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孟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界首市逸夫第一小学孟超【教材简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些粗浅的认识。
在初读课文后对长征这段历史又加深了印象,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就有了铺垫。
我在教学中将学生感到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诗句减缓了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程……【教学目标】1.学会“丸、崖、岷”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熟悉“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预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如同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熟悉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同学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宏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心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沟通。
3、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2024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二、重点难点: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三、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毛泽东,收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长征。
2、讲解什么叫“七律”。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抽生读,师范读,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精读课文1、这首诗的围绕着那句话在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那个词语你不理解(讲解“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出坚定,“只等闲”读出平淡的语气。
2、在这些千山万水中,毛主席在诗里只选了一些作代表,请同学们读后面六行诗找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勾出来。
3、这些都是一些怎样的山呀?毛主席在诗里用了哪些词?理解逶迤和磅礴(课件出示五岭、乌蒙山图片)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抽生上黑板画相关简笔画)指导朗读。
4、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
(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观看《飞夺泸定桥》,理解“寒”。
5、抽生读最后一小节。
说说红军为什么喜悦?课件出示大会师的场景,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呢?理解”尽开颜”。
指导学生读出喜悦。
(四)情感体会播放“长征”的歌曲,并让学生说体会。
(体会红军不怕困难、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毛主席诗歌豪迈的气概。
)(五)读中升华播放音乐,全体起来,诵读全诗(再次感受长征的精神)。
七律诗长征教学课程设计

七律诗长征教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七律诗《长征》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生平,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掌握七律诗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长征》所传达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通过学习诗的全文,了解诗的背景、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具体包括:诗的产生背景,如历史事件、作者生平;诗的结构特点,如韵律、对仗;诗的意象表达,如山、水、风、雪;诗的情感表达,如豪情、悲壮;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教材:《长征》及相关注释、解读资料;参考书:有关毛泽东生平和长征历史的书籍;多媒体资料:有关《长征》的音频、视频资料;实验设备:无。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旨在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分享,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占总评的30%。
作业包括课后阅读、作文和练习题,占总评的30%。
考试为闭卷考试,内容包括诗的解析、意象理解和情感表达等,占总评的40%。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共分为五个课时,分别为诗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诗的结构和意象分析、诗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解读、创作练习和分享、总结和评估。
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周一节课,每节课时45分钟。
教学地点安排在教室,需要有投影仪和白板等设备,以便展示多媒体资料和进行课堂讨论。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 - 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课前谈话1、体会现场环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2、回顾体育艺术节,感悟不怕吃苦的精神。
3、播放歌曲《长征》,引入课题。
一、导入,引出诗文(6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改编自哪位伟人的哪首诗作呢?2、师:是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知道大家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答)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主席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全面胜利前夕创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师:(板书:七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征?(点名回答)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数句需要押韵,切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注意中间间隔号的停顿。
(课件出示)一起读题。
生:《七律•长征》。
5、师:大家知道我们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多少年的日子吗?(八十周年)你们了解长征吗?长征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你知道一些长征故事吗?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6、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板书:七律·长征)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
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七律诗长征教学课程设计

七律诗长征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七律诗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平仄、对仗等。
2. 学生能够掌握《长征》这首七律诗的主题、背景及文学价值。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长征》诗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七律诗的基本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七律诗。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文学作品的查阅、分析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长征》七律诗,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 学生通过了解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以《长征》七律诗为载体,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历史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目标。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悟和创作。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主题:《长征》七律诗的创作背景,诗人毛泽东的生平简介,诗歌表达的长征精神和革命意志。
2. 诗歌知识:七律诗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平仄、对仗等,以及如何鉴赏七律诗。
3. 诗歌分析:详细解读《长征》诗句,分析其文学特色,如意象、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七律诗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七律诗创作。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以及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文学作品展示。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及主题,学习七律诗的基本知识。
第二课时:详细解读《长征》诗句,分析文学特色。
第三课时:指导学生进行七律诗创作,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2024年秋季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感受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
(1)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解读。
(2)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3.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长征的背景,感受长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解读诗歌。
(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体会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主学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小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情感,传承精神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4年秋季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七律·长征》是谁写的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创作的,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和英勇精神。
2.探讨长征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响,以及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5、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2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1、能借助有关图书资料寻找有关长征的史实资料。
2、理解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语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是山城街道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
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古诗(近现代诗),但这些诗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确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 学生手头材料有限。
所以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也很有限。
但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通过点拨、引导,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教师准备:中国地图、截取视频资料、多媒体影音朗读教学课件、自制幻灯片、课前查找的资料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题,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同学们,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2、师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当时,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终于在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主席即兴吟诵了此诗。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
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姜文娟

25、七律·长征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课前准备: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了解“长征”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2、关于“长征”,你了解多少?【指名说】3、【出示“长征”简介及长征示意图】二、简介“七律”1、【出示《绝句》与《七律长征》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2、简介“七律”。
看着课题,同学们从中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了解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磅礴”的“磅”;“更喜”的“更”多音字的读法。
3、齐读,读准确,读通顺。
四、再读课文,读出韵律1、再读课文,读出节奏及韵律。
2、指名读。
五、整体感知1、读后,想一想:这首诗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出示注释】让同学们根据注释理解句意。
3、全文围绕这两句诗,写了几个典型事件,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材料【出示相关材料】4、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片,你能结合这些材料来概括一下吗?(可以采用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如:翻过五岭……)5、学生概括,相机板书。
25《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25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因此, 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达到“以读促讲”, 尤其是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教师的“讲”显得“生搬”, 学生的多种形式的“读”才可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 读中积累;以读促讲, 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
巧妙的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 给学生视听冲击, 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运用动笔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解题导入1.播放《长征》歌曲。
师激情解说: 同学们,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
在作家魏巍的笔下, 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 “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文题目。
(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
每次齐读前引言: 这是地球的红飘带;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过渡: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 行程二万五千里, 而毛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 动情的导入语, 加上层层深入的朗诵, 不仅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 而且将学生迅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 为学习诗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学生因此产生了了解长征、阅读诗歌的欲望。
二、初读全诗, 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 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诗中具体词语交流感受: “万水千山”体现红军长征非常艰难……)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 再谈读后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集中理解词语。
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感情。
五、作业建议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25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读通全诗。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读课文,质疑不理解的地方。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泥丸: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25 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