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非现实的空间——桑迪·斯各格兰德装置摄影艺术赏析
论剧场空间与装置艺术的第四堵墙
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第一章 剧场空间与第四堵墙 (3)1.1“第四堵墙”的起源 (3)1.2第四堵墙对戏剧的发展 (3)1.3后现代戏剧 (4)1.4戏剧的第三空间 (4)第二章 装置艺术与剧场空间 (6)2.1装置元素在戏剧舞台中 (6)2.2装置艺术家的剧场 (9)2.3碰撞的空间 (13)2.4当代装置艺术与后现代主义剧场空间的共通 (14)第三章 剧场空间中第四堵墙所带来的思考 (16)3.1装置艺术的第四堵墙 (16)3.2装置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16)3.3新的媒介 (17)3.4由第四堵墙对创作的思考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0)第四堵墙的概念是由19世纪后期由戏剧家、哲学家狄德罗提出,第四堵墙是戏剧分割真实生活中集体仪式的标志,是演员与观众区分的条件。
第四堵墙作为观众透过透明玻璃窥视戏剧舞台的无形障碍,一直贯穿着两千五百年的戏剧历史。
在戏剧发展中,这道无形的墙也随着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的推动不断变革。
从对第四堵墙的严格尊崇到对第四堵墙的打破,戏剧剧场空间不断的在改变。
戏剧的剧场空间也同样受到艺术变革的影响而具有了当下艺术的普遍特征,第二次前卫运动之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和当代装置艺术共通。
本文从戏剧中的第四堵墙入手,立足于当下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梳理打破第四堵墙后的后现代主义剧场与当代装置艺术的共同点,根据实际的案例分析了观众、剧场空间、装置现场、剧作家或舞美设计师、装置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融合对于装置现场的处理和观众参与以及其他媒介的运用,将剧场空间中重要的第四堵墙理论延伸到装置艺术的创作和实现中。
关键词:第四堵墙、后现代主义戏剧、装置艺术、剧场空间The concept of the fourth wall is composed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by dramatist, philosopher Diderot, fourth wall is a sign of collective ritual drama segmentation in real life, is the condition of actors and audience. Fourth wall as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parent glass peep at any stage of invisible barrier, has bee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drama in two thousand five hund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his invisible wall as drama theorist and playwright also push for change constantly. From the fourth wall strictly respect to break the fourth wall, drama theater space constantly changing. Drama theater space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artistic change and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the second after avant-garde movement of postmodern drama, both in form and content and common contemporary ar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drama of the fourth wall, based on the present diversified trend of art development, comb after 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of postmodern theatre and contemporary art have in comm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ase analysis the scene of the audience, theater space, device, playwright and stage designer, installation arti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sion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and the audience, and the use of other media, the important fourth wall in theater space theory extended to the creation of installation art and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fourth wall, postmodern drama, installation art, theater space引 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当代艺术进程的推进,所有的艺术形式无不具有当下艺术的普遍特征,艺术呈现出更多的包容性,更多的媒介成为艺术家观念的载体,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在新的思潮影响下界限变得模糊。
被遮蔽的现实
被遮蔽的现实作者:王樱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摘要:自波普艺术兴起之后,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新媒介逐渐成为观念艺术家热衷的艺术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不能成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手段。
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让画面徘徊在绘画与电影的边缘,描绘着艺术家的观念。
关键词:观念;架上绘画;吕克.图伊曼斯;摄影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56-01自波普艺术兴起之后,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新媒介逐渐成为观念艺术家热衷的艺术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
观念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忠实的反应现实,也不是为了审美的需求,而是要表现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的价值与观念,以及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不能成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手段,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就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和政治关怀的挑战者,也是新一代观念画家中的关键人物。
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总策展人恩威佐曾说过:“在一个政治、社会动荡与人类大规模迁徙的时代,艺术必须提出尖锐的问题。
”图伊曼斯的作品无疑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无论是赏析他在1986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煤气室》,还是解读他2002年为911事件创作的《静物》,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些涉及历史、哲学、政治、宗教、人物肖像和日常室内陈设等广泛题材的创作背后隐藏着伤痕情怀。
吕克·图伊曼斯曾拍摄过电影,与摄影绘画运用极致的德国画家里希特相比,他们都在试图表现一种真实性,使绘画超越照片反映事物的本质、记忆的真实和存在的自我力量。
不同的是,图伊曼斯的画作中几乎不会对摄影图片中的形象直接挪用、复制,而是用清晰尖锐的线条和刻意的笔触,对图片进行记忆性的重组。
面对那些拥有宝丽莱相纸般的酸性质感,曝光底片般的暧昧色调的绘画作品,让人总想探究朦胧图像背后的故事,充满悬念。
2024年4月自考09235设计原理真题及答案
2024年4月自考09235《设计原理》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563年瓦萨里成立的西方第一所艺术学院在()A.罗马B.佛罗伦萨C.米兰D.威尼斯【答案】B【解析】瓦萨里在1563年带着一批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脱离原来所属的手工业行会,在佛罗伦萨成立了西方第一所艺术学院。
参考教材P3【考点】设计的语源学意义2.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产生错觉的元素是()A.线条B.色彩C.明暗D.空间【答案】A【解析】线条是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产生错觉的元素,它实际上纯粹是知觉的产物。
参考教材P10【考点】线条3.提出黄金分割的古希腊人是()A.阿基米德B.亚里士多德C.欧几里得D.毕达哥拉斯【答案】C【解析】欧几里得因提出黄金分割的规律而享有盛誉,这是对比例与平衡的重要性的简单表达,它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有适切的度。
参考教材P35【考点】比例——黄金分割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势在于能够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是创造性思维中的()A.DTB.CTC.DPD.CP【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两种认知加工方式:一种是发散性认知加工方式,简称DP;另一种是与它相反的收敛性认知加工方式,简称CP。
DP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CP的优势在于能够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教材P40【考点】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5.设计师角色的出现开始于()A.英国B.德国C.美国D.意大利【答案】A【解析】设计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的出现,正是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开始的。
参考教材P53【考点】设计师的产生6.绿色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A.消费运动B.反消费运动C.设计运动D.适度设计运动【答案】B【解析】绿色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反消费运动,矛头直指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巨大的消费主义、样式主义和“有计划废止制”的设计模式。
当代摄影教育中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
我们常说的摄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摄影装置艺术,那么在这样类型的作品当中,摄影作为表现元素之一,还有一部分元素是作为三维的装置而出现的。摄影与实物直接密切的发生联系。照片是平面的,很多艺术家要强调照片的三维特征,运用实物与其混搭,突破平面照片的维度更加立体化。比如艺术家蔡东东作品《脱靶》,他搜集各种各样的旧照片和底片,通过主题“挽救”对其进行卷曲、打磨、刮擦、移植等方式,发现其中的戏剧性结构,并赐予照片新的生命力。
(三)摄影与空间相结合
摄影与空间相结合也是当代摄影装置艺术的常用表现方式之一。这种类型的摄影装置艺术当中,空间也作为表现元素参与到整个作品。摄影与空间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意义[3]。埃瑞克·卡瑟斯作品在展览中,他将自己在一天内上传至flickr的所有图像都打印出来,将这些图像全部堆砌在展览空间的地面上,使其构成图像的海洋。
(二)交叉共融性
摄影照片和选择到的实物之间产生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时相对的,相统一的,也可能毫无关系,这就产生了很有张力的艺术性,也是特别之处。正如文法造句一样,在视觉表达过程中,视觉元素就如同行文过程中的基础词汇,艺术家正是通过对词汇的选取,来营造出具有主题倾向的艺术氛围。作为一种前卫艺术,摄影装置艺术的视觉表现元素十分多元,由于在创作中大量使用现成品,几乎所有生活中的物体都能够成为摄影装置艺术使用的“基础词汇”。蔡东东作品,他通过改造老照片,在照片面前摆放了一堆石头。这时候石头与照片就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使得观者去思考[4]。
三、摄影装置艺术的审美特征
正是因为摄影装置艺术的特点,给观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让我们领略到了摄影装置的审美价值。
(一)空间体验性
传统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光影在平面上形成图像,具有很强的平面性。而摄影装置艺术,它不仅有平面的摄影,还有摄影装置艺术的三维特征,让整个作品活灵活现,作品表现力更强。摄影装置艺术创造的空间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他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例如埃瑞克·卡瑟斯的作品,人们在观展过程中,“被迫”置身到这样的一个空间下去感受作品产生思考,从而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9.5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艺术与“幻术”
艺术与“幻术”作者:马更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3期马更人们在探讨、阐述、观看、听觉时总是在不顾一切地相信自己的感觉,尽管知道这会有片面性。
而艺术,恰恰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通过画面或者装置、影像、舞台剧、杂技、魔术等等各种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给你一个小小的“谎言”,这是个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的“谎言”,它那么真实,甚至和你有了心理、生理的共鸣,以至于你必须相信它是真实的感人的。
而这些正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的高妙之处。
在视觉艺术中,分离是构图的基本手段。
他把每件艺术品都分离成不同的层次,把这些层次根据思想表达和重要性进行分阶。
每个层次由不同的个体单位组成,这些个体既是单独的,他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性由艺术家来安排。
我们暂且以拉斐尔的《戴蓝色王冠的圣母》(图一)为例,去说明这一道理。
在这幅画中最基本的分离是前景中人物与背景的分离。
而整个前景中的人物又被做了进一步的分离,熟睡的小基督、施洗者圣约翰怀抱十字架,戴蓝色王冠的圣母。
接着又做了第三层分离,就是把人和衬布等静物的分离。
其次是背景中物体的分离,整个画面由分离的个体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的组成和合理的安排最终使得你相信这是个真实的场景,它真实存在。
最重要的是在平面上制造了立体感的幻觉。
“幻术”是在西方教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西方教堂的建造总是能很恰如其分的利用穹顶的光,和玻璃透过的光营造一种似乎真实的神的光芒。
为了进一步强调神性的真实性,艺术家们运用分离的原理和透视的准则,可以把穹顶上的人物拉到很远的天空中,不由得你不相信自己身处其中。
绘画中最伟大“幻术”毫无疑问是文艺复兴中各位大师的各显神通,艺术家试图欺骗观众的眼睛,使他们分不清绘画与真实。
幻觉主义在整个文艺复兴艺术中居于中心地位,而文艺复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典艺术“混同艺术与真实”的雄心的影响。
画家柯雷乔的《圣母升天图》(图二),画家在顶部正中间构思出一个天堂的模样,四周环绕着不同动态飞舞着的天使,圣母在他们的簇拥缓缓升到空中,惊愕的民众在地面上虔诚地盯着天空。
桑迪·斯各格兰德
桑迪·斯各格兰德——女性摄影家视角中的现实内容提要:进入20世纪以来,摄影图像开始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开始慢慢提高。
而摄影也以其自身的实践证明它自身仍然富于活力并且给其它艺术样式注入了活力。
它以自身的表现来证明现当代绘画可以表现的视觉感知艺术摄影同样可以做的很好。
比如美国后现代摄影家桑迪·斯各格兰德的装置摄影艺术就完全体现了这一点。
她的作品具有很浓厚的超现实主义意味,通过这种手法向人们表达一位女性对现实的幽默讽刺。
关键词:桑迪·斯各格兰德装置摄影超现实女性正文1.关于桑迪·斯各格兰德桑迪·斯各格兰德(sandy skoglund ),美国当代装置摄影家,194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昆西,1964年至1968年,他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的史密斯学院学习了艺术与艺术史,之后,她继续自己的学业。
1969年毕业于爱荷华州大学,学习了电影制作、版画雕刻艺术以及多媒体艺术。
1971年拿到了她的文学硕士学位,1972年拿到绘画的美术硕士学位。
1972年,斯各格兰德移民到了纽约,开始了她的观念艺术生涯。
通过她的符号标记以及图片拷贝技术来处理各种复杂的、导向过程的作品。
接下来,斯各格兰德希望能用她的观念思想文件带领她走向摄影。
这种摄影技术的兴趣混合了她对流行文化以及商业图片策略,直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她的装置摄影。
斯各格兰德目前生活在新泽西的泽西市。
桑迪·斯各格兰德是一位美国摄影师和装置艺术家,她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通过建立复杂的设置或者静态画面,通过仔细的进行颜色选择和其他物品而建立了超现实主义摄影。
最终,与演员一起完成最终的拍摄。
这样的工作特点是极其繁琐的选题,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或者单色的色彩组合。
代表作品有《狐狸的游戏》,《冷战》,《行走在蛋壳上》,《巴黎的猫》等等。
2. 桑迪·斯各格兰德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桑迪·斯各格兰德作品大多都是以两面夹角墙为中心展开的,这样显得画面纵深,透视感强烈,配以强烈的色彩反差之后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感,让人过目难忘,遐想万分,是一位很有特点的摄影家。
探析安德鲁·怀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探析安德鲁·怀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作者:付晓儒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08期摘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在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画作,记录了乡村静谧悠然的生活。
他多以家乡的风景、人物为题材。
在经过主观处理后,画面中高级厚重的色彩、忧郁孤独的情感、独特巧妙的构图以及画面背后隐喻的情感使无数观众的内心被深深打动,与之产生了共鸣。
结合时代背景与安德鲁·怀斯的成长经历,分析他画作中的构图、明暗、色彩和隐喻性,感受他画面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学习怀斯的画面表达。
关键词:安德鲁·怀斯;构图;光影;艺术语言一、时代背景20世纪的美国画坛涌现了许多新鲜血液,新潮的画派也层出不穷,其中,以罗伯特·亨利为首的“八人团”创立了“垃圾箱”画派。
该画派中的画家们致力于表现真实,以写实的绘画手法描绘城市中的场景和事物,画面展现了孤独的街道和寂寥的都市。
1914年,一战的硝烟带来的种种情绪弥漫到了美国人的生活中,随之而来的还有资本主义金融经济,快速的发展、丰富的物质使美国经济快速膨胀,然而这并不持久,1929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
那时的美国在经历了战争和金融危机后,如同进入了一团迷雾,这团迷雾同样笼罩了安德鲁·怀斯。
但是怀斯利用强大的观察力、精湛的绘画技术创作了极具故事感的作品,其写实简练的画面背后隐含了一种敏感、孤寂的情绪。
怀斯的作品展现了他心中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大自然宁静氛围的向往,画面内容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引发了观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二、安德鲁·怀斯概述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在美国宾州,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其先后被三届美国总统肯尼迪、里根、布什分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金质总统勋章”“国会金质章”。
辛迪·舍曼摄影作品分析
辛迪·舍曼摄影作品分析传媒学院摄影(广告摄影)专业 2008级李烨指导老师庞璇摘要:美国女性艺术家辛迪·舍曼受儿时成长经历的影响喜欢化妆与打扮自己,形成了化装自拍的风格。
本文着重探索了其三个阶段的作品《无题电影剧照》、《历史肖像》和《性图像》,她毫不掩饰的将其无限的创造力投射到作品中,其作品的主题与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超越了一般女性作品的感性、私密和纤弱的特质。
她的作品常常被用来作为读解“女性主义”的理想范式,本文希望从另外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理解。
关键词:辛迪·舍曼;模仿;暧昧;观看;Abstract:American female artist Cindy Sherman by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 growing up like makeup and dress themselv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elf-timer in the style of makeup.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work "Untitled Film Stills" "historical portrait" and "image" She did not hide their infinite creativity projection into the works, the theme of his work and its implication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beyond the sensibility of the average woman works, private and delicate nature. Her works are often used as the ideal paradigm of "feminism" Reading this article from another angle, a new understanding of.Key words:Cindy Sherman; imitate; ambiguous; watch;引言20世纪末,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精心组织了一部分艺术评论家、美术馆馆长和艺术史家,进行了对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问卷调查,让他们评选出他们认为20年以后谁将成为名留青史的大师。
论装置艺术——以几件艺术作品为案例
77有据可以自定义的“现成品”装置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现成品”的使用和改造。
对“现成品”的使用涉及如何去选择材料。
材料被约定俗成的功能性特征或者文化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这些是否应该去掉?材料本身并不具有特指的或者固定的意义,没有先验的象征意义在那里。
比如说棉花,因为它很柔软,往往容易将我们心理导向温情脉脉、温暖的概念,但这是描述性的文学叙事,是使用功能的条件反射,棉花不一定代表温暖印象,这是文化或常识所赋予它的意义。
如果剥离开这层社会性所赋予的意义,一个艺术家直接面对材料本身,应该如何重新置于自己的个人思考?比如纸也是这样。
以前中国古代做冷兵器曾经用纸来做盔甲,通过纸浆一层一层累积,厚度完全达到铁盔甲那样的硬度,只要不碰到火,渡河都没有问题。
我们通常以为纸就是一种温暖柔软的生理感觉,但实际上它可以作为盔甲,也可以作为凶器。
满清十大酷刑里面有一种酷刑,就是给犯人脸上一层一层叠加浸湿的纸,最后犯人窒息而亡,而纸干后从死者脸上揭下来,就是一张犯人死前的脸模,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装置艺术在选择和改造现成材料时,除了直接利用“现成品”已经被意识形态化的文化象征意义,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向度?对于观者来说,如果用文化的象征意义对应它,通常会产生这样一个追问,就是“作品意义是什么”?知道作品意义之后,再来对应作品,结果反倒使作品本身显得很多余,作品被无限度地用理念阐释,导致作品本身失去了“存在”。
观念远远比通过观念做出来的作品更迷人。
因为它只是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停留在脑中,是流动的,没有物质显形。
这也论装置艺术——以几件艺术作品为案例邱 敏今天的艺术创作在形式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式界限,比如综合材料绘画、雕塑的装置化、装置影像艺术等等。
形式界限很模糊,并不意味着艺术类型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因为切入不同的艺术类型,从对材料的处理,到对时间、空间的理解仍然是有区别的。
解释了很多艺术家预设了很多方案,但是最后能够实践的也就一两个。
什么是装置艺术
什么是装置艺术作者:雅昌艺术网综合 2011-01-19 08:57:28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
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
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
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
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
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
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
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
近年在美国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
装置艺术的定义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现成品材料或综合材料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安装,以形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
它是一种布置展品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在室内外短暂或长期陈列的经过完美创意和艺术处理的立体展品。
最初的装置由被废弃的传统雕塑材料而来,它们是被装配起来的,它们的全部或部分组成要素是预先形成的天然或人造材料、物体或碎片。
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特点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称装置艺术“它们主要是装配起来的,非不是画、描、塑者雕出来的;第二,它们全部或部分组成要素,是预先形成的天然或人工材料、物体或碎片,而并不打算用艺术材料”。
其具体特点如下: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 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
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
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
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
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
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
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
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
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
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
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
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
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闹市中冷静的细节思考_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德烈亚斯·费宁格作品鉴赏
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德烈亚斯•费宁格作品鉴赏文/北寒 图/安德烈亚斯·费宁格闹市中冷静的细节思考Andreas Feininger安德烈亚斯·费宁格于1906年12月2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不过他的祖籍却在德国。
他的父亲利奥尼•费宁格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曾在魏玛包豪斯学院任教。
所以,出生于艺术之家的费宁格从小受到熏陶与浸染,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他年少时,一次去爬德国的图林根林山,他看着蝴蝶美丽的翅膀,以及化石上动物精密的骸骨结构,想到了一个直接影响他人生之路的问题:“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它们的身体原来很美,既有规律,又很实用。
”费宁格认识到,美与实用,这两者竟然不冲突,相反的还有某种隐秘的连结似的。
于是,1920年代初期,费宁格在德国先后接受了艺术工匠方面和建筑学的培训与学习,之后开始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通过各种摄影技术手段来展现自己的意图,他认为照相机是用来表达的最合适的工具。
结束学业后,他曾在汉堡、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等地工作,并且为了达到自己在摄影上的构想,对各种光线进行了实验,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在化学材料的上的创新。
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苏珊·桑格塔所说的绘画和摄影共享的一个评价标准是创新性。
苦于资金缺乏,费宁格在1935年还自己动手制作了旋转的放大机,可以放大一系列照片,并且还创造了可以用来支撑大型照相机的五条腿脚架。
而这,仅仅是他众多发明中的一小部分。
此外,他还自己动手打造了一些木质相机,有的还装上了从巴黎跳蚤市场淘来的28英寸镜头。
城市景观和自然风景,诠释他对美国的理解二战打响后,1939年,费宁格一家移民到了美国纽约。
看到纽约的繁华与别致的异国风情,费宁格对这个大都市产生了独到的理解。
经历了长久的失业后,1943年安德烈亚斯·费宁格终于成功地应聘到了美国《生活》杂志,成为一名摄影记者。
《生活》杂志就像是一处汇集了自由的思想者和艺术者的俱乐部,亚当斯、史密斯、霍斯特、柯特兹、卡帕以及艾森斯塔德等,几乎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家都聚集在这里。
《论摄影》:摄影,一次“偷窥”、一种“占有”、一场“软性的谋杀”
《论摄影》:摄影,一次“偷窥”、一种“占有”、一场“软性的谋杀”作为“美因文坛女盟主”,“美国公众良心”的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一生在各个领域笔耕不较,其创作包括:专题论著4部,随笔集4 部,小说6部以及剧本和电影,另有后人整理的演讲集与日记。
其中《论摄影》从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论述了“摄影”这一游走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社会文化与娱乐方式,讨论摄影影像存在的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
该文本自1997年出版至今一直被专研文化批评的专家学者奉为圭臬,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费尔巴哈在其《基督教的本质》的前言中谈到“我们的时代”时说,它'重影像而轻实在,重复本而轻原件,重表现而轻现实,重外表而轻本质”。
而在摄影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的今天,这个预兆性的抱怨却逐渐成为现实。
影像开始成为解释现实的最有效途径。
人们开始从影像中体味经验,从影像中寻找乐趣,从照片中欣赏世界,可照片中蕴含的欺骗性却被逐渐忽略。
以至于这些貌似真实代替了真实,而影像世界也慢慢给真实世界笼罩上层薄雾。
由此,人们不禁疑虑,当我们谈论“摄影”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苏珊·桑塔格通过自己的论文集—《论摄影》—给出了一个可能的回答。
“这种关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摄影的素材的假设,潜存着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记录式的;第二种态度则是美学式的;前一种态度表明摄影记录的义务,而后一种态度则赋予摄影观看的权利。
尽管第二种态度常常被当做摄影“作为艺术与作为文件的分野”,但这两种态度都是摄影内在逻辑的合法延伸,它们在同一的行为中二分地呈现,摄影在记录世界,也在评价世界。
摄影所创造的视域是关于“美”,“没人透过照片发现丑。
但很多人透过照片发现美”,摄影的这点特性被桑塔格称为“视域的英雄主义”。
摄影无疑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不同于自然经验的观看习惯。
照片的“美”不能用自然经验的“美”来比拟,后一种美是有其对立的反面,而前一种则是超然的、悬浮在照片记录的一切经验之上。
数字化背景下的艺术摄影
数字化背景下的艺术摄影范铮【摘要】在数字化背景下,摄影已不仅仅是"技术再现"的工具,摄影与绘画、设计等交叉与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流向,涌现出比原态艺术形式更具特殊结构形态的艺术作品,显示出新的艺术魅力.它们拓展了艺术的领域,也给艺术摄影的创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创作观念提出新的命题.【期刊名称】《艺术研究》【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艺术摄影;数字技术;绘画;设计【作者】范铮【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4从“艺术摄影”的观念确立开始,打开了摄影进入艺术的大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开始涉足摄影,在摄影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诸多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无论是观念和手段上都丰富了当代摄影的语汇。
摄影不仅仅是“技术再现”的工具,而且还是艺术表达的另一种手段和语言方式,而作为一种创造力表达手段的摄影几乎无人能低估它在观念和媒体同步变革中所具有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摄影艺术,每一次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而今发展到数字时代,创作的主要手段由计算机担当,计算机使用于应用领域的历史虽然只有二三十年,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围绕计算机产生的软件和新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涌现。
当前数码技术已经渗透到摄影的每一个环节,从拍摄前期(图片的拍摄)到后期制作(扫描、选择、编辑修改、出版印刷),包括摄影传播,全面实现了电脑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数字影像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
正如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说的:“没有人会像我过去那样再现我的底片,这一点千真万确,但通过电子方式,他们可能会得到更多,图像质量不是一台机器的产品,而是操作机器的产品,而且想象和表情不会有任何限制。
”数码摄影相比传统摄影来说,由于存储媒介、电子明室等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使艺术的创作具备了更大的空间。
“由原先的摄影记录功能转变成自觉的、具有独立方法论的艺术媒介,成为当代世界艺术发展中的新兴表达手段。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绪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同拉齐斯、卢卡契、布莱希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交往使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本雅明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虽然著述不多但其独特的思想给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
在本雅明众多的学术遗产中,本文选择大众传媒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于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今天大众传媒研究影响的深远性。
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对大众传媒的理论思考却迥然不同于本学派的其他学者。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的载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只是一个具有反面性角色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它操纵、封闭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接受者在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灌输中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沦落为受人摆布之物;此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是败坏了艺术的品味,改变了艺术的性质,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本雅明的思考却与此有异。
早在20世纪初期,他就预见并提供了大众传媒的思想理论框架,主要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作品中。
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给予当时大众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载体摄影和电影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地位,最具有意义的是,他为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框架的构建,针对当时技术复制时代的背景提出了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传播者、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划分,这都为日后大众传媒的研究树立了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众传播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将大众文化产品普及到各个地方,大众传媒理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并没有看到他在大众传媒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艺术品展示空间的转变及其影响
艺术品展示空间的转变及其影响作者:戴媛媛黄国霞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5期TEXT / 戴媛媛黄国霞约翰·伯格说:“每幅画作身处不同之处,这曾经是它们独一无二特征的一部分。
有时这些画作会被送往其他地方,但永远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地。
当照相机拍下该画,就破坏了该图像的唯一性,意义因此而改变,更精确地说,意义被复制,破裂为许多意义。
”考古发现变成展示场所艺术作品最初存放的空间场合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偶尔也会有某些作品由于艺术家或其他的缘由而被保留下来。
比如,法国南部蒙蒂尼亚附近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迄今为止还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它最初的场合,这主要归功于以前法国政府的决定。
相反,曾经是举世闻名仅花费了35年修建,却完美地体现了高超技艺的巴洛克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就是因为城市的飞速发展,而跻身在周围高层建筑的紧张空间中,就仅仅只像是一座设计特殊一点的建筑而已。
好比高个子站在小矮人当中会有很大的落差,才总是会看起来高大威武一样,圣保罗与周围的高层建筑矗立在一起,恰恰相反,无法像在开阔的平地上看起来那么庄严肃穆。
考古学家于19世纪冰河时代在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穴壁和岩石上发现的壁画被人们看作是艺术的起源。
有一种对这些图像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是对图画威力的普遍信仰所留下的最悠久的古迹。
换句话说,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再用长矛或石斧把图像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
这个时候画在洞穴上的动物图就表达了作者,甚至是观者(即狩猎者)期盼狩猎成功的强烈愿望。
然而今天,这些古老的洞窟变成了展示场所并且准许观者在进入洞穴这些展示空间观看欣赏,目的是让观众能亲临当时祈盼狩猎成功的真实现场更能理解原始人所绘这些壁画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当面对这些艺术作品时,观者关注的不再是原始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他们出于施行巫术并相信这种方法会赋予他们力量去制服猎物的思想观念。
同样的,在中国出土的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也是个把考古发现的现场当作展示空间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