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成就 高 , 主要 有坛 、 宗庙 、 稷 、 堂 、 雍 等 ; 社 明 辟 还有 因 “ ” 礼
些大 家族 也设 家庙 , 称祠 堂 。祠堂 是祭 祀 和处 理 宗族 后
事务 、 执行 族规 家 法 的地 方 , 家族 礼 制 活 动 的 多功 能 建 是
筑 。它 一般 按 “ 祖 右 社 ” 则 , 于 村 落 左 方 或 村 子 中 左 原 设
为 中 国古代 建筑 的重要 特征 。

庙 包括 祭祀 祖先 的宗 庙 、 祭祀 先圣 先 师 的君师 庙 和祭 祀 山川 神灵 的神 庙 。帝 王祭 祀祖 宗 的家庙 称太 庙 , 周 制 , 于 宫前 左 侧 。各 级 官 吏 和 按 位


礼 制性 建筑 的大量 出现
< 文 解 字 》 : 礼 , 也 。所 以 事 神 致 福 也 。 说 日 “ 履 ” “ ” 礼 起源 于原 始宗 教 , 由原 始宗 教 的祭祀 礼仪 发展 而 来 是 的 。中 国古代 非常重 视祭 祀 , 在建 筑 时 祭祀 场 所是 一 定要 庙 为先 , 为 次 , 室 为 后 。凡 家 造 , 器 为 先 , 赋 为 厩库 居 祭 牺
则 。“ 夫礼 , 天之 经也 , 之 义 也 , 地 民之 行 也 。 ‘ ” 夫礼 者 ,
高 统治 者称 为“ 天子 ” 建 立 起 天伦 与人 伦 统 一 的秩 序 , , 使 坛类 建筑 之 多和天 坛 面 积之 大 、 制 之高 , 形 不难 看 出“ ” 坛
在礼 制性 建筑 中的 突 出地 位 。最 隆 重 最 复杂 的祭 祀 是 祭
公祠” 其 中以奉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文庙建筑等 等,
级 最高 、 制最 为特别 、 形 规模 最大 , 而且 数量 也 最多 。至 于

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

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

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而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住宅中得到一定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上。

传统中国礼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亲疏关系,因此在民居的布局中常常体现出严格的分区,以凸显主人和客人的地位差异。

例如,大宅院中通常会有一个贵客厅或正厅,作为迎接高贵客人的场所,而次要客人则会在厅堂之外的次客厅或者小厅进行会客。

此外,正房多为居住主人之用,而次要客人则会被安排在侧房或侧院。

这样的分区规划不仅体现出了礼制中的尊卑地位,也保持了家庭与客人之间的私密性。

其次,传统礼制对民居建筑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礼制的要求,建筑形式需要彰显主人的高尚品质和社会地位。

因此,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中常常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如闽南传统的“四合院”或者北方地区的“四合院”等,这些建筑形式凸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富有。

此外,传统民居建筑还常常注重庭院景观的布置,通过各种园林景观元素,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居住环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住宅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住宅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独立卧室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居“同一个房间作为卧室、起居室和客厅”的格局,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了私人空间。

此外,现代住宅还常常采用开放式布局,打破了传统民居中严格的分区,使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宽敞、自由。

同时,现代住宅对传统礼制的延续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上。

现代住宅中常常保留了传统民居中的一些文化符号,如花车、八仙桌等。

这些符号不仅增加了居住空间的文化气息,也让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民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作者:程瑶张慎成秦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程瑶,张慎成,秦琼(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关键词:礼制文化;建筑形态;等级制度;礼制秩序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4-02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以“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关系”为主要人伦关系的各个社会领域中.“明伦理”则意味着明确、确定、遵守这种伦理关系,并将它规范化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便成了建筑师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样,伦理化及秩序化在社会中产生的普及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促进,这样,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礼制化与秩序化则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古代民众把对“礼制”的寄托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可以在建筑外在形式看出人们对礼制思想的执著.人们在对礼制的解读体现在建筑上面,可以深刻的领会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思想;才能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并进而探究古代建筑的当代价值.本文即从城市形态、民居空间、建筑式样与装饰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礼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1 城市建筑形态布局体现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样式和空间布置所遵循的“礼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君王居住的宫殿位置设计在都城的中央,宫殿设计的庄严而奢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节中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p23)这即是说,在古代建造城池,都城中必须以宫城居中,因为这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同时,以君王居住点作为整个都城的坐标点,其次在旁树立其他建筑物,从方位上看,都城的左前方放置祖庙,都城的右前方设置社稷坛;我们都知道祖庙是象征着家族和血缘,众所周知社稷代表的就是国家的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意思就是说以宫城的坐标为设计原点,都城的外前方设置为朝,都城的后方设置为市.其次是贸易集市则,相对来说占地面积也比较小,所以置于整个王城北部“卑位”.百姓做居住的民居则分布在宫城外围,同宫城保持相应的距离,既不能在方位及位置上上超过宫城一步,又要在平面布置上起到簇拥宫城的作用.十分明显,古代的礼制在建筑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君王居住的地方,一般都以此作为参考,然后进行其他建筑的方位指定,在这里,礼制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取得了统一,建筑等级与其主人相应的身份和地位有严格的区别和对应,统治阶级的建筑在方位上和地位等级上超越其他任何建筑类型,可以说,这种城市形态的建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礼制思想反应.总之,通过设计方位来体现地位的高低,在民间也按照如此来区分穷富之间的区别,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一大特征,对于礼制的体现十分的明显,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严格限定约,也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2 普通民宅的空间形态及平面布局体现礼制思想古语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2](p124)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的根本就是“谨夫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规范男性女性居家之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民宅建筑的建造的原则为“辨内外”,也就是对室内外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同时要求民众行为举止应该符合不同的环境氛围.在我国,传统民宅布局多数属于庭院式对称布置组合,如作为汉族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就较为多样化,有小型的一进式,同时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多进式.这种空间布置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型制需要和宗教、伦理需要.民宅以南北为轴,左右对称式布局,建筑的东南方位是民宅的正门,在门的内部设置影壁,可以遮挡一部分视线,可以起到保护主人隐私.建筑的前院放置倒座,是为了提供给客人和仆役的地方.从二门内进入院内,可以看见堂屋,堂屋的位置是要在中轴线上朝南,是为了提供给长辈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还会设置供奉祖先的地方以及主人会客的地方.这些的设置都是十分严密的.传统的民宅中东西厢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围墙或廊道需要与厢房联合在一起,当家主人的地位层次十分明显.传统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两院内院或外院.两院之间有花门作为分界,同时还要起到秩序的维持,四合院的门内和门外,分别形成了内院和外院,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外院去的,同时要求宾客也不能到达内院去.利用此空间布置所构建的的空间秩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儒家所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的住宅是比较大的规模,在古代是四合院都是建筑在一起的.同时设计的也十分严格都是以轴线对称的原理设计的,在设计中十分明显的体现着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层次,在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布局,也很像家族礼仪的布局,用着它特殊的方式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进行了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制对建筑在空间是的影响,极大的表现了我国古代中家庭地位关系的层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左右着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对居住空间的营造,因此,传统的存在使得我国古代民宅建筑的建造有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反应了中国古人的礼制观念意识.3 建筑结构、式样及内外装饰体现礼制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的式样和装饰体现出的社会等级是何等的严格.在唐代就规定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七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三间两架.六品官员或者是七品以下的客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房屋不能超过一间两架.在宋代也曾这样规定过:天下的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可修建的器宇非凡,屋邸还有店铺都要在建筑在离街道近的地方,不可以在房屋上绘制朱漆梁柱窗扇雕铸柱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对于建筑的设计的样式还是装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绝对不可以随便搭建,迫于礼制秩序,普通百姓或是官员都必须遵循.中国的古代建筑结构是独有的,能够标志出我国传统建筑等级层次的是斗拱以其组合的繁简的设计.从宋代开始,建筑开始以斗拱为建筑材料,大小直接决定着建筑房屋主人的地位.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曾规定了,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规定,“材”决定着建筑的等级,不同建筑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料进行施工.同时也因为这样,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施工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从建筑内外装饰来看,首先在颜色的使用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主体支配地位的色彩均有不同内容,要用建筑自身反映社会等级在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秦规定了只有皇宫的柱子能用红色,其他诸侯的殿的柱子严格规定只能用黑色,建筑柱子青色的是大夫,建筑柱子是黄色的是士.在汉代尊崇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规定在皇宫内流行穿戴的黄色衣帽是根据传说中的黄帝;从唐代以来,帝王专用色彩确定为黄色.其次在装饰图案的使用上,作为建筑重要的装饰图案,自清代以后,彩画按形式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和玺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内的装饰还有坛庙的主殿、堂门等装饰;第二位的旋子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庙宇、官衙的主殿;而用于园林和一般住宅建筑的彩画,多采用苏式彩画,等级是最低的.在图案及材料的运用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明代:“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制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中堂、后堂门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拱檐桶彩绘施,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厅堂无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桶青碧绘饰,门黑油兽锡环.六至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4 结语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统治下,中国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到了现在,没有突破传统事物的勇气和想法,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并融合现代的想法,用新时代的想法去设计中国的建筑,也要具有中国的传统的特色,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中国式的建筑,而放眼当前,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建筑还要发展,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礼制文化不是为了恢复封建主义,应该抓住的是其秩序与和谐的本质内涵,也只有详加分析我国的传统建筑的功能,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还要考察在传统建筑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参考文献:〔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王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J].中外建筑,2004.〔3〕梁爽.中国古建筑的礼制思想[J].山西建筑,2007.〔4〕(宋)李诫,王海燕注译.《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礼制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布局和空间划分方面。

古代中国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建筑物划分为前后、左右两个空间。

比如宫殿、庙宇等建筑通常由正殿、前庭、殿堂、大门、配殿等组成,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含义。

这种空间划分方式体现了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其次,建筑形式和装饰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使用神龛、华表、琉璃瓦、飞翘檐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意象。

比如神龛是供奉神灵的场所,它代表着对神灵的崇敬和庇佑。

而华表则代表着尊贵和荣耀,它们通常会出现在重要场所的入口处,用于彰显建筑的身份和地位。

另外,传统建筑中的雕梁画栋、对联、屏风等也常常被用来彰显建筑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再次,色彩和意象方面。

传统建筑中常常采用红、黄、绿、蓝等鲜明的颜色,这些颜色不仅对建筑本身具有装饰作用,更是与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符号密切相关。

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热情,常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雕花和装饰物上,强调建筑物与人的和谐和祝福。

另外,建筑中常常出现以龙、凤、麒麟、螭虎等神兽为主题的雕塑和画像,这些神兽寓意着权力、尊贵和荣耀,也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重要的意象之一最后,建筑功能与使用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中注重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合适场所,体现了社会生活与礼制规范的统一、宫殿和庙宇主要供奉神灵和举办重大礼仪活动,它们通过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展示了宫廷威严和神圣庄重。

而民居和祠堂则更注重家庭生活和祭祀活动,打造出有利于亲子亲友交流和尊卑有序的空间环境。

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和功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和礼制。

综上所述,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论礼制对中国古建屋顶的影响

论礼制对中国古建屋顶的影响

摘要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形式受到了礼制的影响。

而礼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等级制度,屋顶作为传统建筑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更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象征着等级制度。

在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加强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关键词礼制;屋顶形式;等级制度正文中国古代艺匠利用木构架结构的特点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屋顶,又利用丰富的装饰手法锻造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除了使房屋躯体具有艺术的外观形象外,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等级性。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有“三段式”之称。

屋顶则是这三段式中外形尺度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突出、最显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具有沉稳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形态特征。

同时屋顶往往也能从它的形式上表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的形成受到了礼制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房屋建筑的产生是人类生存斗争的产物、以利弊害的工具。

然而中国建筑文化艺术是在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而儒家、道家、释家的历史文化作为其中的精髓,更是对建筑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指导思想。

而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把礼看作是一切行为的规矩准绳。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君主专政的封建制度成为主要的政体形式,其宣扬的伦理等级观念也成为重要的政治观念的一部分。

而建筑一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在它身上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其中包括着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

“礼”的意识自然浸透到古代建筑形式中去。

儒家学说一向把“儒家流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所谓的政治于人伦关系,正所谓礼为天下之序。

图一:屋顶形式所谓的以礼为天下之序,实质是用“礼”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礼”被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传统建筑艺术当然也少不了,而且这种“礼”制在官式建筑中规定严格,具体到建筑方位布局、功能、结构、形式、色彩、装饰等方向都存在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及其特有的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却很少被提及。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如何在古建筑中得以体现,以及它为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首先,《中华文明史》记载,从古代到今天,中国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时代的郡守府周围的宫室,到秦汉时代的皇家宫殿,再到明清时代,人们可以在古建筑中找到许多关于礼仪的古老规矩和习俗。

比如,秦汉时代的宫殿文化,明朝的九门内宫体现出来的会客文化,清朝的皇家行列表现出的皇室文化,均以宫殿、内宫和行列的形式,强调了皇室,大臣和民众之间的礼仪关系,以及相互尊重的文化意识。

而且,中国古建筑还体现出的礼仪文化不仅限于皇室,大臣们之间的往来,而且也体现在普通百姓间的交际中。

例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以正规的文化形式表达对千百年来逝去先祖敬仰之情的庙宇,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古建筑结构也可以在庙宇殿堂中找到。

而许多庙宇和殿堂,都有焚香、祭祀之类的礼仪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的重要部分。

此外,中国古建筑中还体现了礼仪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节日。

在中国古代,节日被认为是一个礼仪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在中国明朝秦府中,有专门为节日欢庆开设的“游飨台”,这些台子上面会有各种食品,可以庆祝节日和节礼。

因此,古建筑对于礼仪文化的传承,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最后,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还能反映出中国传统礼仪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礼仪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它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以及社会生活的秩序性,使社会生活更符合法律,也使人们之间之间沟通更加平稳友好。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见证历史发展的窗口,也为中国社会发展所作出重要贡献。

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120035202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收稿日期:2008212212作者简介:项岩松(19752),女,助理馆员,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天津 300380项岩松摘 要:阐述了礼的含义,深入探讨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指出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礼制,古建筑,等级制度,影响中图分类号:TU 2092文献标识码:A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以“礼”为基本框架,也就是用制度规范各类等级,它很自然地渗透在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营造中,因而建筑中的一切设置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其观”,还为了“辨贵贱”,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成为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其在古代建筑中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1 城制等级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三个等级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一轨为八尺),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七轨,野涂(都城道路)宽五轨。

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及运用

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及运用

2019年第02期总第248期福 建建筑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No02 • 2019Vol • 248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及运用林艳均官紫玲(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福州350015)摘要:中国古代礼制讲求人伦常理,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姊妹关系”等,讲究伦理化、秩序化,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受此礼制影响在总体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相对平衡的原则,在平面上形成别具一格的“以礼合天”的布局,在建筑装饰上常用宇宙自然中的元素来充当意象,进而进行演变、发展,以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灿烂的民族建筑特色及其安邦定国理念。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制;礼制思想;园林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19)02-0044-04The influence and a 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itual system thought on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LIN Yanjun GUAN Ziling(Oriental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15)Abstract:Theancient Chinese etiquette,stressing civilization,such as " protect" the fatlier and son relationship a tween brotliers and sisters "c o u p le s",e t c.,pays attention to etliics,bringing order. Therefore,the ancient Chinese in f u enced by the ritual in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And it pays attention to left - right symmetry,the principle of relative balance. On the plane it forms unique ’’or days with courtesy” layout,commonly used i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n atural elem image,the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in order to reflect thie Chinese nation having a long history of brilliant na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its AnBangDingGuo concept.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etiquette; Etiquette thought; Garden architecture〇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以彬彬有礼、谦逊友善的风 貌著称于世,被世人誉为“礼仪之邦”。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一)严密的等级系列
涵盖了从城市规划直至细部装饰的所有层面 ,涉及面广 , 限定细微 1.城制等级:
《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 , 把城分为三级 , 天子的王宫是一级城邑;诸侯的国 都、诸侯城是二级城邑;宗室和卿大夫采邑 , 称为“都”, 是三级城邑。《考工记》中 有记载:“王宫门阿之制五雉 , 宫隅之制七雉 , 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 涂五轨;门阿之制 , 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 , 以诸侯之成制”。 2.建筑组群的规制等级: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 庙”,“庶人祭于寝”。 这是对宗庙建筑的等级规定。它既限定了不同等级的人能否拥有宗庙 , 拥有多少宗庙, 也限定了宗庙建筑的排列方式 , 这是建筑组成和建筑布局的等级要求。 3.间架做法等级:
(五)阙、华、牌、坊 阙、华表、牌坊 : 它们均属礼制性建筑小品
1.阙
据文献记载西周已有阙,“阙”一方面起“标表”作 用 , 表示建筑群的隆重和等级名 分 , 另一方面起强化威仪作用 , 强调建筑群入口和神 道的气势
2.华表
华表是一种建筑化的仪仗 , 起到了表崇尊重 , 显示隆 重和强化威仪的作用。
在单体建筑中 , 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屋顶、台基和构架做法上。 《明会典》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 , …门屋三间五架;六品至九品 , 厅堂 三间七架 , ……正门一间三架”。可以看出等级制对厅堂和门屋的间架控制很严。间 的多少制约着建筑的“通面阔”, 架的多少制约着建筑的“通进深”, 这是对单体建筑 平面和体量的限定。
四、儒家学说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 各个时期人们都按自己的审美要求创造反映时代面貌的伟大建筑。
方格网式的城市规划形式, 严格对称、层层推进的院落建筑组群布置, 延续几千年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轮廓丰富、色彩多样, 对地形的巧妙利 用和环境的和谐结合。

礼制

礼制

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专业:姓名:学号:摘要: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古代建筑的各个领域。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礼制性建筑的大量出现; 二是礼制思想在古建筑中的广泛体现。

关键词: 礼制; 礼制性建筑;古建筑;古代中国把“礼”作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视“礼制”为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形制中国古代建筑《说文解字》日:“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论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曹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目.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周朝的《考工记》中描绘的理想王城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就是说,城市应该呈方形,每边九里,城内有九条直街和九条横街,宫城居中,是天子所居之地。

宫城左前方为祖庙,右前方为社稷坛。

宫城外前方为朝,后方为市,市和朝的面积都是百步见方。

而那些居民闾里则分布于宫城外围,与宫城保持一定距离。

王城的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这种方正有序、以礼为先的城市规划一直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并得以发展。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礼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礼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摘要: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活动的诸多方面。

本文主要阐述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这些表明,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以下将分为几个方面阐述。

一、城制等级《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三个等级的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九辆车的宽度),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九轨,都城道路宽五轨。

到汉武帝时,《考工记》补作《周礼。

冬官》成为儒家经典,这种营建制度的等级观念自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组群规划等级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作者:潘峰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年第17期摘要: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活动的诸多方面。

本文主要阐述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礼制;等级制度;等级差别;形制中国古代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论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方面,它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以下将分为几个方面阐述。

1城制等级《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三个等级的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九辆车的宽度),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九轨,都城道路宽五轨。

到汉武帝时,《考工记》补作《周礼。

冬官》成为儒家经典,这种营建制度的等级观念自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2组群规划等级《礼记。

中国古代礼制对古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礼制对古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礼制对古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影响中国古代礼制深刻影响到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我看来,古建筑的设计风格特色是和礼制分不开的。

加深一步说,应该是建筑完全是为礼制所服务的。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大兴建筑,劳民伤财。

所以总的来说这也是历代皇帝不能稳坐江山的原因吧。

当然也不能说去全盘否定古代建筑,其中的智慧结晶和辛勤劳作的汗水都是不能被世人所遗忘的!准确的说,我们不能不感叹古建筑师的才华以及劳动人民的毅力。

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很多。

当然属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统治权威者,而他们的目的则是为了显示唯我独尊、显示皇权的统一天下、显示封建统治的江山永固,另一方面也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有效地渲染建筑组群入口和神道的壮观气势。

“礼”作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视“礼制”为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刻意造成全社会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亲疏有分、高低不等的等级阶梯,维护君臣父子间的统治秩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两千多年来,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建筑。

具体细分下去的说就是不同的的身份就得有符合他们自己的居住环境。

你说要是让一个平民小老百姓去住像皇帝一样的宫殿,先暂且不说他们会不会去享受这样的高端环境,我想他们肯定是要被活活吓死!因为他们的头脑里有的都是封建礼制的观念,很清楚的说他们觉得像他们这样的身份就应该住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礼制观念深刻腐蚀到了他们的身心。

羡慕归羡慕,但是他们还会安于现状。

再者说到那些统治者,按阶级等级性这样排下来的话,应该是丞相。

丞相的居住地虽然也金碧堂皇,但是相对帝王居住的地方来说就会明显降下一个level。

而这种level不管是从表面上看还是从内部结构建筑看都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即使历代的丞相多多少少有点野心,不安心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但是面对“礼制”这种强大的敌人,他们还是不得不低头。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它们不仅是统治者展示权威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民敬仰和祭祀的对象。

礼制建筑的设计、布局和装饰都与古代礼制有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仪式文化。

礼制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宫殿和祭祀建筑。

宫殿是君主居住和政务办公的场所,其规模庞大,布局严谨。

宫殿通常由多个建筑群组成,中心是主殿,周围则是次殿和附属建筑。

主殿是君主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富有装饰性。

次殿则是办公和接待宾客的地方,其规模和装饰要比主殿稍逊。

附属建筑包括佣人居住的房屋、储藏物资的仓库等。

整个宫殿建筑群的布局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每个建筑的位置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制。

祭祀建筑是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是古代礼制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祭祀建筑包括宗庙、神庙和祭坛。

宗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是祭祀仪式的中心。

宗庙的建筑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殿堂组成,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是接待祭祀仪式参与者和宾客的地方,通常设有礼仪和音乐表演的场所。

中殿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供奉着祖先的神像。

后殿是祭祀仪式的结束地点,也是神像的存放地。

整个宗庙建筑群的布局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每个殿堂的位置和功能都有明确的规定。

除了宫殿和祭祀建筑,古代礼制建筑还包括其他一些建筑类型,如陵墓、府邸和城墙。

陵墓是帝王和贵族的安息之所,其建筑规模宏大,常常包括宫殿、祭祀建筑和陪葬品。

府邸是地方官员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规模和布局与宫殿相似,但要逊色一些。

城墙是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其建筑风格简洁而坚固,常常带有防御工事和城门。

古代礼制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十分讲究。

建筑的形式和材料选择都要符合礼制的要求,以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地位。

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雕刻和瓦当等,常常以龙、凤、神兽等吉祥图案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祝福。

建筑的规模和造型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差异,宫殿和祭祀建筑规模庞大,装饰华丽,而一般民居和府邸则规模较小,装饰简朴。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以靖江王城为例摘要: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关键字: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古代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帝王生活的宫廷建筑和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

本文主要通过对以靖江王府为代表的帝王建筑的布局结构的分析探讨中国封建伦理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发掘靖江王府的旅游文化价值,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进而寻求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礼”的观念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

中国儒家思想的始祖孔子,将“礼”的观念人文化、伦理化,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十分重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和宗法伦理思想的作用,从而形成以“礼”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而合乎伦理内涵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则依赖社会成员善尽他们所担任角色的伦理责任,因而发展了“正名”的思想。

正名分,辨等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名分”,并且必须谨守该“名分”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职责。

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儒、道互补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遵守等级制度的“礼”;道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强调自然天道的哲学模式。

自汉朝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行事依据,中国古代建筑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

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

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6)1920039202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建的影响深度收稿日期:2006204203作者简介:王大勇(1978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石 戎(19712),男,助教,平顶山工学院规划建筑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王大勇 石 戎摘 要:探讨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展的特点,论述了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主要是受到了儒家学派礼制思想的影响,而后从两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因素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关键词:礼制思想,规划思想,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丰富、实物广泛、形制特殊、研究价值很高,对世界城市规划技术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外部形制和空间布局时,要紧密结合该时期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特点,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

1 《周礼》礼制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坐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但凡搞城市规划专业的专家、学者无不熟悉这段出自《周礼・考工记》的一段记载,描述了中国远古时期周王城的布局特点,也证明了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一套城市建设的城制制度。

相传《周礼》是周文王之子周公(名姬旦)所制,周王城也是周公所建。

《周礼》的礼制思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皇宫以及天子朝事的宫殿位于中央部位,必须能够体现出至高无上、尊统于一的地位。

因此天子所属的一切建筑均要高于都城的其他建筑,高于全国其他一切城市。

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级王公贵族,要按礼制各行其位;各级地方统治机构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规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颜色、大门间数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2 《周礼》礼制思想对后世城市建设的影响2.1 对隋唐长安城的影响西周以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

礼乐对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

礼乐对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

礼乐对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摘要:几千年的中国礼乐思想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传统建筑的构成方式,今天我们寻找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希望中国的传统建筑能给今天的我们更大的启发。

关键词:礼乐传统建筑布局中国之礼乐礼乐在我们现代汉语中原本是两个汉字,并各有不同的含义。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祭祀文化,即敬神、尊祖、崇尚天地等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仪式;再是指人际的礼尚往来及生活中各种重要活动的礼节;三是指一种联系于宗法伦理的社会伦理关系与道德行为规范。

自周公制礼到孔子、荀子等人对礼的阐述,三重关系已经被结合起来,并以等级关系和道德行为规范为重点,用来实现安定社会的教化目的,并为儒家所长期坚持,在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中:“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礼万物者。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

”(礼器)春秋时代孔子以仁释礼,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基础,儒家的思想也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孔子在这就注意到了“礼”与“乐”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提出了著名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

对此李泽厚做出以下分析:“成于乐”之所以在“兴于诗”、“立于礼”之后,是由于如果诗主要给人以语言智慧的启发感发(“兴”),“礼”给人以外在规范的培育训练(“立”),那么,“乐”便是给人类内在心灵的完成。

前者是有关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的构建,后者则是审美结构的的呈现。

不论是智慧、语言、“诗”,都还不是人格最终完成或人生的最高实现。

因为它们还有某种外在理性的标准和痕迹,最高的人性成熟,只能在审美结构中。

”在孔子以后,经过众儒的发展,“礼”和“乐”共同配合治理国家。

随着礼乐的发挥作用,“礼”的规范性也就更强了。

当儒家逐渐被当朝者所认同而成为最高的的政治思想,礼乐也逐渐渗透了几乎所有的思想领域。

例如:乐由中出,礼自外做。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做,故文。

《乐论》乐由天做,礼以地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礼制是一种规范。

礼制这种规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那么,礼制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过程中积极作用有哪些?本文围绕着礼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这一主题,积极展开论述。

重点从礼制性建筑、城市规划及建筑群布局中的礼制、单体建筑中的礼制,这三个方面给予阐述。

标签:礼制;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应用从礼制的起源来看,最初形成的礼制都跟早期宗教祭祀活动有着不可切割的紧密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制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思想。

这种文化思想对中国的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礼记》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礼法相对于国家的治理而言,就好像天平用于称物体得到轻重,而木工的黑线是对曲直的一个标准,圆规和直角尺则用于量度方和圆。

在古代,“礼”一直是维系社会发展的一个参考坐标系。

久而久之,礼制的思想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在礼制这种制度理念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宇宙秩序概念——天地人俗、上下尊卑,强调的是等级和宗室的思想观念。

在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和古代建筑中,礼制凸显得格外突出。

一、礼制性建筑的概念何为礼制建筑?顾名思义,就是由于礼仪的需要而随之而建造的一些建筑。

在我国的古代,礼制建筑在社会建筑领域中的地位排在首位。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其国家的宗教祭祀活动举足轻重,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事物都很重要,如宗祠、坛庙等这类礼制性的建筑,在建筑领域中的地位也就异常突出了。

在古代,祠堂这一场所,与家庭的婚丧家宴、节日庆典,以及祭祀祖先等活动有着莫大的关系。

祠堂这一礼制性空间就成为了古代人们慎重对待的事物。

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对于“慎终追远”的孝道极为提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陵墓也就成为了禮制性建筑重中的一个部分。

除了以上例举的礼制性的建筑外,还有一些建筑小品可以看到礼制的痕迹。

如牌坊,该建筑主要用于纪念和表彰,是古代建筑中极具礼制性的另一类型。

浅谈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摘要:礼制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及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

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具有等级性质的礼制性建筑体系,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其次体现在对于建筑形制、色彩及装饰上。

关键词:礼制、礼制建筑、坛、庙、明堂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愈,中华文明亦被称为“礼乐文明”。

关于礼制的起源,学界一直存在很多说法,有礼源于原始崇拜、巫术、原始礼仪、父权制等说法。

“礼”的起源,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中指出“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和辽西、燕山地区,有许多时代属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重要遗址,都发现了礼的踪迹,即已出现了礼制、礼仪、礼器”。

礼制同宗法制度、等级制度联合在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

《礼记•表记》载“礼谓贽也”把礼视为了一种礼物,人际交往的礼物。

《说文解字》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明礼源于祭祀,是祭祀鬼神的吉物。

而后又经儒家解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彻底的把礼推向了政治性的极致,成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

秦汉以来更是把“礼”从天子治国的政治伦理,深入到父子兄弟夫妇师生的社会伦理。

汉代以后,更是由“礼”演变出来了一整套“三纲五常”的人伦准则,“礼”彻底的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则、社会准则。

可以说,礼制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等诸多方面的结合点,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及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所以礼制必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产生重要的影响。

礼制建筑的地位,要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具有等级性质的礼制性建筑体系,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礼记·曲礼下》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礼制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及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

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具有等级性质的礼制性建筑体系,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其次体现在对于建筑形制、色彩及装饰上。

关键词:礼制、礼制建筑、坛、庙、明堂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愈,中华文明亦被称为“礼乐文明”。

关于礼制的起源,学界一直存在很多说法,有礼源于原始崇拜、巫术、原始礼仪、父权制等说法。

“礼”的起源,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中指出“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和辽西、燕山地区,有许多时代属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重要遗址,都发现了礼的踪迹,即已出现了礼制、礼仪、礼器”。

礼制同宗法制度、等级制度联合在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

《礼记•表记》载“礼谓贽也”把礼视为了一种礼物,人际交往的礼物。

《说文解字》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明礼源于祭祀,是祭祀鬼神的吉物。

而后又经儒家解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彻底的把礼推向了政治性的极致,成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

秦汉以来更是把“礼”从天子治国的政治伦理,深入到父子兄弟夫妇师生的社会伦理。

汉代以后,更是由“礼”演变出来了一整套“三纲五常”的人伦准则,“礼”彻底的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则、社会准则。

可以说,礼制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等诸多方面的结合点,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及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所以礼制必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产生重要的影响。

礼制建筑的地位,要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具有等级性质的礼制性建筑体系,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礼记·曲礼下》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可见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的地位。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祭祀活动形成一系列的礼仪制度,需要在特定的或者特殊的日期在固定的场所举行,礼制建筑因此出现。

礼制建筑具有起源早、延续久、数量多、规模大、艺术成就高的特点,从建筑类型上可以分为:坛、庙、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阙、华表、牌坊等。

1、坛、庙、宗祠。

这一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礼制建筑。

《说文解字》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明礼源于祭祀,是祭祀鬼神的吉物,说明“礼”同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源于原始崇拜,对灵魂、对山川、河海、宇宙等自然界的崇拜。

坛,《说文解字》曰“祭场”,在平坦地面上用土堆筑高台,主要用途就是祭祀,祭坛的出现与原始崇拜有着密切关系,人们认为地势越高,越容易通达神明,自己的祈望能更好的达于神明。

进入国家文明之后,中国古代的帝王对天地极为崇敬,把祭祀天地作为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同时在都城建设中礼制建筑是极其重要的,必集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艺术水平去营造。

历代王朝改朝换代之后,为保天下太平,帝王必要封禅泰山。

封建帝王除了封禅大典以外还会有对天、地的季节性常祭。

天坛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祭祀建筑群,分内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圜丘坛在南,祭天,祈谷坛在北,祈谷,两坛由丹陛桥相连。

由帝王主祭自然界最高的神袛,这使“坛”在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和规格,拥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礼制建筑的神圣与至高性。

“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明堂位》对于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又因祭祀对象的不同有太庙、家庙之分,前者奉祀皇族祖先灵位,后者奉祀世家大族祖先。

汉以后出现大量祭祀圣贤的庙,如“关帝庙”、“包公祠”、“孔庙”等。

另外,还有专门祭祀山川、江湖、风雨水火之神的神庙如城隍庙、土地庙、泰山岱庙等。

“宗祠”又称“祠堂”它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是家族礼制活动的多功能建筑。

最迟至汉出现《汉书•张禹传》载“禹年老自治家莹,起祠室”,《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亦载“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


2、明堂
明堂是一种特殊的礼制建筑,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乐府诗集·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杜甫《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佩剑鸣相磨。

”据史料记载“明堂”起于黄帝之世,夏朝为“室堂”,商为“重屋”,周才叫“明堂”。

《逸周书•明堂解第五十五》载“周公摄政君天下…大朝诸侯明堂之位。

”指出明堂是周公为了明诸侯尊卑而建,明堂的样式为“明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广六尺三寸…左为左介,右为右介。

”各诸侯在明堂的占位也有明确规定“天子之位,负斧依,南面立。

率公卿士,侍于左右…宗周明堂之位也。

”但是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所修建的汉家明堂成为后代王朝修建明堂的基本模式,即宫殿上元下方,四面环水。

可见明堂是中国古代皇家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之一。

3、陵墓建筑
基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于祖先对于鬼神的崇拜,普遍重视丧葬,同时在儒家“慎终追远”孝道观念影响下,丧葬之礼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都对陵墓建筑精心的构筑。

陵墓建筑一般都是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在平原。

4、朝、堂
“朝”是帝王处理政务和举行礼仪庆典的场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帝王的唯我独尊。

“堂”是民间宅邸的核心,是家庭中祭祖、见客、举行婚丧大典及节庆宴饮的礼制性空间。

5、阙、华表、牌坊
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也是礼制建筑的一部分。

“阙”最早由宫门演变而来,它标示着建筑群的等级,树立皇家威严,唐宋以后演化成宫廷广场上礼制性的门楼。

“华表”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柱,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为了表崇遵规、显示隆重和强化威仪。

在一对华表上加上“额仿”就成了只有门的建筑——牌坊,从早期具有实用功能的坊里的门发展为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教的纪念性建筑物,在礼制的规划下牌坊成为了中国人精神性的存在,普遍地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影响体现在礼成为建筑的核心内容,影响着建筑的形制、等级、装饰。

在建筑的形制方面。

《周礼•考工记》中规定了都城的规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呈方形,城中四面各开三门,城内九条南北向、九条东西向干道,每道路宽为车轨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为朝,后为市场,朝和市场各为一百方步大小。

当然这是一种都城的理想形制,明清时期既延续吸收了辽、金、元北京城的特点,又结合中国历代都城特点,按《周礼·考工记》那套模式去仿造,营建了北京城。

所以说,王城的空间格局具有宫城择中、轴线对称、道路系统等级分明特点,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

古代建筑中在屋顶形式、面阔间数等方面体现着严密的等级制度。

在屋顶形制中重檐高于单檐顶,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只有太和殿、明长陵祾恩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采用此种殿顶。

然后依次是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

所谓的面阔间数是指在建筑物的平面上,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一间的宽度,叫面阔。

而整个建筑物正面若干间加起来的宽度称面阔。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

《明会典》规定: 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 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 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 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为保持建筑物正中开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

在间数中,往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

九间以上殿堂是皇帝专用的,清代的太和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是现存规格最高的单体木建筑。

建筑装饰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色彩和建筑的屋脊装饰上面。

黄色在我国是最尊贵的色彩。

自唐代始,黄色被定为皇室特用的色彩。

其次是绿色,高于其他颜色。

高级的屋脊上排列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吻兽,标志建筑物的等级。

建筑物等级越高,个数就越多,在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

而故宫太和殿上有十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太和殿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
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
申时行.明会典[M]. 中华书局,1989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