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摘要:三峡库区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三峡大坝蓄水,江水流速大大减缓,长江的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急剧下降,库区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将不断增加。

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问题是三峡工程寿命周期的致命因素。

本文介绍了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三峡水污染现状控制对策1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水利工程,引起了周边生态与环境的变化。

随着该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加重,内源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对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三峡工程的建成蓄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范围和程度有加剧的危险。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实施到工程中,努力恢复三峡的生态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1 影响区和上游区水质污染问题三峡地区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库区排放量仅占25%,75%以上是影响区和上游区造成的。

上游长江干流、嘉陵江和乌江三江平均流量占入库总流量的90.8%,是污染物输入的主要通道。

1.2 工业和生活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各50%。

其cod、氨氮贡献率生活污水已超过了工业污水。

2005年废水排放比2003年增长了53%,cod减少0.4%,氨氮增加6.9%,主要因为库区关停一些重污染企业。

预计到2010年,废水将比2005年增加55.6%,cod排放增加55%,氨氮排放增加56.2%。

而目标是减排cod106.7万t,去除率达到59.1%,可见任务艰巨。

1.3 农业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是农药化肥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水土流失未能有效控制,土壤中大量有机成分n、p、k 被雨水冲入水体,造成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1.4 库区的内源污染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泥沙淤积将是长期的过程。

泥沙是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即使上游污染源得到大幅度控制,通过泥沙淤积累积的污染物也仍将是三峡水库的重要污染源——内源污染。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 案
三峡库区简介
• 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 区,并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市)。库区 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 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 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 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 河水污染与富营养化 • 水土流失问题
扩大绿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可以 种植树木或护坡草皮。多以乡土植物 为主。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以预防为主,可 以在允许的地反种植适当的水生植 物,以消耗水中营养元素。
具体细则:二、开发利用。两个方向:
景观、经济作物区
三峡河道景观
库区的经济作物区
• 基本原则:生态学原则、艺术性原则、经
济原则。
具体细则:一 、预防保护:难以开
发、利用的且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地 端进行必要的保护
对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易坍塌的地进行必要的保护
• 第一幅图中,将陡坡 改造成梯字型山体 • 第二、三幅图中,将 山体加固也是一种常 见的防止山体滑坡的 措施。加固之后可以 再在其上种上草皮、 或者浇筑混泥土加固 如图四。
浑浊的河水(水土流失的表现)
河流污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河水富营养化
塌方(造成水土流失)
•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 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 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 之中,因此发生山体 滑坡、塌方和泥石流 的频率会有所增加, 这将是三峡库区面临 的主要地质灾害
解决方案
• 总原则: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即因地制宜。

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探讨

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探讨

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探讨摘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形势依然很严峻,其水环境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本文分析了库区水环境基本情况,阐述了库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建议。

关键字:山峡库区;水污染;现状;防治对策1 三峡库区污染现状概述长江三峡库区总面积5.8万km2,主要包括长江干流、嘉陵江及乌江重庆境内江段及沿岸市县,以及湖北省的巴东、姊归、兴山和宜昌等市县。

在三峡库区,原本就存在的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强烈地影响着周边湿地的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特征[1],而三峡库区年周期性水位涨落也将使消落带水土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4],再者,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是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控制,水质改善就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COD,总N、总P是导致富营养化主要污染因子,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特别关注[5]。

1.1 库区城市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库区沿岸大量的废污水及垃圾直接排入库区江中,使库区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而影响三峡库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是有机物污染,这些污染物来自化工、造纸、制革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三峡库区涉及的省市近年经济发展提速,但单位GDP的能耗、水耗高,排污强度大,经济发展方式相当粗放[6]。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计,2000年库区及上游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3.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0.7亿吨。

2005年,三峡水库重庆段接纳废水17.9亿吨,到2010年年接纳废水量达到24亿吨[5],其COD、氨氮贡献率生活污水已超过了工业污水。

1.2 水库两岸固体垃圾污染严重三峡水库两岸垃圾山随处可见,垃圾总量惊人,长江、嘉陵江沿岸有垃圾堆放点约605处,生活垃圾存放量在175m水位以下约300万t;库区还产生工业固体废物743.62万t/a,其中危险废物39万t/a。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一、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三峡库区水资源丰富,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m3,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部山地相对丰富;在季节分配上,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系图三峡库区水资源虽较为丰富,但蓄水和利用难度大。

就1997-2008年统计,重庆市平均年过境水量为3837亿m3,平均降水量986亿m3,水资源量568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800m3。

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较高,蓄水和利用难度大,该地区的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

根据这一标准,重庆属于中度缺水的城市。

此外,由于重庆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水体污染形势比较严峻,治理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凸显了水资源稀缺的现状[1]。

(一)库区水质监测[2]2008年,在库区长江干支流共布设13个水质监测断面,其中干流断面6个,分别为重庆朱沱、铜罐驿、寸滩、涪陵清溪场、万州沱口和巴东官渡口;一级支流断面7个,分别为嘉陵江北碚、临江门、乌江武隆、御临河口、澎溪河口、大宁河口和香溪河口。

水质评价项目共13项,包括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汞、镉、砷、铜、铅和铬(六价)。

干流水质 2008年,库区干流6个断面中官渡口断面水质为ⅱ类,清溪场、沱口断面水质均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寸滩断面受总磷影响水质均为ⅳ类。

其中,沱口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ⅱ类转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和寸滩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ⅲ类转为ⅳ类,其余2个断面水质类别保持不变。

与上年相比,干流水质有所变差,主要原因是本年度特大秋汛(百年一遇)期间河水中泥沙增加,造成总磷含量上升。

表 1.4 2008 年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水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ⅰ类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ⅱ类 28.6 14.3 0.0 0.0 14.3 0.0 0.0 0.0 0.0 14.3 0.0 14.3 14.3ⅲ类 14.3 28.6 57.1 0.0 28.6 42.9 57.1 57.1 71.4 28.6 57.1 42.9 28.6ⅳ类 57.1 57.1 28.6 85.7 42.9 28.6 28.6 14.3 1.3 57.1 42.9 42.9 42.9ⅴ类 0.0 0.0 14.3 14.3 14.3 28.6 0.0 0.0 14.3 0.0 0.0 0.0 14.3劣ⅴ类 0.0 0.0 0.0 0.0 0.0 0.0 14.3 28.6 0.0 0.0 0.0 0.0 0.0ⅰ-ⅲ类 42.9 42.9 57.1 0.0 42.9 42.9 57.1 57.1 71.4 42.9 57.1 57.1 42.9(二)库区主要支流水华及营养状况监测[2]水华预警监测 2008年3-10月,在受蓄水影响的库区长江一级支流共布设82个水华预警监测断面,采用叶绿素a、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等5项指标评价水体综合营养状态。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江三峡是指长江流域的三峡,呈现出“巫山夜雨浓于油,石城秋月古于铜”的别样风光。

它不但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如今的三峡已经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它的环境,三峡的治理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

一、三峡的污染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悬浮物、氮、磷等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排放,对三峡地区的水环境、土壤和大气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具体来说,长江三峡区域的大气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地的排放,还来自于长江下游城市的工业和交通活动。

此外,大量的发电、航运和采矿活动在水中排放有害物质,进一步污染了三峡的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给三峡山草木花鸟以及周边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四举措治理三峡面对长江三峡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未来的环保措施中,可采取以下几点:(一)限制工业和农业等非生态的经济活动。

由于三峡区域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因此人类的工业和农业影响极其深远。

政府可以在区域内建立环保保护区域,给出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并加强对污染物质的监管。

(二)加强污染源治理。

长江三峡流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

政府可以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同时,还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加强对区域内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的监测和管控。

(三)建设环保产业,开发新能源。

在长江三峡流域,人口极为密集,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减少当地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开展教育和宣传。

长江三峡的环境治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在学校、公众场所和社区等地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三、结语中国的长江是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

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由于长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三峡库区地势陡峭,水流湍急,长期以来,土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特别是在洪水来临时,更容易造成土地流失和环境破坏。

2.生态平衡失调。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部分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3.土地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不当开发,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4.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三峡库区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法治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依法治理,加强法律保护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来说,法治在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法律规范行为。

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只有依法行事,依法开展生产建设活动,才能避免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2.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武器,只有依法依规进行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保护,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3.法律惩治违法行为。

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惩治,加大对环境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以儆效尤,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4.法律救济权益。

对于受到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公民和群众,法律为他们提供了救济的途径和手段,只有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加强法治保障,推进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1、前言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

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

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

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2.1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

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 966.44万人(2000年)。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

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

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

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亿m3。

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本科毕业论文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06级学号222006318011175 姓名程鑫指导教师谢力华副教授成绩2010年4月16日目录Abstract: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opography, natural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soil erosion in China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has changed to some extent, the fragile balance of the original stat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n the research, described the statu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he soil erosion hazard,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To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soil erosion, and reservoir area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il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proposed in the new period are: afforestati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Greening of barren hills; prominent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of the core of Taiwan; vigorously promote eco-agriculture; engineering measures, "Mercedes terrace (soil), promoting the canal," is focused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standardized management.Key words: Soil erosion; Countermeasure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1.4亿t,土壤侵蚀模数约3000 t/(m²·a),入江泥沙量4000×104t,平均入江泥沙量895t/hm²,占坡面土壤流失总量的28%。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对于保护和建设其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保证库区水质的安全和稳定;控制三峡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河流淤积;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库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粮食作物生态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河流管理,对于河流水质、水量、流速等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

其次,应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

三峡库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建设库区绿色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修复生态系统,恢复水域、湿地和山区的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和开发库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农田和水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管理。

三峡库区是一个复杂的区域,需要加强管理,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加强环境执法,打击环境污染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技术进步。

总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和加强管理,可以保护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库蓄水后,一些环境问题如滑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在一些易发生滑坡和土壤侵蚀的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植被的种植和修复,加强了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土地的流失和侵蚀,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和管理好当地的水资源,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水库周边的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和管理,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总之,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威胁长江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

本文将就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的治理举措。

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表现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同时也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水流污染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问题,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等物质在降雨冲刷下流入江河,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水质、水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停滞性山洪灾害频发: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山洪的形成和扩散,山区和丘陵地带经常发生停滞性山洪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3. 土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剥夺和贫瘠化,使得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形成离不开一系列的内外因素。

其主要原因如下:1.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加剧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关。

长江三峡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流域的水文水力条件,破坏了原有的地表覆被,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2. 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但过渡依赖资源开发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长江流域水土资源的异常开发与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处复杂的地貌条件下,频繁的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土保持项目立项审核和施工监管,鼓励农民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土地的保持力,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2. 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大对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中国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研究

中国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研究

中国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研究中国长江三峡流域能够实现有效的水土保持对于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长江三峡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域之一,承载着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人口中心。

然而,在长江三峡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的现状、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长江三峡流域的土壤侵蚀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带来了过度的土地利用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导致了土壤侵蚀的加剧。

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无科学的耕作方法和未经有效管理的土地利用,使得土地逐渐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加速了水质污染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其次,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是长江三峡流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长江三峡流域的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始紧张。

过度采伐水源地的森林,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和过度的农业用水都加剧了水资源的枯竭和水质污染。

这对于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长江三峡流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和改善了流域的植被覆盖。

同时,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加强了水土保持和防洪措施,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还推动流域内的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法,如保持耕地的轮作制度、秸秆还田等,以减少土壤侵蚀和保护水资源。

同时,长江三峡流域也推动了跨流域合作与治理。

水资源和土壤保护是一个复杂且跨区域的问题,需要各个流域的协同努力。

通过与流域周边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长江三峡流域建立了一系列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和制定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的政策措施。

这有助于增加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加强对流域间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认知。

然而,长江三峡流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在长江三峡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一些政策和法规的执行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三峡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三峡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三峡地区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

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

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

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

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资源保护

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资源保护

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资源保护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著名的地理景观之一。

这片地区被誉为“中国的地理书”,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引发了对水资源保护的关切。

水土流失是指因大量的水和土壤被剥夺或被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土壤质量下降以及水质恶化等问题。

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松土破坏了植被覆盖,导致水土流失。

在长江三峡地区,有很多山坡耕地和盗采土石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还导致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土壤暴露在雨水和河流的冲刷下,导致大量的土壤被冲走,甚至形成了几米深的沟壑。

这不仅导致森林面积的减少,还造成了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灭绝。

其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长江三峡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地区之一,一直承担着中国的水供应任务。

然而,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大量的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和工业生产,导致长江三峡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长期以来,长江已经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灌溉水的过量利用直接导致农田土壤的侵蚀和水源的消失。

最后,人类活动对水体的污染也加剧了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进入长江三峡地区的水体中,导致了水质的恶化。

水体污染不仅对植物和动物造成了直接伤害,还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造成了影响。

水体污染还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破坏了土壤结构,削弱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为了解决长江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和水资源保护,有一些应对措施已经被采取。

首先,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土壤改良等措施,对受损的土地进行修复和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意识的普及。

通过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加强水资源调度,确保长江三峡地区的供水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保持生态平衡。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指导教师张军[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

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一、库区自然环境概况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大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

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天,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耕地1.256万km2,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三峡库区是我国近年来建设的重大工程,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对策。

首先,加强生态保护。

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基石,必须加强其保护。

一方面,要保护和修复库区的植被,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特有生物。

另一方面,严禁乱捕滥猎和非法采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保持生物多样性。

其次,改善水质状况。

三峡库区的水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威胁,为了保护水质,需要加强废水和污水的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对污水和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同时,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加强生态修复与规划。

三峡库区的库水位上升后,导致大量土地被淹没,为了减少淤积和沉积物对水质的影响,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工程,加快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提高水土流失防治能力。

同时,应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库区的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保持库区生态的稳定。

第四,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但常规水电依赖于水库水位,可能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加强环境监测和建立管理体系。

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需要依靠科学数据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需要加强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对库区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形成管用、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水质状况,加强生态修复与规划,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建立管理体系。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环境保护对策,才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指导教师张军[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

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一、库区自然环境概况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大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

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天,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耕地1.256万km2,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

以水土流失严重的云阳县为例,全区土地面积3649km2,水土流失面积占67.4%,泥沙流失量209.10万吨/年。

据观测,土层厚度15~20cm、坡度20°的坡耕地泥沙流失量165.9吨/年。

三峡库区大于15°的坡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56.7%,其中,坡耕地中大部分无灌溉条件,库区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三峡库区的主要产沙源。

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三峡库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

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1、土层瘠薄,地力衰退,土地生产力下降紫色土坡耕地是库区水土流失的策源地,41.6%的泥沙来自坡耕地,土壤被水侵蚀后,侵蚀量大于成土量,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土,甚至基岩裸露。

2、旱洪灾害频繁旱洪灾害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但由于库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切割支离破碎,田高水低,水利设施差,蓄提水困难,植被破坏后,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影响了库区小气候,加剧了旱洪灾害发生。

1952~1999年三峡库区伏旱频率63%,大旱频率22%。

3、塘库泥沙淤塞,影响工程效益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大量泥沙随水下流,不仅土壤耕层变薄,而且泥沙淤积塘库河渠,提高了江河洪峰流量。

据库区云阳县的调查,全县水利工程3120处,严重泥沙淤塞的占23.4%,照此下去,将大大缩短三峡工程寿命和灌溉、防洪、发电效益。

总之,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呈现分布广、流失量大、治理难度高及危害严重等特点。

三、库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使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新的变化。

1、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是三峡库区暴雨的极盛时期,热带西太平洋高压西伸入境,成为高温伏旱天气,同时又将南海及孟加拉湾一带的温湿空气带到重庆上空为降雨提供水汽来源,并与贵州、湖北一带的西南气流结合,从东部河谷入渝,导致暖湿气流在库区北部与南部环流而形成暴雨、洪灾。

三峡库区年降水量为1010~1385mm,但季节分配不均,4~9月为雨季,春末夏初多雨,5~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且暴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山高、坡陡、雨量多、强度大的特点,使高山洪水直接对坡耕地造成威胁,加重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2)地质地貌因素①构造运动形成的3个褶皱带控制着库区的北东、南西方向,形成盆周中、低山相对抬升,中部背斜山岭发育形成低山丘陵,支流顺山势走向汇入长江,比降大,上下游落差上百米,地表径流搬运泥沙,造成河流下游淤积。

此外该区古地层的板岩、千枚岩、黏土层及紫色砂页岩软弱易碎,很容易受到水蚀,山势越陡峻侵蚀越严重,特别是在岩层断裂带,在水力及重力侵蚀下,更易引起泥石流、滑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阻塞,水库淤积。

②地质因素主要是指土壤性状和岩性条件的差异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峡库区位于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上,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海拔高度为73.1~2976.8m,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则大量集中分布。

由于三峡库区的地质条件,区域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类型多、危害性大,以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居多。

③地貌因素主要指坡度条件、植被条件和地面破碎程度。

一般说来,坡度越大,越易产生径流,导致水土流失,据研究,20°~60°之间坡面侵蚀程度最大。

植被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的程度。

地面越破碎,便越起伏不平,斜坡越多,地表物质的稳定性降低,同时地表径流容易形成,由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三峡库区大多是石质性丘陵低山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4%。

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7%,沿江两岸不足5%。

库区地面较为破碎,古地层的千枚岩、粘土层及紫色砂页岩软弱易碎,很容易受到水蚀,山势越陡侵蚀越严重,特别是在岩层断裂带,建设工程断面,河岸陡坡,在水力及重力侵蚀下,更易引起泥石流、滑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土壤因素三峡库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和棕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水稻土、潮土等。

黄壤、黄棕壤与石灰土一般质地黏重,透水性差,易于产生地表径流。

一旦植被消失,土壤有机质迅速分解而缺乏补给,良好的土壤结构即遭破坏,抗蚀性能减弱,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而在紫色砂泥岩地区发育的紫色土和风化花岗岩地区发育的粗骨土透水性虽较好,但土层较浅薄,在失去植被保护、降雨较大的情况下,亦易发生强烈侵蚀。

2、人为因素(1)坡耕地多,垦殖率高,耕作方式落后库区生产水平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们以开垦坡地广种薄收来满足粮食之需。

据调查,山区每增加1人,相应增加坡耕地1300~1700m2,结果垦殖率越来越高,垦殖坡度越来越陡,土壤侵蚀量成倍增加。

三峡库区现有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4%,有的耕作坡度竟达60°左右。

三峡库区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生产水平低下。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人们不是大力在耕作方式上求得进步,而是不顾资源再生能力,为扩大耕作面积,大肆开荒种粮,滥伐林木、过度樵采、超载放牧,甚至毁林造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

(2)植被破坏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7%,沿江两岸不足5%,与水库安全要求的覆盖率35%~40%相差甚远,而且品种单一,用材林占87%,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仅占13%。

管理上重采轻造,许多火烧、采伐迹地裸露。

此外在灰岩区还有灌丛草坡,植被覆盖率为35%,但由于放牧和垦殖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一些支流沿岸的植被,由于耕垦、建筑、交通建设等几乎砍伐殆尽,重力侵蚀加剧,崩塌、滑坡随处可见。

(3)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大的工程项目和城市建设中没有注意到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没有采取很好的善后处理措施,缺乏水土保持意识,有的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有的甚至造成山体失稳,致使滑坡、崩塌时有发生[3]。

随着山区建设和移民开发的推进,交通、矿业、建筑、水电等部门在开采、基建作业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置废土、废石和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由于破坏大于治理,流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应该注意的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各种不利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而各种人为因素又是极其活跃的动因。

当植被良好的时候,大部分地区因自然侵蚀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并不严重,只有在人为因素参与之后,土壤的侵蚀作用才被加强。

由于人为因素的加入,反过来又促进了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的作用,使得水土流失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尤其是大量森林采伐之后,水土流失量更是显著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

因此,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就必须从人和自然这两个主题同时出发,使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协调的平衡关系中和谐发展。

四、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是事关库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成败和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大事。

随着库区水位的抬高,潜伏的滑坡崩塌重力侵蚀可能受到激发,同时600km长的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净化能力减弱,排洪能力降低,容易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泥沙淤积和污染带,将会影响水利工程寿命和防洪发电效益,因此应及早做好库区水保工作和环境保护。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政策措施(1)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在三峡库区,坡面一旦破坏,恢复工作相当困难。

因此,应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生态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经济思想。

应大力推广沼气池,发展小水电站,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土林业资源。

在库区,应加强水土保持宣传与监督执法,明确责任,完善监督执法体系,从根本上消除开矿、挖沙、陡坡开垦和破坏林地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

(2)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银行要增加贷款额度,并适当延长偿还年限。

例如重庆市拥有三峡库区约85%的面积,为加快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切实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方面,全市仅在“十五”期间就投入水土保持资金8.5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万k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