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数据结构实验三

合集下载

南邮操作系统实验三

南邮操作系统实验三

南邮操作系统实验三实验报告( 2014/ 2015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教程实验名称页面调度算法的模拟实现实验时间2014 年12 月 3 日指导单位计算机软件学院指导教师徐鹤学生姓名楚灵翔班级学号B12040731 学院(系) 计算机学院专业软件工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页面调度算法的模拟实现指导教师徐鹤实验类型上机实验学时 2 实验时间2014.12.3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模拟实现页面调度算法中的FIFO、LRU和OPT算法2、进程的页面请求序列,即一系列页面号(页面号用整数表示,用空格作为分隔符),用来模拟待换入的页面;3、输出要求:显示缺页的总次数和缺页中断率二、实验环境(实验设备)VMware Workstation,Ubuntu三、实验过程描述#define n 12#define m 3int page[n]; //保存需要访问的页面int i,j,q,mem[m]={0},List[m][n],sum;char flag,f[n];void Init();void FIFO();void LRU();void main(){cout<<"*********************实验***********************"<<endl;< bdsfid="127" p=""></endl;<> cout<<" ┏━━━━━━━━━━━━━━━━━━━━━━━┓"<<endl;< bdsfid="129" p=""></endl;<>cout<<" ┃页面调度算法的模拟实现┃"<<endl;< bdsfid="131" p=""></endl;<>cout<<" ┠───────────────────────┨"<<endl;< bdsfid="133" p=""></endl;<>cout<<" ┃先进先出算法FIFO ┃"<<endl;< bdsfid="135" p=""></endl;<>cout<<" ┃最近追少使用算法LRU ┃"<<endl;< bdsfid="137" p=""></endl;<>cout<<" ┗━━━━━━━━━━━━━━━━━━━━━━━┛"<<endl;< bdsfid="139" p=""></endl;<>cout<<" 请输入页面访问序列:\n"<<" ";for(i=0;i<n;i++)< bdsfid="142" p=""></n;i++)<>cin>>page[i];cout<<endl;< bdsfid="145" p=""></endl;<>FIFO();Init();LRU();}void Init() //初始化函数{sum=0; //初始化计算缺页次数的变量for(int i=0;i<m;i++)< bdsfid="153" p=""></m;i++)<>mem[i]=0;for(i=0;i<m;i++)< bdsfid="156" p=""></m;i++)<>for(j=0;j<n;j++)< bdsfid="158" p=""></n;j++)<>List[i][j]=0;}void FIFO(){for(i=0;i<="">{q=0;while((page[i]!=mem[q])&&(q!=m))q++;if(q==m)flag='*'; //缺页,则置标志flag为'*' elseflag=' ';if(flag=='*'){for(j=m-1;j>0;j--) //淘汰最先调入的页面调入当前访问的mem[j]=mem[j-1];mem[0]=page[i];}for(j=0;j<m;j++)< bdsfid="178" p=""></m;j++)<>List[j][i]=mem[j];f[i]=flag;}cout<<" 0代表为空,*代表有缺页:\n";cout<<endl;< bdsfid="184" p=""></endl;<>cout<<"-----------FIFO算法结果------------"<<endl;< bdsfid="186" p=""></endl;<>for(i=0;i<m;i++)< bdsfid="188" p=""></m;i++)<>{for(j=0;j<n;j++)< bdsfid="191" p=""></n;j++)<>cout<<list[i][j]<<" ";<="" bdsfid="193" p=""></list[i][j]<<"> cout<<endl;}< bdsfid="195" p=""></endl;}<>for(i=0;i<n;i++)< bdsfid="197" p=""></n;i++)<>{if(f[i]=='*')sum++;cout<<f[i]<<" ";<="" bdsfid="202" p=""></f[i]<<">}cout<<"\n-----------------------------------"<<endl;<bdsfid="205" p=""></endl;<>cout<<"缺页次数是:"<<sum<<"缺页率是:"<<<endl;<="" bdsfid="207" p=""></sum<<"缺页率是:"<}void LRU(){for(i=0;i<="">{q=0;while((page[i]!=mem[q])&&(q!=m))q++;if(q==m)flag='*'; //缺页,则置标志flag为'*'elseflag=' ';for(j=q;j>0;j--)mem[j]=mem[j-1];mem[0]=page[i];for(j=0;j<m;j++)< bdsfid="225" p=""></m;j++)<>List[j][i]=mem[j];f[i]=flag;}cout<<endl;< bdsfid="229" p=""></endl;<>cout<<"------------LRU算法结果------------"<<endl;< bdsfid="231" p=""></endl;<>for(i=0;i<m;i++)< bdsfid="233" p=""></m;i++)<>{for(j=0;j<n;j++)< bdsfid="236" p=""></n;j++)<>cout<<list[i][j]<<" ";<="" bdsfid="238" p=""></list[i][j]<<"> cout<<endl;< bdsfid="240" p=""></endl;<>}for(i=0;i<n;i++)< bdsfid="243" p=""></n;i++)<>{if(f[i]=='*')sum++;cout<<f[i]<<" ";}<="" bdsfid="248" p=""></f[i]<<">cout<<endl;< bdsfid="250" p=""></endl;<>cout<<"-----------------------------------"<<endl;<bdsfid="252" p=""></endl;<>cout<<"缺页次数是:"<<sum<<"缺页率是:"<<<=""></sum<<"缺页率是:"<实验结果:四、实验小结(包括问题和解决方法、心得体会、意见与建议等)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于页面调度算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南邮ACM算法与数据结构设计(2010-2011-2实验三简评)

南邮ACM算法与数据结构设计(2010-2011-2实验三简评)

实验(作业) 实验(作业)三简评
D、五位以内的对称素数
来源: 来源: 第1187题 题 题目描述: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对称且不大于五位数的素数。 题目描述: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对称且不大于五位数的素数。 输入描述:输入数据含有不多于50个的正整数 个的正整数(0<n<232)。 输入描述:输入数据含有不多于 个的正整数 。 输出描述:对于每个n,如果该数是不大于五位数的对称素数, 输出描述:对于每个 ,如果该数是不大于五位数的对称素数,则输出 “Yes”,否则输出“No”。每个判断结果单独列一行。 ,否则输出“ 。每个判断结果单独列一行。 输入样例
实验(作业) 实验(作业)三简评
C、完数
来源: 来源: 第1190题 题 题目描述:自然数中,完数寥若晨星,请在从 到某个整数范围中打印出 题目描述:自然数中,完数寥若晨星,请在从1到某个整数范围中打印出 所有的完数来。所谓“完数”是指一个数恰好等于它的所有不同因子之和。 所有的完数来。所谓“完数”是指一个数恰好等于它的所有不同因子之和。 例如, 是完数 因为6=1+2+3。而24不是完数,因为 是完数, 不是完数, 例如,6是完数,因为 。 不是完数 因为24≠1+2+3+4+6+8+12 =36。 。 输入描述:输入数据中含有一些整数 ( < < 输入描述:输入数据中含有一些整数n(1<n<10000)。 )。 输出描述:对于每个整数 ,输出所有不大于n的完数 每个整数n的输出 的完数。 输出描述:对于每个整数n,输出所有不大于 的完数。每个整数 的输出 引导, 由n引导,跟上冒号,然后是由空格开道的一个个完数,每个 的完数列表 引导 跟上冒号,然后是由空格开道的一个个完数,每个n的完数列表 应占独立的一行。 应占独立的一行。 输入样例

南邮_数据结构课后习题答案讲解

南邮_数据结构课后习题答案讲解

?
?
?1 4 7 ?
?
?
?4 4 9 ?
?4 4 9 ?
4.7 求对题图4-1的稀疏矩阵执行矩阵转置时数组
num[]和k[]的值。
col
0
1
2
3
4
num[col] 1
0
2
1
2
k[col]
0
1
1
3
4
2020/2/8
14
第六章 习题讲解
6-2. 对于三个结点 A,B和C,可分别组成多少不同 的无序树、有序树和二叉树?
int i,j,sum=0;
for (i=0;temp[i]<x&&i<n;i++); //找到首个大于等于 x的元素位置 i
if(i>n-1) return; //没有符合条件的元素
ffoorr ((jj==ii;;ljs<tn[j;]<) =y&&j<n;j++); if (lst[j]>y//)找到首个//大大于于yy的的元元素素前位移置 j
?0 0 ???3 0
6 0
0 0
0? 7??
行三元组:???10
2 0
6 ?列三元组:?1
? 3??
??0
0 2
?3?
6
? ?
? 0 0 0 0 0?
?1 4 7 ?
?3 2 ?8?
? ?
0
0 ? 8 10 0??
??3 2 ?8??
??3
3
10
? ?
?? 0 0 0 0 9??
?3 3 10 ?
(2)void Search_Delete(List *lst, T x,T y)

南邮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3

南邮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3

通达学院课内实验报告课程名:系统分析与设计任课教师:刘影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号:姓名:二○一四至二○一五年度第二学期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链和消息的创建:在协作图中添加“Administrator”类对象“)序列图和协作图的转换:双击浏览器中要转换的协作图,选择菜单栏中“活动图的建模——借阅者借书活动图首先要确定要为哪个对象建模和明确所需要建立模型核心问题。

们确定需要建模的系统的用例,以及用例的参与者。

对于“借阅者借书”的用例来说,参与者是借阅者和图书管理员,借阅者通过图书管理员来进行借书活动,涉及的用例是借书。

)创建活动图:右击浏览器中的“Logic View”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在“Logical View”下会创建“State/Activity Model)绘制泳道:在“借阅者借书活动图”中创建“借阅者”和“图书管理员”这两个泳道,具体方法如下:单击工具栏中相应按钮,在图形编辑区域单击,可以创建默认名为其他活动状态与分支可按照上述方法绘制,完整的“借阅者借书”活动图如下图所示:状态图的建模——图书状态图一.确定状态间的实体以及实体的状态对于图书管理系统而言,最需要的建模实体就是图书的状态,添加,被预定,被借阅,被删除。

当确定了需要建模的实体,并找出了实体的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以及其他相关状态后,找出相关状态间的事件和转换,它们间的转换规则是:刚被购买后的新书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员添加成为能够被借阅的图书。

图书被预定后成为被预定状态。

)绘制转换:单击工具栏中相应图标,单击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拖动。

)绘制事件:双击“图书状态图”图形编辑区域中刚建好的转换,在弹出的“其余状态和事件可按照上述方法依次绘制。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3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3

实验三——图一、实验目的1.掌握图的基本概念;2.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及其建立算法;3.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及其应用。

二、实验内容1.对给定的图G,设计算法输出从V0出发深(广)度遍历图G的深(广)度优先搜索序列;2.设计算法输出给定图G的连通分量个数及边(或弧)的数目。

三、实验预习内容在实验中要用到这几个函数:typedef struct 邻接矩阵的创建,Locate函数去查找,create 函数创建图,定义两个指针firstadj,nextadj找寻临接点和下一个临接点,void dfs函数从某一点开始遍历,void dfsgraph进行图的遍历算法,然后就是main 函数。

四、上机实验1.实验源程序。

#include<>#define max 80int num1=0,num2=0;bool visited[max]; ."<<"\n\ number of bian"<<endl;cout<<"Please choose:";cin>>choice;switch(choice){case 1:creat(G);break;case 2:{dfsgraph(G);cout<<endl;};break;case 3:cout<<num1<<endl;break;case 4:cout<<num2/2<<endl;break;}cout<<"Continue(Y/N):";cin>>ctinue;if(ctinue=='Y'||ctinue=='y')flag=1;else flag=0;}}2.实验结果(截图)。

开始界面:创建函数界面:输出创建的函数:输出创建函数的连通分量:输出创建函数的边数:五、实验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结果或其它)在这两个实验中,对locate 函数的编写存在问题,不知道自己怎么去定位,函数该怎么样编写后来用这样编写就可以了。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三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三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三南京邮电大学数据结构实验三、链表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理解链表的概念,掌握链表的基本操作,包括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和遍历。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链表的定义与创建1.1 链表的概念链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由一系列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链表可以分为单链表、双链表和循环链表等不同类型。

本次实验将创建一个单链表。

1.2 链表节点的定义链表节点包含两个成员变量,分别是数据域和指针域。

数据域用于存储节点的数据,指针域指向下一个节点。

1.3 链表的创建在主函数中创建一个空链表,并添加一些初始数据,用于后续的操作。

2、链表的插入操作2.1 插入节点的位置链表的插入操作需要指定节点插入的位置,可以在链表的头部、尾部或者中间插入新节点。

2.2 插入节点的操作根据所选位置,在链表中插入新节点,并更新相应的指针。

3、链表的删除操作3.1 删除节点的位置链表的删除操作需要指定节点删除的位置,可以删除头节点、尾节点或者中间节点。

3.2 删除节点的操作根据所选位置,删除链表中的节点,并更新相应的指针。

4、链表的遍历操作通过循环遍历链表的所有节点,并输出每个节点的数据。

附件说明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附件1:源代码附件2:实验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数据结构:数据的存储方式和操作组成的集合。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中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

2、链表:链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由一系列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3、节点:链表中的一个元素,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4、数据域:节点中存储的数据。

5、指针域:节点中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6、插入操作:在链表中插入一个新节点。

7、删除操作:从链表中删除一个节点。

8、遍历操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访问链表中的所有节点。

全文结束。

数据结构实验三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三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三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实验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掌握树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实现一个树的数据结构,并对其进行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同时还需要实现树的遍历算法,包括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二、实验原理树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结点和边组成。

树的每个结点都可以有多个子结点,但是每个结点只有一个父结点,除了根结点外。

树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和查找。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二叉树作为实现树的数据结构。

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每个结点最多只有两个子结点。

根据二叉树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递归的方式实现树的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

三、实验过程1. 实现树的数据结构首先,我们需要定义树的结点类,包括结点值、左子结点和右子结点。

然后,我们可以定义树的类,包括根结点和相应的操作方法,如插入、删除和查找。

2. 实现插入操作插入操作是将一个新的结点添加到树中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实现插入操作。

具体来说,如果要插入的值小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将其插入到左子树中;如果要插入的值大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将其插入到右子树中。

如果当前结点为空,则将新的结点作为当前结点。

3. 实现删除操作删除操作是将指定的结点从树中移除的过程。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实现删除操作。

具体来说,如果要删除的值小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在左子树中继续查找;如果要删除的值大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在右子树中继续查找。

如果要删除的值等于当前结点的值,则有三种情况:- 当前结点没有子结点:直接将当前结点置为空。

- 当前结点只有一个子结点:将当前结点的子结点替代当前结点。

- 当前结点有两个子结点:找到当前结点右子树中的最小值,将其替代当前结点,并在右子树中删除该最小值。

4. 实现查找操作查找操作是在树中寻找指定值的过程。

同样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实现查找操作。

具体来说,如果要查找的值小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在左子树中继续查找;如果要查找的值大于当前结点的值,则在右子树中继续查找。

北邮数据结构第三次实验-实验报告

北邮数据结构第三次实验-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三——栈和队列学生姓名:班级:班内序号:学号:日期:1.实验要求1.1 实验目的通过选择下面两个题目之一进行实现,掌握如下内容:➢掌握二叉树基本操作的实现方法➢了解赫夫曼树的思想和相关概念➢学习使用二叉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实验内容根据二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使用二叉链表实现一个二叉树。

二叉树的基本功能:1、二叉树的建立2、前序遍历二叉树3、中序遍历二叉树4、后序遍历二叉树5、按层序遍历二叉树6、求二叉树的深度7、求指定结点到根的路径8、二叉树的销毁9、其他:自定义操作编写测试main()函数测试线性表的正确性2. 程序分析2.1 二叉链表2.2 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示意图2.3 关键算法分析2.3.1算法1:void create(Binode<T> *&R, T data[], int i);[1] 算法功能:创建一个二叉树[2] 算法基本思想:通过构造函数创建一个二叉树,构造函数通过调用函数create()创建二叉树,关于函数create()的伪代码:1.定义根指针,输入节点储存的data,若输入“#”,则该节点为空;2.申请一个新节点,判断它的父结点是否不为空,如果不为空在判断其为左或者右孩子,并把地址付给父结点,把data写入。

[3] 算法空间、时间复杂度:O(n)[4] 代码逻辑(可用伪代码描述):if(data[i-1]!=0){R = new Binode<T>;R->data= data[i-1];R->lch = R->rch = NULL;create(R->lch, data,2*i);create(R->rch, data, 2*i+1);}2.3.2算法2:void Destroy(Binode<T> *R);[1] 算法功能:二叉树的销毁[2] 算法基本思想:采用后序遍历的方法,释放节点。

南邮数据结构上机实验三图的基本运算及飞机换乘次数最少问题

南邮数据结构上机实验三图的基本运算及飞机换乘次数最少问题

实验报告(2015 / 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数据结构A实验名称图的基本运算及飞机换乘次数最少问题实验时间2016 年 5 月19 日指导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指导教师骆健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学院(系) 管理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习题名:图的基本运算班级姓名学号日期2016.05.19一、问题描述验证教材中关于在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不同的储存结构上实现图的基本运算的算法(见程序9.1~程序9.8),在邻接矩阵存储结构上实现图的深度和广度优先遍历算法,设计主函数,测试上述运算。

二、概要设计文件graph.cpp中在该文件中定义图数据结构的抽象模板类Graph。

邻接矩阵类MGraph是从抽象类Graph派生得来,邻接表类LGraph也是从抽象类Graph派生得来。

主函数的代码如图所示。

三、详细设计1.类和类的层次设计程序定义了Graph类,以及邻接矩阵类MGraph和邻接表类LGraph以及循环列表类SeqQueue。

邻接矩阵类MGraph继承了Graph的数据成员n和e,重载了Graph的纯虚函数。

保护数据成员T** a指向动态生成的二维数组,用以存储邻接矩阵。

邻接表类LGraph也继承了Graph的数据成员n和e及重载了Graph的纯虚函数,边结点由类ENode定义,每个结点有三个域adjVex、w和nextArc。

邻接表的表头组成为一维数组,a是指向该数组的指针。

(a)循环队列类(b)模版类Graph, MGraph和LGraph2.核心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用栈来实现:1)把根节点压入栈中2)每次从栈中弹出一个元素,搜索所有在它下一级的元素,把这些元素压入栈中。

并把这个元素记为它下一级元素的前驱3)找到所要找的元素时结束程序4)如果遍历整个树还没有找到,结束程序广度优先搜索使用队列来实现:1)把根节点放到队列的末尾2)每次从队列的头部取出一个元素,查看这个元素所有的下一级元素,把它们放到队列的末尾。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和算法设计能力,提高对数据结构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实验内容。

1. 实验一,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本次实验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并通过实际编程操作来加深对线性表的理解。

2. 实验二,栈和队列的应用。

在实验二中,我们通过实际编程操作来学习栈和队列的应用,包括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栈的应用、队列的应用等内容。

3. 实验三,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实验三中,我们学习了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树的遍历、二叉树的建立和遍历等内容,并通过实际编程操作来加深对树和二叉树的理解。

4. 实验四,图的基本操作。

最后,我们学习了图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包括图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等内容,并通过实际编程操作来加深对图的理解。

二、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掌握了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然后,我们通过实际编程操作来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并通过调试和修改程序来提高对数据结构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团队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了实验任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掌握了线性表、栈、队列、树、二叉树和图的基本操作,并通过实际编程操作加深了对数据结构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对数据结构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数据结构的理解,还提高了对数据结构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

南邮数据库实验报告

南邮数据库实验报告

南邮数据库实验报告一、引言数据库是存储、管理和操作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

它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让我们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技术。

3.学习SQL语言的编写和查询。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1.数据库的创建和设计根据给定的需求,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包括学生表、课程表、成绩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们使用SQL语句创建这些表,并插入测试数据进行测试。

2.SQL查询操作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SQL语句进行基本的查询操作。

包括简单的SELECT语句、WHERE条件查询、多表连接查询等。

通过这些查询语句,我们可以方便地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3.实验总结和思考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思考。

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经验,思考数据库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数据库研究的展望等。

四、实验过程1.数据库的创建和设计我们首先根据需求,确定了数据库的表结构,包括学生表(Student)、课程表(Course)和成绩表(Score)。

学生表包括学生学号(id)、姓名(name)、性别(gender)等信息;课程表包括课程编号(id)、课程名称(name)等信息;成绩表包括学生学号(student_id)、课程编号(course_id)和成绩(score)等信息。

然后,我们使用SQL语句创建这些表,并插入测试数据。

2.SQL查询操作我们学习了常用的SQL查询语句,如SELECT、FROM、WHERE等。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数据的查询和筛选。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以下SQL语句查询所有学生的信息:SELECT * FROM Student;还可以使用以下SQL语句查询指定学生的姓名和性别: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多表连接查询,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将多个表连接在一起,获取需要的信息。

国家开放大学《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实验3 ——栈、队列、递归设计)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报告(实验3 ——栈、队列、递归设计)参考答案
}
/*判队空*/
int QueueEmpty(SeqQueue *sq)
{
if(sq->rear==sq->front)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循环队列入队*/
void InQueue(SeqQueue *sq,ElemType x)
{
if ((sq->rear+1)%MaxSize==sq->front) /*队满*/
InitStack(s);
printf("(2)栈为%s\n",(StackEmpty(s)?"空":"非空"));
printf("(3)输入要进栈的数据个数:");
scanf("%d",&n);
printf("依次输入进栈的%d个整数:",n);
/*数据依次进栈*/
for(i=0; i<n; i++)
{
printf("循环队列已空,不能进行出队操作!\n");
exit(1);
}
else{
x=sq->data[sq->front];
sq->front=(sq->front+1)%MaxSize;
return x;
}
}
/*取队头元素*/
ElemType GetQueue(SeqQueue *sq)
{
void InitQueue(SeqQueue *sq); /*初始化队列*/
int QueueEmpty(SeqQueue *sq); /*判队空*/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三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三

实验报告(2015 / 2016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数据结构实验名称图的基本运算及飞机换乘次数最少问题实验时间2015 年12 月 4 日指导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指导教师黄海平学生姓名陈明阳班级学号Q14010119 学院(系)贝尔英才专业信息科技强化班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图的基本运算及飞机换乘次数最少问题指导教师黄海平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学时 4 实验时间12。

4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飞机最少换乘次数问题。

(1)设有n个城市,编号为0~n-1,m条航线的起点和终点由用户输入提供。

寻找一条换乘次数最少的线路方案。

(2)参考:可以使用有向图表示城市间的航线;只要两城市间有航班,则图中这两点间存在一条权值为1的边;可以使用Dijkstra算法实现。

二、实验环境(实验设备)VSUAL STUDIO2015三、实验原理及内容对象视图:源代码:Graph。

h#include<iostream>#include<string.h〉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INF = 2147483647;enum ResultCode { Underflow,Duplicate,Failure,Success, NotPresent,OutOfBounds};template <class T〉class Graph//抽象类{public:virtual ResultCode Insert(int u, int v,T w) = 0;virtual ResultCode Remove(int u, int v) = 0;virtual bool Exist(int u, int v)const = 0;protected:int n, e;};template <class T>class MGraph :public Graph〈T> //邻接矩阵类{public:MGraph(int mSize, const T noedg);~MGraph();ResultCode Insert(int u,int v,T w);ResultCode Remove(int u,int v);bool Exist(int u,int v)const;int Choose(int*d, bool *s);void Dijkstra(int v,T *d, int*path);protected:T **a;T noEdge;};template〈class T〉MGraph〈T>::MGraph(int mSize, const T noedg){n = mSize;e = 0;noEdge = noedg;a = new T*[n];for(int i = 0; i〈n; i++){a[i] = new T[n];for(int j = 0; j〈n; j++)a[i][j] = noEdge;a[i][i] = 0;}}template〈class T>MGraph〈T>::~MGraph(){for (int i = 0; i〈n; i++)delete[]a[i];delete[]a;}template <class T〉ResultCode MGraph〈T>::Insert(int u, int v,T w){if (u<0 || v〈0 ||u>n — 1 || v〉n — 1 ||u == v)return Failure;if(a[u][v] != noEdge)return Duplicate;a[u][v] = w;a[v][u] = w;e++;return Success;}template〈class T〉ResultCode MGraph<T>::Remove(int u, int v){if(u<0 ||v〈0 ||u〉n — 1 ||v〉n - 1 ||u == v)return Failure;if (a[u][v] == noEdge)return NotPresent;a[u][v] = noEdge;a[v][u] = noEdge;e—-;return Success;}template〈class T〉bool MGraph〈T〉::Exist(int u,int v)const{if(u<0 || v<0 || u>n - 1 || v>n - 1 || u == v|| a[u][v] == noEdge) return false;return true;}template <class T>int MGraph<T>::Choose(int*d,bool *s) //求最小d[i]{int i, minpos;T min;min = INF;minpos = -1;for(i = 0; i<n; i++)if(d[i]〈= min&&!s[i]){min = d[i];minpos = i;}return minpos;}template <class T〉void MGraph〈T>::Dijkstra(int v,T*d,int *path)//迪杰斯特拉算法{int i, k, w;if (v〈0 ||v〉n — 1)throw OutOfBounds;bool *s = new bool[n];for(i = 0; i<n; i++){s[i] = false;d[i] = a[v][i];if(i != v&&d[i]<INF)path[i] = v;elsepath[i] = -1;}s[v] = true;d[v] = 0;for (i = 1; i〈n; i++){k = Choose(d, s);s[k] = true;for(w = 0; w<n; w++)if (!s[w]&& (d[k] + a[k][w])<d[w]){d[w] = d[k] + a[k][w];path[w] = k;}}}源.cpp#include<iostream〉#include<string。

南邮数据库实验三

南邮数据库实验三

实验报告( 2012 / 2013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实验名称DBMS的数据库保护实验时间2013 年 5 月24 日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指导教师张少娴学生姓名王建峰班级学号10001110 学院(系) 通达学院专业信息安全在oracle中,授权语句不支持如同garnt select(属性名列表) on <表名> to 用户名这样的格式,所以先建视图,然后再对视图设存取控制权限。

CONNECT SCOTT/TIGER;create view vemp(empno,ename,deptno) as select empno,ename,deptno from emp;grant select on vemp to public;(2)用户U1拥有对表emp的删除权限和对奖金(comm)的修改权限,并具备转授这些权限的权力。

grant delete,update(comm) on emp to u1 with grant option; scott用户状态下(在scott用户下输入DESC EMP 查看emp表的结构)(3)用户U1授予用户U2对员工表的删除权。

以U1身份进入:connect u1/abcgrant delete on scott.emp to u2;(4)回收用户U1和用户U2对员工表的删除权。

Connect scott/tigerrevoke delete on emp from U1; (不需要对U2 操作级联回收删除权限)3.创建新用户,为其授予对SCOTT用户的EMP表的所有操作权限。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emp to u1 with grant option;4.观察多事务并发时的数据库保护效果,理解锁机制的工作原理。

(1)分别以scott和自己的用户名登录数据库(自己用户要重新打开一个窗口U1 ABC)各自输入命令:set auto off(2)scott在事务1中将10号部门所有员工工资增加200元图 1(3)自己的用户在事务2中将工号以77开头的员工工资(在U1中操作)增加300元。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南邮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南邮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背景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研究了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方式,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南京邮电大学数据结构实验的学习和实践,加深对数据结构相关概念和算法的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涉及到以下几个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1. 线性表:线性表是最简单的一种数据结构,它包括顺序表和链表两种实现方式。

我们需要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等,并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线性表的理解。

2. 栈和队列:栈和队列是两种特殊的线性表,它们的插入和删除操作都受限制。

我们需要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并通过实例分析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二叉树:二叉树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它具有良好的递归性质。

我们需要实现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等操作,并通过实例研究二叉树在排序和搜索问题中的应用。

4. 图:图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边组成。

我们需要实现图的创建、遍历和最短路径等操作,并通过实例研究图在网络和路径规划等问题中的应用。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相关的数据结构概念和算法原理,并通过编程语言实现了上述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内存泄漏、指针操作错误等,但通过调试和修改代码,最终成功实现了各个数据结构的功能。

在实验结果方面,我们通过自己编写的测试用例对实现的数据结构进行了验证。

例如,对于线性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我们分别测试了在表头、表尾和表中插入或删除元素的情况,并验证了操作的正确性。

对于二叉树的遍历操作,我们通过构建不同形态的二叉树,验证了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的正确性。

四、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掌握了数据结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数据结构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2015 / 2016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数据结构实验名称图的基本运算及飞机换乘次数最少问题实验时间2015 年12 月 4 日指导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指导教师黄海平学生姓名陈明阳班级学号Q14010119 学院(系) 贝尔英才专业信息科技强化班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图的基本运算及飞机换乘次数最少问题指导教师黄海平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学时 4 实验时间12.4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飞机最少换乘次数问题。

(1)设有n个城市,编号为0~n-1,m条航线的起点和终点由用户输入提供。

寻找一条换乘次数最少的线路方案。

(2)参考:可以使用有向图表示城市间的航线;只要两城市间有航班,则图中这两点间存在一条权值为1的边;可以使用Dijkstra算法实现。

二、实验环境(实验设备)VSUAL STUDIO2015三、实验原理及内容对象视图:源代码:Graph.h#include<iostream>#include<string.h>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INF = 2147483647;enum ResultCode { Underflow, Duplicate, Failure, Success, NotPresent, OutOfBounds }; template <class T>class Graph//抽象类{public:virtual ResultCode Insert(int u, int v, T w) = 0;virtual ResultCode Remove(int u, int v) = 0;virtual bool Exist(int u, int v)const = 0;protected:int n, e;};template <class T>class MGraph :public Graph<T> //邻接矩阵类{public:MGraph(int mSize, const T noedg);~MGraph();ResultCode Insert(int u, int v, T w);ResultCode Remove(int u, int v);bool Exist(int u, int v)const;int Choose(int *d, bool *s);void Dijkstra(int v, T *d, int *path);protected:T **a;T noEdge;};template <class T>MGraph<T>::MGraph(int mSize, const T noedg){n = mSize;e = 0;noEdge = noedg;a = new T*[n];for (int i = 0; i<n; i++){a[i] = new T[n];for (int j = 0; j<n; j++)a[i][j] = noEdge;a[i][i] = 0;}}template <class T>MGraph<T>::~MGraph(){for (int i = 0; i<n; i++)delete[]a[i];delete[]a;}template <class T>ResultCode MGraph<T>::Insert(int u, int v, T w){if (u<0 || v<0 || u>n - 1 || v>n - 1 || u == v)return Failure;if (a[u][v] != noEdge)return Duplicate;a[u][v] = w;a[v][u] = w;e++;return Success;}template <class T>ResultCode MGraph<T>::Remove(int u, int v){if (u<0 || v<0 || u>n - 1 || v>n - 1 || u == v)return Failure;if (a[u][v] == noEdge)return NotPresent;a[u][v] = noEdge;a[v][u] = noEdge;e--;return Success;}template<class T>bool MGraph<T>::Exist(int u, int v)const{if (u<0 || v<0 || u>n - 1 || v>n - 1 || u == v || a[u][v] == noEdge)return false;return true;}template <class T>int MGraph<T>::Choose(int *d, bool *s) //求最小d[i]{int i, minpos;T min;min = INF;minpos = -1;for (i = 0; i<n; i++)if (d[i] <= min&&!s[i]){min = d[i];minpos = i;}return minpos;}template <class T>void MGraph<T>::Dijkstra(int v, T *d, int *path) //迪杰斯特拉算法{int i, k, w;if (v<0 || v>n - 1)throw OutOfBounds;bool *s = new bool[n];for (i = 0; i<n; i++){s[i] = false;d[i] = a[v][i];if (i != v&&d[i]<INF)path[i] = v;elsepath[i] = -1;}s[v] = true;d[v] = 0;for (i = 1; i<n; i++){k = Choose(d, s);s[k] = true;for (w = 0; w<n; w++)if (!s[w] && (d[k] + a[k][w])<d[w]){d[w] = d[k] + a[k][w];path[w] = k;}}}源.cpp#include<iostream>#include<string.h>#include"Graph.h"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int n, m;cout <<"请输入城市个数:";cin >> n;cout <<"请输入航线条数:";cin >> m;MGraph<int>A(n, INF);int c, f;cout <<"请输入每条航线的起点和终点: "<< endl;for (int i = 0; i<m; i++){cout <<"航线"<< i + 1 <<": ";cin >> c >> f;A.Insert(c, f, 1);}char s;do {int v, w;cout <<"请输入你的起点和终点:";cin >> v >> w;while (v<0 || w<0 || w>n - 1 || v>n - 1){cout <<"输入错误!,没有该城市:";cin >> v >> w;}int *b = new i nt[n];int *d = new i nt[n];int *path = new i nt[n];A.Dijkstra(v, d, path);int e = n - 1;int j, i,k = 0;for (j = 0; j<n; j++)b[j] = -2;if (w != v){j = w;while (path[j] != -1){b[e] = path[j];e--;j = path[j];}if (e == n - 1 || d[j] == INF)cout <<"这两点间无线路!"<< endl;else{cout <<"从"<< v <<"城市到"<< w <<"城市的换乘次数最小的线路方案为:";for (k = 0; k<n; k++){if (b[k] != -2)cout << b[k] <<",";}cout << w << endl;}}if (w == v)cout <<"看来你钱比较多"<< endl;delete[]b;delete[]d;delete[]path;cout <<"请问是否继续查询路线?请输入Y/N:";cin >> s;while (s != 'Y'&&s != 'y'&&s != 'n'&&s != 'N'){cout <<"请问是否继续查询路线?请输入Y/N:";cin >> s;}} while (s == 'Y' || s == 'y');return 0;}运行截图:实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