 区段 。 如 底 部 为商业 , 餐厅 , 上部 为住 宅 、 办 公 的建 筑 , 因建筑 功能 体 系 。 抗 震不 利 , 不 经 济不 合 理 的 厚 板转 需要, 下 部 为大 空 间 , 上部 部分 竖 向构 件不 能直 接 连续 贯 通落 地 , 而通 过 水 平 换 或 桁 架式 转 换 。应 尽 量避 免传 力复 杂 , 在转换部位设计上 , 尽量避免高位转换, 转换层位于地面以上的层数 , 8 度 转 换 结构 与下部 部分 竖 向构件 连接 , 所构 成 的高 层 建筑 结 构 即为 带 转换 层 的 换 。 高层 建筑 结 构 。它 主要 满足 结构 的安 全 功能 要求 , 也 多用 来 解决 特 殊 的技 术 时不 宜 超过 3 层, 7 度 时 不宜 超 过 5 层 。确 实需 高 位转 换 时 , 应 采 取更 加 严格 上海 、 深圳等地 比较早积累了高位转换 的设计经验, 不同的转 性建 筑 功能 的 问题 。 转换 层究 竟 有哪 几种 类 别 , 又包 括 哪些 结构 形 式 ? 应用 转 的措施。北京 、 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 设计时可以参考借鉴。 换层 结构 的复杂 小 高层 在结 构设 计 和配 置上 该 如何 处理 ? 以下 就针 对 这几 个 换部位 ,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建 筑 技 术 开 发·19·Architectural Design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第47卷第23期2020年12月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大力发展,建筑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对内部结构的承重要求更高,也更为细致,为此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传力路径简洁明确。

不同高层建筑物类型在作用和功能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可作为承重结构的过渡带,或者说是起上部建筑结构地基作用,可有效提高高层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保证其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但是要发挥其应用效果须保证其设计合理,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对构件进行应力分析,同时考虑上下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科学合理地对高层建筑进行规划,发挥结构转换层对房屋建筑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作用。

1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基本概述1.1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简介结构转换层目前在我国的高层建筑物中出现较为频繁,上下层面的建筑空间上既有一定的联系,又需保持一定独立性,为保证不同高层建筑物功能的良好实现,确保不同的转化构件及结构形式与当前的建筑结构相适应,需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功能和作用来调整结构设计。

设计结构转换层可很好地满足功能不同的上下层建筑空间分隔的目的,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区,合理安排建筑物的布局,最大化利用建筑空间。

1.2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具体作用高层建筑从竖向层面来看,各楼层之间的结构承重构件不相同,上下部楼层结构体系差异较大,中下部楼层承受的压力明显高于较高楼层,且每层由于风荷载、结构自重、结构内部荷载的不同,整体受力情况有很大变化,为此需设置不同的网轴,提高高层建筑下部结构的刚度,并转换上下部结构形式,以保证此类建筑物在实际使用中的质量和可靠性,结构转换层的作用正是如此。

1.3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特点相比普通的建筑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由于垂直荷载区别较大,在截面形式和面积设计上有很大不同,且对于配筋和钢筋布设有很高的标准规定。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实例分析一、引言对于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管理,是对高层建筑工程设计工作进行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

现在,国内进行的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管理往往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

所以,目前国内高层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地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管理工作。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并结合某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实例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讨。

二、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对于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在结构计算时,充分保证计算面的广阔以及结果的精确。

其结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基于实际受力变形状态下构造计算模型进行三维空间整体结构计算分析,作为整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得结果更加真实准确,转换结构也会使用有限元方法来对局部进行计算。

在进行局部运算时,从转换结构取的纳入局部计算模型的结构层不得少于两层,同时也要考虑模型边界条件是否与实际工作状态一致。

在进行整体结构计算时,采用不得少于俩种力学模型的程序来对抗震能力计算,同时需要分析计算弹性时程,此时分析校核最好采用弹塑性时程。

在高位转换时,特别要考虑模拟计算整体结构进行重力荷载下施工。

转换层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只是其中一份子,因此在对转换层进行内力分析前,首先要整体计算分析整个结构。

在对整体进行整体内力与位移计算时,使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分别是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按空间协同工作分析方法,使用上述两种计算的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在进行整体计算时,转换构件当做结构的一部分参与运算。

但是因为转换层的结构本身特点,就是在结构竖向刚度不均匀,布置在竖向方面变化突出,从而导致在对结构进行布置时,需要考虑概念设计和力学原理,并且借鉴之前工程的经验和工程试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并在结构中设置冗余杆件和加强点。

通常在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时,会使用三维分析、协同工作和平面有限元等结构软件。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摘要:本文结合设计实例对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梁式转换层设计要点设计要求引言近年来,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建筑立面,功能的转变也日趋复杂,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当中,其沿高度方向的建筑功能已经不再单一,往往是下部楼层及其裙楼用作商业等用途,而上部楼层则用作商务办公或者住宅等用途。

由于这类综合性的建筑功能需求,给整个建筑结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象这样一类建筑上部是商务办公或者住宅楼层通常需要布置小开间的轴网,并且需要比较多的墙体来进行分隔;而下部的商业楼层则需要布置间距较大的柱网和比较少的墙体分隔,以满足其对建筑空间的大型、灵活、自由的需求。

于是,带转换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就此应运而生,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梁式转换,是此类建筑工程普遍采用的一种转换方式。

本文结合工程设计实例对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工程实况该工程共31层,地下2层,其中-1层为半地下室,地上裙房3层,1层、2层高为4.5米,3层层高均为5.5米,4~32层高均为3.0米,建筑物总高101.5m。

该工程地下二层为车库及平战结合的六级民防地下室,地下一层为大卖场及车库,一~三层为商场,四~三十一层为高级公寓。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

转换层设在第三层楼面。

采用中国建筑科院编制的2005版pkpm - satwe程序进行计算。

2 转换层型式的选择各种形式转换层的优缺点详见表1。

表一转换层优点缺点梁式转换层设计和施工均较为简单。

传力较为明确当上下轴线错位布置时,需增设较多的转换次梁,空间受力较为复杂箱式转换层转换梁的约束强,刚度大整体工作效果好,上下部传力较为均匀,并且建筑功能上还可将其作为“设备层”转换梁梁中开设备洞较多,施工复杂。

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讨【摘要】转换层因受力复杂,抗震能力弱,一直未被广泛应用。

但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和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迅速发展,转换层结构的计算理论及方法也日趋完善,转换层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转换层设计时应重视概念设计和理论分析,对转换柱、转换梁、落地剪力墙和转换层楼板等关键构件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

本文详细介绍了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设计概念,分别通过对转换层、转换柱、转换梁三个方面说明了设计要点。

【关键词】带结构转换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为满足建筑底部大空间的功能要求,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程实践当中。

此种类型的结构由于竖向抗侧力构件的中断,而导致转换层以下的结构抗侧刚度与楼层屈服强度的骤然减小,引起变形集中和能量集聚而极易发生严重破坏。

因此,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设计概念为:1、加强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刚度,要求转换层及其上下楼层层刚度基本均匀。

即必须设置一定比例的落地剪力墙,并加大落地剪力墙的厚度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增设部分剪力墙。

转换层上下结构的刚度比计算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e 规定抗震设计时,当转换层位于1 层时可采用剪切刚度比γ=g2a2g1a1× h1h2≤2 (其中,g1,g2 为底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混凝土剪变模量;a1、h1,a2、h2 为底层和转换层上层的抗剪截面面积、层高);当转换层位于2 层及以上时可采用等效侧向刚度比γe= δ1h2δ2h1≤1.3 (如图1 计算模型1、2);转换层位于3 层及以上时其楼层与上层侧向刚度之比viδi+1vi+1δi≥0.6(即要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层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的刚度计算法)。

2、应尽量强化和提高转换层以及下部结构抗震承载能力,避免罕遇地震作用下下部主体结构(框支柱、转换梁等)破坏,同时应注意保证转换层上部1层~2 层不落地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延性,避免重力荷载和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落地剪力墙根部的破坏;注意和加强下部框架梁、上部连梁的延性,适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塑性较发育发展耗能的需要。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摘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建筑物所受的水平和垂直荷载以及地震荷载等。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将探讨在高层建筑中引入转换层的设计方案,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本文将介绍转换层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检验方法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地震荷载1.引言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水平和垂直荷载,以及地震荷载等多种外部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

此外,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例如建筑物的重量、高度等。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新的结构设计方案被引入到建筑设计中,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其中之一是引入转换层, 转换层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外部力的分布,从而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降低高层建筑的重心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转换层是一种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的层次结构,可将建筑内部分为更小的区域。

此外,转换层还可以起到分配荷载的作用,这有助于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

转换层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对荷载的响应能力、材料使用等。

确切的结构设计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在选择材料时,设计师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和可靠性,以确保建筑物不会崩塌或发生其他损坏。

3. 转换层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转换层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转换层的大小和位置与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其他因素相匹配。

这将有助于确保转换层的效率和在建筑物受到荷载时表现出良好的响应性能。

4. 检验方法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需要进行系列的力学性能分析以测试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这些测试需要注意建筑物所受的荷载并安装传感器来跟踪建筑物的变化。

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预测建筑物的响应,并使设计更加理性。

此外,模拟还可以测试建筑物的不同工况,以便设计的更加全面。

5.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转换层的结构设计,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案例分析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摘要】在高层建筑转换层设计中,须根据工程本身特点和验算中受力状态的不明确等因素,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方案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减少施工的风险和难度。

本文介绍了转换层型式的类型及特点,分析研究了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关键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小,正常的结构布置应是下部刚度大,墙体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的数量,以扩大柱网。

这样,结构的正常布置与建筑功能对空间的要求正好相反。

因此,为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进行“反常规设计”,即将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

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计水平转换构件,即转换层结构。

一、转换层型式的类型及特点转换层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 可作为正常使用的楼层,但此时应有较大的层高作保证; 在层高受限制或设备专业需要时, 也可专门作为设备层。

在结构型式上, 转换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梁式转换层一般运用于底部大空间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

它是将上部剪力墙落在框支梁上, 再由框支柱支撑框支梁的结构体系。

当需要纵横向同时转换时, 则采用双向梁布置。

梁式转换层的设计和施工均较为简单, 传力较为明确,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转换型式。

它的缺点在于, 当上下轴线错位布置时, 需增设较多的转换次梁, 空间受力较为复杂, 此时应对框支主梁进行应力分析。

2、箱式转换层当转换梁截面过大时, 设一层楼板已不能满足平面内楼板刚度无限大的假定。

为了使理论假定与实际相符, 可在转换梁梁顶与梁底同时设一层楼板, 形成一个箱形梁。

箱形梁转换结构, 一般宜遍布全层设置, 且宜沿建筑周边环通构成“箱子”, 即箱式转换层。

箱式转换层的优点在于, 转换梁的约束强, 刚度大, 整体工作效果好, 上下部传力较为均匀, 并且建筑功能上还可将其作为“设备层”;缺点是转换梁梁中开设备洞较多, 施工复杂, 且造价较高。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着。

在建筑中,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设计日益变得很流行,同时在建筑中应用的比较多,但是如何进行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所得,就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对该领域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字】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前言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现代高层建筑向多功能、综合用途发展,尤其是临街高层建筑,其功能布置一般为上部为住宅、旅馆,下部楼层作商店、餐厅等。

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因此近几年来出现了上部楼层为小开间剪力墙,而下部楼层为大柱网框一剪结构形式,上述功能要求与结构的合理布置要求正好相反,出现了上部刚度大而下部刚度小的竖向结构体系。

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以保证结构受力的正确传递。

转换层的合理设计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受力及构件尺寸确定。

本文以广西北海某综合大厦的结构计算为实例,分析转换层对结构的受力影响,提出了高层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一般规律,对合理调整构件尺寸,做到既经济又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为一幢综合型高层建筑,总面积为25700m2,总层数为26层。

1 到3层为商场(地下室由箱型基础组成,4到10层为办公楼,11 到25层为住宅,26层为机房等。

1到2层层高为4. 2m,第3层为5. 6m,第4层为3m, 5到6层为2. 8m 。

根据建筑设计要求,3层以下需较大空间,上部为分隔较多的小空间,因此结构方案采用上部为剪力墙,下部为框一剪结构,在第3层楼面设置结构转换层,板厚250mm。

各主要层平面布置见图1。

图1三.结构转换层类型的选择转换层的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梁式、板式和箱形式三种基本类型。

工民建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探索 赵军

工民建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探索 赵军

工民建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探索赵军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让工民建建筑的使用效果也更好的呈现出来,不但能够给人们营造出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与人们的健康紧密联系。

因此,相关人员应当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使用不同的能源,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实用功能,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作为建筑行业的基础,工民建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工民建建筑的外围护而言,良好的通风、隔热性和保暖性能都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将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在工民建建筑的外围护设计工作中,以保证外围护结构的性能良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异的生产生活环境。

1工民建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原则工民建建筑外围护结构在设计时,需要注重结合相应的原则,以此提升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大范围的实践研究可知,外围护设计原则需要满足以下几点的规定:第一,科学应用建筑学实施设计工作,同时也要结合力学、美学等理论知识,为建筑的实效性和功能性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并且,需要关注建筑采光、保暖、隔热等方面的设计,若是实际设计不符合规定,不但会在应用中出现问题,还会导致大量素材产生浪费。

第二,提升对绿色能源的应用效率,在设计时一定要更多的应用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建筑的环保水平,还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减少对生态环境构成的污染影响。

2工民建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设计策略2.1结构材料在进行工民建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设计时,建筑材料是基础,建筑材料直接关系到外围护结构功能的发挥,应当在设计时对建筑材料有充分的把握。

当前,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有很多材料,如石材、金属、玻璃幕墙等。

在众多材料中,玻璃幕墙是使用较多也较为繁琐的一种,根据安装形式来看,有构件式、单元式、半单元式,根据形状来看,有双层、薄型。

因此,在使用玻璃幕墙时,要对使用状况做作充分的了解、掌握,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以确保所选择的玻璃幕墙外围护结构是合适、合理的。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的探讨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的探讨
较 强 的可塑性 、 耐 久 性 以 及 抗 震 性 。②
钢 骨 混 凝 土 具 备 较 高 的 定 位 。 这 样 一 来, 就 可 以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对 支 模 进 行 有 效 的减 少 , 使得施工进 程大大 加快 。 目 前状况 下 , 我 国 的钢 骨 混 凝 土 的 应 用 仍
机 房 顶 )1 0 3 . 2 0 m。 除 此 之 外 , 这 一 工 程 的地 形 为 缓 坡 地 形 ,经 过 研 究 与 分 析 , 场 地 及 其 附 近 未 有 活 动 断 裂 带 或 深 大 的 活动定 ,属 抗 震 有 利 地 段 。本 文 就 结 合 这 一 具 体 工 程 队 高 层 建 筑 转 换 层 结 构 设 计 进 行 一 定 程 度 上 的研 究 与 分 析 。 1 高 层 建 筑 转 换 层 结 构 设 计 发 展
应 有 的措 施 进 行 了阐 述 。
关键 词 : 高层 结构 ; 转换层 ; 结构形 式; 设计原则 ; 抗 震 设 计 中图分 类 号 : T u 9 7 文献 表 示码 : A
本 文 选 取 某 一 具 体 工 程 作 为研 究 对 于 建 造 承 重 荷 载 较 大 且 跨 度 较 大 的 转 而 言 之 , 高 层 建 筑 转 换 层 位 置 越 高 对 建 象, 这一 T程 属 于高层 商住 楼 , 主 要 是 换 层 , 且 有 自重 轻 , 节 省 钢 材 和 混 凝 土 筑 的 抗震 越 不 利 。对 于 底 部 带 转 换 层 结 由两 部 分 组 成 , 分 别 为 商 业 裙 楼 以及 高 等 优 点 。 构 而 言 ,转 换 层 上 部 的 部 分 竖 向 构 件 层 塔 楼 。 这 一 T 程 地 下 3层 ,地 上 2 6 2主要 结 构 形 式 ( 如: 柱、 剪力 墙等 ) 久 不 能 直 接 连 续 贯 层 。其 中地 下 室 层 高 4 . 8 m,布 置 设 备 在 《 高 层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通 落 地 , 因此 , 这 就 要 求 建 筑 结 构 师 在 用 房 及 公 共 机 动 车 泊 位 ,地 下 2层 、 3 程》 (J G J 3 —2 0 0 2 ) 中, 规 范 对 转 换 粱 的 设 计 是 必 须 设 置 具 有 更 加 安 全 可 靠 的 层 设 六 级 人 防 。地 上 1 ~ 3层 为 商 业 用 最 小 高 度 和 宽 度 作 了很 明 确 的规 定 : 框 转 换 构 件 。如 果 仅 根 据 按 现 有 的 T 程 经 房 ,层 高 4 . 5 m ,安 装 有 集 中 空 调 及 消 支 梁 截 面 的 宽 度 不 宜 大 于 框 支 柱 相 应 验 和 理 论 结 果 , 转 换 构 件 宜 采 用 转 换 大 防 系 统 ;第 4层 为 转 换 层 ,层 高 5 . 方 向 的 截 面 宽 度 且 不 宜 小 于 其 上 墙 体 7 m;4层 以上 为 剪 墙 结 构 住 宅 。住 宅 除 截 面 厚 度 的 2 倍 ,且 不 易 小 于 4 0 0 m m; 第 2 4层 层 高 为 4 . 2 m 外 ,均 为 3 . O m 当梁上有托 柱时 , 不 应 小 于 梁 宽 方 向 的 层 高 。3 1 层 以上 为 机 房 ,室外 地 坪 以 上 柱 截 面 宽 度 。进 行 抗 震 设 计 时 , 转 换 梁 主体 高度为 9 8 . 7 0 m,建 筑 总 高 度 ( 至 高 不 小 于 其 跨 度 的 1 / 6 ; 非 抗震设计 时 ,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探析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探析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探析引言: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转换层作为楼层的上下部之间的重要转换结构,且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不同的楼层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结构又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其设计质量的高低与工程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特点高层建筑结构的转换结构的组件在高层建筑物中间,对于外力荷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即承载上层建筑到来重力荷载,对下层建筑的悬挂构建荷载也需要起到依靠作用,也因此该特殊作用,其也呈现出多种特点,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点:1、内力大因其一方面要承受了来自上层的重力,另一方面要承载下层建筑的悬挂力,对其内力的要求很高。

2、跨度大转换构件的跨度一般是上层结构的几倍,因此,垂直挠度的要求相当高。

3、构件截面大面积加强转换构件的刚度和强度时,根据刚度及强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调整,较为有效手段是增加构件截面面积,因此,就够构件的截面面积较大。

4、特殊设计高层建筑转换层的设置,造成了建筑物垂直向的刚度的规则性较差,各项外力的传递路线有所变动,不能使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在分析及设计转换层的结构是,不能使用常规方法,其设计显得较为特殊。

二、高层建筑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因为转换层其在上下的结构中有很多的类型,因此说,转换层其本身的结构也是不相同的,一般会有以下几种:1、桁架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一般是由梁式结构的一种转换层转化而来,对于整个的转换层来说,它是由多组的钢筋混凝土其桁架来组成一种承重结构,桁架的上弦杆以及下弦杆将其设在转换层楼面其结构层中,层与层之间设置有腹杆,因为桁架的高度比较大,因此对于上下弦其截面的尺寸是很小的。

2、板式的结构往往是适用于一种对于上下层之间既有柱网与轴线的变化,又有一种结构类型的一种改变,对于整个的转换层来说,其一般是一块具有厚度达2米到3米的一种实心的承重板,一些板式的转换层为了对上部的结构变化予以滿足,其在一定的部位之间就设置了一种暗梁。

高层建筑中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中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浅谈高层建筑中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摘要:为了使结构设计人员能更好地把握高层建筑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以某高层大楼为例,针对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诸多因素:如何进行概念设计, 梁式转换层的结构设计怎样做到安全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转换层;结构设计近年来,高层住宅大量涌现,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使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已成当务之急。

由于目前的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大多数是根据已经确定好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先设定好构件尺寸,通过电算,在电算过程中对个别超限构件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结果。

至于整个方案是否完善,构件尺寸假定是否合理,则心中无数,很多时候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另外,有时也因建筑设计中对平面布置和立面处理的要求,往往造成结构产生很多难于合理处理之处。

现以某高层大楼工程为例,对高层建筑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进行探讨。

一、工程概况某高层建筑大楼,由裙楼及1幢高层塔楼组成。

由于城市规划及场地限制,塔楼偏向地盘西侧。

该工程地下3层,地上26层。

其中地下室层高4.8m,布置设备用房及公共机动车泊位,地下2层、3层设六级人防。

地上1~3层为商业用房,层高4.5m,安装有集中空调及消防系统;第4层为转换层,层高5.7m;4 层以上为剪墙结构住宅。

住宅除第24层层高为4.2m外,均为3.0m层高。

31层以上为机房,室外地坪以上主体高度为98.70m,建筑总高度(至机房顶)为 103.20m。

该工程拟建场地为缓坡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根据地质资料,场地及其附近未有活动断裂带或深大的活动断裂带通过,场地地层构造及地形稳定,属抗震有利地段。

该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2005 版 pkpm-satwe 程序进行设计计算,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属稳定建筑场地。

该工程按地震烈度6度设防。

基本风压为0.30kn/m2,设计风压值0.35kn/m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探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探讨发布时间:2022-10-16T10:11:38.015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9期作者:刘庆[导读] 梁式转换层结构现已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刘庆41142419930816****摘要:梁式转换层结构现已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其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抗压性能、提高整体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能使建筑物的线条更加清楚,是当今建筑界许多企业和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着重探讨了梁式转换层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物;结构设计;梁式转体为解决城市发展和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建筑逐步向上层发展,高层建筑也随之增多。

而在这些高层建筑中,必须进行功能的变换。

与传统桁架结构、厚板结构、箱形结构相比,梁式转换层的应用比例较高,其优越性非常显著。

设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转换层的设计,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以提升国内结构设计的质量,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原则(一)科学布置结构转换层的高度不能太高,会严重影响转换层的刚性,改变转换层的传输通路,或因局部刚度太低而引起的应力减弱,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合理调整转换层的刚度和接触面之间的间隔,使得转换塔与剪力墙之间的空间对称,使得上侧的转换柱尽量设置在转换梁的中部,以防止由于突然的内力而引起的弯曲和剪切变形[1]。

(二)合理控制刚度梁式变换层的结构刚度要适当地进行刚度的调整,以保证转换层的刚度不会出现突然的变化,所以必须加强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削弱上段的刚度,使得上下结构部分由于剪切刚度、轴向变形刚度和弯曲刚度引起的变形一致,这取决于截面的长短,也就是说,增大变换层的厚度,增大剪切墙数,增大梁型转换层的腰部钢筋,并适当地提高水泥的强度。

(三)准确有效的计算在进行应力计算时,需要对三维空间进行充分的计算,对其进行高效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

浅析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

浅析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

浅析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摘要:本文作者从转换层的布置、抗震设计、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比三个方面探讨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提出了相关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初探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high-rise building transfer floor structure design from the conversion layer layout, seismic design, conversion layer structure stiffness ratio these three aspects , and puts forward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for your reference.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 conversion layer; structure design; discuss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高层建筑的功能要求趋向于多样化、综合化和全面化。

为较为最常见的形式以上部为小开间的民用住宅,下部为大开间的商场或公共娱乐场所。

从建筑功能上看,高层建筑上部需要较多的墙体来分隔空间以满足住宅户型的需要;而下部则希望有较大的自由灵活空间,大柱网、少墙体,以满足公共使用要求。

然而,按照这样的建筑形式进行结构布置时,上部墙体多而密,下部柱网少而稀,即刚度上大下小。

这与常规的结构竖向布置的原则正好是相反的。

为了满足建筑要求就必须在上下不同结构体系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

于是,带转换层的建筑结构孕育而生,并在近年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转换层结构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一,转换层设计也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

浅谈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浅谈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近 年 来 , 着 我 国 经 济 的 持 续 快速 发 展 , 们 对 高层 建 筑 的 随 人 功 能 要 求趋 向于 多样 化 、 综合 化 和 全 面 化 。较 为 常 见 的形 式 是 . 上 部 为 小 开 间 的 民用 住 宅 .下 部 为大 开 间 的 商场 或 公共 娱 乐 场
1 桁架 式转换 层 . 4
当 高层 建 筑 下 部 为 大 空 间商 场 ,上 部 为 小 空 间 客 房 采用桁架式转换层。 上部柱墙可
通 过桁 架传 至 下 部柱 墙 . 道 则 可 利用 桁 架 间 的 空 间穿 行 。采 而管 用桁架转换结构时。 一般 宜 跨 满 层 布 置 。 上 弦 节 点 与上 部 密 柱 且
或墙肢形心宜对中[ 桁架式转换层的框支柱柱顶弯矩和剪力比 3 1 。 其他几种转换型式相对较小。但此法施工复杂程度较高. 且对于
轴 线错 位 布 置 时 难度 较 大 。结 合 工 程 实 际建 筑 布局 情 况 . 考 虑 并 经 济 指 标 及 施 工 难 易 程 度 . 过 技 术 经 济 比较 后 . 定 采 用 梁 式 经 决 转 换层 结 构 型 式 地 可称 为框 支 剪 力墙 结 构 。
以满足 住宅 户 型 的需 要 :而 下部 则希 望 有 尽 可 能大 的 自 由灵 活 空 间. 大柱 网 、 少墙 体 . 足 公共 使 用 要 求 。然 而 按 照 这 样 的 建 以满 筑 形 式进 行 结 构 布 置 时 , 部 墙 体 多 而密 。 部 柱 网少 而 稀 。 刚 上 下 即 度 上 大下 小 。 与常 规 的 结 构 竖 向布 置 的 原 则正 好 是 相 反 的 。 这 为
1转换层型式的类型及特点
转 换 层 根 据 建 筑 功 能 的 需 要 . 作 为 正 常 使 用 的楼 层 , 此 可 但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发布时间:2021-04-30T03:14:59.7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3期作者:靳文凯[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城市都开始进行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化建筑的主流工程。

随着高层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广泛,其功能性极强,多功能的建筑在设计时,需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合理布局。

天津市长芦盐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城市都开始进行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化建筑的主流工程。

随着高层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广泛,其功能性极强,多功能的建筑在设计时,需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合理布局。

为了提升高层建筑工程整体性以及安全性,可采用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承托上部剪力墙,同时还可改变传力途径。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结构设计1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特点(1)转换层构件大,楼面承受力大。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转换层施工的时候,转换层的构件一般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并且高层建筑楼板的厚度也是比较大的,最小的厚度也都在160mm以上,这就需要高层建筑的楼面具有较大的承载力。

因此,在对转换层结构进行施工的时候,为了提高转换层楼面的承载力,需要对转换层结构构件的内力进行相应的改变,使转换层结构的水平剪力能够顺利的向下进行传导,并且还需要保证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楼面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

(2)叠加浇筑要求高。

由于转换层构件的体积都比较的大,而且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跨度也很大,这样在施工的时候,如果不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进行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因此,在进行转换层浇筑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进行。

特别是在进行叠加浇筑的时候,更需要确保浇筑的质量。

这就需要在进行叠加浇筑之前,对高层建筑分层处的水平剪力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以确保叠加浇筑的施工质量,并确保高层建筑转换层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带梁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初探

带梁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初探

带梁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初探
姚卫宁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6(000)029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愈加紧张,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普及.梁式转换层由于具有设计和施工简单、受力明确的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转换层结构.但是该结构体型复杂,如果设计不当,就难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本文介绍了转换层的主要结构的形式特点以及带梁式转换层的设计原则,并探讨了带梁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总页数】1页(P67)
【作者】姚卫宁
【作者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带梁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J], 赵光飞
2.带梁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J], 韩小雷;杨坤;郑宜;季静
3.带梁式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J], 韩小雷;杨坤;郑宜;季静
4.带主次梁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J], 商圣强
5.带主次梁转换层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J], 商圣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初探赵军
发表时间:2018-11-15T20:21:38.1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赵军[导读] 摘要: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和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

泰安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要: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和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

设计和管理的实施或管理系统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和管理中的所有工作,以确保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提炼,从而成功地度过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使得高层建筑工程的效益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导言
在高层建筑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常用的结构是底部的公共娱乐场所和顶部的居住建筑。

在高层建筑的空间设计中,多层墙体可以用来综合集成高层建筑的楼层结构,既保证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又满足了低层建筑结构的应用要求。

因此,在高层建筑的实际设计中,有必要通过转换层设计来实现高层建筑的结构划分。

1作用
高层建筑的商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增高可以通过提高高层建筑的功能性来实现,多功能的高层建筑在建筑物土地面积的利用上实现了最大化,并且可以解决传统意义上不同类别或功能的建筑物分离的问题,实现建筑用地使用的功能性集中,满足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对商用建筑和民用建筑综合利用的客观要求。

因此,现代的高层建筑建造非常重视建筑的结构层次多重性和功能用途多样性,即按照不同的楼层区域将高层建筑内各楼层按照用途进行区分。

例如,将首层临街位置作为商铺或餐饮娱乐之用,中部设为办公之用,顶部多为民用住宅或旅馆。

还原到建筑结构和原理上来说,不同功能的楼层对房屋间数的开设以及实用空间的大小都有不用的要求,在两种用途楼层区域的衔接楼层处,就需要设计结构转换层来保证各种类型的楼层的正常使用,综上所述,结构转换层是多功能高层建筑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设置原则在高层建筑中,对结构转换层的布置需要具备有效的灵活性。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建筑结构的受力传递性进行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结构转换层。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带结构转换层的抗震性是比较差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2.1全面考虑建筑的受力情况在结构转换层设计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需要对高层建筑的结构状态以及各层之间的受力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建筑工程结构的受力传递性进行有效的考虑,并在转换层的核心结构的选择上进行慎重的考虑,多选择那些比较可靠的受力结构,这样才能够帮助施工人员发现日后的问题。

2.2注重安全性能高层建筑设计中,对结构转换层的应用,主要是未来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所以,在對结构转换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转换层的刚度变化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由于结构转换层的增加,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考虑高层建筑安全性的同时,也应该将结构转换层的刚度有效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只要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

3高层建筑结构转换的形式分析
3.1 箱式转换
首先箱式转换需要结合双向或是单向的两个力实现,需要设计人员使用相邻的两层厚楼板,将其结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实现转换层的刚度转换。

3.2 梁式转换
在高层建筑中,梁式转换使用的范围比较广,其转换层的截面一般是0.8-6m。

设计人员要设计一条明确的路线,然后从上部墙直接将力传递给下部的柱子,为建筑工程的计算和研究,带来方便。

3.3 板式转换与斜柱转换
其中板式转换主要是使用木板作为转换层,然后在转换层厚度的作用下,凸显较好的耐力效果。

工作人员要具体分析上下部分的差异,当上下相差比较大,没有秩序,可以应用这种转换形式。

但是这种手段也有一定弊端,在施工中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在斜柱转换中,主要是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可压缩性,然后增加建筑的利用空间,但是这种手段,会增加水平荷载。

在斜柱转换层使用中发,要设置圈梁或是拉梁,更好的连接楼层,增加建筑的安全性。

4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层建筑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其中,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保证高层建筑较大空间区域内的刚度性能达到行业的参考标准,采取必要的措施将转换层上下结构中的刚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同时,也需要保证等效侧向刚度的科学性;为了消除外界作用力对框支剪力墙的影响,需要提高剪力墙竖向构件的配筋率;由于结构转换层的位移角对于高层建筑整体的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需要利用可靠的技术手段控制位移角的大小,并保证高层建筑基底的重力荷载达到一定的抗震要求;为了加强薄弱楼板的抗压性能,需要采取厚度约为220mm的现浇混凝土楼板加固,并在对应的转换层相邻的楼层之间设置厚度约为150mm的楼板,二者之间呈对称的关系。

5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策略 5.1减少转换层竖向结构刚度的差异性
转换层因为其使用的灵活性等特点,被广泛引用于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使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但是在使用转换层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问题指的是,转换层的竖向结构有一定突变性,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着转换层结构及建筑的安全性。

所以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转换层的设计时要注意转换层的双向差异性,降低其差异性,将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刚度的差值尽量控制在规范的范围内,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增加墙体的质量及强度,确保高层建筑中局部空间的刚度,增强建筑的质量及安全系数。

5.2结合数据分析设计转换层
建筑设计中精确性的要求很高,而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是保证设计精确性的有效方法。

在目前多种有限元软件的支持下,数据分析和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

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前首先要选取适当的数据分析计算模型,对照建筑结构中的实际受力情况,保证受力情况与模型一致后在运用计算模型对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进行空间计算,用数据给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指导。

5.3做好整体协调,保证建筑设计质量
当转换层之间的楼层出现上下结构差异过大的情况时,就需要对转换层进行调整,这种情况通常只发生在板式转换层中。

其中的斜柱转换,会产生力度较大的水平方向的荷载力,为了平衡和协调这种作用力的影响,应结合实际采取短路径之内的平衡方法进行协调,以有效保证建筑的整体工程质量。

结语
总的来说,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经常会使用结构转换层。

不过在结构转换层设计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设计人员的工作失误而导致整体的设计效果不够理想。

高层建筑不同楼层之间的受力特点不同,影响建筑整体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结构转换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对高层建筑本身进行考虑,进而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以便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苏尧.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江西建材,2017(03):29,32.
[2]呼延竞飞.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0):116-117.
[3]傅学怡.实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