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抑郁症的六经辨证论治

抑郁症的六经辨证论治
范畴:抑郁症,从其临床症候、发病转 归等,当属中医“郁证” 的范畴。 郁证的概念: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 失调而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 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 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 的郁,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 狭义的“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 论的“郁”大多属于此,主要是由于情志 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 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症状。
目录
和解少阳法:小柴胡汤
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加细辛 桂枝汤加黄芪等 当归四逆汤 小青龙汤
和解少阳法
张某某,女,42岁,农民。 患者1年前因与邻里争吵而致抑郁不舒, 此后情绪低落,终日昏昏沉沉,逢人便哭, 甚则有轻生念头,曾在某精神病院诊断为 “抑郁症”,予舒乐安定、阿米替林药物后, 症情时轻时重。1月前,与丈夫口角后自责加 重,工作不起劲,表情淡漠,胸胁胀满,恶 心欲吐,平素心烦易怒,喜叹气,夜寐不佳, 口苦,晨起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1982 年 我 国 流 行 病 学

抑郁症

患病率为3.11‰,占神经症患 者的14.0%,
农村患病率(4.12 ‰ )高于 城市(2.09‰ )
本病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成年 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2007年5月21日郑州市八院举行的 “精神卫生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2%-5% 当时估计有超过5000万人患病 无及时专业的治疗 抑郁症病的复发率高达85%,抑郁症病人自杀率 高达15%! 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
(4)导之以其所,告诫其家属和朋友,给 病人多些关爱,使患者病情好得更快些;

12六经等辨证

12六经等辨证

(二)合病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 (三)并病 •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两
经证候合并出现,称为并病。 (四)直中 • 凡伤寒病初起,病邪不从阳经传人,而
直接侵袭阴经发病者,称为直中。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其所著 《温热论》一书中创立的一种诊治外感 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四、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烦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 斑疹显露,色紫或黑,吐血、便血、尿血,舌质 深绛,脉细数。或兼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 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形瘦; 或见手足蠕动,chì瘛疯等。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 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从其病位上看,少阳病 证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 里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要脉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默默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一)寒厥
[主要脉症]手足厥冷,无热恶寒,舌淡, 脉微或脉细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血脉。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草、大枣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二)热厥 [主要脉症] 手足厥冷,烦热口渴,小便黄赤,
舌苔黄,脉滑。或肢厥,自觉阵阵烦热。
[治法]清热和阴,——白虎汤;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用六经来解析病症的方法

用六经来解析病症的方法

用六经来解析病症的方法是一种基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对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每类包括若干证候群,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所属某经,再根据病变性质及病人体质等不同,进一步确定其证候类型。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基本要点:1. 太阳病:多由外感风寒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腰痛、咳嗽、鼻塞、流鼻涕、脉浮等。

太阳病的治疗以解表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治疗。

2. 阳明病:多由热邪内盛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洪大等。

阳明病的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常用白虎汤、承气汤等方剂治疗。

3. 少阳病:多由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等。

少阳病的治疗以和解为主,常用小柴胡汤等方剂治疗。

4. 太阴病:多由脾胃虚弱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便溏、脉缓等。

太阴病的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治疗。

5. 少阴病:多由心肾阳虚所致,临床表现为恶寒肢冷、神疲乏力、嗜睡懒言、小便清长、脉沉细等。

少阴病的治疗以温阳补肾为主,常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方剂治疗。

6. 厥阴病:多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为寒热错杂、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脉弦或迟或数等。

厥阴病的治疗以调和阴阳为主,常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方剂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辨证是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中医治病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证候类型和体质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灵活变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一、概念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作为论治伤寒的辨证依据,后世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从病变的部位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则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分: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表现为热证、实证的,为三阳病;凡抗病力衰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证、虚证的,属三阴病。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病的早期阶段。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感受风寒之邪有所偏重,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两种。

1.太阳中风证: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痛,汗自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二)阳明经病阳明病为表邪入里,化热化燥的里热实证,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阶段。

阳明病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两大类型。

1.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脉洪大,舌苔黄燥。

2.阳明实证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的病理特征,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性质属于脾胃虚寒证。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也可因脾阳不足或寒邪直接侵袭太阴而成。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

鲍艳举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

鲍艳举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

六经辨证之常见病诊治体悟鲍艳举中国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容简介1.内科疾病2.皮科、五官科3.妇科、儿科一、内科疾病流感、不明原因发热)热性: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寒性:阳虚发热(四逆汤);表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湿温发热: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单纯清热利湿,有时候需要合并上麻杏石甘汤。

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热性: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寒性: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燥咳: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止咳药对症加减。

热性: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寒性: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1瘀血: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偏头痛、血管紧张性疼痛)表:葛根汤热性: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芷寒性:吴茱萸汤,麻黄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

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功能异常、急慢性胆囊炎、肝癌)热性:柴胡剂寒性:附子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瘀血:血府逐瘀汤、旋覆花汤;转氨酶异常,胁肋疼痛,胆红素升高,血脂异常。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热性:柴胡剂寒性:苓桂术甘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五苓散;瘀血:桂枝茯苓丸骨关节病、后背及腰部疼痛、颈椎病、轻度腰突)表证:葛根汤2寒性: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热性:白虎桂枝汤、四妙散,注意寒热错杂的治疗(外寒里热、上热下寒)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寒性:理中汤、小建中汤;热性:柴胡剂;寒热错杂: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双下肢水肿)寒性:真武汤、实脾饮、五苓散;热性:越婢加术汤、四妙散、猪苓汤;表证:大青龙汤。

10.失眠热性:柴胡龙骨牡蛎汤寒性:对证治疗(理中汤)对症药物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3。

应用六经辨证与伏邪理论治疗“反复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能”一例

应用六经辨证与伏邪理论治疗“反复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能”一例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23,Vol.16,No.71439 【编者按】 2022年11月27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㊁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委会承办的第六届 中医特色疑难病例讨论会”成功举办㊂ 中医特色疑难病例讨论会”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学者论坛的主要内容,旨在强化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为青年医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形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中医特色显著㊁疗效突出的典型诊疗案例,经层层筛选,遴选出数个优秀作品,由作者结合其诊疗思路与体会,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随后逐一由中医界知名的临床专家进行现场点评㊂该论坛每届均取得很好的业界反响和品牌效应,也得到了‘环球中医药“杂志社的大力支持,特别开辟出 特色病例析评”栏目,从本次病例讨论会中筛选优秀病例㊁组织成文以飨读者㊂栏目文章由病例介绍㊁作者析评㊁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㊂本次病例讨论会由韩振蕴教授及其团队统筹策划,韩振蕴㊁曹克刚教授共同主持,特别鸣谢内科分会主委高颖教授和秘书长常静玲教授的大力支持,尤其感谢姜良铎㊁张声生㊁陈志刚㊁赵进喜4位教授的精彩现场点评㊂㊃特色病例析评㊃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2⁃2⁃4097)作者单位: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辛喜艳),血液科(董菲);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牛永宁)作者简介:辛喜艳(1982-),博士,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杂病㊂E⁃mail:xinxiyan198234@应用六经辨证与伏邪理论治疗 反复发热㊁皮疹㊁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能”一例辛喜艳 董菲 牛永宁【摘要】 该病例以 反复发热5周”为主诉,同时伴有皮疹和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西医诊断为反复发热㊁皮疹㊁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能”,中医辨病属外感发热范畴㊂先后应用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㊂笔者应用六经辨证,结合伏邪理论,总以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为诊治思路,初期急则治标,和少阳半表半里㊁清阳明经腑之热;中期防止伏邪,托清结合,温清结合,补清结合;后期余邪已清,邪气伤正所致正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则以补气填精为主㊂治疗全程灵活应用小柴胡汤㊁白虎汤㊁五味消毒饮㊁升麻鳖甲汤,取得满意效果㊂希望通过该病例的介绍,能够启迪读者中医思维,对六经辨证体系㊁伏邪理论在疑难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㊂【关键词】 反复发热; 淋巴结肿大; 六经辨证; 伏邪理论; 分期论治【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7.0311摇病例介绍患者,女,38岁,2016年6月17日初诊㊂主诉:反复发热5周㊂患者5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伴头痛㊁恶寒㊁乏力㊁咽痛㊂3周前就诊于外院门诊,考虑 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使用过程中出现四肢风团样皮疹,考虑过敏性皮疹,改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皮疹好转,仍有发热㊂2016年5月22日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科门诊,血常规:白细胞12.2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2%,血红蛋白108g /L,快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9U /L,快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9U /L,降钙素原测定0.275ng /mL,予莫西沙星抗感染及保肝治疗㊂为求系统诊治,2016年5月24日收入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科病房,入院诊断:发热原因待查㊂入院后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见异形淋巴细胞㊂骨髓穿刺:粒系偏高总占71%;部分粒可见中毒颗粒;红系偏低总占11%;可见2%分类不明确(反应性?淋巴瘤?)㊂浅表淋巴结B 超:双颈部㊁腹股沟㊁腋窝多发淋巴结,与前相比有增大,且结构不清㊁血流丰富,考虑非反应性改变㊂PET-CT:多发淋巴结肿大,脾大,代谢不同程度增高,中轴骨代谢不均匀增高㊂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和腹股沟淋巴结全取活检未见明确淋巴瘤改变㊂住院期间仍表现为反复发热病程,最高体温41℃,伴有全身皮疹㊁淋巴结肿大,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治疗12天疗效不佳㊂2022年6月15日诊断为 反复发热㊁皮疹㊁淋巴结肿大㊁淋巴瘤可能性大”㊂2016年6月17日中医科一诊:反复发热5周,下午及夜间热甚,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头面及全身皮肤红色斑疹,颜面水肿,偶有恶心,纳差,大便不畅,小便调㊂舌体胖大,齿痕舌,舌尖红,有芒刺,苔黄腻,脉滑㊂中医诊断:外感发热;六经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兼太阴脾虚夹湿;治法:和解少阳,清泄阳明,兼补太阴㊂处方:小柴胡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柴胡25g㊁清半夏12g㊁生甘草9g㊁黄芩10g㊁桑叶10g㊁金银花1440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30g㊁野菊花15g㊁蒲公英30g㊁地丁20g㊁虎杖20g㊁枳实9g㊁厚朴9g㊁生石膏30g先煎㊁木香9g㊁焦三仙各20g㊁苍术6g㊁炒白术15g㊁大枣6g㊂代煎,5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㊂2016年6月21日中医科二诊:患者诉服首剂当天夜间全身汗出,次日体温下降,头面及全身皮疹消退,颜面浮肿消失,自6月18日之后体温波动在36.5~37.2℃,肿大的淋巴结较前变小㊂恶心㊁纳差较前好转,二便调㊂舌淡胖,苔薄黄腻,脉滑㊂目前体温基本正常,热邪已去,去石膏㊂仍有苔薄黄腻,脉滑,余邪未清,前方加升麻鳖甲汤以托邪外出㊂处方如下:柴胡25g㊁清半夏12g㊁生甘草10g㊁黄芩10g㊁大枣10g㊁金银花30g㊁野菊花15g㊁蒲公英30g㊁地丁20g㊁虎杖20g㊁木香9g㊁焦三仙各30g㊁枳实9g㊁厚朴9g㊁麸炒白术15g㊁麸炒苍术6g㊁桑叶10g㊁升麻10g㊁醋鳖甲20g先煎㊁丹皮9g㊁生薏米45g㊁郁金20g㊁当归12g㊁牡蛎30g先煎㊂代煎,5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㊂2016年6月27日中医科三诊:体温正常,口干口渴,纳可,睡眠佳,二便调㊂查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㊂舌淡胖,质润,苔根部黄腻,脉沉缓㊂热邪已去,脾虚湿盛,柴胡减量为15g,加肉桂6g温振阳气,加泽泻10g加强生薏米利水渗湿作用㊂代煎,7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㊂2016年7月1日出院,中医科门诊定期随诊,予以六味地黄丸调理,随访至今,未再发病㊂2 作者析评本案患者病情复杂,以反复发热㊁皮疹㊁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并可见异形淋巴细胞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但骨髓涂片㊁流式细胞学及活检未见肿瘤性改变,不能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㊂两次淋巴结活检病理均未见淋巴瘤样病变,基因层面对T㊁B淋巴瘤克隆性基因进行PCR重排检测均为阴性,因此不能明确诊断为肿瘤性改变,且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㊂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中常见的棘手问题,病因复杂,即便经过系统全面的检查,仍有大约10%~50%的患者最终无法明确病因[1]㊂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显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以感染性疾病最多见,为47.81%,其次为结缔组织病20.07%㊁肿瘤性疾病10.22%[2],但部分病例经过抗感染治疗仍不能获得满意疗效㊂中医对发热类疾病有独特的辨治体系,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㊂‘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治疗外感发热最常用的辨证方法,结合卫气营血辨证㊁三焦辨证,灵活选方用药,治疗不明原因发热往往能另辟蹊径,临床中亦有报道[3]㊂该病案属外感发热范畴,但伴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诊治思路更值得仔细斟酌㊂2.1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法用和解少阳㊁清泄阳明㊁兼补太阴㊂笔者以六经辨证为主要辨治思路,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及病证结合的思想㊂该病例发病之初表现为发热伴有恶寒㊁头痛㊁咽痛的太阳表证,至中医科就诊时则已反复发热5周,无明显太阳表证,疾病已由表入里,既有反复发热㊁恶心㊁纳差的少阳证,又有高热㊁舌尖芒刺㊁苔黄腻㊁大便不畅的阳明证㊂邪热入里与内蕴之痰湿互结,经脉阻遏,故见淋巴结肿大㊂又有舌体胖大有齿痕之太阴脾虚夹湿之象㊂全身斑疹为邪热入厥阴营血,灼伤血络所致㊂六经辨证总属少阳不和,阳明热盛,太阴脾虚㊂一诊在选方用药上,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桑叶疏散风热;生石膏清泄阳明在经之热邪,枳实㊁厚朴辛开苦降温通,调畅气机,消痞满,通大便;五味消毒饮加虎杖清热解毒散结㊁气血同清㊁利湿消肿;焦三仙㊁木香健运脾胃,苍术燥湿健脾,炒白术㊁大枣健脾益气,共治太阴脾虚夹湿,又防寒凉药物损伤正气㊂2.2 去邪务尽:法用清透伏邪㊂一诊后体温基本正常,斑疹消退,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㊂但考虑患者表现为反复发热病程,二诊时仍见苔黄而薄腻,脉滑,提示湿热蕴伏,病情极易反复,余邪未尽,易形成伏邪,更难治愈㊂加升麻鳖甲汤清透伏邪,以托邪外出㊂伏邪理论始于‘黄帝内经“,如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虽未明确提出伏邪概念,后世普遍认为是伏邪理论的起源[4]㊂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伏气学说㊂晋代王叔和在其整理的‘伤寒论㊃伤寒例“中第一次详细论述了伏邪理论,提出了伏邪化温[5]㊂至明清时期,对于伏邪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㊂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专立 春温”节,指出春温由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而致㊂后世诸多医家亦喜用伏邪思想辨治各种疑难疾病所致发热[6-8]㊂现代医家吴雄志先生结合现代医学对伏邪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挥,并著有‘吴述温病研究㊃伏邪“[9],详尽讲解了影响伏邪发作的因素㊁伏邪传变特征和伏邪致病特点㊂吴雄志提出正气不足,正邪不争,感而不发,伏于阴(营血)分,一段时间后由于新感引动伏邪或季节因素而发作,分为急性发作期和迁延缓解期㊂他对发作期与缓解期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提出六气皆可伏邪,伏邪易从火化,伏于三阴,转出三阳,慢性感染性疾病㊁过敏性疾病㊁免疫相关疾病㊁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从伏邪论治㊂升麻鳖甲汤首载于‘金匮要略“卷上,治疗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㊂后世医家认为该方是针对时疫而设,‘古方选注“注解: 升麻入阳明㊁太阴二经,升清逐秽,辟百邪,解百毒,统治温疠阴阳二病,鳖甲守护营神,当归通络中之血,甘草解络中之毒,蜀椒㊁雄黄猛烈之品,攻毒透表,不乱其神明㊂”该病例去原方雄黄㊁蜀椒,主以升麻托邪外出,其余所加药物以郁金㊁丹皮助黄芩清少阳之邪,解气分之毒,凉血分之热,加生薏米健脾化湿,牡蛎助鳖甲软坚散结㊂综合各家对伏邪理论的论述,该病例在病势缓解之后,主要治疗思路在于托邪外出,防止余热缠绵㊁反复发热,防止余邪潜伏,造成疾病慢性化㊂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14412.3 善后务细:法用补气填精临床治疗外感热病初期急则治标,解太阳之表㊁和少阳半表半里㊁清阳明经腑之热,中期防止伏邪需托清结合,温清结合,补清结合;后期余邪已清,因邪气伤正㊁攻伐太过等引发正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㊁气血阴阳亏虚,则以补气填精为主㊂叶天士‘温热论“讲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所以二诊时虽病势已缓,仍不宜用温药㊁补药,防止疾病复燃㊂三诊时随着热退疹消,阳气不足,水湿内蕴之象逐渐显现,加之患者自发病之初即有太阴脾虚,此时应加大温阳化湿作用㊂肉桂具有助阳之功,既可振奋阳气,阳气渐复,则水湿自化,又能防止寒凉药物损伤脾胃㊂出院后随诊时余邪已清,病变渐趋恢复阶段,故予地黄丸类中药补肾填精,精气充盛,则卫外固密,不易感受外邪㊂综上,‘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治疗外感发热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外感病初期为太阳表证,此时是治疗的关键阶段㊂若治疗准确及时则能截断病情进展,疾病易愈;若初期㊁前期治疗不及时或因病邪传变迅速,则可使病邪入里,病位广泛,实则易由太阳病传为少阳病㊁阳明病,虚则可发展为太阴病㊁少阴病㊁厥阴病㊂病在少阳时可表里传变,内陷厥阴营血㊂同时,若治疗不彻底,余邪潜伏,则可发展为伏邪,疾病迁延不愈㊁反复发作㊂临床治疗时,应谨守病机,方随证转,正如吴鞠通先生在‘温病条辨㊃杂说㊃治病法论“中所述: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㊂”希望对此病例的介绍,能够启迪读者中医思维,对六经辨证体系㊁伏邪理论在疑难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㊂3 专家点评张声生教授:本病案很好地呈现了应用六经辨证体系和伏邪理论治愈不明原因发热㊁可疑淋巴瘤的过程,辨证准确,疗效确切,为中医药在不明原因发热,尤其是在感染科㊁血液科疑难病例诊治中的应用做了很好的示范㊂建议:该病例可在一诊时即加用赤芍㊁丹皮等清透血分之热药物,可能治疗效果更佳㊂参考文献[1] Kabapy A F,Kotkat A M,Shatat H Z,et al.Clinico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an Egyptian setting:a hospital-based study(2009-2010)[J].J Infect Dev Countries,2016,10(1):30⁃42.[2] 嵇玮嘉,颜学兵.不明原因发热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4):3681⁃3686. [3] 魏鹏辉,邓陈英,伍炳彩,等.国医大师伍炳彩从六经辨治湿热病证验案赏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3):1245⁃1247.[4] 狄舒男,桑希生,于淼,等.‘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7):1020⁃1021,1045. [5] 张晨晨,唐树杰.伏邪理论与运气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2597⁃2600.[6] 刘文礼,严季澜.孔光一教授辨治伏邪发热临证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0,27(2):94⁃95.[7] 周学平,冯哲,方樑,等.周仲瑛从湿热浊瘀论治风湿免疫病发热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19):1688⁃1691. [8] 李慧,李达.李达从毒辨治血液肿瘤思路与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086⁃1090.[9] 吴雄志.吴述温病研究㊃伏邪[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点评专家简介张声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全国脾胃病协作组长,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学科㊁重点专科㊁继续教育基地带头人㊂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㊁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㊂(收稿日期:2023-02-03)(本文编辑:张楠)。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法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明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阳明病证辨识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里热实证阶段,表 现为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症 状。
治疗原则
清热生津,通腑泄热。选用白虎汤、 承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少阳病证辨识与治疗原则
少阳病证辨识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半表半里证阶段,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 状。
治疗原则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选用小柴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六经辨证施治
太阴病辨证
腹满时痛、自利不渴,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为主,如理中丸等。
少阴病辨证
脉微细,但欲寐。治疗以 回阳救逆、滋阴降火为主 ,如四逆汤、黄连阿胶汤 等。
厥阴病辨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热、饥而不欲食,脉弦细 。治疗以寒热并用、攻补 兼施为主,如乌梅丸等。
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01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六经辨证法,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02
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科技手段引入六经辨证中,推动中医诊
断学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弘扬中医文化
03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其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弘扬中
医文化,提升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太阴病辨证
带下病、妊娠呕吐等,治疗以温中散 寒、健脾燥湿为主,如理中丸、香砂 六君子汤等加减应用。
少阴病辨证
闭经、不孕症等,治疗以滋阴降火 、温补肾阳为主,如黄连阿胶汤、 右归丸等加减应用。
厥阴病辨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治疗以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如乌梅 丸、温经汤等加减应用。

12 六经及其他辨证

12 六经及其他辨证
第十一讲
一、六经辨证
六经和其他辩证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的基础上 ,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出来的,为外感病的一 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证候 ,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阳和三阴两大类,做为论治的基 础。具体就是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三阳为太阳病证、阳 明病证和少阳病证;三阴为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 病证。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 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1、上焦病证
温病由口鼻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属前肢 太阴,所以温病起时,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犯肺 后,传变有二。一是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 出现后肢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逆传,从肺卫传 入前阳明病证 太阳病未愈,病邪内传如里所致。见于外感病过 程中,阳气亢盛,病性实热,为里实热证。有经、腑 证之分。 阳明病经证:病邪弥漫全身,肠道尚无燥屎内结 。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欲饮,舌苔黄燥,呼吸喘 粗,脉洪大。 阳明病腑证: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结成燥屎。恶 热身热,汗出,粪便干小甚至闭结不通,尿短赤,脉 沉实有力。 治则:经证要清热生津,腑证要清热泻下。 方药:经证用白虎汤,腑证用大承气汤或增液承 气汤。
(七)六经的传变 1 、合病、并病:两经或三个以上的经络同时出现, 就是合病;一经之病未罢,又见其他证候的,就是并病。 比如,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太阳阳明并病 2 、传经:病邪由外到内传播,关键取决于受邪轻重 、治疗得当、病体强弱等三点。一般传变有以下规律: (1)循经传:按六经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等。 (2)越经传:不按循经顺序,隔一经或两经相传。 (3)表里传:相为表里的经相传。太阳传入少阴,阳 明传入大肠等等。 3、直中:病邪不从阳经起,直接中阴经。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从感冒说起)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1 内因:疾病从内而生。

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2 外感: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

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

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3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3.1 太阳病: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太阳伤寒,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所谓太阳伤风,是伤于风,因为吹到风而感冒,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项强、头痛、发烧。

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伤于寒症,冬春之际,天气太冷,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病人会全身恶寒,怕冷,全身没有汗,高热,身痛,骨节痛,咳嗽,这时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麻黄10 桂枝10 杏仁6 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病人会全身恶寒重,怕冷,全身没有汗,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包括多种热性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厥阴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又说明了有关病证的传变关系变关系。

此外此外,,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如认为六经中的三阳证多属热证热证、、实证的阳性病证实证的阳性病证;;三阴证多为寒证三阴证多为寒证、、虚证的阴性病证虚证的阴性病证。

六经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也在辨证用药上有了较明确的准则。

那么,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呢?【太阳证】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出汗、、恶风恶风,,脉浮缓等表现脉浮缓等表现;;若病人恶寒发热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

(2)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①蓄水证蓄水证::发热发热、、汗出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

②蓄血证蓄血证::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阳明证】阳明证也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身热身热、、出汗出汗,,口渴喜喝水口渴喜喝水,,心烦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2)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午后午后))潮热,汗出连绵,便秘便秘,,腹胀满腹胀满,,疼痛拒按疼痛拒按,,烦躁烦躁,,或胡言乱语或胡言乱语,,甚则神志不清甚则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苔黄燥,脉实有力。

【少阳证】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喉干,眼花,舌苔白滑,脉多弦象。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理论则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六经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依据病邪侵袭的经络、脏腑的盛衰、正气的强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六个不同的证候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患者常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现。

例如感冒初起,若见上述症状,可判断为太阳病。

此时治疗当以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麻黄汤适用于恶寒重、无汗、脉浮紧的风寒表实证;桂枝汤则适用于恶风、有汗、脉浮缓的风寒表虚证。

阳明病多为正邪交争激烈,热盛于内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或腹胀满、便秘、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

对于阳明经证,常用白虎汤清热生津;阳明腑实证则用承气汤类方剂通腑泻热。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常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太阴病多为脾阳虚衰,寒湿内阻。

患者常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理中汤是常用方剂。

少阴病主要涉及心肾两脏,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之分。

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热化证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等,可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病情较为复杂,多表现为寒热错杂。

常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状。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常用方。

在实际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中,六经理论并非孤立地运用,而是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相互结合。

例如,咳嗽一病,若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可考虑为太阳病,治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伤寒论:六经辨证纲要,经典总结,值得收藏。

伤寒论:六经辨证纲要,经典总结,值得收藏。

伤寒论:六经辨证纲要,经典总结,值得收藏。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 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 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 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 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 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 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 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 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脘痞闷、 恶心呕吐、身重倦怠、苔 黄腻、脉濡数。
六经辨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悸
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或心血不足,或心阳虚衰等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失眠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心神失养,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相关,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基本原则。
六经辨证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肺癌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酿生痰浊 瘀血,形成肿块,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胃癌
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治疗当以调理 脾胃,祛痰化瘀为主。
04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六经辨证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神经调节
六经辨证与神经调节相关,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调控。

起源
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中 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 要理论体系之一。
特点
六经辨证注重症候的综合性、整体 性和系统性,强调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
六经辨证的历史发展
起源和发展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起源于《黄 帝内经》中的《伤寒杂病论》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详细描述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冠心病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发 病机制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气虚用补 益心气、养心安神法,心阳虚用温补心阳法等。
案例三:肿瘤患者的六经辨证调理
总结词
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肿瘤患者进行辩证调理。
辨寒热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辨明患者属于 寒证还是热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中医六经辨证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六经辨证的正确应用,中医师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以期为广大中医师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六经辨证概述六经辨证是指通过对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阴、厥阴、少阳、太阴六经)的辨证来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这种辨证法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贯穿于中医诊疗的始终。

根据《黄帝内经》,六经辨证包括六经辨色、六经舌诊、六经脉诊等多种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六经望、闻、问、切。

二、阳虚阴盛证在临床中,常见到的一种疾病模式是阳虚阴盛证。

阳虚阴盛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盛亢的状况。

患者常见畏寒怕冷、肢端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根据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望、问、切等得出阳虚阴盛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寻常疾病的六经辨证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常常遇到一些寻常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等。

这些疾病看似简单,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

以感冒为例,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以根据其所属的六经来辨证,如太阳经证、阳明经证等,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四、中医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结合在现代医学中,虽然有了先进的检查技术和药物治疗手段,但中医六经辨证作为传统的诊疗方法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许多疾病并非单一的病因病机,而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通过六经辨证,中医师能够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分析病情,找出病因所在,并制定出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六经辨证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帕金森病等,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而中医六经辨证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中医师能够准确定位病灶,找出病因,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

六、结语中医六经辨证学说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一内因:疾病从内而生。

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二外感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

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

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

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

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太阳伤寒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空调病是也)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

葛根汤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姜2片大枣3枚,小儿分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如果此时再出现呕吐的就在上方加姜半夏6葛根汤加半夏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姜2片大枣3枚,姜半夏6,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太阳表症一般在身体上停留一个周。

如果表症超过一个周。

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你自己的正气(免疫系统)把感冒解掉了, 一种是感冒向里传了。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少阳, 一是入阳明。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 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 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应用指征如果是往来寒热, 头痛, 恶心呕吐, 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 则说明疾病没有传到阳明就则服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胡 6 党参(或者人参)6 半夏6 甘草7 黄芩4 生姜3片大枣3枚,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大柴胡汤应用指征除具有小柴胡汤证外,如果便秘,说明热如阳明,也就是少阳阳明合病则服用大柴胡汤。

少阳症再往里传就可能传阳明或者到阴经了。

大柴胡汤柴胡6 黄芩5 半夏7 生姜3片生大黄5 大枣3枚枳实6 白芍4,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二次服用。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你的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 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胃内停积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生大黄6生甘草7十二指肠停积如果有东西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 病人会便秘, 恶心, 排气很多, 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用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 大黄, 芒硝,调胃承气汤炙甘草6, 大黄6, 芒硝6小肠停积小肠为相火之腑。

饮食堵在小肠,病人小便都是黄的, 因为堵在小肠, 大肠里面没有东西, 所以不断的放屁,没有大便出来, 就用小承气汤把小肠清干净。

小承气汤大黄 6 枳实 6 厚朴6白虎汤知母6 石膏25 甘草15 粳米一撮,小儿分四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出现阳明病,就食积大肠里面, 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 因为大肠里面都是燥粪,就用厚朴, 枳实, 大黄, 再加上芒硝, 就便成了大承气。

芒硝能够软坚, 把干燥的大便软化开来,大便干结难下,这时就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生大黄6 芒硝6 厚朴9 枳实6,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阴病心肾阳虚的人胃阳脾阳不足,寒邪直中太阴如骑摩托车或吃冰块雪糕,会出现腹泻,这时用附子理中汤加生姜,或者生姜红糖汤来治疗。

附子理中汤党参12生白术12茯苓12生甘草12干姜25川附子10生姜7片,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小儿分四次服用。

生姜红糖汤生姜100克切成碎末加水适量烧开然后兑入红糖50克,频频当水喝。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细说太阴病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 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

或者二便失常, 有时下痢, 有时便秘。

胸闷, 胸痛, 手麻, 四肢麻。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用四逆汤汁治疗。

四逆汤附子12干姜12炙甘草15。

少阴病烦躁失眠用黄连阿胶汤来治疗。

黄连阿胶汤黄连6 阿胶 6(烊化)黄芩6 鸡子黄一个白芍7厥阴病到了少阴还没治好, 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叫做厥阴病。

厥阴症就进入肝脏, 还有心包经。

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倪海厦医师说过太阳病直中厥阴就会出现丙肝,西医至今对这种病无能为力,其实就是寒毒由表直接入肝脏,用麻附辛之类的药驱邪外出的过程病人在恢复之前所出现的症状都是感冒症状。

因为从厥阴, 一路治疗回去, 到了太阳症,也就是出现发热,尤其是高热病就好了。

临床上很多都是这样治好的, 从厥阴到少阴, 少阴到太阴, 太阴到少阳, 少阳到太阳, 症状是往回走的。

中医的健康标准一睡眠一般情况下一觉到亮。

饮食:胃口好,食后胃舒服。

大便:是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大便上厕所, 大便成形。

小便:是一天五到七次小便,小便的量大, 颜淡黄。

第五个阳要冷阴要热:一年四季永远都是头面身体冷, 手脚温热。

性反应:男人叫晨勃,叫做早上的阳反应, 女人早上起来的时候, 乳房很敏感, 男人阴茎会勃起。

一般男人到了十几二十岁都会有正常反应, 到了五六十岁就没有了。

月经期调养女孩子在月经的时候得到感冒, 只用小柴胡汤。

因为月经来的时候, 月经往下走, 走到子宫的时候, 正好得到感冒, 感冒的病毒从你外表直接进到子宫,根本不停留于肌表,用和解的方法, 小柴胡汤一剂下去, 感冒的滤过性病毒从月经小便一起排出去。

寒咳热咳热咳感冒以后咳了好多黄痰出来, 胃口很好, 就用麻杏甘石汤,麻黄6, 杏仁6, 石膏15, 炙甘草6四味药。

里热表寒如果是咳嗽黄痰, 胃口不好, 外面发冷, 代表肺也得到了, 表症还有, 黄痰代表肺里面是热的, 叫做里热表寒, 病人发冷, 发烧, 头痛, 咳嗽, 这时就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麻黄6, 杏仁6, 石膏15, 炙甘草6桂枝12, 生姜3片, 大枣3枚,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大青龙汤治表寒里热。

里寒表寒感冒的时候咳嗽, 但咳的是清痰, 不口渴, 全身痛,痰是白的, 清的, 这时候要服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枝12生白芍6麻黄6干姜7细辛3半夏6生甘草9五味子5,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上火”与消炎概论气有余是火,不足是寒,火旺者阴必亏而气有余,寒胜者阳必衰而气不足。

“气”者何物?阴(水,也就是能流动的物质)阳(火,也就是能量)化一而成。

《易》有太极,太极就是气,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和阳。

阴阳何物?阴(水性)在人体生理上就是五脏六腑四肢百窍中所藏的精、血、津、液;阳(火性)就是能使阴运动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能量。

病理上的阴就是湿、痰、饮、水、淤血,这些一气而同类,凡具备这些物质的证就叫阴证,阴证小便清长或者大便稀溏不成形;病理上的阳就是真热,真热之人小便黄而必烧灼,这是最直观的检验方法,这叫阳证。

凡是酸寒咸味药属阴性,辛甘淡发散热类药属于阳性。

苦味要有寒有热。

参合阴阳证应用。

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就用阴性药。

中医的目的就是合阴阳,阴阳合一化气百病不生。

用阳性药化阴邪就会出现呕吐、腹泻、出汗等排病反应。

体实之人病则容易从阳化热,出现真热,其在上者或汗之、或吐之,其在中者中满而消之,在下者下之。

体虚者身体瘦弱,气血两虚,容易从阴化寒,宜首先从饮食调养,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生姜山药藕丝汤,生姜白面油饼煎,生姜葱花油饼煎是妙方,此几方尤其适用于胃脘冷痛,腰背寒凉的患者。

这是说中医的治疗方法。

下面具体说一说“上火”,这是现代人最爱说的口头禅,也是现代化医学的通病。

这“上火”一说,用中文最直观的解释法就是,火在上,寒在下(我们观察其小便一定是清的,小便清就属寒),实际上这就是中医学说的“虚阳外越”,什么意思呢?就是坎阳(肾阳)不足,坎阳被寒水逼上上焦,头耳眼目口鼻喉,《易经》《未济》上九叫“有孚失是”,也就是坎阳失位,治疗之法,回阳化气,四逆汤之属;西医包括现代非民间中医如何治疗呢?消炎(药性苦寒)清火,听一听多响亮的广告词呀!!!!结果是闭门留寇。

上火治法一实火实际上有没有真正的上火呢?肯定有,真正的上火小便灼热,口渴饮冷,栀子6g生甘草15g一两副药就会好。

二虚火病例前几天一个朋友说他弟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嗽,要买点药治一治,我说电话问一问小便清、黄、有无灼热,反馈说小便清,我说开个中药泡服方,三天就好,并且好了不容易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