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课件:脊髓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人体解剖学》
脊髓
1
第一节 脊髓
知识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的功能。 3.了解:内部结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描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2
第一节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骨内。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L1椎体下缘(小儿L3),全长约40-45cm。
D.第1~2腰椎棘突之间
E.第4~5腰椎棘突之间
5.脊髓灰质的前角是( B ) A.感觉神经中枢 B.运动神经中枢 C.内脏感觉中枢 D.交感神经中枢 E.副交感神经中枢
24
25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一)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节段共有31个。 1.颈段:8节(C1~8); 2.胸段:12节(T1~12); 3.腰段:5节(L1~5;) 4.骶段:5节(S1~5); 5.尾段:1节(Co1)。
(二)脊髓与椎骨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的位置大多高于同序数椎骨。
5
马尾临床意义与腰椎穿刺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6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例1:脊髓T10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同侧 T10 以下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T11-12 以下躯干和下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T10 以下同侧下肢肌瘫痪。
脊髓
1
第一节 脊髓
知识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的功能。 3.了解:内部结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描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2
第一节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骨内。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L1椎体下缘(小儿L3),全长约40-45cm。
D.第1~2腰椎棘突之间
E.第4~5腰椎棘突之间
5.脊髓灰质的前角是( B ) A.感觉神经中枢 B.运动神经中枢 C.内脏感觉中枢 D.交感神经中枢 E.副交感神经中枢
24
25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一)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节段共有31个。 1.颈段:8节(C1~8); 2.胸段:12节(T1~12); 3.腰段:5节(L1~5;) 4.骶段:5节(S1~5); 5.尾段:1节(Co1)。
(二)脊髓与椎骨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的位置大多高于同序数椎骨。
5
马尾临床意义与腰椎穿刺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6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例1:脊髓T10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同侧 T10 以下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T11-12 以下躯干和下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T10 以下同侧下肢肌瘫痪。
系统解剖学脊髓 ppt课件
胸核
脊髓小脑 后束
ppt课件
脊髓小脑 前束
26
④脊髓丘脑侧束
✿位置:外侧索的前半部,脊髓小脑前束的深部 ✿行程: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1-2节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终止于丘脑 ✿功能:传导痛、温感觉
✿损伤后表现:对侧伤面水平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后角固有核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白质前连合
ppt课件
ppt课件
延髓锥 体交叉
脊髓
33
②红核脊髓束
位于脊髓侧索。 起自对侧中脑红核,交叉后下行,经后角的中间神经元 中继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功能是兴奋屈肌运 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ppt课件
34
③前庭脊髓束
位于脊髓前索。 起自同侧脑干的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前索下行,经后角 中间神经元中继后,止于前角运动神 经元。 主要兴奋躯体和肢体的伸肌,维持身体平衡。
板层II
胶状质
板层III, IV 后角固有核
板层V, VI 后角颈、基底部
板层VII
中间带
板层VIII
前角底部
板层IX
前角运动核
X
板层X
中央灰质
ppt课件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II I III IV V
VII
VIII IX
IX
18
2. 白质
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 集 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纤维束一般按其起止命名。 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 有束。
γ-运动N元(小型):支配梭内肌的纤维,调节肌张力
★
脊髓前角光镜图 (↑α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04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 统中的重要性。
下一步学习建议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 管及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中
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
的表现和意义。
学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与其他神经系统结
构的相互关系。
脑的硬膜
硬膜外腔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内有脂肪组织、结缔组 织和静脉丛。
硬膜下腔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有脑脊液。
硬脑膜的血管和神经
硬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和脊髓的血液和神经。
脑的软膜
脑蛛网膜
覆盖在脑表面的软膜,与硬脑膜相连接,形成蛛网膜下腔。
脑软膜的血管和神经
通过实践操作或实验进一步加 深对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 脑脊液循环的理解和掌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系统解剖学课件:8.脑和脊髓的被 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脑和脊髓的被膜 • 脑和脊髓的血管 • 脑脊液循环 • 总结
01 引括 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对脑 和脊髓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脊液循环
软脑膜上有许多血管和神经穿行,供应脑的血液和神经。
脊髓的被膜
01
02
03
脊髓硬脊膜
包裹脊髓的硬膜,形成脊 髓硬膜下腔和脊髓硬膜外 腔。
脊髓蛛网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与 硬脊膜相连接,形成蛛网 膜下腔。
脊髓软膜
覆盖脊髓表面的软膜,内 有神经根穿行。
脊髓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Anterolateral sulcus
• 后外侧沟(31对后跟入)
Posterolateral sulc第u8页s/共48页
第9页/共48页
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第10页/共48页
Table.1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1~4 C5~T4 T5~T8 T9~T12 L1~5 S1~Co
• 发自对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侧索,贯穿脊髓全长。 • 支配同侧前角细胞。
• 皮质脊髓前束
• 发自同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前索,只见于脊髓上
段。 • 支配双侧前角细胞。
• 四肢肌仅受单侧支配, 而躯干肌受双侧支配
• 损伤表现
第33页/共48页
红核脊髓束 Rubrospinal Tract
• 位置
与同序数椎骨对应关系 与同序数椎骨同高 比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骨 比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 比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 平对第10、11胸椎体 平对第12胸椎、第1腰椎体
第11页/共48页
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对应歌
颈髓上段同椎对;下颈上胸高一椎; 中胸高二下胸三;腰髓胸十十一椎; 骶髓五段和尾髓,胸椎十二腰一椎。
下行传导束
• 皮质脊髓束 • 红核脊髓束 • 顶盖脊髓束 • 内侧纵束 • 前庭脊髓束 • 网状脊髓束
第23页/共48页
3 7
9
45
13
11 6
1.薄束 2.楔束
3.脊髓小脑后束
1 4.脊髓小脑前束
2
5.脊髓丘脑后束
6.脊髓丘脑前束
7.皮质脊髓侧束
8.皮质脊髓前束
9.红核脊髓束
10.顶盖脊髓束
12 11.前庭脊髓束
• 后外侧沟(31对后跟入)
Posterolateral sulc第u8页s/共48页
第9页/共48页
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第10页/共48页
Table.1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1~4 C5~T4 T5~T8 T9~T12 L1~5 S1~Co
• 发自对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侧索,贯穿脊髓全长。 • 支配同侧前角细胞。
• 皮质脊髓前束
• 发自同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前索,只见于脊髓上
段。 • 支配双侧前角细胞。
• 四肢肌仅受单侧支配, 而躯干肌受双侧支配
• 损伤表现
第33页/共48页
红核脊髓束 Rubrospinal Tract
• 位置
与同序数椎骨对应关系 与同序数椎骨同高 比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骨 比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 比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 平对第10、11胸椎体 平对第12胸椎、第1腰椎体
第11页/共48页
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骨对应歌
颈髓上段同椎对;下颈上胸高一椎; 中胸高二下胸三;腰髓胸十十一椎; 骶髓五段和尾髓,胸椎十二腰一椎。
下行传导束
• 皮质脊髓束 • 红核脊髓束 • 顶盖脊髓束 • 内侧纵束 • 前庭脊髓束 • 网状脊髓束
第23页/共48页
3 7
9
45
13
11 6
1.薄束 2.楔束
3.脊髓小脑后束
1 4.脊髓小脑前束
2
5.脊髓丘脑后束
6.脊髓丘脑前束
7.皮质脊髓侧束
8.皮质脊髓前束
9.红核脊髓束
10.顶盖脊髓束
12 11.前庭脊髓束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系统解剖学脊髓 ppt课件
ppt课件
23
①薄束和楔束
3、功能: 传导来同侧半身的肌、 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和 皮肤的精细触觉、压觉 信息。 4、损伤后表现。
ppt课件
24
②脊髓小脑后束
✿位置: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行程:起自同侧的胸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 ✿功能: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触压觉 至小脑,与肌张力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ppt课件
19
感觉( )纤维束
薄束 楔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白质
运动( )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 顶盖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纤维束
短( )纤维束 固有束
深感觉
躯体运动
浅感觉
肌张力
脊髓反射
视听反射
ppt课件
20
上行传导束
脊神经后根纤维的分部 内侧部: 为粗的有髓鞘纤维组成,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 精细触压觉。 外侧部:为细的薄髓鞘和无髓鞘纤维则组成,并在背外 侧束上升或下降 1 ~ 2 节。 这些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 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
后根根丝
脊神经
前根根丝
脊髓节段
ppt课件
6
脊髓节段和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
C1~C4
C5~C8 T1~T4
1
C3= C3 C7= C6
T5-T8 2
T6 = T4
T9-T12 3
全部L
= T10 -T12
全部S、CO = L1
T10 = T7
脊髓节段三十一 节椎名同位不一
颈节一四还算齐 颈五胸四减去一
γ-运动N元(小型):支配梭内肌的纤维,调节肌张力
★
脊髓前角光镜图 (↑α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1)传导
上行:
感受器 脊髓 脑
下行: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肌运动 大部分内脏运动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 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肌张力的增高。屈曲 反射: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 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竖毛反射、排便反射
灰质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3、前角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中间抑制神经元源自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白质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C5 白质前联合
L3
T8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Rexed板层结构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灰质:有神经细胞核团和部分胶质细胞 白质: 中央管: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一、灰质:前角、后角及C8-L2、S2-4的侧 角,还包括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前联合和后 联合,合称中央灰质。前角:主要与躯干 及四肢的运动有关。后角:参与感觉信息 的中转。侧角: C8-L2是交感神经中枢,支 配血管、内脏急腺体的活动(C8-T1支配同 侧的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面部 的血管和汗腺;S2-4副交感神经,支配直肠、 膀胱和性腺。)
人体解剖学_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ppt精选版
85
下丘横切面
上丘横切面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 中脑核
黑质
三叉神 红核
动眼神经核
经中脑核
动眼神经副核
ppt精选版
86
二、小 脑
位置 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后方,借
ppt精选版
75
三叉神经根平面
ppt精选版
76
主要结构:
1.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运动核、中脑核 2. 丘系带
ppt精选版
77
下丘平面
ppt精选版
78
ppt精选版
79
主要结构:
1. 下丘 2. 中央灰质 3. 滑车神经核 4. 三叉神经中脑核 5. 丘系带 6. 大脑脚
ppt精选版
80
上丘平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ppt精选版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舌下神经根
32
(1)脑桥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ppt精选版
33
(3)中脑
脚间窝 大脑脚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ppt精选版
34
脑干的外形(背侧面)
ppt精选版
35
(1)延髓
小脑下脚 舌下神经三角
概述
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 成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的
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脑干纤维投射更复杂。
4.脑干网状结构更复杂。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系统解剖学课件-第十七章 第一节 脊髓
举例:如确诊了患者椎管内有肿瘤压迫了脊髓的 第10胸髓节段,进行手术治疗时,应按上述表 格内第项,T10-T3=T7,切开T7椎板,即可暴露 肿瘤。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推算举例
C1~4 C5~T4
平对 高1(-1)
C3平对C3 C5平对C4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 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前部和前索。起自 灰质Ⅰ和Ⅳ ~ Ⅶ层(后角边缘核和后角固 有核),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上升1 ~ 2 节段后参与组成脊髓丘脑侧、前束,上行 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传导躯干和 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 粗略触觉、压觉。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屈肌,调节肌张力。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肌,调节肌 张力和身体平衡。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的 运动。 协调眼球运动与头、颈部的运动。
中央管 前外侧沟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质
中间带 侧角的 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 经低级中枢。在S2 ~ S4的中间带外侧部有 骶副交感核,是副交 感神经低级中枢。中 间内侧核占脊髓全长, 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 感觉纤维。
脊髓胸部水平切面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白质 ▪ 分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 ▪ 主要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推算举例
C1~4 C5~T4
平对 高1(-1)
C3平对C3 C5平对C4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 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前部和前索。起自 灰质Ⅰ和Ⅳ ~ Ⅶ层(后角边缘核和后角固 有核),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上升1 ~ 2 节段后参与组成脊髓丘脑侧、前束,上行 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传导躯干和 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 粗略触觉、压觉。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屈肌,调节肌张力。 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肌,调节肌 张力和身体平衡。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的 运动。 协调眼球运动与头、颈部的运动。
中央管 前外侧沟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一)灰质
中间带 侧角的 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 经低级中枢。在S2 ~ S4的中间带外侧部有 骶副交感核,是副交 感神经低级中枢。中 间内侧核占脊髓全长, 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 感觉纤维。
脊髓胸部水平切面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第一节 脊髓
概述 脊髓 脑干 小脑 间脑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白质 ▪ 分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 ▪ 主要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系统解剖学课件:脊髓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1)皮质脊髓侧束(交叉) 2)皮质脊髓前束(部分不交叉)
(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交叉) (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不交叉) (4)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
肌的运动控制
-20-
传导束
起始
交 叉 行程 终止
功能
部位
皮 质 脊 髓 中 央 前 回 大 延 髓 侧索 脊髓前 同侧上下肢肌
无
后索
楔束核 深感觉 (同侧)精
细触觉
脊 髓 小 脑 胸 核 ( L2 以 无
后束
上)
侧索
小脑
躯干下肢深感觉(非 意识)
脊 髓 小 脑 腰 骶 膨 大 基 × - 侧索
前束
底部
脊髓
小脑
躯干下肢深感觉(非 意识)
脊 髓 丘 脑 I、IV、V 束
×白 质前 连合
前、侧 索
丘脑
躯干四肢浅感觉(对 侧)
-19-
6条沟:
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
-2-
后正中沟 颈膨大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终丝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终丝 filum terminale 马尾 cauda equina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第二节 脑
-1-
第一节 脊 髓 spinal cord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20.系统解剖学中枢(脊髓)
脊髓灰质的Rexed分层
板层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Ⅰ
后角边缘核
Ⅱ胶Βιβλιοθήκη 质Ⅲ、Ⅳ后角固有核
Ⅴ
后角颈、网状核
Ⅵ
后角基底部
Ⅶ
中间带背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
核、骶副交感核
Ⅷ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Ⅸ
前角内侧核、前角外侧核
Ⅹ
中央灰质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白质
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一般 是按它的起止命名。 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 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 将神经冲动下传脊髓)和短的固有束(起止均在 脊髓,,紧靠脊髓灰质分布,参与完成脊髓节段 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脊髓的节段
脊髓可分为31个阶段: 8个颈节(C)、12个胸 节(T)、 5个腰节(L)、 5个骶节(S)、 1个尾节(Co)。
在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经相 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 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的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 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 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薄束与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 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腱、关 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感觉(如 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
B.脊髓小脑束
a.脊髓小脑后束,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主要起自同侧板层Ⅶ的背核,但也有来自对侧背核经 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上行经小脑下脚终 于小脑皮质。由于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 仅见于L2以上脊髓阶段。
脊髓
Spinal cord
第一部分
脊髓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骶髓2~4节(S2~4)节相当于侧角部位,于 前角根部有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 经元构成。
• 后角(柱):
– 由中间神经元(4群细胞)组成,接受后根脊神经
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并传导神经冲动。
-9-
后角核团
-10-
脊髓后角核团
名称
位置
接受
发出纤维
作用
后角边缘核 脊髓全长 传入纤维 进入侧索
后根
-3-
前根
终丝 马尾
终丝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 围的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 C1 ~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T9 ~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 -L5 (T10-12)与第10-12胸椎相对 S1 ~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
节段间联系
胶状质
脊髓全长 传入纤维 背外侧束
后角固有核 脊髓全长 传入纤维 脊髓丘脑束
节段间联系 同侧浅感觉
胸核(背核) C8—L3 传入纤维 脊髓小脑后束 非意识深感觉
-11-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Rexed 分层)
-12-
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板层 Ⅰ Ⅱ Ⅲ、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颈 网状核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背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前角内侧核 前角外侧核 中央灰质
-13-
白质 White matter
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前、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在中央管前方,左右
完成脊髓反射。
-15-
脊髓横断面(上、下行纤维束)
-16-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 T5 以下 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T4 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和精细触觉(同侧)
-17-
薄束 楔束
(2)脊髓小脑束 spinocerebellar tract
无
后索
楔束核 深感觉 (同侧)精
细触觉
脊 髓 小 脑 胸 核 ( L2 以 无
后束
上)
侧索
小脑
躯干下肢深感觉(非 意识)
脊 髓 小 脑 腰 骶 膨 大 基 × - 侧索
前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底部
脊髓
小脑
躯干下肢深感觉(非 意识)
脊 髓 丘 脑 I、IV、V 束
×白 质前 连合
前、侧 索
丘脑
躯干四肢浅感觉(对 侧)
-19-
脊髓颈段
脊髓胸段
-6-
脊髓腰段
脊髓骶段
灰质 gray matter
• 前角(柱):由运动神经元组成,支配 骨骼肌运动
–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 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
-7-
前角核团
-8-
• 侧角(柱)
– 见于胸髓和上3节腰髓(T1~L3),由交感 神经节前神经元构成。
前索间的纤维横越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
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
-14-
白质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根据其起止来命名。 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传入脑; 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
下传到脊髓; 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靠灰质分布,
anterior gray commissure
白质 white matter 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 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 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 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ure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5-终室 terminal ventricle
侧束
锥体细胞
锥体 后部 角细胞
皮 质 脊 髓 中央前回大 无
前 正 对侧灰 对侧上下肢肌
前束
锥体细胞
中裂 质 前
两侧 角
网 状 脊 髓 脑 桥 和 延 髓 - × 前索和 前角细 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肌
1)脊髓小脑后束 2)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 非意识性(反射性)本体感觉 (3)脊髓丘脑束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
-18-
传导束
起始
交 叉 行程 部位
终止
功能
薄束
T5以下
无
后索
薄束核 深感觉(同侧)、精
细触觉
楔束
T4以上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1)皮质脊髓侧束(交叉) 2)皮质脊髓前束(部分不交叉)
(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交叉) (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不交叉) (4)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
肌的运动控制
-20-
传导束
起始
交 叉 行程 终止
功能
部位
皮 质 脊 髓 中 央 前 回 大 延 髓 侧索 脊髓前 同侧上下肢肌
6条沟:
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
-2-
后正中沟 颈膨大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终丝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终丝 filum terminale 马尾 cauda equina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
后正中沟 脊髓圆锥
第一胝神经
神经系统
第十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第二节 脑
-1-
第一节 脊 髓 spinal cord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
-4-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 central canal 前角(柱)anterior horn 后角(柱)posterior horn 侧角(柱)lateral horn 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 中央灰质 灰质后连合
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
灰质前连合
• 后角(柱):
– 由中间神经元(4群细胞)组成,接受后根脊神经
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并传导神经冲动。
-9-
后角核团
-10-
脊髓后角核团
名称
位置
接受
发出纤维
作用
后角边缘核 脊髓全长 传入纤维 进入侧索
后根
-3-
前根
终丝 马尾
终丝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 围的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 C1 ~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T9 ~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 -L5 (T10-12)与第10-12胸椎相对 S1 ~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
节段间联系
胶状质
脊髓全长 传入纤维 背外侧束
后角固有核 脊髓全长 传入纤维 脊髓丘脑束
节段间联系 同侧浅感觉
胸核(背核) C8—L3 传入纤维 脊髓小脑后束 非意识深感觉
-11-
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Rexed 分层)
-12-
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板层 Ⅰ Ⅱ Ⅲ、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颈 网状核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背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骶副交感核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前角内侧核 前角外侧核 中央灰质
-13-
白质 White matter
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前、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在中央管前方,左右
完成脊髓反射。
-15-
脊髓横断面(上、下行纤维束)
-16-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 T5 以下 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T4 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和精细触觉(同侧)
-17-
薄束 楔束
(2)脊髓小脑束 spinocerebellar tract
无
后索
楔束核 深感觉 (同侧)精
细触觉
脊 髓 小 脑 胸 核 ( L2 以 无
后束
上)
侧索
小脑
躯干下肢深感觉(非 意识)
脊 髓 小 脑 腰 骶 膨 大 基 × - 侧索
前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底部
脊髓
小脑
躯干下肢深感觉(非 意识)
脊 髓 丘 脑 I、IV、V 束
×白 质前 连合
前、侧 索
丘脑
躯干四肢浅感觉(对 侧)
-19-
脊髓颈段
脊髓胸段
-6-
脊髓腰段
脊髓骶段
灰质 gray matter
• 前角(柱):由运动神经元组成,支配 骨骼肌运动
–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 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
-7-
前角核团
-8-
• 侧角(柱)
– 见于胸髓和上3节腰髓(T1~L3),由交感 神经节前神经元构成。
前索间的纤维横越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
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
-14-
白质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根据其起止来命名。 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传入脑; 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
下传到脊髓; 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靠灰质分布,
anterior gray commissure
白质 white matter 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 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 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 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ure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5-终室 terminal ventricle
侧束
锥体细胞
锥体 后部 角细胞
皮 质 脊 髓 中央前回大 无
前 正 对侧灰 对侧上下肢肌
前束
锥体细胞
中裂 质 前
两侧 角
网 状 脊 髓 脑 桥 和 延 髓 - × 前索和 前角细 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肌
1)脊髓小脑后束 2)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 非意识性(反射性)本体感觉 (3)脊髓丘脑束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
-18-
传导束
起始
交 叉 行程 部位
终止
功能
薄束
T5以下
无
后索
薄束核 深感觉(同侧)、精
细触觉
楔束
T4以上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1)皮质脊髓侧束(交叉) 2)皮质脊髓前束(部分不交叉)
(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交叉) (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不交叉) (4)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
肌的运动控制
-20-
传导束
起始
交 叉 行程 终止
功能
部位
皮 质 脊 髓 中 央 前 回 大 延 髓 侧索 脊髓前 同侧上下肢肌
6条沟:
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
-2-
后正中沟 颈膨大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终丝
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终丝 filum terminale 马尾 cauda equina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
后正中沟 脊髓圆锥
第一胝神经
神经系统
第十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第二节 脑
-1-
第一节 脊 髓 spinal cord
一、位置和外形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
-4-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 central canal 前角(柱)anterior horn 后角(柱)posterior horn 侧角(柱)lateral horn 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 中央灰质 灰质后连合
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
灰质前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