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一、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证结合历年考试题1、属于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以常达便B.见微知著C.司外揣内D.四诊合参E.以上均非答案:D第二单元一、问寒热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
多因外邪袭表。
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
多因阳失温煦。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
意义:主表证。
历年考试题1、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B.湿温病证C.外感表证D.半表半里证E.阳明病证答案:C2、但寒不热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
意义:主里寒证。
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
(2)久病恶寒:虚寒证。
历年考试题1、久病畏寒,临床多见于那种证候A.气虚B.阳虚C.表寒D.实寒E.以上均非答案:B3、但热不寒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叫但热不寒。
分类:①壮热。
②潮热。
③微热。
(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度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意义:主里实热证。
(2)潮热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
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
属阴虚火旺。
(3)微热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 度之间。
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分类:①阴虚发热。
②气虚。
③小儿夏季热。
历年考试题1、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A.阴虚潮热B.阳明潮热C.湿温潮热D.气虚发热.E.阳明经热答案:C2、发热每于劳累后发生或加重,乏力,自汗,气短者,其证型是A.阴虚B.肝郁C.气虚D.血虚E.阳虚答案:C3、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其病机是A.气虚B.血虚C.阴虚D.气血两虚E.气阴两虚答案:E 4、往来寒热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有反义词)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第二单元1. 得神:好的表现2. 少神:亚健康3. 失神:久病、重病精亏神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 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等(阴)邪盛神乱: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阳)4. 假神:失神+突然好转的现象(快死了)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5. 神乱——癫、狂、痴、痫、脏躁脏躁——焦虑(胆小——心胆气虚) 卑谍——恐惧症狂——狂躁不安(动——痰火) 癫——喃喃自语(静——痰浊) 痴呆——傻(静——痰浊) 痫病——口中怪叫,口吐白沫,醒后如常(风)6. 正常人的面色(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❶主色:生来就有的 ❷客色: 外界因素导致7. 病色(都是有病的):❶善色: 有病 有光泽 (病轻) ❷恶色: 有病 无光泽 (病重)8.五色主病:❶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
①满面通红——实热②两颧潮红(嫩红)——虚热③面红如妆——戴阳证❷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主寒、主失血①淡白——气血虚②晄白——阳虚晄白而虚浮——阳虚水泛③苍白(白中透青)——实寒证/大失血❸黄色——主虚证、湿证①“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②“黄胖”——脾虚+湿邪③黄疸——机制(湿)色鲜明——“阳黄”=湿+热色晦暗——“阴黄”=寒+湿❹青色——主寒、痛、瘀、惊+气滞❺黑色——主寒、痛、瘀、肾虚+水饮①寒痛——青黑②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③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惊风④面色青黄——肝郁脾虚⑤面黑暗淡者——肾阳虚。
面黑干焦者——肾阴虚。
⑥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9.面部《灵枢·五色》命名,如前额-庭、颜,眉间-阙,鼻-明堂,颊侧-藩,耳门-蔽。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doc
中医诊断学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A.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复发。
(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F.十问歌》(明·张景岳)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治过程、现在症状)。
L.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
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B.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
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亡阴、亡阳;D.问头身(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a.部位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b.性质I、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①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内联系记忆);②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③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1、血清病-**反应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8、甲低-粘液水肿貌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22、共济失调——美尼尔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39、上颌窦——颧部压痛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55、前间壁心梗V1V2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传染病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6、感染最常见——隐性感染——无症状有免疫首见IgM7、传染恢复期IgG艾滋病乙肝通过体液传播8、急性HBV首现抗HBc乙肝窗口期——抗HBc9只有乙型肝炎为DNA病毒10、急性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休息11、丙型肝炎——黄病毒戊型肝炎——杯状病毒——食物传播12、病程超过半年为慢性肝炎超过两个月——慢性菌痢13、HbeAg传染性强复制活跃14、乙肝疫苗成分为HbsAg15、流行性出血热——肾脏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病毒IgM抗体高度升高头痛眼眶痛腰痛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内失血浆性休克16、高压蒸汽不可杀灭HIVAIDS常见卡波济肉瘤17、SARS首发症状发热——呼吸消化传染18、流脑飞沫传播低热头痛皮肤瘀点(败血症期)——青霉素米汤样呼吸道传播内病毒有脑膜刺激征——脱水降颅压19、伤寒发热皮疹脾肿大诺氟沙星胆囊慢性带菌(氨苄西林)血培养可诊断3周多在回肠穿孔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OH肥达反应骨髓培养第六日出疹慢性带菌传播普通型伤寒吃去高热轻型中度发热顿挫型伤寒病急典型一周痊愈20、我国最常见福氏痢疾杆菌以转为慢性中毒菌痢——微循环障碍——2-7岁多发腹痛泄不明显志贺菌属——侵袭力和内毒素乙状直肠宋氏杆菌在外环境生存最强21、霍乱肠毒水样便关键补液——氟哌酸血浆比重可判断霍乱脱水程度霍乱弧菌为G阴性有鞭毛运动活跃为O1群22、菌痢——果酱样。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绪论1.认识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推断诊断:就就是通过对患者的咨询、检查,以把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与病变的本质举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推断诊法:就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办法与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认识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看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觉异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察办法。
闻诊就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样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办法。
问诊就是医生咨询患者有关疾病的状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第1页/共6页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样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进展,诊疗等状况的诊察办法切诊就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与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样征象,从而了解病变状况的诊察办法。
3、认识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分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认识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互相联系的熟悉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认识“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挨次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举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与《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办法对学习中医诊第2页/共6页断学的意义。
第一章望诊一、全身望诊1、把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与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篇一: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山中医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症结合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寒热往来(1)解释: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寒热往来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多见于少阳病。
?寒热往来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6、自汗: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盗汗: 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1)辨经络前额痛:阳明经头后连项:太阳经一侧或两侧:少阳经巅顶:厥阴经(2)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
(风寒、风热、风湿) ?内伤:起病缓,病程长,病有休止,无表证。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血瘀、痰湿、肾虚)8、耳目病症:虚证多因肝肾亏虚,实证多因肝胆火热。
9、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10、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饥饿的症状。
1 1、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12、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包括神志、精神状态等。
得神者,神志清楚,两目灵活,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失神则表现为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目睛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
2、望面色面色能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气血瘀滞;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困;面色发黑多为肾虚、寒证或水饮。
3、望形态观察人的形体和姿态。
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或气血不足。
肢体拘挛多为风邪阻络,手足抽搐多为肝风内动,颈项强硬多为邪气阻络。
4、望头面五官望头主要观察头颅的大小、形状和囟门的闭合情况。
望目要注意眼神、眼形、眼态和眼部分泌物。
望耳要观察耳的形态、色泽和听力。
望鼻要注意鼻的外形、色泽和分泌物。
望口唇要注意唇的颜色、润燥和形态。
望齿龈要观察齿和龈的形态、色泽。
5、望舌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色的变化有淡白、红、绛、紫等。
淡白舌多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多主热证;绛舌多主热盛或阴虚火旺;紫舌多主气血瘀滞。
舌苔的变化有薄厚、润燥、腐腻等。
薄苔多为正常或病在表;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痰湿、食积。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能反映病情。
语声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虚。
2、嗅气味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异常也能提示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汗出腥膻多为湿热内蕴;排泄物恶臭多为热毒内盛。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它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病情以及辨证论治的依据,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要考点总结。
一、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合参即根据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体形等来了解其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语、呼吸、咳嗽声音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指医生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切诊是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四诊的结果,可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依据。
二、病因病机的判断病因是指造成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中医诊断学要求病因和病机的判断要科学严谨,从六淫、七情、饮食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确定。
病因病机的判断对于辨证论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病症等信息,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辨寒热、辨虚实、辨阴阳、辨表里、辨卫气营血等。
根据具体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四、重点疾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还包括了一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
例如,中医诊断肝病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舌象、脉象,询问肝病的发生时间、诱因等,并结合病人的病症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诊断肺病要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声音、咳嗽特点等,并结合病人的舌脉状况进行判断。
中医还有针对心、脾、肾等重要脏腑的诊断方法。
这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在实际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诊断中的注意事项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对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
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
(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o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o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o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
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
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三、按诊: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其外有按俞穴。
o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o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o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
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
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
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4)脉体短:短、动。
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
2)脉有力:实、洪。
二、对举脉:1、脉位:浮、沉。
2、脉数:迟、数。
3、脉形: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
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
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迟寒缓脉脾虚湿。
涩瘀气滞结痰淤。
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