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21古诗三首·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诗歌单元”。
本课通过学习《出塞》这首古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词义,掌握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用现代文翻译古诗;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长城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城的敬仰之情。
进而引入新课《出塞》。
2. 朗读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翻译学生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古诗,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5. 体会情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韵味。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出塞》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1. 秦时明月汉时关2. 万里长征人未还3. 但使龙城飞将在4. 不教胡马度阴山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2. 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出塞》的鉴赏文章。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边疆戍卒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同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来理解诗文内容。
但是,对于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了解边疆戍卒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思考中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塞》的原文和译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2.学生准备:提前阅读《出塞》,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出塞》的原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教师给出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诗人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描写边疆戍卒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理解并尊重边疆戍卒的辛勤付出。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出塞》。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本节课主要学习《出塞》。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作者王昌龄以及他的诗歌特点。
2. 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古诗三首出塞》。
2. 朗读、背诵、讲解所需的音频、视频资料。
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出塞》。
二、学习《出塞》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
2.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三、拓展活动1. 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古诗,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出塞》王昌龄意境:雄浑、豪放情感:忧国忧民、壮志凌云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搜集王昌龄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3. 以《出塞》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感受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诗歌的朗读、背诵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在《古诗三首出塞》的教学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是两个主要的教学难点。
这两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点的关注和详细的解释。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出塞》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塞”、“征”等生字词,理解诗文意思。
2、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塞、秦、征、将”2.学习生字“塞、秦、征”3、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1)生听范读。
(2)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2、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3、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5、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秦汉)6、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整首诗。
(四)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
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
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
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
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篇,全诗共四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此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远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教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用语的理解。
2. 诗意的深入解读,尤其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对古代边塞生活和战争背景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诗意解读和相关图片。
2. 字卡: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词。
3. 教学挂图:展示《出塞》的意境和古代边塞的景象。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边塞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出塞》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出塞》,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初步理解诗意。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意,探讨诗人的爱国情怀。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全诗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6. 朗读背诵:学生集体朗读并背诵《出塞》。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出塞》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包括《出塞》的诗句、生字词、诗意解读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结合诗意,描绘《出塞》的意境。
3. 搜集其他边塞诗,对比学习,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出塞》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
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朗读并背诵《出塞》。
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学习并运用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词汇和句式。
4.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歌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复述;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记和运用。
3. 唐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图片)。
3. 字词卡片。
4. 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边塞的氛围,然后简要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2. 新课呈现:展示《出塞》的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诗句的节奏。
接着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内涵。
3. 深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所营造的战争氛围,以及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某一句或某一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5. 朗诵练习:学生个人或分组练习朗诵《出塞》,注意情感的传达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6. 知识拓展:介绍唐代边塞诗的一般特点,如常用的意象、主题等,并简要介绍其他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作品。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出塞》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包括:- 诗歌标题和作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戍边将士的敬意。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出塞》的语言较为古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
2. 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将士的敬意。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和朗读示范。
2. 课本和笔记本:用于学生阅读和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出塞》,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情感体验: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5.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出塞》。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塞》的艺术价值。
板书设计1. 《出塞》2.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诗句,突出重点词汇。
3. 情感体验: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示爱国情怀。
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出塞》的诗意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出塞》的教学难点在于诗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由于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差异,加之涉及边塞战事等特定历史背景,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戍边将士的敬意。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了解作者王昌龄及边塞诗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词汇理解:诗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如“龙城”、“飞将”等。
2.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将士的敬仰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
2. 教材:语文课本、练习册。
3. 辅助材料:词汇卡片、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引入《出塞》的学习。
2. 新授:朗读诗歌,解释生词,逐句解析诗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实践:学生模拟戍边将士,创作简短的诗句或故事,体验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要点,强调诗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诗歌内容、生词解释、诗歌手法及其意义。
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出塞》。
2. 书面作业:解释诗中的生词,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
3. 拓展作业:研究王昌龄的其他边塞诗作,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将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对爱国情感的培养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出塞》的全文解读、背景分析、意境描绘、韵律讲解以及作者介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出塞》,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把握: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边塞战事的背景理解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 韵律节奏的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来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插图。
- 教学挂图:展示《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相关历史背景。
-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战事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初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出塞》,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 解析诗意:逐句解析诗意,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感悟意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5. 学习韵律: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习诗词的韵律节奏。
6. 作者介绍: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条理分明,包括《出塞》的诗句、重点词汇、作者简介和诗词韵律等要点。
作业设计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出塞》,并解释诗句含义。
2.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出塞》的感想,不少于100字。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的作品,拓展知识面。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基本意境与诗意,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其中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出塞》的全文及注释、图片等。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课外材料: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背景、注释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出塞》(15分钟)
•逐句讲解《出塞》,包括诗人的抒情情感和对出塞题材的描写技巧。
3. 听读诗文(10分钟)
•让学生依次朗读《出塞》,指导其准确把握语调与节奏。
4. 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出塞》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与操练(15分钟)
•分段指导学生背诵《出塞》,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6.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课后感想。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的互动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学生对于《出塞》的深入探讨。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继续背诵《出塞》,并撰写一篇《出塞》的读后感。
六、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加深对于出塞题材的理解。
以上为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出塞》这首古诗的优质课教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 (含练习 无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出塞》的大意,体会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出塞》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及其意义。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出塞》中的抒情意境。
2.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仿写或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开始前,播放关于《出塞》诗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边塞风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并逐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出塞》的主题和情感,展开互动讨论。
3.教师讲解《出塞》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3. 欣赏诗歌1.学生朗读《出塞》,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用典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课文仿写1.学生运用诗歌《出塞》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课外积累相关诗词,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练习1. 课文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出塞》的主题是什么?2. 作者写《出塞》的用意是什么?2. 写作练习仿照《出塞》的写作风格,写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出塞》——诗歌欣赏•用典•修辞•仿写与创作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塞》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以上为整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
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课件出示: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
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会认字:塞秦征将杰项会写字:塞秦征词催醉杰亦雄项(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出塞》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4.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出塞》这首古诗的情境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和战马奔腾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边塞的壮美和战争的激烈。其次,我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化身诗人,站在边塞之上,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此外,我还结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古诗的韵律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课后,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此外,我还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激励性评价,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出塞》的字词、句式和意象。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然后,我逐句解析诗句,解释重点词语,如“关”、“长城”、“龙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以下问题:
1.《出塞》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景象的?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人教 语文 四上 第7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塞、秦”等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塞、秦、征”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6 个字。
2. 能借助注释理解《出塞》和《凉州词》的大意,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出塞》。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主题导入,揭示课题1. 学习单元篇章页,指出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唐诗《出塞》和《凉州词》。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迹到古代的边塞去看看吧!(板书:《出塞》《凉州词》)2. 理解“出塞”。
(1)指名读“塞”,“塞”是平舌音,读“sài”。
(2)指导“塞”的写法:“宀”的横钩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要长,两竖下边不出头,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
(3)了解边塞诗。
①借助图片了解“边塞”。
(课件出示边塞图)“边塞”指边境的要塞,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的据点,就像一道屏障,阻挡敌人入侵。
②边塞诗: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到唐朝,边境战争一直没有间断。
部分诗人通过写诗来表现边塞生活,表达爱国情怀,这一类体裁的诗就叫“边塞诗”,又叫“出塞诗”。
Ⅱ识字写字,交流评议1. 学习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交流难写字的书写要点。
秦:上方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下边“禾”字要窄小。
醉: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左右匀称,两部分要写得瘦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202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2021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本课的教学内容围绕这首诗展开,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学会鉴赏古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对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出塞》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出塞》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诗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出塞》,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出塞》,注意韵律和节奏。
5.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课题:《出塞》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重点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4. 朗读指导:注意韵律和节奏。
5. 情感体会: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体会等方式,让学生对《出塞》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难点方面,教师应耐心讲解,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深入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