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简述旅游景区功能布局的结构模式
设计一个旅游景点的布局,就像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王国,供游客探索。
这都是关于协调完美的人流,展示出最好的景色,确保每个人都有
他们需要的一切有一个爆炸。
该布局就像一个精心绘制的宝藏图,所有必要的停站和令人兴奋的惊喜都从战略上摆放。
这就像一个精心策
划的派对,每个客人都确切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小吃,饮料,以及舞池。
这种结构图案是创造难忘的冒险的秘方,可以确保每个人都带着
巨大的微笑离开。
建立旅游景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似不同的区域。
每个区都有具体的工作,比如进出的地方,买票和得到信息的地方,
主要景点所在的地方,可以吃吃休息,工作人员在幕后工作的地方。
这使得参观者很容易知道去向不同的事物,使工作人员能够使一切顺
利进行。
这全部是为了确保布局清晰,有条不紊,让参观者获得最好
的体验。
旅游景区的战略布局严格纳入方向标志,指定路径,精心整理景观,
坚持和推进游客体验。
信号功能是传播信息、提供明确方向和发布必
要警告的关键工具,同时根据既定路线和政策,专门设计路径,以有
效引导游客前往吸引的各个部门。
风景美化是精心策划的,目的是培
养一种符合总体指示和原则的美学取悦和统一的环境。
通过在结构框
架内认真整合这些因素,旅游景点的功能布局有助于按照规定的指导
方针和政策,有效管理和扩大游客的经验。
风景区规划
1、景点: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景物构成景点,是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2、景的种类:按景的形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峰峦之雄伟峻秀---远眺 --武陵源群峰地貌的象形造型---特定的观赏点---广东韶关大象山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之类景观---置身其中---长江三峡瀑布--适当距离仰视尼亚加拉瀑布江河湖海----亭台楼阁上俯视、远眺 --- 黄河小的湖泽池塘---低临水面--西湖-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赏---桂林山水4、风景空间的类型:开敞空间、闭锁空间、纵深空间5、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6、旅游区——旅游部门。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部门。
风景区——建设部门。
水利风景区——水利部门。
7、风景区的功能:1、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2、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3、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4、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风景名胜区的构成:景源:地、水、生、园、建筑、史迹、风物游览设施: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其他运营管理:人员、财务、物资、机构、法规、目标任务、科技手段、其他。
9、风景区分类按占地大小分:小型风景区:<20km²;中型风景区:20-100km²;大型风景区:101-500km²;特大型风景区:>500km²10、我国风景区存在的问题:1、景区“城市化”,风貌失色;2、乱搭乱建,破坏景观;3、人造景观大煞风景;4、开山、毁林、取水、风景资源受损;5、过量开发,人满为患;6、摆摊设点,秩序混乱;7、筹资混乱,资产流失11、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一)以景观资源评价为导向的规划(二)以旅游开发为导向的规划(三)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规划12、风景资源调查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准确性原则13、风景资源调查的内容:(一)基本区域特征调查(二)调查区开发条件与开发现状调查(三)风景资源调查14、风景资源评价类型:一、体验性评价:(1)一般体验性评价(2)美感质量评估【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心理学派、现象学派】;二、技术性评估;三、综合性评估。
旅游专业《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景区功能》
第五章总体布局与景区功能2021-10-10第五章总体布局与景区功能一、旅游空间结构根据景区地形特征结合镇域旅游开展、景区布局及功能要求,构成“一轴、一核、一园、一村、两湖、两中心、多景点〞的旅游空间结构。
“一轴〞——以府前街为载体,构建红色文化商业旅游轴。
“一核〞——地道战遗址核心展示区“一园〞——北京人民纪念园“一村〞——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两湖〞——南、北双源湖旅游区“两中心〞——农业开展史会展中心、旅游效劳中心二、景区组成与功能分区1、地道战核心展示区〔1〕现状分析该景区为保存完好的800米地道遗址和指挥部、伤员救治医院、马福烈士牺牲所在地及浩然撰写?艳阳天?革命文学作品的体验居住地等重要景点展示区。
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中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和古村的特色居住环境。
保存着焦庄户村民建立的地上民居和地下地道所构建的地道战战斗体系。
〔2〕景区功能定位该景区功能定位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核心展示、体验区。
〔3〕主要景观与工程地道战核心战区主要景观和工程有:区公所、十四分区司令部、农具院、卫生所第二卫生处、十四分区卫生院、水井出入口、马文通故居、马文藻故居、青少年活动、民兵指挥部训练场、瞭望楼院、柴棚出入口、冯家营惨案、宋邓支队、宋邓支队伙房院、“原始地道〞出口、马厩地道出口、焦宪才故居。
2、北京人民纪念园〔1〕现状分析该规划景区位于地道战遗址核心区以南,包括焦庄户地道战纪念馆、停车场及村委会所在地等。
〔2〕景区功能定位该景区功能定位为:集北京人民纪念广场、纪念馆、雕塑公园、模拟地道战体验园等参观、体验为一体的纪念园区。
〔3〕景点组成●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模拟地道战体验园●北京人民纪念馆●北京人民主题雕塑园●灯塔景区●地道战实景表演区3、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区〔1〕现状分析该规划景区为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为村民居住生活区。
保存着完好古村空间肌理、传统农家院、时的地道战中地上、地下的战斗遗址,包括:炮楼,地道的地面射击孔,院中、屋内、马棚等地道出入口等;保存着古村民俗文化等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农耕、养鱼等传统农业生产。
第四章、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一、景区划分开展风景游赏活动是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功能,为了组织景观组合和安排游赏活动,应对石竹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区划分,以便针对景区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确定适当的建设强度,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
(一)、景区划分依据作为内部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景区的划分应当以一定的依据为指导:➢景源特点及其空间组合特征:由于景源是景区开发建设最基础的依托,景源特点及其空间组合特征决定了各个分区的功能方向,因此是景区划分最基本的依据;➢景区之间以及景区与外部联系的便利程度:从景区的整体功能和景区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的相互统一出发,应当使各景区在功能上相互配合,成为完整的综合体。
因此,各个景区之间及景区与外部的联系方式及其便利程度是分区的基本依据之一;➢景区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活动组织的要求:景区的旅游功能要通过旅游线路和旅游活动组织来实现,但最终也要落实到各个景区上面。
因此,在景区划分时,应当把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活动组织的要求作为依据之一;➢景点开发时序:在景区的实际开发建设工作中,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考虑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应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开发重点,这也要求对整个景区进行分区。
(二)、景区划分根据以上划分依据,结合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发展需要,在景区划分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将石竹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一个中心、五个分区”,“一个中心”是指一个旅游服务中心区——“石竹山旅游服务中心区”,“五个分区”是指五个游赏分区:石竹山道教文化旅游区、石竹湖休闲观光旅游区、狮岩堂休闲度假旅游区、笔架山探险观光旅游区、宋窑遗址文化旅游区等5个游赏分区,各个分区之间通过主车道、游览步行道相互联系。
各分区的划分见表5.1。
表4.1 景区分区范围(1)石竹山旅游服务中心区位于景区入口。
在此处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区,既可使游人稍微小憩,也可使游人对即将开始的石竹山之游增加兴致。
石竹山旅游服务中心区提供游客服务功能,其中心建筑——游客中心,将使得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前,对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有所了解,帮助游客掌握全面的旅游信息,为开展进一步的旅游活动做好准备。
景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参考)范文
XXX景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一、现状概况、二、设计依据三、风景区性质与形象策划(一)性质(二)形象策划四、规划原则与设计指导思想五、风景区结构与规划内容(一)划分原则(二)功能分区(三)规划内容与景观设想1、攀岩游湖区:攀岩游湖区由入口小广场、游人中心兼售票处、游船码头、观景亭、攀岩区组成,该处景观大气、气势磅礴,能形成个性鲜明的入口环境。
入口小广场及游人中心位于金河水库末端山坡地上,前望巨岩景观石焰流霞,俯瞰山谷流溪亦称灵谷传声,上可远眺化成全景、极目金河,下可临涧观景、攀岩戏水,位置极其优越,且拟建中的公路将通至坝下,因此,入口广场实际可作停车之用。
除了深谷巨岩,入口建筑设计同样强调标志性,造型取山石之意,内设售票处、办公室、接待室等,其中建设有一游客休息厅,近期可辟为茶室、休息室,并可视具体情况提供餐饮服务。
由于水坝巨大石坡面在整个环境中显得极不和谐,因此在坝上凿出“云端化成”四个大字,作为一大手笔的人工景观,其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暗示整个景区的悠远景深与磅礴气势。
六、特色景观规划(不写)七、环境保护规划八、道路与游览路线规划(一)对外交通(二)主园路、次园路、水路九、建筑风貌规划主要建筑风貌及技术指标十、环境容量(查阅书上公式)(一)瞬时容量(二)容量、年容量计算十一、分期建设规划(不用写)十二、景区绿化规划原则(不用写,直接黏贴上去)1、以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保护自然环境的自然景观前提,用生态、观赏、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绿化规划,形成乔灌草花混交的植物群落。
2、切实保护好现有山林资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造、管并举,并以景区、景点绿化和营造水岸风景林为重点,再逐步改善外围保护地带的绿化状况。
3、以点、线、面穿插于山水之间,各景区、景点的绿化要突出主题和个性,明确重点,画龙点睛,寓情于景,起到烘托、渲染作用,达到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树种选择既要从组织风景、丰富林相、提高景观效果出发,又要结合经济效益,根据土壤性质、地形、气候等条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当地适生树种、乡土树种,做到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风景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使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相统一。
旅游规划 第五讲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过程中, 涉及到规划区域本身的空间组织与其上一级 空间组织的关系分析以及其下的次级活动空 间的组织和设计。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加强区域旅游系统 形成的地理工程之一,有利于进行全局与局 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为构建 高效的空间组织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大区域(省市县)旅游分区
相似性原则:旅游资源类型相近的、发展方向一 致的划归同一旅游区。 主导因素原则:一般旅游区内资源类型多样且作 用各不相同,但其中一两种起着主导作用,使旅 游区主次分明,主题突出,制约着旅游区的属性 特征、功能和开发利用方式。因此,应把起主导 作用的旅游资源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 完整性原则:即旅游区划应保证每一等级的旅游 区在地域上和职能上的完整性。 层次性原则:规划区域应形成层次分明的旅游区 划等级体系。
案例二:山东省旅游分区
山东省的旅游区划分依据是旅游资源现有开发 情况以及有发展潜力的资源状况。 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旅游发展潜力,以城 市地区为基地发展集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于 一体的新型旅游区。利用“热点”旅游区的活 力和影响力带动目前“温冷”旅游区的发展。 区际旅游线路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旅游区组合 成旅游线路,区内旅游线路是将特定旅游区内 众多旅游资源组合成一个度假目的地。 区际旅游线路与区内旅游线路结合起来,共同 用于开发吸引特定市场份额的旅游包价产品。
世界旅游组织对云南省的旅游分区
《规划》将云南省16个地州市划分为滇 中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滇西旅游区、 滇西南旅游区、滇东南旅游区、滇东北 旅游区等6大旅游区,并根据6大旅游区的 旅游资源特色、区位条件、旅游环境及 市场需求等,分别提出了6大旅游区的发展 战略、开发建设重点和具体的行动计划 和措施。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章总则章术语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A 本规范用词说明第1章总则.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
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景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参考)
XXX景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一、现状概况、二、设计依据三、风景区性质和形象策划(一)性质(二)形象策划四、规划原则和设计指导思想五、风景区结构和规划内容(一)划分原则(二)功能分区(三)规划内容和景观设想1、攀岩游湖区:攀岩游湖区由入口小广场、游人中心兼售票处、游船码头、观景亭、攀岩区组成,该处景观大气、气势磅礴,能形成个性鲜明的入口环境。
入口小广场及游人中心位于金河水库末端山坡地上,前望巨岩景观石焰流霞,俯瞰山谷流溪亦称灵谷传声,上可远眺化成全景、极目金河,下可临涧观景、攀岩戏水,位置极其优越,且拟建中的公路将通至坝下,因此,入口广场实际可作停车之用。
除了深谷巨岩,入口建筑设计同样强调标志性,造型取山石之意,内设售票处、办公室、接待室等,其中建设有一游客休息厅,近期可辟为茶室、休息室,并可视具体情况提供餐饮服务。
由于水坝巨大石坡面在整个环境中显得极不和谐,因此在坝上凿出“云端化成”四个大字,作为一大手笔的人工景观,其尺度和周围环境协调,暗示整个景区的悠远景深和磅礴气势。
六、特色景观规划(不写)七、环境保护规划八、道路和游览路线规划(一)对外交通(二)主园路、次园路、水路九、建筑风貌规划主要建筑风貌及技术指标十、环境容量(查阅书上公式)(一)瞬时容量(二)容量、年容量计算十一、分期建设规划(不用写)十二、景区绿化规划原则(不用写,直接黏贴上去)1、以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保护自然环境的自然景观前提,用生态、观赏、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绿化规划,形成乔灌草花混交的植物群落。
2、切实保护好现有山林资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造、管并举,并以景区、景点绿化和营造水岸风景林为重点,再逐步改善外围保护地带的绿化状况。
3、以点、线、面穿插于山水之间,各景区、景点的绿化要突出主题和个性,明确重点,画龙点睛,寓情于景,起到烘托、渲染作用,达到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协调。
4、树种选择既要从组织风景、丰富林相、提高景观效果出发,又要结合经济效益,根据土壤性质、地形、气候等条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当地适生树种、乡土树种,做到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风景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使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相统一。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0年1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通知建标[1999]267号根据国家计委《一九八九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定修订计划》(计综合[1989]30号文附件十)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委GB50298-1999,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9年11月10日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景区管理——2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与布局分区
第二章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与布局分区一、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1、区位选择的方法理论旅游景区区位选择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地理学中的区位论,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和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
对旅游景区区位选择产生积极意义的法则有:(1)距离衰减法则该法则来源于物理学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认为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力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出现反向的运动,即距离越大,吸引力越小。
纵观旅游景区的吸引范围,也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随着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拉大,接待的游客数量随之逐渐变少。
(2)加权平分法它是对多个可行性的区位选择方案,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由专家进行打分,经过核加总分,比较各参与选择区位的总的分值,得分最高者成为最佳区位选择,选用此种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规模、气候条件、水源及排水、能源供给、环境保护、劳动力来源、安全环境、扩展余地等等,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的权重有别。
(3)格伦顾客行为法格伦和N.J.格伦(Gruen)在1966年建立了一个“行为”方法,通过对典型消费者进行调查,确定消费者人数,估算出可能的消费量,从而确定市场潜力,通过比较选择最佳区位。
2、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资源条件景区中旅游资源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类型和人文类型,它们的丰厚度集聚度和品位档次构成了旅游景区吸引力的重要条件。
是否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不仅是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所关注的,而且也是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者在区位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因为具备富有特色的资源条件才会更加容易形成旅游者前往该景区旅游的行为,从而带动景区的发展。
(2)经济特征包括收入、消费习性、区域经济状况和企业关系。
区域经济状况通常会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及成本。
企业关系涉及到同行业的竞争和其他行业的竞争,前者主要争夺客源,后者主要争夺资源。
(3)交通格局旅游景区的交通格局可以从航空、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四个大的方面去考察,交通影响可进入性,而可进入性是衡量景区交通条件的基本标准。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优质ppt]
2019/5/2持旅游资源的完整性; – 考虑行政范围的完整性。
2019/5/26
第二节 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变
旅游景点数量少,开发处于 独立阶段,域外联系松散; 区内路径系统薄弱,旅游流 向呈单向性。
豪华观光型 周 经济观光型 游
成本最小化
2019/5/26
(三)旅游线路的设计
1.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突出主题原则 游程多样原则 合理搭配原则 机动灵活原则
2019/5/26
2.旅游线路设计的程序
(1)确定目标市场成本因素 (2)确定线路主要旅游景点 (3)设计若干备选线路方案 (4)选择最优旅游线路方案
1.集中性原则 旅游设施,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
– 在开发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 在经济方面,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 – 在社会方面,有利于游客与居民的交流与沟通; – 在环境方面,有利于环境保护与控制。
2019/5/26
2.协调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处理旅游功能区之间、功能区内
部相互关系等方面。
2019/5/26
旅游景区数量增加,仍处于分 散状态; 旅游景区可达性加强,但各旅 游景区间的互通性仍然较弱,旅 游流向仍呈单向性。
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景区联系 加深;
旅游景区之间的通道进一步完 善,旅游圈形成。
新型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活 动空间范围得到拓展; 次旅游圈建立,缓解区域竞 争,形成更大的区域吸引力。
(一)旅游地功能分区的概念
依据旅游地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项目设计 等状况对区域空间的系统划分。
– 旅游区域: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网络、城镇体系等 – 旅游区:用地安排,游览区、接待区、商业服务区等
(整理)风景区总体规划 风景区的组成
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的组成、功能与分类风景区的组成、风景区组成:三个基本要素24个组成因子风景区组成:三个基本要素24个组成因子景源:能激发游人景感反应的景物及其风景环境,是风景区社会功能与价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8 是风景区社会功能与价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8类景源:地、水、生、园、建筑、史迹、风物游览设施:必备配套因素,可以提升或降低风景区水平与职能作用。
8 区水平与职能作用。
8类设施: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其他运营管理:发挥风景区最大效益,保障风景游憩安全,保障风景区健康发展。
8类因子:人员、财安全,保障风景区健康发展。
8 务、物资、机构、法规、目标任务、科技手段、其他。
风景区的组成、功能与分类风景区的组成、风景区功能生态类功能:保护资源、培育资源游憩类功能:培育景胜、陶冶身心、户外健身景观类功能: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大地景观、创造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科教类功能:自然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经济类功能:内部产业、外部带动风景区的组成、功能与分类风景区的组成、风景区分类按等级特征分类: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按用地规模分类:小型、中型、大型按景源特征分类:山岳型、湖泊型、洞穴型按结构特征分类:单一型、复合型、综合型按布局形式分类:线型、组团型、链珠型、放射型按功能设施特征分类:观光型、游憩型、休假型、民俗型、生态型、综合型风景区规划特点与类型风景区规划特点:统筹部署和综合安排: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多种功能、健康发展规划目的:适度、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本质:把合理的社会需求融入自然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规划哲学: 规划哲学:不断修正理想的过程风景区规划特点与类型风景区规划类型按规划内容分类:战略性规划(条件、方向、目标、策略)、物质性规划(景源、土地、结构、指标、形态)、综合性规划按风景区属性分类:16类风景区按风景区属性分类:16类风景区按规划阶段分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细规划三类规划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2001.4.20)风景发展战略规划风景旅游体系规划风景区域规划风景区规划纲要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分区规划风景区详细规划景点规划组合规划风景区规划中的几个问题问题与SWOT分析问题与SWOT分析性质与目标边界与范围战略与对策景区与功能区政策分区与管理分区保护分区与生态分区布局与结构问题与SWOT 问题与SWOT 问题: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问题: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性SWOT分析: SWOT分析:战略性,优势与机遇,劣势与威胁性质与目标性质:包含特征、功能、级别三项基本内容特征来自于资源评价结论以及发展优势与区位因素的论证功能与级别来自于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对策、规划指导思想功能词汇:游憩娱乐、审美与欣赏、认识求知、休养保健、启迪寓教、保存保护培育、物质生产、旅游经济等级别词汇:对于已定级的风景区,对于未定级的风景区,用“具有某级意义的” 具有某级意义的” 目标:目标层次性与目标体系,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自我健全目标与社会作用目标旅游目标、景观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生态目标边界与范围范围:4 范围:4个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完整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行政区划调整与责权利协调,划分范围也是一种政治策略边界与标界:以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立柱标界战略、战略、对策与政策战略:综合性的,可持续战略,综合发展战略,产品战略,空间战略,形象战略;四个定位(PRIM),四个要素(态、游、四个定位(PRIM),四个要素(态、游、景、市)对策:人才培训、营销计划、管理体制等政策:环境政策、财务政策、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景区与功能区规划分区:景区、生态分区、功能区、容量调控分区、用地权属分区、规划项目控制分区、政策措施分区规划分区大小、粗细、特点是随着规划深度而变化的分区原则:同一区内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规划原则、措施及成效特点基本一致;保持分区界限完整性。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
•
3.整体性原则
– 保持旅游资源的完整性; – 考虑行政范围的完整性。
•
第二节 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变
旅游景点数量少,开发处于 独立阶段,域外联系松散; 区内路径系统薄弱,旅游流 向呈单向性。
•
旅游景区数量增加,仍处于分 散状态; 旅游景区可达性加强,但各旅 游景区间的互通性仍然较弱,旅 游流向仍呈单向性。
游 吸引
旅游区中心,社
物 区服务中心;
外围,旅游吸引 物综合体;
之间交通连接。
•
九寨沟游客中心位置示意图
•
1心1核1带2片区(1112)
•
七星四廊一片区(741)
•
海上蓝色廊道、滨海金色廊道 山上绿色廊道、都市彩色廊道
•
三、旅游线路的优化设计
(一)旅游线路的界定
通俗层次 旅游区内游人参观游览的路线,等同于游览线路。 专业层次 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向社会提供的产品。
•
处理好游赏空间和过渡空间的关系 给游客带来最大信息量 景物欣赏应有层次感和变化感 富有节奏和韵律,动静皆宜 减弱游线对环境的干扰
•
(二)旅游线路的类型
1.空间跨度 2.属性组合
大中尺度旅游线路
小尺度旅游线路
满足最大化
逗 豪华度假型 留 经济度假型
豪华观光型 周 经济观光型 游
轮船正招式成商立局,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
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第2章术语第2.0.1条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
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
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
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
第2.0.5条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第2.0.6条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第2.0.7条景群第2.0.8条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第2.0.9条景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第2.0.10条风景线也称景线。
由一连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线性风景形态或系列。
第2.0.11条功能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景区规划设计第一章介绍:了解景区一、景区概况(1) 一般含义1、景区的认知2、定义: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旅游条件的地区。
景县可由上级人民政府命名和划定,可供人们浏览、休息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
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区域单元,是人类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第三生活休闲空间。
(二)主要内涵1. 以优美自然风光为主的地区2、自然景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3、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4、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5. 这是一块特殊的土地6. 多功能区域2. 景区及其他相关概念(一)风景名胜区资源:风景名胜包括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名胜;景区可以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合边界:景区有规模要求,但景区没有明显的边界界定。
功能:景区、美学、科研、休闲、风景,不一定是休闲。
(2) 相关术语1.国家公园2.自然公园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管理区)4.森林公园5.旅游区(点)6.花园三、景区功能自然因素决定其基本的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其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其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可以转化为景观要素。
(一)生态功能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显示其保护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娱乐功能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发挥其游憩启蒙功能。
(三)景观功能风景名胜区具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营造健康美好生活空间的功能。
(四)科教功能发展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发挥教育科研功能。
(五)经济功能通过合理发展,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生产和民政功能。
四、景区规划的特点突出区域特色、调节动态发展,着力于综合协调、整体优化。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起源于古老的名山、河流和一角游乐区。
该概念于 1979 年提出并公布了第一批。
(一)可追溯性生产发展:农业-种植园狩猎-天然山林园林看象-太原或白原文化科技发展时代与社会发展(二)开发(三)汉代是风景名胜形成、经济建设、社会活动、传播和发展山水文化的重要阶段。
5-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贡 嘎 山 风 景 名 胜 区 景 区 划 分 图
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分区以及景区划分
②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分区
功能分区和旅游资源分区都是在同一景区空间内进行,但两者 的划分依据各不相同。 旅游资源分区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把景区划分为不同 的旅游资源区,它要兼顾行政区域划分原则,区内旅游资源组 合相对一致与区际差异明显原则以及多机划分原则。 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分区是景区功能分区的前提和重要依 据,但两者在地域空间上并不总是完全吻合。
张家界黄石寨景区
张 家 界 腰
子 寨 景 区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 则、措施及其成效特 点应基本一致。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 元界限的完整性。
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分区以及景区划分
①功能分区与景区划分
功能分区与景区划分是不同尺度空间的规划手段。 景区划分是在大、中尺度的区域空间中,遵循全域覆盖法,根 据旅游资源相对一致、旅游活动的连续性、开发建设的一致性 等原则进行不同景区的划分。 功能分区则是在同一景区内部进行的用地功能划分,对每个所 划分区域赋予一定的功能,防止雷同,从而发挥景区整体功能 优势。
风景区的布局
景区空间布局原则
区域空间一体化的竞合原则 功能区相对集中原则 景区可持续发展原则
- 自然、生态及文化环境的完整与延续 - 旅游开发空间的长远发展战略
形象导向原则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社区——吸引物”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 应符合下列规定:
景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参考)
XXX景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一、现状概况、二、设计依据三、风景区性质与形象策划(一)性质(二)形象策划四、规划原则与设计指导思想五、风景区结构与规划内容(一)划分原则(二)功能分区(三)规划内容与景观设想1、攀岩游湖区:攀岩游湖区由入口小广场、游人中心兼售票处、游船码头、观景亭、攀岩区组成,该处景观大气、气势磅礴,能形成个性鲜明的入口环境。
入口小广场及游人中心位于金河水库末端山坡地上,前望巨岩景观石焰流霞,俯瞰山谷流溪亦称灵谷传声,上可远眺化成全景、极目金河,下可临涧观景、攀岩戏水,位置极其优越,且拟建中的公路将通至坝下,因此,入口广场实际可作停车之用。
除了深谷巨岩,入口建筑设计同样强调标志性,造型取山石之意,内设售票处、办公室、接待室等,其中建设有一游客休息厅,近期可辟为茶室、休息室,并可视具体情况提供餐饮服务.由于水坝巨大石坡面在整个环境中显得极不和谐,因此在坝上凿出“云端化成"四个大字,作为一大手笔的人工景观,其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暗示整个景区的悠远景深与磅礴气势。
六、特色景观规划(不写)七、环境保护规划八、道路与游览路线规划(一)对外交通(二)主园路、次园路、水路九、建筑风貌规划主要建筑风貌及技术指标十、环境容量(查阅书上公式)(一)瞬时容量(二)容量、年容量计算十一、分期建设规划(不用写)十二、景区绿化规划原则(不用写,直接黏贴上去)1、以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保护自然环境的自然景观前提,用生态、观赏、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绿化规划,形成乔灌草花混交的植物群落。
2、切实保护好现有山林资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造、管并举,并以景区、景点绿化和营造水岸风景林为重点,再逐步改善外围保护地带的绿化状况。
3、以点、线、面穿插于山水之间,各景区、景点的绿化要突出主题和个性,明确重点,画龙点睛,寓情于景,起到烘托、渲染作用,达到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树种选择既要从组织风景、丰富林相、提高景观效果出发,又要结合经济效益,根据土壤性质、地形、气候等条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当地适生树种、乡土树种,做到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风景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使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相统一。
旅游景区空间布局分析
旅游景区空间布局分析---------以颐和园为例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
颐和园是三山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一、颐和园的整体布局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响布局方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方式。
设计师还非常巧妙的将这些山水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颐和园的设计运用散点透视手法,取得建筑全而齐,不显杂乱;景物广布,不显分散的效果。
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面积4350亩,水面面积约占四分之三。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当年修建颐和园是为了给慈禧祝寿。
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禄、寿”三个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却巧用心思,完成了皇上交代的任务。
他设计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
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轴系统”理论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轴对称模式
景区空间布局模式对比
对比因素 圈层模式 空间关系 中心性 规模相关性 点轴模式 节点性 规模相关性 轴线对称模式 对称性 规模中立性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垂直与水平可达性
职能关系 主从服务倾向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异质项目服务 活动关系 垂直可达性 水平可达性
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社区——吸引物” 模 社区——吸引物”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三区结构” 模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双核原则”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核式张家界黄石寨景区
张 家 界 腰 子 寨 景 区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 则、措施及其成效特 点应基本一致。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 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 元界限的完整性。
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分区以及景区划分
贡 嘎 山 风 景 名 胜 区 景 区 划 分 图
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分区以及景区划分
②功能分区与旅游资源分区
功能分区和旅游资源分区都是在同一景区空间内进行,但两者 的划分依据各不相同。 旅游资源分区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把景区划分为不同 的旅游资源区,它要兼顾行政区域划分原则,区内旅游资源组 合相对一致与区际差异明显原则以及多机划分原则。 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分区是景区功能分区的前提和重要依 据,但两者在地域空间上并不总是完全吻合。
功能分区的导向原则
①坚持立足资源的产品导向 ②坚持个性和品位的文化导向 ③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导向 ④坚持人文关怀的体验导向 ⑤坚持突出主题的形象导向 ⑥坚持未来发展的弹性导向
坚持立足资源的产品导向
市场导向
王朗--生态旅游
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导向
功能分区的类型
游览区 运动休闲区(游乐区) 运动休闲区(游乐区) 野营区 科学研究、教学考察区 休养疗养区 游览接待区 行政管理区 生产经营区
风景区的布局
布局原则
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 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 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 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 结合问题; 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 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 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 条件;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
风景区的结构
1.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 1.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 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 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 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 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 关系; 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 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 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 用。
风景区规划
主讲:别小娟
地球科学学院
风景区概述 风景区规划概述 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风景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风景区专项规划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风景区的结构 风景区的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1.同一区内 1.同一区内 的规划对象 的特性及其 存在环境应 基本一致。
①功能分区与景区划分
功能分区与景区划分是不同尺度空间的规划手段。 景区划分是在大、中尺度的区域空间中,遵循全域覆盖法,根 据旅游资源相对一致、旅游活动的连续性、开发建设的一致性 等原则进行不同景区的划分。 功能分区则是在同一景区内部进行的用地功能划分,对每个所 划分区域赋予一定的功能,防止雷同,从而发挥景区整体功能 优势。
风景区的布局
影响景区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资源分布 客源市场需求 景区交通条件 产品项目布局 配套设施建设
风景区的布局
景区空间布局原则
区域空间一体化的竞合原则 功能区相对集中原则 景区可持续发展原则
- 自然、生态及文化环境的完整与延续 - 旅游开发空间的长远发展战略
形象导向原则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布局优势 聚集效应
扩散效应
轴线聚集与对称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