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音韵学
音韵学概述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第一节 音韵学概说1000

23
■ (平)
(上)
(去)
(入)
■儼
釅
■諄
准
稕
術
■桓
緩
換
末
■戈
果
過
■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
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城韻的結果。下麵是其對應情
形:
vjghkjh
24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
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韻中同屬上聲“馬”韻。
vjghkjh
14
三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 1.古音:(1)古代漢語語音。(2)專指上古(周秦兩漢) 音。
■ 2.今音:(1)現代漢語語音。(2)專指《切韻》為代表 的中古音。(3)專指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
■ 3.音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類別。 ■ 4.音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實際讀法。 ■ 5.雙聲:指兩個漢字音的聲母相同或相近。
《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
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
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
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
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❹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
這十三韻是:
vjghkjh
vj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kjh
4
■ 與傳統音韻學不同,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音 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聲音的成分和結構)、變化及發展規律, ❹教會人們如何去分析研究語音的系統和變化,如何發現語音的變化 規律,同時訓練人們發音、聽音、記音、審音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 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普通語音 學研究人類語音中各種聲音的構成,音與音的結合及相互之間的影響 變化,以至聲調、語調、輕重音等現象。歷史語音學研究某一語言各 個歷史階段的語音系統及其發展規律。描寫語音學研究某種語言在一 定時期的語音系統及其特殊現象。實驗語音學則是通過實驗儀器分析 語音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在研究方法上,語音學主要是通過描寫、 實驗、分析、歸納、歷史比較等方法揭示語音的性質、系統及其發展 規律,它所使用的標音工具主要是國際音標。
第一讲 音韵学·绪论【修正版】

第一讲 音韵学·绪论
音 韵 学 概论 是什么——什么是音韵学 学什么——本课程的内容 有何用——音韵学之功用
• • • •
•
• • •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什么是音韵学; 2、明白音韵学课程应学内容; 3、了解音韵学之功用; 4、激发学习音韵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上述1、2、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PPT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分布
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概念 汉字的字音和汉语的音韵结构 + 国际音标IPA 反 切 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 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 有关声调方面的概念 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 《切韵》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 《广韵》的版本和编排体例 展示《广韵》音系的等韵图 《广韵》的声韵系统 中古音系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比较 《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
《说文解字·音部》新附字: 韻,和也。从音員声。…古用均。
案:①和(龢),声音(音乐)和谐; ②形声字,员,声符。
音+韵 →音韵
两字连言,词汇化,指称中国古代语音,是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 《晋书· 挚虞传》:“施之金石,則音韵和諧。” 南朝梁沈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若以文章 之音韻,同絃管之聲曲,則美惡妍蚩,不得頓 相乖反。” 又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變, 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 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 旨,始可言文。”
• 王 力《汉语音韵学》商务印书馆1935 •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3 •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1986 • 刘志成《汉语音韵学研究导论》巴蜀书社2004 • 万献初《音韵学要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去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3

第三節 漢語音韻研究簡史
一.漢代 二.魏晉南北朝 三.隋代 四.唐代 五.宋代 六.元代 七.明代 八.清代 九.近代 十.現代 十一.漢語語音史的分期和音韻學的門類
陳第的古音學 關於《毛詩古音考·自序》: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第三節 漢語音韻研究簡史
一.漢代 二.魏晉南北朝 三.隋代 四.唐代 五.宋代 六.元代 七.明代 八.清代 九.近代 十.現代 十一.漢語語音史的分期和音韻學的門類
圖引自《中國大百 科全書·語言文字》
2.羅常培、李方桂、王力等人的音韻研究(二) 王力:
(右,正接受 中國大百科 全書聘書。)
圖引自《中國大百 科全書·語言文字》
第三節 漢語音韻研究簡史
一.漢代 二.魏晉南北朝 三.隋代 四.唐代 五.宋代 六.元代 七.明代 八.清代 九.近代 十.現代 十一.漢語語音史的分期和音韻學的門類
章炳麟、黃侃的古音研究 圖引自《中國大百
關於章黃學派:
科全書·語言文字》
章炳麟
著作:《國故論衡》
第三節 漢語音韻研究簡史
一.漢代 二.魏晉南北朝 三.隋代 四.唐代 五.宋代 六.元代 七.明代 八.清代 九.近代 十.現代 十一.漢語語音史的分期和音韻學的門類
2.羅常培、李方桂、王力等人的音韻研究(一) 羅常培:
2.現代漢語中,調類爲陰平的聲調,調值 是多少? 答案:視具體方言而定,比如北京話 是55,西安話是21,開封話是214。
附:第一章討論(二)
結論:
1.古代漢語聲調向現代漢語各方言聲調的 演變過程中,調類的演變可能相同,調 值的演變可能不同。
2.因此,在現代漢語各方言中,調類相同, 調值不一定相同;調值相同,調類不一 定相同。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汉语音韵学概论课件绪论及第一章

汉语音韵学,通常简称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 及其演变的学科。音韵学有广狭之分。
广义的音韵学研究对象包 括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 统;广义的音韵学包括共 同语和方言的语音研究。
狭义的音韵学研究古代汉 语的语音系统;狭义的音 韵学研究共同语的语音。
音韵学的核心内容是古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常提到的 音韵学多数也是这个意义上的。
从 《切韵 》到 《广 韵》,编排 上虽然有些 调整,但是 总的体例并 没有改变:
一是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作二卷,上、去、入 各一卷,共五卷。
二是卷内分 “韵”。每韵取一个代表字为标目,即 “韵目”。
三是韵内按同音字分 “小韵”(或称 “纽”)。小 韵首字下用反切注音,并注明小韵的字数。
第四节 字母
二、如何知道语音是变化的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音 的变化在文字上会有所反
映。
借词也可以反映语音的变 化。
方言是由於语言演变在地 域上的不平衡造成的,通 过方言的比较同样可以看
出语音的演 变。
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本 身就反映语音的变化。
韵文也反映语音的变化。
三、研究音韵学的意义和功用
第一章:音韵学基础知识
反切注音出现在汉末。安然《悉昙藏》引武玄之《韵诠》说: “服虔始作反音。”颜师古 《汉书 注》中引了服虔、应劭的反切。
反切的作用与不足
反切的出现是汉字注音法一个重要的进步,用反切法基本上可以准确地给每一个汉字 注出读音。反切出现以後,为古书做音注的各种“音义”类的著作也随之盛行起来。
不过反切法也存在一些不足。
清代的音韵学
清代学者把 今音学以 《切韵》系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魏至隋唐的语音系统。
古代汉语·音韵学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古 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异文:
伏羲、包牺、伏牺、伏戏、宓羲; 逶迤、委蛇、威夷、委它、委迟; 孟猪(古泽名)、望诸、明都、盟诸;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一、上古声类考订的材料
主要依靠形声字、异文、声训、今字、重文、 古人音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资料比较推证。
音韵学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第二章 中古音 第三章 上古音 第四章 近古音
第一章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声韵调的发音 原理和类别,并探讨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汉语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音韵,大体可分为上古(先秦两汉)、 中古(魏晋至唐宋)、近古(元明清)三 个时期。
第三节 上古音声调
黄侃《音略》以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 王力《汉语史稿》认为上古声调在分平、入 两大类的前提下,平声又分长平(即中古平 声)、短平(即中古上声);入声又分长入(中 古已变去声)、短入(中古仍为入声)。
声训: 法,逼也。 男,任也。 房,旁也,在堂两旁也。(《释名》) 马,怒也,武也。(《说文》)
第二节 上古音声类
二、上古声母考订的几个主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
如“伏羲”即“庖羲”,“扶服”即“匍匐”,“附娄” 即“部娄”,“汶山”即“岷山”等。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
中古舌上音“知彻澄娘”,上古都读舌头音“端透定 泥”。如:直特但,都猪,队坠,兆桃,台治,涂除,汤畅 等。
如山摄:寒、山、灿、先分别为一、二、三、 四等。
第三节 中古音韵类
2、中古206韵
音韵学基础doc

《音韵学基础》第一节概说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生时的语音是什么样的?现在无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文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音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音古今差别很大。
古今汉语语音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比较中窥测到一斑,因为语音的地域差别正是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目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
三家分期大同小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五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高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力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用王氏分期,是因为王氏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把语音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音史的四期,同时也适用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而高氏、罗氏则主要是从语音史角度提出的分期;其二,王氏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用于一般语言文字工作者,高氏、罗氏分期比较细密,适用于专门从事语音史研究的工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音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文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文。
前者需要上古音知识,后者需要中古音知识,而学习上古音又必须以中古音为基础。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文字学、训诂学一样,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音韵学和语音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
汉语音韵学基础(人大课件)

第二节 《广韵》的体例 广韵》 《广韵》是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而编排 广韵》 的一部韵书,共二六韵,所收字数为26194 的一部韵书,共二六韵,所收字数为26194 个。平声分五十七韵,上声分五十五韵,去 声分六十韵,入声分三十四韵。按平、上、 去、入四声分卷,因为平声又分“ 去、入四声分卷,因为平声又分“上”与 “下”,所以分为五卷。
第一章 音 韵 学
第一节 什么叫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 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中 国一门传统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 分。所以,音韵学又可称做历史语音学。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 首先,掌握了汉语音韵学直接有助于汉语词汇学、 汉语语法学和汉语方言学的研究。 其次,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为普通语音学 提供新的资料。 再次,学习音韵学,有助于研究古文字学,有助于 整理古典文献。 最后,学习古典文学,特别是韵体文学,也少不了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现在我们采用王力先生的主张,订古韵 为十一类三十部,它们是:(一)1.之部 为十一类三十部,它们是:(一)1.之部 2. 职部 3.蒸部(二)4.幽部 5.觉部 6.冬部 3.蒸部(二)4.幽部 5.觉部 6.冬部 (三)7.宵部 8.药部(四)9.侯部 10.屋部 (三)7.宵部 8.药部(四)9.侯部 10.屋部 11.东部(五)12.鱼部 13.铎部 14.阳部(六) 11.东部(五)12.鱼部 13.铎部 14.阳部(六) 15.支部 16.锡部 17.耕部(七)18.歌部 19.月部 15.支部 16.锡部 17.耕部(七)18.歌部 19.月部 20.元部(八)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九) 20.元部(八)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九) 24.微部 25.物部 26.文部(十) 27.缉部 28.侵部 24.微部 25.物部 26.文部(十) 27.缉部 28.侵部 (十一) 29.叶部 30.谈部 29.叶部 30.谈部
音韵基础知识1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音韵学课件重点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1.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2.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3.按照古代语音学的历时变迁以及学科本身的体系,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端:(1)古音学先秦两汉(2)今音学魏唐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陈彭年、丘雍《广韵》(3)等韵学宋元韵图《韵镜》《七音略》(4)北音学周德清《中原音韵》4.音韵学之功用(1)关于音的:古汉语声韵调系统普方古语音对应(2)关于义的:通假声训(3)关于文化的:音韵与诗词曲文化关于《音韵学》之功用,黄群建老师《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详见P5-10第二讲普通话语音基础国际音标1.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直译“国际语音字母”,简称IPA。
1886年,西欧一些学校的语音教师在伦敦成立“语音教师协会”,共同讨论并拟订了一套国际语音字母方案,后来由法国的P·帕西和英国的D·琼斯等人于1888年制定,发表在协会的会刊《语音教师》上。
1897年协会改名为“国际语音协会”(后称“国际语音学会”),此后对音标进行过多次修订。
2.国际音标的记音原则是“一符一音”:一个声音只记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只表示一个声音。
表中所列是目前较为通用的国际音标:元音表列元音25个,辅音表列辅音74个。
另外列有“其它符号、变音符、超音段、声调和词重音”四种辅助符号表,可用来表示特殊音、变音、附加音等。
组合音(如塞擦音)均不列出,可用单音符号来组合。
第三讲声母1.声母: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三)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 若、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 避生僻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 师古注《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 “鍼”字人们依然不认识。
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 世,此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 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 去其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阴声韵 之 幽 无韵 宵 尾 侯 鱼 支 韵尾 歌 i 脂 微
ə u ô o a e ai ei əi
入声韵 职 觉 韵尾 药 -k 屋 铎 锡 月 韵尾 质 -t 物 韵尾 缉 -p 叶
ək uk ôk ok ak ek at et ət əp ap
阳声韵 蒸 əŋ 冬 uŋ
韵尾 -ŋ 东 o ŋ 阳 aŋ 耕 eŋ
二、音韵学的概念和组成 (一)古音学(上古音) 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 的“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 研究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 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系统;以形声字 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 “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今 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为主要材 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等韵学 以宋元及其以后出现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探 讨等韵图的编制与演变、音理与音系,这门学 课叫等韵学,古人按照一定的音理给韵母划分 的类别,称为“等”,古人给韵母分四等,哪 一等与哪些声母相拼,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 “等”又与声联系起来了。实际上,“等韵学” 就是分析发音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近似今 天的“语音学”。
第五章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概说
一、音韵学
1.含义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
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 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音韵学的主要内容
今音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 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 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和声母相关的概念
1.声纽 声纽是声母的别称,又称音纽或纽。
2.声类 声纽是反切上字的归类,声类不等 于声母。古人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注音,其中上一 个字就叫做反切上字,下一个字就叫做反切下字。
3.字母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 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到了宋初, 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 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六个字母,即 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二是宋代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 三是这一时期的诗歌用韵、域外借音以及今天 的方音。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作诗查检的 字典。
据《魏书》、《北史》、《隋书》等史书 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声类》和西 晋吕静《韵集》。
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韵书是《切韵》。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六〇一 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 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二)清代及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 想知道这一时期的韵部,只有通过其他材料去探 求,这类材料主要是《诗经》的用韵和《说文解 字》中的形声字。此外,先秦两汉的其他韵文以 及声训、通假、注音等也都是有价值的佐证。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音韵学常识

第一节音韵学概述一、音韵学的内容(1)什么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音类的分析和音值的构拟。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古人己经作古,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大致可为四个时期:a、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称为古音学。
b、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的《切韵》音系为代表,陆书只存残卷,现存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保存了它的原貌,称为今音学。
c、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它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d、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在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的形式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
如《韵镜》、《七音略》等。
(4)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不同点,一是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二是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
三是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5)音韵学的功用笫一、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例如:“家、见、间、解”等字在有些方言中读“g”声母,古代的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为何不同?第二、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例如:异读词审音问题,缔(di)(ti)二音,《广韵》属霁韵,与弟、第、递同,故读(di);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于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疾有阳平、去声二音,《广韵》秦悉切,属于全浊从母,入声当读阳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古代汉语音韵-文档资料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 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鼻音,边音,半元
音。
2020/9/11
.
8
中古三十六字母: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又增加了 “非、敷、奉、微、娘、床”这六个字母, 并改“不”为“帮”、改“芳”为“滂”, 即成为“三十六字母”。
2020/9/11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0/9/11
.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反切: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口诀如下:
2020/9/11
.
20
古代四声与现代方言区声调对应表
.
21
五、古代注音的基本概念
特点: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1譬况: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发音 情况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术语:长言之,短 言之,急气,缓气)
例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 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被)伐者为主,读伐 短言之。”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音韵学概说
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
(一)汉语语音的历史变化
语音——变化缓慢
近代学者——汉语语音古今差别很大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古今变异的遗迹
(二)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分期
1 目的: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
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2 三家:
高本汉(瑞典)
罗常培
王力(√)
3 王力的分期
(1)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
(2) 中古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3) 近代——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
(4) 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4 王氏分期特点
(1) 把语音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王氏语音史的四期,同时也适用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而高氏、罗氏则主要是从语音史角度提出的分期。
(2) 王氏的四期分法比较简单,概括性强,适用于一般语言文字工作者,高氏、罗氏分期比较细密,适用于专门从事语音史研究的工作者。
(三)学习历史语音常识的意义
1 解决文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
(上古音知识)
2 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文
(中古音知识)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
1 音韵学概念
(汉语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文字学、训诂学一样,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与联系
(1)概念
A 语音学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它对语音从生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两方面去研究。
语音学研究有三个主要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还有所谓实验语音学。
它
们是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等,适用于全人类所有的语言。
B 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等。
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2)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与联系
A 二者的区别
两者虽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内容上的分歧决定了它们在观点和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于音类的划分,侧重于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B 二者的联系
音韵学跟语音学又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三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汉语音韵学的四个分支
1 上古期——上古音——古音学
2 中古期——中古音——今音学
3 近古期——近古音——北音学
4 等韵学(研究声韵配合规律)
现代期——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严格说来,这四个部门只包括了汉语音韵学的一半内容,它只把几个代表时期的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汉语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应该是共时和历时的立体交叉,但目前共时研究能够提供的东西不是太多,所以语音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目前,汉语语音史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是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比较详细地展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其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科学的汉语语音史是构建系统科学的汉语史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今后的努力。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地方性口语的一门学科。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因此,要从事方言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3)音韵学是文字学、训诂学的工具
在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的三个分支中,音韵学是其他两个学科的基础,古今有成就的语言学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师。
对普通人和初学者来说,音韵学对文字词汇学习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掌握反切
B 认识文字上的通假
C 理解汉字构造
D 认识声训
(4)有助于古汉语语法的研究
(5)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这方面较为详细的解说我们放在后面的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