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弑婴主题和母亲身份的建构

合集下载

《宠儿》中主人公塞丝身份的建构

《宠儿》中主人公塞丝身份的建构

《宠儿》中主人公塞丝身份的建构作者:吕侠隋梦元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双重阴影下塞丝的身份建构过程。

为了寻求自己的身份逃离了“甜蜜庄园”、杀死了宠儿,塞丝成功地构建身份表明黑人集体是黑人最强有力的后盾,黑人和白人的融合是最有利于黑人群体发展的。

关键词:身份建构黑人女性黑人集体奴隶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5-0013-021 引言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她具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能够洞察黑人内心深处的创伤。

《宠儿》是莫里森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奴塞丝带着女儿逃亡的途中遭到追捕,因为不想女儿像她一样沦为奴隶,杀死了刚刚学会爬行的小女儿。

后来宠儿还魂归来,与塞丝展开了一系列纠葛的故事。

2 《宠儿》中塞丝的身份建构在《宠儿》中,塞丝过着非常凄惨的生活。

作为一个奴隶,她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之后,随着她的身份意识的觉醒,她逃离了“甜蜜之家”并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然而,她的身份建构的旅程却艰难异常。

2.1 丧失身份在《宠儿》中,塞丝不仅没有人权,而且被剥夺了最基本的母爱。

由于缺乏母爱,塞丝的生活已经因奴隶的驯化而扭曲变形。

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没有自主意识的。

加纳先生管理“甜蜜之家”时对待黑人就像劳工一样,当黑尔请求塞丝做他的妻子时,塞丝满怀欣喜地同意了。

她憧憬着有一个牧师,一个派对,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然而,当塞丝向加纳太太询问“有一个婚礼吗”?加纳太太放下了她的烹饪勺,笑一笑,她说,“你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然后就没有别的了。

之后,塞丝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白人的不同。

如果说加纳夫人伤害了塞丝的心灵,那么学校老师的行为则伤害了她的身心。

加纳先生去世后,学校老师接管了“甜蜜之家”,真正的噩梦开始了。

这位教师对庄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女性谱系视角下《宠儿》中塞丝的母女关系

女性谱系视角下《宠儿》中塞丝的母女关系

第30卷第5期 2020年10月梧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ZHOU UNIVERSITY N o.5 Vol. 30O: 2020女性谱系视角下《宠儿》中塞丝的母女关系杨姗姗(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托妮•莫里森向来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其小说《宠儿》则聚焦于母女关系这一独特的女性经验。

小 说以塞丝母女关系展开,在呈现弑婴与复活之间,揭示了西方向来被遮蔽的主题,即俄狄浦斯时代的弑母恋父主题。

女性 谱系理论为文本内的母女关系,即如何从弑母弑婴到建立新型母女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也确保女性个体,特别在扮 演母亲角色时,建立主体性的可行性。

[关键词]《宠儿》;托妮•莫里森;女性谱系;伊瑞格瑞;母女关系;弗洛伊德[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宠儿》1987)是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于1988年获普利策小说奖,引起国外评论界的重视m,在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成为国际学术界集中关注的一本小说[1]。

因作品本身主题的多元歧义性与叙事表达的丰富性,《宠儿》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

国 内外研究在叙事学角度多聚焦于其独特的文本结构特点、叙事方式,在心理学角度多从创伤主题、记忆主体入手,伦理学则关注于奴隶制与母性母爱主题。

对于该书的女性主义研究多集中于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塑造以及生态女性视角解读。

然而,国内外研究文内母女关系的论文为数较少,且多集中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对于人性的压制导致母性畸形的问题。

本文另辟蹊径,借助露丝•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的女性谱系(female gene­alogy)理论来探讨《宠儿》一文内女主人公塞丝(Sethe)与其两位女儿一一宠儿、丹芙的母女关系。

对于母亲这一角色以及母女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女性主义不可规避的话题之一。

自女性主义文[收稿日期]2020-07-21[文章编号]1673-8535(2020)05-0082-06学理论兴起之始,在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B e S eC〇«;S h,1949)中,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从不同女性怀孕的经历例证母性是由母亲的整个处境决定的,而非出自本能。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文章摘要】: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文字创作出多部为黑人解放而疾呼的力作。

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当下,国外对其的研究聚焦于于女性主义,种族歧视,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国内对其的研究集中于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国内外对于《宠儿》的研究,通过对《宠儿》故事情节和黑人女性形象的探讨,运用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概念和弗朗兹·法侬的民族文化观点,研究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揭露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身心伤害和黑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讨论黑人在蓄奴制之下变成文化上的“孤儿”,白人阴影下的他者的事实,并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一、托尼·莫里森与《宠儿》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也是举世公认的最优秀小说家之一。

她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探索非洲民族在美国的身份认同困境,尤其着眼于黑人女性的悲惨经历,致力于揭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于非洲民族的迫害。

同时,她带着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将非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于作品之中,为非洲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做出努力。

托尼·莫里森共出版11部杰出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宠儿》等。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非裔女作家。

《宠儿》发表于1988年,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她凭借这部作品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塞丝的黑人女性逃脱奴役的故事。

在小说的开端,塞丝已经成功逃脱奴役,自由地生活了十几年。

但她的家庭早已分崩离析——她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早年间去世了,两个儿子由于惧怕房中幽灵的骚扰而选择离开。

对《宠儿》中赛斯杀婴原因的研究

对《宠儿》中赛斯杀婴原因的研究

通 过杀死 自己 的女 J L
S c h o o l t e a c h e r的 财 产 , 赛
斯不 但表 达 了她对 S c h 0 0 l t e a c h e r 和 奴 隶制 的不满 ,
而 且还使 得 S c h 0 o l t e a c h e r失 去 了 一 笔 财 产 。 另 一
莫 里森 在 小 说 中写 到 , 当 赛 斯 看 到 自 己 和 孩 子 即将 被 奴 隶 主 带 回“ 甜 蜜 之 家” 时 , 她毅然结束了 自
V o 1 . 1 l N o . 1 O
Ma y 2 0 1 3
2 0 1 3年 5月
DO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3 . i 0 . 0 2 2
对《 宠儿 》 中 赛 斯 杀 婴 原 因 的 研 究
李 明娇
( 中山大学 新华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1 4 0 0 )
摘 要 :对 于 美 国 著 名 黑 人 女 作 家 莫 里 森 的 《宠 儿 》 中备 受争议 的黑人 母 亲 杀婴 的 主题 , 很 多评 论
者 从 不 同 角 度 给 予 过 阐 释 和 分 析 。 这 里 认 为 书 中 黑 人 母 亲 赛 斯 的 杀 婴 行 为 是 一 种 必 然 。 要 读 懂 小
对 自己 的 母 亲 几 乎 没 有 什 么 印 象 , 她说到 : “ 她 不 记
个 方 面来 分析 导致 赛 斯 杀 婴 的 原 因 : 赛 斯 关 于 母 亲 的痛 苦记 忆 ; 赛斯在 甜 蜜之 家 的创伤 经历 ; 美 国 黑 人
的 集 体 创 伤 以 及 赛 斯 对 自己 为 母 权 利 的 维 护 。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格斯一共有八个孩子,但其中的七 个孩子都沦为奴隶制的牺牲品,被 迫离开了她。多年的奴隶生活禁锢 了她的思想,当她谈起自己的孩子 们,除了对奴隶制的恨以外,剩下 的就只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无能 和顺从。跟儿媳塞丝的母性相比, 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这种母性 在黑人女奴中更为普遍。
在《宠儿》中,塞丝的弑婴行为 是畸形母性最显著的表现。塞丝在 辛辛那提与婆婆贝比•萨格斯和她 的孩子们团聚在一起,沉浸在难得 的天伦之乐当中,度过了真正幸福 的二十八天。但不幸的是,这种幸 福很快就被追赶而来的“学校教 师”所打破。为了避免孩子重复自 己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塞丝采取 了极端的行为,锯断了幼女宠儿的 喉咙。“我不能让这一切回到原来 的样子,我不能让她,也不能让她 们任何人生活在学校老师的手 下”。母性通常与无私的爱和牺牲 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一些极端的 情况下,被扭曲的母性却会导致残 酷的结果,塞丝弑婴便是最好的例 证。黑人女奴在奴隶主看来只是泄 欲的工具和生产劳动力的生育机 器,她们没有自由也无法享有做人 的基本权利,包括为人母的权利。 塞丝很爱自己的孩子,在她看来 “没有我的孩子,我就无法呼吸”。 在这种母爱的背景下,塞丝弑婴的 行为通过对母性极端否定的形式 更加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制 的残酷。塞丝因为弑婴的行为而受 到了社区黑人的排斥,他们无法理 解她的疯狂举动,就连艾拉也说: “我没有朝自己孩子动锯子的朋 友”。而在塞丝看来孩子是自己生
女教育2049.14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⑥王岚
内容摘要:《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好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 一位黑奴母亲的弑婴故事。 本文着重分析了《宠儿》中畸形母性的表现,并对导致这种畸形母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宠儿》畸形母性母爱奴隶制黑人社区

《宠儿》弑婴中的母爱剖析

《宠儿》弑婴中的母爱剖析

《宠儿》弑婴中的母爱剖析
李雪琴;林晓勇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8(022)002
【摘要】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是一部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讲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弑婴惨剧,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另类的母爱:那就是在万恶的反人类的奴隶制度下处于性别和种族双重劣势下的黑奴母亲的爱,一种非凡的充满创痛的母爱.与早期的小说不同.<宠儿>挑战了传统的母爱价值观,通过毁灭的方式对母爱进行诠释和解读.
【总页数】3页(P105-106,128)
【作者】李雪琴;林晓勇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谁杀害了她们的孩子?——《美狄亚》与《宠儿》的互文性及"弑婴行为"的文化内涵研究 [J], 应伟伟
2.论《宠儿》中的母爱与女性-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的女性哥特阐释 [J], 杨玲
3.继承中不断发展的母爱主题——《慈悲》与《宠儿》中的母爱对比 [J], 皮宁田;田祥斌
4.谁杀害了她们的孩子—《美狄亚》与《宠儿》的互文性及“弑婴行为”的文化内
涵研究 [J], 应伟伟
5.一曲女性的悲歌——《美狄亚》、《大地》、《宠儿》中母亲弑婴现象分析 [J], 李金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母爱

分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母爱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分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母爱刘凤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母爱是莫里森小说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描述了一个疯狂到能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母亲。

尽管她的行为让世人很不屑,但是这种似乎畸形的母爱背后隐藏的却是这位母亲难以向子女述说的痛。

这篇论文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奴隶制下,黑人母亲表达母爱的方式,以及这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带来的母亲和女儿们的纷纷迷失,幸运的是,她们在黑人社区的帮助下,发现了自己的根且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自尊和自我价值观,渐渐忘记了悲惨的过去,走向了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母爱;奴隶制;创伤;治愈作者简介:刘凤,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47-01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在1993年,因其小说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以及表达方式所富有的诗意性使美国现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Taylor-Guthrie,1994: 6)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女性作家,莫里森的创作主要是基于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国黑人历史来阐述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身体痛楚以及长期性的心理影响。

小说《宠儿》就是分析了奴隶制给黑人母亲和女儿们所带来的巨大创伤。

莫里森对母性的定义是:母亲不仅需要养育和保护子女,而且要有治愈他们心灵创伤的能力(O’Reilly,2004: 47)。

然而,奴隶制在剥夺了黑人妇女们人权的同时,也扭曲了黑人母亲们表达母爱的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世人甚至是她们自己的女儿对她们的误解。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就着重描写了这样的一位黑人母亲:在遭受了新来的庄园主人“学校老师”的非人待遇后,塞思产生了天堂是她的女儿最安全的容身之所的想法(Morrison, 2005: 251),因此在逃亡失败,奴隶主发现了她们的踪迹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免遭荼毒,塞思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刚两岁的女儿宠儿。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杀婴主题

论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杀婴主题

涡中心, 自 实行 救的这一主题。 关键词 : 《 宠儿》 杀婴 心理动机 女性主义
一、 引言
在国别文学研究中, 通常是本土文学享有中心话语权。 而黑人文学能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美国文学界 占有重要的地 位, 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足以引起评论界广泛的关注。莫里
森通过其代表作《 宠儿》 (Beloved)创作了一部凸显种族、 性 别和文化的典型, 并进而确立了自己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近年来,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此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但多
65
婴” 的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因而‘ , 从心理学的层面对一个处
于边缘身份的黑人母亲的杀婴行为的深人研究似乎更具有
探讨的价值。
传 统 文学 作 品 中 . “ 亲 ” 往 是 圣 洁 、 良、 母 往 善 美好 的
解 读 文 学苏 盐城 224002 )
摘 要 :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 宠儿》 描述 了美国社会 中 黑人的生存困境, 凸显了 性别、 种族和文化的问题。近年来,
形象。在西方基督教传统中, 母亲是女神和圣母的表征。 然而 , 宠儿》 “ 在《 中,母亲” 这一主题却被异化了, 杀婴母
亲 以和天使母亲截然相反 的面 目出现。为了不让 自己孩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此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但多停留在对 ,
作品内容细节的解释上,而从跨 学科或跨文化的角度时其 进行研究的文章则不多见。 以杀婴为基点, 从心理学和女性 主义角度关照黑奴母亲杀婴现象,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 潜在的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排斥与融合的历史现 实性 , 并
进而阐释 黑人女性是如何走 出父权制和 白人女性主义的漩
黑人妇女以自 毁的极端行为来维护自己及其亲人的尊严, 充分表现和证实了她们作为主体人的不可侵犯性,使黑人

《宠儿》中塞丝的弑婴行为研究

《宠儿》中塞丝的弑婴行为研究

《宠儿》中塞丝的弑婴行为研究作者:仪淑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摘要: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著作《宠儿》中投射出的奴隶制下浓烈而畸变的母爱,一种另类的母爱,一种充满伤痛的母爱,一种奴隶制度下处于性别和种族双重劣势下被扭曲的黑奴母亲的爱。

关键词:宠儿, 塞丝, 弑婴, 母爱作者简介:仪淑云,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001-01引言20世纪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黑人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及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中,对美国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

她的众多作品中,对文坛影响最大的是《宠儿》。

《宠儿》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更展现了美国当时奴隶制下浓烈而畸变的母爱。

1.莫里森文学创作成就1993年,莫里森以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身份摘取诺贝尔文学桂冠。

自1970年托妮·莫里森发表第一部小说以来,迄今为止发表的每一部小说都“在评论界掀起一阵热潮且有余音绕梁之势”。

她的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宠儿》,《爵士乐》,《天堂》等九部作品,“着重写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困境,写他们内心的创痛、骚动和渴望,写他们对自我的寻找和对自己文化之根的追寻。

”其中最著名的是《宠儿》,该书曾轰动美国文坛。

《底特律新闻》认为它充满传奇,“是一本叫人深思回味、高声朗读和屏息倾听的书”;《洛杉矶时报》载文说:“我不能想象少了它的美国文学。

”这些评论确立了《宠儿》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2.《宠儿》简述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围绕弑婴事件展开。

女黑奴塞丝带着她的孩子们,逃离肯塔基的奴役生活投奔婆母贝比·萨格斯。

享受了28天的自由与亲情后,奴隶主“学校教师”带人追来,为不使她的孩子落入奴隶主之手,她割断了小女儿的喉咙,结束了她的生命,下葬时取名为“宠儿”。

空间视阈下莫里森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空间视阈下莫里森小说《宠儿》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牌, 实 则 是 如人 间炼 狱 般 的地 方 , 在 这 里 一 共 有 六 个 黑奴 , 保罗 ・ A・ 加纳 、 保罗 ・ D・ 加纳 、 保罗 ・ F . 力 Ⅱ 纳、 黑尔 ・ 萨 格斯 、 西 克 索 以及 唯 一 的 女黑 奴 赛 丝 。正 如 他 们奇 怪 的名 字一 样 , 这 是 一群 没 有身 份 没有 尊 严 的“ 黑鬼” 。男 黑 奴 在 这 儿 被 主 人加 纳 当作 商 品
【 关键词】 《 宠儿》 ; 空间叙 事; 女性 身份 建构 【 中图分类号] I 7 1 2 . 0 7 4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1 8 8 3 ( 2 0 1 5 ) 0 2 — 0 0 3 8 — 0 4
二 十世 纪 以前 , 无论 是 西 方还 是 东方 世 界对 时 间 的关 注 始 终 是 研 究 的 重 点 , 而 在 文 学 领 域 也 同


《 宠儿》 中的社 会文化 空间
不 同于 物理 空 间 仅仅 是关 注 作 品 中人 物 、 情节 的 发生 环境 , 社会 文化 空 间在此 基 础上 更关 注 物理
书, 这 成 为空 间理 论 研 究 中的 一个 标 志 性 事 件 ;
而 米歇 尔 ・ 福柯 , 谢纳 , 巴什 拉对 , 陆扬 , 程 锡麟 等 也 对 空 间理 论 的发 展做 了系统 梳 理 。无 论 是 国外 还
注空间与空间理论。在文学上也 出现 了文学作品 的空间叙事 , 非裔美国作 家托尼 ・ 莫里森的《 宠J L } f - 是 空间叙事的典 范, 通过 在 作品 中建构社会文化空 间、 心理 空间、 社 区公共 空间, 以小说 中三个 黑人女性命运 为时间线 , 从时 间的历 史性与 空间的共 时 性 两方面实现十 字交叉式叙事 , 从 而实现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宠儿》主题与写作手法

《宠儿》主题与写作手法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宠儿》呈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美国黑人女性的悲惨生活,生动形象的叙述了黑人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和欺侮。

本论文试图分析《宠儿》的写作主题,剖析美国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的肉体,精神和情感上的迫害。

这部伟大的小说史对黑人文化和创伤的记载,在黑人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奴隶制;主题;写作手法一《宠儿》介绍《宠儿》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这部小说是美国黑人历史的痛苦记忆,是非洲裔黑人受奴役与压迫的写照,表达了对因受奴役而死去的黑人的深切的哀悼,是对种族主义的警醒。

无数黑人在白人的世界中没有话语权,没有人权。

莫里森的《宠儿》发生于1873年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当时奴隶制已经被废除了10年。

1855年,一个名为塞丝的怀有身孕的女黑奴独自一人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到辛辛那提,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

然而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前来追赶,塞丝为了保护襁褓中的婴儿不再受到奴隶制的迫害,毅然杀害了自己的女儿,下葬时为这个婴儿取名为“宠儿”。

尽管塞丝认为自己的行为非常的残忍,但是想到自己的女儿受到奴隶制的残害就毛骨悚然,所以在这18年中她不断的挣扎,往事像梦魇一样无时无刻的都在折磨着塞丝,而且124号中都被幽怨的灵魂纠缠,充斥着婴儿的怨愤。

由于冤魂多年在家中肆虐,塞丝的两个儿子无法忍受离家出走,婆婆萨格斯精神崩溃最后死亡,小女儿丹芙变成了一个孤僻,少言寡语的女孩。

一天,“甜蜜之家”农庄的最后一个黑奴保罗d来访,打破了塞丝家的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为了赶走冤魂,在房间里乱砸,最终赶走了冤魂,并向塞丝保证要给她一种生活。

后来冤魂“宠儿”以一个少女的肉身来到这个家庭,去寻找家庭之爱。

为了占有塞丝的全部母爱,她引诱保罗d以此来将他赶出家门。

然而塞丝最终却无法满足“宠儿”所需要的爱,最终,已经成长的丹芙和黑人群众一起将宠儿赶出家门,他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

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
保罗・ :你的爱太浓了。 “ D说 “ ”太浓了? 她回 ” 由想象界进入象征界来源于一次偶然的偷听:她无意问撞 浓厚的母爱。 答道,要么是爱 , “ 要么不是。 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P …( ㈣ 见“ 学校老师” 给两个侄子上课 , 他正指导他们对黑奴进行
收稿 日期 :2 1- 1 5 0 00 . 0
在各 自的主体建构中, 她们互为镜像, 形成主体成长过程中 就是他人 , 而他人就是 自 ” j。塞丝通过“ 我。 [( o 2P) 2 学校老师” 这 的象征界 , 同时又互相解构, 造成各自的主体分裂。
些他者构建了客观的“ 自我”与 自己原先 的主观想象性认 ,
作品中的“ 甜蜜之家” 是对《 圣经》 中伊甸园的戏仿。庄 同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从而造成了主体形成过程 中的分裂。 园主加纳夫妇实行一种特殊的奴隶制 , 待黑奴们很和善, 从 因此,被认为是个体最本己部分的自我实际上是通过与 自 不打骂他们 , 教他们写写算算 , 让他们拿枪 , 还允许黑尔在 身之 ̄t他者认同而构建的。得知了自己在白人心目中的 1t , 周末Yt打工挣钱赎买母亲的自由。 t ̄ , 一直到加纳先生死去、 动物属性, 塞丝深受震动, 并发誓不让 自己的孩子的属性再
塞丝的丈夫黑尔和西克索策划的集体 “ 学校老师” 接管庄园 , 庄园里的黑奴们都好像伊甸园里的 被放到动物一边。当
亚当夏娃一样 , 自得地生活在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中。 懵懂 塞 逃亡失败后, 她毅然决定只身逃亡并获得了成功, 而当时她
有六个月的身孕, 且刚刚遭到“ 学校老师” 两个侄子的毒 丝这些黑奴们并没有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主 体人 格 尚 养成与白人奴隶主有何不同。他们都处于“ 诗意的栖居” 状 打, 后背被划开, 伤势严重。亚当夏娃被逐出 伊甸园纯属被 而塞丝的出逃则是主动出击 , 它以对乐园的否定和 态。 因为在形成 自 我意识的镜像阶段, 他们认识到的自我就 动行为, 是与庄园主加纳夫妇这些 白人他者对 比而形成的自我 , 拒斥展现了重建自我的决心和勇气,而塞丝的杀婴行为正 即 自我” 的反叛。 塞丝受够了白人奴隶主的折磨 , 她 视奴隶身份为当然的自 , 我 他们如其所是地生活、 繁衍。拉 是对客观“ 再也不想让孩子们过那非人的生活 ,她心中所谓安全的地 康主体理论中的象征界是符号的世界,通过语言同整个文 化体系相连, 个体只有依靠象征界接触文化环 才开始作 方无非是“ 境, 天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为孩子们选择了死亡。 , 为主体而存在。而想象界中相对完整的 自 我是象征界中主 作为母亲, 她要不得不亲手杀死 自己的儿女 , 自己生命 毁灭 最美好的 部分, 这是最令人痛 it 然而塞丝杀死自 t事。 , 己 体确立的前提, 象征界的 主体只有通过想象界的自 我才得 中 以自为地客观化。 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情节相对应, 塞丝 的亲生女儿不仅仅是出于对奴隶主的反抗,更是出于一种

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_托尼_莫里森_宠儿_新解读

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_托尼_莫里森_宠儿_新解读

第33卷 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Vol.33 No.1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an.2006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托尼・莫里森《宠儿》新解读吴秀芳(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 要: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母题;继承;重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6)0120178203 西方文学史和人类学显示,母亲杀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每个时期和世界的每一种文化中普遍存在。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Beloved)中,都出现了母亲杀婴的故事情节。

而母亲杀婴这一母题的研究并没有在文学界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莫里森对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出发来探讨《宠儿》独特的艺术特色。

《宠儿》中,塞思的杀婴行为是令人恐怖的,她那绝望、疯狂、极端的母爱变成了杀婴的手锯,但正是这一令人发指的行为揭露并控诉了南方白人庄园主的残酷和野蛮。

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在其《宠儿》的创作中显示了黑人女性作家独特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

她继承了传统的母亲杀婴这一母题,来揭示罪恶奴隶制的无穷贻害,引起世人对黑人的苦难、爱、神秘、性、暴力的方面的关注;同时,她在创作中采用了多重叙事角度、时序颠倒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对现实故事进行了重构,揭露了蓄奴制的罪恶,阐明了杀婴行为是蓄奴制下黑人对白人的反抗,并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女黑奴独特而浑厚的母爱。

创伤与抗争——《宠儿》中三位非裔母亲身份构建

创伤与抗争——《宠儿》中三位非裔母亲身份构建

黑人 、 不 是 女 性 的 人 所 不 能进 入 的 一 个感 情 、 感 受 争 精 神 。 的宽广领域 。 ” …芭 芭 拉 ・ 韦 尔 特 也认 为 女 人应

该 是母 亲 、 女儿、 姐妹、 妻 子各 种 身 份 的 承 载者 。 没有这些身份 , 女 人 无 疑 会 失 去 自我 存 在 的 价 值 ;
于非裔 传统 文化和奴 隶制历史 对黑奴 的影 响 , 同 面 前 捍 卫 自己 的母 亲 身 份 , 最 终 虽 难 逃 毁 灭 的命
时 也 关 注 种 族 和 性 别 双 重 压 迫 下 黑 人 女 性 悲 惨 的 运 , 但 却 在 塞 丝 心 中保 存 了 自己 的母 亲 形 象 ; 塞 丝 历史遭遇和创伤 ; 小说 形 式 也 与 众 不 同 : 采 用 了历 爱 得 浓 烈 而 颠 覆 , 精 神 上 从 自发 到 自主 , 行 动上 从 史与现实交替 、 时 空颠 倒 的叙 事顺 序 , 并 巧 妙 融 人 积 极 出 逃 到 暴 力 “ 弑 婴 ”, 以极 端 疯 狂 的 方 式 构 建 魔 幻 与荒 诞 的 手 法 , 再 现 了黑 奴 的苦 难 史 。 莫 里 了 自我 主 体 性 和母 亲 身份 ; 贝 比 ・萨 格 斯 爱 得 博 森 深切 感 受 到 黑 人 女 性 在 奴 隶 制 下 所 遭 受 的 创 大 而成 熟 , 她 在 自爱 和 互 爱 过 程 中 确 定 了其 作 为
认 同研 究” ( 1 4 Y C K W0 l 8 ) 。
作者简介 : 朱晓丽( 1 9 7 9一 ) , 女, 盐城 师范学院外 国语学 院讲 师, 硕 士, 主要从事 英美 文学研 究。
d o i : 1 0 . 1 6 4 O l / j . c n k i . y s x b . 1 0 0 3— 6 8 7 3 . 2 O l S . 0 3 . 0 7 5

托尼_莫里森_宠儿_中自由和母爱的主题

托尼_莫里森_宠儿_中自由和母爱的主题
宠儿曾对她妹妹说“: 她才是我所需要的。 你可以走开 ,但我绝对不能没有她。”从那以 后 ,她就想尽一切办法独占母亲的爱。只要她 妈妈在周围的什么地方活动 ,宠儿的眼睛就只 盯着塞丝一个人 ,如饥似渴地吸收母亲身上的 一切 ,来填补她内心的那块情感空白。为了独 占母亲 ,她用色相引诱保罗 ;只要保罗单独和 塞丝呆在一起 ,宠儿就随时可能出现在他们眼 前 ,最终逼得保罗不得不离开塞丝的家。不可 否认 ,宠儿在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 ;但换个角 度看 ,宠儿两岁时离开人世 ,这个时候的孩子 还没充分享受母爱的温暖 ,她回来寻找母亲 , 弥补这一心理空白是很自然的事 。而“这个女 人因为爱她的 孩 子 们 而 第 三 次 放 弃 了 (爱 情) ———她正幸福地航行在一条冻结的小河 上”。塞丝和宠儿都没有过错 ,根源是美国历 史上的奴隶制 ,这一点读者通过多角度分析是 完全能理解的 ,这也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
二 、母爱
舔犊之情人皆有之 ,母爱更是人的天性。 书中的贝比·萨格斯奶奶共生了八个孩子 ,四 个被逮走了 ,四个被人追捕 ,据她自己估计 ,他 们八个可能都在谁家闹鬼了 。关于这八个孩 子 ,她唯一记得的是老大爱吃糊面包底“, 只记 得这么点儿。”(第 6 页) 贝比奶奶六十年的奴 隶生活好像把她的母爱磨得麻木了 。骨肉分 离在那种制度下是屡见不鲜的 ,白人们可以随 心所欲 ,在他们眼里黑人根本就不是人 ,也不 懂得爱 。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她那一民族的心 理 ,托尼·莫里森在书的第二部分中采用福克 纳《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分别从塞丝、宠 儿及丹夫的内心独白着手 ,展现了黑人心底深 处深厚的母爱及浓浓的亲情 。作者成功地把 三股内心独白汇聚在一起 ,让读者体会到黑人 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
一 、自由
美国文学史上曾有许多反映奴隶制的作 品 ,大多从描写种植园的奴隶生活着手来刻画 黑人的悲惨命运 ,他们被奴役 ,被买卖 ,遭贱 踏 。当然《宠儿》中的黑人也逃脱不了同样的

奴隶制藩篱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缺失_评_宠儿_中的黑人母亲_塞丝_

奴隶制藩篱中黑人母亲主体性的缺失_评_宠儿_中的黑人母亲_塞丝_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29・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08)02—0029—02[收稿日期]2007-12-08[作者简介]孙媛(1979-),女, 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师。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作为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很早就觉察到美国黑人文学的局限——忽视黑人女性。

她笔下的女性被刻画得生动、逼真,而且其内心活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便是黑人母亲形象。

在莫里森小说中,比较典型的母亲形象便是《宠儿》中的塞丝。

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于1873年的俄亥俄州。

18年前,塞丝——一个黑人女奴,带着自己的孩子们逃离位于肯塔基的甜蜜之家——她的白人主人家。

28天后,白人主人来抓她及孩子们回去,愤怒之余,作为对白人的报复,塞丝杀掉了自己刚会爬的女儿。

18年后,她的儿子们纷纷离家出走,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她的小女儿——丹芙。

母女俩生活孤立无援,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她们的房子——124号农庄一直是鬼魂光顾的地方。

通过层层拨茧抽丝,读者知晓了这个鬼魂名字叫宠儿,就是当年塞丝杀死的女婴,现在回来索取母爱。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这要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说起。

新历史主义理论家认为,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历史和文本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一个隐喻。

由此可见,《宠儿》这部小说中压缩的历史对于生存于其中的人物影响极大,尤其影响着其人性的塑造。

所以,要了解塞丝的“罪恶”就要分析其所处的历史。

一、 黑人人权的剥夺《宠儿》讲述的是奴隶的故事,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自然都与奴隶制有关。

用莫里森自己的话说,“奴隶制是黑人不想记起,而白人也不想记起的事情。

从《宠儿》中的杀婴行为看母性重构

从《宠儿》中的杀婴行为看母性重构

Motherhood Reconstruction in Beloved 作者: 邓晓莉
作者机构: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韶关学院学报
页码: 79-82页
主题词: 母性;杀婴;黑人母性;重构
摘要:母性是女权主义理论里经常讨论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女权主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母性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西方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角色和母性的问题往往是从白人妇女的角度来分析,而黑人女性的声音却未能得到很大的重视。

通过对莫里森提出的黑人母性与其他的关于母性的观点试作比较,从而得出莫里森等黑人女权主义者提出的黑人母性是对现存母性观点的一个重新阐释和重要补充的结论。

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托尼·莫里森《宠儿》新解读

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托尼·莫里森《宠儿》新解读

The Carrying on and Re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Infanticide Matrix——The Unscramble of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
作者: 吴秀芳[1]
作者机构: [1]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8-180页
主题词: 托尼·莫里森;《宠儿》;母题;继承;重构
摘要: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宠儿》中弑婴主题和母亲身份的建构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取材于一个女黑奴因不愿孩子重复自己奴隶命运而杀死孩子的真实历史事件。

塞丝的弑婴行为包含了很多因素,有出于保护的心理,也有一种无知的反抗。

当她成为母亲后,她没有如何做好母亲的信息,她只知道她能给予孩子的爱就是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

可惜她骨子里对母性的无知还是让她选择了错误的反抗方式。

这时,宠儿魂灵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她想要补偿过错的心理。

小说中多处暗示这个魂灵既有宠儿的姿态,又有塞丝母亲的影子,使塞丝在身为母亲和女儿这两种角色的交织中不断消耗自己,体现出塞丝在弑婴行为前后作为母亲的种种无奈。

关键词:《宠儿》弑婴主题母亲身份引言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黑人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因此,她的小说手法及情节往往摒弃了以往白人惯用的描述黑人的成分,独具黑人的历史特色。

她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小说《宠儿》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黑人历史事件,作家在进行故事改编时亦保留了那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情节,即女主人公在被奴隶主追踪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这段情节在小说中既是故事的一个高潮点,也是小说故事前后发展的连接线。

如何看待塞丝的弑婴行为,还要放在塞丝生活的特定环境下。

本文就将以塞丝自己的母性教育为出发点,探究塞丝自己的母性来源,从而分析塞丝的弑婴行为动机。

最后,回归到母亲本性上,了解塞丝对待宠儿万般宠爱的心理因素。

1弑婴行为之影响因素分析从塞丝的独白中,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冷血的母亲,实际上她甚至是一个愿意为孩子无条件付出的高尚的母亲形象,所以她18年前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却有着错综复杂的前因后果,而并非是她人性中的凶残所致。

这当中,既有当时社会存在的奴隶制这样一个不平等的制度因素,也有塞丝成长中人为影响的因素。

1.1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在奴隶制下生活的黑人们往往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无奈,他们被奴隶主无情的压迫、鞭打,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生活的自由。

塞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黑奴,她出生在一个叫“甜蜜之家”的种植园里,父母均是奴隶。

在小说里,只说明了塞丝的父亲是个黑人,甚至也没有提到塞丝母亲的名字。

从小生长在奴隶制环境下的塞丝深深感受到身为奴隶有着太多的血和泪。

奴隶主总是肆意的行使他们的权力,对奴隶进行非人的折磨。

这种不平等制度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黑人的反抗。

在整部小说中,作家始终追求的是一种深刻的历史真实,她注重的是现代人与历史人物心灵感受上的吻合。

她将读者带入一个与黑奴隶相通的心理世界,也带入了那个严重扭曲了人格尊严的奴隶制社会。

当读者真正进入了那样的社会之后,就可以直接地说,社会因素是导致塞丝做出弑婴行为的最直接原因。

奴隶制这种社会制度对黑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造成的创伤是历史都无法抹平的,在塞丝弑婴的背后,就存在着这个制度带来的因素。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并不能苛责塞丝是个没有血性的母亲,相反,正是因为她刚烈的母性,她不希望孩子再次沦为奴隶,她才做出了如此匪夷所思的弑婴行为。

1.2成长中的母性影响既然作为母亲,弑婴行为成为塞丝生命中的伤痛,也是读者为之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那么,塞丝本人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母性教育呢?也许,从塞丝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塞丝弑婴行为背后的人为影响因素。

实际上,塞丝的弑婴行为与她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母性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小说中对塞丝父亲几乎没有提及,而关于母亲也只是只言片语。

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塞丝其实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但是因为他们都是塞丝母亲被白人凌辱的产物所以没有被留下来。

虽然塞丝被母亲留在了身边,但是塞丝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以至于塞丝在回忆母亲时根本就不记得母亲的模样。

所以,塞丝对母亲这样一个身份的信息所知不多。

虽然在奴隶制下生存的母亲们已经完全被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力,但是她们仍然渴望自己拥有身为母亲的资格,塞丝也不例外。

塞丝想成为一个好母亲,而她弑婴的行为的出发点是她想要避免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奴隶的非人生活,这也是她以自己的方式宣告自己作为母亲存在的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塞丝弑婴有着一股天生母亲因素使然,虽然这种母性显现出了一种无知,但这种无知显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塞丝人性的缺乏,归根结底,这里面还是存在奴隶制度的劣根性。

1.3自我意识的成长在白人看来,塞丝弑婴的行为是愚昧疯狂的兽性,而黑人同样也无法接受塞丝的行为。

弑婴成为塞丝心里无法忘却的伤痛,加上她做奴隶时做遭受的暴行,塞丝一直努力的想要忘却这些过去。

小说是以倒叙的方式记录了塞丝发生的故事,读者不难发现,塞丝在弑婴行为发生的前后都有一个心理上的成长成熟过程,这个过程的前半部分也可以解释出塞丝弑婴的动机。

成长于奴隶制又缺乏母爱的塞丝实际上有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心理变化。

整日被奴隶主欺压,首先她产生的意识是单纯的身体反抗,她会在挨打或者被强暴时有直接的身体反抗,所以她身上留下了很多的伤疤,尤其是在被强暴后背后被割开的伤疤长成了树形。

其次,塞丝作为独立的有思考能力的个体,塞丝内心深处渴望获得尊严的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学校老师和他两个侄子关于植物与动物属性的对话唤醒了塞丝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她选择逃离也是追求自我人格的重要举动。

这也更进一步地解释了塞丝为何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想自己的孩子成长在独立自由的环境里,不要回到一个容易丧失自我的地方。

所以,她宁愿选择结束孩子的生命,也不要他们的将来活的没有尊严和主体意识。

这是她弑婴前的心理状态。

弑婴行为无论是对周边还是对塞丝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忘却的事情。

宠儿的出现既弥补了她身为母亲未能尽责的遗憾,也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了塞丝在母亲角色和人格意识上的成长。

塞丝对待宠儿的种种表现也说明了在那个弑婴的时刻,她的母亲状态是不够成熟的。

任何一个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都会内含有母性的特质,但是母性的外在发挥仍然需要外在影响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塞丝就是在一个母性没有成熟的阶段做出了弑婴行为,在这个背景下,塞丝的行为中又带着幼稚因素。

2 弑婴行为之母性因素分析在奴隶制社会,母性被随意践踏,母子关系被随意割断,母亲们不能拥有正常的家庭和婚姻,更不用说一个正常母亲的权力。

母亲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养育方式。

因此,在研究塞丝弑婴行为时,她身为母亲的心理状态也应该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2.1以保护的名义证明母性的意义作为母亲身份,首要的职责就是爱护自己的孩子。

奴隶制下的母亲们固然有着很多的身不由己,但是她们仍然会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孩子。

例如塞丝劳作时,她就把小女儿放在树荫底下,虽然不能亲自无微不至的照料,但起码可以随时观察到孩子。

这种与生俱来的保护心理是每一个黑奴母亲都能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塞丝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如果塞丝不这么做,可以预见,塞丝的女儿将来必定重复她奴隶的命运,终身为奴,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自由和尊严。

在很大程度上,塞丝弑婴就是出于保护的心理,才会残忍的割断了女儿的脖子。

塞丝保护了一个抽象存在的女儿,保护了她未来命运中的纯洁和尊严。

而这也正是塞丝母爱的精神所在,她通过这一极端的方式证明了自己母亲的身份。

在根深蒂固的奴隶制度面前,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毫无地位可言的普通黑奴,塞丝对奴隶的非人生活充满了仇恨,她没有办法行使自己母爱的权利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她只能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方式。

在她看来,上帝是世界上唯一安全的地方,在上帝那里,孩子们能够得到最自由最安全的生活。

在她杀死自己的女儿后,她很高兴她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种对母爱的表达表现出了一个无知的母亲对母爱的最高层次的理解。

2.2绝望中以无奈凸显母爱黑人奴隶起源于16世纪,最初是由欧洲殖民者从非洲部落酋长那里购买或采取掠夺的手段将黑人们运到北美。

几个世纪以来,殖民者一直利用黑人的身体条件和适应能力让他们像畜牲一样劳作奴隶们的所有一切都由奴隶制任意支配,包括自由、尊严、自己的身体、所爱的人的身体等等。

塞丝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上一代的父辈到下一代的子女,塞丝完全经历了这种没有人性可言的生活。

因此,塞丝下定决心逃离。

她首先安排好三个孩子送到辛辛那提的婆婆那里后,挺着大肚子踏上了逃亡之旅。

途中,塞丝熬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和困境,并在一位好心的白人姑娘的帮助下剩下了小女儿丹芙。

在到达辛辛那提之后,塞丝过了28天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子女整日围绕在身边,她也呼吸着自由的空气。

但是当奴隶主追来时,她的梦想破灭了,她似乎永远逃离不了奴隶的命运。

她的人生没有选择的机会,但是她可以为孩子们做选择,她不想她的孩子跟她一样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注定一生的悲哀。

迫于这样的无奈,塞丝做出了让她忏悔一生的选择。

2.3用反抗释放人性在任何社会制度,任何年代下,弑婴都是与母爱相悖的行为,但是显然塞丝的弑婴有着比实际故事更深的寓意。

塞丝不仅是抬起了杀死自己亲生孩子的手,更是举起了向奴隶制强烈反抗的大旗。

这是塞丝释放压抑的人性的一种方式,她用这种惊世骇俗的方式提出了对制度的抗诉,也提出了对母性这一女性特有权力的强烈呼吁。

我们也不颂扬她所采取的极端方式,但是我们也并不反对塞丝所具有的抗议及其为之努力的精神。

如果正确而理性的看待,塞丝的弑婴使她有着初步觉醒意识的反应,但是我们只能对此表示同情。

不可否认,塞丝用一个极端又错误的方法表示出的对奴隶制的反抗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虽然毫无人性可言的奴隶主在看到塞丝杀人之后,惋惜又少了黑人的后代为他们服务,但是在追踪而至的学校老师盯着塞丝时,他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似乎塞丝怀里抱着的婴儿具有某种震慑力。

此时的奴隶主,在某种程度上明白了塞丝的决心和反抗斗志。

塞丝用最大可能的行为做出的反抗也体现了她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3 母性的最终回归小说以“宠儿”为题,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塞丝离奇又悲哀的一生。

实际上,可以说宠儿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更是承载了塞丝一生故事的传奇形象。

她不仅是塞丝为那个逝去的婴儿用身体换来刻在墓碑上的名字,也是塞丝为之倾注全部母爱心血而似有似无的少女模样的鬼魂,更是塞丝在母亲与女儿的双重角色间交织的全部情感所在。

在捡到那个睡在台阶上的少女后,塞丝充当起母亲的角色,并怀着深深的歉疚感为这个少女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这个时候的塞丝真正承担起了母亲这个词语所蕴含的意思,一方面她积极履行着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母亲对孩子万般宠爱的性情,而导致了对宠儿过分的亲昵。

小说中也有提到宠儿有塞丝母亲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对塞丝缺乏母爱的补偿,塞丝的心里出现了得到母爱的暗示,因而使塞丝非常迷恋宠儿。

但是小说涉及更多的还是让塞丝回归到母亲的角色,因此多处暗示这个捡来的少女又很多宠儿的影子,并把这些方面都夸大,使人们都相信这个少女正是宠儿的鬼魂转世。

而塞丝与宠儿在一起互相宠溺的日子也凸显出了塞丝对自己弑婴行为的忏悔以及塞丝日渐成熟的心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