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论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摘要]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如何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司法实践,从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据以提出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目的是动员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综合治理研究[目录]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一严峻现实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
仅据保定市两级法院统计,1990—1994年五年间共判处青少年罪犯1651名,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判处青年罪犯2330名,2000年至2004年间判处青少年犯罪4352名,后五年的增长的幅度竟达41%。
以上情况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几个类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中,侵犯财产型犯罪,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和流氓犯罪占有较大比重。
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全省法院判处的青少年罪犯中,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的青少年罪犯,占到了总数的70%多。
此外,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流氓犯罪的人数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9.3%、7.5%、1.4%。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罪犯年龄趋于低龄化近些年来,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势头,如秦皇岛市海港区1993至1998年11月份,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件,涉及罪犯134人。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严峻问题。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一些青少年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深入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1、缺乏关爱和陪伴。
一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对孩子疏于关心和照顾,使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失落,容易寻求外界的不良刺激。
2、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过于严厉或溺爱放纵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严厉的教育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溺爱则可能让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缺乏规则意识。
3、家庭关系不和谐。
父母之间经常争吵、打架,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教育方法不当。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成绩,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甚至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校管理不善。
学校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不严格,对不良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纠正,容易让一些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3、校园欺凌问题。
校园中存在的欺凌现象,会使受欺凌者产生心理创伤,甚至可能采取极端行为来反抗。
(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1、不良文化的影响。
网络、影视、书籍等传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容易误导青少年,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2、社会风气不正。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道德的现象,可能让青少年对社会产生不满和失望,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
青少年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一些人可能因无法承受而选择逃避,通过犯罪来获取利益。
(四)个人因素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危害及对策-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论文关键字:青少年犯罪危害对策成因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们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以抢劫、盗窃、伤害为主,而且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下面我就结合审判实践通过一些案例,谈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危害和预防对策:一、成因(一)家庭原因:1、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兄姐的思想行为对未成人的影响很大,未成年人往往以他们的言行为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言行,家庭成员品行不端,行为不正,会给未成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继而容易实施不良行为。
如被告人李某、17岁,母亲早逝,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每天喝大酒,见儿子时常往家偷些物品,不但不加阻止,反而对儿子说:“只要你不杀人就行。
”并把儿子偷来的物品卖掉买酒喝,以致李某最终构成犯罪,被判刑后李某很后悔,同时也非常怨恨自己的父亲,如父亲对其行为早些制止,是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可以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
2、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无原则的迁就,会使孩子产生自私自利和横行霸道的作风,遇事好冲动,不会谦让,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往往就选择以不良的行为方式解决,甚至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如罗某伤害一案:2002年7月的一天下午,17岁的罗某同表弟骑自行车在河东大河边玩,因河边有羊群挡住了罗某的路,罗摔倒在地,在此放羊的李某瞅了罗几眼,罗便问:瞅啥?随后罗挥拳将李某的牙齿打落4颗,后经法医鉴定为轻伤,因此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同时监护人又赔偿了李某医药费等经济损失2000元。
想一想,如果罗某遇事冷静些、谦让些,是不会发生以上事情的。
3、单亲家庭近年来日益增多,孩子在缺失父爱或母爱的家庭中容易造成性格缺陷,对子女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进而使子女变的孤僻、抑郁、憎恨父母,疏远家庭,结交不良朋友,走上犯罪。
如:16岁的丁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因父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他,有一天要去网吧包宿没钱,便去第一小学遇见学生李某,丁用弹簧刀逼李给整点钱,李害怕便去一小宿舍向同学借了五角钱,丁嫌少打了李某,后用所抢的五角钱买香烟花掉,丁某因此换来的却是一年的徒刑,丁的父亲整日在外奔波就是为了能和孩子过上好日子,现在孩子被判了刑,家长似乎觉得生活没有了奔头,如果丁某的家庭是完整的,家长是不会随便让孩子在外过夜的,孩子也不会有机会在外过夜,类似案件也就不会发生。
《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作文范文
《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作文范文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近年来,少年犯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仅应该深入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更要加强对少年犯罪的预防与干预。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家庭教育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双职工家庭的增加和家庭关系的松散,家长们往往无暇管教孩子。
一些家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时间陪伴,导致孩子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有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过于放松,过度宠溺,从而造成孩子的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和评价体系的功利化,一些学校侧重于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品德、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这使得一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出现了学习焦虑和逆反心理,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同时,校园欺凌问题也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遭受欺凌的学生为了报复或逃避,选择了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少年犯罪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的不公平和经济的不均衡给一些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家庭因为生活困难而无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这使得一些少年误入歧途,加入了犯罪团伙,以获取经济利益。
同时,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也给少年犯罪提供了温床,网络犯罪盗窃、诈骗等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道德培养。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
学校还应加强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处理,建立健全的课堂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此外,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应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扶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引言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究其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
•父母离异:调查显示,父母离异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
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增加犯罪风险。
•家庭暴力: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青少年,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可能模仿家庭中的暴力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育缺失:若父母不注重子女教育,或自身文化水平低下,青少年容易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心理上形成阴影,甚至会寻求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
•学业压力:过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由于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走上歧途。
•缺乏心理辅导:一天班级里,老师的关注多集中在学业,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缺乏心理辅导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社会风气: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例如暴力电影、网络游戏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社交圈影响:青少年受同龄人影响较大,若交友不慎,可能进入不良的社交圈,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经济因素:家庭经济条件不佳,青少年可能受到物质匮乏的影响,走上偷盗、抢劫等犯罪的道路。
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的责任:父母应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来塑造孩子的性格。
•家庭咨询:对于离异家庭或存在家庭暴力的问题,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家庭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青少年走出阴影。
2. 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应对压力与挫折。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规定的法定年龄之前犯下的违反法律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呈增长趋势, 各国政府采取的各种手段和策略没有完全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庭的不良状态如荒诞、破碎、冷漠等都会给年轻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而这些因素可能加剧犯罪的风险。
例如,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经常面对父母的争吵和打斗,甚至遭受家庭暴力和虐待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的行为。
社交问题:社交问题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困扰青少年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青少年为了获得某些东西,如金钱、财物,或者为强烈的自我满足欲望而从事违法活动。
此外,青少年也容易受到同龄人或某些社交媒体的负面引导。
他们可能会被同伴推向激烈的行动,以赢得社交认可和自我价值。
心理问题:青少年犯罪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关联。
青少年在生长和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如悲伤、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他们可能需要寻求靠谱的人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应对这些问题。
然而,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他们就可能陷入犯罪的行为中。
药物和酒精成瘾:青少年滥用药物和酒精也是困扰许多家庭和社区的问题。
成瘾可能妨碍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导致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毒品和酒精成瘾使青少年冒险而且易受诱因,并试图满足自我愉悦的需求。
缺乏教育媒体:青少年缺乏教育及倡导,从而缺乏认识什么是违法行为。
他们可能不了解他们的行为将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没有足够的教育和倡导,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包容和诱导成为罪犯。
家庭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必须与青少年保持沟通,尤其是在青少年经历人生转折点的同时。
父母需要关注自己的孩子并以积极的方式对待他们。
他们应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尽力解决可能的问题,例如通过咨询专业人士或家庭治疗来帮助他们。
积极参与:积极参与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作文范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作文范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给青少年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负担。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关爱不足、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冲突和暴力行为,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1.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养成。
如果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存在,青少年容易形成叛逆心理,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1.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方面。
如果社会中存在犯罪现象的普遍宣传和影响,青少年会受到负面示范的冲击,从而模仿他人的犯罪行为。
二、预防措施2.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并加强沟通,关爱孩子的情感需求,加强对孩子适当的约束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2 学校教育的改善学校在教育青少年方面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学校可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师生关系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3 社会的参与社会应该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来,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帮助。
政府可以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让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道路。
2.4 法律的严格执行在犯罪行为发生时,对于青少年犯罪者应该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以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同时,对于再教育有希望的青少年犯罪者,应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帮助,帮助他们重回正轨。
三、结语青少年犯罪问题既严重又复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的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的论文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的论文作者:吕志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有关学者们把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
本文将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入手,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剖解,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资料显示,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仅最高,而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
根据201X年年底至201X年上半年,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
闲散青少年、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这5类人群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易发群体。
青少年犯罪直接危害了社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1900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wWw..cO M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让我国的青少年变的“智”“富”“强”“独立”,应该如何重视并提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保护,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1.理性信仰危机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腐朽主义等思想乘虚而入。
青少年犯罪论文
青少年犯罪论文引言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给社会秩序和民众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父母的爱和关注、家庭暴力或家庭成员吸毒、独生子女过度宠爱等因素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犯罪行为。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欺凌、师生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问题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此外,缺乏良好的性教育和法律教育也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性侵犯和违法行为。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问题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平等社会现象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无法获得应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 个体影响青少年犯罪对个体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他们可能面临终身犯罪记录,限制了他们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犯罪行为还可能导致违法者内心的阴影和社会形象的破坏。
2. 家庭影响家庭成员往往也受到青少年犯罪的冲击。
亲人的犯罪行为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和心理压力,甚至破裂家庭关系。
3. 社会影响青少年犯罪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犯罪行为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增加社会安全风险。
此外,治安问题还会影响到经济和城市形象,妨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方法1. 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此外,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理解也非常重要。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性教育和法律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和遵守法律。
此外,学校应提供安全、健康、全面的学习环境,减少学业压力和欺凌现象。
3. 加强社会支持社会应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给予贫困家庭和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培训、心理辅导和各类帮助,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论文74931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前社会中日益突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有所帮助。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低龄化不是年龄越小越犯罪,而是与以往相比,青少年犯罪的初犯年龄、高峰年龄、平均年龄呈明显的提前趋势。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初犯年龄为14—15周岁,高峰年龄为16—17周岁,平均年龄为18——19周岁,从统计到的情况看,青少年犯罪中,年龄最小的仅9周岁,所占比例最大的是17周岁。
比60、70年代分别提前2—3周岁,这表明青少年犯罪整体向低龄化发展。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是出现了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恶性案件。
二是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据2000年统计,在我市全部青少年犯罪中,外来青少年犯罪约占总数的20%-30%。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按发案量多少排列的顺序分别为: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
家居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侵犯财产型犯罪,而家居市区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睦、经常争吵甚至离异,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情感支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或者采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人格发展。
还有些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孩子长期处于恐惧和压抑之中,可能会模仿这种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2、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不当也可能引发青少年犯罪。
一些学校过分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无法正确应对。
此外,学校里存在的校园欺凌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使受欺凌者产生报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迅速,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容易模仿这些不良行为。
同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可能使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情绪容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独立和被认可,但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
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受到不良诱惑,很容易冲动行事,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1、优化家庭环境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策略在当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青少年是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关爱、经济压力和家庭纷争等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负担,甚至产生不良行为。
父母的疏于管教,或过度保护,都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反叛心理。
因此,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首要策略之一。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下社会存在着高度竞争的压力、道德沦丧以及信息泛滥等问题,青少年往往难以应对。
此外,贫困、辍学、失业等社会问题也会使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有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在学校中接受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此外,学校也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降低犯罪发生的概率。
四、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青少年常常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寻找释放的途径,有些青少年可能选择犯罪作为解脱的方式。
因此,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五、法律教育的影响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缺乏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在学校和社区中应当接受相关的法律教育,了解犯罪的后果和法律的约束力。
同时,加强家庭和学校的配合,营造尊重法律和秩序的氛围,也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法律教育等都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鼓励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提供心理咨询、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律教育等措施都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法学毕业论文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法学毕业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而在犯罪中未成年人的犯罪迅速地增加,对于社会的稳定和青少年的成长都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学校、法治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提出一些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社会的影响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关键,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很容易促使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在重视物质消费、追求名利的社会中,未成年人往往在追求快乐和刺激的同时,会陷入贪念、欲望和恶性循环中,从而选择了犯罪的道路。
此外,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也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以迅速获取财富为目的,而选择犯罪行为。
2.家庭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主要环境,而家庭中的许多因素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①父母教育不当: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都是在家庭中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固化,家长教育不当、不重视教育,不负责任等行为,往往会导致未成年人不懂法纪、不明况规,甚至会学会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和思想。
②家庭关系不良:父母经常争吵打架、冷漠、疏远或温柔过度宠爱,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可能导致他们出现逆反心理,选择犯罪行为。
3.学校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除了家庭外最关键的场所,一所优秀的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一个不好的学校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①环境污染:学校的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恶劣的环境会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②教师质量低下: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待遇都会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学校的教师素质较低,带给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很差,学生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4.法治原因法治环境是未成年人选择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缺乏法治,未成年人很难受到合法的约束和保护。
如果一个地区的法律系统没有法治,则未成年人可能会被黑心商家、恶势力等拐卖、牺牲,从而出现犯罪行为,甚至成为托儿等身份的人。
青少年犯罪的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论文引言青少年犯罪是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和犯罪行为的严重性逐渐增加。
青少年犯罪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无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是他们形成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的不稳定性、父母的缺席、父母的不良行为、家庭暴力和虐待等,都会给青少年的行为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家庭的不良教养方式和缺乏让青少年发展积极行为的培养环境,也会导致青少年偏离正轨,走向犯罪。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不平等、贫困、教育机会不足、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等都会造成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
社区的不安全、犯罪率高、毒品泛滥等也对青少年形成不良影响。
3.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会化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直接影响。
学校的纪律严重不足、教师的督促管理不力、同伴压力等都会引导青少年走向错误的道路。
缺乏适当的学校教育和指导,让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后果1. 对个体的伤害青少年犯罪对个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犯罪行为不仅摧毁了他们自己的未来,也剥夺了其他人的幸福。
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可能受伤,甚至丧失生命。
同时,青少年犯罪也对其家庭和亲密关系造成了困扰和痛苦。
2. 对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和负担。
犯罪行为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加重了社会安全问题。
青少年犯罪还会增加司法和执法机构的负担,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容忽视。
此外,长期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会对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青少年犯罪的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为了防止青少年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培养。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沟通渠道,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正面的榜样,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2.加强社会关怀和帮助社会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青少年犯罪与预防
青少年犯罪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有效的预防策略。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以期为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1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犯罪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淡化等因素都会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福利政策的不完善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1.2 家庭因素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但是家庭环境不良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缺乏管教和关心等都可能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1.3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交环境,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虐待、欺凌、暴力、学业压力过大等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促使他们走向犯罪。
1.4 个体原因一些青少年个体的特殊性也是导致犯罪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在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都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关爱和管教,建立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2 提供教育机会和资源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
通过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2.3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加强安全管理,防范欺凌、虐待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解决学业和心理压力,减少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2.4 加强社会监管和干预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和干预,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提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比如存在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此外,社会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发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标本兼治。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对策一、犯罪原因基本理论概述(一)犯罪原因的概念和特征(二)犯罪原因的构成因素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原因(二)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一)改善家庭生活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二)通过学校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三)净化社会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参考文献:在经济和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发生深刻变化,新旧体制、新旧观念和新旧文化产生激烈冲突,青少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欲的盲目追求,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就业机制的不尽完善导致在学业上的无所适从,以及价值多元化对选择人生道路的仿徨等等都会影响到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青少年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从经济、社会、学校教育和青少年自身等各个方面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来说十分重要。
一、犯罪原因基本理论概述(一)犯罪原因的概念和特征犯罪原因是指由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
犯罪原因是由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既是有机的又是动态的,从而构成一个有序结构。
首先,犯罪原因是由诸多致罪因素所构成的系统。
犯罪原因包含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一定的犯罪原因结构时,便可促使犯罪的形成与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青少年犯罪成因与预防策略敏正【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
谈到青少年犯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周岁至25岁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叫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军和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但近几年来,由于家庭、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案犯低龄化、作案手段成人化、活动团伙化的特点,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工作的安定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多样化智能化教育感化法制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前社会中日益突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有所帮助。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低龄化不是年龄越小越犯罪,而是与以往相比,青少年犯罪的初犯年龄、高峰年龄、平均年龄呈明显的提前趋势。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初犯年龄为14—15周岁,高峰年龄为16—17周岁,平均年龄为18——19周岁,从统计到的情况看,青少年犯罪中,年龄最小的仅9周岁,所占比例最大的是17周岁。
比60、70年代分别提前2—3周岁,这表明青少年犯罪整体向低龄化发展。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对毒品特别是对新型毒品危害缺乏深刻认识,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容易受他人教唆和控制沾染毒品。
由于青少年并无经济来源,一旦吸食毒品极易诱发犯罪。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因为吸毒缺少资金或兴奋过度,诱发抢劫、强奸、卖淫犯罪的案例曾发生过多次。
(二)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是出现了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恶性案件。
二是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据2000年统计,在我市全部青少年犯罪中,外来青少年犯罪约占总数的20%-30%。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按发案量多少排列的顺序分别为: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
家居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侵犯财产型犯罪,而家居市区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四)犯罪形式团伙化青少年由于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作案时容易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
根据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团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团伙成员趋复杂化,成年人与青少年相互结伙作案增多。
这种团伙犯罪形式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五)犯罪方式智能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把聪明才智运用到犯罪手段的更新上,不断搜集、吸收影视文艺作品中描写的犯罪方式、作案手段以及反侦查的方式,并加以模仿,使犯罪手段、方式更加趋向智能化、成人化。
手机、电脑的出现,也给青少年犯罪带来了便利,其中网络犯罪也有逐年猛增的态势,不可小视。
青少年财产型犯罪案件分别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88.6%,财产型犯罪是指以非法活动占有为目的,攫取公私财物或者挪用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一)个人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个人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惧毁;差学生则破灌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
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
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邪道上越走越远,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一个18岁的黑帮“老大”——王海,在其自述中谈到:“有一次上课迟到,老师罚我在教室的角落里举砖头,我心里发狠就用砖头一下砸在一张课桌上。
老师上来就踢了我一脚,我和他打了起来。
就这样,我被学校记大过处分。
我认真学习的日子也随之结束了。
我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混在一起,整天寻衅滋事。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前一段时间,笔者办理的刘×抢劫案,被告人刘×在学校、网吧门口强行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上网消费。
他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
(四)社会原因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其中,“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明确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可一些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老板,利欲熏心,贪图眼前利益,致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此,心灵遭受毒害,理想被严重扭曲,他们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和感官刺激,而逐步走向犯罪。
他经常光顾的录相厅老板也因此案被判刑。
正像一位中学校长所发的感叹:“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顶录相厅一个镜头”,“老师苦口婆心讲一天,抵不上学生书摊转一圈”。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腐败现象对下一代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
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
他们受家庭环境影响,相信“权大于法”,依靠自己的家庭势力而违法犯罪,有些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
这几年来,我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称之为“涉黑案件”)也越来越多。
一些比较具体的宣传报道,虽然有正面的法制教育的作用,但过于细致的宣扬和描写,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讲“哥们义气”,跪拜结盟,打打杀杀,危害社会。
对此,前文已作了例举。
有专家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类少年犯团伙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
(五)心理原因当前,受过一定高等教育的知识型青少年罪犯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如信用卡、网络盗窃等智能化案件,涉及这类犯罪的青少年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犯罪活动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根据犯罪的特点,探究心理方面的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多有三大心理原因1、生理发育较快而心理发展相对迟缓。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常常表现为过剩的精力有时使用不当,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特别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进行暴力性的违法犯罪活动。
独立意识增强而认知能力较差。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一种力图摆脱对成年人依附的强烈愿望和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遇事常常自作主张、一意孤行。
对外界社会充满了好奇,但社会阅历不深,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也差,思维方法也具有一定片面性和表面性,对许多问题也往往分不清是非、搞不清楚现象与本质,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发生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