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2、划分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4、一词多义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22 文言文二则 精华版教案
22 文言文二则【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语言运用:感知文言文特点,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思维能力:《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嵩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
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
关注描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
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学习《伯牙鼓琴》一、欣赏乐曲,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揭示课题: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课件4)2.(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哉”“巍”字的书写。
3.(出示课件6)读课文,读出节奏。
三、理解大意请结合注释内容,理解文章的意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轴、曝”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
(课件出示《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书戴嵩画牛》。
(教师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读好停顿:书/戴嵩画牛。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课题。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引导:“书”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一说。
预设:“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书戴嵩画牛”就是书写戴嵩画牛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欣赏戴嵩的《斗牛图》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课题的朗读示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处、好、数、曝”的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赛读。
课件出示:蜀s h ǔ中/有杜处c h ù士,好h ǎo 书画,所宝/以百数s h ù。
有戴嵩《牛》/一轴zhóu,尤所爱,锦j ǐn 囊玉轴,常以自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 (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内容伯牙鼓琴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绝弦锺子期听巍巍汤汤死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好锦囊玉轴戴嵩《牛》牧童笑掉尾而斗课堂作业新设计千古知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
《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哉、魏”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预设:文言文。
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2.展示: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句子:酒逢知已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为知己者死。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
——巴金预设:友谊难得,友谊珍贵。
3.人生不易,知己难求。
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结为知己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佳话。
4.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解决生字问题,规范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把课文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听老师范读。
预设: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断句提出评价。
注意: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预设:(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反思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哉、巍”等生字。
(2)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与价值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学习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错误的精神。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互相欣赏的友情,学习牧童的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查资料了解伯牙、锺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1.(课件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关于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
(板书:伯牙鼓琴)读题。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见其对音乐艺术的酷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破琴绝弦”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1.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
(平翘舌音等。
)3.字音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
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
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书下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4.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6.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 体会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1. 重点- 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意思,读懂故事内容。
-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 体会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2. 难点- 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的背后深层含义,理解知音难觅的情感。
- 理解《书戴嵩画牛》中牧童指出戴嵩画中错误时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古筝曲(如《高山流水》),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与音乐有关,那就是《伯牙鼓琴》。
2. 展示一些古代名画(包括戴嵩的画牛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画的精妙之处吗?古代的绘画艺术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绘画有关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二)学习《伯牙鼓琴》1. 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例如“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中的“少”的读音。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应读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 理解文意- 逐句讲解课文。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讲解“鼓”是弹奏的意思,“之”在这里指代伯牙弹琴这件事。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引导学生理解“方”是刚刚、正在的意思,“志在太山”就是心里想着高山,“善哉”是表示赞叹,“巍巍乎”形容山高大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伯牙正在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学设计篇1: 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shǎ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含设计意图)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类)学生专业技能抽查题库一、会计手工操作模块试题编号:T-1-8二、考核技能点编号:J-1-1,J-1-2 ,J-1-4,J-1-8三、任务描述(一)填写原始凭证(30分)此题与前面给出的经济业务有关联。
请你以制单员身份根据“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账簿登记结果填写下列原始凭证:1、填写“制造费用分配表”2、填写“产品成本计算表”和“产品成本入库单”;3、填写“产品销售成本计算表”(二)编制记账凭证(25分)1、以制单员身份编制会计凭证,你所编记账凭证的编号续前面给出的记账凭证连续编号;2、以制单员身份根据你所编制的“制造费用分配表”填制记账凭证;3、以制单员身份根据你所编制的“产品成本计算表”、“产品成本入库单”编制记账凭证4、以制单员身份根据你所编制的“产品销售成本计算表”编制记账凭证;5、以制单员身份编制月末结转损益的记账凭证(三)登记账簿(30分)1、在开设账簿时,在摘要栏里写“上年结转”;2、根据所给的湘潭大力五金厂的期初余额资料及2014年1月的记账凭证资料开设并登记“制造费用”总账及“制造费用”明细账户(月末要求结账)3、根据所给的湘潭大力五金厂的期初余额资料及2014年1月的记账凭证资料开设并登记“生产成本——按扣”明细账。
(月末要求结账)(四)整理会计档案资料(5分)将你所编制的会计凭证按顺序整理并夹好,与账簿资料一并装袋上交。
(五)考试资料1.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2. 湘潭大力五金厂2013年12月31日账户余额表如下3. 湘潭大力五金厂2014年1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假定经济业务系统连续,所有记账凭证经审核无误)。
记账凭证2014年1月7日字第1 号附件1张附件1张记账凭证附件1张记账凭证附件1张记账凭证附件4张附件4张记账凭证附件2张记账凭证附件1张记账凭证附件1张附件4张记账凭证附件4张12.制造费用分配表13-1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单2014年1月31日单位:元13-2产品入库单交货单位:基本生产车间2014年1月31日第001号14产品销售成本计算表2014年1月31日单位:元15.月末结转损益类账户余额五、考核时量:60分钟六、评价标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品尝、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觉常用的文言词汇,增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课目的,感觉文化艺术之美。
教课重难点正确朗诵课文,理解诗句粗心,感觉艺术之美。
教课过程一、尽情吟诵识知己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重申“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指引怀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起码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诵的节奏和神韵。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高朗诵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峰流水遇知己1.感觉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浸透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增补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觉“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诵。
在此过程中浸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其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忧如看到了如何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许诗句?2.体验“知己”。
(1)理解“善”和“志”,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部编版
《伯牙鼓琴》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文言文,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提升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古琴音乐,感受音乐与文言文的和谐之美,培养高雅的艺术修养;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增强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为新教材要求下的全人教育奠定基础。
-例如:掌握“鼓琴”表示弹琴的动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的倒装句式。
(3)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特别是古琴艺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例如:通过讲解和欣赏,让学生了解古琴的构造、演奏技巧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伯牙鼓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思,感悟伯牙与子期的知己情谊。
-例如:学生需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体会文中描绘的琴音与自然景象的交融。
(2)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句式,如“鼓”、“琴”、“乎”、“哉”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特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背景和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写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先人的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伯牙鼓琴》的故事情节,了解伯牙与子期的知己情谊。这个案例展示了文言文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的独特魅力。
在学生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时,我发现有些小组对文言文的应用理解较为浅显,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文言文故事中的智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文言文故事中的情境,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言行。
这两篇文言文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通过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增强文化认同:通过学习文言文,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文化背景理解: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今天的影响。
举例:《刻舟求剑》中的“舟”和“剑”分别代表了事物的变化和静止,通过理解这一对比,学生可以领悟到适应事物变化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刻”、“求”等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2.新课讲授环节:在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故事案例时,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讲解,用更易懂的例子来说明文言文的用法和寓意。
3.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但我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在活动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书戴蒿画牛》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书戴蒿画牛》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请他们给你提出意见,再把这个故事生动地写下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展开合理的想象)。
3.文言文类文阅读。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②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③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④随意作行、草⑤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⑥偿所负。
注解:
①肆:商店。
②雨(yù):下雨,名作动用。
③以:把。
④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⑤行、草:行书、草书。
⑥悉:全部。
①解释文中标注下划线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②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③“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④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读单元导语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正式学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uacute;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ugrave;御kograve;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igrave;邑(今山东曲fugrave;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文言文两则一人专心致志(成功)学奕一人三心二意(失败)两小儿辩日日始出近大如车盖一儿日中时远小如盘盂(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日初出远沧沧凉凉一儿日中时近热如探汤(凉则远,热则近)参考译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结合资料,抽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小组练习后比赛读,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3.同桌互背。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3.同桌互背。
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与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交流感受,既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也是对前面学习的总结和提升,有助于引导孩子更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最后一句的意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横线。
琴弦.(xián xuán)善.(shàn sàn)哉.(zāi zhāi)乎鼓琴少选(shǎo shào)汤.汤乎若流水(shānɡtānɡ)以为.(wéi wèi)世无足复为.(wéi wèi)鼓琴者2.解释加点的词句。
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善哉..()巍巍..兮若..太山..()少选......()..()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5.选做。
(三选一)(1)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2)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谁理解得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或古代绘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模仿戴嵩的画牛技艺,体验古代绘画的乐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文言文重点词语和句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绘画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体会到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4.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6.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画画很好的叔叔阿姨或者朋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
-在修辞手法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句子,如“牛鸣之声,如闻其声”,让学生分析“如闻其声”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2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克服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重点: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体会友谊、敬业等美好品质。
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语文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随后,我会简要介绍《伯牙鼓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对《伯牙鼓琴》这篇课文进行详细的解读。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如“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用法。
1.针对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3.针对学生在词汇和句式理解上的困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提高理解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
7.课后拓展:布置富有创意的课后作业,如编写故事续集、创作文言文诗篇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8.评价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知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分享他们对“知音”的理解。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古琴音乐,让学生们在悠扬的琴声中感受古人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你们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现在让我们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钟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钟子期能心领神会。
1.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了解了知音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将研究另一则关于知音的故事——《牛郎织女》。
2. 师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但由于身份不同,被王母娘娘驱散,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
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
《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
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2课时课时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
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