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正常人体学基础 教学计划
中卫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经贸部《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计划(2011级)(2011-2012第一学期)一、指导思想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着手培养护理专业实用型人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介绍护理专业所应掌握的人体形态结构和器官、系统主要功能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医学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正常人体学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二)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2、掌握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规律3﹑了解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三)能力培养目标1、要求能够看图谱准确描述出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相邻的器官或组织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三、情况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旅游经贸部2011秋季级共3个班,每周各四节课。
这是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文化课程有所不同。
首先,学习方法要有所转变,注重同步思维。
其次,观察对象有所不同,这门课程观察对象是图、标本、模型、多媒体课件及实验过程。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配合老师,但由于学生自身空间想象能力薄弱,空间想象意识不强,所以在学习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采用高教版《正常人体学基础》,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直观性很强,名词多,因此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道具,多看,多模,多想,多记,以加深对形态知识的理论掌握。
本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5章呼吸系统第1节概述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导气部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二、内脏的概念概念: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中器官的总称。
三、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一)胸部标志线1.前正中线2.胸骨线3.锁骨中线4.胸骨旁线5.腋前线6.腋后线7.腋中线8.肩胛线9.后正中线(二)腹部的分区第2节呼吸道一、鼻(一)外鼻(三)鼻旁窦二、咽(一)位置和形态(二)分部三、喉(一)喉的位置(二)喉软骨(三)喉的连结(四)喉肌(五)喉腔四、气管与主支气管(一)气管(二) 主支气管(三)气管与主支气管的微细结构第3节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三、肺的微细结构四、肺的血管肺血循环的特点:低压、低阻、大流量第4节胸膜一、胸腔、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胸腔是由胸廓与膈围绕形成的腔。
胸膜为紧贴在肺表面、胸壁内面、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薄而光滑的浆膜,分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
胸膜腔为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而形成封闭的潜在性腔隙。
二、胸膜隐窝肋膈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较深的半环形间隙。
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第5节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所有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上纵隔内有胸腺、气管、食管、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及分支、胸导管等。
下纵隔前纵隔:胸腺下部、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膈神经、奇静脉弓等。
后纵隔: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干等。
第6节呼吸过程◆说出呼吸的概念、基本环节◆概述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说出胸内负压的形成原理及生理意义◆列出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描述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分析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比较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呼吸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四个环节: :1.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中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绪论说课设计
中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绪论说课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护理专业是一门涉及医学知识和护理技术的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临床护理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护理人才。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护理专业的需求日益增长,中职护理专业也备受关注。
在护理实践中,对正常人体学基础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护理工作需要对人体结构和功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
而正常人体学基础绪论说课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为日后的护理实践打下基础。
目前对于中职护理专业中正常人体学基础绪论说课设计的研究尚不够充分,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概述、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概述、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以及正常人体学基础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正常人体学基础绪论说课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完善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正常人体学基础的理解和掌握,为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中职护理专业中正常人体学基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通过分析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正常人体学基础概述,我们旨在深入了解正常人体学基础在护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正常人体学基础绪论说课设计的研究,我们将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实用性的建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
1.3 研究意义正常人体学基础是中职护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为以后掌握疾病诊断和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临床护理水平和实践能力。
正常人体学教学设计:认识呼吸道单元设计.ppt
认识呼吸道单元设计
高仁甫 硕士,讲师
护理教学部 2017年11月
目录
Contents
《正常人体学基础》呼吸系统:认识呼吸道
1 课程定位 2 教学方法
3 教学设计 4 效果评价
#1
课程定位
1 教材分析 2 教学目标 3 重点难点
课程定位
Paper Summary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3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2 讲授内容 3 观察互动 4 总结分析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3分钟) 导入新课
讲授内容
观察互动
总结分析
教学设计
讲授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 POINT 1 ]
上呼吸道(15分钟)
教师:
讲授内容 讲授内容 (28分钟)案 例教学法详细讲 授知识点。
课程定位
重点与难点
教材分析
[重点]
1.呼吸道的组成 2.鼻、喉的结构 3.左、右支气管的区别
教学目标
[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鼻旁窦的开口,左、右支气管的区别
#2
教学方法
1 学情分析 2 教学方法
3
学情分析
WHO are the students?
41人
中职护理(养老护理方向)
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呼吸系统是内脏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部分学生对这些 内容都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多是合上 书本就忘记,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更加 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自我学习,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
观察互动 (6分钟) 观察互动
结合临床 总结分析 气管插管技术
教学设计
总结与分析
导入新课
正常人体学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编号:01、0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定义、研究范围及其有医学护理中的地位
1、定义:
正常人体学基础是研究正常人体的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与其发生发育的科学。
是由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及胚胎学的基本内容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
2、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人体解剖学:
对象:人;
方法:借助刀割,用肉眼观察。
(二)组织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三)胚胎学: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植入、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以及先天性畸形等。
3、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正常人体学基础与医学领域内各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只有系统全面地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才能为学习本专
业后设课程和临床护理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正确地认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作出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服务。
二、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观点
(一)整体观
(二)动态观
(三)主体观
三、学习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方法:
(一)深入细致观察,注意同步思维
(二)构筑知识网络,整体把握内容
1、掌握知识点
2、抓住联系线
3、构筑内容“网”
(三)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四)加强实践环节,注意联系生活
四、小结。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编写人:李婧基本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主编:刘英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主要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 柏树令.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组织胚胎学刘贤钊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生理学刘玲爱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授课班级:2007级医学检验技术10班授课时间:2007-2008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授、实验教学第一章绪论一、课堂安排:人体学绪论部分讲述两节课。
二、教学要求:1.了解人体学的定义,分科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2.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3.掌握人体学的常用的方位、术语4. 详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及相关概念(兴奋性、刺激、反应、兴奋、抑制、阈值)。
5.熟悉内环境的概念6.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过程、特点三、教学内容:第1节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范围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与医学的关系和任务二、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第2节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二、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第3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生命基本物质二、新陈代谢三、兴奋性第4节机体与环境一、机体内环境与稳态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第5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四、课后作业:1、正常人体学包括哪几门学科?2、说出人体的基本组成,人体的分部。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4、解释:人体学、内脏、新陈代谢、兴奋性、阈值5、什么是解剖学姿势?与立正姿势的区别是什么?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7、说出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五、课后小结:第一堂课,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的特点及课堂教法,这门课的安排,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解,根据课堂观察,重点重复学生反应有点犹豫的地方,比如:兴奋性,阈值,及兴奋性和阈值的关系,通过图示――及板图,重复讲述,效果很好。
第二章细胞第一次课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三节细胞增殖一、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绪论
细胞 细胞间质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中空性:如循环管道 实质性: 如脾脏等
人体组成概况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细 胞
结缔组织 肌 组 织 神经组织
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循环系统
感觉器官
内脏学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
2、人体的分部
头部--颅部和面部 颈部--颈和项部 躯干部--胸部、腹部、背部和盆会阴部 四肢--上肢和下肢
概念:指机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 量交换而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体结构。
电 镜 外 观 照 片
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用于观察细胞组织表面的立 体结构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
(一)新陈代谢: 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 转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意义: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机体一切 生命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的。新陈代谢 停止,生命也就终止。
以其与躯干结合部为准 距结合部近者为近侧 距结合部远者为远侧
浅和深:
以体表为准,
距表面近者为浅 •A
B•
距表面远者为深
单层柱状上皮不同方位的切片图
垂直轴
3.轴 和 面
轴----垂直轴 、矢状 轴和冠状轴
矢 状 面
冠 状 面
面----矢状面 、冠状 面和水平面
水 平 面
矢状面
前后方向下刀, 分成左、右两部 D 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
第一节 一、概述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第三章基本组织(科学中职版)
第3章基本组织第l节上皮组织教学目标:1.说出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简述各类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及分布3.解释内皮、间皮和外分泌腺的概念4.比较微绒毛与纤毛的异同概述特点:⏹细胞多,间质少,排列紧密⏹无血管,有极性,游离两面⏹有神经,位不同,功能各异类型:⏹被覆上皮⏹腺上皮⏹特殊上皮(肌上皮、感觉上皮、生精上皮等)一、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细胞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状1.单层扁平上皮特点:⏹细胞扁平,有核处略厚,周边薄⏹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相互嵌合⏹核扁椭圆形,居中⏹游离面光滑分布:⏹各不一样,有内皮、间皮等之分。
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侧面为立方形,顶面为六角形或多角形。
⏹核圆,居中。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滤泡等。
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高柱状细胞为主,可夹有其它细胞⏹核居基部,长圆形。
⏹杯形细胞(goblet cell):高脚酒杯状,顶部有粘原颗粒。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内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一层高低不等的细胞,包括柱状、杯形、锥形、梭形细胞,以纤毛柱状细胞为主。
⏹细胞高低不一,形似复层,但均达到基底面⏹仅柱状和杯形细胞达到上皮游离面。
分布:⏹呼吸管道。
5.复层扁平上皮特点:⏹多层,细胞因层次而异,依次为矮柱状、多边形、梭形和扁平形(表层)。
⏹基底层细胞为干细胞,越向表层增生越衰老。
⏹基底面与深部的结缔组织连接面凹凸不平。
类型:⏹角化型:皮肤表皮⏹非角化型:口腔、食管、阴道6.变移上皮特点:⏹多层,越是表层,细胞越大⏹细胞形状和层数可变。
分布:⏹泌尿管道内表面(二)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上皮细胞的游离面⒈微绒毛⏹细胞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密集者呈现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中轴为纵行微丝⏹扩大表面积,与吸收有关⒉纤毛⏹细胞伸出的较粗而长的突起⏹中轴为“9+2”方式排列的微管⏹可节律性摆动,为运动装置上皮细胞的侧面上皮细胞的基底面⒈基膜上皮与深部组织间的薄膜,两者共同形成⏹厚薄不一,HE呈淡红色,镀银呈黑色⏹连接、支持、半透膜作用等2. 质膜内褶⏹胞膜折向胞质形成,与基底面垂直⏹内褶较多则形成光镜下的基底纵纹⏹内褶内有较多的线粒体,与内褶平行⏹主要分布于肾小管⏹扩大基底部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运转二、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gland):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细胞分泌物:酶、糖蛋白、激素等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导管可有分支,分泌部呈管状、泡状或管泡状,据此进行外分泌腺的形态分类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称为腺泡第2节结缔组织教学目标:1.说出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概述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细胞的形态构特点和纤维的特点3.比较3种软骨的异同4.解释骨单位和同源细胞群的概念概述特点⏹ 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排列松散⏹ 细胞间质多,有血管,形态多样⏹ 细胞无极性,分布广,功能复杂来源⏹ 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结缔组织的类型(一) 疏松结缔组织特点:除具备结缔组织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如下特点:⏹ 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 分布广泛、功能多样⏹ 血管丰富组成:⏹ 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细胞⒈ 成纤维细胞:细胞成分中最多⏹ 细胞大、较扁平、多突起功能——合成三种纤维和基质⒉ 巨噬细胞⏹ 形态多样、常有伪足⏹ 核较小、色深巨噬细胞的功能:强大的吞噬功能⒊ 浆细胞⏹圆形、卵圆形⏹核圆、多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车轮状分布⏹集中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分泌抗体⒋肥大细胞多成群分布于小血管的附近。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人体。
(2)掌握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如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3)熟悉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对人体结构图形进行识别和分析。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进行人体模型制作和实验操作。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体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人体学的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人体。
2. 主要器官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3. 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体结构层次、器官系统的知识。
2. 演示法:展示人体结构图形、模型,进行实验操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人体学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
2. 投影仪:用于展示人体结构图形、模型。
3. 人体模型:用于直观展示人体结构。
4. 实验器材:用于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占总评的3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占总评的70%。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体的结构层次和主要器官系统。
(2)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人体学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人体各系统功能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
(2)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人体结构层次,讲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人体的关系。
2. 第二周:讲解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讲义
1核膜:有核孔,为核内外物质交换通道。
2、核仁:合成核糖体的场所。
3、染色体与染色质:遗传物质的载体。
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的名称。
分裂间期一一染色质
(四)反馈作用
概念:指被调节者发出反馈信息对调节者活动产生的影响。 包括:
f正反馈一一(P12)
L负反馈一一(P12)
玉林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课题: 细胞
课时:2学时 课型: 理论课 授课日期: 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1、说出构成细胞的主要化学元素和细胞核的结构
2、归纳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3、解释细胞器、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和 受体的概念
4、以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解释细胞膜的结构
5、说出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6、概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7、说出人类的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重点: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物质转运
教学难点: 细胞的物质转运、细胞生物电现象
教 具:挂图、模型、活体
小 结:细胞是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由细胞
「脂质(占50%)
“蛋白质(占40%) 糖类(约占2~10%)
3、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
4、 细胞膜的功能①②③④⑤
(二)细胞质基质:透明胶状
包括:丿包涵物:
细胞器:
细胞器:指悬浮于细胞基质内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并执行- 定生理功能的小器官。
包括:
1线粒体一一细胞的供能站
2、核糖体一一合成蛋白质的基地
内环境稳态——(P10)
意义:
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
外环境一一是整个机体生存的环境。包括:
r自然环境
正常人体学2-ppt课件
冠状面 水平面
矢状面
(二)轴和面
轴--垂直轴 矢状轴 冠状轴
面--矢状面 冠状面 水平面
垂直轴
矢
冠
状
状
面
面
水 平 面
三个面
矢状面:
前后方向下刀,
BA
分成左、右两部
正中矢状面:
D
冠状面:
左右方向下刀,分成前、后两部
水平面: 分成上、下两部
矢状面和冠状面
矢
状
冠
面
状
面
水平面
CT
纵切面和横切面
常用染色方法--HE染色法
苏木精(Hematoxylin) 伊红(Eosin)
碱性染料(蓝色)
酸性染料(红色)
显示嗜碱性结构
显示嗜酸性结构
细胞核(蓝紫色)
细胞质(粉红色)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
中 性--与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
切片 涂片
铺片 磨片
Dolly羊(体细胞隆)
(3)胚胎学
研究人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其机理的科学
受精卵 266天 成熟胎儿
(单细胞)
(多细胞)
(4)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3个不同的水平加以研究: 整体水平 器官和系统水平 细胞和分子水平
(5)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 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二、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p2-3)
“三勤”的学习方法
勤动脑、勤动口(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问电脑) 勤动手(多摸、多写、多画)
八方面的联系与结合:
外形结合内部结构 形态结合功能作用 平面结合立体形象 后面结合前面内容 静态结合动态活体 正常结合临床应用 系统结合局部关系 典型结合变异畸形
正常人体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 功能、代谢与生长发育的科学。
二、人体的组成和分部
(一)人体的组成
1.细胞: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 本单位。
2.组织:由许多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 的细胞与细胞间质以一定的方式组成具有 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组织。
3.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一定 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三)方位
1.上、下:近颅顶为上,近足底为下
2.前、后:近腹面为前,近背面为后 3.内侧、外侧:近正中矢状面为内侧,远 离正中矢状面为外侧
4.内、外:凡有空腔的器官,近腔侧为内 侧,远腔侧为外侧
5:近躯干为近端,远躯干为 远端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方面功 能的若干器官,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 呼吸、消化、神经、循环、泌尿、生殖、 内分泌和免疫九大系统。
5.个体:各器官、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 下,彼此联系、互相协调,构成一个统一 整体。
(二)人体的分部
整体外形上分为四大部分,头、颈、躯 干和四肢。
三、人体的轴、面和方位
(一)轴 假设线
1.垂直轴:与人体长轴平行,与水平线垂 直的轴。 2.冠状轴:呈左右方向的水平轴。
3.矢状轴:呈前后方向的水平轴。
(二)面
1.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 两部分,其断面即是矢状面。
2.冠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 后两部分,其断面即是冠状面,也称额状 面。
3.水平面:沿水平面方向,将人体横切为 上下两部分,其断面即是水平面。
正常人体学wang
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1、正常人体学基础的定义 2、人体的组成 3、人体的分部 4、解剖学姿势的定义 5、三轴三面和正中矢状面的含义 6、常用方位术语的含义:(共6组)
2015/9/25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著《医林改错》,主
要阐述了两方面的观点。其
一是“改错”,他认为前世 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故 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 一主要内容表明他对人体气
血的特殊认识。他认为气与
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 同时也是致病因素。
2015/9/25
蔡翘 (1897~1990) :中国
外形结合内部结构 平面结合立体形象 静态结合动态活体 系统结合局部关系 形态结合功能作用 后面结合前面内容 正常结合临床应用 典型结合变异畸形
五、学习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 一) 形态与 功能 互 相依存观点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四)理解和记忆并重的观点
名词量大、多,占医学名词的1/3。
矢状面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解剖学姿势
垂直轴 冠状面
方位术语
轴和面
冠状轴
水平面
矢状轴
轴和面
垂直轴 冠状面 水平面
冠 状 面
矢 状 面
冠状轴 矢状面
水平面
矢状轴
(二)轴和面
轴--垂直轴 矢状轴 冠状轴 面--矢状面 冠状面 水平面
矢 状 面
垂直轴 冠 状 面
水 平 面
三个面
矢状面:
前后方向下刀,
运动系统
排出机体内 溶于水的代 谢产物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脉管系统 内分泌系统
正常人体学基础
正常人体学基础2正常人体功能学教学大纲建桥学院护理系建桥护理护理系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正常人体功能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和医学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的任务根据本门课程在医学护理专业的地位和对学生的要求,从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及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产生原理和调节过程。
同时掌握学习人体功能学的基本技能及学习方法,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理解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2、叙述某些重要生理功能产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及其调节。
3、能对各种生理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
4、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机体结构与国内的完整统一性,使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5、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及解剖的简单应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一)了解内容:1、生理学定义2、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3、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二)熟悉内容:1、生命基本特征2、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刺激的类型;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表现形式。
3、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作用意义4、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5、神经调节的概念,特点(反射和反射弧)。
6、负反馈与正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三)掌握内容: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四)实验:1、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学会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2、刺激与反应:通过实验,理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阈下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掌握阈值与兴奋性高低的反变关系。
第四章细胞(一)了解内容1、入胞和出胞的概念、功能特点;膜的受体功能。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概念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和传导。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掌握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2)掌握人体的主要组织类型及其特点和功能。
(3)了解人体的器官和系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人体结构进行简单的解析。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进行基本的解剖操作。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人体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1. 细胞的概念和分类2. 细胞的基本结构3. 细胞的功能第二课时:人体的主要组织类型1. 上皮组织2. 结缔组织3. 肌肉组织4. 神经组织第三课时:人体的器官和系统1. 器官的概念和分类2. 系统的概念和分类3. 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人体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人体结构。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解剖模型:用于直观展示人体结构。
3. 教学PPT:包含课程重点内容、案例分析等。
六、教学内容第四课时:运动系统1. 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肌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 运动系统的协调与控制第五课时:消化系统1. 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2. 消化腺的组成和功能3.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排泄七、教学内容第六课时:呼吸系统1. 呼吸道的主要构成和功能2. 肺的结构和功能3. 呼吸的过程和调节第八课时:循环系统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调节八、教学内容第七课时:泌尿系统1.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3. 水平衡的调节第九课时:神经系统1.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 脑的高级功能九、教学内容第八课时: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激素的作用和调节3. 内分泌疾病的概述十、教学内容第九课时:生殖系统1.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 生殖过程和计划生育十、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试论《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教学
试论《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教学《正常人体学基础》是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涉及正常人体结构、组织、器官、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教学。
一、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一本经典的教材是《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的基础。
常用的教材有《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理学诊断学》等。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制定适合学生的课程计划。
在使用教材时,可以结合实验、图像等多种教学工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观察镜下组织、制作标本观察器、在线查看三维解剖图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和学习情况,灵活运用阅读、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针对专业课程学生学科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可采用继承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追求知识深度的同时掌握更多知识;针对学生思维懒、态度消极的情况,可以采用激励措施,比如竞赛、奖励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三、考核方式设计。
好的考核方式设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在《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实验、论文等形式,实现以知识为核心、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目的。
此外,可以结合实践教学,如制作标本、医学检查等,在实现知识与技能对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正常人体学基础》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策略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构造和生理功能,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案编写人:李婧基本教材:正常人体学基础(主编:刘英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主要参考书:1、系统解剖学. 柏树令.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组织胚胎学刘贤钊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生理学刘玲爱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授课班级:2007级医学检验技术10班授课时间:2007-2008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授、实验教学第一章绪论一、课堂安排:人体学绪论部分讲述两节课。
二、教学要求:1.了解人体学的定义,分科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2.了解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3.掌握人体学的常用的方位、术语4. 详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及相关概念(兴奋性、刺激、反应、兴奋、抑制、阈值)。
5.熟悉内环境的概念6.熟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过程、特点三、教学内容:第1节正常人体学的定义和范围一、正常人体学的定义与医学的关系和任务二、正常人体学的学习方法第2节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二、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第3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生命基本物质二、新陈代谢三、兴奋性第4节机体与环境一、机体内环境与稳态二、机体对环境的适应第5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四、课后作业:1、正常人体学包括哪几门学科?2、说出人体的基本组成,人体的分部。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4、解释:人体学、内脏、新陈代谢、兴奋性、阈值5、什么是解剖学姿势?与立正姿势的区别是什么?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7、说出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五、课后小结:第一堂课,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这门课的特点及课堂教法,这门课的安排,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解,根据课堂观察,重点重复学生反应有点犹豫的地方,比如:兴奋性,阈值,及兴奋性和阈值的关系,通过图示――及板图,重复讲述,效果很好。
第二章细胞第一次课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三节细胞增殖一、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细胞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细胞周期中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二、课前提问:提问整个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将第一章串讲一次,语速放慢,便于给学生思维的机会,也便于发现问题。
巩固了上一次所学内容,尤其是解剖学姿势、方位和术语很重要,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功。
绪论的知识基本没有问题,学生理解掌握较好。
三、教学内容:第1节细胞的结构一、细胞的化学组成成分二、细胞的基本结构第3节细胞增殖四、作业如下:1、图示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质内的细胞器有哪些?2、说出细胞增殖概念。
五、课后小结:细胞的结构容易掌握,主要是记忆的东西,图示讲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二次课第二节细胞膜的功能一、课堂提问: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器,顺利过关,不多赘述。
二、教学要求:1. 熟悉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2. 了解细胞的受体功能3. 熟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教学内容:第2节细胞的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的受体功能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四、课后小结:物质转运用时不少,比较抽象的内容,图示讲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细胞的生物电对检验专业来说,不是重点内容,还是详细讲述,重点掌握的内容点出来,分层次要求,肌肉收缩略讲,挂图不系统,自己版图,效果更好。
五、本次课作业如下:1、细胞的功能有哪些?(屏障,物质转运,受体,生物电,肌细胞的收缩功能)2、说出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主要区别。
3、说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第三章基本组织第一次课第一节上皮组织第二节结缔组织一、课堂组织:提问绪论中的相关内容,引出基本组织概念,导入新课。
二、教学要求:1.掌握上皮组织的分类、细胞特点、及功能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及纤维种类3.了解透明软骨的分类4.熟悉骨组织的结构及骨板三、教学内容:第1节上皮组织被覆上皮第2节结缔组织一、固有结缔组织二、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四、课后小结:本次课结合挂图讲解,形象、直观,学生易理解,效果较好。
五、课后作业:1、说出被覆上皮的种类及其主要分布。
2、归纳结缔组织的分类即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
第二次课: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细胞上皮组织一、课堂组织:首先讲述显微镜的使用,虽然中学时学生已经接触过显微镜,但是,毕竟不是人均一台,且,本学期,组织学实验较多,所以,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讲解及注意事项不怕反复强调。
二、实验过程:第一节课,熟悉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第二节课,看图,并初步学会绘图。
三、实验报告:绘图胆囊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第三次课第三节肌组织第四节神经组织一、课堂提问:上次所留作业,不存在问题。
二、教学要求:1.熟悉骨骼肌的一般结构2. 详述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简述肌丝滑行原理3. 了解兴奋-收缩耦联4.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形式5. 熟悉神经元的结构、神经末梢三、教学内容:第3节肌组织一、骨骼肌二、心肌三、平滑肌第4节神经组织一、神经元二、神经纤维三、神经末梢四、突触四、课后小结:组织学浅显易懂,借助于挂图讲述,便于理解,边讲述,边提问。
让学生黑板填空,写出三种肌组织的分布、是否随意肌、细胞形态、细胞核的形态数量、细胞核的位置、有无横纹等,列出条目,学生看书找答案,然后写在黑板上的空里,学生参与,效果很好。
五、课后作业:1、详述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有无横纹(可列表或图示)2、解释兴奋-收缩耦联,说出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及耦联因子。
3、列出神经元的分类(两种分法)及神经末梢的分类。
第四次课第五节血液一、课堂提问:上次课后作业,基本掌握,不错。
二、教学要求:1.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2.掌握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正常值3.了解红细胞的生成4. 熟悉血液凝固的概念5.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6.掌握血型及血型鉴定三、教学内容:第5节血液一、血液的组成、血量、理化特性二、血浆三、血细胞四、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五、血型与输血四、课后小结:这次课,学生参与比较多,因为血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中学已经学过一部分,所以,课堂上比较轻松。
鉴于血型及血型鉴定是检验专业的主课,所以,这部分,反复讲,重点讲,不断提问,直到学生表情明朗为止。
五、课后作业如下:1、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正常值。
2、通过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破坏,总结贫血的种类和原因。
3、解释:贫血、血沉4、解释血液凝固的概念,说出血液凝固的过程5、解释血型的概念,说出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各有哪几种?存在部位?6、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分型的?7、输血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第五次课实验二基本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血液一、实验内容:肌组织、神经组织、血液二、课堂小结:由于是第二次用显微镜,观察起来比上一次迅速多了,找标本也轻松了许多,只有极个别同学找不到骨骼肌的细胞核,大部分同学做的很好。
三、实验报告:绘图:各种血细胞第六次课实验三ABO血型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学会玻片法鉴定血型二、课前提问复习:对于血型鉴定实验来说,课前提问显得尤其重要,提问问题包括:1、什么是血型?2、ABO血型的抗原和抗体有哪几种?存在部位?3、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分型的4、鉴定血型的原理是什么?强调:用已知的抗体测定未知的抗原。
写出抗原――抗体反应的反应式。
三、课后作业: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四章运动系统第一次课第一节骨和骨连接(一)一、教学要求:1、熟悉骨的构造。
2、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的构造及运动。
3、熟悉脊柱、胸廓的组成。
4、熟悉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5、掌握可摸到的骨性标志。
二、教学内容:第1节骨与骨连结一、概述二、躯干骨及其关节三、颅及颅骨的连接三、课堂组织及小结:运动系统这部分比较直观,这次课是骨骼部分,讲课方法是:先让学生说出所能说出的骨的名称,对不正确的名称加以纠正。
然后再系统一下,完成这一步以后,再看挂图或者标本,对主要的骨的骨点结构加以巩固,收效很好。
四、课后作业如下:1、简述运动系统的构成、作用。
2、说出关节的构造、运动形式。
3、说出主要躯干骨的名称、部位。
4、说出胸廓的构成骨及作用。
解释胸骨角5、椎骨共多少块?颈、胸、腰、骶、尾骨各多少块?6、说出脑颅及主要面颅的名称及位置。
第二次课第一节骨和骨连接(二)一、教学要求:1、掌握上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2、熟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3、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标志。
4、掌握下肢各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
5、熟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6、掌握骨盆的组成和下肢骨的骨性标志。
二、教学内容:第1节骨与骨连结四、四肢骨及其关节三、课堂组织及小结:因为这部分比较直观,讲课方法是:先让学生说出所能说出的骨的名称,对不正确的名称加以纠正。
然后再系统一下,完成这一步以后,再看挂图或者标本,对主要的骨的骨点结构加以巩固,收效很好。
四、课后作业:1、描述四肢骨的名称及位置。
2、详述四肢骨的主要骨连接的名称、运动形式(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3、全身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第三次课实验四骨与骨连接一、实验安排:总结运动系统骨的构成及各部骨的名称,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各部分骨的形态及结构,要求能找出身体的主要骨,并能组成人体骨骼。
二、实验总结:各组比赛性质,看哪一组找所说名称骨的速度最快: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感觉掌握的相当理想。
三、作业: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全身骨,默写各部分骨的名称及骨点。
第四次课第二节骨骼肌一、教学要求:1、了解肌的形态和构造。
2、熟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的位置和作用。
3、熟悉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4、熟悉腹肌的位置、层次和作用。
5、熟悉四肢各肌的位置及作用。
6、掌握全身肌的肌性标志。
二、课前提问:主要是提问骨骼部分,检查同学们掌握的程度,提问问题就是上一次课的课后作业,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三、教学内容:第2节骨骼肌一、概述二、躯干肌三、头肌四、颈肌五、上肢肌六、下肢肌七、全身的肌性标志四、课后小结:骨骼肌部分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比较轻松,因为,这部分中学接触过,这里再结合挂图,便于理解,课堂效果不错。
五、课后作业如下:1、说出主要躯干肌的名称位置。
2、说出主要头肌的名称、位置。
3、说出主要四肢肌的名称位置及临床肌肉注射的常用肌。
4、解释股三角、腹股沟管第五次课实验六肌一、实验安排:这次一改原来的常规安排:先分组观察全身主要肌及骨连接,然后再总结提问,正好顺应学生刚到实验室,急切想看肌肉标本的迫切愿望,效果很是理想。
二、作业: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全身主要肌及骨连接。
第五章呼吸系统第一次课第一节呼吸道第二节肺第三节胸膜与纵隔一、教学要求:1、掌握呼吸系统组成。
2、熟悉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其开口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