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八单元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第八单元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第八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对的概念,能够用数对表示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对的概念2. 数对的表示方法3. 数对的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数对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教室、电影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在场景中的位置。

2. 新课导入(1)讲解数对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要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列和行。

这两个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一个数对。

(2)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以教室座位为例,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

例如,第一列第三行的位置可以表示为(1,3)。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教室座位图,并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对,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4. 巩固练习(1)出示一些场景图,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中的位置。

(2)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找出某个位置的数对,或根据数对找出位置等。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数对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用,并举例说明。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场景,用数对表示其中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及时给予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3. 学生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数对概念理解和应用的重要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3.具体内容:
a.案例分析:通过研究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b.课堂练习:完成教材P108页练习题,巩固数形结合的方法。
c.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楼梯的级数等。
d.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数与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思
在本次《数学广角——数与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数与形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探索图形规律、发现数列递推关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课堂上,我尝试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相当有效的。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数列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方法等方面掌握得比较好,但在推导递推公式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学广角——数与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图形来帮助解决问题的情况?”比如,我们在拼图时,会发现某些图形的规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与形的奥秘。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1.教材章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
2.教学内容:
a.探索数与形的联系,发现规律。
b.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c.理解数列的概念,学习数列的性质和特点。
d.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理解带分数与真分数之间的关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真分数与带分数的相互转化;2.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1.带分数与真分数的转化;2.复杂情况下分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复习前几节课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知识,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2. 新知(1)真分数与带分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与表示方法;•带分数与真分数的关系。

(2)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3. 练习1.书上P页Q题……2.讲解并让学生做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情景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自主设计2道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思考本节课教学中哪些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思考学生反馈情况,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理解带分数与真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 数与形(一)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 数与形(一)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数与形(一)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1课时数与形(一)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进一步学习分数,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掌握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2. 形的认识: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3. 数形结合: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使学生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2.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使学生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数与形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的认识: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3. 形的认识: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4. 数形结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数的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规则、化简、比较大小形的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变换、组合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分数表示下列数量,并比较大小。

(1)一个苹果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 数据的呈现方式,如表格、图表等。

3. 数据的简单分析,如比较、排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卡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巡回指导。

4. 数据呈现: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如制作表格、图表等。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如比较、排序等。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主要内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和方法、数据呈现方式、数据简单分析。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自己家庭一周的生活开支数据,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2. 让学生分析自己收集的数据,如比较不同项目的开支,判断哪些开支可以节省等。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数据。

3.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今天我当家——小数乘法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今天我当家——小数乘法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八单元今天我当家——小数乘法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教大家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小数乘法”。

我们将使用青岛版(五四学制)的教材,覆盖本节课的内容包括:1. 小数乘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小数乘法的基本步骤和运算规则。

3.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理解小数乘法的概念,掌握其运算规则。

2. 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难点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小数乘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1. PPT课件,用于展示小数乘法的步骤和例子。

2. 练习题,用于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3. 计算器,用于辅助计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今天的课题,例如“如果小明有3.5元,他想买0.5元的糖果,他最多可以买几颗?”引导孩子们思考小数乘法的意义。

2. 新课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小数乘法的步骤和规则,同时配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孩子们通过实例来理解和巩固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地展示小数乘法的步骤和规则,以便孩子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小明有2.5元,他想买0.5元的糖果,他最多可以买几颗?答案:5颗2. 小红有4.8元,她想买0.3元的铅笔,她最多可以买几支?答案:16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延伸他们的学习。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数与形的基本概念。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形的特征,形也可以直观地展示数的规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数方阵中的数字规律,我们能够发现图形的对称性质,并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容
本节课选自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数与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理解数与形的相互关系,通过形的问题探究数的规律,反之亦然;2.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掌握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如:数方阵问题、图形的对称问题等;4.通过数与形的对比和联系,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数方阵中数字的规律、图形的对称性质、数与形的相互转换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与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数与形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数方阵和图形的对称性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学生在探索数与形的关系时,对于如何从数的规律中发现形的特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在探究图形的对称性质时,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图形,找出对称轴和对称点,进而总结出对称的数学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学会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以及如何将整数和分数进行转换。

然而,学生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分母不同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数学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分食物的场景,引出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准确地比较和排序整数。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重点1. 整数的概念及比较、排序。

2.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教师简单介绍整数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2. 教师使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的关系。

3.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尝试用整数进行比较排序。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整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例子,引发他们对负数的认识。

3. 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出正数和负数的特点。

4. 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尝试用整数进行比较排序。

5. 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的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教师复上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整数的理解。

2. 教师介绍整数加法的概念和方法。

3. 学生进行简单的整数加法练。

教学步骤1. 复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数的理解。

2. 介绍整数加法的概念和方法,使用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

3. 设计一些简单的整数加法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4. 学生互相交流并纠正答案,加深对整数加法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的题。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 教师复整数加法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师介绍整数减法的概念和方法。

3. 学生进行简单的整数减法练。

教学步骤1. 复整数加法的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

2. 引入整数减法的概念和方法,使用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减法的步骤。

3. 设计一些简单的整数减法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4. 学生互相交流并纠正答案,加深对整数减法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的题。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整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整数进行比较、排序和运算。

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设计实例练,提高了学生对整数的理解能力。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八单元认识小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含义: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以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小数的数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等。

3. 小数的计数单位:个(1)、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等。

4. 小数的简单计算:小数与整数的加减法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小数的简单计算。

2.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位置及其意义,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数卡片、小数挂图、PPT课件等。

2. 学具:小数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小数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小数的含义、读法、写法,以及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小数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小数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小数2. 板书内容:小数的含义、读法、写法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小数的简单计算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小数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长度单位换算等。

3. 拓展题:研究小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金融、科学等。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小数的含义,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分数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将分数知识运用其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

2.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实际应用题的解答。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分数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分数运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实例分析等。

2.准备一些实际应用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分数知识。

3.准备 scorecards 或得分板,用于小组竞赛和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问题。

例如,妈妈买了2个苹果,爸爸买了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8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 教案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8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 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第99、第100页的内容及第103页练习十八的第1~6题。

1.使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比较简单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掌握简便写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含义。

小棒数根,实物投影。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1)摆1个三角形。

提问:摆1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3根)(2)摆2个三角形。

提问:摆2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怎样计算?(2×3)(3)摆3个、4个三角形。

分别请学生说出所用小棒根数怎样计算?(3×34×3)1.提问:为什么用2×3、3×3、4×3表示?你还能摆出几个三角形?怎样计算所用根数?(学生举例)2.三角形的个数还可以是1个、5个、6个、20个、80个……还有很多,那么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把要摆的三角形的个数是任意数时都表示出来?3.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字母a表示。

并提问:还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b、c、x……)4.提示:这些字母都可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我们就选择a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这个a具体可以表示哪些数?提问:如果所摆三角形的个数用a表示,那所用小棒的根数可以用哪个式子表示呢?(学生讨论)小结:所用小棒根数可以用a×3表示。

提问:为什么用a×3表示?式子中的a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整个式子a×3表示什么?指出:a×3表示所用小棒总根数是三角形总个数的3倍这个数量关系,也表示所用小棒的总根数。

它有两层意思。

提问:如果a表示30个三角形,那么共用几根小棒?为什么?小结:如果a表示30个三角形,那么共用90根小棒。

这里的a可以表示1、2、3、4……只要知道三角形的个数,把它代入a×3就可以算出共用几根小棒。

5.出示教材第99页例2。

请学生试着填一填。

第八单元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的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与课标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整时。

2、知道半时的时候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两个数的中间。

难点:1、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整时。

2、知道半时的时候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两个数的中间。

四、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及结构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
五、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1、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说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主要有两种。

2、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钟表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和演示。

3、半时比整时学起来更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半时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与整时的指向有什么不同。

六、本单元教学进度表
"英特尔未来教育"实验教案
侨光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英特尔未来教育"实验教案
侨光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数学广角—优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了解优化问题,掌握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优化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优化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如路线选择、购物优惠等。

2. 学生观察课件,思考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优化问题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优化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优化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解决优化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践题目,学生独立解决。

2.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巩固题目,学生独立解决。

2.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优化问题的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优化问题的概念,掌握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核心素养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总复习》核心素养教案

活动意图:感受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引领生活而又创造生活。

环节二:知识梳理。

关于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我们学习了很多内容,那么如何能将这些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请你用四维图尝试进行整理,之后与你的组员分享交流,适当补充。

指名口答,说一说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个运算律。

3.解决实际问题(1)归一问题①4台同样的织布机2.5小时织布1.3千米,照这样计算,6台同样的织布机4.5小时织布多少千米?②汽车每行驶5千米要用汽油0.8千克。

如果汽车现有汽油50千克,要行驶325千米,还需加油吗?(2)工作效率问题工程队修一条8.5千米的公路,开始5天平均每天修0.65千米,为了加快进度,以后平均每天多修0.1千米,剩下的路还要修多少天?(3)平均速度问题双休日爸爸带小勇去登山。

从山底到山顶全程有7.2千米,他们上山用了3小时,下山用了2小时。

爸爸的平均速度是多少?(4)分段计价问题①某种电话的计费标准是这样的:通话前3分钟共计费0.3元,以后每分钟计费0.15元(不足1分钟按一分钟收费)。

妈妈打了4分钟18秒电话,妈妈应付电话费多少元?小结:步骤1.判断是否为分段计价问题。

2.计算两部分的费用。

3.把费用相加。

②某停车场规定,停车2时内收5.00元停车费,如超过2时,超过的时间每小时收1.50元。

刘阿姨交了12.50元停车费,她在停车场停了几时?现实世界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0.89×100.1(2)146.5-(23+46.5)(3) 4.3×6.4+4.3×3.6 (4)1.3×4.1÷4.1×1.3(5) (45.9-32.7)÷8÷0.125 (6)2.提高题:减重是当今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淘气的爸爸体重 90 千克,决定要进行健康减重行动。

他看到这样一则材料,摘取了适合自己的相关守则及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5篇)无限!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

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精选篇1)课题: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计算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1.口算24+832-63618947-1037+52874647-25492.计算24+8-636947-21+52876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1)板书:47-12+5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边说边板演)教师板书:47-12+5=35+5=40(2)学生试算:48+16-375497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1)板书:63+5050-63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组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组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组合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组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简单的组合。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理解组合的意义,并学会用图示或列举的方法来表示简单的组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组合的意义,能用图示或列举的方法表示简单的组合。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组合的意义,学会用图示或列举的方法表示简单的组合。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组合的特点,并用正确的语言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铅笔、练习本、卡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篮子,里面有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些颜色的球可以组合在一起。

2. 讲解组合的意义:我会通过实例来解释组合的意义,例如从篮子中取出红球和蓝球,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颜色。

3.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几种颜色的球,尝试不同的组合,并用图示或列举的方法记录下来。

4. 举例讲解:我会选取几个学生的组合,进行讲解和展示,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组合过程和结果。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组合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他们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组合的定义和举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图示或列举的方法,表示出五种不同的组合。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用图示或列举的方法表示出五种不同的组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组合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用图示或列举的方法表示简单的组合。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组合创意。

但在个别学生的答案中,我发现他们对组合的描述还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更多的组合题目,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组合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在购物时选择不同的商品组合等。

第八单元《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第八单元《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第八单元《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第八单元《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归总问题)》所准备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第四节,即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归总问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总问题的概念,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归总问题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归总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归总问题的概念。

例:假设一个水果摊上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现在有18元,问最多能买多少千克的苹果和香蕉?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 讲解解析:引导学生运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解释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

解析:计算苹果和香蕉的单价之和,即3元/千克 + 2元/千克 =5元/千克。

然后,用18元除以单价之和,即18元÷ 5元/千克 =3.6千克。

所以,最多能买3.6千克的苹果和香蕉。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做一些类似的归总问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归总问题的解题步骤:1. 计算单价之和2. 用总金额除以单价之和七、作业设计a. 一个篮球每只20元,一个足球每只15元,现在有50元,最多能买几只篮球和足球?b. 一支铅笔2元,一块橡皮1元,现在有10元,最多能买几支铅笔和几块橡皮?答案:a. 50元÷ (20元/只 + 15元/只) = 50元÷ 35元/只≈1.43只b. 10元÷ (2元/支 + 1元/块) = 10元÷ 3元/支≈ 3.33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 板书:图例
3、这些菜都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青菜类)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特别强调: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
2、点完三种菜后,让学生汇报所选菜式及相关的数据。比一比谁的菜式热量总和最低、谁的脂肪总和最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点出自己所喜欢的
三、巩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课后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4-6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2)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
(19+15+16+20+15)÷5=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
(18+20+19+19)÷4=19
备课调整:
新疆小学“四目标六环节”教学模式书记教案
4、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轻松导入
师:(1)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广播教学)
练习二十五第17、20题。
(6)板书设计:
备课调整:
新疆小学“四目标六环节”教学模式书记教案
学科:数学
课题:营养午餐教案
课型:新课
时间:
课标落实点:
教材101-102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3、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1、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2、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会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学重点: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具体操作要求:
a、先估算一下,哪些菜搭配在一起比较符合营养标准.
b、说说搭配的理由,并由一名代表上到讲台推荐给大家。
2、在明白了点菜要注意荤素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再次点菜。(本次点菜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个别菜进行适当调配,也可以重新点一个菜式。)
(五)制作条形统计图
1、反馈学生的投票结果(广播教学)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平均数。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你有哪些收获?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2、能一眼看出投票结果吗?有没有更直观的表示方法?(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
3、绘制条形统计图。
4、对优秀的搭配菜式进行交流、分析,指出优点或不足。
三、总结作业。
根据学习常见的事物热量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比较合理晚餐食谱。2、结合本节课的10种菜,小组合作,把所有符合专家标准的菜式列出来。
板书设计:
备课调整:
(1)学生阅读并汇报: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餐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板书)
(2)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对“不低于”和“不超过”理解。
(3)学生惊讶地发现纯粹根据自己的喜好所点的菜,与饮食专家的建议有冲突。
(4)通过学习专家的建议,了解热量和脂肪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人体对热量和脂肪的需求并不是越多越好。
教师指导: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总成绩来进行比较。
2.现在人数不同,又该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
(18+20+19+19)÷4
=76÷4
=19
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3)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 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
(1)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新疆小学“四目标六环节”教学模式书记教案
学科:数学
课题:平均数(1)
课型:新课
时间:
课标落实点:
教材90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时间:
课标落实点:
教材91-92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1) 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
学科:数学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新课
时间:
课标落实点:
教材95-96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
三、巩固练习:9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1-3题。
板书设计:
备课调整:
新疆小学“四目标六环节”教学模式书记教案
学科:
课题: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复习
课型:复习课
时间:
课标落实点:
110页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111页练习二十五14-20。
教学目标: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拿8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请大家帮忙想一想,要怎样分?
学生发表意见后顺势导入课题,板书:平均数(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
提问: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他们收集的瓶子一样多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1、巩固练习:92页做一做。
2、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3、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1)
(14+12+11+15)÷4
=52÷4
=13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备课调整:
新疆小学“四目标六环节”教学模式书记教案
学科:
课题:平均数(2)
课型:新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踢毽子吗?那么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踢毽子,哪一队能赢呢?结果是否公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