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五章血液OKppt课件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五章血液OKppt课件

(二)血液的特性
正常血液呈红色。(深浅与血红蛋白多少以及 含氧量多少有关)
血浆因含微量胆色素呈淡黄色。
1.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2.血液粘滞性 全血4~5
血浆1.6~2.4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3.酸碱度(pH值) 正常值:pH为7.35-7.45•
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
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 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二)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在生理学中,血浆渗透压可理解为溶液
分子所具有的吸引水分透过半透膜的力 量。
血浆: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 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 液体
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 红蛋白含量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血液: 是充 满在 心血 管系 统中 的液 体组 织。
血细胞扫描电镜图 (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
凝固后血液模式图 (显示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
全血血Leabharlann 胞 (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1.血细胞(45%): (1)红细胞 (2)白细胞 (3)血小板 2.血浆(55%)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特点:
①除因子Ⅲ外(组织因子),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②除因子Ⅳ(钙离子)外,都是蛋白质; ③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 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 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 ④因子Ⅱ、Ⅸ、Ⅹ、XI、XII需切去片断激活。 ⑤在维生素K参与下,因子Ⅱ、Ⅶ、Ⅸ、Ⅹ由肝脏合 成,缺乏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时,可造成凝血障碍 。 ⑥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 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二章


第一节
概 述
生理功能: ①运输功能:运输O2、CO₂、营养物质、激素 和代谢产物; ②免疫防御功能:血液中白细胞能抵抗入侵机 体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侵袭,保护机体免遭 损害; ③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多对缓冲物质,可缓 冲进入血液的酸性或碱性物质; ④参与体温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⑤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单核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 核细胞分离出来的胞质形成 ,体积小,直径2—4μm,无 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在血 液涂片中,血小板多成群分 布在血细胞之间。
血浆渗透压
1.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 能力.
2.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 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3.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300mmol/L,相当于
7.63个大气压 。
晶体渗透压:705.6Kpa
晶体物质如无机离子(Na+和Cl-)、小分子物质等 形成的渗透压 选择半透膜:细胞膜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形态
占白细胞总数的1%左右。直径10-12µ m。细胞 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 ①特殊颗粒较大,蓝紫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 ②特殊颗粒内有组胺和肝素。 组胺是血管活性物质,肝 素可以阻止凝血。
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 质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 使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通透性增加,局部 充血水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荨麻疹等 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使之 聚集于反应局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 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课件

B 型血
具有 B 抗原,可捐献 给 B 型和 AB 型。
AB 型血
具有 A 和 B 抗原,是 全球最少见的血型, 是 AB 型和 O 型的通 用受者。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 章血液课件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人体中神奇的血液系统。从定义到作用、组成成分,覆盖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的凝固机制和血型及输血 反应。
血液的定义和作用
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承载氧气和养分到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从细胞带走。它还起到维持体温、 调节酸碱平衡和免疫防御的作用。
血液凝固机制
1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粘附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并形成血小板血栓。
2
凝血因子激活
血小板释放化学物质激活凝血因子,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3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级联反应中的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血型和输血反应
O 型血
全球最常见的血型, 是无抗原的通用供者。
A 型血
具有 A 抗原,可捐献 给 A 型和 AB 型。
血液的组成成分
红细胞
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柔软的双凹形状,寿命约为120天。
白细胞
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抵御感染和疾病。
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过多出血。
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氧气运输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在 肺部吸收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柔软的形状
红细胞具有双凹形状,使其能够轻松通过细小的血 管和毛细血管,实现有效的氧气输送。
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1 中性粒细胞
主要负责吞噬和消灭细菌和病原体。
2 淋巴细胞
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和疾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 前体细胞→各级幼稚细胞→成熟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铁 外源性:来自于食物(1 mg/d)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后Hb所释放(25 mg/d) 缺铁性贫血,又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2.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这些物质的缺 乏都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40-50% 女:37-48%,新生儿:55% 红细胞比容(erythrocrit)
• 血浆:占全血的55% • 成分: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营养物、
代谢废物、激素等。
•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5-85 g/L
白蛋白(albumin): 40-48 g/L 球蛋白(globulin):15-30 g/L, 分为α1,α2,β,γ球
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维持水平衡、细胞形态和体积 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维持血容量、水平衡
•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 其中的RBC维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1.9% 尿素则不是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 形态:数量最多,50-70%。
• •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
亡,变为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 0.5-5%。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血液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完整血液PPT课件
激活后能对特定肽链有限水解。
FⅡ 凝血酶原激活2+、 FⅧ、FⅤ、高分子激肽原
4.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FⅡ、FⅦ、FⅨ、FⅩ 含r-羧基谷氨酸,和Ca2+结合暴露
磷脂结合部位。 5. FⅦ须与FⅢ结合才能作用;FⅢ存 在于血管外,脑、肺、胎盘中含量高。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EPO、雄激素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对组织中氧
分压的降低敏感 促进生成过程各时期红细胞的增殖
与分化。
(图3-3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19
(2)雄激素 ①促进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②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骨髓红细 胞的生成及释放。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 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高渗
等渗
低渗
(四)血浆的pH 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
造血
定向 前体
干细胞 祖细胞 细胞
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
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 化的能力。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1.数量 正常成人:男性 (4.5-5.5)× 1012/L
女性 (3.8-4.6)× 1012/L
体、α-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 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
3.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4.收缩 与收缩蛋白有关。 类似肌肉收缩蛋白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培训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培训课件
二. 影响因素:溶液de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 液中溶质颗粒de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de 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de组成与功能
4
三.血浆渗透压组成及其相对稳定de生理意

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数值
(七七零-三.三三) kPa
三.三三kPa
形成 血浆中晶体物质 物质 (主要是电解质Na+、Cl- )
血浆蛋白
(主要是白蛋白)
生理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意义 持细胞正常形态.
维持正常血容量.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de组成与功能
31
四. 等渗溶液
等渗溶液:溶液de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de组成与功能
32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de形态和数量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de组成与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de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组成 血细胞比容:概念、正常值
血细胞 血 液 血浆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de组成与功能
2
二、血液de理化特性
(一)比重
(二)粘滞度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de组成与功能
3
(三)血浆渗透压
一. 概念: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透 过半透膜de吸水能力.
➢四. ABO血型在人群中de分布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de组成与功能
48
(二) 输血de原则
避免供血者红细胞凝集原与受血者血清中凝集素发 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①首先必须鉴定ABO血型,保证血型相合; ②同一血型系统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cross-match test)

【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依赖因子Ⅻ激活物
纤溶酶原
+
_ 纤溶酶
抗活化素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一、血量: 机体体重 7%-8% 成年人失血 10% 可代偿 20% 代偿不足可诱发血压下降, 脉搏加快、四肢厥冷、口渴、恶 心、乏力等症状 30% 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这一章5节课的内容 ,重点要掌握:血液的理化性质,即血浆渗透 压是如何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 区别;有哪些因素可以加速和延缓凝血;正常 人体的血量有多少?每次献血400cc会危害人 体健康吗?还要了解ABO和Rh血型的抗原抗体 系统,掌握在输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测试题1
1.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的含量 B. 红细胞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渗透压的高低 E. NaCl的浓度
测试题1
1.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的含量 B. 红细胞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渗透压的高低 E. NaCl的浓度
测试题2
2. 温度不变时,全血黏度主要取决于 A. 血浆蛋白含量 B. 血小板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血细胞比容 E. NaCl的浓度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
表4 内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 (三)抗凝和促凝
1.抗凝的作用 抗凝血酶Ⅲ是抗丝氨酸蛋白酶 肝素是肥大细胞产生的直链负离子硫酸氨基多

《解剖生理学基础》血液 ppt课件

《解剖生理学基础》血液  ppt课件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生成 (1)部位 骨髓,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原料:铁(Fe2+)和蛋白质。 铁缺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 内因子与VB12形成复合物,利于吸收。 缺乏: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调节因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2.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二、血浆渗透压
(一)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形成,以NaCl为主。 血浆胶体渗透压:大分子血浆蛋白,主要白蛋白。
(二)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晶体渗透压 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及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
H2O
2.胶体渗透压 保持血管内外水平 衡及循环血量。
血浆胶体渗透压↓ H2O→水肿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 维蛋白的溶解
一、血液凝固
定义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胶冻状态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根据发现先后,为凝血因子I~XⅢ。 特点: ➢ 除因子Ⅳ(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 大多数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 除因子Ⅲ外,其他均存在于血浆中; ➢ 依赖维生素 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参与生理性止血和凝血
(二)无机盐
无机盐约占血浆总量的0.9%,主要以 离子状态存在,其 中以Na+和Cl-为主。 功能: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保持 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正常值约为14~ 25mmol/L,其中1/3 ~1/2为尿素氮。临床测定血浆中的 NPN或尿素氮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及肾脏 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比重为 1.050~1.060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8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 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正常男性的红细胞沉降率第一小时不超过3mm,女 性不超过10mm。
4、血液的粘滞性
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血液的粘滞性与 血细胞的数量有关,通常是在体外测定血液或血浆与 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这时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4-5, 血浆为1.6-2.4。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9
附:全血的粘滞性和血浆的粘滞性
1.全血的粘滞性 主要决定于所含红细胞数。
2.血浆的粘滞性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和脂类的 含量。
主要功能 作用。
1/11/2021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14
与血浆渗透压相关的概念: 等渗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 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 0.9% NaCl溶液和5% 葡萄糖溶液 。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张溶液 在临床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 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1
二)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指细胞外液,既 是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又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 交换的媒介,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稳 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 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 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 将发生疾病。
11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的分类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2、血浆蛋白的功能: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3)运输作用
(4)止血作用
(5)缓冲作用
(6)营养作用
(2)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 浆 中 小 分 子 的 晶 体 物 质 ( 主 要 是 NaCl , 其 次 为 NaHCO3和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主要功能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十分重要。
(3)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其次球蛋白)形成的 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5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6
4、血浆:从正常人体内抽出的血液,放入 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 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 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
5、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 部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 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 明的液体为血清。
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男性的血量为 5.06.0L,女性为 4.5-5.5L。 。
2.循环血量 在安定状态下,人体绝大部分血液 是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 量.
3.储存血量 体内还有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 脾和小静脉等处, 称为储存血量。
4、血量稳定的意义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 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 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 放出来的物质。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7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颜色
血液是一种不透明,粘稠液体。血液的颜色取 决于所携带O2的多少。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 暗红色。
中的Na+浓度最高,还有K+、Ca2+和Mg2+等,阴离子中以
Cl-最多,HCO3-次之,还有HPO42-和SO42-等。各种离子都
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 。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13
(三)血浆的理化特性
1、血浆渗透压
(1) 正常值: 5330 mmHg,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 708.9kPa
一、概述
一)体液
1、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
约占体重60%。
2、体液组成
(1)细胞内液: 约2/3,约占体重40%。
(2)细胞外液: 约1/3,约占体重20%。
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
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
淋巴液:少量
其他液体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12
(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
红素等。
(三)不含氮有机物 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为血糖;血浆
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酯和 胆固醇等。 (四)无机盐
血浆中的无机盐,绝大部分以离子状态存在,阳离子
4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一)、血液组成
1、组成:血 浆(液体成分55%)——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
2、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 细胞比容改变。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15
2、血浆的pH值 (1) 正常值:约7.35~7.45,较稳定 (2) 来 源:血液中的缓冲对:
血液在血流速度很快时(如在动脉内)其粘滞 性也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 限度时,则粘滞性与流速成反比关系。(由于 红细胞叠连)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10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运输功能 2. 防御功能 3. 止血功能 4. 维持稳态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2
三)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1、血液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与其他细胞外液 都保持相通。
2、血液能够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物运输到相 应的器官排出体外。
1/11/2021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3
四)血量 1.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