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笔记

中兽医学

绪论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动物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

中兽医学:研究畜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科学。

二、中兽医学的发展简史

三、中兽医学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整体:自身的完整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1)家畜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A生理方面:五脏为中心,配的六腑,经络:内穿脏腑,外络肢节

B诊断:舌—(经络)—脏腑

C治疗:治病求本:

2)家畜体与外界环境统一:

运动变化: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A:季节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a:生理:(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动物)春夏:汗;秋冬:尿

b:病理:季节性、时令性

B:昼夜晨昏: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半夜为冬

a:生理: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夜半气门乃闭

b:“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C:地区方域:

a:生理:北方多燥寒:高大魁梧,毛孔致密

南方多湿热:细小精微,毛孔疏松

b:病理:可逆:南方到北方:鼻出血

北方到南方:消化不良

消化——脾(土)—克—水

不可逆:地方病:北方:冻伤

南方:中暑

2、辨证论治:

1)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念。

2)辨证:四诊——症状——分析、综合、判定——证这个过程

3)论治(施治):根据辨证结果,来确定相应治疗

4)关系:

A: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方法

B:辨证是认识、诊断疾病的过程,论治是解决、治疗疾病的过程

二者不可分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辨证论治是中兽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于它可以很好的处理病与证的关系:

一病有多证:同病异治感冒;多病有一证:异病同治三脱症

四、中兽医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

中兽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什么是阴阳五行

定义:阴阳五行A:为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B: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结晶C:是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二:为什么将阴阳五行并称

共同点:世界是物质的

不同点:阴阳学说:世界由阴阳二气构成

五行学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相生相克)

三、中医医学与哲学叠加的原因

我国近三千年前社会形态决定了诸子百家的出现,医学借鉴其理论壮大自己

特色:哲学与医学的叠加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定义: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形成:

最初:向着日光与背日光

引申:方位、气候、状态

提高:事物、现象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

哲学: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自然界

道:普遍规律,法则

纲纪:事物不可缺少的方面

变化:生长化收获的过程

父母:根本

生杀:产生、灭亡

本始:本原

神明:变化莫测。奥妙

府:处所、源泉

三、属性确立

1、标准、准则:A:向上、向外、运动、无形、明亮、温热(+)

B:向下、向内、静止、有形、晦暗、寒凉(-)

2、(界定)范围:

(1)相关的两个事物

(2)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3、事物的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条件的改变:条件一定,事物的阴阳属性一定。条件改变,事物的属性因条件而改变

(2)事物本身无限可分性,决定了事物阴阳属性的不确定性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主要表现在彼此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chang)

2、互根:相互依存

机体:

(1)物与物之间:气与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功能与功能之间:兴奋(阳)与抑制(阴)

(3)功能与物质之间: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3、消长(zhang):及本形式(动态平衡):

彼消此长:两个方面(阴阳)

彼涨此消:两个方面(阴阳)

4、转化:一般发生在“物极”阶段: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

(1)大体

(2)脏腑:五脏属阴:有形,藏精气而不泻

心阳、肝阴、脾阴、肺阳、肾阴

六腑为阳:无形,传(传递,运动)化(变化)物而不藏

2、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阴者藏精而亟气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3、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A:定义: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B:表现:阳盛则热(实),阳盛则阴病(虚实相加)

阴胜则寒,阴盛则阳病

邪:一切能够引起疾病的因素

(2)阴阳偏衰:

A:定义:低于正常水平病变

B:表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3)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互根)

功能低下

(4)阴阳转化

4、诊断:

(1)大体上讲(概括):为阴证、阳证

(2)细节上(分析):A色泽B声息C脉象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立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1)阴阳偏盛:高于正常水平

初期的本质:有余之证实证

原则: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处方:黄连解毒片: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2)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

本质:不足之症,虚证

原则:不其不足,虚者补之

方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处方:六味地黄丸

(3)阴阳俱病:

1)一方有余,同时一方不足

原则:损其有余,不其不足

方法:温清并用,攻补兼施

处方:便秘多年老、体弱、久病、产后(蜂蜜)

平常人的便秘:大承气汤,后巴豆

2)阴阳俱损

原则:双补阴阳

方法:气血双补

处方: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肉桂、黄芪与八珍)温补

2、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四气:四种不同的药性,即:寒热(阳)温凉(阴)

五味:物种不同的药味,通过闻尝鉴别:辛(阳)、甘(阳)、苦(阴)、酸(阴)、咸(阴)

升降浮沉:药物进入躯体后的作用趋向:升浮为阳,降沉为阴

用药本身的偏,治疗身体的偏

(六)用于疾病的预防

1、饮食生活起居的主动调节——养生学家(营养学家、运动学家)

2、畜牧兽医学家:饲养管理;针药调理:针灸,灌四季药

四季歌:

春灌茵阵(散)与木通(散)

消黄(散)三伏有奇功

理肺散宜秋季灌

冬月茴香(小茴香,温肾壮阳)莫叫空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什么事五行:

五:木火土金水

形:行动、运行运动

即:物种物质的运动

二、特性

木:凡是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火:凡是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土:凡是具有承载、受纳、生化万物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金: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水:凡是具有流涧、寒凉、向下等作用(性质)的事物(现象)。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檣;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属性确立:方法

1、直接:取象类比:五方(方位),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黄河流域)。(适用范围小)

2、间接:推演终绎:大部分用此方法。

肝(木):——目、筋归于木

心(火):——舌、脉归于火

四、关系

1、相生:

(1)定义: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关系:《难nan四声经》

1)生我者为(我)母

2)我生者为(我)子

2、相克:

(1)定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有克制和制约的作用,说明事物之间有相互拮抗的作用

(2)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关系:

1)所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2)所不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相生与相克是正常现象,正常生理现象

3、相乘:

(1)定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多,从而引起异常相克反应(失衡)

(2)原因:

1)五行中某行太强

2)五行中某行太弱

(3)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4)本质:相克太多

4、相侮:

(1)定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从而引起异常相克反应(失衡)

(2)原因:

1)五行中某行太强

2)五行中某行太弱

(3)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4)实质:反克

异常病理:

相乘: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太过克制

相侮: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反向克制

二者同时发生、同时存在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1、说明机体的组织结构:整体,用直接、间接的分为五大系统

2、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1)、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

脾-土

脾:1)受纳,腐熟水谷2)云化水谷3)养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作用

(2)脏腑生理功能关系:

1)相生:促进助长滋生:肝藏血可济心,心有火可以温脾阳

2)相克:肝——脾—云化水谷,防止肾水泛滥—肾

五、应用

(三)说明机体的病理变化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联系;脏—经络、气血—府

病理情况下必然相互影响

1、传变:组织脏器之间病历上相互的影响

2、方式:

(1)相生关系:

1)母病及子:肝肾阴虚

2)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

(2)相克:

1)相乘:肝气横逆犯胃克脾

2)相侮:肝气横逆上犯肺经: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脏腑——经络——诸表,形色——四诊——五行——五脏

声音洪亮,面色红,好吃苦的东西心火大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的传变

肝脏可影响心、肺、脾、肾

2、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法

(1)利用相生关系:

原则

1)补母:虚证。补母可以令子实。

2)泻子:实证:肝火之盛

肝肾阴虚:补肾水

方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

(2)利用相克关系:

原则

1)抑强:相克太多。肝气横逆犯胃克脾疏肝、平肝

2)扶弱:相克不及。肝气虚弱脾土壅滞养肝、和肝

方法:培土制水,泻南补水

第三节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具有辩证的关系,强调事物一分为二

五行学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阴阳学说认识问题过于绝对

五行学说是在水平面上走马灯似的变化

第二章脏象学说

一、什么叫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研究脏腑形象的学说。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

二、基础:

脏腑:中医把内脏统称为脏腑

分为:

1、五脏:心、肝、脾、肺、肾:共同的生理功能:化生与储藏精气

2、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的生理功能:受盛(cheng\)

与传化水谷

3、奇(异)恒(常)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共同的生理

功能:(1)不与水谷直接接触;(2)相对密闭(3)有类似于脏藏精的作用三、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脏与腑相互对应: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

心包——三焦

原理:

中医解剖学认为:经络的循行路线导致

生理功能上:目标一致,任务一致,对象一致

2、脏腑与诸窍相互对应:心——舌;肝——目;肺——鼻;脾——口唇;肾——耳与二阴(前阴,生殖器;后阴,肛门)

四、理解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为君主之官

(一)心主血脉

1、概念: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生理功能

2、体现:

(1)心主血:

1)运行:原动力

2)生成:饮食——脾胃——精微——心——血

(2)主脉:血筒,血之府,通道——相对密闭的器官

3、血液正常运行最基本法人前提条件

(1)心脏的正常搏动

1)心气:推动

2)心血:营养

3)心阴:滋润

4)心阳:温煦

(2)脉管的滑利:

不利:机械性挤压,脉管炎,损伤,肿瘤,畸形

(3)血液本身的充盈度

1)血液不足:贫血——营养:A、心;B、脉管

(二)藏神

1、神:

(1)广义的神: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2)狭义的神: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

2、根据:精神、意识——大脑——《内经》——脏象——强调五脏——心

(三)心开窍与舌

1、根据:

(1)舌表面无表皮,血管丰富有色泽—可观察到—气血的充盈程度,运行情况(2)心经的别络上通于舌

2、生理功能:

(1)味觉

(2)语言表达

(四)在液为汗

1、汗的概念: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话从汗毛孔排出的液体

2、依据:汗——津液——血液——心

血汗同源

(五)心包

二、肺也叫“华盖之脏”、“娇脏”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但只有其直接与外界相通

(一)肺主气,司呼吸

1、体现

(1)主一身之气

1)生成:气——宗气:肺——自然界——清气

脾——经食物——水谷之气

2)运行:基本方式——升降出入——呼吸

(2)主呼吸之气: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呼浊、吸清——实现呼浊纳清(二)主宣发与肃降

(1)宣发:肺气向上的生宣和向外周的布散。体现:

1)呼浊

2)清气+水谷之气——向全身输布——皮毛

3)卫气(为阳之气)+津液——体表——汗

(2)肃降: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保持(呼吸道)净洁。体现:

1)吸清

2)清气+水谷之气——全身——内脏

3)清除呼吸道的异物

(三)通调水道

1、概念: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在水分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和疏通作用

2、表现:

1)宣发:上、外

2)肃降:下、内

(四)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血液——脉络——肺——气体交换——静脉——全身

2、主治节:肺者,相府之官,治节出焉

(1)(治)治理:机体

(2)(节)调节:气血津液

(五)外和皮毛(皮肤、汗腺、毫毛)

功能:一身之表,为屏障

卫气——温煦

津液——润泽

(六)在液为涕

1、生理功能:保护、润泽鼻黏膜的作用

2、病理变化:

(1)肺寒:鼻涕清稀

(2)肺热:鼻涕黄浊

(七)开窍于鼻

1、根据:鼻于喉相通,喉与肺相连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

2、生理:鼻:嗅

喉:发音

3、病理:鼻塞;流涕;声音嘶哑

三、脾:位于腹腔,横隔之下

(一)运化水谷

1、概念: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能将精微转运输送到全身的功能

2、体现:

(1)运化水谷(谷):饮食——胃+小肠——精微——全身

脾提供动力

脾——运化——健全——吸收消化好——原料足——气血有源——气盛、血充——脏腑——生理、生命

脾——运化——减弱——吸收消化功能下降——原料不足——乏源(无源)——气虚、血少——病理——死亡

(2)运化水液(液):营养物质(水+精微)——多余的水——转运——脏器——肺、肾——汗、尿

(二)脾主升清

1、概念:把水谷精微吸收及上输到心、肺、头、面是由脾来完成

2、体现:脾的升清功能:

(1)正常:消化吸收正常

(2)减弱(脾气虚):消化道问题

(3)下泻:三脱症;胃下垂

(三)主统血

1、概念: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防止其外溢。

2、原理:脾气固摄

3、病理:

脾气虚

脾不统血、崩漏

专用方: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宜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四)主肌肉、四肢

肌肉依赖于血的关注;四肢以来于气的推动

(五)在液为涎

1、概念:唾液中叫清稀的部分为涎

2、生理:润泽口腔,保护口粘膜,吞咽、消化

3、病理:脾胃不和

(1)香砂养胃丸

(2)香砂六君子汤

(3)民间偏方:猪尾巴

(六)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开窍于口:口味;饮食欲

2、其华在唇

四、肝

(一)肝主疏泄

1、调畅气机:气的运动叫气机即升降出入

(1)减弱:气的生发显得不足,导致气机阻滞。(2)太过:生发太过。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1)协调:

1)脾的升清

2)胃的降浊

(2)胆汁:肝之精气

3、调畅情志:心→神→气→肝

异常:

(1)肝气郁结:抑郁

(2)肝阳上亢:易怒

(二)藏血

1、概念: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分配的生理功能

2、体现:

(1)贮藏:

1)主要:抑制肝阳,防止其过分抗裂

2)次要:应急。紧急状况下重新分配血液到重要器官(2)调节血量分配:相对恒定

3、病理:

(1)藏血不足:神疲力乏,面色淡白,头晕眼花(2)藏血失职:血压高,大出血

(三)主筋

1、概念:筋是何关节、肌肉、骨骼关系非常密切的结缔组织

2、根据:筋有赖于肝血

3、病理:

肝血不足:手足颤抖,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老人,老妪)4、“爪为筋之余”指甲的荣枯依赖于肝血的盈亏

(四)开窍与目

1、目:视觉器官

2、根据:

(1)解剖:肝经别落通于目

(2)生理:视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肝气的疏泄,肝血的滋养1)肝血不足:两眼干涩、视物不清

2)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目斜上视

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五轮学说”

(五)在液为泪

1、依据: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2、生理功能:

(1)保护

(2)濡养:减少外界的摩擦,将有用的物质进入而滋养

3、病理:分泌

(1)不足:眼球干涩,模糊

(2)太过:目眵增多,迎风流泪

五、肾

(一)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1、概念: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以防止其无故流失

2、精:

(1)基本物质:构成机体

(2)物质基础:脏腑活动的能量

3、肾——表现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2)后天之精:来源:

1)饮食→脾胃→精微(物质)

2)生理(活动)→产生→剩余(藏于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结合——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分为:

A、肾阳:温煦、推动

B、肾阴:营养、滋润

(二)主水

1、概念:肾中精气对机体水液的代谢平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表现:

清中之清→全身

浊中之清→肺

清中之浊→肾

浊中之浊→尿

(三)主纳气

1、概念:具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

2、体现:

呼吸:肺:气主→出气

肾:气根→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3、病理:肾不纳气→动则气喘

(四)主骨、生髓、聪脑

1、主骨;骨→骨髓→肾中精气

(1)婴幼儿:骨软

(2)青壮年:骨折易愈合

(3)老年人:生理性的肾中精气不足,脆易骨折,不易愈合2、生髓:

(1)骨髓

(2)脊髓

(3)脑髓

3、充脑:“髓海”

(五)在液为唾

1、唾: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

2、来源:由肾中精气所化

3、措施:多咽不吐

(六)开窍于耳和二阴

1、耳:听觉

2、二阴:

1)前阴:外生殖器→生殖;尿

2)后阴:肛门→粪便→肾阴虚→便秘

→肾阳虚→拉稀

第二节六腑

一、胆

1、概念:中精之府;中清之府

2、胆汁:精汁,清汁。

3、生理功能:贮存、排泄胆汁

4、病理变化:

(1)胆汁不利:胸斜部有胀满感

(2)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水

5、问题:为什么胆是六腑,又是奇恒之府(1)胆→胆汁→消化→受盛、传化水谷→六腑(2)胆:1)不语水谷直接接触

2)是盲囊,相对密闭

3)贮精(似五脏)

二、胃

1、受纳和腐熟水谷:

(1)受纳:饮食→食道→胃

(2)腐熟:水谷→胃→初步消化→食糜

(1)+(2)=胃气

胃气:

A、预后: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B、治疗:保胃气

治病先治吃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3、病理表现:

(1)胃气不和:胃脘部胀满,食欲减退

(2)胃气上逆:呕吐、嗳气、恶心、口臭

三、小肠

1、受盛(cheng\)和化物

(1)受盛:食糜→小肠→长时期

(2)化物:食糜→小肠→进一步消化→精微

2、分别清浊:分清浊;别清浊

(1)食糜→水谷精微

→食物残渣

(2)水谷精微→侧→吸收

食物残渣→下→推送

(3)二遍(营养+水分)→小—邪—

→大—邪—拉稀

四、大肠

1、传化糟粕

2、核心:食物残渣→大肠→水分→粪便→肛门

3、病理变化:

(1)大肠气虚:吸收水液功能下降→燥化不及→拉稀(2)大肠湿热:消耗水液太多→燥化太过→便秘

1、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2、津液→肾→尿液

3、病理变化:

(1)少尿、无尿

(2)多尿、尿频

六、三焦

1、主持诸气:

(1)通道

(2)场所

2、通行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第三节奇恒之府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上似六腑,功能上类五脏

第三章气血津液

一、概念

气血津液为: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组织脏器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阴阳属性的判断

气属阳:推动、温煦

血、津液属阴:营养滋润

三、与组织器官关系密切,相互为用互为因果

第一节气

一、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的,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二、气的生成:

1、父母→先天之精气——肾

2、饮食→水谷之气——脾

3、自然→清气——肺

三者协调作用

三、生理功能和作用

1、推动:对生长发育、组织功能的表达、血和津液的运转有推动作用

2、温煦:保证体温恒定

3、防御: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4、固摄:对液态样物质放其无故流失

(1)气不摄血

(2)气不摄津

(3)气不固精

5、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功能表达,即功能代谢及功能表达

1、气机:气的运动

2、基本方式:升降出入

3、气机失调:

(1)气虚:虚则补之

(2)气滞:(畅达不够)疏通

(3)气陷:一般为中气下陷,三脱

(4)气逆:咳嗽,恶心,呕吐降气

(5)气闭:实证牙关紧缩

(6)气脱:虚证揽气

4、运动场所:组织器官之中(间)

5、具体体现:所有组织器官自身的生理功能

五、临床中需重视的一些气的种类

(一)元气(原、真)

1、概念: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

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肾气——元气化生的基础

有赖于后天——饮食——水谷之气——培养

3、分布:藏于肾

4、功能:推动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温煦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表达(二)宗气

1、概念:积于胸中之气

2、生成:

(1)肺→自然界→清气

(2)脾→饮食物→水谷之气

(1)+(2)结合而成

3、分布:汇集于胸中,灌注心肺

4、功能:温养

(1)温养心:心和脉

(2)温养肺:肺和上呼吸道

(三)营卫之气

1、概念:是宗气至心肺向全身流布时所分出的两种气

2、生成:

(1)肺→自然界→清气+脾→饮食物水谷之气——营卫之气

+水谷之气:

1)精气→营气

2)悍气→卫气

3、分布:

(1)营气→内脏(偏)

(2)卫气→体表(偏)

4、功能

(1)营气:化生血液→内脏→营养滋润

(2)卫气: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保持体温、内环境的恒定

第二节血

一、概念: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的,粘稠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

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二、生成:

1、组成:营气+津液

2、过程:

(1)主要:饮食物→脾→精微物质→心;肺→气化→营气;化赤→血液

(2)次要:精血同源

三、功能:营养、滋润

四、运行:

1、基础:心(原动力)+脉(管道)+肺(朝百脉)

2、方向:动脉、静脉

3、条件:

(1)心脏的动力

(2)脉管的滑顺

(3)血本身的充盈度

第三节津液

一、概念: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机体和维持基本活动的物质

二、区别:

1、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肌肤,孔窍→滋润

2、液:性质粘稠,流动性小,分布于内脏,脑髓→营养

三、生成

1、胃:受纳腐熟水谷

2、脾:运化水谷

3、小肠:受盛

4、大肠:传化糟粕

四、输布

1、脾:运化,运

2、心:推动血

3、肺:通条水道,宣发、肃降

4、肾:气化

5、三焦:通行水道

五、排泄

四大途径,主要为汗、尿

肺:宣发:向上——口鼻→气;向外的扩展→汗

肃降:向下→尿;内→大肠→粪便

六、功能

1、滋润营养

2、化生血液

(1)组成

(2)运动

3、排泄废物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

1)组成:营气+津液

2)过程:饮食物→精微物质→血液

(2)气能行血

1)气+ →推动

2)血- →静心气、肺气、肝气

(3)气能摄血:固摄

出血→归脾汤

2、血为气母(舍)

(1)载体:血载气→清气+水谷之气

(2)营养:脏腑(气)←血(补充)

二、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生理上相互促进、转化、滋生

病理上的表现:

大失血:脱水、面色淡白,口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尿少

烧伤:大面积体液渗出,血压急剧下降

第四章经络学说

一、定义:研究经络的一个学说,主要研究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意义:不诵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

第一节概念及系统组成

一、概念: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二、组成

经(路径)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在机体深部

分为:正经;奇经

正经分为:

1)十二经脉:前(后)三阳;前(后)三阴→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

2)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纵行分支→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防止期出现断口

3)十二经筋:连索肌肉,主司关节运动

4)十二皮部:体表区域

奇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总管,调节十二经脉络(网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循行与机体浅部

络脉分为:

1)十五别络:十二经脉每个一根,督脉一根、任脉一根,脾脏一根→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

2)浮络:经络敏感人

3)孙络:毛细血管网

第二节十二经脉

对称分布与机体的两侧,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一、命名:前(后)、阴(阳)、脏(俯)

前肢太阴肺经;后肢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图)

头(诸阳之会)

腹胸—前肢三阴——↓(后肢三阳)→前肢→前肢三阳→头

后肢→后肢三阴→胸腹

三、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

阳明——前

少阳——侧

太阳——后

(二)四肢部

1、前肢经循行于前肢,后肢经循行于后肢

2、阴经→内侧;阳经→外侧

3、阴经—属—脏;阳经—属—俯

四、表里关系

经别、别络形成了六对表里相合前(后)的关系:

1、太阴←→阳明(前)

2、厥阴←→少阳(中)

3、少阴←→太阳(后)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概念: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的总称

二、原因:

1、分布不规则

2、彼此无表里关系

3、和脏腑五络属关系

三、作用

1、加强十二经脉彼此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1)灌注

(2)溢出

3、与奇恒之府关系密切

四、具体内容

1、督脉:

(1)循行路线: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入发髻一寸风府穴,分两支,一进入颅腔,另一支过百汇、印堂,人中、龈交

(2)生理功能:督当总督

2、任脉:

(1)起于胞宫,下出会阴,沿胸腹正中线上行,到承浆,环唇,人中,迎香,目内下

(2)生理功能:

1)“阴脉之海”

2)任→妊

3、冲脉要冲、要塞

(1)循行路线:起于胞宫,下出会阴,腹股沟的正中间—气街,夹脐而上行到承浆(2)生理功能

1)“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脉

2)血海

这三根脉为一源三岐

4、带脉

(1)循行路线:前平脐,后平十四椎。

(2)生理功能:

1)犹如束带,约束纵行诸经

2)带症

3)汇聚上升气

第四节生理功能

一、运行气血,温养全身:经络的沟通和灌注

二、联系全身,协调脏腑:

1、联系:

(1)脏←经脉→腑

(2)脏腑←经别→五官九窍

2、协调:平衡

穴位:经络的交叉点,在体表输注的点

中兽医复习笔记(精华版)

中兽医复习笔记(精华版) 1:中兽医学: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简称,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以动物病证防治和动物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2:阴阳: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4:脏腑:即内脏及其功能的总称,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动物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称为脏腑学说。 4、疫疠一种具有强传染性的外感致病因素“疫”,指瘟疫,有传染的意思,“疠”指天地之间的一种不正之气。 5:气:习惯上,把弥散无形的气称为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6:血:是一种循环于脉中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 7:津液:是动物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而希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8: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9:病因: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10:病机:是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11: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2:辨证论治: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对中兽医理、法、方、药整个诊疗体系的概括。辨证:即分析、辨认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13: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14: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四种趋向。 9: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0: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或相互关系,可以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1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12: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器官,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13: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14: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15: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15: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 16: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7:津液的生理功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18: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以载气。 19: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学习指南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学习指南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其理论抽象、深奥难懂,但其又是一门技术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要学好该课程必须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方可事半功倍,达到学习目的。 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首先需要坚持和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中兽医学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借用了一些属于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因此,中兽医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要理解中兽医学中的哲学内容,掌握中兽医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观点。在学习中,还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其理论、方药以及针灸等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中兽医学理论的认识,加快对各项临床诊疗技术的掌握。 3.注意中西兽医学是两套不同的学术体系中、西兽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套不同的学术体系。因此,在学习中兽医学时,应根据中兽医学的特点,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逐步做到对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等内容融会贯通。虽然在学习中可以把中西兽医学的有关内容进行相互比较,但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强求用西兽医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兽医学的一

切理论,对于暂时还不能用现代兽医学观点做出解释的,先接受下来,慢慢理解,不应轻易否定。 第一模块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模块是《中兽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其包括中兽医学概念与特色,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的内容,这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学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 学习本模块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医思维的养成 该课程的学习,应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医思维的培养,所谓中医思维其实可以理解为抽象思维,其不同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现代医学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很多知识和理论比较具象、形象,而中医学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是在古代哲学和认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中兽医基础理论非常抽象,带有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古人的立场和利用古人的世界观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以逐渐养成中医抽象思维方式。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理论源于大量实践活动,高于实践,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试着用中医理论去分析遇到的问题,观察和思考实践活动去印证中医理论。作为初学者,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首先联系自身,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将自己作为实验的第一对象,应用中医理论分析自己的行为、生理、心理等各种状态和变化。 三、注重方法,不可急于求成

中兽医学总结

中兽医学总结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老师说,把这些题目搞定,七八十分没问题)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部分。 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三、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1、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代表了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动静、有形无形等为准则。概括起来,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凡是向下的、静止的、有形的、寒冷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弱的均属于阴。 2、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四、五行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五行属性的划分:?????? 2、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相乘、五行相悔、五行制化、母病及子、子病伴母。 五、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地方,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2、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3、五脏的功能: 心:心主脉;心藏神;心开窍于舌;心主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肝: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脾: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脾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肺: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主一身之表;外和毛皮;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肾:肾藏精;肾主命门之火;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4、六腑的功能: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脾胃的运化。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称为“胃气” 小肠: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即小肠接受由胃传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以分别清浊。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学习)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中兽医学是我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技术方法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自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几千年来,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兽医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她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借用了一些属于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因此,中兽医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在学习时,要理解中兽医学中的哲学内容,掌握中兽医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开课前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动物解剖学理论与技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兽医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熟悉和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学会利用针灸、中药等防治

技术防治畜禽疾病。 三、面向专业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 四、先修课程 动物解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解剖学知识的支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体的结构与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名称与部位。 六、理论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2学时) ⑴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兽医学的概念、发展史、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兽医学的概念;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方法。 难点: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⑶教学内容 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发展简史 中兽医学基本特点 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和方法 ⑷思考题 中兽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中兽医学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

中兽医基础连载22

中兽医基础连载22 2009年09月22日星期二 08:03 桃花散 出自《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0年版)收载。熟石灰250g大黄片45g石灰与大黄片同炒,以石灰变红色为度,去大黄,研成细粉,过筛;或将大黄纳入锅内,加水250ml,煮数分钟,再加石灰搅拌炒干,除去大黄,研成细粉。过筛。每用适量掺于患处。功能敛疮止血。主治疮口出血。 本方简单适用。实验观察表明,对较小的新鲜创和化脓创均有较好疗效。 生肌散 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0年版)。血竭30g赤石脂30g制乳香30g煅龙骨30g冰片10g制没药30g儿茶30g为细末,外用适量撒布患处。功能生肌敛疮。主治痈疽疮疡,溃后不敛。 类似方尚有许多。例如:(1)生肌散出自《常用中成药》,见于《中兽医学》。象皮血竭煅龙骨海螵蛸赤石脂乳香没药各30g冰片9g为细末,先将疮口洗净,再掺适量于疮面。功能生肌止痛。主治疮疡溃后久不收口。(2)生肌散云南省绥江县验方,见于《云南农大科技》中兽医专辑。麝香3g三七冰片乳香没药白芷煅龙骨各9g儿茶黄丹赤石脂各12g象皮18g先用砂将象皮炒泡,与三七、乳香、没药、白芷、儿茶、赤石脂、煅龙骨等共碾为细末,过筛后与黄丹、冰片、麝香于乳钵内碾为细末,装瓶备用。先用浓茶水洗净创口,撒上药粉;治疗瘘管,先用碘酊涂擦。功能解毒去腐,敛疮生肌。主治动物咬伤,金刃伤,烧伤,化脓创等。(3)防腐生肌散出自《中兽医诊疗》,《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0年版)收载。枯矾500g陈石灰500g熟石膏400g没药400g血竭250g乳香250g黄丹50g轻粉50g为细末,混匀。每用适量撒布创面或填创腔。功能防腐吸湿,生肌敛口。主治痈疽疮疡,外伤出血。(4)脱腐生肌散出自《四川畜牧兽医》1982年第4期。枯矾15g 冰片15g 黄丹15g 陈石灰30g雄黄1 5g朱砂9g 麝香1g 煅石膏15g 为细末,撒敷创伤。功能解毒燥湿,敛疮生肌。主治外伤。 盐粟散 又名生肌散,山西省太原市验方,见于《中兽医方剂》。小米食盐各等份混合,加水少许使食盐附着在小米上,然后用麻纸包5~7层,再用水浸湿纸包,放火中烧至黑烟尽,蓝烟冒出为度,待凉除去外面纸灰,研成细末。创面脓多者掺撒;干者用油调涂;创口深者,取药末、红糖混合加热制成锭,插入创口内。功能止血敛疮,去腐生肌。主治疮疡溃脓,久不收口。 本方对化脓创有较好疗效,也可用于新鲜创、鞍伤、烫火伤等。本方药味用量配比可视创伤种类而异。若为化脓创,小米与食盐为1:1;若为新鲜创,小米用量可加大,小米与食盐为3;2或2:1。在烧制时,应将小米烧透存性,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 绪论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学理论、方药和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的科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 (三)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最早导源于此。 ?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其中特别提到“牛扁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桐叶主傅猪疮”、“柳叶主马疥疮”以及“雄黄治疥癣”等。 ?唐代:有了兽医教育的开端,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李石编著《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 ?明代:《元亨疗马集》(右图)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认为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家畜本身的整体性认为家畜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生理上认为脏腑之间,脏腑与躯体器官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 –病理上认为畜体任何一部分发生疾病都和整体有密切关系,局部病变可影响整体,反之,整体状况对局部也有一定影响。 –诊断上运用整体观念,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体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等情况。“见其外即知其内”。 –治疗上从整体进辨证施治。反对“头病医学,脚病医脚”。2.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动物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所谓的“天人合一” ,自然界是个大宇宙,畜体是小宇宙。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均可影响家畜的生理功能,如果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家畜的适应能力,就会发生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除了强调病畜本身反映的情况外,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时、因地、因畜制宜。 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辨证:是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即通过四诊,将获取的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型。 ?论治:是根据病证的性质确定治疗原则和治法。 ?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也是辨证的目的,反过来验证辨证的正确性。辨证论治是否正确有待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检验。因此,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证”与“病”、“症” 的概念及区别?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如感冒、痢疾等。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呕吐等。?证:是对许多具体症状或症侯群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的概念,它概括了病因、发病部位、病理变化、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治疗方向。如“脾虚泄泻”证,指出病位在脾,邪正力量对比属虚,症状为泄泻,推测病因为湿,治疗亦“健脾燥湿”。 ?证与病的区别在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若干证,如肺炎是一种病,中兽医辨证可分为风热犯肺、痰热蕴肺、肺阴不足等多种证,治疗上应采用不同的治法,称为“同病异治”;同样,多种不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相同的证,如子宫脱、阴道脱、肛脱等均以中气下陷为主证,均可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由此可见,辨证论治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和“对症治疗”。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是代表一切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方面的抽象概念 阴:沉静的、抑制的、晦暗的、衰退的、寒冷的、物质的、液体的、腹、下、内、里、脏、血、寒、虚 阳:活动的、兴奋的、光亮的、亢进的、发热的、机能的、气体的、背、上、外、表、腑、气、热、实 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3.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互错相融的关系。 ?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万物得以生长; ?在动物界,雌雄交媾,构成物种繁衍的基本条件。 ?阴阳交感相错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四季的寒暑为例,夏虽阳热,而夏至以后阴气却随之而生,用以制约暑热之阳;冬虽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生,以制约严寒的阴。 ?以动物体的生理机能为例,亢奋为阳,抑制为阴,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故《素问·疟论》所说的“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 。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互根: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

中兽医学考试重点

1中兽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特点,以针灸和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理法方药具备的独特的医疗体系。 2.中兽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xx: 是代表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4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5阴阳学说的应用一生理方面1.说明动物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动物机体的生理二病理方面1.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2.说明疾病的发展3.判断疾病的转归三诊断方面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2.辨别征候的阴阳属性四治疗方面1.确定治疗原则2.分析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知道临床用药五预防方面。 6五行“五”指木火土金水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7脏腑学说通过观察动物体外在现象,征象,研究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内容1.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相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气血津液3.经络系统。 心主血脉和藏神,开窍于舌,在液为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脾主运化统血生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肾主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 六腑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胃受纳和腐熟水谷小肠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总司全身气机,水液运行道。 8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动物机体和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

兽医病理学笔记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内容过多充血---->1、动脉性充血2、静脉性充血 ●血管内循环 血量的异常过少缺血---->动脉血流断绝---->梗死 血栓形成 ●血管内容物及血 液性状异常 栓塞 ---->破裂性出血 ●血管壁完整性与 通透性的变化出血 ---->渗出性出血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 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 (二)发病机理 1、神经反射: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升高 2、体液因素 (三) 充血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运动时肌肉充血、采食后胃肠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 (1)是最常见的病炎性充血理性充血。炎症早期、急性炎症表现明显。 (2)刺激性充血:磨擦、温热、酸碱等 (3)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受阻后,其邻近的吻合枝发生反射性扩张充 血。有益的反应 (4)贫血后充血:又称减压后充血,如瘤胃臌气。 (四)病理变化 1、肉眼观:大、红、热 2、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五) 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利: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恢复。如红外线理疗 弊:水肿、淤血、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和机理

1、外压 2、内塞:血栓形成,栓塞 3、心力衰竭 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 注:.上述病因在不能代偿的情况下发生淤血 (二)病理变化 1、肉眼:大、紫、凉 2、镜下: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增多。毛细血管( capillary)腔扩大。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轻度,解除病因,可以恢复 2、长时间淤血可引起下列病变: . ●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1)原因:左心衰竭 (2)机制:左心腔内压升高弓|起肺静脉回流受阻 (3)病变: ●肉眼: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

中兽医学

1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2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①整体观念:动物体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外界环境之间紧密相关。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②辨证论治: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3 阴阳学说:是以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及其消长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4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 ①阴阳之间的交感相错②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关系)③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④阴阳的消长和平衡(阴阳在对立统一的前提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对平衡)⑤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成阴) 5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 1)在病理方面:①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ⅰ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ⅱ偏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ⅲ转化:寒甚则热,热甚则寒。②说明疾病的发展③判断疾病的转归 2)治疗方面:①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a.偏盛治则—实则泻之。阳偏盛用热者寒之可辅以养阴;阴偏盛用寒者热之可辅以养阳; b.偏衰治则—虚者补之。阳偏衰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偏衰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a.用阴阳属性划分药物气、味、升降沉浮; b.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阴阳失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6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来阐述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的。 7 五行的相互关系: 1)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生理) ①五行相生: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五行相克: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病理) ①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②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③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8 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病理方面:①母病及子(轻):指疾病的传变是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肝(木)病传心(火); ②子病犯母(重):指疾病的传变是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脾(土)病传心(火); ③相乘为病(重):即相克太过而为病,原因是太过或不及; ④相侮为病(轻):即反向克制而为病,原因是太过或不及。 治疗方面:根据相生规律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相克规律。其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9 脏腑:五脏:是动物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1)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藏神。心开窍于舌,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2)肺: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 3)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藏血,主疏泄,主筋。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5)肾:主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10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运动:叫气机,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气的来源:①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即先天之气。藏之于肾。

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2)

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首先提出“治未病”的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见于() A、《伤寒杂病论》 B、《内经》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2、我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的书籍名是() A《内经》B、《伤寒杂病论》C、《新修本草》D、《厩苑律》 3、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是() A、《元亨疗马集》 B、《新修本草》 C、《司牧安骥集》D《肘后备急方》 4、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是() A《肘后备急方》B《齐民要术》C《痊骥通玄论》D《元亨疗马集》 二、填空题 1、中兽医的基本理论源于一书。 2、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 3、我国在代由朝廷颁布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典。 4、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5、奠定了中医和中兽医辩证施治的基础,主要见于编著的《》一书。 6、我国最早的官办兽医教育开端是在。 三、问答题 1、什么是症、证、病?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整体观念?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怎样理解辨证论治?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1、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转化是() A绝对的B有条件的C单方面的D量变的 2、“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 A阴阳对立B阴阳依存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 3、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水为火之所不胜B金为土之子C木为水之子D土为水之所胜 二、填空题 三、问答题 1、如何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3、何谓五行的生、克、乗、侮?其生克乗侮规律如何? 4、何谓五行的制化?其规律是什么?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6、怎样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四、论述题 1、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2、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 第二章脏腑学说

论述中兽医学的整体观念

论述中兽医学的整体观念 一、引言 中兽医学是指在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理论,研究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兽医学具有整体观念,即将动物看作一个整体,注重调节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兽医学的整体观念 1. 动物整体观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组织,还包括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在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时,必须考虑整个动物的情况,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部位。 2. 内外环境平衡观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通过内部调节机制来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容易导致各种生理和行为异常。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时,必须注重调节动

物内外环境的平衡。 3. 预防为主观 中兽医学强调预防为主,即通过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措 施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饮食营养等方面。在治疗疾病时,也要 注重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4. 中西医结合观 中兽医学将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西药学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草药有着温和、无副作用等优点,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时具有很好 的效果;而西药则可以快速控制急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特点。 5. 个体差异观 中兽医学认为每个动物都是唯一的个体,在诊断和治疗时必须考虑其 个体差异。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动物,其生理和心理状 态都有所不同,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三、应用 1. 畜牧业

中兽医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动物饲养管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综合调控,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动物福利。 2. 宠物医疗 中兽医学在宠物医疗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宠物的饮食、环境、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控,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常见疾病,提高宠物的生活质量。 3. 动物保护 中兽医学也可以应用于动物保护领域。通过对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可以减少野生动物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在野生动物救助和康复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中兽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 四、总结 中兽医学具有整体观念,将动物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诊断和治疗时必须考虑其内外环境平衡、个体差异等因素。在畜牧业、宠物医疗和动物保护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动物的健康和福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兽医学复习题

中兽医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311) 一、名词解释题 1.整体观念: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的思想方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认为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动物体又同周围环境构成更大的统一整体。 2.五行: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属性的物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孳生和相互制约,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3.脏腑学说:脏腑是指构成动物机体的内脏器官。研究机体脏腑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理论,称为脏腑学说。 4.经络: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网络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又称经脉;“络”有网络的涵义,是经脉的分支,又称络脉,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无处不至。 5.六淫:风、寒、暑、燥、火本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产生了适应能力。因此,正常的春温、夏暑、秋燥、冬寒等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不仅不会使动物发生疾病,而且是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外界条件。如果由于动物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变化反常,发生太多或不及,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则可成为致病原因,侵犯机体而导致疾病。这种引起动物发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就称为“六淫”或“六邪”了。“淫”是邪恶侵害的意思。 6.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致病因素和畜体相互斗争的情况。 7.正气:是指畜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8.察口色:就是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舌苔、口津、舌形等的变化,以诊断脏腑病证的方法。 9.补虚药:凡能补益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10.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 中兽医诊疗技术复习题 1 / 10

中兽医学精简版教学设计

中兽医学精简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完成本课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能够: 1.理解中兽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掌握兽医学检查、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能够分析、解决常见的兽医疾病; 4.掌握关于养殖管理的基本知识; 5.具备保障动物福利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2.1 中兽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中兽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中西兽医医学的对比分析; •兽医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等基础知识。 2.2 兽医学检查、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动物体温、呼吸、心跳等常规检查; •各种病理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常见兽医药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常见的外科手术和麻醉方法。

2.3 常见的兽医疾病 •猪、牛、羊、鸡、鸭、狗、猫等动物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2.4 养殖管理 •合理的饲养、喂养、环境控制;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养殖行业的发展动向。 2.5 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动物福利保护法规与实践; •动物福利与兽医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包括: 1.课堂教学:包括讲授、演示和讨论; 2.实验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3.课外阅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4.应用题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典型问题。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 1.日常表现评价: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外阅读等; 2.成果评价:包括作业、实验报告、项目、课程设计等; 3.考核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核和其他小测验等; 4.满意度评价:对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听取学生的建议和 意见。 五、教学资源 •《中兽医学精要》 •中兽医学专业期刊 •兽医学研究资料 •实验室设备 •多媒体教室 六、参考文献 1.林果. 中兽医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明. 兽医学检查诊断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马继安. 畜禽疾病的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4.赵海涛. 养猪管理全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兽医学在发展的早期,便接受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的指导思想,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学术体系。 (一)整体观念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与外界环境之间紧密相关。自然界既是动物正常生存的条件,也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动物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即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因此,中兽医学的整体观念,实际上是指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和动物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两个方面,它贯穿于中兽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的各个方面。1.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为中心,通过经络使各组织器官紧密相连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与九窍各有所属,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以维持机体内部的平衡和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兽医认识疾病,首先着眼于整体,重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机体某一部分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其它部分,甚至引起整体性的病理改变,如脾气虚本为一脏的病变,但迁延日久,则会因机体生化乏源而引起肺气虚、心气虚,甚至全身虚弱。另一方面,整体的状况又可影响局部的病理过程,如全身虚弱的动物,其创伤愈合较慢等等。总之,疾病是整体患病,局部病变是整体患病的局部表现。 中兽医诊察疾病,往往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机体外在的各种临床表现,去分析研究内在的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变化,即察外而知内。由于动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无论整体还是局部的病变,都必然会在机体的形体、窍液及色脉等方面有所反映。以察口色为例,察口色观察的是口舌局部的变化,但通过对口色的观察,可以分析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邪的轻重,疾病的进退等。 中兽医治疗疾病亦从整体出发,既注意脏腑之间的联系,又注意脏腑与形体、窍、液的联系。如见口舌糜烂,当知心开窍于舌,便认为此即心火亢盛的表现,应以清心泻火的方法治疗。此外,“表里同治”,或“从五官治五脏”,以及“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等,都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具体体现。 2.动物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体的生理功能。当动物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活动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时,便不致引起疾病,否则就会导致病理过程。例如,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动物可以通过气血,进行调节适应。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趋于表,则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秋冬阳气收藏,气血趋于里,则皮肤致密,少汗多尿。同样,随四时的不同,动物的口色有“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花冬似雪”的变化,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改变,这都属于正常生理调节的范围。但当气候异常或动物调节适应机能失调,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时,则可引起与季节性环境变化相关的疾病,如风寒、风热、中暑等。 由于动物体与自然环境相关,因此在治疗动物疾病时,就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对动物体的影响。古人在总结自然界的变化对机体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关疾病防治的措施。例如,脾肾阳虚性咳喘,往往夏季减轻,秋冬加重,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并着重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调养预防,此谓“春夏养阳”;而阴虚肝旺的动物,春季易使病发作,故在阴盛的冬季给予滋补,以预防春季发生,此谓“秋冬养阴”。此外,“因时、因地、因动物制宜”的治疗原则,也是整体观念在中兽医治疗中的体现。 总之,中兽医学中的整体观念,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