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合集下载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湖北省标准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湖北省标准

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的防治策略、防控技术及质量控制等。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 157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9630 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GB/T 35238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967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NY/T 2683 农田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规程DB42/T 893 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技术规程种子药剂处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一喷多防 one spraying for multiple prevention在小麦各生育期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合理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现混现用)一起喷雾,达到喷施一次防治多种靶标病虫,同时增粒增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4 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科技支撑、绿色植保”理念,以作物健康栽培为基础,从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入手,组装和配套使用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为主,科学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充分保护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5 防控技术播种期5.1.1 防治对象小麦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和蚜虫、金针虫、蝼蛄、蛴螬等主要病虫。

5.1.2 防治技术5.1.2.1 选种抗(耐)性品种各地根据实际合理选用高产优质抗(耐)病虫品种(应按照GB 4404.1和NY/T 967执行),并将含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鄂西北旱地麦区,是条锈病越冬菌源区,宜选用抗(耐)条锈病小麦品种,局部孢囊线虫病重的地方宜选用对孢囊线虫病有一定抗(耐)性的小麦品种;江汉平原和鄂东南、鄂东北稻茬麦区是赤霉病常发区,宜选用抗(耐)赤霉病小麦品种。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一、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以普查田块的加权平均病情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地区内的病田率为参考指标确定。

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二、病情普查苗期病情调查方法
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67㎡以上的田块,随机5点取样,每点实查6—7㎡;田块面积不足667㎡,则全田实查。

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发现病叶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

每块田还需选取1m行长(条播田)或0.5m(撤播田)的代表性样点,计算叶片数目,用以估计叶片密度(片/667㎡)。

已全田普遍发病的田块,5点取样,每点2㎡,各点随机检查100个叶片的发病情况。

三、病情系统调查方法
在系统调查田或观测圃内标定3个已有病叶的调查点,每点2m行长(条播地区)或1㎡(撒播地区),每5天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条锈病病情停止增长为止。

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病叶率达5%以上时,调查200个叶片。

将调查结果记入小麦条锈病系统调查表。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标准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标准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标准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及时有效地判断小麦条锈病的严重程度,科学家们提出了一套严重度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标准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

首先,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 叶面覆盖率:即叶面被病斑所占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叶面覆盖率越高,说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越重。

评估叶面覆盖率时,可以将受病斑覆盖的叶片面积与总叶片面积进行对比,得出一个百分比。

2. 病斑扩展速度:即病斑的扩大速度。

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内病斑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病斑是否扩展迅速。

扩展速度越快,说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越高。

3. 病斑颜色与形状:病斑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反映出小麦条锈病的种类和程度。

一般来说,病斑颜色越深,病斑形状越大且不规则,说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越高。

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科学家们还制定了一套具体的评估方法:1. 野外调查法:在小麦田间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方,评估病斑的严重程度。

每个样方内随机选择一棵小麦植株,记录该株叶面被病斑覆盖的范围,并计算叶面覆盖率。

2. 病斑扩展观察法:选择一段时间内的若干小麦植株,记录其病斑的变化情况,包括病斑的形状、颜色以及扩大的范围。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观察结果,可以计算病斑的扩展速度。

3. 形态学观察法:根据病斑的形态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对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度进行评估。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病斑进行分类,得出小麦条锈病的严重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评估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考量多个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以上提到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病斑的叶面覆盖率、扩展速度以及形态学特征,来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

总之,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及时准确地评估其严重度对于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小麦条锈病的发展态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小麦条锈重点调查

小麦条锈重点调查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小麦是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其在我国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

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小麦产量的多少与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

我省是小麦种植大省,而小麦条锈病是我省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它是一种气传真菌病害,俗称黄疸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麦区,其病原是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 et Henn,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小麦条锈病流行性强、危害严重。

1950年以来,该病害曾多次流行成灾,是制约小麦稳产高产的一个重要灾害性因子。

临洮县位于甘肃中部, 地处东经103°2 7′0 9″~104°19′30″、北纬35°03′40″~35°56′07″,海拔1 730~3 670 m, 年均气7 ℃, 年降水量550 mm, 7- 8 月平均气温18. 5 ℃, 干旱少雨, 属内陆季风气候。

在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中属陇南、洮岷及甘肃中部晚熟春麦和自生麦苗越夏区。

目前临洮县种植的冬小麦主要是临农系列品种( 系)D92362、D7230、D475、D7749 等, 春小麦品种有临农20 号和定西30 号等, 均为中抗、耐旱品种。

但随着条锈病生理小种水14、水源11 致病类群的出现,以上品种抗病性有所降低,使得近年来临洮县小麦条锈病连年中度及中度以上发生, 成为严重威胁临洮县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

为此,我小组在2011年7月1日对临洮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

1 采样时间和地点1.1 时间:2011年7月1日1.2 地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涛阳镇旭东村2 调查方法2.1 取样方法及取样样本大小2.1.1 取样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

选有代表性的(从品种、地形、地势、肥力、生育好坏等方面来考虑具有代表性)麦田3块,样块离地埂3-5m,分别在每块田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上各取一个样点。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建议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建议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建议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真菌病害,俗称黄疸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麦区,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1]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海拔1 410~2 521m,年平均气温7.20 ℃,无霜期120~170d,降水量300~600mm。

小麦是该县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2.67万hm2左右,约占粮田面积的35%。

县内冬春小麦均有种植,海拔较低的东南部以冬小麦为主,海拔较高的西北部以春麦为主,其中冬小麦占90%,春小麦占10%,是陇南天水冬麦区向中部春麦区的过渡地带。

小麦条锈病常年发生,间歇流行,是该县小麦的主要病害。

1条锈病的发生1.1春季发病春季遇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危害时期。

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在东南川暖区和二阴山区,海拔在1 800m以下的冬小麦中,最早发现发病田块,首先是麦苗基部1~2片叶受病菌浸染,逐渐向中上部叶发展。

田间病程一般分为单片病叶期(始发病)、普发期和严重期3个阶段,无典型发病中心。

一般年份始发期在5月上旬,普发期在5月中下旬,严重期在6月上旬。

抽穗前后浸染至中上部叶片,以至旗叶,发病田块自东南部向西北部蔓延。

从病害程度看,冬小麦重,春小麦轻,大流行年份均有加重。

从发病情况看,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

菌源一类来自于陇南、天水;另一类是来自通渭较高海拔的陇山乡高山和陇阳乡鹿鹿山二阴山区的受积雪覆盖越冬的菌源(2005年时就在高山的二阴山区发现受积雪覆盖越冬的菌源)。

1.2越夏甘肃省农科院研究表明,最热月平均气温22~23 ℃为条锈病菌越夏的上限温度,我县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4~21 ℃之间,一方面我县的马营镇、北城乡、华岭乡等乡镇的大部分属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区,发病的晚熟冬小麦及春麦为条锈病越夏提供了主要的菌源,因为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向川暖山区自生麦苗提供了大量的初染菌源,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发病严重,自生麦苗发病就严重,故对晚熟冬小麦及春麦的防治是控制越夏菌量的关键环节。

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

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

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
蒲蓉蓉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10(000)021
【摘要】@@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主要有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等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病害之一.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
【总页数】1页(P33)
【作者】蒲蓉蓉
【作者单位】麦积区甘泉镇政府,甘肃天水7410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条锈病菌源基地小麦返青期条锈病发病程度预测
2."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条锈病流行区系当前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性评价
3.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鉴定与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
4.251份欧洲冬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及抗条锈病基因检测
5.2007年小麦条锈病累计发生面积达169.3万hm^2 农业部加大小麦条锈病防控力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当前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昭通植保第(4)期昭通市植保植检站2012年2月14日当前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目前,我市小麦大部分处于拔节-孕穗期,各县(区)当前小春病虫监测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在鲁甸梭山,巧家白鹤滩镇、大寨镇、蒙姑乡、金塘乡等乡镇已经开始发生。

由于小麦条锈病流行性和传染性极强,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害繁殖扩散速度非常快。

因此,各县(区)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病害防控列入夺取粮食丰收的关键措施,加强田间病情监测,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药剂品种,及时组织农户开展统防统治,防止病害流行蔓延,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一、小麦条锈病发生实况据2月14日统计:全市小麦条锈病发生1.25 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73.12 %,比上周增加56.25 %,平均发生程度为2级,部分地(田)块3级,防治0.4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一般病叶率20%,最高病叶率达45 %,一般严重度为2级,最高严重度为6级。

发生区域主要是:鲁甸县梭山乡,发生0.45万亩,发生程度为2级,海拔600米—1500米均有小麦条锈病不同程度发生;巧家县的白鹤滩镇、大寨镇、蒙姑乡、金塘乡,海拔691.6米— 1500米的田麦或灌溉条件好的地麦有小麦条锈病发生,发生面积0.8万亩,2级以上发生面积为0.3万亩。

发病品种主要是:绵阳系列和农户自留本地品种。

二、防治意见1、加强病情监测各县(区)植保部门要按照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密切监测田间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病害的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发生预报和防治警报;及时向政府部门及相关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为病害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目前重点要抓好鲁甸梭山,巧家白鹤滩镇、大寨镇、蒙姑乡、金塘乡等小麦条锈病病叶率达5%的地(田)块的防治,对重点发病地(田)块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喷药控制发病中心,发病严重的小麦病株可以直接拔除销毁,以控制病害区域扩散蔓延。

DB11_T283-2005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DB11_T283-2005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本标准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爱婷、杨建国、金晓华。
I
DB11/T 283—2005
小麦叶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叶锈病(参见附录 A)发病程度、分级指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方法,测报资料 收集和汇总方法。
同 5.3,结果填入表 3。
表 3 小麦叶锈病病情普查表
年:
调查单位:
调查 日期
调查 地点
调查田基本情况 代表面 小麦生
品种 积(hm2) 育期
调查 发病 病点率 调查总 点数 点数 (%) 叶数
发病 叶数
病叶率 平均严 备注
(%) 重度(%)
7 品种抗性调查
7.1 调查田块
在大田或品种区域试验田选择当地主栽小麦品种 3 种~5 种,进行品种抗性调查。
A.2 病原菌识别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 f.sp. tritici Eriks et Henn.属于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 夏孢子单胞,球形至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细刺,有散生发芽孔 6 个~8 个,大小(18~29)×(17~ 22) (μm);冬孢子双胞,棒状,顶平,柄短暗褐色,大小(39~57)×(15~18)(μm)。与小麦条 锈菌区分时,挑少许夏孢子,滴一滴浓盐酸或正磷酸,加盖玻片镜检,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浓缩成多个 小团,叶锈菌则在中央浓缩成一团。
5
DB11/T 283—2005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与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
表 B.1 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小麦锈病反应型调查记载标准

小麦锈病反应型调查记载标准

附表1 小麦锈病反应型调查记载标准反应型划分标准抗性评价0 无症状免疫(IM);产生枯死斑点或失绿反应,不产生夏孢子堆近免疫NIM)1 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常不破裂,周围有枯死抗病(R)反应2 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周围有枯死和失绿反应;秆锈中抗(MR) 夏孢子堆苗期通常长于绿色组织上,绿色组织外有一失绿坏或枯死环围绕,形成所谓“绿岛”型反应3 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但有轻中感(MS) 微失绿现象;秆锈夏孢子堆不常愈合4 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早期失绿感病(S) 现象不明显;叶锈在丰满的孢子堆周围常有一周次生小孢子堆出现;秆锈夏孢子堆常互相愈合附表2 小麦白粉病0-9级法病级划分标准病级划分标准抗性评价0 全株无病1 第一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病斑点叶面积2%以下) 高抗(HR)2 第二段叶片有少数病斑,第一段叶片轻度发病3 第三段叶片轻度发病,第二段叶片中度发病,第一段中抗(MR) 叶片严重发病(轻度、中度和严重发病分别是病斑点叶面积3-10%、11-25%和25%以上)4 第四段叶片轻度发病,第三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5 第五段叶片轻度发病,第四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中感(MS)6 第六段叶片轻度发病,第五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7 第七段叶片轻度发病,第六段以下叶片中到严重发病高感(HS)8 旗叶病斑较少,旗叶以下叶片严重发病9 整株叶片严重发病,穗部不同程度发病,穗部病情用分数表示,如“9/60”表示病情9级,穗部严重度60%- 1 -高抗中抗中感高感附图1 小麦条锈病成株期反应型分级标准示意图高抗中抗中感高感附图2 小麦叶锈病成株期反应型分级标准示意图高抗中抗中感高感附图3 小麦秆锈病成株期反应型分级标准示意图- 2 -附图4 小麦锈病严重度分级示意图A:锈菌夏孢子堆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B: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即目测的病害严重度。

附图5 小麦白粉病病位高度示意图1:高抗;3:中抗;5:中感;7-9:高感- 3 -。

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

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

小麦条锈病调查报告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主要有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等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病害之一。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

小麦条锈病病原为条锈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通过对临夏广河县小麦大田的调查,了解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调查地点、材料及方法1.1调查地点、材料对临夏广河县买家巷镇马家咀村王家路大田小麦进行调查。

1.2方法1.2.1取样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

样块离地埂3~5m,每个样点随机选取30株小麦,对其30株小麦上的100片叶片进行调查。

1.2.2记载方法采用分级记数法,即对照一定的分级标准进行目测,分级标准如表1。

2结果与分析2.1调查结果2.2结果处理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感染指数,即发病的轻重程度。

感染指数=(∑(病叶数×代表数值)×100))/ (叶数总和×发病最重级的代表数值)由上表得:感染指数=(913×100)/(500×6)=30.402.3结果分析与讨论由表2、表3可知,该地小麦条锈病为中重度危害,且发病面积广。

其主要原因为:小麦条锈病为流行性很强的病害之一,一旦侵染可使病情增加数百倍;小麦锈菌夏孢子能随气流远距离传播,使流行范围涵盖不同自然生态地理区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大陆;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4个环节。

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3防治措施小麦条锈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应用合理的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3.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品种定期轮换。

3.2农业防治适当晚播,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及时拔除自生麦;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11.03•【文号】农农发[2006]9号•【施行日期】2006.11.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关于印发《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农发[2006]9号)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暴发性强、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小麦生产安全。

为进一步贯彻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统筹规划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工作,加大源头治理和综合防控力度,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农业部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三日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突发性、大区流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陕西、湖北、重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小麦主产区,常年发生面积6000-8000万亩,一般发生区可损失产量10-20%,严重流行区可达30%以上,严重威胁着我国小麦生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早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像对付人类疾病一样来抓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1965年,国务院发文批转《农业部关于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案》,农业部和有关省份相继成立了小麦条锈病防治指挥部。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麦条锈病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摸清了其发生与流行规律,初步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防控机制,研发推广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技术,较好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暴发危害局面。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

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

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

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着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

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办法

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办法

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办法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严重病害,流行期间直接引发小麦减产。

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来看,尽管不同地区有所差别,但总体上易受地区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并与种植品种、种植时间等因素有关。

因此,认真研究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开展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办法,旨在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特点;防治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小麦条锈菌的抗药性有所增强,加之我国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普遍比较差,导致该病出现大面积流行的趋势,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因此,加强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1.1病害严重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流行性、毁灭性的病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发生,一旦作物感染小麦条锈病,轻则减产10一20%,重则减产60%以上,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颗粒无收。

小麦条锈病每两到三年出现一次中度流行的情况,每六到七年就会出现一次大流行。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麦区受到小麦条锈病的影响,造成大量的粮食损失,同时,受感染的小麦普遍会出现品质下降的情况,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加重了病害损失。

1.2越冬菌源传播广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麦条锈菌可越冬传染,为来年的流行发病提供更多菌源,从而加大了病害传染范围,如果是一些阴凉山区,还会出现大量的越夏菌,造成更大的危害。

尤其在早春时节,气温较低,光照较弱,遇到降雨天气,田间湿度上升,为小麦条锈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衍条件,极易发生从点到片、反复侵染的传播态势。

一般来说,冬季降水较少,条锈菌越冬难度较大,但进人春季后,雨水明显增多,容易引发该病的中度流行。

另外,如果冬季降雪较多,会对田地起到一定的保温覆盖效果,使更多的条锈菌成功越冬,导致来年的病情加重。

2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办法2.1优选良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基本办法。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

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

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

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

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

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方

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方

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技术方案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厅(委、局):为科学界定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越冬区,加强分区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根据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工作总体部署,我部制定了《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技术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技术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部办公厅二ОО六年十月十八日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技术方案为做好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和中长期治理工作,根据农业部有关文件要求,决定于2006年-2010年,开展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承担单位见附件),特制定本工作技术方案。

一、目的意义多年来,植保科技工作者对小麦条锈病菌源区范围进行了大量研究,将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划分为西北越夏区、川西北越夏区、云南越夏区、华北越夏区和新疆越夏区;将小麦条锈病菌越冬范围界定在北纬37-38度(沿“陕西黄陵-山西介休-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一线)以南地区。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测报和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手段,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取样,诸多研究结果是一些大范围概念,各区域界限和作用有待精准界定。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开展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查清病菌源头,找出关键地带,对于指导病害的异地测报和源头治理,实施“控点保面、控西保东、控南保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勘界目标(一)越夏区1.进一步明确小麦条锈菌越夏区(秋季菌源基地)的精确范围和寄主,界定关键越夏区、一般越夏区和边缘越夏区;2.查明越夏菌源量的作用底线(引起翌年东部和全国不同发生程度的最低菌源量)及其提供有效菌源的时间;3.进一步考证云南、新疆越夏区范围及其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作用,澄清黔西南等“疑似越夏区”及其作用;4.验证和评价各区域菌源对本地和外地的影响、作用及地位。

小麦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蚜虫、白粉、纹枯、蜘蛛、吸浆虫、叶锈)-行标.-.2010224105328

小麦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蚜虫、白粉、纹枯、蜘蛛、吸浆虫、叶锈)-行标.-.2010224105328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612-2002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Rules for the investigationand forecast of wheat aphides2002-12-30发布 2003-3-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1NY/ T612-2002前言本标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玉英、杨建国、张跃进、刘万才、勾建军。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2NY/ T612-2002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蚜虫发生程度记载项目和分级指标,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和天敌调查方法,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实施小麦蚜虫的测报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799.129 天敌单位的换算。

GB/T 1.1—2000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说明。

3术语和定义3.1系统调查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发生消长动态,进行定点、定时、定方法的调查。

3.2大田普查为了解一个地区病虫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3.3挽回损失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挽回的产量损失,即防治区比不防治对照区增加的产量。

3.4实际损失农作物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后仍因残存病虫草鼠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3.5蚜株率调查有蚜麦株数(本规范中株与茎意义相同,均指单蘖或单穗)占总调查麦株数的百分率。

3.6百株蚜量调查或折算100株小麦上的蚜虫数量为百株蚜量。

3.7发生期当季蚜虫累计发生量达发生总量的16%、50%、84%的时间分别为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从始盛期至盛末期一段时间为发生盛期。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12]7号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12]7号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正文:----------------------------------------------------------------------------------------------------------------------------------------------------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12〕7号)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局:入春以来,由于降水充足,田间湿度大,特别是近期随着气温的回升,十分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病菌的传播和侵入蔓延。

据市植保部门调查监测,条锈病已在我市发生并呈现出流行蔓延的态势。

为有效控制条锈病的传播蔓延,减少产量损失,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特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小麦条锈病是全国性重大流行性病害,危害严重时将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病早、病点多、危害重,病源地病菌充足,因此,各区(市)县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早部署,落实责任,切实抓好当前的普查防治工作,确保防控措施落实。

二、加强监测,及时预报要组织技术骨干对条锈病常发区、易发区、重发区进行重点排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范围、程度及趋势,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会商,及时发布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

同时,要严格执行重大病虫周报制,及时报送病虫信息,保持病虫信息渠道畅通。

三、专群结合,及时防治对已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和常年条锈病早发区域要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及时防治,将条锈病的发生控制在初发阶段。

要充分发挥植保专合组织的作用,积极做好防控资金、物资等相关准备,大力开展统防统治。

药剂可选用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亩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

四、加强宣传和技术指导要通过建立示范片、召开现场会、开展田间培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组织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普及防治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08]7号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08]7号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正文:----------------------------------------------------------------------------------------------------------------------------------------------------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成农业〔2008〕7号)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局、供销社,直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由于小麦条锈病前期菌源量大,虽然入冬以来的低温雨雪天气对条锈病的发生有所抑制,但入春后气温回升快,田间湿度大,极适宜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条锈病发病适宜温度:5-12℃)。

目前小麦条锈病在我省呈现出流行蔓延的态势,绵阳、凉山、南充发病严重田块已出现全田发病。

我市部分区(市)县也已呈现发生面积较大、发病程度偏重的特点,截止2月28日,全市已有8个区(市)县,41个乡镇发病,发病面积4.66万亩,其中金堂、崇州严重田块已出现多丛中心病团,发病程度重于去年同期,扩散蔓延趋势已形成。

为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工作,现紧急通知如下:一、加强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

当前要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及时准确掌握发病情况。

对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实行三天一报制度。

可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及新闻媒体等方式及时传递病虫信息,扩大监控信息和技术的普及面。

根据成都市气象局天气预报,3月平均气温为10.0-12.0℃,有5次降雨过程,降雨量10-30毫米,为小麦条锈病暴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要加大查治力度,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

二、抓住小麦条锈病防治关键时期。

采取重点区域、重点防治,控制发病中心和中心病田,防止进一步传播蔓延。

一要抓住春季菌源基地等重点区域,对已发病麦田实施全面防治。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一、实验目的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1、室内苗期鉴定(略)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病级:感病面积由少至多分别为0-7级苏麦4号病叶数=78普遍率=78/100*100%=78%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病情指数=78%*0.096*100=7.45内麦12病叶数=58普遍率=58/100*100%=58%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病情指数=58%*0.097*100=5.65B25-7-6-2-16病叶数=44普遍率=44/100*100%=44%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病情指数=44%*0.059*100=2.6B44-F6-1-5病叶数=55普遍率=55/100*100%=55%平均严重度=(22*5%+8*10%+12*25%+6*40%+4*65%+3*80%)/55=0.22病情指数=55%*0.22*100=12.3五、分析讨论1、苏麦4号感染普遍率较高,但感染程度不严重;B44-F6-1-5由于感染程度较严重,病情指数最高;B25-7-6-2-16各方面指数最优。

小麦锈病流行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及植物抗病基因有密切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GB/T 15795—19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病虫害防治)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

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

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

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

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

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

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

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

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

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3.1.1 调查时间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

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

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

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

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

3.1.3 调查方法若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67m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实查67m2,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

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

另外,每块田还需选取1m行长(条播田)或0.5m2(撒播田)代表性样点,计数叶片数目用以估算叶片密度(片/667m2)。

若全田已普遍发病,则取5个样点,每点2m2,随机检查200个叶片的发病情况。

3.1.4 记载项目按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见表1)的项目,区分调查田点片发病或普遍发病两种情况分别记载。

表内传病中心密度和单片病叶密度据实查面积内的数量折算,传病中心平均面积和传病中心平均病叶片数取实查诸传病中心的平均值。

另外,还需由发病田块数和调查田块总数计算病田率,记入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的右下角栏内。

表 1 早期调查表3.2 返青拔节期在小麦返青后15~20d左右调查,若没有发病,则应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行调查。

小麦无明显越冬现象的地区在早春条锈病情开始上升后进行。

以外地菌源为主,春季发病较迟的地区,普查时间至拔节期进行,调查田块、调查方法、记载项目和表格与秋苗期普查相同。

3.3 生长后期3.3.1 调查时间在小麦乳熟期或当年病情停止发展前进行普查。

3.3.2 调查田主栽品种调查早、中、晚播各类麦田或具代表性栽培条件的麦田,田块数按品种的栽培面积酌定,一般不少于10~15块地。

栽培面积较小的品种只调查代表性麦田。

3.3.3 调查方法每块调查田5点取样,每点2m行长或1m2,各点随机检查100个叶片(旗叶和旗下一叶)。

计算普遍率(%)、平均严重度、判定反应型。

3.3.4 记载项目按后期调查表(见表2)的项目分品种记载。

表2中“类型田”系按当地造成品种发病差异的主要栽培及环境因子(地形、地势、播期等),选取各类代表性田块。

品种总平均的普遍率和严重度是该品种所有调查田块加权平均值。

表 2 后期调查表4 病情发展系统调查4.1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地区实施。

4.1.1 调查方法选取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早播麦田作为调查田。

秋苗期发现条锈病后即标定5个传病中心(传病中心周围至少2m以内无其他病叶)作为病点,每隔10d 调查一次病点消长情况,直至春季田间普遍发病为止。

若秋苗期无传病中心则不进行本项调查。

4.1.2 记载项目按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见表3)的项目统计记载。

表 3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4.2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仅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地区确需本项资料作为早春预测依据的测报站实施调查。

4.2.1 调查方法秋苗发病盛期至少标定5个传病中心,小麦越冬后返青前将标定的传病中心范围内全部麦苗移植于温室或塑料棚内,逐日检查连续显症的病叶,至不再出现新病叶止。

每次检查后应将显症病叶摘除,以防止发生再侵染。

4.2.2 记载项目按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见表4)的项目记载。

表中潜育病叶率为显症叶片数占移植麦苗叶片总数的百分率。

表 4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4.3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4.3.1 调查时间在小麦条锈菌非越冬区和潜育越冬区由春季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调查。

秋苗期至春季条锈病能持续发展为害的地区,由秋苗发病后开始定点调查。

4.3.2 调查田选发病条件较好,发病较早的代表性感病品种麦田作为系统调查田。

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难以选定系统调查田,则应预先在发病条件较好,观察方便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建立“测报调查圃”,用于系统调查。

4.3.3 调查方法在系统调查田内或测报调查圃内标定3个调查点(调查点需有病叶),每点2m行长(条播地区)或1m2(撒播地区),每隔10d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条锈病病情停止增长为止。

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当普遍率达5%以上时,每点查200个叶片。

4.3.4 记载项目按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见表5)的项目记载。

表 5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5 越夏区调查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地区实施。

5.1 调查时间依越夏地区不同可在各年8月下旬或者越夏寄主(晚熟春麦、冬麦,自生麦苗)发病盛期进行调查。

5.2 调查田每年按一定的路线巡回调查,选晚熟春、冬麦感病品种代表性田块和滋生自生麦苗的麦茬复种田、休闲田作为调查田。

调查田块数按各类型田块的实际面积酌定,但每个调查地点实查的自生麦苗田块数应不少于10块,总面积不少于5× 667m2。

5.3 调查方法晚熟春、冬麦调查田可目测估计条锈病发病情况,自生麦苗调查田采取踏查估计和取样细查相结合的方法估计自生麦苗密度和病情。

5.4 记载项目按越夏调查表(见表6)的项目记载。

表 6 越夏调查表6 春麦区调查6.1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田间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系统调查,具体作法按4.3.2、4.3.3和4.3.4办理。

当地当年条锈病发病始期填入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的备注栏中。

6.2 小麦生长后期病情普查于小麦乳熟期或条锈病发病盛期普查,具体调查记载方法按3.3办理。

7 测报资料收集和调查数据汇总7.1 测报资料收集实施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a.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灌溉麦田面积及其他必要的栽培管理资料;b.主要品种栽培面积、生育期和抗锈性;c. 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防治面积和防治效果;d.越夏区晚熟春、冬麦栽培面积,自生麦苗发生面积;e.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7.2 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各测报站需及时汇总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填写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参见附录B(补充件)〕,分期寄送上级测报站。

部分汇总资料分别在春节前和3月下旬用模式电报报上级测报站。

7.3 调查资料表册本调查规范的调查表和有关资料统计表格编印制成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小麦条锈病〔见附录C(补充件)〕,供调查记载使用并作为正式档案保存。

附录 A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补充件)附录 B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补充件)表 B1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一)注:此表在春节前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1份测报站:负责人:填表时间:年月日表 B2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二)注:此表一般应在当年3月下旬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测报站:负责人:1份。

填表时间:年月日表 B3 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定期报告表(三)注:此表在当年9月份寄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测报站:负责人:站1份。

填表时间:年月日附录 C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小麦条锈病(补充件)(一九年)测报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测报站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纬:_______东经:______海拔:_____)测报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编制表 C1 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秋苗期)表 C2 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返青拔节期)表 C3 小麦条锈病后期普查表表 C4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表 C5 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表表 C6 病田定点系统调查表表 C7 越夏调查表表 C8 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抗病品种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早播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灌溉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发病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受害减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发病田面积_________________%防治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喷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行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kg挽回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kg越夏区情况晚熟冬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晚熟春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占小麦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麦茬复种田自生麦苗发生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自生麦苗密度_______株/667m2麦茬休闲田自生麦苗发生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自生麦苗密度_______株/667m2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