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教中学》读书有感
最新《我在美国上中学》读后感750字 读后感随笔
《我在美国上中学》读后感750字读完巩昂的《我在美国上中学》高中卷一书,感觉非常好。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一直很想知道别人是如何学习,其他国家的学生是怎样的学习状态,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的那么辛苦,但是学习成绩却很一般,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在一些方面却发展得非常成功。
这本书的作者巩昂,就深刻形象的告诉了我他的学习生活。
作者2岁就随父母移居美国,他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接受了中学教育,他的文字带我们走进一个美国中学生的生活。
他以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充满时代气息的美国素质教育实例,叙述了美国中学生在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育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
这本书从细节和过程上让我们了解了美国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不仅适合中学生读,对我们教师来讲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现在国内正在推行新的课程改革,课改的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许多教师还是不太理解,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对于如何设计一堂探究性的课,在执行上更是五花八门,巩昂的书中提供了许多实例。
美国的探究式教学表面看来有点凌乱,没有我们国家那种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掌握的知识远远大于我们传统的那种教与授的学习方式。
通过培养兴趣,在自己的兴趣驱使下收集资料、探索比较,他们获得的知识显而易见更加牢固,而且个性也更加张扬。
当你看到他们初中一年级的作业时,你一定会感叹,这个在中国大学里的美术作业,竟然让这么小的学生去完成。
真是难以理解。
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可以充分感受美国中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
书中大量的素质教育过程描述对于开拓学习视野、培育自己交流合作与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应对综合素质考试都大有启发。
我们作为同时代的老师,通过这本书中大量介绍的问题互动合作性教学案例,可启发教改思路,丰富我们自己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探索新标要求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方向的高分高能学生也有借鉴作用。
美国教师上课感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美国担任教师已经度过了一年的时光。
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收获了无数的感动与感悟。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分享我在美国上课的一些心得和感言。
一、尊重学生,关爱成长在美国,尊重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基石。
这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着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尊重学生的重要性。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解一道数学题,一个名叫小明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尽管他的方法与标准答案不符,但我没有立刻否定他,而是鼓励他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经过一番讨论后,我发现小明的思路虽然不够严谨,但其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却值得肯定。
于是,我趁机引导他如何将这种创新精神运用到解题过程中,使他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美国,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我所在的学校,每周都会安排一些特色课程,如艺术、体育、音乐等,让孩子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能够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这让我深感欣慰。
二、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美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这里的孩子们乐于与教师沟通交流,甚至敢于挑战权威。
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让我在教学过程中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在教授一篇英文课文时,一个名叫小红的女孩提出了一个看似无理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这篇文章的作者要写这个?”面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生气,反而感到非常高兴。
因为这表明小红在认真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
于是,我带领大家一起分析了作者写作的背景、目的,使小红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一方面,我虚心向学生们学习,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我也鼓励学生们多向我提问,共同探讨问题。
这种互动式教学,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多元文化,包容并蓄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读闻启卫《我在美国念中学》——为美国而感动
读闻启卫《我在美国念中学》——为美国而感动作者: 楚留香很难想象,在读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居然会落泪,而且居然哭了三次。
读完这本书,我再一次对美国肃然起敬,再一次为美国而感动。
带着我对美国教育的若干疑问,我读过方帆老师的《我在美国教中学》,略窥美国教育之一斑,但无论怎么说,那还是教师的视角。
所以,当我在俊平书店看到闻启卫写的《我在美国念中学》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但半年多过去,我却没有动过,最近研究数学课堂,才把它拾起,结果一读便爱不释手,由美及中,感触颇深。
第一次哭,读《天佑汶川:来自地球背面的问候》汶川地震后,作者收到来自各位老师的亲切的慰问。
ESOL课,Welch老师说她对地震灾区的人的不幸感到遗憾,希望他们平安,并问我家的情况。
报到室的老师Dorsey老师说:“我看了很多地震的照片,真是惨啊。
我星期天要去教堂为那些受灾的人们祈祷。
”科学课的老师Pear老师也慰问了作者家人的安全情况。
Luke老师也作了慰问。
数学老师Lafont说:希望汶川平安。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关注中国的地震,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读到这些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
想当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和几乎所有的国人弹冠相庆,为恐怖分子的飞机的成功数量过少而感到惋惜——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我已经成长,不会再有当年那种愚蠢的想法;再想最近的日本大地震以及核泄露事件,又有多少国人拍手称贺呢!这一段文字,让我倍加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一种价值观,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的,那就是,普世价值。
——这,才是我们人类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知道普世价值都有哪些吗?国人呢?第二次哭,读《庄严隆重的初中毕业典礼》虽然只是初中毕业典礼,但是却十分的庄重,所有人都要穿上盛装。
作者说:学校里原来还有四个智障学生,但是不与作者一起上课,由单独的老师带,今天他们在毕业典礼上露脸了。
其中,两个智障女生做诗朗诵,她们一出现,全场给以热烈的掌声。
《我在美国念中学》读后感
《我在美国念中学》读后感爱登堡国际学校七年(二)班黄梓峻几乎每个中国学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资源都充满了抱怨,时不时的就向往美国的学生生活。
为了了解美国人是怎么读中学的,也为了了解中国教育法和美国教育法之间的差别,我特地拜读了《我在美国念中学》一书,通过本书我对美国中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也有了最真实的了解。
美国中学生相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享受到了更多的个人时间,他们放学以后的基本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放学以后的时间基本就是任由他们自己安排。
美国学生放学以后的时间基本用来社交、运动和发展自己兴趣,例如打球,游泳,阅读,参加朋友的派对等等。
美国学生的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大部分美国学生可以使用许多的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国学生的上课模式比较像我们国家大学的上课模式,上课不在同一个教室而是串班讲课。
老师在教室等学生来上课。
美国的老师授课讲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所以说美国老师的上课风格在于启发学生自己去说出答案,去引导学生,这就像激活学生的大脑。
而不是像我国一样使用“填鸭式”教学法,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然后让学生记住,拼命地往学生脑子里“塞”知识。
不过也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授课方式的缘故,导致美国中学的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如中国学生。
这同样也是这本书留给我最大的一个印象:美国的教育是如此的放松,学生的功课和基础明显没有我们中国学生学的扎实。
可是随之而来我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美国的教育是如此的松散,为什么美国却迎来了一个方方面面人才倍出的时代呢?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无论是体育还是经济,美国的人才都是如此之多?再一次细细品读这本书,我得到了自己的想法以及答案。
美国教育虽然教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可是美国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交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
美国人把学习当成是终生的事情,而中国人离开学校以后往往就与柴米油盐为伴,很少有人在离开学校后依然继续学习。
不知为何在看书中给我们介绍美国教育方法时,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一个词,这个词叫“欲擒故纵”,看似对孩子们的学习很放松,但是美国人反而培养出了更多的人才。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在美国教中学》的读后感1作者方帆,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现任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生物课教师。
曾任加州教育厅“中小学生中文课外阅读书目”编审委员,并主编旧金山校区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和课本。
看过作者的简介,我才开始阅读,这本书他向读者展现了他所遭遇的美国学生,美国老师,美国的考试制度……没有读这本书之前,美国教育给我的印象就是美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学生不用完成家庭作业,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彻底打破了我对美国教育的美好印象。
美国也有混饭吃的老师,也有得过且过的,美国的学生也有得不到鼓励的学生,学生也是有压力的……在第一辑中的第一篇中《我在美国教高中》,美国学生不是像我们中国学生那样,到了期末要考试拿分数,他们则是用A、B、C、D 这种来划分等级,而且都是学分制,平时的成绩很重要。
但是他们也有学生没有拿够学分的,也有平时上课不及格的,他们也要通过补习班来补学分。
但是我们来看看那些补习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化妆,有的在吃麦当劳的早餐,有的几个在一起打扑克,有三个黑人女孩在课室后排扭着身体跳舞……就一个胖胖的学生乖乖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睡着了。
这样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到最后学校还是会让他们一个个的毕业。
我很佩服方帆老师,有智慧,用得当的方法来对付这么一群学生。
回过头来再想想我们中国的学生,高中三年,真是寒窗苦读,星期六和星期日也是参加学习班,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但是学生的确是学到了东西,我们中国的教育又差在哪里呢?让我们再看看那些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我给他们的总结的是:1、家庭生活富裕。
2、学习成绩差。
我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作文
我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作文我读《我在美国教英语》有感作文《我在美国教英语》我读过比较好的一本书,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说做并用。
我深信,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你即使身在中国,也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
我们是在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难度的压力下,自信心起不来的学生。
”假如孩子已处在“负螺旋状态”,请立刻停止对孩子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否则无异于迫害!否则不论你多么爱孩子,都换不来孩子的“觉悟”,因为你自己就在误区。
“成功感”更是孩子自身的体验,没人能代替他体验,但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拿高标准去要求他,他达不到就没有成功感可言。
你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产生。
不要说低难度没用,请记住新西兰五年级那个“蛋糕题”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生。
美国教育逐渐汇聚到这样一些关键性认识上: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
那就要打破分科模式,开展综合课程教学。
并认识到,由此去获得学识,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回答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指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类似科学探讨、研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此获得良好的素养和能力。
【我感受到的美国中学教育】我感受到了教育
《【我感受到的美国中学教育】我感受到了教育》摘要:一说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的脑海里便会产生学生作业少、课程浅、考试少、课上学生随便自由、老师工作轻松等印象,深入美国的中学课堂,你会发现学生的作业并不少,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部分实验室、主题公园、大学等校外教育资源,只要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场所,都免费为学生开放一说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我们的脑海里便会产生学生作业少、课程浅、考试少、课上学生随便自由、老师工作轻松等印象。
这次赴美国学习,居住在美国人家里,深入到美国的中学课堂,我所感受到的美国中学教育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作业少吗深入美国的中学课堂,你会发现学生的作业并不少。
他们的课堂以学生为主,强调在做中学,老师讲的较少,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来做。
因此,学生的作业很多,而且门类繁杂,如:阅读、做练习、写作、做实验、观察、制网页、查资料、制作展览图片、技能训练、人物专访、写调查或研究报告,等等。
老师会批改作业并把相应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学生从初中起每次考试以及作业成绩都记录在案,作为将来推荐上大学的依据。
学生的作业不是课堂的简单重复,很有趣,很有创意,与生活密切联系。
有的题目很大,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
因此每个城镇的公立图书馆是学生放学后的最佳去处,在那里他们可以查到所需的材料,这里的图书管理员扮演了校外辅导老师的角色,有时学校老师也会提前告知图书管理员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
有时学生为了完成一项作业不仅要上网、去图书馆,而且还要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获取材料。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部分实验室、主题公园、大学等校外教育资源,只要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场所,都免费为学生开放。
在这样一个宽广辽阔的渔场里捕到大鱼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在康涅狄格州大都市学习中心听了一节世界历史课。
任课教师Steadmen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她同时在这个中学任教,讲授的内容是“哥伦布之前的美国”,留的作业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社会和文化是什么样子的?做一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文明展览。
读《感悟美国教育》的一点体会
读《感悟美国教育》的一点体会对于我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文化的构建。
美国教育文化中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是什么?这就是尊重科学、民主、自由、差异、平等、实践、效率、敬业。
一、尊重尊重是美国教育文化的基础。
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与学生接触,都为学生树立了友好、和善、礼貌的典范。
老师们从不轻易批评学生,因为在老师的心目中都是孩子。
校长和老师都会主动向学生们问好!对于学生的尊重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美国学生是为自己的理想和需要而学习的。
美国的初中、高中都有自己的课程表,为每个人排课程表!美国的教育不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也充分尊重每一位家长。
美国的家长会分为两种:一种家长会是根据学生和家长的要求进行的。
另一种是教师与家长是一对一进行的。
二、科学教育是继承和创新人类文明的地方,教育是最应该尊重科学和弘扬科学的地方,教育也应该是最充满科学精神的地方。
如美国的心理学老师的专业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体现在专业教育经历和专业分类两个方面。
从专业教育经历来看,掩盖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以专业分类来看,心理学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是不能相互兼课的。
同时,一个学生是不是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不是哪个老师或家长决定的,而是需要通过专门的委员会进行测试和鉴定。
美国教育对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学生学习了什么?回答的比较好。
1、美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2、美国的教育具体到课堂是认知交叉的,是自己长知识的。
我们是进行大量的强化训练来进行教育的。
3、为自己的理想和需要学习。
我觉得需要很重要。
美国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
我们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让学生学习了很多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4、美国教师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
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不好。
什么是科学精神?反思精神、批判精神就是科学精神。
美国教师的反思批判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三、民主美国教育的民主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家庭教育中。
美国教育体现在课程开设的决策机制上。
学生家长都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来决定学校课设什么课程。
我在美国上中学-随笔
我在美国上中学-随笔去年夏天,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带我去了美国,我们在那儿待了一年。
一年时间里,我尝试了许多的“第一次”,而其中最难忘的便是我的美国中学生活。
初到美国,我只有短暂的兴奋和无限的恐慌,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不敢出门,因为马路虽是车来车往,却很少见到行人。
接着,我们经历了东部的地震、暴风雨和连续三天的停电。
终于,在半个月之后,学校开学了。
说起来,上学还是我最惧怕的事情。
因为首先,我语言不通;其次,那里的学校大得很,而且上每节课都要换教室,我哪里找得到呢。
所以,我给大家讲讲第一天上学的情况吧,这一定是我目前生命中遇到的最难堪的事了。
我早上8点准时坐上了校车。
到了学校后,有三个门,我进哪一个呢?我斟酌了半天,准备就试试吧。
于是我走进了其中的一扇大门。
天哪!教学楼好大,我的教室在哪里呢,怎么办?无奈之下,我只好问了一个看起来和蔼的阿姨,她领着我去了我的教室。
然后,接下来的时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厄运”。
我被教学楼搞得晕头转向,而且还在生平中第一次旷了课!因为没有找到教室。
就这样,我狼狈地“打完了第一天的仗”。
但没想到还没结束呢。
在坐校车回家的时候,因为太累,我竟然睡着了!错过了下车。
幸好那个司机非常友善,知道是开学第一天,又把我送回了家。
随后的几天里,虽然没有第一天那么难堪,可还是困难重重。
因为我们是没有课间休息的,上完一节课就要马上赶到下一节课的教室去,要是迟到的话,有时候还要受罚。
大概过了两个月,我慢慢地熟悉了学校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上课地点等。
但由于英语不好,上课时的很多东西都听不懂,老师让做什么的时候也不太知道。
但我却没有落下什么功课,这就要归功到我的一门课了。
美国的学校有专门针对外国学生的英语课,叫做:englishasasecondlanguage,简称为esl。
很多外国学生都在上这门课。
这门课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
我们在作业、考试中的困难也可以去问esl的老师,他们都很友好,给了我许多帮助,使我的英语有了“质”的飞跃,也让我体会到了异国他乡的一份温暖。
读《我在美国教高中有感》
走中国特色的教学之路-------读《我在美国教中学》有感学习闲暇时,经常听到身边的同学议论国际教育现状,也闻言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向中国教育界学习。
一向宣以世界科技顶尖大国、高素质民族之称的美国,为何援引中国的教育模式,他们引用中国的哪些教育模式呢?接之,近来网络上热评,书市上热销一本书-----《我在美国教中学》,又引起了作为一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强烈的好奇心和关注:一位中国教育家在美国中学教学的经历,了解比美国教育还深得多。
真的如此吗?读完这本书,带着接踵而至的疑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而对当今国内热热闹闹的新课改场景,耳闻所见,我想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教育一线的老师,更应该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发球自己的中国行色的教学之路。
《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并没有以宏大的教育理论体系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以朴素自然的口吻娓娓向读者道出自己在美国一所公立学校教学时的亲身经历,也没有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是展示了一些鲜活而又真实的例子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正如作者在此书的序言中所述:中国人都“知道”了美国的“素质教育”很厉害(虽然在美国根本没有“素质教育”这个名词,硬译成英语后没有一个美国教育办的人士知道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也“知道”了美国的老师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论文,给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出的作文题,不是“谈你对二次大战起因的分析”,就是“家庭观念与骑士制度的心理分析”之类,让中国的大学教授看了都头疼的题目;更“知道”了美国的学生整天开开心开的,负担不重,玩儿的方式挺多,上大学根本就不成问题,搞不好,弄个“研究性学习”什么的,弄出点什么名堂,诺贝尔奖还会从天而降呢!看完作者笔下的亲身经历,我不得不开始怀疑美国在如此的教育机制下,如此的教育方式,如此的教育环境下,会为美国教育出一大批尖端人才力量。
比较国内的学生,似乎他们显得更轻松。
中国的孩子普遍有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却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能培育出一批引领科学前沿的专家,这是什么原因呢?似乎付出的与回报不成正比。
美国学校教育的的心得体会
美国学校教育的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度过了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光,对美国学校教育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美国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和感受。
首先,我想说的是美国学校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比于亚洲的传统教育模式,美国学校更加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方式。
教师和学校会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科目和课程。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我记得,我在高中选修了一门计算机科学的课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编程。
我从一开始的一脸懵逼到最后的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自豪和兴奋的感觉。
这种让学生参与学习、创造和发展自身潜力的教育方式,让我在学校里度过了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
其次,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
在美国,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和价值观。
学校会经常组织或推荐各种义工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愿选择参加。
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不同人群的需要和困境,也让他们学会感恩和关心他人。
我曾经和一些同学一起在义工组织里做过一些服务和志愿工作,例如帮助流浪汉、拾捡垃圾、参加慈善步行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资源。
最后,美国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相比于国内的考试制度,美国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包括分数,还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参与度、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多种方面。
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的自身发展和进步。
我记得在美国学校里,我的英语成绩并不是特别出色,但我的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很强。
因为学校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我有机会在班级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对于我的英语学习和自信心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美国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和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让我在学校里体验到了丰富而有趣的学习和社交生活。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后感作为一个在美国教中学的老师,读书是我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在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我们不为人知的天赋》的读后感。
这本书的背景是作者丹尼尔•康宁汉姆在寻找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的过程中发现的。
他对封面人物——人类学家肯巴克文斯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与肯巴克文斯的家人和同事做了广泛的采访。
最终,康宁汉姆的研究成果成为了一本启迪人心的书籍——《我们不为人知的天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肯巴克文斯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深入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天性和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复杂影响。
肯巴克文斯在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人类文化及其多样性的热情。
他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艰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人类学家。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从中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
这本书通过一个人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探索自己天赋和潜力的重要性。
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的潜力和天赋,以此来引导他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激发自己的内在能力。
《我们不为人知的天赋》不仅仅是一本展示个人成长历程的书籍,它更是一本激励人们不要放弃自己潜力的书籍。
这本书评述了肯巴克文斯的贡献,他卓越的研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工作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种族多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强大魅力。
最重要的,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在寻找天赋和发掘潜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尝试,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获取新的经验并不断发展自己。
总之,《我们不为人知的天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
它读起来轻松而又给人深思。
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鼓励我们发掘自己独特的潜力和天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我所看到的美国教育读后感
我所看到的美国教育读后感读了关于美国教育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后,我真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首先呢,美国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自由”得有点像脱缰的野马。
课堂上,那氛围就跟咱这不太一样。
学生可以大大咧咧地跟老师讨论,甚至争论,感觉就像朋友在聊天一样。
不像咱小时候,在课堂上对老师那可是敬畏得很,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的。
不过这美国的自由教育呢,也有它的妙处。
学生的想法就像泉水一样,咕噜咕噜地往外冒,啥新奇古怪的点子都有。
就比如说上历史课,他们可能会从一个很小的点,像某个士兵在战争中的日记,然后延伸出对整个战争的独特看法。
这要是在咱这儿,可能就得按照课本上那一套来,规规矩矩的。
还有啊,美国教育特别注重实践。
记得有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学校的科学课的。
老师不是光在教室里讲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直接带着学生们去野外考察。
学生们拿着小铲子、小网兜,就像一群小探险家似的。
他们在河边研究生态,在树林里观察动植物。
这要是搁咱这儿,可能很多时候就是在实验室里按照既定的步骤做实验,虽然也能学到东西,但总感觉少了点那种探索世界的乐趣。
我就想啊,这美国的孩子在实践中肯定能更好地理解那些知识,毕竟眼见为实嘛。
但是呢,美国教育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这就像一个漂亮的苹果,表面看着光鲜亮丽,咬一口说不定还能吃到个虫子呢。
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那是相当不均衡。
富人区的学校,那设施简直豪华得像宫殿一样,什么高科技的教学设备都有。
可是到了穷人区的学校,破破烂烂的,有的孩子连基本的书本都凑不齐。
这差距也太大了吧!这就好比在同一场比赛里,一些人开着跑车,另一些人却只能光着脚跑,这哪有公平可言呢?另外,美国教育的宽松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有些学生那是太自由散漫了,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儿。
我听说有的学生一学期旷课好多次,老师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这在咱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咱这儿有严格的纪律,大家都得遵守,这也保证了大部分学生能好好学习。
总的来说呢,美国教育就像一个万花筒,五颜六色的,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也有让人摇头的地方。
赴美教师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美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度过了半年。
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段经历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理念的差异让我大开眼界。
在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美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师生关系让我感受到了美国教育的温暖。
在美国,师生关系相对平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课堂上,教师会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
再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我受益匪浅。
在美国,教师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美国学校还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体育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让我意识到,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美国的教育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美国,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类学术竞赛、科研项目等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美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拓宽视野。
这使我认识到,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最后,赴美教师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在美国,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看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
这使我更加坚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赴美教师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段旅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最新-《我在美国教英语》读后感 精品
《我在美国教英语》读后感《我在美国教英语》是作者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都是围绕着美国教学和中国教学的不同讲述的。
本书提出了一些鲜明的教学观点和先进个人教学理念。
阅读本书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有提高。
本书的第七部分《招招管用》,我反复阅读,深有体会。
它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深省。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者提出的第一招就是“管老师”,它包括:1、教师写反馈日记。
2、提高教学讨论会。
3、写备课计划。
4、定期听课。
教学反馈日记是老师对在教学当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的记录与反思。
它能帮助教师更深刻的洞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自觉地改进教学。
作者在此书中展示了杰西卡写的教学日记,给予读者很好的示范。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必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经常写教学反馈日记。
比如反思: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个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些是有效的?哪些是不宜再使用的?那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还可以自问:我是否充满激情地面对学生?我的教学步骤流畅吗?我设计的情景能吸引学生吗?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如何改进?这种反思方式一定会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并带动认知成分的延伸,帮助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我愿在英语教学的生涯中,时时经历这样的反思过程,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在美国教英语》中关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鼓励,作者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对我们中国英语教师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
但是有魅力的课堂评价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和确定课堂评价形式,进而产生精彩的英语课堂。
但是如此评价,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单纯地将教师的奖。
我在美国读高三读后感
我在美国读高三读后感我在美国读高三读后感(一)暑假,老师介绍我们去读一本好书,我选定了这本和我年龄相仿、正在读高中的康安琦的《我在美国读高三》。
我想,该会是什么内容呢肯定会有恋爱章节吧应该还有“洗盘子”之类的艰辛与奋斗般的励志吧抑或是又一次遭受歧视还是我猜测着,在猜测中我读完了这本书。
在一个桂香飘游,圆月高挂的夜晚,我轻轻的合上了这本书,静静的用心慢慢品味着。
全书篇幅较短,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似如我们写的周记或日记,没有刀光剑影,险象环生,没有缠绵悱恻,轰轰烈烈,更没有帮派分裂、侮辱污蔑;但它不琐碎,能让人一读到底。
“简洁而不失文意,说小事而露真情,言学习而知不足”,就是本书的特点。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我在美国有个家、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彼岸的阳光下成长,且待重逢。
主要讲述了“我”作为交换学生去美国读高三到毕业后回国这段时间内,“我”所遇到的如家般的厚待,所经历的读书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日常小事,从中流露出的是浓浓的爱和感动。
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真实与快乐。
也让我们更加了解美国,并且更加爱中国。
“我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几张证明而已,但却能得到美国接待家人一样的接待。
凯西、汤姆、萨米热情的欢迎,并且在各方面帮助我。
带我认识美国朋友,帮我介绍美国的学校体制,帮我介绍老师,教我做点心,饶有兴趣的听我讲中国的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亲切、真诚。
一个离开家人、离开家乡、离开祖国的十六七岁的女孩,她难道不孤独吗不想家吗想,肯定想,肝肠寸断。
可是这美国的“家”淡化了她的思念,抚慰了她那“抽到断情情更浓”的心灵。
有人说“这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但我更相信这是国人赢得尊严、赢得平等的最好诠释。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难道没有留学生吗可为什么在他们的文字里就读不到洋溢着这么和谐、快乐的文字呢《围城》中的“海归”的沉闷、郁达夫那“沉沦”、郁达夫的“压抑”为什么俯拾皆是我不禁想起了鲁迅,针对30年代的中国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用他那犀利的笔讽刺着当时的国人不知恬耻的一路卖国“送去主义”、葬国“拿来主义”、被“抛来主义”。
中美教学中两个课例的比较——读《我在美国教中学》有感
中美教学中两个课例的比较——读《我在美国教中学》有感王宁春
【期刊名称】《阅读与鉴赏:教研》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我在美国教中学》是方帆先生在美国的教育观察手记,在这本书中方先生以一个前沿教育者的视角,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读者,特别是国内教育界的人,介绍了美国教育的众生像。
虽然方先生在《序》中谦虚地写道“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这头大象,我的这本小书,也不过是提供了一部分的‘身体’”。
但笔者认为这本书足以让众多读者对美国的教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王宁春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5级教育硕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71.2
【相关文献】
1.课堂有效引导的思考——中美数学教学两个课例的比较 [J], 凌明灿
2.对话与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读《我在美国教〈荔枝蜜〉》有感 [J], 诸海燕
3.美学教育的知彼与提升——读《中美大学美学课程比较研究》有感 [J], 胡小林
4."出格"先得"入格"——读《我在美国教中学》有感 [J], 许晓平
5.孝的中美比较——读《中国老人在曼哈顿》有感 [J], 张前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书有感
《我在美国教中学》读书有感提要:在第一辑中的第一篇中《我在美国教高中》,美国学生不是像我们中国学生那样,到了期末要考试拿分数
自
读《我在美国教中学》有感
作者:单琴琴
作者方帆,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现任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生物课教师。
曾任加州教育厅“中小学生中文课外阅读书目”编审委员,并主编旧金山校区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和课本。
看过作者的简介,我才开始阅读,这本书他向读者展现了他所遭遇的美国学生,美国老师,美国的考试制度……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美国教育给我的印象就是美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学生不用完成家庭作业,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彻底打破了我对美国教育的美好印象。
美国也有混饭吃的老师,也有得过且过的,美国的学生也有得不到鼓励的学生,学生也是有压力的……
在第一辑中的第一篇中《我在美国教高中》,美国学生不是像我们中国学生那样,到了期末要考试拿分数,他们则是用A、B、c、D这种来划分等级,而且都是学分制,平时
的成绩很重要。
但是他们也有学生没有拿够学分的,也有平时上课不及格的,他们也要通过补习班来补学分。
但是我们来看看那些补习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化妆,有的在吃麦当劳的早餐,有的几个在一起打扑克,有三个黑人女孩在课室后排扭着身体跳舞……就一个胖胖的学生乖乖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睡着了。
这样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到最后学校还是会让他们一个个的毕业。
我很佩服方帆老师,有智慧,用得当的方法来对付这么一群学生。
回过头来再想想我们中国的学生,高中三年,真是寒窗苦读,星期六和星期日也是参加学习班,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但是学生的确是学到了东西,我们中国的教育又差在哪里呢?
让我们再看看那些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我给他们的总结的是:
1、家庭生活富裕。
2、学习成绩差。
3、无人管教。
有的孩子的父母都在中国,但是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受到好的教育,能上个美国的大学,不惜花大笔的钱让孩子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寄住在朋友的家里,给孩子寄来大笔的零花钱,可想而知,孩子会怎么样?有家长管的孩子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何况没有家长管的孩子,而且还是距离半个地球。
为什么要让他们来美国,中国的教育究竟差在了哪
里?如果这些家长放下手中的工作,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沟通,多关心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那么他们可能在中国就能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
这些中国留学生,在文化上的差异,在生活上的差异,使他们感到孤寂,反而使他们成为了美国高中令人头痛的学生。
每个学校都想进好学生,更何况是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在我的印象中,美国的高中生只要毕业了,就能上大学,但是看过之后才明白不是这样的。
美国的高中生有一半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但是哪所大学想收这些学生的话也会提前考试,了解学生的文化程度,根据考试来分班,就是我们所说得“好班”与“差班”,程度差的自然要进“差班”,从基础的学起,俗称“扫盲班”。
中国的教育虽然不是这样,但是那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制定的,终归原因:中国的人口太多。
如果也像美国教育那样,差的学生能进大学,我们中国的大学根本就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人,因此“考试”这个制度是不会在短时期内被废除的。
在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土地上,考试依然是一种相对公平而合理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这里我想说:中国的教育究竟差在了哪里?为什么有些人要把孩子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接受这样的教育?在这里我想说:中国的教育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中国的孩子还是要接受中国的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是有用的。
这可能是我片面
的理解,但这也是值得我深思的。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个自然规律,我们是不可以去改变它的。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只要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就完全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并且在这个社会中找到理想的位置,因为竞争的时代里,你我他都是平等的。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