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光的反射
2019精选教育物理新教材(最新版)《42 光的反射》教案.doc
物理新教材(2019最新版)《4.2 光的反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②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③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④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④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四、教学教具平面镜、纸板盒、蒙黑纸的手电筒、直尺、量角器、笔、激光演示仪、蚊香、带盖的玻璃盒。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由于自然常识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板书)二、光的反射(副板)光→人眼(光的接收器)直接发光的物体→光源间接发光的物体→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备注: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按照课本的排列是先实验后讲概念,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不妥的。
二、进行新课1、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a、入射光线AOB.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c、反射光线OB。
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
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f、反射角∠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提问:引入入射角∠i及反射角∠r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讨论:认为入射角∠i及反射角∠r是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3、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4.2光的反射优秀课件资料
小结
概念: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
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
面内;
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光
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的 反 射
拓展规律:1、反射角随入射角的 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2、当
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入射
方向,所以甲同学看到的
水面比亮路。面
乙同学背着月光走,水面反射的光线
基本没有进入眼中,而路面反射的部
分光线进入眼中,所以乙同学看到的
路面比水面亮。
4、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 干,但仍留有不少水潭,为了不致踩在水
潭里,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AD )
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是水潭 B、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潭 C、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是水潭 D、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潭。
光线与法线三线重合,且反射角=
入射角=0°。
在反射现象当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
1、如图一,AO是___入__射__光 线,BO是__反__射__光_线,ON 是___法线,∠AON是__入__射_ 角, ∠ BON是反__射___角。
2、如图二,入射光线与 镜面夹角为20°,则入射
角等于__7_0_°__ ,反射角等 于__7_0_°__ ,入射光线与反 射光线的夹角等于_1_4_0_°__。
B
NA
O 图一
20°
图二
探究4: 光线垂直入射时,情况怎样?
Ø结论4、当光线垂直入射时, 它将 被垂直反射出去, a
反射角 = 入射角= 0 °
三、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八年级物理上册 4.2光的反射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光的反射》◆教材分析光在遇到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一般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并且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是学生在物理课中遇到的第一个探究角度关系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验方法的契机。
在本节内容中要让同学们了解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知道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专用术语,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进而认识光的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最后进行光学应用的拓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并能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课前准备激光器、刻度尺、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平面镜、.泡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太阳、篝火、日光灯?生:太阳、篝火、日光灯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师: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东西呢?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中。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光的反射(共23张PPT)
练12习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E
F
O
13
14
镜 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会 面 平行射出 ,这种反射叫 镜面反射
反 射
刺
和 漫
眼
反
射
都பைடு நூலகம்
遵 平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会 循 光朝各个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 漫反射
的
不 刺
反 射
眼
规
律
15
平面镜---光滑平整的表面
16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使我们能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 光的物体。
23
17
问一懂手机哥们,磨砂屏幕贴膜和普通的膜 有什么区别?他默默的发了张图片过来, 我瞬间就明白了!
18
黑板反光是因为光 在黑板表面发生的
是 镜面 反射。
19
20
21
22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一、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光路具有可逆性
1
2
3
4
5
6
平面镜---光滑平整的表面
7
平面镜---光滑平整的表面
8
第四章 第二节 光的反射
9
什么是光的反射?
法线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ir
O 入射点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
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A
B
入射角 反射角
C
i
rD
10
① ②
11
分组实验 :
发现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重合。入射角 等于 0 度。反射角等于 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城区青泥湾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主备人:章文波备课组长:章文波蹲点领导:课题:光的反射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具体课时任务:第一课时自研+互助﹢展示﹢达标)学习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反射定律;知道法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角、入射角的含义;
2.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活动,体验探究方法;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将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重难点: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
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运用。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光反射时的规律。
3、一束光线以30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有多大?
展示建议:
①小组只需要板书板块一中T2的内容,并用双色笔标注关键词。
②板块二中的T1、T3通过语言描述只在小组内展展示建议:
①小组只需要板书板块三中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基础落实★
1.一束光线以 30°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____.
2.根据图所给出的条件,分别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平面镜的位置.
3、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平滑的表面上,反射光线也是_____的,这种反射叫_________.平行的入射光线照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黑板、桌面等对光的反射,属于_________,平静水面的反射属于_________.
发展能力★★
4.太阳光以与水平地面成300角的方向射到井口。
为使光能照亮井底,请在图中作出平面镜。
提升素养★★★
5.如图所示的两条反射光线是由镜前的某一发光点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的结果。
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补画对应的入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