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琬和她的元祖梦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秀琬和她的元祖梦世界
张秀琬和她的元祖梦世界
2006年11月的一天,在上海市的一家名为“元祖梦果子”的食品加工厂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这些都是来自上海不同地区幼儿园的小朋友。
今天,他们是到这里的儿童乐园来游玩。
在这样一个食品加工厂里,为什么会有一个儿童乐园呢?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记者见到了这家工厂的女主人,台湾元祖食品的创始人——张秀琬女士。
采访张秀琬:因为我希望元祖产品的好,要让我的消费者完全了解,所以我们就在2004年的6月份,开张了这个元祖启蒙乐园。
这样子的想法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深耕耘市场,另外一个就是反馈社会。
因为元祖的资源大部分来源社会所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上海,大至中国大陆整个的资源,都是元祖在使用的。
我希望说,元祖有一定的商业利益之后,能够给我们的消费者互动,能够跟社会有一个更深的连接。
张秀琬向记者介绍说,元祖的启蒙乐园,完全是免费参观。
开办两年多来,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待8000名小朋友。
为了自己的品牌能够长远发展,张秀琬决心从孩子抓起,这也是她独特的品牌宣传模式。
采访张秀琬:启蒙是对小孩子,他在好奇的心态下,只要让他接触到,他的印象会非常的深刻。
第一个就是参观我们的生产流水线,蛋糕如何成型、烘烤、怎么让它冷却、包装,这是整条的生产流线线,比较科学的。
那第二个主题就是小朋友DIY。
我的设定是小孩子三到六岁,不管男女,学前的年纪,让他DIY,就是进来动手做蛋糕。
让他怎么把这个蛋糕上涂上奶油,根据自己的创意,让他动手去装饰。
通过让孩子们接触、了解蛋糕的制作过程,从而对元祖这个品牌留下深刻印象,张秀琬看中的是未来的市场。
事实上,在20多年前,张秀琬在台湾开第一家糕点店的时候,并没有做蛋糕产品,对品牌经营更是没有任何概念。
1953年,张秀琬出生于台湾屏东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经济上的窘迫让她过早地体会到人世的艰辛。
16岁那年,张秀琬不得不放弃读大学的梦想,提前就业,挣钱养家。
1981年,28岁的张秀琬,仅仅凭借着一股激情和自己的10万元嫁妆,就与丈夫一起,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采访张秀琬:因为它(门槛)比较低,因为它的资本投入比较少,它比较容易上手,所以就选择了糕点。
到后来慢慢发展,我发现我不应该去做糕点,而是把糕点给优质化。
在当时的台湾,糯米团、年糕、喜饼等传统食品,都是老百姓爱吃的东西,再普通不过了。
并没有人会想到把它们进行包装,或是放在专卖店里出售。
而张秀琬却认为,如果这
些糕点只是让人们买着自己吃的话,并不能达到推广的效果,要是把一些传统的食品加以精致的包装,变成人际交往时的一种礼品,产品本身的价值既能得到提升,对品牌的推广也大有好处。
采访张秀琬:所以当时我有两个非常成功的定位。
一个是把糕点礼品化,一个就是自营通路。
所以在经营第一家店,我们就现场在操作,过去传统的糕点都是窝在这个作坊里头,不敢让客人知道,因为它可能不是那么雅观,那我们是把整个桌面都是不锈钢的,然后玻璃是透亮的,里面的灯光也很亮,让客人站在街头,往里面看。
那时候的产品是麻薯,就是糯米做的一个团子。
这是台湾话叫麻薯。
那从外面看进来,觉得这个东西,你看着很卫生,吃的东西很在意的是卫生。
那客人看得到,结果生意一炮而红,在台湾。
这种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在当时台湾的糕点行业中,还没有先例,尝到了甜头的张秀琬,在和丈夫商议之后,决定趁热打铁,迅速开设分店,这一举措也开创了台湾糕点业连锁的先河。
1992年,元祖在台湾已经开设了40多家分店,年营业额高达6亿新台币。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张秀琬发现,越来越多的同业相继效仿元祖的连锁经营模式,台湾的市场逐渐开始饱和,元祖食品要想继续壮大,必须要寻求新的发展。
于是,张秀琬把目光瞄向中国大陆,大陆的十几亿人口,对于元祖来说,无疑是最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张秀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一同创业的丈夫时,却遭到丈夫的反对。
采访张秀琬:我先生是跟我讲说,行吗,一个女人去行吗。
我是告诉他说,让我试试看。
开始反对,后来我游说的结果,他说好吧,也有一点赌气,他认为说好吧,你比较强,那你去好了。
那两个孩子,一个要考高中,一个要考大学,当时。
采访张乙涛:那时候妈妈要到上海来的时候,其实家里惟一反对的就是我爸爸。
因为他也是非常担心妈妈的状况,因为一个单身女性到上海奋斗,他也非常担心,希望说是爸爸自己过来这边奋斗。
那最后妈妈也非常坚定地表示她的决心,所以我们全家也都很支持,爸爸也转变他的态度,也转而支持妈妈过来上海。
1992年底,带着家人的担心与牵挂,张秀琬如愿以偿来到中国大陆,并选择了上海作为事业发展的起点,在简单考察了市场之后,她就迅速与当地一家食品工厂达成协议,由对方提供一个厂房和两家门店,准备在大陆一展身手。
采访张秀琬:1993年刚刚过完农历年的时候,我就到大陆来开始进入这个新事业的发展。
在2月13号从台北到上海来,那2月12号的时候,我以前的
先生就跟我讲,后天就是情人节了,你能不能过了情人节再走呢。
我那时候想,机票都买好了,那边的工作也都安排好了,行李也都打点好了,我就跟他讲,老夫老妻了过什么情人节啊,事业比较重要。
张秀琬一向是个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行事的人,为了不打乱已经制定好的工作安排,她放弃了
与丈夫一起过情人节的机会,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了元祖在大陆第一家门店的筹备工作。
仅仅用了40多天,元祖就在上海市苏州河边的四川北路上,开设了第一家门店,粉红色的大招牌格外引人注目。
采访张秀琬:当时的上海所有的招牌大概只有两种颜色,白底蓝字,蓝底白字,那元祖的招牌就是非常明亮的一个粉红色的颜色,然后白字,甚至还有七彩条,就是七彩颜色,黄啊、绿啊,都是正黄、正绿,一看就很跳。
走过店面的上海市民说,这是什么店,明明写着食品,可是看起来像珠宝店。
初来乍到,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照搬台湾的经营模式,张秀琬希望通过鲜艳明亮的装修风格,来吸引上海市民的眼球。
与此同时,她还带来了台湾元祖最为畅销的产品——麻薯,也就是大陆老百姓所说的糯米团。
张秀琬希望,大陆的第一家元祖,也能够象当年在台湾那样一炮而红,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轻易就可以打遍台湾市场的麻薯,在上海却遭遇水土不服,店面精致的装璜的确吸引了不少看客,可真正掏钱买东西的人却寥寥无几。
采访张秀琬:当时我觉得市面上,一毛、两毛一个,我当时一个是卖一块五人民币。
当然有漂亮的包装,馅料都不一样。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认为它就是糯米团,你一块五,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觉得要掏出一块五,那时候的工资大概100多块,一块五一个糯米团,贵得不得了。
那个时候的上海,人们购买点心一般都会去副食品商场,对于元祖这样一种专卖店的形式,大家并不习惯。
更何况对于上海的老百姓来说,“元祖”只是一个陌生的品牌。
尽管张秀琬最初给糯米团定的价格,只有台湾价格的一半还不到,尽管元祖糯米团的包装看起来比普通的糯米团要精美得多,但高出市场上七、八倍的价格,依旧令普通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因此,元祖的第一家店开业3个多月,经营一直十分惨淡,一天的营业额往往只有几百块人民币。
采访张秀琬:我有租金支出,有一个厂这么大,然后160个职工,每天都要有工资,要有社保等等,有煤,汽车送货等等,有太多的费用,每天睁开眼睛,我记得那个时候,应该是一天一万块钱。
我那时候的营业额,一天七百块。
我一天挣开眼睛,就要一万块
钱的支出。
面对如此严重的入不敷出,张秀琬的信心也产生了动摇,是自己对大陆市场估计过高还是进入大陆的时间过早?张秀琬不得不重头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周围的人也开始劝她,降低产品的售价,以迎合当时的市场,但张秀琬却执意坚持最初的价格。
采访张秀琬:因为同样的一个麻薯(糯米团),市面上是一两毛钱,我是一块五,但我觉得我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因为元祖的东西,我当时进来,最早我在定位的时候,我就把元祖定位为我的商品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买的送给别人吃。
因为我觉得好吃,那吃的是别人送给我的。
那这本身它有比较好的情境上的附加价值。
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这是张秀琬和她的元祖食品最初的定位。
把传统糕点加以更新变
成一种时尚的礼品,这才是台湾元祖红火的真正原因。
既然定位不能改,价格又不能降,可生意又该怎样来维持呢?那个时候,张秀琬常常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寻找商机,而且一骑就是一整天。
采访张秀琬:那个时候骑到大概晚上七点多钟的时候,天也暗了。
来到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恒丰桥,在桥上我眼泪掉下来了,真的是很累。
然后又是生意不好,未来到底何去何从啊,我是不是包袱拎着回家啊。
其实对台湾生活来讲,我已经可以算是富裕了,下半辈子的生活我没有什么顾虑了。
有必要吗?离乡背井,抛夫弃子的跑到这个地方来。
那个时候那种心境,那种疲惫,让我萌生了想说算了,回家好了。
尽管生意一直不见好转,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个性坚强的张秀琬还是坚持留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之后,张秀琬发现,上海人逢年过节或探亲访友时最爱送奶油蛋糕。
这一发现,让张秀琬惊喜万分。
采访张秀琬:原来上海消费者有这么多的理由吃蛋糕,搬家、小孩子满月,朋友相聚,生日当然最大了。
走亲访友、国庆节、劳动节,只要有个理由,蛋糕已经不是那个鸡蛋面粉奶油和出来的意义,而是一个欢乐的代表,插蜡烛,或者是刀子划开蛋糕那一刹那,那种鼓鼓掌那种欢乐,那是一个很大的商机。
所以我一下子就领悟过来了。
这才是我要做的。
虽然台湾元祖从来不卖奶油蛋糕,但张秀琬知道,要想在大陆站稳脚跟,必须要先融入这个市场,面对这样一个商机,她决定入乡随俗,而且这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经过考察与比较,张秀琬发现,上海市场上的奶油蛋糕基本上是采用植物油,而且形状、颜色都大同小异,这与台湾市场上的奶油蛋糕都有所不同。
采访张秀琬:
台湾有一个鲜奶油蛋糕,是非常好的一个商品,入口即化,然后是雪白的,上面的装饰,你再把它欧化一点,优雅一点,让它有文化的话,马上应该在上海这个市场就可以做起来。
很快,元祖的各个门店就开始销售,当时上海还很少见的鲜奶油蛋糕。
不仅如此,张秀琬还利用临街的橱窗,把制作蛋糕的流程展现给消费者,并请来台湾有经验的裱花师,现场为蛋糕制作各种精致、典雅的造型。
采访张秀琬:我觉得说,那么这么新的东西,为什么不让消费者看到,我们当场在做呢?我们裱花时,可以衣服穿的很好,然后所有的工具都是消毒,或不锈钢,可以很漂亮的把这个裱花的车间作为一个舞台,来让消费者完全看得到,证明产品新鲜卫生。
他们就觉得很好玩儿。
出售鲜奶蛋糕,现场进行裱花,这一系列创新的举措,让元祖声名鹊起。
尽管元祖鲜奶油蛋糕的价格,比市场上普通的奶油蛋糕贵了一倍,但其新鲜的口感,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包装,还是征服了上海的消费者。
一时间,购买元祖的鲜奶油蛋糕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时尚消费。
采访张秀琬:我们有一个店在过年的时候,一天画了500个蛋糕。
一圈人一字排开,没有办法,在门店的那个橱窗里头画,就必须在厂里头完成半成品,到那里来做最后的修饰。
一天一个店要画500个蛋糕,那是相当大的量。
一个100块,算一下。
随着鲜奶油蛋糕风靡整个上海,元祖这一品牌也逐渐被消费者认可。
张秀琬趁势接连开了十几家连锁店,并且推出了元祖在台湾最具特色的民俗食品。
张秀琬自认为,她一直关注的并不是鸡蛋、面粉、糖,而是该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个附加价值就是融合了现代人需求的民俗文化。
因此,每当到了中国传统佳节的时候,元祖都会推出其代表性的民俗食品,例如端午节的龙粽,清明节的青团,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八宝年糕等等。
元祖的食品力求从口味到包装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既体面、又别致,将那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民俗食品脱胎换骨,提升到精致礼品的高度。
采访张秀琬:我们这个红蛋是用蛋黄稣做的,我们叫它报喜红蛋。
小孩子出生以后,要向亲朋好友报喜。
我们还有喜糕,喜糕就是做寿或者乔迁这种,也是民俗。
我常常说乔迁的时候,为什么要有这个喜糕。
告诉我的旧邻居说,多谢你多年来的照顾,我要搬走了。
然后告诉你的新邻居说,我来了,以后要多多照顾。
虽然一个小小的糕点,它可能是八块十块,但是这个是人际往来。
我觉得这个小小的东西就会拉近人跟人之间的距离。
这些民俗食品使元
祖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也大大推进了元祖食品在大陆前进的步伐。
短短几年时间,张秀琬先后在浙江、江苏、四川成立了分公司,元祖事业的版图迅速向外扩张,营业额也逐年增长。
1998年,张秀琬决定趁势追击,进军北方市场,她将沈阳定为元祖在北方事业的第一个根据地。
可谁知,这个繁华的东北重镇竟会成为元祖的“滑铁卢”。
各式甜美的元祖蛋糕在沈阳仅风光了一年,到1999年销售量开始急剧下降,细细一了解,原来该分公司的营销策略、人员管理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张秀琬这才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采访张秀琬:应该是三个原因,一个发展太快了,就变成我人才的培养速度来不及跟上我外派的速度。
这是一个,第二个对总部的资源,你要放到这么远的地方,距离确实是个被我忽视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对市场的不了解。
这三个大的原因导致。
当时我做了一个决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毅然把沈阳这个公司结束掉,没有留下什么问题,就是真正清算就结束掉了,我亏了大概差不多100万美金。
开业仅仅一年,15家门店同时关张,元祖进军东北市场的第一战就宣告失败。
这对张秀琬来说就象是当头一棒,然而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自己长年在大陆打拼事业,在台湾的丈夫无法忍受多年来两地分居,二人的婚姻出现了严重危机。
这对于刚刚蒙受了事业打击的张秀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当张秀琬在大陆如火如荼地发展元祖的事业时,丈夫就曾经表示,希望她能够放弃元祖在大陆的事业,回到台湾的家中。
采访张秀琬:他曾经跟我提到说,你要么回来。
回来当然就表示,放弃大陆的事业。
要么我们就分手。
采访张乙涛:爸爸非常希望,妈妈能够尽量多一点的时间待在台湾,来陪陪我们家人,这样比较会像一家人的感觉。
但是妈妈因为事业心也比较重,她是非常重视这个成就感的一个女性。
所以她虽然说心里很想要跟家人多团聚一些时间,但是在两难的状况之下,她还是选择比较多的时间,待在上海。
采访张秀琬:就是我心理上很交战,因为我毕竟从小时候父母教我的观念里头,就认为女人就应该是嫁鸡随鸡,然后应该相夫教子,应该做个非常温顺、顾家的女人。
所以当时在那种状态上,我是非常非常挣扎的。
一面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一面是自己一手开创的事业,张秀琬面对的是有生以来最为痛苦的抉择。
在事业和婚姻面前,哪一个她都难以舍弃。
采访张秀琬:其实我曾经逃到国外去,躲了一个月想说放弃事业跟放弃家庭,这种决策当中…花了
一个月时间,好好的去想了。
我曾经决定说,还是回到家庭生活,回到台湾去算了。
但面对面有时候就是这样子,面对我以前的先生,当在争执的时候,就会作出不理智的决策。
最后那一口气赌气的那一句话,算了,分手算了。
那一句话是在有一点赌气生气的状态下,决定的。
决定以后,面子问题,就各自不会再说,应该还有缓和的余地。
终于,在1999年夏天,张秀琬和丈夫结束了已经维持了23年的婚姻。
在谈及那段往事的时候,张秀琬自己也承认,对事业的过于投入,是导致这场婚姻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采访张秀琬:我实际上现在回想,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事业版图这种企图心取代了一种家庭生活的这个乐趣。
我认为整个婚姻的失败,应该我要付绝大部分的责任。
因为一个女人在我们传统中国的这种社会当中,应该是男主外女主内。
我本来就是一个自定位说是一个家庭主妇,作为一个辅助先生工作、事业,然后相夫教子就可以了。
但也许骨子里头,我有一种企图心,一种挑战的心态,一种冒险的个性。
这比较霸道的个性让我选择嫁给事业。
无怨无悔地嫁给事业。
正是这种霸道的个性和与生俱来的事业心,让张秀琬义无返顾地,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元祖事业的发展当中。
张秀琬常常说,元祖是她第三个孩子,看着自己的企业一天天成长、壮大,就是她最大的成就。
然而,事业发展绝非一朝一夕,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大陆糕点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市面上同类的店面和产品也越来越多。
就拿月饼来说,每年市场上都会出现不同口味、不同样式的月饼,一盒比一盒大,一盒比一盒便宜,各种打折、促销活动更是铺天盖地,月饼市场上蕴涵着的巨大商机,是任何一个食品厂商都不愿错过的,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张秀琬决定再次创新。
采访张秀琬:我那时候就觉得说,需要有一个质的变化,要有一个方向性的变化,所以就考虑,你包装不行,那商品可以换,所以原来很传统的豆沙、五仁、火腿,我觉得里头你再讲究,大概也就那个样子。
所以我觉得冰激凌尽管它可能是一个很危险的尝试,但应该值得试一下。
1999年的中秋节,抱着试一下的心理,元祖推出了当时大陆还从未有过的冰激凌馅儿月饼,
人们由于吃惯了传统口味的月饼,元祖的这款冰激凌月饼一问世就造成了一番轰动,各个连锁店都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
采访张秀琬:当年因为小试下一下,那缺货缺到什么程度。
我还记得那时候在虹口区,我们的冷冻库里头,中秋节
当天下午,有一个客人他打电话来,说他的儿子知道元祖有一种冰激凌月饼,特别不一样,他很想要。
禁不住小孩子的要求,那个人就到我们工厂里头说,拜托拜托一个也没有关系。
结果我们王科长就说,对不起,我有一盒已经拿掉了一个,还有五个。
谢天谢地,你一定要给我,卖给我,原价卖给我,都可以。
那时候一盒128块,也算相当贵的。
他就不要降价,你只要东西给我就可以了,他就这样子带走了。
这款元祖雪月饼,几乎再现了元祖当年推出鲜奶油蛋糕时的辉煌,仅仅只是尝试着推出,就使整个月饼销售的金额就比往年翻了一倍。
从此,冰激凌月饼成为元祖每年中秋节的主打产品,销售量年年增长,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元祖还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
其中,幕思蛋糕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蛋糕配方,不仅外表漂亮诱人,而且松软可口。
和风日式点心,既小巧玲珑,又有极佳口感,还有这些中国传统的特色点心,元祖推出的各式糕点已达100多种。
这一切,都倾注了张秀琬的智慧与心血。
除此之外,与普通糕点店不同的是,元祖的店里没有面包、饮料,取而代之的是水果和鲜花。
采访张秀琬:只要适合送礼的东西,我们要考虑进来。
远祖会从糕点、民俗到精致礼品这个路线走。
而精致礼品呢适合送礼,但不是大礼,是个什么东西?水果、花、鲜花、那远祖对鲜花这个概念,我们并不像一般的花店。
我们的花是有根的,可以长期培养的。
我认为远祖有足够的能力在自己的连锁店当中,加入别的通路商所无法销售的商品。
我们可以非常高品质、高定位的去把这些商品做得很好。
2002年7月,张秀琬在上海青浦购置了116亩土地,称之为“元祖梦世界”,2003年9月,具有现代化一流设备的“元祖梦果子”工厂,正式投入使用,2004年6月,占地4000多平米的元祖启蒙乐园,迎来了第一批小顾客。
目前,元祖在大陆已经拥有4个卫星工厂,5家分公司,280多家连锁店,年营业额达到了6亿人民币。
张秀琬这个自称嫁给了事业的女人,依然不会停下脚步,她希望未来5到10年,元祖的连锁店扩展到2000家以上,她依然期待着元祖的下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