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合集下载

毛概自测题第十四章

毛概自测题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章节自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A)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社会阶层2.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 D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农民阶级D.工人阶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依靠的人数最多的基本阶级是(B)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社会阶层4.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 C )A. 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B. 职业和身份比较固定的弱势群体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 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5.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 B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C.新的中产阶级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6.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中,核心是(A)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7.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B)A.力争多数的问题B.平等协商的问题C.党的领导问题D.参政议政问题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9.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一种( B )A.经济联盟B.政治联盟C.思想联盟D.文化联盟10.我国现阶段统一战线的最大特点是( C )A.封闭性B.开放性C.空前的广泛性D.单一性11.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 B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 知识分子D.爱国人士12.中国共产党是( A )的领导核心A.中国社会主义事业B.中国人民解放事业C.中华人民共和国D.全部人民1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 )A.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B.党内合作共事和广交朋友C.广交朋友和自我监督D.党内外合作和相互监督1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B )A.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C.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D.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15.我国实行的军事战略是(B)A.积极进攻B.积极防御C.消极防御D.消极进攻16.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字( A )A.精B.少C.多D.高二、多项选择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BC)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新社会阶层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呈现出的新特点有(ABD)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道德素质明显提高D.岗位流动加快3.以下属于新社会阶层的是(ABCDE)A.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B.中介组织从业人员C.个体户D.私营企业主E.自由职业者4.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个尊重”指( ABCD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E.尊重人民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有(ABCDE)A.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B.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C.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D.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E.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6.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ABC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D.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E. 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ABCD)在内的最广泛联盟A.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E.中国公民8.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D)A.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B.坚持民族平等C.坚持民族团结D.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E.坚持民族区域自治9.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十四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 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党和国家实行民族风俗习惯自由政策的 原因 (1)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族风俗习惯问题也是敏感的问题, 对民族关系有重要影响。 (3)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时代是发展变化的。
1、宁可无饭,不可无酒
《皇朝职贡图》载,明初哀牢山区彝族群众“喜歌嗜酒”,尤 其是春暖花开时节,青年男女“携酒入山,饮竞月,不知节用, 过此则终岁饥寒,惟寻野菜充腹而已”;傈僳族、怒族“各人均 持大同主义,乐则同享,苦则同受。一家有粮则任意煮酒,合村 共饮,日夜欢饮,食尽则散,并无怨言,醉后不择人家,任意酣 卧,醒后始归”。 民国初期怒江峡谷中,“怒民第一嗜好就是酒,做活计吃酒 ,闲坐吃酒;在家吃酒,出外吃酒,客人到家若没酒就是简慢; 平时在家围炉取暖时,男女老幼把竹子酒罐摆在面前,顺次喝酒 ,醉了就倒睡在火炉边;若是嫁娶丧葬,唯一的招待品和消费品 就是酒。彼此劝饮,酒气逼人”
1、内涵:民族风俗习惯是组成一个民族 的人们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受本民族 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为满足生 产生活需要,在各种生产生活领域活动 中长期传承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2、外延:
民族风俗习惯是通 过一个民族的人们 衣食住行、婚姻、 丧葬、节庆、娱乐、 礼仪等物质生活和 文化生活等多方面 的一种行为心理及 其价值观。
原则
1、要相信群众、依靠群 众、坚持自愿原则; 2、注重调查研究;
3、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4、尊重客观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 有何特点? 2.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4 .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怎样 规定? 5.如何改革民族风俗习惯中的落后因素?

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医科大学子女学校王洁琼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风俗习惯的含义(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3)学习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4)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合作的能力( 3 )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责任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二、重点:(1)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3 )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难点:正确理解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五、学法、教法:图片分析,小品表演,讨论分析,表演唱等。

六、教学过程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导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生:……师:伴随歌曲“一家人”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欣赏“帽子秀”(四位学生头戴不同民族的帽子,上讲台展示,先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老师再解释)。

是啊,每一顶帽子都有着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我们生活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生活在这里的47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那么,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呢?★讲授新课欣赏几组图片师:除了帽子能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外,请同学们说说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民族风俗习惯?生:…..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几组图片并思考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民族风俗习惯的?生:……师:再看看我们的课本上是怎样表述风俗习惯的?并齐读一遍。

◆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等。

小结: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民族理论期末复习指导答案判断辨析题

民族理论期末复习指导答案判断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库

2014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D.15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 )。

A.满、回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CDE )。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 ABCE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四、辨析题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2013九年级政治第三部分民族政策

2013九年级政治第三部分民族政策

第三部分:民族政策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2、什么是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有哪些?(1)、权利的广泛性(2)、权利的真实性(3)、权利的彻底性(4)、权利的完整性(5)、权利义务的一致性4、民族平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5、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什么?民族平等6、为什么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和谐相处。

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什么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各民族的团结4、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以身殉职,支援西藏的党的好干部是谁?孔繁森5、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

6、民族团结的基础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

7、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民族团结8、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 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了重 大的作用。
第十四章 第二节 一 二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 4、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 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 不能动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 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
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 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 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
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 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第十四章 第二节 一 二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 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 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 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 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 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 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 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一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 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毛概复习重点第十四章

毛概复习重点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单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是BA.知识分子B.工人阶级C.精英阶层D.新的社会阶层2.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CA.它的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B.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C.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D.它能与农民阶级结成可靠同盟3.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A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新的社会阶层4.知识分子是我国(B)的一部分A.精英阶层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新的社会阶层5.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CA.工人阶级B.精英阶层C.知识分子D.新的社会阶层6.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C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B.职业和身份已弱化的弱势群体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7.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BA.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C.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D.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8.“四个尊重”中,核心的是A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9.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A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以人为本D.艰苦奋斗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A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11.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CA.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C.党的领导D.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1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DA.尊重和保障人权B.反对民族分裂C.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健事业D.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B.尊重和保障人权C.以人为本D.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4.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是CA.针锋相对、先发制人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积极防御D.步步为营、各个击破(二)多项选择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ABC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新的社会阶层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因为中国工人阶级是ABCD A.是国家领导阶级B.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C.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D.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力量3.关于现阶段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有ABC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B.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C.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D.工人阶级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ABCA.队伍迅速壮大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岗位流动加快D.白领工人多于蓝领工人5.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ABCDA.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B.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之一6.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ABCDA.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B.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本质体现C.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D.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7.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者的关系,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ABDA.民族平等是政治前提和基础B.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C.民族平等是根本出发点和立场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BD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B.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D.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9.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ABC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B.维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D.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10.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A.维护祖国统一B.反对民族分裂C.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D.尊重各民族的自由选择1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ABCDA.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B.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C.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2.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是ABCA.政治合格、军事过硬B.作风优良、纪律严明C.保障有力D.常备不懈13.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是ACA.打得赢B.拒腐蚀C.不变质D.守得住14.关于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者的关系,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ADBCA.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B.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C.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基础D.三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15.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ABCDA.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B.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是我国根本性的国策D.必须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战略上后发制人的原则16.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ABCD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三、辨析题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性认识 • 4、是以约束人们对行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所表现出来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民俗的产生条件
•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 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 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 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 少数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否被尊重十分敏感,往往把它看作 是否尊重他们的民族的问题。
•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是民族平等原则 的体现,对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
• 党和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尊重少数民族改革 其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风俗习惯又是发展变化的,不断除旧更 新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进步,少 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显现出落后性, 并将被历史所淘汰。
相关法律法规
•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依法享 有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任 何人都对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 习惯,对于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 的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 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当给予以刑 事制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第1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45、246、249、250、251条。)
•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少数民族自己的事情,必须由少数民 族自己来决定,由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自己来做,而不能由外力 强制或者包办代替。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 1、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自愿的原 则。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族习惯,了解我国民族习惯的特点。

理解我国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理解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分小组搜集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的过程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该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值得尊重的。

重点: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难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刑法》规定严重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犯罪。

我国的法律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请大家分别来介绍一些少数民族风俗。

教师补充:材料:天葬天葬亦可谓之“鸟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一种葬俗,用于一般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藏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

择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以吃光为吉利。

藏北比如县的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是全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也是目前西藏最为著名的天葬台。

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吸引着无数有缘或无缘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那么藏族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在我们看来非常奇特,甚至有些恶心的丧葬习俗呢?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1.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求体系完整、概念准确、文字简洁;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和成人自学的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录像教材录像教材为14课时;以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对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并注意结合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理解与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3.IP课件IP课件共计14课时;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侧重讲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教学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简洁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本课程在文字教材之外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教学资源;要求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突出系统性、学生使用的方便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5.Pad资源PAD移动终端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在于更好地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内容上既有与网络课程重合的部分;又有独特之处..PAD资源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二、课内学时分配本课程2学分;36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如下:第三部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系统地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民族理论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节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第三节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第二章民族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的概念;系统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概念第二节民族基本特征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第三章民族发展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的产生;全面了解民族的发展;系统掌握民族消亡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的产生第二节民族的发展第三节民族的消亡第四章民族关系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民族关系的概念;全面了解民族关系的特点;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关系概念第二节民族关系特点第三节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第五章民族问题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民族问题的概念;全面了解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和理解民族问题特点及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问题的概念第二节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民族问题特点及发展规律第六章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深刻认识和理解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的民族概况第二节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第三节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第七章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和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正确认识和理解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和原则第二节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第三节保障散居平等权利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内容;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内容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第九章民族干部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了解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节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第三节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了解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节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第三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教育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全面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与文化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第三节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政策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和作用;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全面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和作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第三节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全面认识和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及特性以及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风俗习惯及特性第二节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第三节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第十四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宗教及其社会影响;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确认识和理解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及其社会影响第二节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三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民族政策常识

民族政策常识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组建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一课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对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的了解,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对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意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三个特点教学难点: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区域性的特点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应,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社会历史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

那么,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特点是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就会知道了。

板书:第一课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教师:要解决民族风俗习惯特点这个问题就要先解决什么是风俗习惯?它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侧和道德规范等。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板书:1、风俗习惯的概念教师:我国各民族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提问:课本上说了几个特点,具体有哪些?学生:群体性、民族性、区域性教师:回答得很好,那我们先来说一下群体性,只要形成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历史和自然因素存在,民族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

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已渗透到该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体性。

分析: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有11.6亿,其他民族悠1亿多,就拿汉族来说南方和北方的风俗习惯就不一样,北方人喜吃面,南方人喜吃米,一直这样世代相传着,南北方都是具有广泛的群体的,因此说,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体性。

民族政策常识 第七课

民族政策常识 第七课

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三、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后“民族花园”及查阅资料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做笔记。

板书设计: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风俗习惯的特点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后作业:思考: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才能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板书设计: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2、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原因2、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活动课讨论与分享情景分析:明明是汉人,一个星期天上午,明明跟妈妈一起到菜市场,妈妈买好菜和猪肉后,对明明说:“我们回家吧!”明明却说:“妈妈,我们去吃包子吧,这条街上有一个很有名地包子铺。

”妈妈说:“好啊!”于是,明明和妈妈朝着包子铺走去,可是谁知到了店门口,妈妈看见有“清真”的标志,立刻止住了脚步,拉着明明的手就往会走。

明明十分疑惑:“为什么到了店门口,妈妈却不让我进去了呢?”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明明进入那个包子铺吗?我国进食猪肉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与你分享: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过泼水节的故事。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点民族政策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纲)一年制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大纲)一年制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代码:暂空缺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32 理论学时:0实践学时:0选修课程:大学预科生入学教育适用年级:本科预科(一年制)开课院部:基础教学部一、课程性质、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民族预科生必修课。

它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力求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预科生。

课程目的:通过教学,让大学预科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和民族政策。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教育预科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提高预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掌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2、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

难点: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民族 4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的基本概念;2、掌握民族六要素理论;3、熟悉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

【教学内容】1、民族概念;2、民族基本特征;3、中国的民族识别;【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民族概念的形成过程;2、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难点:1、民族六要素理论形成的时间;2、民族六要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民族发展 4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基本概念;2、掌握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模式;3、认识民族消亡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内容】1、民族的产生;2、民族的发展;3、民族的消亡。

浅谈民族风俗习惯与法制制度

浅谈民族风俗习惯与法制制度

浅谈民族风俗习惯与法制制度浅谈民族风俗习惯与法制制度民族风俗习惯,就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

它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从内涵看,民族风俗习惯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受本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各种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从外延看,民族风俗习惯是通过一个民族的人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服饰的样式、饮食的种类、住房的形式、生产活动的方式、婚丧的仪式等等,都反映出一个民族对事物的好恶、美丑、有用无用、提倡和禁忌的行为心理。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贯主张和原则,并且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这里所说的“保持”、“改革”,是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一原则的两方面的阐述,也就是说,尊重中包含着保持或改革。

一方面强调,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有本民族有权决定是保持还是改革,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涉和破坏;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看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要宣传和引导各族群众摒弃有害的风俗习惯。

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承认民族平等,就要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

民族风俗习惯方面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利,是民族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一个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下逐步形成的。

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为本民族人所崇尚,并传承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长的经历。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为了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受侵犯,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 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党和国家实行民族风俗习惯自由政策的 原因 (1)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族风俗习惯问题也是敏感的问题, 对民族关系有重要影响。 (3)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时代是发展变化的。
1、宁可无饭,不可无酒
《皇朝职贡图》载,明初哀牢山区彝族群众“喜歌嗜酒”,尤 其是春暖花开时节,青年男女“携酒入山,饮竞月,不知节用, 过此则终岁饥寒,惟寻野菜充腹而已”;傈僳族、怒族“各人均 持大同主义,乐则同享,苦则同受。一家有粮则任意煮酒,合村 共饮,日夜欢饮,食尽则散,并无怨言,醉后不择人家,任意酣 卧,醒后始归”。 民国初期怒江峡谷中,“怒民第一嗜好就是酒,做活计吃酒 ,闲坐吃酒;在家吃酒,出外吃酒,客人到家若没酒就是简慢; 平时在家围炉取暖时,男女老幼把竹子酒罐摆在面前,顺次喝酒 ,醉了就倒睡在火炉边;若是嫁娶丧葬,唯一的招待品和消费品 就是酒。彼此劝饮,酒气逼人”
2、煮酒放债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大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经济发 展缓慢,一些边远山区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然保持着以物易物的原始 交易方式。酒常成为交换的主体,有时其至被外地商人当作一般等价 物换取少数民族土特产品,以牟取高额利润 煮酒放债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曾经长期存在的一种剥削方式,也是 少数民族酒文化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其一,在少数民族社会中,酒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饮料,人神共 享,悲喜皆饮,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其二,由于少数民族物质技术手段总体上相对落后,酿酒技术掌握 在极少数人手中,具有垄断性质,使产品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 其三,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商品意识淡漠,为奸商巧 取豪夺提供了可乘之机
哈萨克毡房
三、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性
1、民族性; 2、群众性; 3、传承性和传播性; 4、稳定性和变异性。 5、敏感性 6、地区差异性
第二节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
社会功能与作用
1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 关系发展的促进推动作用。 2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 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3、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民族 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4.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二、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
1、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2、与经济生活、经济条件、经济特点、生产 发展水平有关。(物质基础) 3、与历史遭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 斗争有关。 4、与宗教信仰有关。 5、与民族的心理情感、文化艺术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要目
服饰文化
奥黛
居住文化
1、内涵:民族风俗习惯是组成一个民族 的人们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受本民族 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为满足生 产生活需要,在各种生产生活领域活动 中长期传承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2、外延:
民族风俗习惯是通 过一个民族的人们 衣食住行、婚姻、 丧葬、节庆、娱乐、 礼仪等物质生活和 文化生活等多方面 的一种行为心理及 其价值观。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一、正确认识民族风俗习惯问题 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我国的一项重要 政策 1、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来看待民族风俗习惯,主张尊重民族 风俗习惯; 2、中国共产党不仅从理论上、原则上对风俗 习惯给予尊重,而且还在实践上对有益的风俗 习惯给予物质文化方面的照顾与法律上的保障
第十四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刘兴亮
本章教学内容:
1、掌握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及其特征; 2、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3、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概况; 4、我国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第一节 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
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生产、 饮食、起居、服饰、娱乐、节庆礼 仪、婚姻、丧葬等方面所表现出的 本民族内通行的各具特色的传统性 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初,怒江、独龙江峡谷傈僳族、怒族、独龙 族“每当包谷成熟时就煮酒,煮了酒以后,粮食最多只能吃 八九个月,少的只够吃五六个月”。到80年代,独龙族日常 消费中最大项支出仍旧是酒,所产粮食,除维持口粮外,几 乎全都用于酿制水酒。 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传统生活习惯中 的“饭可以不吃,酒不能不喝”和聚众豪饮的习俗必须改变 ,饮酒要有所节制,“嗜酒如命”者应受到严厉的谴责和一 定的惩罚,建立起良好、文明的生活习俗
原则
1、要相信群众、依靠群 众、坚持自愿原则; 2、注重调查研究;
3、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4、尊重客观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 有何特点? 2.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4 .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怎样 规定? 5.如何改革民族风俗习惯中的落后因素?
齐家镇平房
四合院洞Biblioteka 民居靠山和沿沟式的崖窑洞穴——黄土地窑
台湾兰屿穴居屋
竹筒屋
内老 仍西 要关 打典 手型 电的 才竹 能筒 看屋 清, 楚阳 走光 廊灿 的烂 路之 。下 屋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世所罕见的,熟制鱼皮,制作鱼皮线的技术已经发 展得非常成熟,制作出来的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 性。
二、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
1.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必然性
A 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 是其自身发展之必然 B 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 是我国社会改革之必需
三、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基本途径
(1)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要依靠民族经济 基础本身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 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 的思想基础。 (3)坚持改革开放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重 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