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编辑部的新与旧
《新青年》编辑部的故事
《新青年》编辑部的故事作者:张耀杰来源:《同舟共进》2019年第05期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发行、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正式创刊。
随着抵制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全面爆发,陈独秀把主要精力投入现实政治之中,《青年杂志》出版第一卷共六期之后停顿了六个月时间。
到了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该杂志正式定名为《新青年》。
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率先以“充分世界化”的“文艺复兴”的历史性眼光,在《新青年》杂志提倡并且尝试写作白话诗文,从而开启了一场试图在文化思想层面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运动。
从1918年1月开始,《新青年》由陈独秀一人主编的普通刊物,转型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很快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类刊物之一。
由《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文学革命加思想解放的白话文运动,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工具、写作范本和思想资源。
1933年5月,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写道: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
不知道他其时是否已是共产主义者。
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
《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在落款时间为1934年8月1日的《忆刘半农君》中,鲁迅另有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事后追忆:《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新青年》是中国近代革命文化的标志性刊物,其在历史上的嬗变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
1920年至1921年这一时期,《新青年》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这一时期的《新青年》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这一时期的《新青年》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1920年至1921年间,《新青年》由胡适出任主编,蒋光鼐出任编辑,创刊后的《新青年》刊载了大量反对封建文化的文章,倡导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文章形式和主题更加丰富,对革命思想和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一股重要力量。
1920年至1921年,《新青年》的内容更加多元化。
在胡适的主编下,《新青年》开始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投稿,不仅有文学类作品,还有哲学、政治、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文章。
这些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创新性,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新青年》还增设了小说专栏和诗歌专栏,为青年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机会,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的主题更加丰富。
在蒋光鼐的编辑下,除了继续关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问题外,《新青年》还开始关注女权、教育、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这些议题的出现表明,《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巩固,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刊物,能够涵盖并反映社会上各种重要的问题。
这一举措使得《新青年》成为了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刊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青年》在这一时期对革命思想和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不仅仅是仅仅停留在挑战封建文化的层面,更是开始涉及到具体的政治、社会改革的议题。
胡适在其中一篇文章中提到:“国家需要的,不是传统道德的改良、道德的创造。
”这反映了《新青年》开始关注于国家现代化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治建议。
《新青年》还关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情况,并对革命领袖、思想进行解读和评论。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郑发展:192〇-_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192〇— 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郑发展摘要:1920年5月份以前,陈独秀和北京同人通过《新青年》保持着工作关系,1920 年6月至1920年12月,陈独秀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发起中国共产党组织,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公开宣传刊物。
与此同时,陈独秀仍然与北京同人保持着联系,希望昔日同人继续发稿,而昔日的北京同人对《新青年》性质的变化毫不知情,遂对《新青年》第8卷的编辑方针产生不满。
双方在1921年1月至2月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导致陈独秀与北京同人分裂。
1921年3月以后,北京同人已不再干预《新青年》编辑工作,仅偶有稿件刊登。
1921年8月以后.再没有北京同人的文章在《新青年》发表,《新青年》完成了嬗变过程。
关键词=1920 —1921年;《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嬗变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 —5833(2020)06 —0169—11作者简介:郑发展,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关于《新青年》何时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观点,通 过对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和当时《新青年》编辑者的回忆,认为“从1920年9月1日《新青年》出版第8卷第1号起,便成了中共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编辑部同人自选组织新青年社,直接办理 编辑印刷发行一切事务”①,“从第八卷开始,《新青年》实已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控制的刊物”②,学界多持此说;第二种观点认为,将《新青年》杂志从第8卷第1号起视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 的机关刊物“并不符合史实,是中国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个重大失误”③,并通过对1920年5月至1921年2月期间胡适、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人的日记、来往书信的考证,认为“《新青年》第 8卷第1_5期还是新青年社团的‘公同’刊物,而不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自第8卷第6号起,《新青年》才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
道德还是旧的好
道德还是旧的好。
邵建《新青年》自创刊伊始,即纠结于文化、思想和道德上的新与旧,并一面倒地弃旧扬新。
1919年《新青年》七卷一号上的《调和论与旧道德》(陈独秀)就是把题目上的旧道德当做批判对象。
还是在1916年,《新青年》即有《吾人最后之觉悟》,这便是“伦理的觉悟”。
三年过去,陈独秀觉悟的是什么呢:“现在人类社会种种不幸的现象,大半因为道德不进步”,社会种种罪恶“那一样不是私有制度之下的旧道德造成的”。
因而“抛弃私有制度之下的……旧道德,开发那公有、互助、富于同情心、利他心的新道德”,便定格为《新青年》最后的觉悟。
这其中苏俄的影响弥漫可见,但《新青年》把它看成了文明与道德的新大陆,抱住不放,以至沉沦。
几乎就任一对象而言,新旧大体同时,它是一个自然顺序。
但陈认为新的既出,旧的即当淘汰。
一个社会之所以会新旧并存,“乃是因为人类社会中惰性较深的劣等分子,不能和优级分子同时革新进化的缘故。
”因此,“惰性也是人类本能上一种恶德,……新旧杂糅调和缓进的现象,正是这种恶德这种障碍造成的。
”《新青年》自恃其新,对那种鼓吹“道德是旧的好”的论调展开批判,免得它误导青年。
虽然,该文没有具指鼓吹旧道德和调和论的是谁,但,了解上个世纪前二十年历史的人知道,还是在《新青年》以前的梁任公时代,梁氏本人就是一个不拒新学亦不斥旧学的文化调和论者。
当然,《新青年》是看不起梁任公的,还是在那篇最后觉悟的文章中,陈有这样的评价:“甲午以还,新旧之所争论,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之范围,而于政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
当世所说为新奇者,其实至为肤浅。
”这里,政治且不论,我们就不妨看看被陈视为肤浅的梁任公,是如何谈论旧道德和调和论的吧。
还是在1902年,梁任公作《新民说》。
《新民说》和《新青年》都标举其新,但质地不一。
后者对旧全盘否弃,但任公不然,他在解释新民时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
论《新青年》的“新”之建构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新青年》的“新”之建构关键词:《新青年》;新文化;时代性;革命性;建构一、时代背景与文化批判20世纪初,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民族危机的时代,旧文化形态居多,思想僵化、保守习气严峻束缚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知识分子,使得中国整个社会无法向前进步。
论文《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本文仅就《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新青年》的创立《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这次革命使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
人们沉醉在兴高采烈的狂欢中。
可是透过表面上热烈的景象,冷静地观察一下便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新生革命政权建立伊始,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景象。
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
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军阀官僚政治机构,除换了个名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读经,祭孔祀天,熄灭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笼罩大地。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
当时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未进行伦理革命。
为了推进革命,建立真共和,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
不久,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2卷第1号起易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书信为中心的探讨
作者: 欧阳哲生[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82-104页
主题词: 《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同人书信;编辑演变
摘要:《新青年》从同人刊物转变为中共理论刊物,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象征意义的事件。
刊物同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书信往来交换对编辑办法和办刊方向的意见,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演变和交谊变化。
通过对《新青年》前六卷之编辑、陈独秀赴沪后编辑办法之初议、从八卷一号开始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所主控、陈独秀离沪后编辑办法之再议、陈独秀等对胡适与研究系关系之怀疑及最后成为中共理论刊物诸环节考察,可系统显示《新青年》之编辑演变过程,订正诸多不够确切的提法。
_新青年_的编辑经验和教训[1]
)"年前,陈
独秀已经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践案例。
力。陈独秀指出:
“不切于实际需要的高论往往可以做旧制度的
护身符,这种高论只算是低论罢了。
”&报刊言论只有紧密联系
革命斗争的实际,才能发挥巨大的舆论作用。在中国,由于长期
的封建统治,形成了顽固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
态,民主意识非常淡薄。在新的革命风暴来临之际,解放人们思
&)&*年
’月
&’日《新青年》第
#卷第
’号起,
向有鬼论者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他撰写的《有鬼论质疑》,以排
山倒海之势向有鬼论者接连提出了六个质问。在论战中,他善
于抓住论敌的核心要害,坚持不懈地反复揭露、抨击,把论敌最
丑恶、最荒谬的东西暴露于众,给论敌以致命打击。他的《偶像
破坏论》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偶像的丑态:
”的读
者看到上述两篇文章以后,写信质问《新青年》:“贵志记者对于
$
%
王君的议论,肆口侮骂,自由讨论学理,固应如是乎!
”)陈独秀
立即在《新青年》上公开回答:
“为世界学者业已公同辩明之常
识,妄人尚复闭眼胡说,则惟有痛骂之一法。讨论学理之自由,
乃神圣之自由;倘对于毫无学理毫无常识之妄言,而滥用此神
想,深化民主意识,就成为那个时代改造旧中国的突破口。《新
青年》杂志一创刊,就树起了民主大旗。他指出:
“近世国家主
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
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
”’他在一系列文
《新青年》功能的演进与变迁
《新青年》功能的演进与变迁作者:徐信华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11期[摘要]从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大革命时期,《新青年》刊载文章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不仅反映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发展转变的复杂和曲折,也成为中共早期报刊功能演进与变迁的缩影。
从这一时期《新青年》刊载文章类型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新青年》逐渐从思想界统一战线平台转变为党的机关刊物,从而完成其主要功能的转变。
[关键词]《新青年》;功能;演进[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1-0016-0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对报刊做出明确分工,并且这种分工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新青年》作为党创立初期的机关刊物,其宣言及刊载文章类型也几经调整。
《新青年》季刊宣称,“真正的解放中国,终究是劳动阶级的事业,所以《新青年》的职志,要与中国社会思想以正确的指导,要与中国劳动平民以智识的武器。
”[1]1925年《新青年》月刊复刊,其主要任务是要“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见地运用到理论和实际方面,作成有系统的多方面问题的解释”。
笔者之所以将《新青年》(1919年5月—1926年7月)刊载文章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央报刊以《新青年》最为重要、最具有代表性。
对其刊载文章类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能管中窥豹,从而看到中共早期中央报刊的功能演进与变迁。
一、五四之后的《新青年》概况《新青年》“自第8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2]除了在栏目上直接设置“俄罗斯研究”外,突出变化表现在刊登文章的内容比例上明显的倾向社会主义。
但《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涉及并不是从第8卷开始的,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号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920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动的原因》,运用唯物史观来看待中国近代的思想变革;同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第7卷第6号),“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
《新青年》编辑部的历史还原
‘新青年“编辑部的历史还原张耀杰[摘 要]从1918年1月开始,‘新青年“由陈独秀一人主编的普通刊物,转型为陈独秀㊁钱玄同㊁刘半农㊁陶孟和㊁沈尹默㊁胡适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很快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类刊物之一㊂由‘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文学革命加思想解放的白话文运动,为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工具㊁写作范本和思想资源㊂遗憾的是,在整整100年的岁月里,‘新青年“编辑部并不复杂的真实情况,却一直被虚实参半㊁以讹传讹的历史叙述所遮蔽和改写㊂[关键词]‘新青年“;轮值编辑;同人刊物;历史还原[作者简介]张耀杰(1964 ),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29)㊂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发行㊁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正式创刊㊂随着抵制袁世凯称帝的 护国战争”全面爆发,陈独秀把主要精力投入现实政治之中,‘青年杂志“出版第一卷共六期之后停顿了六个月时间㊂到了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该杂志正式定名为‘新青年“㊂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率先以 充分世界化”的 文艺复兴”的历史性眼光,在‘新青年“杂志提倡并且尝试写作白话诗文,从而开启了一场试图在文化思想层面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运动㊂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随后便出现了与五四运动一样广为流传的另一个历史概念,叫做 新文化运动”㊂在此后的岁月里,人们更加常用的是并不严谨却又约定俗成的一个关联概念,叫做五四新文化运动㊂改写历史进程的‘新青年“杂志及其编辑部的故事一旦进入历史,也面临着被改写㊁被重构的命运,其中最具小说化色彩而且流传最广的,是鲁迅笔下的相关叙述㊂一㊁鲁迅笔下的‘新青年“ 编辑会”1933年5月,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写道: 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㊂不知道他其时是否已是共产主义者㊂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㊂‘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㊂”①在落款时间为1934年8月1日的‘忆刘半农君“中,鲁迅另有生动形象㊁活灵活现的事后追忆:‘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㊂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㊂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㊂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 内无武器,请勿疑虑㊂”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 至少是我这样的人 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㊂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 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㊂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㊂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㊂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 学者”皱眉㊂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㊂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㊂②在鲁迅研究者及崇拜者的眼中,鲁迅的每一句话语都拥有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㊂于是,鲁迅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并且参加‘新青年“每出一期的编辑会议的故事情节,在后世的相关著述中几乎成为不移之论㊂对鲁迅的说法提出一部分的否定质疑并且尝试性地进行历史还原的,是鲁迅的同胞兄弟周作人㊂二㊁周作人晚年的曲折还原在鲁迅被奉为文坛偶像的情况下,晚年周作人只好在‘知堂回想录“中通过曲折委婉的讲古忆旧,来还原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新青年“的事情仍旧归独秀去办,日记上记有这一节话: 十月五日,晴㊂下午二时至适之寓所,议‘新青年“事,自七卷始,由仲甫一人编辑,六时散,适之赠所著‘实验主义“一册㊂”在这以前,大约是第五六卷吧,曾议决由几个人轮流担任编辑,记得有独秀,适之,守常,半农,玄同,和陶孟和这六人,此外有没有沈尹默那就记不得了,我特别记得是陶孟和主编的这一回,我送去一篇译稿,是日本江马修的小说,题目是‘小的一个人“,无论怎么总是译不好,陶君给我加添了一个字,改作‘小小的一个人“,这个我至今不能忘记,真可以说是 一字师”了㊂关于‘新青年“的编辑会议,我一直没有参加过,‘每周评论“的也是如此,①②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23页㊂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1-73页㊂因为我们只是客员,平常写点稿子,只是遇着兴废的重要关头,才会被邀列席罢了㊂①以上叙述见于‘知堂回想录㊃卯字号的名人二“㊂到了‘知堂回想录㊃坚冰至“中,周作人接着写道:新青年同人相当不少,除二三人时常见面之外,别的都不容易找,校长蔡孑民很忙,文科学长陈独秀也有他的公事㊂ 平常‘新青年“的编辑,向由陈独秀一人主持,(有一年曾经六个人,各人分编一期,)不开什么编辑会议,只有1918年底,定议发刊‘每周评论“的时候,在学长室开会,那时我也参加,一个人除分任写文章,每月捐助刊资数元,印了出来便等于白送给人的㊂ ‘每周评论“出了36期,我参与会议就只一次,可是这情景我至今没有忘记㊂比起公开发表的上述文字,周作人在1958年1月20日写给曹聚仁的私信中,表述得更加真实明确: 鲁迅写文态度本是严肃㊁紧张,有时戏剧性的,所说不免有小说化之处,即是失实 多有歌德自传 诗与真实’中之诗的成份㊂例如‘新青年“会议好像是参加过的样子,其实只有某一年中由六个人分编,每人担任一期,我们均不在内,会议可能是有的,我们是 客师’的地位向不参加的㊂”②作为‘新青年“编辑部的 客员”也就是外围成员,周作人对于‘新青年“编辑部的内部情况比较隔膜,他在还原一部分历史事实的同时,对于‘新青年“编辑部的六位轮值编辑的介绍存在着明显错误㊂三㊁‘新青年“编辑部的真实故事2005年,笔者在台北‘传记文学“10月号发表‘北京大学与<新青年>编辑部“一文㊂随后又把该文录入2006年出版的‘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一书的第一篇㊂其中所考证的历史事实是这样的:‘新青年“第四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㊁钱玄同㊁刘半农㊁陶孟和㊁沈尹默㊁胡适,出版时间为1918年1至6月㊂第五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㊁钱玄同㊁刘半农㊁胡适㊁沈尹默㊁陶孟和,出版时间为1918年7月至12月㊂第六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依次是陈独秀㊁钱玄同㊁高一涵㊁胡适㊁李大钊㊁沈尹默㊂高一涵和李大钊顶替的是预备出国的陶孟和㊁刘半农留下的空缺㊂由于陈独秀被变相免职和五四运动突然爆发,六卷各期没有能够按时出版,时间被拉长为1919年1月至11月㊂自1919年12月的七卷一号开始,‘新青年“杂志又恢复到由陈独秀一人主编的原初状态;该杂志作为民国史上第一同人刊物的短暂辉煌,也因此终结㊂③①②③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下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9页㊂引自张菊香㊁张铁荣编著:‘周作人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62页㊂张耀杰:‘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㊂1917年10月16日,刘半农在写给钱玄同的回信中表示: 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若从此阴干,恐怕不但人家要说我们是程咬金的三大斧,便是自己问问自己,也有些说不过去罢! 比如做戏,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 台柱’,另外再多请名角帮忙,方能 压得住座’; 当仁不让’,是毁是誉,也不管他,你说对不对呢?”①这是有据可查的关于组建‘新青年“编辑部及同人团队的最早动议㊂正是在陈独秀㊁胡适㊁钱玄同㊁刘半农四大 台柱”联合推动之下,由陈独秀一个人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从1918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开始转型为由六名北大同事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直接启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出版史和中国文化史谱写了一页辉煌篇章㊂1918年1月2日,‘钱玄同日记“中明确记录了‘新青年“杂志由主要同人轮值编辑的历史事实: 午后至独秀处,检得‘新青年“存稿㊂因四卷二期归我编辑,本月五日须编稿,十五日须寄出也㊂与独秀谈,移时叔雅来,即在独秀处晚餐㊂”②1918年1月21日,钱玄同又在日记中写道: 至大学授课三小时㊂‘新青年“四卷一号已寄到㊂居然按J a n.15之期出版,其中所用新式圈点居然印得很像样子,可喜可喜㊂”③1918年1月23日,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 上午往校,进德会记名为乙种会员㊂收‘新青年“四卷一号八本,以赠霞卿, 午至教育部同大哥及齐㊁陈二君至和记午餐㊂”④‘新青年“四卷一号是由陈独秀负责编辑的,其中刊登有周作人从‘北美评论“第717期抄录翻译的学术论文‘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是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作品㊂到了刘半农负责编辑的‘新青年“四卷三号的首页,刊登有一则‘本志编辑部启事“: 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㊂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㊂”这是 编辑部”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之中,这一启事是‘新青年“杂志由按稿计酬的普通刊物转型为无偿供稿的同人刊物的正式标志㊂同样是在‘新青年“四卷三号中,以‘文学革命之反响“为标题刊登了王敬轩与刘半农一唱一和的双簧书信㊂化名王敬轩的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之反响 王敬轩致<新青年>诸子书“中,以极其肉麻的赞美腔调公开点出林纾㊁严复等老辈人的名字,从而为轮值编辑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提供了痛加驳斥的活靶子㊂在陶孟和轮值编辑的‘新青年“四卷四号的首页,刊登有这样一则‘本社特别启事“: 易卜生(H I b s e n)为欧洲近代第一文豪,其著作久已风行世界,独吾国尚无译本㊂本社现拟以六月份之新青年①②③④刘半农:‘刘半农散文经典“,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㊂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第4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645页㊂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第4卷,第1654页㊂J a n.15即1918年1月15日㊂周作人:‘周作人日记“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第729-730页㊂为 易卜生号’, 海内外学者如有此项著述,望于五月十日以前寄至北京东安门内,北池子,箭杆胡同,本号本杂志编辑部为祷㊂”这里公布的‘新青年“编辑部的地址,就是陈独秀的住家㊂‘新青年“四卷六号即 易卜生号”的轮值编辑,是和自己的学生罗家伦合作翻译易卜生的‘娜拉“剧本并且写作长篇论文‘易卜生主义“的胡适㊂由原名君默的沈尹默轮值编辑的‘新青年“四卷五号,是由钱玄同㊁刘半农协助操办的㊂1918年4月4日,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 下午往校,致陶君函,‘小说集“二本, 至法科访半农,遇玄同谈至五时方返㊂”这里的 陶君”就是‘新青年“四卷五号的轮值编辑陶孟和㊂4月12日,‘周作人日记“中又出现了 上午往校,以文交君默,下午三时返”的记录㊂至此,‘新青年“第四卷共六号的轮值编辑 陈独秀㊁钱玄同㊁刘半农㊁陶孟和㊁沈尹默㊁胡适 已经悉数出场㊂接下来的第五㊁第六卷的轮值编辑,只要认真阅读各期刊物的具体内容,是不难予以准确认定的㊂限于篇幅,本文不再重复列举㊂具体到鲁迅来说,他所谓的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的例会制度,确实是不存在的;他也从来没有应陈独秀的邀请,参加过所谓的 编辑会”㊂四㊁鲁迅日记中的‘新青年“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陈独秀的名字,是1920年8月7日的 上午寄陈仲甫说一篇”㊂①这里的 说”,指的是两天前刚刚完成的短篇小说‘风波“㊂在此之前,周氏兄弟与陈独秀保持联系的是周作人㊂1920年3月11日,已经把‘新青年“编辑部回迁上海的陈独秀在致周作人信中明确表示: 我们很盼望豫才先生为‘新青年“创作小说,请先生转告他㊂”②在此背景之下,才有了鲁迅于1920年8月7日直接寄稿给陈独秀的举动㊂陈独秀收稿后,于8月22日给周作人回信,通过周作人对鲁迅小说表示间接肯定: 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㊂”‘鲁迅日记“中出现‘新青年“轮值编辑陶孟和的名字仅有一次,时间是1919年2月12日即农历正月十二日: 晴,休假㊂午后往图书分馆,俟二弟至同游厂甸, 向晚同往欧美同学会,系多人为陶孟和赴欧洲饯行,有三席,二十余人㊂夜归㊂”③周作人在同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晴㊂上午至南横街理发㊂午至西车站京汉路食堂午餐,同坐①②③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93页㊂陈独秀致周作人,周作人著:‘知堂回想录“下卷,第593页㊂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第348页㊂二陈(百年㊁亚牧)㊁二沈㊁钱㊁朱㊁刘㊁马㊁许(介之)共十人㊂下午三时出至图书分馆,同大哥往南湾子欧美同学会送孟和赴欧㊂晚餐凡三十人,九时返寓㊂”①鲁陈迅参加‘新青年“以及北京大学同人的聚会,这是有据可查的第一次,而且并不是鲁迅自己所回忆的由独秀出面召集的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的编辑例会㊂‘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李大钊的名字,是1919年4月8日的 下午寄李守常信”㊂‘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胡适的名字,是1918年8月12日: 晴㊂休假㊂上午得二弟信,八日发(五六),即答(九十)㊂下午得沈尹默信,即答㊂收胡适之与二弟信㊂晚轻雷㊂”②在此之前的1918年6月20日,周作人离京回绍兴探亲,鲁迅充当的是替周作人接收并中转信件的角色㊂8月14日的日记中,因此出现了 上午寄二弟信,附胡适之笺及汇券,计旅费及买书泉共百(九一)”的记录㊂由此可知,鲁迅当年与‘新青年“轮值编辑陈独秀㊁胡适㊁陶孟和㊁高一涵㊁李大钊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与他关系密切的‘新青年“轮值编辑只有钱玄同㊁刘半农㊁沈尹默三个人㊂鲁迅第二次参加‘新青年“同人集体活动的确切记录,是1919年5月23日㊂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 下午往大学,得‘马叔平所藏甲骨文拓本“一册,工值券四元㊂夜胡适之招饮于东兴楼,同坐十人㊂”③同一天,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 廿三日,晴㊂下午至日邮局寄东京金百日元,新村东京支部函㊁‘新青年“六之三一册㊂又往校借来‘学术丛编“四本㊂大哥来,七时同至东兴楼,适之请客,十一时返寓㊂”④此时的胡适,已经成为‘新青年“同人团队中与陈独秀并驾齐驱的精神领袖㊂在陈独秀已经被免除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职务的情况下,由胡适出面宴请包括周氏兄弟在内的相关同人,既与他轮值编辑‘新青年“六卷四号有关,更与他参与维护北京大学因五四运动和蔡元培离校出走而形成的困难局面有关㊂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为散发传单而被捕入狱,‘每周评论“由胡适接手主持㊂6月29日,既是‘新青年“轮值编辑又是‘每周评论“代理主编的胡适,在发表于‘每周评论“第28号的‘欢迎我们的兄弟 <星期评论>“中,对照着美国‘新共和“周报编辑部 每日相见,每周会议所发的议论,议定之后,把全部认可的议论作为 本社同人’的议论,不签姓名,以表示这是一致的团体主张”的模范榜样,把‘新青年“杂志此前所采用的一人一期轮值编辑的方式,明确认定为 最不经济的 人自为战’的笨法”㊂①②③④周作人:‘周作人日记“中册,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第10页㊂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第324页㊂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第357页㊂周作人:‘周作人日记“中册,第28页㊂1919年9月16日下午4时,陈独秀以胃病为由被包括胡适在内的安徽同乡及北大同事保释出狱㊂在陈独秀入狱的三个月零五天里,‘新青年“杂志再一次陷入停顿㊂1919年10月5日下午,陈独秀在胡适家中召集同人讨论‘新青年“杂志编辑问题㊂周作人在当天日记中写道: 晴,上午得尹默函,往厂甸,至公园㊂下午二时至适之寓议‘新青年“事,自七卷始,由仲甫一人编辑,六时散,适之赠实验主义一册㊂”①比起周作人,钱玄同在当天日记中留下的文字记录要更加具体: 至胡适之处㊂因仲甫邀约‘新青年“同人在适之家中商量七卷以后之办法,结果仍归仲甫一人编辑,即在适之家中吃晚饭㊂”②查勘鲁迅的当天日记,其中留下的记录是: 星期休息㊂上午得沈尹默信并诗㊂午后往徐吉轩寓招之同往八道弯,收房九间,交泉四百㊂下午小雨㊂”由此可见,忙于购置八道湾房产的鲁迅,并没有参加‘新青年“同人的这次重要聚会㊂此后不久,还处在保释期间的陈独秀秘密离京,并且把‘新青年“带回了上海㊂鲁迅从此再没有机会参加所谓 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的编辑例会了㊂五、耿云志的辨析与讹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耿云志先生,是拥有最大份额的胡适文献资料的前辈专家㊂关于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里所描绘的胡适的 韬略”和 武库”,耿云志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辨析文字:鲁迅先生曾把胡适与陈独秀来做比较,说陈独秀的为人,好像他的门上明贴着招牌:内有武器,须小心,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㊂胡适呢?招牌上写着:内无武器,尽可放心,而实际上颇须小心,里面可能有什么(大意如此)㊂鲁迅的意思很明白:胡适不是个坦荡的以诚待人的人㊂我研究胡适近二十年了,他写的东西,无论已刊㊁未刊,可以说,大部分我都看过,也看过不少别人所写关于他的文字㊂我总得不出和鲁迅相同的印象㊂ 总之,若撇开思想信仰㊁政治主张不论,作为一个血肉性情的人来看,胡适应该可以说是一个胸怀坦荡,鞠诚待朋友的人㊂③耿云志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没有读到刘半农1934年3月8日的如下日记:上午续编中小字典㊂下午到北大上课㊂去冬为研究所事,逵羽来谈,曾言及适之为人阴险,余与适之相交在十五年以上,知其人倔强自用则有之,指为阴险,当是逵羽挑拨之言㊂曾以语孟真,孟真告之孟邻㊂今日孟邻面诘逵羽,不应如是胡说㊂逵羽大窘,来向余①②③周作人:‘周作人日记“中册,第52-53页㊂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第四卷,第1815页㊂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序“,见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㊂责问㊂余笑慰之㊂”①孟真”是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所长兼北京大学教授傅斯年㊂ 孟邻”即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㊂ 逵羽”就是四个月后受胡适委托到协和医院陪护刘半农到最后一刻的北大教务主任樊际昌㊂刘半农日记中的 指为阴险,当是 挑拨之言”,是他对于胡适为人正直的强力证词㊂针对鲁迅‘忆刘半农君“中关于胡适的不实之词加以辨析的耿云志,对于鲁迅围绕‘新青年“ 编辑会”的不实之词却采取了无条件采信的态度,于是,他在2012年修订再版的‘胡适年谱“第52页写道:1918年,27岁㊂1月底,自绩溪回到北京㊂是月,‘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成立编委会㊂由陈独秀㊁胡适㊁李大钊㊁钱玄同㊁高一涵㊁沈尹默六人轮流主持编辑工作㊂其他陆续加入撰稿者有周树人㊁周作人㊁张慰慈㊁陶孟和㊁王星拱㊁刘复等㊂②应该说,‘新青年“编辑部的历史真相并不复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事实的本真面目,是每一位严谨学者必须坚守的学术底线㊂只有厘清上述历史事实,围绕‘新青年“编辑部的历史故事,才有可能得到严谨准确的叙述呈现㊂①②刘半农日记,1934年3月8日㊂引自刘小蕙著:‘父亲刘半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㊂耿云志编著:‘胡适年谱“(修订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㊂。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新青年》是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重要刊物之一,它在中国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推动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20年至1921年间,《新青年》杂志经历了一次嬗变,这一时期的变化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嬗变进行考察,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等人创办于1915年,最初是以介绍外国文学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杂志。
到了1920年,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荡时期,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冲击思潮日益增强,对革命思想的渴求也日益迫切。
在这个背景下,《新青年》迎来了重要的嬗变。
这一次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的变化。
在1920年至1921年期间,《新青年》杂志开始逐渐转向介绍和倡导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这与其之前介绍的资产阶级思想有了明显的不同。
对于中国青年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思想启蒙和精神解放,也是推动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动力。
其次是刊物发行形式的变化。
在1920年至1921年期间,《新青年》杂志开始定期出版,并且增加了版面和篇幅,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种形式的变化使得《新青年》更加深入地介绍和推动革命思想,也使得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编辑团队和作者群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新青年》嬗变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新青年》的编辑团队逐渐增加了一些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们的加入使得《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取向更加明确和坚定。
一些著名的学者和革命家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们的作品不仅拓宽了杂志的影响范围,也为年轻读者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思想食粮。
这一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嬗变对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青年提供了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平台,推动了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觉醒。
它促进了中国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推动,使得中国的革命运动更加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 有关《新青年》杂志的几件事备课素材
有关《新青年》杂志的几件事《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
创办之初,它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宗旨,恰好击中华夏传统封建文化的要害,引起国内思想界的强烈反响。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青年》杂志的一些主要编辑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一个宣传民主主义的期刊,逐步改造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期刊,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做了准备。
这一历史事实表明:先进的编辑工作者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谈谈有关《新青年》杂志的几件事。
一、创刊缘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原本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1904年,他创办《安徽俗话报》辛亥革命前,陈独秀就在《国民日日报》和《安徽俗话报》上发表文章,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宣传民主主义思想。
他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逃亡到日本,曾参加由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的工作。
据亚东图书馆的主持人、老出版家汪孟邹先生回忆:陈独秀于1913年从日本偷偷地回到上海。
他没事做,经常到亚东图书馆里来。
“他想出一本杂志,说只要十年、八年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
”陈独秀请汪孟邹想办法。
汪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做,就把陈介绍给群益书社陈子沛、子寿兄弟。
他们很快接受,并与陈议妥,每月出刊一本,编辑费和稿费二百元。
这样《新青年》杂志诞生了。
二、改名原因《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创刊伊始称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才改名《新青年》。
《青年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优于同期的一般刊物,销售量一路攀升,最初每期只印一千份,后来一再重印,最多一期竟销售一万五、六千份,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业绩。
《青年杂志》办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改名呢?原因是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寄来的一封公函,上面说:群益书社出版的《青年杂志》与他们办的《上海青年》名称雷同,为避免冒名之嫌,请及早改名。
群益书社尽快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公函内容告诉陈独秀,并建议改为《新青年》。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1920-1921年,《新青年》杂志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嬗变,这次变革让它从一个国粹主义倾向的文艺刊物转变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潮的知识阵地。
这一变革的推手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青年学者,他们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改变和创新。
一、文艺倾向转向现代主义早期的《新青年》杂志在文学和艺术的选题中倾向于国粹主义,更多地注重传统文化和美学形式上的美感。
而在改革后,该杂志编辑们开始强调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并尝试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美术的思想和技法运用到中国本土文学和艺术的实践中。
这种倾向的转变也为文学和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空间,并且从此成为了杂志的长久方向。
二、思潮倾向从保守向进步转变早期的《新青年》杂志在思想和政治倾向上相对保守,更多的是讨论传统文化和宣传国家主义思想。
而改革以后,它开始更强烈地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呼吁青年学者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和民族建设的进程中去。
这一变化彰显了《新青年》杂志的响应时代、奋斗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概念理论从传统向现代转换《新青年》的改革推动了概念理论研究领域的向前发展。
这些青年编辑们树立了一种前卫的思想,例如民主、人权、平等、科学主义等等。
这些新议题不仅对文学诗歌等艺术领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1920-1921年,《新青年》的改革不仅将它从一个传统倾向的文学刊物转变成一个现代主义、进步的知识阵地,更价值的是它所传达的思想精神:更新、创新、进步、自强不息。
这些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进程,而且还深深地激发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场变革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令人深刻铭记。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摘要】《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的重要刊物,自1920年创刊至1921年嬗变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通过对其背景与起初目标、主编更迭、发行量与读者群变化、内容转向、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了《新青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轨迹。
创刊初期,《新青年》致力于思想启蒙和社会改革,但随着主编更迭和读者群体的变化,刊物内容逐渐转向更加激进的思想领域。
这种转向不仅影响了刊物的影响力和发行量,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影响。
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审视,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青年》这一重要刊物在中国现代思想启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引言,背景与起初目标,主编更迭,发行量与读者群变化,内容转向,社会影响,结论与展望1. 引言1.1 引言《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载体,由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期刊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青年一代对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质疑与反思愈发强烈。
《新青年》应运而生,以其激进的言论和开明的思想,成为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分子的集聚地。
在短短几年内,《新青年》从一个小众期刊发展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风向标,引领着青年一代对传统的挑战和反思。
1920年至1921年间,《新青年》发生了一系列嬗变,主编更迭、发行量与读者群变化、内容转向等种种变化不仅影响了期刊自身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这一时期,《新青年》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时代的一大热点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1920年至1921年《新青年》的嬗变进行考察,探讨其背景、起初目标,以及主编更迭、发行量与读者群变化、内容转向,最终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青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轨迹。
2. 正文2.1 背景与起初目标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9年,由胡风、鲁迅、周作人等知名进步青年共同创办。
《新青年》编辑部的历史还原
《新青年》编辑部的历史还原作者:张耀杰来源:《关东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从1918年1月开始,《新青年》由陈独秀一人主编的普通刊物,转型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很快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类刊物之一。
由《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文学革命加思想解放的白话文运动,为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工具、写作范本和思想资源。
遗憾的是,在整整100年的岁月里,《新青年》编辑部并不复杂的真实情况,却一直被虚实参半、以讹传讹的历史叙述所遮蔽和改写。
[关键词]《新青年》;轮值编辑;同人刊物;历史还原[作者簡介]张耀杰(1964—),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29)。
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发行、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正式创刊。
随着抵制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全面爆发,陈独秀把主要精力投入现实政治之中,《青年杂志》出版第一卷共六期之后停顿了六个月时间。
到了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该杂志正式定名为《新青年》。
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率先以“充分世界化”的“文艺复兴”的历史性眼光,在《新青年》杂志提倡并且尝试写作白话诗文,从而开启了一场试图在文化思想层面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随后便出现了与五四运动一样广为流传的另一个历史概念,叫做“新文化运动”。
在此后的岁月里,人们更加常用的是并不严谨却又约定俗成的一个关联概念,叫做五四新文化运动。
改写历史进程的《新青年》杂志及其编辑部的故事一旦进入历史,也面临着被改写、被重构的命运,其中最具小说化色彩而且流传最广的,是鲁迅笔下的相关叙述。
一、鲁迅笔下的《新青年》“编辑会”1933年5月,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写道:“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
对新青年杂志的意见和建议
对新青年杂志的意见和建议一、前言新青年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篇章,它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如今的新青年杂志已经与当初的初衷有所偏离,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青年杂志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内容方面1. 文章质量不稳定新青年杂志涵盖了众多领域,但文章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文章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有些则浅尝辄止、语焉不详。
建议编辑部门加强审稿力度,提高文章质量标准。
2. 主题单一虽然新青年杂志涉及众多领域,但其主题仍然偏向于政治和社会问题。
建议增加其他领域的内容,如科技、文艺等,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3. 缺乏原创性目前的新青年杂志大多数文章都是转载或翻译自国外期刊或网站。
虽然这种做法可以让读者了解国际动态,但也缺乏原创性。
建议增加原创文章,突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声音。
三、形式方面1. 页面设计不够美观新青年杂志的页面设计比较简单,缺乏美感。
建议编辑部门加强页面设计,增加一些艺术元素,提高读者阅读体验。
2. 缺乏互动性现代人对互动性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新青年杂志缺乏互动性。
建议增加互动环节,如读者来信、网上投票等。
3. 广告过多虽然广告是新青年杂志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但广告过多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建议适当减少广告数量或改变广告形式。
四、推广方面1. 推广渠道不够多样化目前新青年杂志的推广渠道主要是线下销售和网上宣传。
建议增加其他推广渠道,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
2. 缺乏定位明确的目标读者群体新青年杂志的目标读者群体并不明确。
建议编辑部门明确目标读者群体,并根据其需求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
3. 缺乏品牌形象新青年杂志的品牌形象并不突出,缺乏吸引力。
建议编辑部门加强品牌形象建设,提高读者对新青年杂志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五、总结新青年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篇章,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内容、形式和推广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新青年杂志的改进和优化有所帮助。
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编者按: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环球慈善记者 王慧这座百余平方米的小院子,踏入朱门,一切都是静谧而庄严的。
院子中央的雕花鱼缸里几尾追逐嬉戏的小锦鲤和轻言细语的青年人,给这里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朝气;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出现过历史上最著名的《新青年》“六大主编”;这里曾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位于北京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于6月1日正式开放。
这座百余平方米的小院子在上个世纪20年代,位置是比较隐秘的。
院子里分有北房和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集中展示《新青年》的历史地位以及陈独秀在京期间的一些事迹与历史贡献。
院内西墙上醒目的青铜浮雕再现了当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这里工作时的场景,令人想到这里曾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浮雕的一侧,成片的竹子在雨中愈发苍翠挺拔,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这里曾经蓬荜生辉。
《新青年》的创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了《新青年》,初名为《青年杂志》。
这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
1923年6月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直到1926年7月停刊。
从创刊到停刊见证了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在党的创建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北房展厅内展出了《青年杂志》的创刊号,第一卷第一号。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人权”与“科学”的口号,是新文化运动第一篇纲领性文章,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上海时期的《新青年》一直由陈独秀一人主编,一年后,根据形势的发展,为让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思想革命的洪流,1916年9月,陈独秀将《青年杂志》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感受革命火种,聆听红色故事P 19P 19关注Focus**2021.5FP 20更名为《新青年》,让造就新青年的主旨更加一目了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年的胡适显然没有虚心学习和认真领会林纾的这段话语,4月9日,他在致陈独秀信中写道:“顷见林琴南先生新著‘论古文之不当废’一文。喜而读之、以为定足供吾辈攻击古文者之研究。不意乃大失所望。林先生之言曰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正是古文家之大病。古文家作文、全由熟读他人之文、得其声调口吻。读之烂熟、久之亦能仿效。却实不明其‘所以然。’此如留声机器、何尝不能全像留声之人之口吻声调。然终是一副机器、终不能‘道其所以然’也。”
别人用毛笔写字的正当权利;玩飞机模型的人不可以剥夺别人玩风筝的正当权利一样。更何况正在讨论“文学改良”及“文学革命”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与“古文家”林纾一样在使用文言文。在这种情况,胡适把自认“嗜古”的前辈文人林纾与不可能有任何人性嗜好的非人类的“留声机器”加以类比,无论如何都是不文明、不人道、不科学、不礼貌的人身攻击。
回顾历史,《新青年》同人中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人的相关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不新而唯词之新”的似是而非、价值混乱、自相矛盾的以儒反儒、以旧反旧。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采用“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的单边片面、唯我独尊、极端绝对的专断态度提倡白话文,恰恰是中国传统孔学儒教“存天理,灭人欲”的二元对立、一元绝对、单边片面、唯我独尊、党同伐异的文化专断基因的极端表现。当年的陈独秀其实并不十分理解被他拟人化为“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的民主与科学的真实内涵和明确外延,他真正明白现代工商契约及民主宪政社会的民主价值和科学方法,是在穷途末路中困居四川江津的晚年岁月。
1922年4月8日,面对陈独秀关于“非宗教同盟运动”的极端表态,钱玄同在致周作人信中再一次反思检讨说:“中国人‘专制’‘一尊’的思想,用来讲孔教,讲皇帝,讲伦常,……固然是要不得,但用它来讲德谟克拉西,讲布尔什维克,讲马克思主义,讲安那其主义,讲赛因斯,……还是一样的要不得。反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条理的精神),容纳的态度来讲东西,讲德先生和赛先生等固佳,即讲孔教,讲伦常,只是说明他们的真相,也岂不甚好。……我们以后,不要再用那‘务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的态度来作‘訑訑’之相了。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
所谓“腊丁”,指的是罗马帝国时期用于记录传播天主教《圣经》及其他官方文案和学术文本的拉丁语。随着欧洲各国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日益普及,拉丁语的主导地位被通俗易懂的各国方言文字所替代。“马、班、韩、柳”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不能道其所以然”,确实是像林纾这样的“古文家”的一大盲区;但是,“古文”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工具,并不是任何个人能够强制废止的。“嗜古”更是一种天然正当的个人爱好和个人权利,容不得任何个人及团体强行干涉。就像是用电脑打字的人,不可以剥夺
Hale Waihona Puke 与林纾的上述预判相印证,钱玄同在1920年9月25日写给周作人的书信中反思检讨说:“我近来很觉得两年前在《新青年》杂志上做的那些文章,太没有意思。……仔细想来,我们实在中孔老爹‘学术思想专制’之毒太深,所以对于主张不同的论调,往往有孔老爹骂宰我,孟二哥骂杨、墨,骂盆成括之风。其实我们对于主张不同之论调,如其对方所主张,也是20世纪所可有,我们总该平心静气和他辩论。我近来很觉得拿王敬轩的态度来骂人,纵使所主张新到极点,终之不脱‘圣人之徒’的恶习……”
标志着由《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新文化运动走向高潮的五四运动,至今已经有九十五周年。九十五周年前的中国文化界,并不存在一个楚河汉界是非分明、新旧两分的文化鸿沟,即使《新青年》同人团队内部,也依然处于新旧交织、亦新亦旧的思想混沌之中。总体上说,无论是“新青年”、“新教育”、“新思潮”、“新文化”,说到底都是在以新的招牌来包装中国传统儒教文化的旧的底蕴。
1917年4月7日,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适,在日记中全文抄录了前辈文学家林纾字琴南的《论古文之不宜废》。该文刊登于1917年2月8日的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其中所要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胡适此前发表在《新青年》2卷5号的《文学改良刍议》。抄录如下:“方今新学始昌,即文如方姚,亦复济于用?然而天下讲艺术者,仍留古文一门,凡所谓载道者,皆属空言,亦特如欧人之不废腊丁耳。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民国新立,士皆剽窃新学,行文亦泽之以新名词。夫学不新而唯词之新,匪特不得新,且举其故者而尽亡之,吾甚虞古系之绝也。……吾恐国未亡而文字已先之,几何不为东人之所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