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历史纲要导引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鸦片战争后,边疆不断出现危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乘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中国面临三千年未见的危局,不得不起而挽救。
首先是太平天国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
继而,清政府发动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
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1)“拜上帝会”组织民众①洪秀全吸收了在广州得到的天主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②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
(2)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鼎盛(1)太平军一路北上,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湖北省城武昌。
(2)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军庆,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图谋不轨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2)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3)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在战争环境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5.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设计说课稿)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与2003年版课程标准相比,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更能体现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贯彻在新教材的编写上。
2、教材地位《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早期探索,在整本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本单元的三课之间既是时序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展现了从1840年前后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强,中国在反抗侵略期间,由浅入深地学习西方。
要求学生既能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能认识到各阶级救亡的探索及存在的局限性。
3、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形成与列强侵华战争有关的时空观念。
(2)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涵养家国情怀,使学生真切体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4、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确定依据: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晚清之际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为了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方面,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持续加深;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抗争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了学习西方、探索民族复兴的历程,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对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确定依据:本单元很多知识的教学要求上,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基本设计在了“认识、知道、讲述”这个层面,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些历史重大事件的要求普遍是“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的高度,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认识的加深和理解的递进。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提升(五)学案新人教版
单元提升(五)一、阶段特征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英、法、日、美、德、俄等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先后进行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以及爱国将领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同时,中国各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如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国藩等领导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戊戌变法等,这些探索都推动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也为后来的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具体表现二、点拨提升1.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2)基本认识①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②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灾难加深。
③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很难战胜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④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⑤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以多种史学范式审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战争①从革命史学范式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近代民主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从现代化史学范式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③从文明史学范式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19-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新人教
人民反抗外来 因,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 史解释、史料
侵略的斗争事 和局限性
实证
迹,理解其性质 概括八国联军侵华的大体 时空观念、史
和意义;认识社 情况,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影 料实证、家国
会各阶级为挽 响
情怀
救危局所作的 努力及存在的 局限性
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 分析认识其对民族危机进一步
历史解释、史
(2)6 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 清军奋起投入__天__津___保卫战。 (3)6 月 21 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 月 14 日,天津陷落。8 月中旬,__北__京___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仓皇出逃。
(4)义和团运动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 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核心素养
认识列强
概述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唯物史观、历
侵华对中国社 梳理戊戌维新运动过程,理解 史解释、史料
会的影响,概述 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实证
晚清时期中国
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 时空观念、历
【思维拓展】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 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 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 (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军人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特别提醒】 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 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说课+--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外交:闭关锁国—被迫开放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思想: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四: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1.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
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
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时间范围:1840~1901年
侵略线 抗争线 探索线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4~5课时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顺乎世纪之潮流(睁眼看世界、维新)
一、说教材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 的奠定与面临
的挑战
理解单元承启关系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 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
建立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明清之际中国社会逐渐脱离了世界潮流。 本单元则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因为落后招致挨打的局 面。所以对第四单元来说是承接的作用。除了列强的侵华,本单元还重点介绍了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等为了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但一次次失 败了。到20世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 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革命果实被窃取,救亡运动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身上。所以 本单元又为第六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
2.影响
(1)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东南互保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
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 1.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 》。
2.内容: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
4.影响: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5.败因: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 密的组织,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 加剧。 (2)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 (3)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 胶州湾 , 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局限性 ①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 度局等主张。 ②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没有深入群众,未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探究主题三 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 史料一 “庚子赔款”总额为关平银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年息为四厘,分 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约九亿八千万两。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 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以关税、常关税和 盐税作抵押。 史料二 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
由酋长而渐至君主,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 ——康有为《论语注》卷二
►[辨] 康有为是中国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 和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 强烈愿望,同时,他借用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反映出其软弱、妥协的一面。 ►[评]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 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 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 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 思想。 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 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一)世界——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1)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1)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3)以“天朝”自居、闭关自守(4)思想专制;(5)作战能力低下……二、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1. 原因:(1)直接原因(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内容危害割让香港岛破坏领土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破坏贸易自主权接受协定关税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对华商品倾销(2)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特权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通商口岸租地、居住、传教等为后来列强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2. 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 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英、美、法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3)借口:(1856)“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2. 结果:(1)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2)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增开天津为商埠赔款赔款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割九龙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3. 影响:(1)政治: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严重,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人民反抗(2)经济: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3)思想: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提出“中体西用”三、开眼看世界(一)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林则徐设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信息,汇译成《四洲志》(地理、历史、政情)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2)局限性:①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认识到落后的根源;②未付诸实践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背景:(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各种矛盾尤为突出;(3)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二)过程:(1)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2)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3)鼎盛:北伐、西征;(4)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5)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6)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7)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主张实质特点“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分配——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性“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产品分配——平均主义空想性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社会理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落后性方面主张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进步性: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局限性:未能反映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战乱环境,并未真正实行(三)结果:1864年,天京陷落,宣告失败(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2)主观原因: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定都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等)→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四)历史作用——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1. 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 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3. 影响了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一)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为挽救国家颓势,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二)成就:(1)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2)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3)新式教育: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4)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三)评价:(1)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局限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其失败是必然的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一)边疆危机(1)1864年,新疆爆发内乱,英俄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1875-1878,左宗棠平定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2)1883-1885,中法战争,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 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对外扩张;②清政府:腐败落后,避战求和;③导火索: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 过程:(1)爆发:1894.7,丰岛海战;(2)平壤战役:清军大败;(3)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牺牲,战后,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4)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危害承认朝鲜独立实际被日本控制,传统宗藩关系走向崩溃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一厂)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赔款2亿两白银(二两)加重人民负担;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三岛)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助长列强侵华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四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四、瓜分中国的狂潮(一)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以3000万赎回辽东半岛(二)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1)俄国租旅顺、大连;(2)英国租威海卫、租九龙;(3)德国租胶州湾;(4)法国租广州湾;(5)日本租福建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一)背景1.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 维新思想的发展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3. 康、梁组织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二)内容除旧布新政治裁撤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经济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工商立国,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军事裁汰旧军建立新式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三)评价作用:①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局限: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表明变法没有根本突破原有的君主专制体制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1)(一)背景1.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社会,反洋教的斗争蔓延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局限存在盲目排外行为,由于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二)过程(1)西摩尔廊坊(遭阻击);(2)6月,慈禧“宣战”;(3)7月,天津陷落;(4)8月,北京陷落(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三)结果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庆亲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鸿章与组成联军的八国和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辛丑条约》(九七国耻)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庚子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驻军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重要地区驻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四)影响对中国: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推动清政府进行“新政”(1901~1905);③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展开对列强:争夺加剧,转而通过扶植代理人以控制中国(“以华治华”)。
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探究] 材料信息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国经济形态有 何不同?
[提示] 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英国:机 器化、工厂化大生产的工业经济。
材料二 九五之尊还是权力象征?
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 的“十全大武功”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 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 的胜利。
(3)结果: ①中国战败,英法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 通商口岸 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 ②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③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 《 瑷珲条约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 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 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从 《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 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知识梳理(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 (1)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逐步确立。 (2)经济: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在英、法、美 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外交:争夺殖民地,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侵略扩 张。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入中国 东北 和 新疆地区。美 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 头指向了 中国 。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练经典小题]
1.陈旭麓评价某场战争时说:“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鸦片战争前,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西方列强在全球 范围内侵略扩张,而作为中国统治者的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浑然不觉,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危机四伏。鸦片战争 爆发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在此背景下,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编译和撰写著作介绍西方,开 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 事件”为借口,发起第二 次鸦片战争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 三国签订《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40年,英军开进广州海 口,发动侵略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①割让领土,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 《北京条约》,占领中国东 北大片领土。
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 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 制也”。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
“昔之犬羊,今则虎狼”。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
林则徐对英国的看法发生什么变化?
林则徐
逐渐认识到英国的强大和先进,萌发向西方学习 的思想(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按世界五大洲,介
晚清中华民族的“冲击与反应”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 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冲击”:文明间的碰撞
冲击一:两次鸦片战争 冲击二:边疆危机 冲击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军备—废—弛《林则身徐心集》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为何战争又起?
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 喜若狂。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 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 自从条约签订以来, 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 条约的修改。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9-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优化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
解析:选 A。根据题目“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 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得出中国力图树立全新与平 等的国家形象,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取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故 B 项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不会与各战胜国分享胜利果实,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 过高估计甲午之战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看待,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2)国家:英法为 首,俄美随后
(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1)侵略方式:政治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
上,由掀起瓜分中 主运动的高涨
国狂潮到实行“以 (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
19 世纪 华治华”;经济上,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解析:选 B。材料中江浙大商的航运业并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左宗棠认识到外企对中国航运业带来 冲击和危害,说明他已经有了与洋人分利的意识,故 B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并非国际贸易,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 逆差,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航运业受到外企冲击, 在国内竞争力不强,故 D 项错误。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 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 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末
商品输出为主到资 (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
本输出为主
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复习(共32张ppt)
失 败原 因
主观原因:①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
③清军仓促应战,防务松弛,武器装备落后。
客观原因: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重点二 侵略史: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条款
让步 承认朝鲜独立。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 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5、思想观念 改变传统天朝上国观念,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
6、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 的近代化。
针对训练:
3.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商埠多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 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在沿海、沿江等地被迫开放的商埠,最先脱离中国 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这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反映了 ( )A.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B.西方侵略客观上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C.中国的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破坏司法、领海、贸易主 权;文化侵略;出现租界
第二次 鸦片 战争
《黄埔条约》
《天津条约》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 设领事,停兵船
割地赔款;十口通商;内 操纵内政外交;侵略势教提供非法活动保护
传教;华工出国;鸦片贸 符;加重经济负担,威胁北京
易合法化
安全,掠夺劳动力;
重点一侵略史:两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政局上: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 →妥协→勾结。
(5)对外关系上:国门被打开。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 意义。
(6)革命阶段上: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 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资料显示,19世纪40年代后期,广州对外贸易中,生丝、茶叶及其他农副土特
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西方的工业产品进口大幅上升。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
会特征是( )
A.半殖民地性质
B.半封建性质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开始受到列强控制,中国 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这属于半殖民地性质在经济上的 表现,故选A项。 答案:A
4.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 西方学习 以求自强的 主张。
►[联] 英国三角贸易与中国禁烟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使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银荒局面,中国选择禁毒禁烟。
►[注] “天朝” 天朝是古代周边国家对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称谓,同时也是专制时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不是英国一再宣扬的保护鸦片贸易。
(3)不平等条约
①《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 协定关税 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 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三国从中国获得 了领事 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借口
►[注]
《天津条约》中开放的长江口岸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思] 社会性质剧变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鸦片战争,因为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社会性质出现变化。 ►[补] “师夷长技”思潮特点 (1)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抵抗派。 (2)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不足:他们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影响也仅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中间。
(4)影响 ①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 近代史 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 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②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但是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 法化的目的。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经过:英国等侵略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 修约 被清政府拒绝。 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 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焚毁 圆明园 后,进入北 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探究主题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潮 史料一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 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
探究点一:据史料一说一说林则徐主张禁烟的目的及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 系。
提示:目的:扭转银荒局面,应对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关系:对英 沉重打击,英国借此发动鸦片战争。
2.中国 (1)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2)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3)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 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 (4)武备陈旧,使用的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背景:鸦片战争前,外国对华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林则徐 在虎门 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英国认为中国 禁烟措施损害了其利益,议会通过决议批准政府对华发动战争。 (2)进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 侵略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 南京条约 》而结束。
史料二 莫克·维卡在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 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史料三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 的各城以及浙江省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750
18-20
18-25
12.2
1780
22
18-20
14.7
[识18]00欧洲殖民者在3美0洲掠夺的白银,相2当3-大2一5 部分流入中国,表18明在中国
当时丝茶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中国禁烟的社会背景 [史]
鸦片战争前白银外流及兑换制钱数
年份
广州白银出口
[单元主线] 1.内忧外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 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近 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 2.救亡图存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 (2)清政府发动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4)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5)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辛丑条约》签订,中国的民 族危机全面加深。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清政府全面落后于急欲打开中国市场的英国,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整体背 景。具体表现在: (1)社会形态:中国是封建社会;英国是资本主义社会。 (2)经济基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军事力量: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4)外交政策:中国奉行闭关自守政策;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积极扩大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堂训练] 题组1 两次鸦片战争 1.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南京 C.厦门
B.上海 D.虎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 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挑起鸦片战 争,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符,故排除。 答案:D
4.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进一步加深,主权被严重破 坏。 (2)经济上:开始了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 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 (3)思想上:开始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如魏源等。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伶博士函》
探究点一:依据史料一、二,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提示: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中国市场。 探究点二:依据史料二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 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提示: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探究点三:史料三所列举的权益,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 有?简述你的理由。 提示:得到了。《天津条约》中有增开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 长江各口岸通航的条款。
(2)掠夺特权 ①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 岸等大量权益。鸦片以“洋药”名义,实现了 鸦片 贸易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 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 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3)影响 ①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 严重侵犯。 ②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史料二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已经及我,是器 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 是技不熟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探究点二: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鸦片战争有何反思及行动? 提示: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军事训练的先进,发起“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学习西方活动,林则徐、魏源分别主持编纂完成《四洲志》《海国图志》 等著作。
1.新航路开辟与中国的关联 [史]
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单位:百万银元)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单位:百万银元)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一两白银兑换制钱数
1823—1824
1 885 320两
1 249文
1828—1829
3 386 305两
1 337文
1833—1834
4 846 763两
1 365文
1838—1839
1 638文
——整理自严中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识]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白银外流严重,造成银贵钱贱的局面,这是林则 徐禁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 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 海国图志 》,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 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 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