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健康,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基础。它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知道,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没有和谐的个体就没有和谐的社会,而身心健康是和谐个体的基本标志。为培养学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和谐,让学生首先做一个和谐的人。因此说,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社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作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囿于条件,难以受到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也相对落后。因此,学生在认知习惯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比例很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相对较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为此,我确立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课题。
三、课题的界定与假说
课题的界定: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指教师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内外)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因素问题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随机辅导,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理论假说1:加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理论假说2:开展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使学校明确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理论假说3: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一)提高教师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以及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与诱导点,探寻在我校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加以推广和运用。
(二)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构建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心理形成的教育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校氛围。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的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各项心理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通过研究和实践,明确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努力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稳定的学习情绪、较高的学习动机、恰当的学习自信心、端正的学习态度、灵活的学习方法等,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的可持续发展、为他的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喜欢学习,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矫治、使其恢复心理健康。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能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率。
五、研究的方法、途径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课题的一种主要实验方法,其要点是把被试的个体或集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语文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学生在设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3.观察法
本课题在研究“渗透”过程中均可以采用观察法。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水平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可以长期有系统地观察,也可以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在一段时间内观察被试者的心理表现。
4.个案研究法
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个案研究。
5.经验总结法
广泛收集和总结影响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归纳整理。
(二)研究的途径
1.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建立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3.挖掘中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中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中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4.如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有热情。教师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作为群体(班级)中的一员客观存在的,集体的风气如何,这个微观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基础,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5.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辅导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