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过程 展现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过程展现自我
发表时间:2011-12-29T14:23:07.187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冯灶婵[导读] “一堂成功的课要让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冯灶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以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说明报人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因此,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开放活动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动手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促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活动过程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自主地活动。
“一堂成功的课要让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事实证明,儿童有着学习的天性,而学习的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教育专家告诉我们,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设计新纸箱方案的活动,并给了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设计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事实上,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有的借助小方块在搭拼着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的在纸上画着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立体图,同样是画,表示方法也不相同:有的在图中画出一个个的小方块,有的只是标出它的长宽高……特别地,有学生设计出手提式的纸箱,实在是新颖独特,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和展示。
二、探究地活动。
老师搭成“房子”送给学生,这固然很好,但这种教学的功能不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经历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让学生亲身经历“搭房”的机会,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过程,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自我。
如二年级《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具体安排为三个环节:①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发现角?②折一折,摸一摸: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可以)折一个角,并且摸一摸,看有什么发现?③比一比,让学生想办法去比较角的大小。在学生共同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角的一些知识,更多的在于体验、实践、探索等过程的经历。这个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有兴趣、有能力、乐于探索、能够探究,学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探索者。教师要善于放手、敢于放手,给予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和发展。
三、合作地活动。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这就需要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生生互动,学生得到自己不曾发现的方法,使自己原本零碎的、杂乱的认识能够达到系统、完整,形成共识,最终获得知识结论,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通过搜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信息,从中得到了若干知识点,但学生这时的认识往往是零碎的、杂乱的,这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使得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形成了共识。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只要我们勇于放手,敢于放手,就能使课堂充满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