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综述

产业背景

文化旅游市场基础山阳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所需,大势所趋。产业的形成依赖于市场的需求,有什么需求就会出现什么行业,当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潜力可以说十分巨大。据国家有关部门披露,2000年以来,全国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平均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而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而山阳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区位优势明显,距离西安较近,而与西安的旅游资源又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融入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行列,借助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山阳文化旅游。此外,山阳县作为商洛市的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地处陕鄂交汇的区位,使它能吸引来自南北两方的游客。同时,这里文化的包容性,地理环境的避难性,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使得这里必是人们修养身心的一个良好选择,恰恰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山阳文化旅游必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山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前景光明。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山阳已经加大对天竺山、漫川古镇等重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推进。

发展战略

山阳拥有开发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应在文化旅游强国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良好的市场背景,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传播旅游文化,实现山阳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山阳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生态、文化”的旅游产业进行发展定位,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以南北交融、秦风楚俗、多种宗教共生文化、红色文化、水道边关的商贸文化等为核心载体和底色,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使地方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走出一条“文化与山阳”共荣的路子。发挥山阳作为“北通秦晋,南联吴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秦风楚韵、南北共融、宗教共生”等文化为核心,突显“和祥共生”的内涵,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传文化,将山阳建设成为最富“和祥共生”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山阳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以下5个方面战略选择。确定鲜明主题,实施品牌战略鲜明主题和品牌是游客产生强烈印象与深刻体验的有效手段。山阳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等为主体资源,围绕这些资源,找出他们的核心突破点,进行整合提升,加大深度开发,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络适应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山阳县应加强旅游产品为整合包装,可以推出多条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力争融入全省及全国旅游网。首先,形成以县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环线。县域旅游环线,即“东环线+西环线”所组成的旅游环线,东环线为“银武高速山阳至漫川段”;西环线为“漫川—莲花池—南宽

坪—板岩—色河—山阳”段公路线。其次,还可以在县域内形成多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如红色革命游、秦楚文化体验游、宗教体验游、乡村体验教育游、山阳特色文化游等,让游客进入之后,可根据喜好有不同的选择和体验空间。最后,以公路等交通干线为纽带,介入陕西毗邻地区及全国文化旅游网。加强组团共进,实现区域全面良好发展态势山阳县要实现区域整合,加强组团共进,以核心的文化旅游中心和重点文化旅游区作为核心引爆点,率先进行突破,其他区域走特色化的发展路线,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以“漫川古镇、天竺山、袁家沟、天蓬山寨”为核心突破点,突显商贸文化、秦风楚韵文化、商贸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军事山寨文化等,以点带面,核心突破,形成文化体验类、观光旅游类、休闲度假类、节庆旅游类系列产品,发展一个颇具品牌影响力的山阳文化旅游。走特色道路、发展差异性、垄断性的文化旅游山阳县要充分注重项目及产品的特色,使其具备差异性、市场性。山阳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就是“秦风楚俗、南北共生、文化包容、和谐发展”,这恰恰是山阳文化旅游的突破点,因此,围绕这些独特文化开发出特色的产品,是一个必然战略选择。加强营销,牢固树立经营文化的思想理念山阳县文化旅游目前尚且处于“养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因此,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山阳文化旅游的营销,是树立山阳文化旅游形象的重要环节。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并通过有声有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文化消费者,发挥“寓教于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