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这些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结合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对此,本文拟作如下探讨。

一、落实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近些年来,已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贯彻美育的重要意义,并在他们的自身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仍忽视审美教育问题,不能够正确对待,认识不到美育的重要作用。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绝大多数教师关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问题。

他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仅是“用脑子去感受”而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更坏”。

诚然,“用脑子”对课文进行理性的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但“心灵的参与”也是至关紧要的。

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如果不善于将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真情实感融入其中,语文课只会上得干巴巴的。

在实习期间,有的教师把生动的小说,仅当作一般的记叙文分析,什么生字词、段落大意等等,一节课就结束了,这样冷静的分析,固有其实用价值,但抹杀了文学作品最富魅力的东西——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情感之美,这是一种难以估计的损失。

教师榜样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及教师学问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影响。

教学语言是适应教育工作需要的职业语言,它必须简洁、准确、明白、易懂、含蓄,又要形象比喻,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感,使学生易于接受;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就更谈不上审美教育了。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有人引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来比喻、象征教师的献身精神,很贴切。

我们教师必须具有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献身精神,白天上课、辅导;晚上家访、批改作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这些都会使学生在精神上、感情上受到教育、陶冶,“亲其师,则信其道”,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教育作用。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让学生的审美出现偏差,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同行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意义途径。

一.语文的审美教育概述美的范围包括很多很多方面,它的魅力在何处都有体现,比如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探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语文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一种心理效应,是一种远期效应,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长期地、持久地用美来感染和塑造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贵的量的积累,才能慢慢发展成质的变化。

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增强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结合语文审美教育的内涵及现状,我们认为提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感知打开了主体进入美感世界的门户,但这还只是跨出了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是一个在头脑里改造记忆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 挥学 生 的 主观 能 动 性 , 展 研 究 性 学 习 , 语 文 素 质 教 开 是 育 的 重 要 手段 和方 法 。 因 为研 究 性 学 习 的 目的是 给学 生 提 供 个 自我发 现 、 自主 学 习 的 天 地 , 养 学 生 的主 动 性 、 造 性 , 培 创 以 及 与 人切 磋 交 流 的能 力 、 究 问 题 的 能 力 , 学 生 享 受 到 探 研 让 索 、 现 、 造 成 功 的乐 趣 , 常符 合 素 质 教 育 的要 求 。 发 创 非 研 究性 学 习 是指 那 种 围绕 项 目或课 题 组 织 学 生 学 习 的一 种教学模式 , 以“ 入性 、 题性 、 查性 、 它 深 问 调 自主 性 、 实 性 ” 真 为 五 大 标 准 。 学 生进 行 研 究 性 学 习 . 是 要 求 他 们都 能成 为 让 不
育 , 以从 以下 几 方 面人 。 可

朝“ ” 美 的方 向发 展 。 学 生 无论 眼 神 、 态 、 势 都 要 营 造 这 样 神 姿 种 和 谐 美 : 师 生 之 间在 传 授 接 受 知 识 的 同 时 , 成 一 种 人 使 形 格 、 操 、 绪 的 交 流 共 鸣 , “ ” 了“ 真 地 听 ” 同样 , 情 情 使 听 成 认 。 教 师在 倾 听学 生 回答 时 也 应 该 如 此 。 比如 ,教 师 在 对 学 生 提 问 时 . 该 是面对微笑带有鼓励 性的神态去 听 , 使学生 明白 : 应 要 只 要 我参 与 学 习 , 师 就不 会 生 气 。 总 的 说来 , 是 师 生 相 互 老 就 间 的 “ ” 是 默 契 和 谐 共 振 的 美 ,听 ” 听 应 “ 过后 应 是 有 美 的感 受 。
左顾右盼、 不经心 , 则 “ ” 失去 了“ ” 漫 否 听 就 美 的存 在 。学 生 在 听 的过 程 中 , 有 尊 重 对 方 的 态 度 , 样 才 能 使 师 生 双 边 关 系 要 这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和对丑的否定、摒弃,使情感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教育方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而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

所以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开始,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从而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育心理品质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兴趣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

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入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习形式的统一性与新颖性相结合,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导入课文有许多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歌曲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不管哪种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设疑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

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语文课本——美育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本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荟萃,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

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了母亲河流长江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读《风景谈》,我们难忘作者在那“高原归耕”一节绘制的“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缭绕的歌声”、“牵牛掮犁”交织着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图画,令我们为作者讴歌的民族精神美而热血奔涌。

再听《荷塘月色》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随那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们被带进诗一般的音乐仙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笼着轻纱般的青雾,高高低低的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山,旋律是那样清新、和谐,在这迷人的月色中,作者用心尽情吟唱了一支委婉、深沉而又悠扬动听的小夜曲,读者便从这优美动人的语言美、音乐美的旋律中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追求理想世界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心灵美。

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启发、体验——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走向美学,使其成为洋溢着美的天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一)反复诵读,诱发美的情感高尔基说:“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型描写的艺术”。

捕捉住那些富有色彩、声音、形象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各种器官的功能,展开想象的羽翼,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动出一个色彩斑斓、有声有色的图景,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形象。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一、审美教育的概念与意义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教育。

它旨在通过对美的理解和欣赏的培养,提高人们的艺术和文化水平,增强其审美识别、欣赏和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个性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读写技巧,更要关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美感。

二、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互关系1.审美教育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内容和方法的丰富性。

审美教育是多元化的,它包含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的资源和素材,通过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和演讲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语文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是人们思维的方式和交流的工具。

语文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了他们欣赏、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写作创作能力。

3.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化的讲解和启蒙,帮助学生形成对美的感知和认知,开展古诗诵读和鉴赏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审美教育则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示和鉴赏,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1.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寻求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其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修养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审美教育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进行感知、欣赏、鉴赏和创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修养。

通过欣赏和鉴赏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领略到语言之美,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

通过对古代诗词、现代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情感体验,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人性、情感的深刻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的共鸣与认同,培养出坚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情感品质。

审美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欣赏和鉴赏,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培养自己的审美品位,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意象、语言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欣赏和鉴赏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出良好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航行,得到心灵的陶冶,拓展心灵的空间。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因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篇篇文章所表现的客观事物都是同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意志交融在一起的,他们往往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教者应精心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美育因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审美能力。

下面笔者就从“文字”和“文章”的角度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汉语言文字具有乐音美汉语语音富有音乐性,具有乐音美。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总体特征是以形表意,汉字形体优美,音、形、义结合,具有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等特点。

汉语词汇其语词结构有双音化倾向。

汉语语法上,它属于分析性语言,词形变化极少;词序和虚词十分重要,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量词十分丰富,有十分丰富的语气词。

语篇方面,信息冗余度大,意义灵活。

语用上,贴合情境,意趣悠远。

如可以说“白人”“黑人”,却不能说“黄人”,只能说“黄种人”。

又如,“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义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夏丐尊:《文章章法》)二、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好的美育素材(一)文章的内容与审美教育文章的内容构成因素包含题材、主题等,以此切入可挖掘出一系列美育因子。

1.形象美作家用生花妙笔在其作品中将各种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

《荷花》中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花瓣儿”“全展开”“花骨朵儿”,真是采丽竞繁!《燕子》中的燕子有的斜飞,有的横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帮助学生长出发现美的眼睛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生的阅读视野空前开阔,五颜六色的影视文化、良莠混杂的书刊市场、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都会对审美心理尚不健全的中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所以,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如何帮助学生长出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美好、完整的心理结构,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几点看法:一、注重语文教材的内在美。

中学语文所选篇目,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内容上有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

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美学因素。

首先,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是一个森罗万象的世界、美的根源。

它有高峻的黄山、壮美的三峡、连绵的大青山、巍峨的长城……中学生从这里走向自然,走向美的世界。

这些美的获得是学生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出发,凭着他人的描述,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拔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几句脍炙人口的描写音乐的著名诗句,是作者的体验和美的感受。

诗人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于文字,用形象的比喻和声音的模拟,把音乐移录在纸面上,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琵琶声之美妙和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在于学生学习鉴赏这段时,反复地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节奏、语言之美。

大弦小弦高低交错按照节拍旋律组成的琵琶乐曲,象是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连一颗迸落在玉石的盘子上,清脆的声音确是如珠之圆、玉之润。

进而乐曲由清脆嘹亮变得婉转低沉,直至曲断情不断,无声胜有声。

曲子快结束时,突然又高亢起来,最后“四弦不鸣,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江人秋月”,更突出琵琶声的美妙和弹奏者的高超技艺。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又称“美育”。

它的目的是将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审美成果传给下一代,使人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美育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作为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一、以情感人,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与人的需要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客观事物符合或不符合人的需要,都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可驱使人积极地活动,消极的情感会削减人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回答得对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鼓励,特别是中差生,要让他们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未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不当众指责,要投以鼓励的目光,让他们坐下来再思考。

另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加以辅导,能使学生备感亲切,从而增强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能力。

有了情感,才能去发现美、审视美。

离开了情感,审美就不可能实现。

语文教材里文学作品是依美的法则再现生活的,它是用一个个美的事实、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情感,使读者完全沉浸到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以至忘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再经过欣赏者自己的思考,由情感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逐步掌握辨别是非美丑的道德标准。

所以,情感是审美的主要标志,情感是美育的核心。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去拨动学生的“情”弦,去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讲读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师生不能不被诗人的激情所感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一“断”一“开”“流”又“回”,既写出了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景色,又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写出了青山、红日的壮丽,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美修养,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审美教育是一种对美的感受、认知和创造的培养过程。

它既是一种直接的美的体验,也是一种间接的美的感知和欣赏。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增强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风格和流派,感受其中的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一首诗的意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美感;或者通过讲解一篇散文的文学特点,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散文的独特之处。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通过开展写作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写一篇诗歌、散文或小说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创作来感受文学的美和艺术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不仅要感受美,还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批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创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增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不是靠抽象说理和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感情熏陶和形象思维的培养来实现,因此进行语文美育教学时,课堂气氛应该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教师不能抽象地说教,而应该像有经验的导游那样,引导学生去探幽寻美,打开学生美的心灵窗户,启发学生自己去采撷美的花朵。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策略提到中学语文教学,人们都觉得语文谁都能教,无非就是听、说、读、写几个环节,但谁都难教好。

这也是语文教师们的一种切肤之痛: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也确实如此,课堂上教师分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讲得喉干舌枯,其结果还是学生该读的读不出、该背的背不出、该说的说不出、该写的写不出,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学生本身语文基础差、语文感悟能力差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语文的方式和档次没有提升上去。

如果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一、指导诵读,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审美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悠长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从诸多的儒家经典和古诗词中我们能够找到我们审美意识的根源。

从这些古诗文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之美,进而体验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美的内涵。

例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首联平仄为: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诗中意象的美,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诗中的韵律与韵脚之美,让他们在朗朗上口之中很快就熟读成诵,又能从诵读的韵律节奏中深深体会杜甫内心的凄苦哀婉。

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主题。

尤其突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如何真正高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泓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协调发展,使之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融“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借助语言美的、形象美、意境美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也就是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塑造独立而开放的人格。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审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时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孩子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育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美”。

一、美育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教师运用教学艺术、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师生的创造性为核心,突出教学中的激励机能,高效功能和美育功能,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审美则是语言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美好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用美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培养自己对于美的情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够让学生从中汲取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情节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构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有一定的创造力。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品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审美教育,通过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欣赏美的也汲取到美的力量。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其审美水平和素养的教育过程。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美学知识和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感知、欣赏和理解美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文学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平。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学研讨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批评和评论,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批评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和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眼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情怀。

五、思考和建议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教学氛围和文学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善于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第一篇: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

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

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学生情感一、问题的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人如果不爱美,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去爱生活,爱他周围的人,爱他的国家。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人有爱美之心,表明人有求真向善之心。

人有求真向善之心,才会对大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关切、热爱之情,激情永驻,志存高远;也才会孜孜以求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探索真理,追求事业,献身社会;也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他的生命才有价值。

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下一代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使其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而且也是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激发学生爱美之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且懂得怎样审美。

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出现了某些偏颇:学校全部工作倾向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审美和劳动生活技能两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不能说没有抓,但起码是抓得不够目标明确,不够得力,成效不显著,喊在口头上、流于形式的居多。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条件(一)语文教材本身是美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理论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鉴赏,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将审美教育纳入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情操、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兴趣、重视、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融合、意义。

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修养和素养。

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情感修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

审美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参与艺术创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1.2 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乃真、善、美之物,须以美去教化于人”(李苦禅语,我国现代国画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美的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美育就是审美能力的教育,它的任务是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美的理解、感受和准确的评价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观,并积极引导学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生动的美育内容,为我们纺织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体现着美的各种形态,既有温馨、婉约的阴柔美,又有豪壮雄伟的阳刚美。

《长江三日》,身临其境,那一幅幅千姿万态、色彩绚丽的山水,即景即情,咏物言志,作者既有独特的感受,又有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的见解,令人在感受大自然伟力的同时,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情景和谐的美的意境的描述。

“幽僻”的小路,“淡淡”的月光,“脉脉”的流水,“牛乳般”的月色,“稀疏的倩影”,是作者向往光明,希望暂时摆脱生活的羁绊、偷得片刻淡淡喜悦的感情流露。

这时,只有激起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才能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审美的满足和愉悦。

也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打开心灵之窗,产生学习兴趣,感受到文章的美和艺术魅力。

在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可以让学生善于辨别美和丑,对自己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提高感受美和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千世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社会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诸如内容黄色下流的淫书、淫画、录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张开审美的慧眼,语文教学的每一因素,无不放射着美的光华。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

通过审美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感受美的载体――教材
阅读语文新教材,它简直就是一本美的画册。

一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古长缄、滕王阁及泰山日出的雄壮美;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美;三峡、石钟山的神奇秀丽美;秦淮河、青海湖的梦幻美:极光的神奇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米洛斯的维纳斯塑像更是达到了“高贵典雅与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的境界。

可谓美不胜收。

二是人文精神的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王昭君申明大义,远嫁塞外;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全世界无产阶
级砸烂旧世界;达尔文勇敢地批判神创论。

三是真挚的人情美:《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至孝至诚。

四是语言形式的美:鲁迅、钱钟书的幽默讽刺美;孙犁、朱自清的清新自然美;庄子的汪洋恣肆美和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委婉、得体美。

此外,还有构思的新奇美:如《读(伊索寓言)》;情节的巧合美:如《项链》;说客们的劝说艺术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真是不胜枚举。

二、用审美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

所有的文章、文学作品都有许多焕发人们精神的审美情趣的亮点,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审美教学的正确人口。

在审美鉴赏之中完成阅读能力的训练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揣摩语言应是美的语言:理清思路应是清晰明朗的;概括要点本身肯定是文章思想美的集中点,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

所以,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异常重要。

三、审美教学的几个层面
1.营造审美气氛,激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它的第一特点是形象没有直接的直观性,文学的形象由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

所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打乱或变动它的排列规则,还原文字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而使接受者脑海中出现文字演化的直接形象,激活接受者潜在的审美情感。

但在所有的感觉中,只有视觉和听觉对于审美对象才是最为重要并起着主导作用的,而其它如味觉、嗅觉、触觉只起辅助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变语言文字符号为可感知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唤起学生审美感觉的方法。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隽永优美的文笔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

因此,为了调动学生感知文章之美,还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读,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各种图片、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或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对故都之秋景色的感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朗读、默读进而含味咀嚼)优美的文学作品,去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这是一个学生的言语活动经验、审美心理体验不断积淀并组织、内化为语感和美感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和充实的过程。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

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会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 __。

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进人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

该动情时,慷慨激昂,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

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

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为扎实地掌握。

3.加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审美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审美鉴赏力,即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审美鉴赏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是鉴赏者对审美对象的意象和内涵的积极的、多面的把握和领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审美鉴赏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鉴别与欣赏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在审美实践中二者又是同时进行的,有鉴别才能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就是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语段细细咀嚼,反复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写审美小文章,或对给出的一篇课文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审美观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语文教师的责任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引入那个使其娱悦、心灵震撼的艺术境界,让他们流连忘返,心驰神往,如此这般,语文才有诗意,才有美感。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