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面。

二、生产与再生产理论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扩大。

它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积累和投资等方式,使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它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因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计划为指导,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分配与消费理论1.分配: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2.消费: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形式。

3.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又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1.阶级: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它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

2.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2.劳动者: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3.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

5.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6.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化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7.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8.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9.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0.资本的价值构成: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1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1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资本有机构成。

13.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

14.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通其他商品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5.价格: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

16.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17.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
垫付在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称为固定资本。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是劳动过程的特征。
3.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
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叫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就这样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重要手段,表现为生产资本。
4.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变革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由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所决定: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系统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倍增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一经确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
20.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满足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量取决因素:A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B商品价格水平(A*B=商品的价格总额);C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转手商品的次数)
2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来进行,概要地说就是等价交换。
29.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私人劳动:意思有值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独立化、专业化。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是买卖双方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制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数量来表示,而是以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就是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扩大再生产:指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以消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 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 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4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6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7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8 个别劳动时间:指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变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1 扩大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变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12 一般价值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集中的变现在某种商品上。

13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4 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15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6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17 支付手段:指货币以来借贷债务或支付赋、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8 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9 等价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交换的形式。

20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1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 价值形成过程:即指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23 价值增值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第三章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3.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4.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4.资本集中: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第六章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3.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后来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若干货币之间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2.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的得那部分剩余价值、5.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它是耕种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及形成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6.金融寡头: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

它充分利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

7.超经济强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对农民享有的经济以外的种种特权,这使封建地主得以无偿剥削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的劳动。

8.卡特尔: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瓜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

9.国际垄断同盟:不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暂时的国际经济协定或联合。

10.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型企业。

1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通过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使各国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增强,相互融合日益加深,相互制约日益冲突,并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逐步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12.社会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13.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4.科学抽想法:运用人类思维的想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表面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在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一个要素。

它是人特有的活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消耗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也称劳动材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二个要素。

它指的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三个要素。

它指的是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类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具体形态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人类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影响经济活动,并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动因。

以下是对一些政治经济学常用名词的解释。

1.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来调控经济活动,包括税收、补贴、监管、货币政策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

2. 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垄断等因素引起,政府干预可以通过修正市场失灵来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3.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波动的情况。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以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4.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

5.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调整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来控制通货膨胀。

6. 收入分配:指经济中个人或家庭之间收入的分配情况。

收入分配是经济公平性的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

7. 社会福利:指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福利措施和服务。

社会福利政策旨在提供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服务,以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和促进社会稳定。

8.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有助于国家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互利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关税、贸易壁垒和贸易协定等手段来调节国际贸易。

9. 公共产品:指无法排除个人使用或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且一个人的消耗不会减少其他人的利益。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如公共安全、道路、教育和公共卫生等。

10.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2.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在现有正常的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受供求影响。

5.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6.简单劳动: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时间到劳动的倍加。

7.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用于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8.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际量的扩大。

9资本集中: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途经:并购、发行股票。

10.资本循环:生产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形态出发,以此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化资本的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实现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11.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它考察的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

12.固定资本:是指以房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它的价值是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的。

13.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消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氏族:纯粹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并排除了同组内部的婚姻形式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家: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并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和管理组织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为实现作为国家是政治意图,而表现出的国家行为,即国家通过本身的政治权力所进行的各种政治管理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

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公共权力。

这种权力是由不同的社会权力在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公共权力。

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力,是一种政治力量。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政治:政治就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议会君主政体: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

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但没有实权。

议会共和政体: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

总统共和制政体: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二元制君主政体: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一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程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的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循环: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资本周转: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就叫做资本周转。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其使用价值形态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价值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资本的周转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垄断: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通常以m'表示,公式为:m'=m 。

它表面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

在生产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有机构成: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生产价格:有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组织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其具体表现有:生产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

指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们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2.劳动对象:亦称劳动材料。

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3.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4.经济范畴: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即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概念。

5.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6.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商品的价值。

7.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8.具体劳动: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成果各不相同。

这种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9.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撇开它们的具体形式就只剩下一点,即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或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亦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10.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1.价值尺度:即衡量其他的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职能。

12.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第二种职能。

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言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14.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劳动者为投资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5.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16.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使价值得以增殖,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1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 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

2 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

3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居于支配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该所有制结构的性质。

4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产权和所有权的区别是:产权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产权包括所有权。

房地产所有权只是房地产产权中主要的一种。

5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6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8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9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导论1.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

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8.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9.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11.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的赊购赊销中起延期支付作用1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是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4.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章1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18.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19.资本: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20.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1.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实践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源泉(2)从劳动过程看:能动性条件2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未变化(2)从劳动过程看:物质条件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5.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

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二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

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

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

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

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

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

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

各种不同形态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

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

商品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局部独立经济利益决定的。

社会劳动: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所赋予的。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尺度:指以货币为尺度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比率,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用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单位平均转手次数表示)。

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贵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变为: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但在现代经济中人们已把由其它原因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都称作通货膨胀。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实现形式。

第三章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以资本所有者占有生产资料,并以此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剩余价值: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补偿价值的价值余额,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被改变成新产品,这部分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是原有价值的一种再现,不会增加新价值。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因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

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它准确地反映出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也被称之为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mˊ= m/v。

它还可表示为: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时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部门内部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改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了生产率,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差额。

它是该企业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超过一般剩余价值水平的余额。

这是一种暂时现象。

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劳动力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月、周、日、小时)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按照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计算的工资。

它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本质上也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得到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

只有实际工资才是工人真正得到的报酬并反映工人的生活水平。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如果货币工资不变,消费品价格上升,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相对工资: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剩余价值的比率,亦称比较工资。

它表示劳动与资本的相对利益关系。

第五章产业资本: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货币资本:指产业资本在购买阶段上采取的职能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物质条件。

生产资本:指产业资本在生产阶段上采取的职能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商品资本:指产业资本在惜售阶段上采取的职能形式,其职能是实现商品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周转: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折旧: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而为它的更新提取补偿基金的办法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预付资本总周转:指其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时所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资本家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是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观念上的产物,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年利润率:指年剩余价值量与年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它是年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率:指一年的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指各生产部门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生产价格:指等量资本能够提供等量利润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业资本: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投在流通领域中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资本形式。

商业利润:指通过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而获得的平均利润。

借贷资本:指借贷资本家或银行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是一部分平均利润,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贷出的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量。

银行资本:指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银行的各项运营费用之后的余额。

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更高级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巨额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

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向股东发行的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它是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一种长期信用工具。

股息:指股票持有者凭股票所获得的收入,是按股票票面额分得的一部分企业主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股票价格: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其理论价格是股息与存款利息率的比率。

资本主义地租:指在农业及其他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它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级差地租:指等量资本投在等面积而等级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产量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