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史》教案
王力著《汉语史稿》(重排本)授课提纲主讲人: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课时安排:30课时,每周3课时。
(共十讲)第一讲: (2)第二讲: (7)第三讲: (11)第四讲: (16)第五讲: (20)第六讲: (25)第七讲: (35)第八讲: (45)第九讲: (51)第十讲: (58)附录: (63)《汉语史》教学大纲 (63)《汉语史》复习提要 (68)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最早由科学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了上册,接着于1958年出版了中册和下册。
1980年由中华书局再版。
《汉语史稿》分为五章,第一章讲绪论,第二章讲语音的发展,第三章讲语法的发展,第四章讲词汇的发展,第五章讲结论。
其中“语音的发展”后来扩充为《汉语语音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语法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语法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汇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词汇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史》与《汉语词汇史》二书亦见《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三、参考书推介:1)重点参考书:(1)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上册:绪论、上编之汉语语音史、中编之汉语词汇史;下册:下编之汉语语法史、结论)。
此书是继王力先生50年代《汉语史稿》之后的第二部研究汉语史的力著,总结并吸收了30年来汉语史研究的成果,对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的发展论述特别详尽。
发展汉语教案
发展汉语教案教案名称:汉语发展史教学目标:1.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发展规律;3.了解汉字的分类和演变;4.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汉字的分类和演变;2.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热爱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介绍对汉字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发展规律。
三、讨论与分享(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对汉字的看法和认识,分享个人的汉字故事。
四、汉字分类游戏(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汉字分类游戏,巩固汉字的分类知识。
五、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5分钟)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资料,将相关资料整理成小册子。
六、展示与交流(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整理的资料,并向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八、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整理的资料写一篇文章,继续探讨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辅助手段:1.多媒体设备;2.黑板和白板;3.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的小组讨论与分享情况;2.学生整理的小册子展示;3.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邀请专家或汉字文化爱好者来学校进行汉字讲座;2.组织学生参观汉字博物馆或艺术展览等相关活动;3.开展汉字书法比赛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讨论与分享、游戏、资料收集和整理、展示与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的布置和延伸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汉语史是汉语从古至今发展变化的历史,是关于汉语历史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期,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
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意在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本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讲授一学期。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由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是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和研究汉语史对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可以通过汉语史上的规律得到解释;汉语史对于普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很有意义,因为普通语言学是在总结各种具体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了解汉语发展的规律就有了进一步认识普通语言学规律的基础和材料。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习者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以及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和方法,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把握汉语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主线,引导学习者发现并解释汉语发展和演变中的现象和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以便将来能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内容。
五、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汉语史的任务和研究意义。
(2)理解: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汉语史的分期。
【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1.5学时,讨论0.5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齐冲天.汉语史简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四川外语学院《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1050101307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学时:总36学时;2学时/周学分: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课院(系):中文系开课学期:三年级第2学期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汉语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建立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认真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从而为创建崭新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服务,为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准备。
汉语史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原本古书,具有初步的文献检索知识,能准确应用古代汉语知识,从而比较准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汉语史教学内容包括文选、常识和常用词三部分。
文选部分是基础,侧重于讲解古汉语常用字词的用法和意义,结合古代汉语常识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
常识部分是重点,紧密结合文言文的阅读,促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熟悉。
常用词部分是教学的关键,对古汉语常用字词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古文的阅读水平。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以周为单位)第一节绪论: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4课时)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汉语史研究(2课时)第三节汉语史研究的方法:历史比较法(2课时)第四节汉语史研究的材料依据(2课时)第五节汉语史的分期(2课时)第六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2课时)第七节中古的语音系统(4课时)第八节汉语语法的发展(2课时)第九节名词形态的发展(2课时)第十节单位词(量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一节数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二节人称代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三节疑问代词的发展(2课时)第十四节动词形态的发展(2课时)第十五节使成式的产生和发展(2课时)第十六节被动句式的发展(2课时)四、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汉语史讲课提纲
漢語史講課提綱參考教材:王力《漢語史稿》、向熹《簡明漢語史》期中作業:××方言中保留的漢語史資料要求:1.必須查找相關資料,文後必須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要標明作者、書名(論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年(期刊年份和期數)、頁碼;(參照《中國語文》著錄方式)2.用繁體字,字數不少於500字;3.禁止抄襲,一旦發現抄襲,成績作0分處理。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一、漢語史是研究漢語發展內部規律的科學。
語言的發展有它的一般內部規律和特殊內部規律。
漢語史的任務是要研究漢語發展的特殊內部規律。
二、漢語史與現代漢語、漢語方言學、普通語言學、中國歷史等學科都有密切聯繫。
1.與現代漢語:(1)好歹的“歹”,來源於蒙古語。
蒙古字母“”(來源於藏文字母“”),讀作tai,意思是“不好,壞”。
漢語借入了這個詞,字形最初寫作“”,變作“”,最後寫作“歹”,與“死”、“殘”等所从的由“歺”變來的“歹(è)”同形。
元關漢卿《竇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2)車站的“站”,是蒙古語ǰam的音譯,指驛站,爲陸路傳遞信息换馬之所或水路停留舟船之所。
《元史·兵志四》:“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
”2.與漢語方言:(1)“土坯”(用黏土放在模型裏製成的長方形土塊),古代叫作“墼”。
《説文·土部》:“墼,未燒也。
”《廣韻·錫韻》:“墼,土墼。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2)古代竹席叫“簟”。
《説文·竹部》:“簟,竹席也。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3.與普通語言學:漢藏語系(《漢語史稿》31)、印歐語系“主—動—賓”的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基本語序。
但在上古漢語裏,代詞賓語可以放在動詞前面(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代詞賓語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
汉语史课程纲要
汉语史研究概况
(3)汉字字形: 汉字属于意音文字,在记录汉语时表现出很多特点。从造 字法来看,象形、指事、会意都直接表义,而形声字兼 表音、义。形声字的义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字的本义, 声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字音之间的关系,提供语音方面 的信息 韵部如: 其——期、欺、旗、淇、骐、琪、麒、基、箕 声母如: 余——餘、畬;涂、途;徐、斜 者——赭、诸、煮、渚、翥;都、赌、堵、睹;猪、著
汉语史研究的概况
(三)汉语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1)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即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即公 元五世纪)(词汇学、训诂学): 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 文解字》、《释名》。 (2)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年到明末) : 产生了: A.以《切韵》和《中原音韵》为代表的一批今音学著作 B.以《韵镜》和《七音略》等韵图为代表的等韵学著作 C.以明末陈第《毛诗古音考》为代表的古音学
汉语史研究概况
C.古音考据类著作 a.考证《诗经》音系的从宋代吴棫的《韵补》始,包括清 代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 《六书音韵表》等。 b.考证《切韵》音系的主要是清代陈澧的《切韵考》。 ②训诂类: A.辞书:只解释语词的词义,不分析字形。如:战国末 期的《尔雅》,汉代扬雄的《方言》、刘熙的《释名》 ,三国· 魏· 张揖的《广雅》以及后来形成“雅”书系列。 B.专书注解:为某本古书作的注解。如:汉代为《诗经 》作的《毛传》、《郑笺》,赵岐注《孟子》,王逸注 《楚辞》,高诱注《淮南子》、《吕氏春秋》等。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④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三分: 古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前 近代汉语:晚唐五代至清初 现代汉语:清初以后 现在一般以王力先生的分期为基础,针对词汇、语音、语法发展的不 平衡性做出适当调整而分为五期: 远古汉语时期:商及以前(主要是甲骨文时代,公元前11世纪以前) 上古汉语时期: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3世纪) 中古汉语时期:魏晋六朝、隋、唐、五代(4世纪——10世纪) 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11世纪——1919) 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至今)。
汉语史授课讲义
汉语史授课提纲王建军编撰苏州大学文学院20010年3月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内容、对象、性质、目的和方法(一)研究的内容描写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勾勒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脉络,归结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探索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原因,进而揭示汉语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简言之,汉语史就是研究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
(二)研究的对象历代口语,确切一点说,就是历代的口语性文献。
(三)研究的性质汉语史研究属于典型的语料库语言学。
所谓语料库语言学就是以语料为语言描写的起点或以语料为验证有关语言假说的方法的语言学,包括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和标注、对已标注好的语料进行研究和开发。
(四)研究的目的1.建立科学的汉语史,增进对汉语自身历史的把握与了解。
2.有助于对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学习与研究。
例如:中国队大胜日本队=中国队大败日本队3.有助于建立与完善普通语言学理论。
4.可以为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借鉴。
例如:其一: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相关链接:南无阿弥陀佛;酒干倘卖无其二: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研究的方法1.描写:详细、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不夸张、不贬低、不任意取舍。
2.归纳:立足语言事实,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提取规律。
3.比较:比勘各种语言现象,寻找共性与个性。
比较有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两种。
4.统计: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计算,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统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研究中的主观偏差,增强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统计按内容可分为专书统计、专题统计,按方法可分为穷尽统计和抽样统计。
5.实证:通过列举大量的语言实例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与消亡,杜绝想象与臆测。
据张万起统计,《马氏文通》全书搜集的文言例句有7326例之多,涉及文献达36种。
发展汉语教学大纲模板
一、课程名称:《发展汉语》二、课程性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2.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说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对象:对外汉语学习者五、教学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六、教学内容:1. 语音:- 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及拼读- 语音的声调、声韵调配合规律- 语音的轻声、儿化音、变调现象- 语音的语流音变规律2. 词汇:- 常用词汇的学习与运用- 词汇的分类与搭配- 词汇的联想与扩展3. 语法:- 基本句型结构- 常用语法现象- 语法错误的纠正与预防4. 听说:- 基本听力的训练-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听说对话与交际5. 阅读:- 基本阅读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阅读材料的分析与鉴赏6. 写作:- 写作基本技巧-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汉语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则。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堂练习等。
2. 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九、教材与教学资源:1. 教材:《发展汉语》系列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
2. 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图书资料等。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表。
十一、课程实施与保障:1. 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 教学设施与资源:完善教学设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 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汉语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汉语史课程编码:XZ23110学分:2总学时:34开设学期:6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一、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汉语史是一门介绍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文字是怎样从商代的“汉语”那种质态,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而成的。
这门课包括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三部分内容。
对本科生着重介绍语音史和词汇史。
介绍从上古到近代各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演变的轨迹,要求学生掌握历代音系,认识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认识汉语词汇发展概况及演变规律。
对语言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全部内容,要求熟练掌握课程这三部分的重要观点。
语音史的学习是本课程的重点及难点。
学习汉语语音史要借助传统音韵学的知识及观点,掌握这方面的常识非常重要。
我们已为本课程制作了“汉语史网络教程”多媒体课件,整个课程都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布置适当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汉语史的语言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1.、绪论(4)汉语史的定义及分期汉语史的任务研究汉语史所据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简介2、汉语语音史(20)汉语音韵常识(2)上古汉语的声纽(2)中古汉语的声纽(2)近古汉语的声纽(2)近代汉语的声纽(2)上古汉语的韵部(2)中古、近古汉语的韵部(2)近代汉语的韵部(2)汉语声调史(2)对汉语语音发展的认识(2)3、汉语词汇史(12)远古汉语词汇的概况(2)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2)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2)近古汉语词汇的发展(2)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2)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期词汇的发展(2)三、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方式期中约第九周举行段考;期末进行考查,考查以开卷的方式或半闭卷半开卷的方式进行。
段考及期末考查均采用笔试。
段考占总成绩的30%,考查占总成绩的70%。
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汉语史》,王传德、尚庆栓,济南出版社,1996年主要参考书:1、《汉语史稿》(修订本),王力,中华书局,2001年2、《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汉语史纲要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一)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古后期的 “非敷奉微”四个声母上古都是双唇音。
假借异文的证据:
•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诗》云:备之无怿。”《礼记·缁衣》:“《葛覃》曰: 服之 无射。”
• 《诗经·周南·葛覃》:“服之无斁。”(备,並母;服,奉母) 《诗经·邶风·谷风》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 “诗云:凡民有丧, 扶服救之。”(匍 ,並母;扶,奉母)
四、汉语史研究的方法
(一)归纳法
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比 较(或是形式的,或是 内容的,或是功能的, 等等),是运用归纳 法进行汉语史研究的最 基本的做法。
(二)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比较方言 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 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 种方法
(三)结构分析 结构主法义语言学将语言
学严格地区分为共时和 历时两个层面,并将结 构分析法主要用于共时 语言系统的描写和分析。
1 要注意甄别历史文献
语言的时代。
2 要正确认识传世文献
与出土文献在汉语史
研究中的地位。
(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文字 研究文字的字书有《说文解字》《玉篇》等
词汇 研究词汇词义的义书有《尔雅》《方言》《 释名》等;
音韵 研究音韵的音书有《切韵》《广韵》《中原 音韵》等
(三)现代汉语的方言
(1)汉语历史上有过的许多语言事实在现代方言中可以得到印证。
• 第一,唇音、舌音和齿音都各只有一套,没有轻唇音、舌上音和正齿音; • 第二,齿音当中没有浊擦音z-; • 第三,有边音和闪音两类流音; • 第四,有一套清的响音声母; • 第五,韵母阴、阳、入三声相配; • 第六,有长入和短入两个入声调。
上古汉语音系
研究上古汉语音系主要依据以下材料:
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
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 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低年级修习的课程。
它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系统讲述现代汉语各要素及文字、修辞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其内容,以提高理解、分析及运用汉语的能力,并为学习高年级专业课程和从事研究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推进中文服务标准化;(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激励与训练相结合;(4)加强各章内容的联系。
三、适用专业中国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等。
四、预修课程初中语文第一、二、三、四册。
五、学时总学时:160 讲授学时:120 实验学时:40 学分:6第一章绪论 4学时第二章语音 22学时第三章文字 12学时第四章词汇 22学时第五章语法 40学时第六章修辞 20学时六、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阐明关于汉民族共同语的基本概念,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汉语的特点,汉语规范化的重大意义等;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提高学习的热情,掌握汉语规律,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奋斗。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共同语和方言;现代汉语的特点。
第二节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第二章语音解释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深入分析其声韵调,识别重要的方言现象;使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构成,具备分析现代汉语语音的能力,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基本会说普通话。
第一节语音概说:语音的性质;语音单位;记音符号。
第二节声母:发音及辨正。
第三节韵母:发音及辨正。
第四节声调:调值和调类;辨正。
第五节音节:结构;拼音;拼写规则。
第六节音变:变调;轻声;儿化;“啊”的音变。
第七节音位:音位简说;普通化音位。
第八节朗读和语调。
第九节语音规范化。
第三章文字讲解汉字的性质、结构、排列和简化,书写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现阶段汉字的特点及其应用,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正确方法。
第一节汉字概说。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单位和造字法。
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
21151410《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汉语史是汉语从古至今发展变化的历史,是关于汉语历史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期,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
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意在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本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讲授一学期。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由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是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和研究汉语史对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可以通过汉语史上的规律得到解释;汉语史对于普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很有意义,因为普通语言学是在总结各种具体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了解汉语发展的规律就有了进一步认识普通语言学规律的基础和材料。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习者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以及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和方法,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把握汉语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主线,引导学习者发现并解释汉语发展和演变中的现象和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以便将来能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内容。
五、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汉语史的任务和研究意义。
(2)理解: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汉语史的分期。
【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1.5学时,讨论0.5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齐冲天.汉语史简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
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
汉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诞生之日,在历史上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汉语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这种古老而又现代的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为了促进汉语的发展,需要一套更加完善的参考大纲,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语。
“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是一套面向全球的汉语教学参考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从基础教学到深入研究,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文。
此外,“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社会以及经济背景,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沟通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
“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包括不同类别的汉语学习材料,其中包括汉语结构、语音、词汇、习语、文化等,使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汉语。
这套参考大纲是根据《国家汉语课程指导纲要(2002年版)》设计的,其中包含了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打基础,建立自己对汉语的认知。
此外,“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还特别强调了汉语的实际应用,包括口语表达、书写练习、口译、作文等,使学习者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背景应用到商务、旅游、情景对话以及实际使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现今社会,学习汉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选择,“发展汉语参考的大纲”可以帮助学习者系统的把握汉语的基础,加深对汉
语及相关文化的了解,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发展,我们应该把这套更加完善的参考大纲推广到更多的国家,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使用汉语,应用汉语作为沟通和友好的桥梁,维护中华文化的进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发展《汉语史》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汉语史是汉语从古至今发展变化的历史,是关于汉语历史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以及分期,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
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意在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探索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本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讲授一学期。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解决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由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是建立在汉语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学习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和研究汉语史对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可以通过汉语史上的规律得到解释;汉语史对于普通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很有意义,因为普通语言学是在总结各种具体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了解汉语发展的规律就有了进一步认识普通语言学规律的基础和材料。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习者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分期以及研究汉语史的依据和方法,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把握汉语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主线,引导学习者发现并解释汉语发展和演变中的现象和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以便将来能继续学习和研究有关内容。
五、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汉语史的任务和研究意义。
(2)理解: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掌握: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汉语史的分期。
【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1.5学时,讨论0.5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照,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齐冲天.汉语史简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照,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研究汉语史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3)关于汉语史的分期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4)研究汉语史要遵循哪些原则?说说你对每个原则的理解。
(5)哪些材料可以作为建立汉语史的依据?请举例说明。
(6)研究汉语史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什么是历史比较法?用来研究汉语史有什么不足?【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汉语史的分期。
(2)难点: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授课内容】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意义1.研究对象:汉语发展、变化的历史。
2.任务:(1)描写汉语历史演变的各种现象;(2)解释这些演变的原因;(3)总结汉语历史演变的特点和规律;(4)预测汉语发展的方向,以指导现代汉语的使用和各种规范的制定。
3.研究意义:(1)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2)从与现代汉语和方言的关系说,研究汉语史有助于深入了解现代汉语和现代方言;(3)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说,研究汉语史有助于普通语言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
第二节研究汉语史的原则、依据和方法1.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4)认清语言发展的方向。
2.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2)汉字的形体结构;(3)前人的研究成果;(4)现代方言口语;(5)借词和亲属语言。
3.方法:基本方法是比较法,还有其他方法:历史比较法、归纳法、统计法、实证法、探源法、推论法。
第三节汉语史的分期1.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不同观点2.本课程采用的分期:(1)上古期——即商、周、秦、两汉时期;(2)中古期——即六朝、隋、唐、宋时期;(3)近代期——即元、明、清时期;(4)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授课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讨论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汉语语音史【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上古声母、韵母、声调到中古的发展规律。
(2)理解:中古韵母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
(3)掌握:中古声母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
【学时分配】8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从中古到近代,声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从近代到现代,声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试述声母演变的总体特点。
(5)从上古到中古,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从中古到近代,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从近代到现代,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试述韵母演变的总体特点。
(9)关于上古声调,有哪些不同观点?(10)从中古到近、现代,声调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1)试述声调演变的总体特点。
(12)如何根据现代音推知中古入声字?(13)试述汉语语音发展的总体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古声母、韵母、声调到近、现代的发展规律。
(2)难点:上古声母和韵母。
【授课内容】1.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发展(1)上古声母:钱大昕首次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著名论断,对后世影响很大。
章炳麟提出“娘日归泥”说,黄侃提出“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曾运乾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王力《汉语史稿》32个声母。
关于复辅音问题。
(2)中古声母:守温30个字母;《切韵》36个声母;“三十六字母”。
(3)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轻唇音的产生;舌上音的产生;庄组(照二)和章组(照三)的合流;云(喻三)的分化及其与以(喻四)的合流。
2.从中古声母到近代声母的发展(1)近代声母:《中原音韵》21个声母。
(2)汉语声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浊音清化或趋于消失;“非、敷、奉”演变为唇齿擦音[f],“微”变为半元音[v];知组声母和照组声母合流,演变成一套卷舌声母。
3.从近代声母到现代声母的发展(1)现代声母: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
(2)汉语声母从近代到现代的演变:微母、疑母变为零声母;从舌根组声母“见、溪、群、晓、匣”和舌尖前组声母“精、清、从、心、邪”中演变出一组舌面声母j、q、x,两组在洪音(开口呼、合口呼)前不变,在细音(齐齿呼、撮口呼)前变为j、q、x。
4.声母发展的总体特点:分化与合并兼有,总体上朝着精简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韵母的发展1.从上古韵母到中古韵母的发展(1)上古韵部:关于上古韵部的研究;王力《汉语语音史》拟定周秦古韵30部。
(2)中古韵部:《广韵》206韵;“平水韵”106(或107)韵。
(3)汉语韵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总的看来,从上古韵部到中古韵部以分化为主;入声韵与阴声韵、阳声韵的相配关系发生了变化;谐声系统遭到破坏。
2.从中古韵母到近代韵母的发展(1)近代韵母: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年)分为19个韵部,46个韵母。
(2)汉语韵母从中古到近代的演变:入声韵尾[-p]、[-t]、[-k]消失,入声韵并入阴声韵;韵部合并,韵母系统简化;出现了舌尖元音韵母“支思”。
3.从近代韵母到现代韵母的发展(1)现代韵母:普通话39个韵母。
(2)汉语韵母从近代到现代的演变:“四呼”格局发生变化;鼻音韵尾合并;卷舌元音和儿化韵产生;韵母e形成。
4.韵母发展的总体特点(1)从韵头上看,从开合二呼各四等逐渐发展成开、齐、合、撮四呼,i、u、ü介音齐全。
(2)从韵尾上看,上古、中古阴、阳、入三类韵齐备,到近代和现代,入声韵消失,阳声韵尾[-m]并入[-n],从而使音节样式大大减少。
(3)从韵腹上看,主要元音接近的韵部逐步合并。
(4)产生了一些新的韵母。
1.从上古声调到中古声调的发展(1)上古声调:关于上古声调的研究。
(2)中古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
但每类调值如何,不得而知。
(3)汉语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声相承”,即中古继承了上古的声调,只是有些字的具体归类可能与上古不同。
2.从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发展(1)近、现代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
(2)从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发展从中古音到《中原音韵》,声调有三大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从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与到近代声调的演变规律基本相同,区别只在入声的分派上,到现代是“入派四声”。
3.声调发展的总体特点:(1)四声相承;(2)平分阴阳;(3)入声消失。
第四节汉语语音史小结1.汉语语音发展的总趋势:(1)新要素的产生;(2)旧要素的消亡;(3)语音系统的简化。
2.声韵调互相制约【授课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辅以讨论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汉语词汇史【教学目标】(1)了解:借词的发展;固定语的发展。
(2)理解:单音词的发展;复音词的发展。
(3)掌握:词义的发展。
【学时分配】6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5学时,讨论1学时。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1.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课外阅读3种以上文献。
以下文献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3)许慎著,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2.作业与思考题以下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调整。
(1)举例说明汉语单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
(2)举例说明汉语复音词从上古到近代的主要发展。
(3)汉语不同时期的借词各有什么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
(4)上古、中古、近代的成语各举三个例子,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5)词义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6)什么是词义发展的类比引申、关联引申和假借引申?每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7)什么是词义发展的链条式、辐射式和综合式?每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8)举例说明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9)从数量、语音、结构和表义几方面,阐述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