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中国煤炭历年产量及其增长率
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第1章煤炭工业历史回忆和发展现状回忆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完成了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发展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实质性跨越。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大幅度拉动了能源需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57年的0.96亿tec跃升到2008年的28.5亿tec。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
60年来,全国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69亿t,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第一节煤炭工业历史回忆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人类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
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的种类、领域、数量、方式、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量增速缓慢。
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加。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到达较高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将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
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如工业化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能源依赖程度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常小于0.5。
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增高,通常介于0.8~1.2间,能源消费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出现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6。
(完整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史
关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
所以,我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煤炭行业现在也迎来了“互联网+”,现行的“金银岛煤炭”仅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下的传统交易方式整合到线上,减少了很多交易成本。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
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产业政策。
我国1993年以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1993年-1998年),国家在支持煤炭企业减人提效,鼓励兴办非煤产业的同时,一方面在煤炭总量开始失控时继续沿用鼓励小煤矿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补贴、煤炭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1994年,在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中,考虑煤炭行业特殊性不足,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九五”成为煤炭产业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有2/3的企业亏损。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分析目录1 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 (2)2 煤炭生产、消费及发电用煤炭的消费 (9)3 石油生产、消费及发电用石油的消费 (12)4 天然气生产和消费 (15)1 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中国能源资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是以煤作为主要能源。
表3.8为中国近年来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
长期以来,煤炭始终占居中国能源生产的绝对主导地位。
60年代以前,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结构小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进入70年代后,其比重下降到80%以下,其中1976年时曾降到了70%以下。
80-90年代中国能源生产结构煤炭比重基本保持在75%左右,1998年以后到2002年比重保持在70%左右。
表3.8 中国近年来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注:各能源折标煤系数:煤炭0.7143,石油1.4286,天然气13.3。
水电按当年发电标煤耗我国的石油工业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探索成长、60-70年代快速增长、80年代稳步发展和90年代以后成熟期四个阶段。
在探索成长阶段,石油产量在一次能源产量中的比重微不足道,1960年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足3%;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开发迅速提高了石油在中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到了70年代中期则上升至24.76%。
此后随着生产进入成熟期,石油所占比重开始不断下降,到1995年时已降到16.6%。
为满足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国家不得不增加进口,其结果1993年中国成为了石油制品净进口国,1996年进而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依赖这一系统,中国能源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2002年一次能源生产量已达13.8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3.76亿吨、原油1.689亿吨、天然气33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
表3.9所示1980年-2002年中国各地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华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一次能源生产基地(主要是山西),其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始终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37%左右;东北地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变化不大,约2亿吨标准煤左右,但其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总的比例由1980年的25.53%下降到2002年的16.87%;华中地区一次能源生产1996年最高达到2.68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20.29%,近年来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2亿吨标准煤,2002年占全国总量的16.29%;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一次能源产量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3400万吨标准煤提高到2002年的10416万吨标准煤,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也由5.34%提高到8.90%;华东地区是我国一次能源最缺乏地区,其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6-7%。
煤炭开采的发展历史
小结
1、我国煤炭工业发展速度与成就举世瞩目,煤炭产量连续居世界第一
2、中国的采矿业总体开采技术水平与安全状况来讲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但潜力巨大
3、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煤矿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较差
4、煤矿开采方法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重特大灾害事故有显著减少,但每年仍在300起左右。
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加快,1981年~2005年全国煤矿发生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特大事故11起,间隔为10年1起、5年1起、4年1起、2年1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图
五、我国煤炭开采先进技术实例
榆家梁矿投资吨煤42元,投资最少世界第一;
哈拉沟矿百人千万吨建成试生产,用人之少世界第一。
六、教学安排与要求
本门课程安排总学时96个,其中:理论学时86个,课内实践学时6个,观看录像、课程讨论学时4个;
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五篇为讲授内容,第四篇为学生自学内容;
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其中穿插图例讲解、模型参观、观看教学片以突出课程重点,突破课程难点;
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2000~2006年全国煤炭生产情况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煤炭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煤矿在27个省(市、自治区)1264个市县均有分布,占县级行政区划的44.2%;
我国煤矿以井工开采为主,矿井规模小。露天矿产量不到5%;设计能力30万吨/年以上的大中型矿井数量仅占3.1%。
中国煤炭发展历程
中国煤炭发展历程中国煤炭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煤被用作燃料和熔剂,并在冶炼、冶金和制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古代,煤矿开采技术尚不发达,主要以露天开采为主。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煤炭需求大幅增加,煤炭成为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并建立了一些煤炭企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煤炭产量急剧下降。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煤炭产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0年代,中国开始加大煤炭开采力度,并建立了一些大型煤矿。
在经济建设的需要下,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煤炭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调查和开发工作,并实施了一系列煤矿建设工程。
煤炭产能逐渐增加,并开始逐步实现国内煤炭自给自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煤炭产业的发展力度。
煤炭开采技术得到了改进,煤矿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中国积极引进国外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现代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煤炭产业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
煤矿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煤矿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同时,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
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推行煤炭资源整合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等。
此外,中国也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国煤炭产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过程。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正努力实现煤炭消费、产量和污染排放的双控制度,并逐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总体而言,中国煤炭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改革,中国煤炭产业正逐渐向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八○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1981年4月29日一九八○年,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经过积极努力,取得新的成果。
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按一九七○年不变价格计算为6,619亿元,完成计划103.2%,比上年增长7.2%。
国民收入初步计算为3,630亿元,按一九七○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注1)。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财政继续出现较大的赤字,货币发行量增加较多,不少商品价格上涨。
国民经济各部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一、工业一九八○年,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向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全年工业总产值按一九七○年不变价格计算为4,992亿元,完成计划103.1%,比上年增长8.7%。
其中,轻工业产值为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重工业产值为2,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
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3.1%上升到46.9%。
在10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有原煤、原油、发电量、钢、生铁、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硫酸、纯碱、烧碱、化肥、汽车、机车、化学纤维、纸、糖、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93种;没有完成计划的有合成洗涤剂等7种。
一九八○年,由于继续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以及对一部分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进行市场调节,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在能源生产下降1.3%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仍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也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消耗有所降低。
全国有255种民用工业产品获得了国家金质和银质奖章。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31元,比上年提高2%。
但是,总的来说,工业企业的经济效果仍然不够好。
不少产品的质量指标和单位产品的消耗指标,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完整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史
关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
所以,我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煤炭行业现在也迎来了“互联网+”,现行的“金银岛煤炭”仅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下的传统交易方式整合到线上,减少了很多交易成本。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
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产业政策。
我国1993年以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1993年-1998年),国家在支持煤炭企业减人提效,鼓励兴办非煤产业的同时,一方面在煤炭总量开始失控时继续沿用鼓励小煤矿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补贴、煤炭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1994年,在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中,考虑煤炭行业特殊性不足,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九五”成为煤炭产业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有2/3的企业亏损。
二、1980年至1995年粮食生产增长的分析(二)
⼆、1980年⾄1995年粮⾷⽣产增长的分析(⼆)(⼆)单位⾯积产量增长速度⼤于总产增长速度单位⾯积产量的增长速度是衡量农业⽣产活⼒的主要指标,是衡量农民有没有⽣产积极性的主要指标。
是衡量农村制度和国家农业政策是否适应农业⽣产发展的主要指标。
从1980—1995年粮⾷亩产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95%接近3%,应该说增长速度相当⾼。
1980—1985年为4.83%,1985—1990年为2.46%,1990—1995年为1.55%,都超过⼈⼝增长速度。
如果也按三年平均数计算所得结果是1979、1980、1981年三年的平均亩产量187.3公⽄。
1984、1985、1986年三年的平均亩产是236公⽄。
1989、1990、1991年三年的平均亩产是254公⽄。
1994、1995、1996年三年的平均亩产是279.8公⽄。
1980—198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74%,1985—199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5%,1990—199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95%。
可以看出90年代粮⾷亩产增长速度⼜有回升。
亩产的增长速度⼤于总产的增长速度,说明粮⾷⽣产⾛的集约经营道路,说明农民粮⾷⽣产积极性仍很旺盛。
我国⼀些学者根据钱纳⾥和塞尔⾦等⼈的研究,认为我国正处在⼯业化第⼀阶段末或第⼆阶段初,.这个阶段农业增长趋于滞缓,并以美、英、法、德、⽇等五国⼯业化与农业增长的关系证实这个判断。
认为⾃80年代后半期中国农业已表现出较强的停滞趋势。
这种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
虽然从1984—1989年总产量没有什么增长,但它是跳到4亿吨这个新台阶上的停滞,从1990—1995年粮⾷亩产量⼜出现了 8.3%、3.5%、3%、4.4%四个较⾼的增长速度。
总产则出现了9.5%、3.1%、 4.82%三个较⾼的增长速度。
⼯业化影响农业⽣产发展是显⽽易见的,例如占⽤耕地、废物、废⽔、废⽓对环境的污染,矿产开发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业发展⽤⽔量增加等都对农业增长起负作⽤。
1980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八○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1981年4月29日一九八○年,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经过积极努力,取得新的成果。
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按一九七○年不变价格计算为6,619亿元,完成计划103.2%,比上年增长7.2%。
国民收入初步计算为3,630亿元,按一九七○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注1)。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财政继续出现较大的赤字,货币发行量增加较多,不少商品价格上涨。
国民经济各部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一、工业一九八○年,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向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全年工业总产值按一九七○年不变价格计算为4,992亿元,完成计划103.1%,比上年增长8.7%。
其中,轻工业产值为2,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重工业产值为2,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
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3.1%上升到46.9%。
在10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的有原煤、原油、发电量、钢、生铁、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硫酸、纯碱、烧碱、化肥、汽车、机车、化学纤维、纸、糖、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93种;没有完成计划的有合成洗涤剂等7种。
一九八○年,由于继续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以及对一部分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进行市场调节,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在能源生产下降1.3%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仍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也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消耗有所降低。
全国有255种民用工业产品获得了国家金质和银质奖章。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31元,比上年提高2%。
但是,总的来说,工业企业的经济效果仍然不够好。
不少产品的质量指标和单位产品的消耗指标,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煤炭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煤炭政策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研究员发布时间:09-01-04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因而我国煤炭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我国的经济增长对煤炭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煤炭的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煤炭的生产、利用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为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我国一直在进行着政策上的探索,其中很多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煤炭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包括价格限制的逐步放开、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
所以,煤炭需求增长的过程,伴随着煤炭政策的变迁。
切实可行的煤炭政策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煤炭企业的改革。
1 我国煤炭政策变迁过程为便于分析,将建国以来我国煤炭消费分为4个时期进行研究:1953—1958年(“一五”时期)、1958—1978年(“大跃进”到“文革”时期)、1979—1992年(转轨时期)和1993年至今(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1.1 1953—1958年(“一五”时期)1953年,全国煤炭消费为0.7149亿t,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57年,煤炭消赞量达1.25亿t,是1953年的1.74倍,平均每年增加1320万t,年均增长率达14.9%。
“一五”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长稳定。
这一时期,国家强调国有煤矿的主导作用,国有重点煤矿和国有地方煤矿煤炭产量增长率大于17%,而对私营煤矿进行严格限制,乡镇煤矿产量增长率仅为1.56%,开办煤矿完全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煤炭工业的长期发展跟不上煤炭需求的增长,煤炭供给和需求长期处于紧张的局面也因此形成,1.2 1958—1978年(“大跃进”到“文革”时期)1958—1978年是我国煤炭消费量大起大落、发展很不平衡的21年。
这21年,可分为两个阶段:1958—1965年的“大跃进”及调整阶段;1966—1978年的“文革”阶段。
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回顾
中国能源工业七十年回顾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9年第10期文/朱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一、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经历,从制度变革角度,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然而,由于不同能源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工业的阶段划分及其起始点并不完全相同。
(一)煤炭工业发展历程我国煤炭工业近七十年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煤炭工业先后经历了三年恢复期(1949~1952年)、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以及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煤矿工业发展受到极大干扰。
但煤炭供应短缺会促使中央政府放宽政策(比如,1972年鼓励地方煤矿和小煤矿发展政策),地方政府也尽力保护煤矿生产,从而使煤炭产能稳步增加。
(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1997)1976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了4.84亿吨,1977年达到5.5亿吨,与1949年的3000万吨相比,增加了将近16倍,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转型发展期(1978~2000年)。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煤炭工业随之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
这一期间,煤炭体制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
1985年开始实施的煤炭行业投入产出总承包政策是这一时期关键性的制度变革因素。
1992年7月,国家取消了计划外煤价限制,放开指导性计划煤炭及定向煤、超产煤的价格限制,出口煤、协作煤、集资煤全部实行市场调节。
1994年7月,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定价。
1995年,我国煤炭企业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1998年,国务院改革了煤炭管理体制,下放原煤炭部直属的国有重点煤矿,推进政企分开。
体制变革使煤炭工业效率得到提升,企业活力得到增强,煤炭产量以每隔2~5年增加1亿吨的速度增长,2000年达到13.84亿吨,22年间增加1.23倍,产量年均增加3500万吨。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历史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历史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发展及历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演化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工业、军事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为规范煤炭产业发展,逐渐从各类政府文件、规章、规程、制度等综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煤炭产业。
至2007年11月,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历经了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按政策演化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从煤炭工业全面恢复发展、“大跃进”、“十年动乱”、到改革开放前的动荡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还可划分为两个小时段。
一是,1949年至1957年,以提高煤炭产量为中心,推行矿井技术改造,全面恢复生产,煤炭产业开始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把煤炭和粮食作为同等重要物资,实行国家调拨分配制度,并作为国家重要工业部门管理。
1949年11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确定了煤炭产业“以全面恢复为主,部分新建则以东北为重点”生产方针;为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煤方法和煤矿安全对煤炭生产的制约,通过了《关于在全国煤矿全面推行新的采煤方法的决定》;在国营煤矿中推行生产方法改革,把原始、落后的穿洞式、高落式采煤方法改为长壁式采煤方法。
1951年,公布了第一部《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并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为加强私营煤矿管理和小煤矿管理,公布了《公私营煤矿暂行管理办法》、《公私营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和《土采煤窑暂行处理办法》,逐步改善了这些煤矿的生产条件。
至1952年底,有83%的国营煤矿恢复了生产,大同、抚顺、焦作、阳泉、淄博、枣庄等规模较大的煤矿全部恢复了生产,还在东北地区重点建设了海州露天等13处新矿,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到7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