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堂笔记)Word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思潮1•过时论2•变形论(既不是马思著作,也不是列宁著作,而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材)3•学派论4•分裂论二•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1•将马克思的价值与其他产生的时期混为一谈“时间长短并非真理的标准”2•,..是与时俱进的,变形论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3•学派论认为“真理多元” “真理平权”否定一一实质是资本主义学说4•用早期否定晚期的成熟著作、断章取义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资、社、共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①范围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②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③科学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⑴社会历史条件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无、资对立)B •科技发展(邮电、交通、通讯)对世界认识更深、整体的把握⑵科学条件A •自然条件科学发展B •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⑷理论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⑸个人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的产生一一毛泽东思想一一邓小平理论一一“三个代表”注:后三者是马克思在中国的趋势五•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严密的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1•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六•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 •什么是哲学?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①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指导科学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什么是方法?(关于方法的理论称之为方法论)是人们视线某种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主体接近或达到客观体的工具和桥梁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2•方法论需要和支持一定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精神、意识存在——物质⑴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人和周围世界关系来看: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从世界总体角度: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从哲学理论本身来看: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答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性质⑵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一思维与存在时第一性的(本体论)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主张讯在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思维是由存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思维,则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②一元论、二元论和折衷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源(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彼此分离,把两者同时作为世界的本源折衷主义:认为某种中立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⑶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可知论:①只世界能够被认识,我们有能力认识世界②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的表象,也可以认识世界的内在本质③整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只存在已经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区别不可知论:反之(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怀疑论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哲学的流派与基本概念1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一种或几种思维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某一层次结构作为世界的本源③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看做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质,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在表现,客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物质世界是派生的第二性。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要知识梳理
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二、主要考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主要考点精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14、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2、大综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表现在: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从阶级属性讲…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a)社会历史背景;b) 阶级基础3、马恩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世界何为世界的本原(2)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4)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蓝色为重点课堂笔记+教材+课堂PPT+其他笔记由于时间仓促,部分内容可能出错,欢迎后台留言斧正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P21-P25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问题。

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世界,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以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

马原重点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什么正确世界观错误世界观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 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 世界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第四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章)- 世界是否可认知问题:世界怎样认知反映论先验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第五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章)- 社会、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六部分:资本主义论(第四、五章)- 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永恒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第七部分:社会主义论- 社会主义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两级分化第二部分辩证唯物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观-所谓物质观,就是在哲学上,人们对物质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

A.哲学物质概念的特点:a)最大共同性b)最大普适性c)最高抽象度B.列宁的物质定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客观实在性;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物质不是意识派生的;3.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独立于一是之外;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1.在唯物论方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根本上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2.在认识论方面:坚持了威武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从根本上与唯心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3.在历史观方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在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上:揭示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X.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可穷尽性;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Y.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理论I.区别:A.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B.哲学物质范畴所反应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是绝对的;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与具体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哲学上的A 与具体科学上的A 的关系 哲学上的A 与生活中/社会中的A 关系 物质与物体的关系 ①看的到 物质 存在 客观 人类社会+自然界唯物主义②想到 意识 思维 主观 精神 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或几种具体实物例:张三、李四、王五、 一人/几人 个体 现实 具体近代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例: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部分 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例:人 全部 抽象总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个体、现实、具体 近代形而上学:部分、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全部、抽象现代:部分古代:个体(考试指) 科学结论都是形而上学可知论:认识、百分百认识 不可知论:不认识、没有彻底认识 ①一致性(相同、共性) ②不可分性 A:矛盾的同一性:事物的质与事物具有之间同一性辩证法:形容世界怎么样 / 状态怎么样 / How形而上学:6种情况→其他都是辩证法①孤立②片面③静止④否认矛盾⑤夸大外因⑥贬低人的主观能力动性A: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与人无关、无人也会有人的大脑不能决定它有和无B表现形式:①宏观物质②粒子和磁场③所有的客观关系例:XX关系、XX规律=都是物质④客观属性⑤剧中人、国家、大学→意识⑥现实中的人、国家、大学→属于物质C:创造从无到有→意识制造从有到无→物质例:①文学、艺术、科学结论、公式、报告、方针、定理、定律、规则、用语言、文字概括的就是意识 ②物质: 生产力 阶级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 生产方式 阶级斗争 经济基础①只要表示“ 变”通通都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每一个事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 运动的特点: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变的(人的特点) 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与运动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犯什么错误 → 唯心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犯什么错误 → 形而上学①位置没有发生转移,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静止特点: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可变的(毛的特点) ③运动=绝对运动 静止=相对运动例:①物质是绝对运动的A ×改为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物质运动是绝对的B √因为运动特点绝对的例:①承认运动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左”、相对、关门、冒险、怀疑、经验、诡辩论②承认静止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绝对、教条、本本、保守、无政府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的错误(共性)①把.....看的太死了夸大:稳定性、不定性、确定性事物的静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绝对、形而上学、不可知、右) ②在马原中:夸大 = 承认 = 看的;贬低 = 否认 = 看不到 ③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绝对主义 = 教条主义 = 本本主义 = 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 =右=太活了①把....看的太活了夸大:变动、可变、不确定事物的动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不可知、“左”、诡辩论)②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相对主义 = 怀疑主义= 经验主义=关门主义 = 冒险主义 = “左”= 太活了静止之中有运动运动之中有静止例:静止是运动的参照物(物理)衡量尺度或衡量标准静止是过去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①时间的特点:具有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导致时间宝贵,强调时间重要)②每一个现实的事物它们都有时间和空间。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价值量和价值规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圣才马原笔记电子版

圣才马原笔记电子版

圣才马原笔记电子版马原重点在于马哲,马哲重点在于辩证法。

以下刘老师将通过马原暑期学习系列文章对马哲辩证法相关考点进行解答。

辩证法有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就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事求是联系就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阶段。

辩证法建议在区别中看见联系,在联系中看见区别。

本考点需要掌握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联系和区别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联系具备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幻想的。

世界上没边缘化存有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就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有的,这就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秉持联系的客观性,建议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回去把握住事物,切勿主观随意性。

用主观幻想的联系替代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返回事物的真实联系,把握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一地乱联系,就是诡辩论的一个关键特征。

秉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秉持了唯物论。

本考点需要掌握联系的客观性以及两种错误观点。

事物的联系不依赖于热闹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迷信星座、数字吉凶等都属于犯了联系主观性的错误。

其次,联系具备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存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相同部分和要素就是相互联系的,即为任何事物都具备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无法边缘化存有,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就是世界广泛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整体表现出来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广泛联系就是通过“中介”去同时实现的。

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世界的广泛联系就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彰显。

课堂教学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就是普遍存在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原第六节课官方笔记

马原第六节课官方笔记

马原第六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由其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1、劳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需要(具体本质)【知识点2】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二、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知识点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群众路线。

A.“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B.“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知识点5】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如何看待杰出人物:1、时代的需要。

任何杰出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阶级的代表。

阶级分析。

3、全面的评价。

优点和缺点。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思想和主张: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提出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领导: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

促进:某些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促进社会发展。

精神文明水平:科学家、思想家等对于人类教科事业发展和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7)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9)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8)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8)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9)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20)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2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5)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5)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7)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1)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31)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33)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5)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8)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8)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9)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40)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2)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43)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45)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4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51)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53)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3)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54)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6)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8)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58)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60)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完整word版,【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完整word版,【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

完整word版,【笔记】徐涛——马原重点知识马原——总论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独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注意】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是资本主义的说法)(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一种替代说法——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物质(分为三种唯物主义):1.其中机械一定是形而上,形而上不一定是机械2.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前两派3.人类历史/社会→(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马克思第一个将历史定义为物质)创立唯物史观同一性:头脑是否可以认知外部世界的物质唯物主义者→可知论唯心主义者→可知论区别:认识顺序不同,认识结果相同二元论:不可知论认为眼见不可为实倒向唯物主义被拒绝,倒向唯心主义被接受进而被称为不彻底的唯心(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后唯物主义辩证法两大历史贡献:1.(创立)历史唯物主义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马原——唯物论物质观:(列宁)定义:无指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宇宙间最大的定义,无法以从属定义,只能借助同等大的定义的关系来进行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物质与运动:运动的定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否则为形而上)二、运动是物质在运动(否则为唯心主义)运动和静止:静止的定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注意】词性一致则为对立统一词性不同则为不可分割运动的极端为诡辩论静止的极端为形而上老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学生: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过分夸大运动的作用)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答案:A物质运动与时空:定义:时间——一维性空间——广延性、延伸性、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的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达到一定速度,物质会发生变化只有C符合文中故事。

马原知识点word总结

马原知识点word总结

马原知识点word总结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概念的总结: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本质法则的认识,它认为世界是由运动和发展的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相互矛盾的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它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和制度。

3. 人的历史地位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世界的根本能动因素,人的历史地位和使命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人类的历史地位是从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产生的,人类充满着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和参与,通过改变世界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思维。

人类的使命是建立公平、和谐、富裕的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4. 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危机和矛盾的社会制度,只有通过实现社会的转型和革命,才能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通向真正的人类自由和幸福的社会的追求和探索,它们代表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新发展和变革。

6. 马克思主义和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它是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指导思想,为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丰富经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物超所值)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物超所值)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一章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2、发展和静止3、矛盾和非矛盾4、全面和片面二、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三、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是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五、世界的原因1、神学认为是神2、牛顿认为是上帝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万事万物4、黑格尔和马克思认为是矛盾六、世界的规律1、牛顿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强调质和能转化规律,还有人强调能量守恒定律,马克思强调以下三大规律:○1对立与统一规律○2质变和量变规律○3肯定否定规律七、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b、次要马顿是矛盾体系中居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2、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a、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全发展起决定作用b、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并加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二者相互区别a、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共性b、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点,有其个性2、二者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a、共性存在个性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适用a、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都将最终走向社会主义b、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之物十、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并以此说明自理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1、内因和外因二者的相互区别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2、二者相互联系a、内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相互转化4、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根据a、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主要依靠外部条件b、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十一、质变量变问题的基本内容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了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c、事物发生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十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2、二者相互联系a、任何质变都以量变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二者相互转化十三、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2、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3、不断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十四、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万物的外在否定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由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第二章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和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他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三、认识的结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二者相互联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四、认识的规律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或客观范围内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实践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判断“有用即真理”原命题错误模式:1、解释原命题含义2、指出错在哪里3、指明正确观点答:○1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因为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有用b、是否有用是真理的标准②它混淆了真假的是非判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③正确的观点是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二者相互联系:a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要坚持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要发展第三章一、人类社会的本质二、人类社会的结构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人类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因社会交往而产生,发展和灭亡c、社会都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2、社会意识有性对独立性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c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存在有能动性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阻碍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当生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和变更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成果。

六、人类社会的原因、动力生产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1、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a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成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2、推动了生活方式的进步a知识爆炸使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b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生产率的提高使休闲时间升高,推动了人自由的全面发展3、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时间决定思绪,生产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思维的变化八、人类社会的规律1、人类社会总是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的规律九、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们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既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有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边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他们是每次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九、判断:时势造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1、时势呼唤英雄2、时势断粮英雄3、时势筛选英雄4、不管英雄多么卓越,他们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作用第四章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1、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维护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的社会制度2、资本主义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资本主义原因、动力:a追求剩余价值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私有制二、资本主义的产生1、工商业、资本家的来源:a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条件为:作坊主b商人和高利贷者c封建社会末期的地主、贵族d各种渠道富起来的人2、雇佣工人的来源:a手工作坊里的帮工和学徒b破产的作坊主c城乡的家人三、劳动价值论1、本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来源: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3、衡量标准: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4、结构:商品的价值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5、原因:因为商品中有劳动,劳动会创造价值6、规律:a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追寻等价交换原则四、剩余价值1、本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绝对拖延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性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本质和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2、结构(表现)a大量产品积压b大批生产企业减产停工c许多金融企业倒闭d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3、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和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5、怎么办?a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b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第五章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1早期自由竞争阶段:基本上没有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操纵和控制商品价格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4经济全球化阶段二、经济全球化1、本质(含义):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2、表现或结构:a生产全球化: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整个地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