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协商及其构建路径
社会组织协商:价值、问题与提升路径
社会组织协商:价值、问题与提升路径作者:张铤来源:《中州学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推进社会组织协商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参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有助于优化政府公共决策、完善协商民主体系。
当前,社会组织协商存在协商能力参差不齐、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机制建设薄弱等问题。
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社会组织协商能力、加强立法工作、构建协商机制和创新协商方式等路径,广泛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协商,有效提升新时代我国社会组织协商的质量。
关键词:社会组织协商;价值;路径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3-0021-05社会组织协商是指由社会组织发起、组织或参与的协商民主活动。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近些年来,社会组织协商获得了广阔的实践探索空间。
那么,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协商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为此,笔者对H市和L市部分社会组织和有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
其中,向社会组织成员发放问卷323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19%。
结合实证调查,本文在探讨推进社会組织协商的多维价值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组织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组织协商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一、推进社会组织协商的多维价值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对公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较于政党协商、人大协商和政协协商等协商类型,社会组织协商具有专业性、社会性强等独特优势。
多年的实践证明,推进社会组织协商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参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有助于优化政府公共决策、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具有多维价值。
1.有助于培养公民参政能力政治参与不仅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形式,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基本标准。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一、本文概述“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合作的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理论内涵方面,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
我们认为,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商合作,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治理环境。
同时,社会治理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在实践路径方面,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如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沟通与协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化水平,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再次,应推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应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的内涵和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社会治理,作为一种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其理论内涵丰富且深远。
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政府的单一管理,而是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参与。
这种协同治理的理念,突破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局限,将治理视角从单一的政府管理扩展到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社会治理注重权力运行的多元性。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权力中心,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然而,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权力运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都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治理强调责任分担的共享性。
社会治理不再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政府,而是倡导全社会各界共同分担责任。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哪些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社会组织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社会组织具有灵活性、专业性和贴近基层等优势,能够有效地补充政府治理的不足,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那么,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究竟有哪些呢?一、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来参与社会治理。
例如,在教育领域,一些教育类社会组织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免费的课外辅导、捐赠学习用品等,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方面,慈善医疗组织可以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救助、义诊服务,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此外,环保组织通过开展环保宣传、垃圾分类指导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参与政策制定与决策社会组织可以凭借其对特定领域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比如,行业协会能够收集行业内企业的意见和需求,向政府反映行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协助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产业政策。
消费者协会则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为政府在市场监管、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参与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直接表达对相关政策的看法和建议,促进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促进社区发展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同时,社会组织还能够发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治安维护等工作,提升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例如,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会定期开展义务巡逻,保障社区的安全;社区文艺团队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调解社会矛盾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
社会组织可以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参与社会矛盾的调解和化解。
比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可以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劳动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一些民间调解组织能够在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劝导,促进矛盾双方达成和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路径
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路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路径。
一、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更加健全。
目前,社会组织法人治理多以“一把手”集权为主,决策和管理权垄断在个别人手中,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制衡机制。
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合理的权力分配和监督制衡机制,确保权力运行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二、加强社会组织法人的自律和自治能力在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社会组织法人的自律和自治能力。
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促进行业内部的自律和规范化,提高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人的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完善社会组织法人的治理路径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开透明的制度体系。
在法人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对社会组织法人的公开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监督,确保社会组织法人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社会的信任度。
四、加强社会组织法人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道路上,培育和加强社会组织法人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尤为重要。
加强社会组织法人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法治教育,提高组织成员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规范组织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和违法行为,确保社会组织法人的合法权益。
五、推动社会组织法人的参与民主治理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路径,还需要不断推动社会组织法人的参与民主治理。
促进社会组织法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社会组织法人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路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组织法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进。
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法人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的作用,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哪些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社会组织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它们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着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那么,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究竟有哪些呢?首先,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参与社会治理。
在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诸多领域,社会组织能够填补政府服务的不足,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一些专注于教育的社会组织,会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免费的课外辅导、图书捐赠等服务,改善当地的教育条件;在医疗领域,有的社会组织会组织医疗团队到偏远地区进行义诊,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环保类社会组织则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推动垃圾分类等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这些社会组织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能够更精准地对接社会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效果。
其次,社会组织能够在政策倡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它们可以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比如,一些关注残疾人权益的社会组织,通过调研了解残疾人在就业、出行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向政府呼吁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社会组织可以收集劳动者的诉求,为政府制定劳动法规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社会组织的政策倡导不仅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还能够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再者,社会组织在社会矛盾调解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
社会组织可以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参与到矛盾调解中,促进各方的沟通与协商,化解矛盾纠纷。
比如,在社区治理中,居民之间可能会因为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问题产生矛盾。
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搭建沟通平台,组织居民进行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劳动争议中,相关的社会组织可以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调解服务,避免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逻辑基础与实践路径1. 引言1.1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指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与各阶层群体之间通过协商、对话、协调等方式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国家治理过程的民主形式。
与西方的多党制民主不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注重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团结,通过协商来实现意见的交流和整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理念是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强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
这种民主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协作,实现国家民主决策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通过协商民主,各阶层群体之间可以解决利益矛盾,凝聚共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完善。
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越发丰富和深入,成为推动中国政治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出现和发展,既具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又紧密联系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政府和各级政协组织通过广泛联系群众、聆听民意、汇集社会智慧,实现了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决策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探讨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对于促进中国政治体制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价值、问题甄别与实现路径
党政研究2021.2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价值、问题甄别与实现路径李晓峰〔摘要〕协商治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能够让基层治理运转起来,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
其能够化解矛盾和冲突,增进理解和共识;培育公共精神,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丰富社区治理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然而,由于受政治传统文化和行政体制惯性的影响,社区协商治理过程中存在政府和社区的关系尚未理顺、民主协商主体发育不成熟、协商民主制度供给不足、社区治理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这既有观念层面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有实践层面政府干预过多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不断转变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人才建设和健全法律制度,持续为社区协商治理提供思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关键词〕协商民主;社区治理;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113-08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虽然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对协商民主的需求越来越显著,但新的制度模式从理论认知到制度设计再到实践应用,必将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长期过程。
厘清社区协商治理的基本状况,准确认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持续推进社区协商治理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
―、问题的提出协商民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社区协商能够让基层治理运转起来。
⑴目前,学界关于社区协商治理的研究较多,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讨论协商民主应用于社区治理的可行性。
顾杰、胡伟认为协商式治理是社区横向秩序协调机制,是一种增量改革,是未来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
⑵齐卫平、陈鹏认为协商民主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模式,其能能够整合利益,促进政府与居民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善治。
⑶呼连焦、刘彤认为社区协商民主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其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层实践研究——四川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政治视角”(SC19ZT013)〔作者简介〕李晓峰,成都开放大学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51。
社会组织协商:价值问题与提升路径
社会组织协商:价值问题与提升路径【摘要】社会组织协商是指社会组织之间就共同利益或争议进行讨论、协调和决策的过程。
本文从协商的概念与意义、社会组织参与协商的重要性、价值问题在协商中的体现、社会组织协商的提升路径以及推动社会组织协商的机制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
社会组织协商不仅能够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决策合法性,还能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在未来,加强社会组织协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建立健全的协商机制、提升协商参与的透明度和民主化水平,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协商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组织协商不仅有利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社会整体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社会组织协商、价值问题、提升路径、概念与意义、参与重要性、提升路径、机制建设、结论、发展方向、实践意义、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社会组织协商:价值问题与提升路径社会组织协商是指社会组织在特定议题或问题上进行讨论、协商和达成共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在协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言。
在社会组织协商中,价值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同社会组织可能有不同的理念、利益诉求和发展愿景,因此在协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见分歧和矛盾。
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价值问题,成为推动协商向前发展的关键。
为了提升社会组织协商的效果和水平,需要建立健全机制。
这包括明确协商的程序和规则、强化参与主体的能力和意识、加强对协商成果的管理和评估等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协商机制,才能推动社会组织协商向着更加成熟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2. 正文2.1 协商的概念与意义协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协商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避免因分歧而导致的对抗和对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协商可以促进共识和合作,为各方提供平等参与和共同决策的机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效率;协商可以促进民主和法治,通过协商可以更好地保障各方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结构、效应及构建路径
一
、
文献 、背 景分 析及 问题 的提 出
( )从 文 献角 度来 看 ,当前 国内有关 社 区治 理 机 制 的研 究 成 果 主 要 集 中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一
我们除应建立一些国家制度层面的法律如社区组织自治法社区治安条例等硬法规定外还应重视一些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它们虽然没有法律的效力却也发挥着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如业委会章程居民文明公约物业公司管理规则等在学术上它们一般被称之为软法是对应于国家层面制定的法律即硬法而提出的
第2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一
是有 关加 强社 区合 作 治理 、建立 社 区治 理主体 之 间 的和谐关 系 的成 果 。如 陈伟 东 、孔 娜娜 从权
力 结构 重组 的角度 出发 ,认为 “ 市 社 区权 力 关 系模 式 表 现 为 :多 元博 弈 ,多重 形 态 ”3,陈伟 城 _ J
东 指 出 :“ 区生活本 质 是社 区利 益相关 者 之 间 的合 作 伙 伴关 系 ,社 区治 理 是社 区利 益相 关 者之 社 间合作 治理 社 区公共 事 务 的过程 ”4;李 慧 凤从 政 府 的 角度 出发 ,倡 导社 区治 理 机制 创 新 、提 高 _
社会 组 织参而 ,新事 物 的 出现 也伴 随 着其 不成 熟或不 规 范 的问题 ,这 种不 成熟 和不 规范 在原 有 的高度 集 中化模 式 中的秩 序一 致性 一 时 间被新 的治理关 系 打破 的前 提下尤 其 明显 。西 方学 者 杰 索 普 曾指 出 : “ 理 的要 点 在 于 : 目标 治 定 于谈判 和 反思过 程 之 中 ,要 通过谈 判 和反 思加 以调 整 。就这个 意 义而 言 ,治 理 的失败 可 以理 解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凸显,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样,治理难度持续增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参与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现实中,社会组织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组织能力不足、融资渠道有限、与政府部门协作不畅等。
如何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社会治理的现状,探讨新时代下社会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并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合作、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路径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社会治理是指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协商、协调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由于社会结构和人群结构的变化,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现代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治理难度加大,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已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推动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体系多层次化的挑战。
由于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社会治理效率不高,治理体系不健全,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增加。
当前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寻求新的治理路径和模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应对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民主化程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浅析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摘要:社会组织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扶持与不懈努力。
关键词:社会组织基层治理路径一、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传统路径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相比,社会治理秉承“善治”理念,强调政党、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及其它机构以平等协商、民主决策的方式密切合作,凝聚共识。
特别是发挥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增权能力,培育和扶持有能力、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充实社会力量,通过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村(居)民治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目标,构建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体系。
第一,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改善和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内在选择,也是促进“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提升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厘清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应当是伙伴和合作关系。
目前,基层社会尚欠缺社会组织独立成长的社会土壤,社会组织应主动“制造依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政府达成契约合作共识,强化“伙伴”、“合作”关系意识。
其次,要明确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目标。
政府将可代为执行的社会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来完成,以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而做出的制度设计。
三是总结和探索公私合作模式。
社会组织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的目录指南,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通过投标竞争的方式获得项目立项。
四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为防止政府购买服务的目标偏离,应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参与、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另外,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与社会组织自身的职能定位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需要一段长时间的磨合期。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丰富内涵,并系统探讨其有效的构建途径与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此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部分,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共建理念:阐述共建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强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建设态势,凸显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
共治机制:解析共治的核心特征,即权力下放、职能整合与多方参与,揭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与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协商、合作、监督等方式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共享目标:探讨共享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分析其如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民福祉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途径,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性建议:制度创新:探讨如何通过立法、政策调整等手段,建立健全鼓励和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打破传统治理壁垒,为共建共治共享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能力培育:研究如何提升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如强化政府的服务导向与协调功能,培育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与参与技能,以实现共建共治主体间的有效对接与高效协作。
技术赋能: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如何助力信息公开、决策科学、服务精准,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文化塑造:分析如何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倡导包容、合作、责任、公正等价值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理性表达、协商解决矛盾问题的良好风尚。
浅析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doc
浅析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以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语义变迁在政策文本中得以明晰,相应地,探寻治理理论的语义外延以及善治良政的实践边界也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
这种语义变迁体现了后工业社会对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的需求,是一种同应当前改革诉求、响应未来治理目标的积极的社会建构。
亦即,我们所倡导的治理改革是一种建构的视角,而非守旧的、改良的甚至是否定的,正如全钟燮所指出的,社会治理的理论话语体系“是一种变革现实的框架,而不是从历史、法律和政治的角度解释官僚制该如何运作,或者提出新的管理策略以提升组织效率”。
应该看到,在解构与批判的意识和精神渐趋融入社会共识、甚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极力通过改革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代中,这一建构性特征便显得尤为珍贵。
事实上,作为治理理论的核心旨归,建构性逻辑是彰显于社会治理的过程而非结果之中的。
正如斯托克所说,“说到底,治理所求的终归是创造条件以保证社会秩序和集体行动,因此,治理的产出和统治并无任何不同之处;如果有什么差异,那也只在于过程”。
在当代社会治理“已经突破传统的线性模式,走向网络化治理形态,呈现出网络化、多样化、自组织的特征”的背景下,社会治理“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训。
从而,多元协同作为社会治理的内生语义与核心要旨得到彰显,同时也应超越传统的基于简单语义转换与表层实践的分析范式,着眼于治理理论在国家治理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历史方位,结合对于客观情境与现实实践的观察与体悟,从而能够从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两方面契合治理变革的内在要义,探寻具体的建构路径。
一、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社会治理的实践模式是伴随着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黄变以及后工业社会中公共性的扩散而被逐步建构出来的。
随着社会日益从国家的框架中脱离出来,其自我意识与独立能力得以孕发并日渐生长;然而另一方面,日渐多元的、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社会形态已然超越了传统线性、单向度的政府统治模式的效用范围(频发的社会冲突和被过度拉伸的社会张力便是例证),而这恰恰是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统治过程和社会管理模式—所关注和指向的核心所在。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作用及构建路径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作用及构建路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参与,共同协作、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在当前社会治理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其作用和构建路径也备受关注。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作用1.促进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立,可以促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的作用,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专业服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企业可以发挥经济支持和社会责任的作用,居民可以发挥参与治理和监督的作用,从而形成多方合作、协同发展的局面。
2.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合作,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专业服务和社会监督,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可以通过经济支持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治理的发展和进步;居民可以通过参与治理和监督,提高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3.增强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增强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
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治理机制和体系,保障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专业服务和社会监督,促进社会治理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经济支持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居民可以通过参与治理和监督,保障社会治理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路径1.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促进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社会组织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应该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促进社会治理的发展和进步;居民应该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社会治理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治理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多方参与,通过制度、法律等手段,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社会治理创新则是指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等手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社会治理创新应运而生,它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改善社会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创新能够推动政府管理理念的变革,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服务型的治理转变。
它能够激发社会主体的活力,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社会治理创新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和手段1. 创新理念:社会治理要秉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导向,关注全体公民的福利和利益,倡导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2. 创新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治理也出现了智能、数字化的新趋势。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治理过程的科学决策、高效运行和精确控制。
3. 创新模式: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打破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倡导横向联动、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
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4. 创新机制:社会治理创新要突破行政体制的束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政府要加强监管和服务职能,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市民要有正确的参与意识和行为。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它要求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以下是几个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1.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新时代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参与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动力。
本文将从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背景出发,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一、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背景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背景是一个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与公民社会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复杂。
政府自身的治理能力和资源分配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新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更多社会组织的参与,更加广泛的民主参与,更加务实的社会治理路径。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组织能够有效缓解政府治理压力。
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的优势,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协助政府推进重点领域的社会治理工作,缓解政府的工作压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组织能够促进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治理的决策过程透明化和公开化,提高治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社会组织的参与也能够促进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规范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社会组织的参与也能够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促进社会治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和效果,打造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需要走出一条新的路径,以下提出几点建议: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参与平台和资源保障,促进社会组织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发展。
社会组织自身也应当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提高自身的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自治困境与优化路径 来自上海的城市社区治理经验
困境分析
社区自组织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组织能力不足 是社区自组织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社区自 组织往往难以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此外,社区自组织还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问 题。它们往往缺乏必要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无法开展有效的社区服务。
制度不完善也是社区自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政府对 社区自组织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和支持,但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 仍存在很多不足,限制了社区自组织的发展和参与治理的能力。
三、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的困境
1、资金和人力资源不足。由于社会组织在资金和人力资源上的短缺,其参与 社区治理的能力受到限制。
2、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足。一些社会组织在实践中往往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 影响了其独立性和自主性。
3、社会组织间的协调不足。由于不同社会组织之间存在差异,缺乏有效的协 调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工作。
当前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失灵、市场 失灵以及社会失灵等问题相继出现,使得社会治理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 然而,当前社会治理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组织参与度低:目前,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程度较低,无法 有效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四、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的路径
1、加强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 度,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保障,提高社会组织的实力和影响力。
2、增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政府部门应减少对社会组织的干预,赋 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发展。
3、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不同社会 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
协商民主理念下社会协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协商民主理念下社会协商的困境与路径研究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路径探究(2022YK049);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基于协商民主理念下广州市社会协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GB31714065);华南理工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摘要:协商民主对社会协商起着理念渗透与实践导向功能,而社会协商则是协商民主社会场域内的具体化、路径化。
受历史条件、社会复杂性的制约,社会协商的发展困难重重。
为此,必须在政治文化层面上,积极培育公民的协商精神与提升社会公共理性;在组织生态层面上,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制度构建层面上,促进社会协商的制度化建设,构建“个人—社会—国家”互动的协商格局。
与此同时,规避社会协商过程中的“过度性”协商与“抽象性”协商,强化社会协商的“真实性”。
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协商的实践路径,实现社会协商发展的具体化、广泛化,继而有效地推动我国协商民主发展。
关键词:协商民主;社会协商;困境;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首次指出社会协商是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环节,强调在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拓宽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社会协商。
协商民主框架下的社会协商初步形成,但是社会协商应该如何界定、如何运行以及运行过程会遭遇哪些阻力,都是必须研究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虽然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就已提出了“社会协商对话”的概念,但是基于协商民主框架下的社会协商绝不仅仅是“社会协商对话”的翻版,两者的理念、场域与路径具有很大的区别。
要全面把握社会协商的内涵、周延与实践,首先必须明确社会协商与协商民主的内在关联,即在协商民主的语境下社会协商概念的界定。
其次,还必须在实践层面认清其践行困境。
最后,还必须解决如何将协商民主理念渗透到社会协商的问题,即实现由“竞争型”公共决策向“合作型”的社会协商转变。
一、基于协商民主理念下社会协商的界定社会协商的概念是在协商民主的框架中提出来的,因此,绝不能把协商民主与社会协商看作是两个相互孤立的概念,必须在把握两者内在关联的前提下界定社会协商的基本内涵及其周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组织协商及其构建路径[摘要] 社会组织是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等基本特征的组织。
社会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组织协商不同于政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之间的协商,不同于政治协商和经济协商,是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组织协商必须遵循还权于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开、法治、循序渐进的原则。
社会组织协商的建设必须基于中国国情,要转换研究视角,实现宏大目标到个案的转变、价值层面向问题层面的转变、理论层面向经验层面的转变。
要去政治化思维,还社会组织及其协商的本性。
要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协商组织形式,加强法治建设,对社会组织统一立法。
[关键词]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协商;协商原则;构建路径[中图分类号] 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4769 (2015)03 -0052 -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组织总数从1988年归口到民政部登记管理之初的4446个增长到2013年的54.7万个,增长超过100倍,平均每年增长约21%。
社会组织涉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
[1]社会组织协商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把社会组织协商提升纳入到协商民主的高度,把社会组织协商提高到战略地位,有利于推动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有利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由于社会组织协商是新概念、新提法,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一、社会组织协商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组织协商在协商民主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其功能定位是社会稳定,过程定位是社会性,价值定位是公益,自我定位是社会性共同体的协商而非政治共同体的协商。
社会组织协商的多重定位,设定了社会组织协商的范围与界限。
社会组织是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等基本特征的组织。
社会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组织协商不同于政党、政府、企业、公民个人之间的协商,不同于政治协商和经济协商。
社会组织协商以社会为本位,就社会发展的价值、思想、利益、政策、人事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对话、讨论。
在价值多元化诉求中寻求价值共识,在思想多元化中寻求思想共识,在利益多元化中寻求利益共识,在理性多元化中寻求重叠共识,在政策和人事上获得最大化支持。
协商、对话、讨论是手段,共识和利益最大化是目的。
社会组织协商在于其社会性而非政治性,失去了社会性这一根本标志,社会组织协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第一,结构定位。
社会组织协商是政治协商的基础,政治协商是社会组织协商的保障。
没有社会组织的协商,政治协商会成为空中楼阁。
没有政治协商的保障作用,社会组织协商会处于虚置状态。
一个成熟的现代文明社会,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种力量通过博弈达到动态均衡的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稳定社会的“三足鼎立”或“铁三角”关系。
一个只有政府一角的社会是具有巨大风险的社会,只有两角的社会是不能长治久安的社会,三角形才具有稳定性。
在这三角关系当中,社会组织是最为根本和最为基础的一角。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具有七个层次,即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社会组织协商。
社会组织协商处在协商民主体系的最底端。
这表明,中国已经认识到社会组织在协商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并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协商的新形式。
第二,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协商的核心功能是社会稳定。
“三足鼎立”或“铁三角”关系决定了社会组织协商的基本架构,即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商、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协商、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
也决定了社会组织协商的基本内容,即政治重大决策的协商、企业发展的重大相关利益的协商和社会组织不同利益诉求、利益冲突、不同价值诉求之间的协商。
没有社会基层组织的协商,或者基层组织协商落实不到位,将会严重影响协商民主的发展。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社会基层组织协商不牢,将会影响宏观、中观协商,使宏观协商、中观协商难以全面贯通。
有人认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至少有四方面的政治社会意义。
社会组织对于创建协商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解决社会矛盾的多元力量、提供新的协商公共空间具有助益性;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动及合作关系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的改革创新、扩大与增强政府合法性和执政有效性具有助益性;社会组织健康和成熟的发展对社会管理体制趋向健全与完善、更好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具有助益性;社会组织对缓解社会矛盾、扩展社会信任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助益性;在全球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可以为特殊利益代言,避免国家利益在国际决策过程中失语具有助益性。
[2]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组织的社会化功能,其核心功能是稳定,但没有看到社会组织在政治协商之间的功能关系与变量,而这种社会稳定功能只有在协商的不同功能、影响因子和变量中才能体现出来。
社会化不但是政治社会化,而且还在于社会化本身。
政治社会化,只是社会组织协商的支流或者溢出而非主流,社会化协商才是根本,但受政治协商所决定和保障。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协商功能。
即在政府之外还有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如果从广义政府的角度来说,后三个方面协商也是政府协商一部分,仍然构成政府一角或一足。
如果仅从狭义政府的角度来说,后三个方面属于非政府的政治协商。
本文仍从广义角度定义政府协商,并在此基础上细化政治协商的功能及其关系。
其中,每一层面的协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各个层面协商存在着互动关系和渗透关系。
就政治功能本身来说,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是重点,是因其政治功能决定的,其主要功能是政治输出,涉及决策、政策、用人、立法、执法、监督。
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其功能在于政治输入,涉及沟通、反馈、诉求。
政治协商决定人民协商、社会协商。
宏观协商决定中观协商、微观协商。
顶层设计协商决定和规制社会协商的内容和性质。
就协商功能关系来说,政党协商具有历史与现实的优先性。
政党协商先于政府协商,带动政府协商。
政党协商主要是就政治纲领、政治目标、政治手段等的协商,政府协商是行政执行的协商。
“从政治过程而言,政府协商侧重于具体政策制定与执行阶段,是对政党协商所提出的政治纲领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对政协协商所提出的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成为沟通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间的重要一环。
”[3]人民政协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协的基本职能就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制度,之所以把人大协商排在第四位,是因为人大的第一功能是民主,协商是对民主的补充和完善,在人大把民主与协商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层协商是政党协商、政府协商和政协协商微观组成部分,同时基层协商也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内容。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形式不断丰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我国基层兴起了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实践,如民主恳谈会、社区议事会、公民评议会、民主听证会等。
”[4]人民团体包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全国工商联、中国科协、全国台联、全国侨联等,这些人民团体内部协商与人民团体界别协商都需要加强,尤其是人民团体的界别协商。
社会组织协商是一个新事物,还没有成型,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这表明社会组织协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功能关系定位呈复杂样态。
第三,过程定位。
社会组织协商与功能是在协商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没有社会组织的协商过程,结构定位和功能定位就会流于形式。
有了社会组织的协商过程,才能更好地对社会组织协商结构与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与政治协商不同。
政治协商具有政治性、公共性,社会组织协商具有群体性和社群性。
社会组织协商的特性决定了与政治协商的过程有所不同。
政治协商涉及的是对政治体制、党派、人大、政府、政协的期望与要求,沟通与反馈。
社会组织协商涉及的是对社会组织自身及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期望与要求,其过程定位是社会性而非政治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组织与政治没有关系,社会性与政治性没有渗透和影响,而是要厘清社会组织协商与政治协商的界限,发挥好社会组织协商的基础作用。
这种过程的社会性定位,决定了社会组织在设置议题、协商、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都以社会性问题为基准。
社会组织协商的渠道和形式也是社会性的形式,而非政党、政府、政协、人大的协商形式。
相比较起来,因为社会组织协商处于探索之中,社会组织协商的形式少之又少。
第四,价值定位。
社会组织协商必然受到价值的规制和引导,不追求价值的社会组织协商是不存在的,因为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价值共同体。
尽管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每一种性质和类型都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但社会组织协商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公益,公益贯穿社会组织的始终。
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强调的是与政治的区别,强调的是非政治性。
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互益性的最终归宿于公益。
第五,自我定位。
社会组织不是政治组织,社会组织协商不同于政治组织协商,社会组织不是经济组织,不同于经济组织协商。
社会组织协商是由其地位、功能、运行轨迹和价值定位所决定,具有明确的自我定位。
社会组织协商的自我定位涉及自治与协商的关系,如果社会组织自治与协商的运行与自治的运行机制相同,那么单独提出社会组织协商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社会自治的过程也是社会协商的过程。
如果社会组织自治与规模成反比,那么社会组织的协商也受规模的限制。
不把社会组织自治与社会组织协商的关系搞清楚,那么社会组织协商的定位就难以搞清楚。
社会组织自治与社会组织协商的共同点是都有自治的功能,自治的过程也是协商的过程,社会组织自治与社会组织协商具有共同性。
社会组织协商的不同点在于,除了社会组织内部的协商之外,还需要与外在的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协商,这是社会组织协商根本不同于社会组织自治的特点。
与社会自治不同的是,社会组织协商则不受地域、规模、界别的限制。
二、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的目标及其原则社会组织协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
社会组织协商本质上是处理好与政党、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关系,让政党的归政党,政府的归国家,企业的归企业,社会的归社会,个人的归个人,五者之间具有明确的界分,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其理想目标是让政党政府服务于社会,实现企业按市场需求发展,社会自我管理。
通过社会自我管理,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公共理性、公共责任、公共义务。
要做好社会组织协商,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还权于社会的原则。
社会组织协商的原则是,党社分开、政社分开、企社分开。
党社分开即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但党的领导不是取代社会组织,不能从具体工作层面上对社会组织包办代替。
让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发挥自组织能力、处理能力、协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