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和章士钊的辩护状
陈独秀的宪政爱国主义

陈独秀的宪政爱国主义作者:陈永苗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05-9-2本站发布时间:2005-9-2 21:57:52阅读量:258次不爱没有人权的国家1914年11月10日陈独秀在章士钊主编的《甲寅》第1卷第4号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立即毁誉等身而名动天下。
陈独秀说,“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
”不能一看到国家两个字,就胡里糊涂就去爱,不爱没有人权的国家。
他激动地说:“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
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
”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国家,对外不能御侮,对内残害人民,不要算了。
尽管公认陈独秀剑走偏锋,但陈独秀还是站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他把爱国作为信仰加以审问,认为只能爱有资格值得爱的国家。
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原来国家不过是人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
善人利用他可以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
”看来能够防御外敌,并不是值得爱的条件。
在外交和内政之间,只有内政是君子,保护人权而不是侵害人权的国家才值得爱。
爱国主义应该是理性的政治哲学,而不是盲目的政治信仰。
在陈独秀看来,民族自爱心同个人自爱心具有相同的性质。
个人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人生存,没有什么罪恶。
民族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族生存,也没有什么罪恶。
他爱国不能盲目。
所爱国家对外不应压迫他国,对内不应压迫人民。
如果没有这一界限,爱国心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的。
经过理性地考验,陈独秀确立了爱国主义信仰。
对于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问题,陈独秀的回答是明确的:“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
”“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的爱国是自由主义的,以个人自由作为终极目的。
这让看起来是世界主义倾向的,而且似乎摈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章士钊为陈独秀辩护状

章士钊为陈独秀辩护状(2)义中之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
”(同上)综合前后所论,其说明民生共产相同及相质相剂之处,何等明切。
今孙先生之讲义,全国弦诵,奉为宝典,而陈独秀之杂志,此物此志,乃竞大干刑辟,身幽囹圄。
天下不平之事,孰过于斯?又起诉书指独秀“打倒资本家,没收土地,分配贫农,其言词背谬,显欲破坏中国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此即《中山丛书》求之,复如桴鼓之应,不差累黍。
民生主义第一讲云:“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总是相冲突,不能调合,所以便起战争。
最好是分配之社会化,消灭商人的垄断。
’斯与起诉书中上述各语,论质论量,俱不知有何分殊。
尤为彰明较著者,同盟会之四大政纲,第四即日平均地权,既曰平均,当日分配,后有分配,其先必有没收。
没收者何?取之地主之谓。
分配者何?给与贫农之谓。
商人的垄断于焉消灭,劳工之冲突,于焉化除。
中国传统至今之经济政治两种组织,如之何其不破坏乎?援陈证孙,本如一鼻孔出气,谓是言词背谬。
龙头大有其人。
尤有足资记注者,孙先生平均地权之策,至今迄未实行,其所以然,则曩述“共将来不共现在”一语,足为铁板注脚。
惟其如是,故孙先生时时以“革命尚未成功”一语强聒于众。
盖平均地权之业,须以革命之力成之,理势则然也。
夫孙先生之革命,与陈独秀之暴动,一贯之论尔。
孙先生之书,既为国人所诵习,既其革命方略,亦谆嘱同志努力为之。
独陈独秀以含义悉同之“暴动”字样,求民生主义内之同一中坚政策实现。
乍一启口.陷阱生焉,凡服膺中山主义之忠实信徒,其谓之何?且也,就陈独秀、彭述之连日口供观之,此二人者,并不得视为表里如一,首尾一贯之共产党,何以明其然也?独秀不认危害民国,而认反对国民党政府。
综其理由,约分三事:一、刺刀政治。
政府以强暴之力强抑天下人之口,使不得有所论列。
微论非党人之无言论自由权也,即高级国民党员之无枪杆者,亦禁阻使不得声。
二、搜括手段。
凡国民党之政策,悉以构成,苛捐杂税,横征无已,聚敛所得,悉数寄存外国银行,以便帝国主义者之操纵把持,侵压本邦,反之,商市萧条,农村破产,国民经济之如何衰败,举不值国民党政府之一顾。
陈独秀的国民党四字经让蒋介石暴跳如雷

陈独秀的国民党四字经让蒋介石暴跳如雷2010-11-01 09:57:0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闻热线:1932年10月15日,上海岳州路永兴里11号,处于半隐居状态且卧病在床的陈独秀被警方捕获,是叛徒谢少珊供出了他的住址。
早在1927年7月,这位书生意气十足的总书记即因屡犯“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被自己的同志炒了鱿鱼,两年后,又由于托派问题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
现在身陷国民党的囹圄,以“危害民国”的重罪遭起诉,尴尬人遇尴尬事,真算得上是当年中国政坛的头号荒诞剧。
第二天,《世界日报》找准这个新闻噱头,刊登了一幅漫画:主人公是饱尝皮肉之苦的陈独秀——共产党一拳将他击伤,国民党又冲上去追加两拳,把他揍得像滴溜溜的陀螺一样天旋地转。
被鲁迅嘲为“焦大”陈独秀落入罗网,生死莫测,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当世不少头面人物,他们纷纷声援,设法营救。
酷爱和平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拍了份越洋电报给蒋介石,称赞陈独秀是东方的文曲星,人才难得,请勿以政见歧异而加害。
大哲学家罗素、杜威也陈词灼热,以惜才之心恳请国民党当局审慎从事,优容知识界精英。
至于国民党高层,一些资深元老更是为陈奔走呼吁。
《申报》以头版头条刊出蔡元培、宋庆龄、柳亚子、杨杏佛、林语堂、潘光旦、朱少屏等人合署的《快邮代电》。
傅斯年发表《陈独秀案》一文,作出持平之论:“政府以其担负执法及维持社会秩序之责任,决无随便放人之理,同时国民党决无在今日一切反动势力大膨胀中杀这个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之理!”蒋梦麟、刘复、周作人、陶履恭、钱玄同、沈兼士等12人致电张静江、陈果夫,为陈独秀说情。
胡适、翁文灏、罗文干、柏烈武等人致电蒋介石,为陈缓颊。
另有若干人尝试寻求法律解决的途径,竭力保陈性命。
当然,陈独秀蹲大狱之后,外界也有一些异样的声音,最典型的是鲁迅以何干之的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面发表杂文《言论自由的界限》,嘲骂新月社诸君子是《红楼梦》中的焦大。
章士钊与陈独秀

章士钊与陈独秀
1933年4月,南京江宁地方法院以“危害民国罪”起诉陈独秀。
拥有执业律师执照的章士钊自然清楚,一旦罪名成立,被告势必会被判处重刑,便主动要求为其辩护。
友人不解地问:“陈独秀已然把您当成了仇人,为何还要帮助他?”而在章士钊看来,陈独秀一直是他的好友,当年的交情让其难以忘怀。
早在1919年秋,时任南方军政府秘书长的章士钊就搭救过被逮捕的陈独秀,他以与其是“总角旧交”为由,要求北洋政府放人。
熟知内情的人知道,他们之间的友情当属过往。
二人早年因为志同道合往来密切,随着形势的变化,因政见发生严重分歧形同陌路,章士钊转而支持??民党,自然变成陈独秀心目中的敌人,因而经常撰文对章士钊嬉笑怒骂,甚至把其与逆时而为的北洋军阀段祺瑞并列一起严厉谴责。
但章士钊并未把这些放在心上。
在法庭辩论中,章士钊用了近一个小时据理为被告开脱,其辩护词却遭到陈独秀的断然否认。
一位同行为此打抱不平:“您费时费力写出长篇辩护词,没获得被告的一丝感激,反而以敌视态度对待,你这又是何苦呢?”章士钊说:“朋友落难,当该尽力相帮,为何要去计
较他的态度?”最终,陈独秀被轻判。
陈独秀在南京服刑期间,许多人对其避之不及,包括一些昔日旧友都没去看望,而章士钊经常托人捎去钱和日常生活用品,还特地从上海请来医生为他治病。
出狱后的陈独秀客居重庆江津,拒绝国民政府的救济,贫病交加,章士钊得知情况,自掏腰包三百元给陈独秀汇去,自始至终关心和照顾老友。
陈独秀出狱后给《申报》《中央日报》的声明

陈独秀出狱后给《申报》《中央日报》的声明作者:张家康来源:《世纪风采》2017年第09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使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大批政治犯的提前释放。
走出国民党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未及料理生活、工作诸事,便立即书写了两份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声明,希望通过《申报》和《中央日报》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
可不幸的是,这两份声明一份也没能发表。
陈独秀为何急于发表声明,这两份声明又何以不能见诸天日呢?陈独秀坚持无条件出狱1937年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随着战争的升级,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
囚禁陈独秀等政治犯的监狱也被炸。
此时,国民政府迫于战局吃紧,无意为疏散、安置这些政治犯而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政治犯什么手续都没履行,就一一走出牢房。
据王凡西回忆,他被囚禁的南京秘密拘留所,当时看守跑得只剩一个。
这个人对王凡西说:“什么人都走了,我也逃难,你出去吧!”可是,作为国民党的重大政治犯陈独秀,他的出狱就不能这么简单了。
从坐牢的那天起,陈独秀就没打算能有走出牢房的日子。
况且,他虽在坐牢,失去了自由,但是与其他政治犯相比,狱方对他“人道”多了,12平方米的单间,供有书桌、书架,室外有一小天井,可以读书写作,疲倦了还可踱到小天井透透气,伙食也好于其他囚犯,每餐是两菜一汤。
狱方先是安排同案犯濮德志照料他的生活,后又同意其夫人定期前来照料。
饶有意味的是,与被捕前的东躲西藏、生活无着相比,他反倒感到踏实多了。
他在监狱内读了很多书,悉心做起了研究,除完成《实庵自传》两章外,还完成了诸多文字学方面的著作。
他似乎对出狱没有什么要求,反倒是他的朋友和学生一直惦记在心。
北大时的学生、当年五四运动的干将、时在国民政府供职的段锡朋约了北大校长蒋梦麟和监察院监察使杨亮功前来探视。
段锡朋表示将尽力保释,促其早日出狱。
陈独秀听后非但没有十分动心,反倒说出这样话:“我现在虽然是有期徒刑,实际上是无期徒刑。
章士钊为“陈独秀案”辩护

章士钊为“陈独秀案”辩护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8期1933年4月,国民党统治下的江苏高等法院公开审理陈独秀等“危害民国案”,起诉书列举的罪名为“以危害民国为目的,集会组织团体,并以文字为叛国宣传”。
(一)4月14日上午,江宁地方法院刑二庭第一次开审,55岁的陈独秀踏上法庭时,记者发现他“四周瞻顾,态度自若”。
当审判长问他:“何以要打倒国民政府?”他回答:“这是事实,不否认。
至于理由,可以分三点,简单说明之:(一)现在国民党政治是刺刀政治,人民即无发言权,即党员恐亦无发言权,不合民主政治原则;(二)中国人已穷至极点,军阀官僚只知集中金钱,存放于帝国主义银行,人民则困苦到无饭吃,此为高丽亡国时的现象;(三)全国人民主张抗日,政府则步步退让。
十九路军在上海抵抗,政府不接济。
至所谓长期抵抗,只是‘长期抵抗’四个字,始终还是不抵抗。
根据以上三点,人民即有反抗此违背民主主义与无民权实质政府之义务。
”4月20日上午,陈独秀等“危害民国案”第三次开庭,旁听者人满为患,有些是从上海、无锡、镇江各地赶来的,法庭无地可容,门外挤满了人。
等检察官控告完毕已是下午1点45分,陈独秀当庭抗辩:“检察官论告,谓我危害民国,因为我要推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但是我只承认反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却不承认危害民国。
因为政府并非国家,反对政府,并非危害国家。
”他在法庭上指斥一“国民党政府,以党部代替议会;以训政代理民权;以特别法(如《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代替《刑法》;以军法逮捕、审判、枪杀普通人民;以刺刀削去了人民的自由权利,高居人民之上,视自己为诸葛亮与伊尹;斥人民为阿斗与太甲。
日本帝国主义方挟‘武力征服’政策对待吾国,同时国民党政府亦挟同样态度以临吾民。
”他表示自己力争的只是体现民主共和国实质的人民自由权利,力争的是实现普选的国民立宪会议,力争的是民主制扩大到历史的最高阶段。
现在和将来,他本人都没有篡夺民国为“党国”的企图,试问谁为“危害民国”?他进一步反驳,如果说人民发言反对政府或政府中某个人就是有罪,那么两千年前周厉王有监谤之诬,秦始皇有巷议之禁、偶语之刑,汉武帝更有腹诽之罚,那时当然没有言论自由。
历史趣谈:大律师章士钊的两次义务辩护 两次成功免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律师章士钊的两次义务辩护两次成功免死导语:士钊,字行严,1881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的一个耕读之家。
章士钊早年自新闻界起家,1903年仅22岁就被聘为《苏报》的主笔。
章氏年少激进,士钊,字行严,1881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的一个耕读之家。
章士钊早年自新闻界起家,1903年仅22岁就被聘为《苏报》的主笔。
章氏年少激进,主导《苏报》的改革,发表了大量排满反清、倡言革命的文章。
由于章士钊在《苏报》连续刊载激进文章,清廷将位于上海公共租界中的《苏报》诉至会审公廨,章炳麟、邹容等涉案作者被捕入狱,《苏报》亦被查封。
此即晚清历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经此一事,章士钊在政治上的主张愈加激进,甚至开始着手进行实际的革命工作。
次年11月,因参与刺杀广西巡抚王志春,章士钊被迫流亡日本,后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政治等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孙中山的邀请之下,章士钊携眷回国,一度担任国会议员、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职。
1930年,章士钊重返上海,执律师业,时谓上海四大律师之一。
壹辩为“因言获罪”的诤友陈独秀辩护“法律所禁止的乃是行为,而非理想”章士钊素为报刊界闻人,当年远赴英伦学习法律的机缘也因有关言论自由的“《苏报》案”而种下,他执律师业后所代理的第一个代表性案件也是“因言获罪”之案。
1932年9月15日,上海市公安局协同法租界总巡捕房持第一特区法院所出具的搜查拘留票,以“危害民国”罪将陈独秀(字仲甫)及其领导的托派中央常委机关同事彭述之、宋逢春等抓获。
两日后,陈独秀等人被引渡给国民党当局,旋被押解至南京卫戍司令生活常识分享。
陈独秀的被捕、庭审,与死亡

陈独秀的被捕、庭审,与死亡作者:罗学蓬来源:网上文摘来源日期:2002-11-10本站发布时间:2002-11-11阅读量:301次千秋功过,世人评说。
“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独领风骚的陈独秀,在中共历史上功过是非的评价,也因时而异。
本文披露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断。
1932年10月15,陈独秀没有想到,他被共产党开除党籍之后,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为此,《世界日报》刊登一幅漫画:主人公是受尽皮肉之苦的陈独秀——共产党一拳把他打伤了,国民党两拳把他打昏了。
1932年12月8日,世界著名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给蒋介石拍来电报:陈独秀是东方的文曲星,而不是扫帚星,更不是囚徒,请求给予释放。
被誉为“世界20世纪的三大哲学家”也相继给蒋介石拍来恳求电。
特别是英国人伯特兰?罗素、美国人约翰?杜威更是陈词灼热,对陈独秀一片爱心。
可蒋介石却无动于衷。
蒋介石说:“陈独秀虽已被共党排除,但亦是共党之鼻祖,危害民国,未戒组织社团闹事之病。
”在中山公园,蒋介石被记者团团围住,问及陈独秀事件,他说:“独秀虽已非共党之首领,然近年共产党杀人放火,独秀乃始作俑者,故不可不明正典刑。
”一1932年,在周家嘴路的一条弄堂底部,陈独秀仍在深夜奋笔疾书,吟诗骂世。
突然,整个弄堂一片漆黑——停电了!陈独秀叹道:“中国的现实就像眼下的光景,漆黑一团!。
他拿根蜡烛正想点燃,突然几道手电光同时向他射来。
接着,沉重的铁铐锁住了他的双手。
陈独秀眼睛一瞥:“原来是你谢少珊出卖了我?!”说着,狠狠向谢的脸上吐了口唾沫。
谢少珊是“左派反对派”中央常委的秘书,曾经鞍前马后跟着陈独秀,备受陈独秀的赏识。
陈独秀在租界看守所见到了彭述之等几位被捕的党委。
彭说:“该如何是好呀?”“怕什么,我独秀已蹲了三次监狱。
共产党人,命大!”当时,各地的电报雪片似的飞到国民党中央,义愤地提出“查办处决”的意见。
有单位发的—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广东省党部,以及许多军队的师党部和地方的县党部;还有个人发的——湖南清乡司令何键、新疆省主席金树仁……他们陈词激烈,把陈独秀视为千古罪人,不杀不解心头之恨。
chap91法律论证的基本方法

所以原告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 法庭在对被告人王某定罪量刑的同时,依据上述法 律条款,判决被告人王某归还其不法侵占的原告财 产并赔偿原告的一切(yīqiè)经济损失。
在这一辩护中,律师的论题是“原告依法提起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被告人王某应依法承担相 应的民事责任〞,论据是案例中的法律规定和调查 事实等。由论据导出论题的过程中,就两次运用了 标准三段论:
而O O、II、I O是两个前提都为特称命题的全 部情况,既然在这些(zhèxiē)情况下“不能得出结 论〞是真的,那么通过归纳推理,便可以推导出论 题也是真的。
第十八页,共一百零八页。
还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合 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这就是用一些(yīxiē)具体的事实, 归纳说明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一般性的道 理。
具体推理过程可写为: 如果要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就必须大力提高监狱 干警队伍的素质, 我们要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 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提高监狱干警队伍的素质。
第十二页,共一百零八页。
还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头的局部,为了证 明“《资本论》第一章是最难理解的〞这个特殊事 实(shìshí)为真,就用了一个演绎证明:“万事开头 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局部,是最难理解的。〞这是一个用三 段论推理形式构成的证明。
第十页,共一百零八页。
这项法案的规定,就是演绎证明的过程。第一 种规定是充分条件联言假言推理(tuīlǐ)的肯定前 件式,第二种规定是选言推理(tuīlǐ)的否认肯定 式,第三种规定是充分条件联言假言推理(tuīlǐ) 的肯定前件式。整个证明又是一个充分条件联言假 言推理(tuīlǐ)的肯定前件式。经过这样的严密证 明,“安乐死〞的法案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符合伦 理道德的,就可以接受了。
毁誉平生章士钊

Walk into y o u,走进人家毁誉平生章士钊文/左文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 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汉族,湖南 长沙人,1881年3月20日生。
1973年去世。
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 治活动家。
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
著有《逻辑指要》《柳 文指要》等著作。
章士钊享年92岁,-生跨越两个世纪,处身政、学两界,所交者,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生命运,波澜起伏,所具思想,繁复驳杂。
终其一生,名满天下,谤亦随之,虽晚年得以善终,然毁誉参半,却是他难以逃脱的命运章士钊幼年入私塾,青年流亡日本、留学英国、22岁因《苏报》案为天下瞩目。
继而与陈独秀等创办《国民日日报》、编译《大革命家孙逸仙》、与黄兴等创建华兴会。
1905年流亡日本,与闻筹建同盟会,但坚辞人会,并终其一生再未加人其他任何政党武昌起义后,章士钊应孙中山之遨,回国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但因其不合西方政党标准而意见不一,且反对其“毁(旧)党造(新)党”说,主张施行政党内阁制,被同盟会员斥为“保皇党”,愤而辞职_而后又应袁世凯之邀北上,袁世凯赠其豪宅一座,并任命他为北京大学校长,但没有到任。
宋教仁被刺事件后,章士钊逃离北京。
随后又奉孙中山之命,联合岑春煊讨伐袁世凯,并任讨袁军秘书长,事败后再次亡命日本而后即创办《甲寅》杂志,力主“调和革命论”,及虽倡言革新、反对专制,但反对暴力激进手段,并批评革命党有“好同恶异”之弊: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后,黄兴另起炉灶,组织成立欧事研究会,章士钊又附从黄兴。
袁世凯称帝引发众怒,章士钊又出任西南方面军务院秘书长,参与反袁战争1917年,章士钊应陈独秀之邀,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逻辑学,并力荐李大钊、杨昌济到北大任教以所兼北大图书馆长职荐李大钊继任。
关于建党伟业的人物小传600字

关于建党伟业的人物小传600字篇11918年,正在北洋大学读书的张太雷,为了使独居的母亲有个照应,遵从母命,利用暑假返乡与陆静华结婚。
陆静华出身贫寒,父母早逝,依靠叔父抚养教育,她为人厚道,性格温柔、随和,巧的是同太雷同年同月出生。
成婚后,租住在南门外子和里三号。
张太雷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团聚,平时由陆静华照料母亲薛氏。
1921年春,张太雷派往苏俄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
因时间紧迫,来不及回家告别,只好写了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家信寄给妻子陆静华。
把他对母亲和爱妻的思念之情、他对革命的抱负和对今后的期望,全都在这封信中倾诉出来。
信中说:“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
认为从这个问题说起,他们要容易理解些,所以太雷在信中说:“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想等明年去考高等文官考试。
但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
”“你也看见多少做官发财的人们多嫖赌娶妾,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
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
在信中他充满深情地说:“希望我回来的时候,我学得很好,你也学得很好,那时我们多快活啊!”张太雷对母亲十分孝顺,在信中特别关照妻子要妥善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母亲年老应当吃好一点,穿好一点。
你可劝劝母亲说不要过省。
不然我在外如何安心呢?”“我们现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
”这封家信,充满了一个革命者对亲人的真挚感情。
为了革命、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张太雷怀着对祖国、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毅然踏上了前途莫测的艰险征程,去谋将来的永远幸福。
这封家信,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现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篇2夏明翰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从小在生活上无忧无虑,然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中国处于列强瓜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民族危亡、民生困苦,他目睹的这一切,使他发自内心要追寻光明,从青少年时期就充满了正义感。
回忆姑父章士钊和姑母吴弱男

回忆姑父章士钊和姑母吴弱男吴业新我原籍安徽庐江,家住县城以南15里远的凤凰山麓。
我的祖父吴保初生长在清光绪年间,虽因世袭关系(我的曾祖父吴长庆曾任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做了两年小京官,但一直不满腐朽无能的清廷,主张变法维新。
因此,在我父亲20岁、两个姑母13岁左右时,就亲自送他们去日本读书,从而使他们兄妹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参加了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洪流。
后来大姑母吴弱男适湖南章士钊,二姑母吴亚男适华侨徐瑞霖,皆旧民主革命的先驱。
我童年失去双亲,依靠大姑父、大姑母教养成人。
现在他们都已去世多年,但他们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东京初相识伦敦结连理姑父章士钊,字行严,是湖南长沙人。
在武昌两湖书院求学时,与学友黄兴为莫逆之交,后又共读于南京江南陆师学堂。
1903年发生拒俄运动,江南陆师学堂学生起而响应,姑父是该学堂学生领袖。
不久,应《苏报》馆主人陈梦坡之邀,担任这份鼓吹反清革命最积极的报纸的主笔。
1903年7月,《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邹容等人被捕入狱。
姑父因得查办大员、江苏候补道俞明震(原江南陆师学堂校长)的暗中徇情,得以幸免。
《苏报》被封后,姑父先随黄兴去长沙筹建华兴会,后又到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继续进行反清革命宣传。
1904年11月,皖籍革命党人万福华因行刺原安徽巡抚王之春被捕入狱,姑父前去探监,也被逮捕,关押达40天,由于黄兴、蔡锷等人营救方获释。
同年冬,姑父被迫流亡日本东京。
姑父到日本后,看到该国明治维新后的进步与繁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检讨过去的革命活动,认为自己“才短力脆,躁妄致敌,未达壮年,了无学殖”;主张大党初建,应有所分工,“显其才力,资其性分,缓急文武,各任所宜”;提出苦读救国,立志留学读书,因此,他便进了东京正则学校,专攻英语,为去欧洲留学作准备。
在此期间,他受聘实业女校,教中国留学生古文。
他用学习到的英文文法,讲解《古文词类纂》,深受学生欢迎。
于是他将讲稿整理成册,名为《中等国文典》,寄回国内出版。
1932年陈独秀的法庭辩护状

1932年陈独秀的法庭辩护状作者:雷启汉来源:中国思维网来源日期:2005-6-22本站发布时间:2005-6-22 12:13:30阅读量:192次1932年陈独秀的法庭辩护状:我为什么要推翻政府?作为一个现代有影响的人物,陈独秀的一生是颇为复杂的。
笔者谨将早年从家父雷彬章口里听到的一段龙门阵摆出来,供读近代史和爱好遗闻轶事者参考。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公共租界寓所被工部局巡捕逮捕,经第一特区法院略事询问,即将同案人犯引渡给上海市警察局。
接着蒋介石命令将陈等解押南京(同案尚有彭述之、濮一凡、王武、王兆群、何阿芸、王子平、郭镜豪、梁有光、王鉴堂等),交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派军法司司长王振南审理。
这时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表消息,国内和国际的著名学者如蔡元培、杨杏佛、爱因斯坦、罗素、杜威等人都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释放陈独秀。
蒋介石在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下,被迫批示,由军法司移交地方法院审理。
于是,陈氏等由军法司看守所移至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羁押(因军事法院审理不公开,不得请辩护人。
地方法院则反是,故蒋氏为平民愤,而将陈氏改由地方法院审理)。
当时陈氏被控为“危害民国罪”,按规定应由江苏高等法院审理。
但高等法院设在苏州,如果将陈氏押往苏州,恐怕会出问题,于是苏州高等法院派庭长胡善称到南京组织法庭审理陈氏等。
苏州高等法院检察处也派检察官朱隽到南京为公诉人。
当公审陈氏的时候,法院内外人山人海,旁听席内拥挤不堪,法庭外也挤满了人:不仅南京万人空巷,还有从上海、苏州、杭州、镇江等地专程乘车、坐船赶来旁听的人。
其中以学生最多。
审理开始,书记官宣布审理陈独秀等“危害民国罪”一案。
审判长胡善称命令带陈氏到庭。
陈的辩护人章士钊律师入席就座。
审判长讯问陈独秀姓名、年龄、籍贯、职业、有无前科后,便请公诉人提出公诉。
公诉人朱隽宣读起诉书,认定陈氏犯“危害民国罪”,依《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提出公诉。
审判长问陈为什么要推翻国民政府。
陈独秀

陈独秀1933年4月14日上午,在促狭的江宁地方法院法刑二庭,记者挤满前廊,庭内座无虚席,百余人旁听了一起以“叛国罪”提起公诉的审判。
由狱警带上被告席的陈独秀,气色尚佳,眼睛深深眍进挑起的眉梁骨,不自觉有睥睨一切的神气。
当堂自辩时,他的一番讥诮之词引得旁听席上一阵骚动。
“我只承认反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不承认危害民国,因为政府非国家……孙中山、黄兴等,曾推翻满清政府,打倒北洋政府。
如谓打倒政府,就是危害国家,那么国民党岂非已叛国两次?”再度入狱的陈独秀,此时已被国、共两党剥除了任何合法的政治身份。
自1913年“二次革命”以来,他曾因“反政府”、“组织共产党”等罪名四次被捕。
这一次,为营救陈,知识界的民主人士一如既往地竞相奔走,在胡适、蔡元培的运作下,杜威、罗素乃至爱因斯坦都拍来了声援电报。
当时最有名望的大律师章士钊自愿出任陈独秀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53分钟,以“保全读书种子、着重言论自由、恪守法条之精神”为陈辩护。
陈独秀闻言,当庭声明,“章律师辩护词只代表他的意见,我的政治主张,要以我的辩护状为准。
”台下哗然,有人议论陈是“想当英雄”。
法庭最后判陈入狱13年。
遥在延安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据此评论说,“陈(独秀)托(洛茨基)取消派跪在国民党法庭面前如此讨饶,所以保住了性命。
”面朝四壁把国民党的牢底坐穿,背后则忍受着“自己人”的谩骂。
这位参与创党的中共首任总书记,到了晚年被《新华日报》等称为“托匪汉奸”、“日寇侦探”,直到死后仍长期背负着“右倾机会主义”、“反动路线总头子”的骂名。
他身前的思想与作为,有如受到诅咒,至今仍深埋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向左走?向右走?站在法庭上,年过半百的陈独秀仍精神矍铄。
壮年时他曾教训青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
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的美的生活。
”现在这看起来像是他人生的自剖。
囚于南京狱中期间,曾经是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重操早年精熟的文字学,写成一部《实庵字说》,成为他的遗世之作《小学识字课本》的底稿。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

•陈独秀研究-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述析张三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72352)摘要: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陈独秀可谓是梁启超、孙中山之外,‘‘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学界对此不应忽视。
仅限于关注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不足以再现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全貌。
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体现了其民族主义思想萌芽与多方求索,充分说明他是中国最早论述民族主义的思想精英之一。
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是其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诸多论述呈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后期阶段既体现了“可贵坚持”,又流露出了“消极意识”,同样值得关注。
陈独秀的政治生涯曾犯有重大错误,但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总体呈现的是一幅为民族解放不断求索的路线图,在维护民族大义方面是真诚的,其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论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2-0146-08在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民族主义研究领域,2世纪前叶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是备受关注的研究板块。
我国学界对这一板块的研究,最为关注的是梁启超、孙中山两位思想精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中国首用“民族主义”概念之人,而后者的“三民主义”首先提及的就是“民族主义”。
实际上,除梁、孙之外,曾为新文化运动先驱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在其一生中对民族主义也多有论述,可谓是“民族主义”论者的又一代表人物。
遗憾的是,我国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长期未给予足够重视。
陈独秀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十分丰富,其思想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2—1925年的早期阶段,体现了陈独秀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与多方求索;第二阶段是1925—1922年担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中期阶段,这是陈独秀论述民族主义最为丰富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22—1942年的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论述既有“可贵坚持”,又有“消极意识”。
陈独秀

报人陈独秀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前
《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甲寅杂志》《新青年》《每周评论》
第二阶段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期间
《共产党》、《劳动界》、《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
第三阶段为大革命失败后
《无产者》、《火花》和《热潮》
报人陈独秀
(一)平民化的编辑语言。案例:《安徽俗话报》--‚切瓜‛ (二)平民化的编辑内容。陈独秀是一直关注政治的,只是这政治是国民政 治,而不是‚政党政治‛。因此其报刊编辑内容上以及他为报刊编辑所撰 写的文章,选材内容基本都是为平民所关注或为平民呼吁的。 ……………等等。
“不打不相识”因 共同参与《甲寅》 编辑而认识 携手创办《新青年》 《每周评论》 “南陈北李”筹建 中国共产党
1
章士钊,字行严,1881年生。 22岁时,担任进步刊物《苏报》 主笔,24岁时流亡日本,成为 孙中山、黄兴的策士。1914年, 章士钊在东京创刊《甲寅》杂 志。
《甲寅》杂志是中国近代 史上影响极大的政论刊物, 是《新民丛报》之后、《新 青年》之前影响最大的杂志。
蔡元培对陈独秀的评价
‚一位失败的书生政治家,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特立独行的叛逆 者,一位命运坎坷的孤独英雄,抑或是一个不依附任何势力的社会活动 家?‛一切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 ——蔡元培
鲁迅对陈独秀的评价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 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 ‚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至少是我这样 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 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鲁迅
被喻为“不羁之马”的陈独秀

被喻为“不羁之马”的陈独秀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陈独秀幼年丧父,祖父陈章旭担当起对他启蒙教育的职责。
这位晚清候补知县性格孤僻古怪,周围邻里的孩子都怕他,背后叫他“白胡老爹”。
他教孙儿读书,纯用传统的灌输法,恨不得七八岁的小孩,一年内就能读完四书五经。
旧时读书就是背书,而一旦背不出来,祖父就会痛打手心。
无论祖父怎样毒打,他总是咬紧牙关,不吭声,不掉泪。
老人气得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气恼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母亲见此情景,常常以父亲一生读书而未中举人的恨事进行劝慰,边说边流眼泪,倔犟的他也失声痛哭。
及至晚年回忆往事,他感慨道:“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之命令。
”陈独秀对理想的追求和主义的信仰,向有一股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时,面对旧派人物的围剿,他毫不胆怯,发誓为文学革命,“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文学革命正因为有他担当前驱者,才能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他的朋友胡适是这样评论的,文学革命得到陈独秀“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运动了”。
五四运动时,陈独秀曾说过:“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
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他自己正是如此实践的,一生的四次牢狱之灾,根本没有损及他的意志力,相反却泰然自若,一身是胆。
此时,新旧之间的角逐已是短兵相接。
作为新派势力的领军人物,陈独秀的处境十分危险,朋友纷纷劝他南下,以暂避锋芒。
他却回答:“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狱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
”他与此恶浊之社会已不共戴天,必欲决一死战。
他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青年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觉醒年代第二集观后感

觉醒年代第二集观后感在看《觉醒年代》第二集的时候,我仿佛被卷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
这一集所展现的历史画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这一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陈独秀先生的形象。
他那坚定的眼神,犀利的言辞,还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都让我为之动容。
剧中的陈独秀,身处日本,却心系祖国。
他与李大钊先生的相遇和交流,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看到陈独秀在日本与章士钊等人的辩论场景,那激烈的言辞碰撞,那对国家前途的不同见解,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力量。
陈独秀先生言辞激昂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那种对旧思想、旧制度的批判,毫不留情,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愤怒和决心。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陈独秀在回国的船上,望着大海,脸上的表情凝重而又充满希望。
海风拂过他的脸庞,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的目光却始终坚定地望着远方。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知道,回国之后等待他的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依然义无反顾。
这一集中的场景布置和服装道具也十分考究。
那些古老的街道,破旧的房屋,还有人们身上穿着的长衫马褂,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特别是在北大的校园里,古色古香的建筑,绿树成荫的小道,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剧中人物的情感刻画也是细腻入微。
比如,陈独秀与家人之间的那种复杂的情感。
他对妻子的关爱,对子女的期望,在一些细微的动作和眼神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他与朋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那种志同道合、相互支持的情感,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当我看到蔡元培先生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的情节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蔡元培先生的求贤若渴,陈独秀先生的犹豫与担当,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位的邀请,更是一种对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期望和托付。
回想这一集的种种情节,我越发觉得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和章士钊的辩护状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公共租界寓所被工部局巡捕逮捕,经第一特区法院略事询问,即将同案人犯引渡给上海市警察局。
接着蒋介石命令将陈等解押南京(同案尚有彭述之、濮一凡、王武、王兆群、何阿芸、王子平、郭镜豪、梁有光、王鉴堂等),交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派军法司司长王振南审理。
这时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表消息,国内和国际的著名学者如蔡元培、杨杏佛、爱因斯坦、罗素、杜威等人都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释放陈独秀。
蒋介石在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下,被迫批示,由军法司移交地方法院审理。
于是,陈氏等由军法司看守所移至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羁押(因军事法院审理不公开,不得请辩护人。
地方法院则反是,故蒋氏为平民愤,而将陈氏改由地方法院审理)。
当时陈氏被控为“危害民国罪”,按规定应由江苏高等法院审理。
但高等法院设在苏州,如果将陈氏押往苏州,恐怕会出问题,于是苏州高等法院派庭长胡善称到南京组织法庭审理陈氏等。
苏州高等法院检察处也派检察官朱隽到南京为公诉人。
审理开始,书记官宣布审理陈独秀等“危害民国罪”一案。
审判长胡善称命令带陈氏到庭。
陈的辩护人章士钊律师入席就座。
审判长讯问陈独秀姓名、年龄、籍贯、职业、有无前科后,便请公诉人提出公诉。
公诉人朱隽宣读起诉书,认定陈氏犯“危害民国罪”,依《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提出公诉。
审判长问陈为什么要推翻国民政府。
陈朗读他的辩护状回答:
第一,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占东三省,采取不抵抗主义,甚至驯羊般跪倒在日本人之前媚颜投降,宁至全国沦亡,亦不容人有异词,家有异说。
…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竟成国民党政府之金科玉律。
儿皇帝将重见于今日。
”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应该推翻?
第二,“国民党吸尽人民脂膏以养兵,挟全国军队以搜括人民,屠杀异己。
大小无冠之王到处擅作威福,法律只以制裁小民,文武高官俱在议亲议贵之列。
其对共产党人杀之囚之,犹以为未足,更师袁世凯之故智,使之自首告密。
此不足消灭真正共产党人,只以破灭廉耻导国人耳。
周幽王有监谤之诬,汉武帝有腹诽之罚,彼时固无所谓民主共和也。
千年之后之中国,竟重兴此制,不啻证明日本人斥中国非现代国家之非诬。
路易十四曾发出狂言…朕即国家‟,而今执此信条者实大有人在。
国民党以刺刀削去人民权利,以监狱堵塞人民喉舌。
”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应该推翻?
第三,“连年混战,杀人盈野,饿殍载道,赤地千里。
老弱转于沟壑,少壮铤而走险,死于水旱天灾者千万,死于暴政人祸者万千。
工农劳苦大众不如牛马,爱国有志之士尽入囹圄。
”这样的政府难道不应该推翻?
“国家将亡,民不聊生,予不忍眼见中国人民辗转呼号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两重枪尖之下,而不为之挺身奋斗也。
”
陈氏这番话,博得大众的称赞,觉得他说出了大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旁听席上,有的点头,有的微笑,有的对身旁的人小声细语:“对,言之有理。
”
接着,审判长又问:“你知不知道,你要推翻国民政府是犯危害民国罪吗?”
陈氏回答:“国者何,土地、人民、主权之总和也。
此近代国法学者之通论,决非…共产邪说‟也。
以言土地,东三省之失于日本,岂独秀之责耶?以言主权,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岂独秀签字者乎?以言人民,予主张建立人民政府,岂残民以逞之徒耶?若谓反对政府即为…危害民国‟,此种逻辑,难免为世人所耻笑。
孙中山、黄兴曾反对满靖政府和袁世凯,而后者曾斥孙、黄为国贼,岂笃论乎?故认为反对政府即为叛国,则孙、黄已两次叛国矣!荒谬绝伦之见也。
”
陈氏的话还没有说完,旁听席上已发出了笑声。
笑声越来越大,以致审判长胡善称不得不站起来制止。
他对陈独秀说:“你只能就你的罪行进行辩护,不得有鼓动的言词。
”
陈独秀回答说:“刚才我的话难道不是正对着你们的起诉书所强加给我的罪名进行辩护么?好,你不要我说话,我就不说了。
”
胡善称说:“不是不要你说话,只是要你言词检点一点。
”
陈氏继续说:“余固无罪,罪在拥护工农大众利益,开罪于国民党而已。
予未危害民国,危害民国者,当朝衮衮诸公也。
冤狱世代有之,但岂能服天下后世?予身许工农,死不足惜,惟于法理之外,强加予罪,则予一分钟呼吸未停,亦必高声抗议也。
法院欲思对内外保持司法独立之精神,应即宣判予之无罪,并责令政府赔偿予在押期间物质上精神上的损失。
”
陈氏说完,章士钊从辩护人席上起立,为陈独秀辩护。
他说:“本律师曩在英伦,曾问道于当代法学家戴塞,据谓国家与政府并非一物。
国家者,土地、人民、主权之总称也;政府者政党执行政令之组合也。
定义既殊,权责有分。
是故危害国家土地、主权、人民者叛国罪也;而反对政府者,政见有异也,若视为叛国则大谬矣。
今诚执途人而问之,反对
政府是否有罪,其人必曰若非疯狂即为白痴,以其违反民主之原则也。
英伦为君主立宪之国家,国王尚允许有王之反对党,我国为民主共和国,奈何不能容忍任何政党存在耶?本律师薄识寡闻,实不惑不解也。
本法庭总理遗像高悬,国人奉为国父,所著三民主义,党人奉为宝典。
总理有云:…三民主义即是社会主义,亦即共产主义。
‟为何总理宣传共产,奉为国父,而独秀宣传共产主义即为危害民国乎?若宣传共产有罪,本律师不得不曰龙头大有人在也。
现政府正致力于讨共,而独秀已与中共分扬,予意已成犄角之势,乃欢迎之不暇,焉用治罪乎?今侦骑四出,罗网大张,必欲使有志之士瘐死狱中,何苦来哉?为保存读书种子,予意不惟不应治罪,且宜使深入学术研究,国家民族实利赖焉。
总上理由,本律师要求法院宣判独秀无罪。
”
陈独秀见章士钊的辩护词中有“现政府正致力于讨共,而独秀已与中共分扬,予意已成犄角之势,乃欢迎之来不暇,焉用治罪乎”的话,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合,且有摇尾乞怜、卖身投靠之嫌。
故当章氏发言毕,他立即声明:“章律师的辩护词,只代表他的意见。
我的政治主张,要以我的辩护词为准。
”
陈独秀和章士钊的辩护状,国民党以“不得为共党张目”为理由,禁止各报登载。
章士钊回到上海后,将检察官的起诉书、陈独秀的辩护状、自己代陈独秀辩护的辩护状汇集成册,定名为《陈案书状汇录》,交给与陈氏有密切关系的上海亚东图书馆印了一百多册,分送有关人士。
笔者父亲雷彬章当时任上海法院检察官,也得到了一册。
因此笔者能窥得陈、章二氏文章的全豹。
陈案辩论终结后,高等法院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15年。
章律师促陈氏上诉最高法院。
陈氏提起上诉。
最高法院改判为有期徒刑8年。
被告陈独秀,系安徽省怀宁人,初在日本东京大学读书。
……至民国四年回到上海,在《青年报》当主笔……民国11年赴莫斯科,回国后,被派为共党总秘书,直接受莫斯科命令,指挥各地党的活动。
至民国16年,因国民党清共,共党失败,第三国际以被告执行组织不力,将其总秘书开除。
彼时共党内部分裂为二:一为斯大林派,又名干部派;二为托洛斯基派。
被告就是后一派的首席……
摘1933年4月15日江苏高等法院庭审时检察官起诉状(周)
当公审陈氏的时候,法院内外人山人海,旁听席内拥挤不堪,法庭外也挤满了人:不仅南京万人空巷,还有从上海、苏州、杭州、镇江等地专程乘车、坐船赶来旁听的人。
其中以学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