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合集下载

国内工业企业发展历程

国内工业企业发展历程

国内工业企业发展历程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国内工业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即起步阶段、西方经验借鉴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全面分析国内工业企业的历程。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开创了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历程。

当时,工业部门极度落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科学技术和设备,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国有企业制度,建立了一批以重工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包括船舶厂、机车厂、钢铁厂等。

这些企业代表着国内工业企业的初生状态,虽然基础较为薄弱,但也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西方经验借鉴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开始逐渐与西方国家接触,从中学习和吸取经验。

在这个阶段,我国工业企业对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的渴求更为强烈,国内外合作成为了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实行市场导向,注重企业效益。

这种改革大大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初,我国工业企业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对品质的精益求精愈发强烈,许多企业开始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将AI、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当中。

而在管理方面,更是出现了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新型管理模式,从而使得企业效益大大提升。

结语在国内工业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从萌芽到成长,从引进到创新的不断进化。

我们希望,未来的国内工业企业能够在技术、管理以及市场上都有所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加重要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惊人的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

在这一个甲子的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央新闻单位从8月9日起联合推出“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专栏,分经济发展成就、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等24个专题,系统展示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

在世界经济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长速度——7.1%。

“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

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可以帮助带动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低谷。

”美联社这样评论道。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告别贫穷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956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这是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排成长列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时候,全厂职工夹道欢呼。

新华社发今年80岁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

他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和验收工作。

在长春郊外伪满陆军医院的废墟和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崛起,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富拉尔重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重机厂、大连造船厂……他眼见着一个个重工业企业拔地而起。

“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

【发展战略】中国成立60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发展战略】中国成立60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中国经济腾飞令全世界瞩目 6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扫描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中国经济腾飞令全世界瞩目 6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扫描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对要实现伟大复兴,探索一条既符合国情,又契合时代要求发展道路的中华民族而言意义深远。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6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60年来,我国工业实力明显增强,成为了“世界制造工厂”,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60年来,我国从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的贫穷国家,到成为跻身世界前三甲的经济大国。

60年来,我国在农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我们骄傲。

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60年来,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如今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以上数据充分展现了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人间奇迹。

本报今日特组织了一组相关的报道,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

改革:从计划到市场的巨大转变记者黄丽珠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农业国的根基上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谈何容易,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类历史长河中这一瞬间,对要实现伟大复兴,探索一条既符合国情、又契合时代要求发展道路的中华民族而言意义深远。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渐进式改革走过了30年,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无论是优化经济结构,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前行一直是我们发展的主基调。

60年的艰辛探索使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形成共识,建立并还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基本形成。

6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2008年达到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年至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六十年的国企之今昔朗诵稿

六十年的国企之今昔朗诵稿

六十年的国企之今昔朗诵稿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六十年的国企之今昔。

回顾过去的六十年,国企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大发展的历程。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是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那个时代,国企不仅是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更是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提供者。

国企员工享受着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保障,无后顾之忧。

但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冲击让国企深受其害。

由于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效益低下、质量差、竞争力弱等问题愈演愈烈。

而且,国企员工的收入待遇也日益滞后于市场发展。

很多国企被迫裁员、缩减规模或者甚至关门大吉。

然而,近几年来,国企又开始逐渐崛起。

国家加强了对国企的管理和支持,促进了国企的改革和发展。

一些国企也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天,国企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力量。

它们正在努力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探索新的市场,创造新的价值。

同时,国企也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六十年的国企之今昔,是一个不断变幻的历程。

我们相信,未来的国企将继续发扬光大,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建国六十周年工业发展综述

建国六十周年工业发展综述

建国六十周年工业发展综述第一篇:建国六十周年工业发展综述建国六十年万盛工业发展情况综述自万盛区1955年建区以来,万盛工业围绕煤炭工业的兴衰和发展,走过了54年的艰辛历程,万盛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转折都与产业的调整变化息息相关。

万盛工业54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1980年)以前这一阶段,我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因矿设区,为矿服务”,主要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的职能,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国家直属企业,产业结构非常单一。

这一时期主要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国有工业,地方工业发展比较缓慢。

当时的工业体系构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南桐矿务局。

1954年国家把南桐煤田列为西南开采重点,1955年,国家共投资1300万元对南桐煤矿、东林煤矿进行改扩建。

1957年成立南桐矿务局,使万盛区的煤炭工业进入有计划发展阶段。

1955年至1980年,国家共投资15574万元,新建鱼田堡煤矿、砚石台煤矿、红岩煤矿和干坝子洗选厂、南桐洗选厂,原煤产量由1955年72万吨发展到1980年的204万吨,煤炭洗选能力由1955年的19万吨发展到1980年的40万吨,煤炭采选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体。

二是国家“三线”企业和市属企业。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三线”建设布局调整,万盛的军工制造2结构性过剩。

从万盛的主导产业煤炭生产来看,1997年以前南桐矿务局属国家统配煤矿之一,煤炭不愁销路。

但随着1998年统配煤矿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取消煤炭的亏损补贴,煤炭产业出现销售困难,价格下降,亏损大幅度增加,与煤炭产业相关的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地区经济陷入困境。

同时,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家出台限制关闭十五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万盛区属工业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二是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使我区的非煤工业基础遭到大幅度削弱。

从90年代初开始,“三线”企业逐步向主城区搬迁,到1997年底,3户军工企业已搬走2家,2户市属企业先后外迁,晋林机械厂也于2002年迁出。

60年湖北国有经济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

60年湖北国有经济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

60年湖北国有经济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杨泽柱2009年第10期——经济篇60年来,国有经济作为国家重要经济支柱,与祖国发展风雨同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书写共和国历史时不可或缺的一笔。

我省国有资产存量多,国有企业影响大,国有经济地位重,成为湖北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和主导力量。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始终发挥着强大的经济支撑作用。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更具有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

2008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831家,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456.24亿元、385.82亿元、768.24亿元。

纵观历史,湖北国有经济与全国一样,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初步完成全国工业总体布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摆到重要位置,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

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中国工业化建设初战大捷: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胜利完成。

期间,在湖北相继开工建设了武汉钢铁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一大批国有企业。

到1957年底,全部投产和部分投产的分别为428个和109个。

固定资产新增492亿元,是1952年的1.9倍。

第二阶段(1958—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基本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根据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湖北的国有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大跃进”阶段,湖北的冶金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2.96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2.9倍。

武汉钢铁公司年产150万吨钢的主要生产设施及相应辅助设施基本建成;大冶钢厂在完成第一期扩建工程后,开始挖潜、革新、改造;鄂城钢铁厂、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武汉制氨厂、葛店化工厂等一大批地方国有工业企业陆续建成。

中国经济60年在转型中加快崛起

中国经济60年在转型中加快崛起

中国经济60年:在转型中加快崛起李佐军60年,对个人来说已进入“花甲”,对国家来说则正当盛年。

这60年,中国虽经历过很多风雨和坎坷,但也收获了“中国奇迹”和“中国复兴”之美誉。

这60年中国的主要成就是成功实现了四大转型。

实现四大转型首先,实现了从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的转型。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为了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始终将政治作为推动中国前进的主导因素。

不管是在“三反五反”时期,还是在“大跃进”时期,或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始终是第一位的,“政治挂帅”,凡事都要看阶级成分。

“文化大革命”更是将政治主导推到极致。

在发展经济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政治主导虽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但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经过深刻反思,将全党工作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现了从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的重大转型。

这一转型目标明确,态度坚决,效果明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直是上个世纪后二十年的施政方针,全国上下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

政治和文化等主要为发展经济服务。

因此创造了年均增长达9.8%的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建国后,在前苏联“老大哥”的示范下,我们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期望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经典模式的要求,还将计划经济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现在看来,计划经济虽然有利于集中意志和整合资源办大事,但由于产权不清、激励不兼容、信息不对称等内在缺陷,其结果并不理想,不仅没有实现赶超发展的目标,反而损害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选择权,扭曲了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结构等。

改革开放后,在“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逐步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

【财经】国企财务改革与发展60年回顾与评述

【财经】国企财务改革与发展60年回顾与评述

【特别报道】国企财务改革与发展60年回顾与评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企财务管理模式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

从企业主体财务的角度看,国企财务在改革中秉承了计划经济时期成本管理的传统,并越来越注重风险控制,精细化管理是国企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国企财务改革与发展60年做简要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个人的基本认识。

一、1949~1978年的国企财务改革与发展(一)学习前苏联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前苏联的经验,由财政部对国企实行严格细致的管理。

这一时期,国企财务管理的特点是:(1)国企对生产、成本、销售、盈利、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实行定额管理,并按定额计算出各项财务指标,编制财务收支计划,确定上缴额度和下拨额度,按月分季执行。

定额内流动资金由财政拨款,超定额部分向银行贷款。

(2)基本折旧资金上缴国库,更新改造资金由财政拨款,列入计划执行。

(3)利润超过计划数额的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企业作为厂长基金;完不成计划数额或超计划亏损的,企业应检讨并作说明,经批准后予以弥补或减少支出。

(4)财政部代表国家以所有者身份统管国企财务,通过各主管部门的财务司具体实施管理。

集中严管的国企财务管理制度适合于当时统一财经的要求,但也存在不足之处:(1)国家管得过严、过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许多不便。

财务会计核算中的账簿设置、成本核算、资产负债表、损益计算及分配等专业核算内容比较复杂,企业难以执行。

(2)国企财务决策链条过长、信息不对称,缺乏效率。

(3)资金分配与成本开支常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脱节,工资平均分配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二)鞍钢宪法鞍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钢铁基地,其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在企业成立初期,鞍钢也是学习前苏联马钢经验(即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一长制),但后来发现,强调领导者绝对权威的管理模式并不符合鞍钢实际,国企财务更需要发挥群众的组织管理作用。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述评: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述评: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这是三峡大坝 全景(资料照片)。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城市的数量 增长了6倍。地铁、高架桥、购物中心、体育馆、游乐场……城市面 貌日新月异。同时,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开始反哺农村,新农村 建设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 新中国成立 多年来中 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惊人 跨越, 跨越,还体现在亿万民 众财富观念的变化。 众财富观念的变化。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不仅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还让中国与有着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经济成就。”埃及人民议会议长艾哈迈德·法特希·苏鲁尔说。
60年,弹指一挥间。但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为人类 年 弹指一挥间。但正是在这 年间 年间, 社会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 社会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走过了其他国家 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告别贫穷 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 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 他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和验收工作。在长春郊外伪满陆军医院 的废墟和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崛起,解放牌 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富拉尔重机 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重机厂、大连造船厂……他眼见着一个个重 工业企业拔地而起。 “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新中国 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 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高尚全说,特别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 成就举世公认。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述评:惊人的跨越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述评:惊人的跨越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述评:惊人的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

在这一个甲子的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央新闻单位从8月9日起联合推出“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专栏,分经济发展成就、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等24个专题,系统展示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

在世界经济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长速度——7.1%。

“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

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可以帮助带动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低谷。

”美联社这样评论道。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告别贫穷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今年80岁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

他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和验收工作。

在长春郊外伪满陆军医院的废墟和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崛起,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富拉尔重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重机厂、大连造船厂……他眼见着一个个重工业企业拔地而起。

“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

”高尚全说,特别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成就举世公认。

国富民强——曾经是百年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追求、奉献乃至牺牲的理想。

今天,这一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辉煌发展和经验评析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辉煌发展和经验评析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辉煌发展和经验评析卫兴华:如何看待新中国两个30年中国要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需重视处理好三方面问题人民网记者陈叶军2009年09月29日10: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60年的岁月。

这是不平凡的60年,既经历了前3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经历了后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总结。

为此,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卫兴华教授,请他就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以及总计60年的发展成就和得失进行分析,并对中国经济进一步前行做出展望。

改革开放前30年: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记者:我们该如何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发展成就与经验?卫兴华: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前30年和后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系。

应当肯定,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后30年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

尽管改革开放前在理论和实践中犯过“左”的错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造成了损失,但是不容否定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巨大成就: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永远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

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工人阶级和广大穷苦农民翻了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苦大众扬眉吐气。

工人不再受中外资本家的压迫,即使在民族资本的企业中,工人有权对资方进行监督,要求资方遵纪守法,不能随意剥削和解雇工人。

贫苦农民也摆脱了地主的剥削。

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多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取消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三千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工人与贫苦农民群众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空前提高,焕发出生产劳动的巨大积极性与创造性,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在经过长期的日军侵略战争和国内战争,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只经过三年,我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并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路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路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路径、成就与经验作者:赵德馨来源:《百年潮》2009年第10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路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老人,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是感慨万千。

“之”字形路径在这60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凯歌行进、停滞徘徊和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呈现出一条“之”字形路径。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7年,这是胜利连着胜利的阶段。

主要的胜利有两个:一是通过土地改革和接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接着通过三大改造,变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

这两次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使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1952年,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历史的最好水平。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遭受战争破坏的时间之长,破坏之严重,是同一时期世界上所仅见的。

1950年之后,恢复速度之快,恢复所用时间之短,也是仅见的。

它是这个时期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之后,接着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到1956年,以四年时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1956年为1029亿元,4年间增长51.34%,平均每年增长10.9%。

这也是奇迹般的成就。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在开展经济建设时兼顾了人民生活,加上分配制度的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1952年职工工资比1949年提高70%左右,同时在职工中实行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和各种福利制度,职工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在农村,土地改革使全国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3500万吨粮食的地租。

1952年农民收入比1949年增加30%以上。

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差距。

根据经济计量分析与国际比较专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估算,1956年与1950年相比,中国GDP增长56.3%,世界GDP增长34.2%。

新中国60年: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60年: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60年: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9月22日报道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成就巨大。

能源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供给状况极大改善,供需矛盾极大缓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一、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旧中国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极低,勘探、生产、加工、供应能力极差。

194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仅0.237亿吨标准煤,能源产品主要是少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全部能源消费95%以上,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拥有电力供应。

煤炭产量仅0.32亿吨;原油产量仅12万吨;炼油加工能力仅17万吨,加工原油11.6万吨;石油品种12种,汽油、煤油、柴油的产量只有3.5万吨,润滑油、润滑脂40吨。

石油产品无论数量、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90%以上石油产品依靠进口。

发电装机容量仅1850兆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小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25位,人均用电量仅9千瓦小时,全国没有一个超高压电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建设,能源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已达28亿吨标准煤,比1950年增长110多倍。

其中:煤炭开采能力2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8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6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开采能力1.9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近2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4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工业体系60周年发展回顾

中国工业体系60周年发展回顾

【内容摘要】: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中国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60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中国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60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大跨越,推动我国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全球的制造基地。

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60年工业的风雨历程60年前的旧中国,工业是极为落后的。

不仅产品产量低,而且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许多工业产品不能自己生产,完全依赖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从此,新中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浪前行。

按照历史的顺序及特点,新中国工业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这期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

一方面,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生产迅速增长。

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年均增长 34.8%.同时,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

在这些骨干项目的带动下,工业快速建立起来。

“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农业年均增长 3.8%.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农业。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上升13.6个百分点。

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P o s t B y:2009-8-2320:50:00穷乡亲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

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

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

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

)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

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

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

新中国经济6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思考资料讲解

新中国经济6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思考资料讲解

新中国经济6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思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

作为经济体制的关键组成部分,企业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因此企业体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一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回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纵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变迁,以理顺国有企业关系为重点的微观经济基础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引人深思。

---- 国有企业改革前30年的发展状况新中国建立初期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的主要部分实行直接计划,其他非国有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各项业务管得太多、太死,其弊端很快就显露出来。

党和政府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陆续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

这些规定,从下放管理权限、扩大地方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等方面着手改革,是探索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初步尝试。

与此相应的,开始逐步下放中央直属企业。

1958年4月,中典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同年6月,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的规定》,提出了下放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的具体办法,要求尽快、更多地下放企事业单位。

1961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要求重新实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

同年9月,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对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调整、改进了国家、地方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恢复和建立。

同时还作出调整企业管理体制、重新上收企业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力图改善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但由于着眼点主要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管理企业的权限,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本身没有多大改进,使得这些高速和相关措施没能在增强企业活力方面收到多大效果。

新中国经济6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思考

新中国经济6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60年来,国有企业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的历程、成就及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

首先,国有企业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富”的作用。

特别是在1956年到1957年的“大跃进”时期,国有企业迅速扩张,为国家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然而,“大跃进”之后,国有企业面临了困难和矛盾的问题,由此而开始了第一次国有企业。

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管理,改善企业效益。

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有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济体制也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此后,国有企业持续进行了体制和产权,探索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效运作模式。

特别是在19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国有企业进入了深水区,既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又有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

其次,国有企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使国有企业摆脱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束缚,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提高了企业效益。

例如,经过后,一些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不仅实现了效益的提升,还推动了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其次,促进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现代化运作。

国有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再次,激发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一些国有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成功打破市场壁垒,赢得了国内外的认可。

最后,国有企业还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稳定。

国有企业在过程中积极调整结构,优化人员配置,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国有企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仍然存在效益低下、负债累累等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仍然不够灵活,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其次,国有企业也面临老化产业和资源约束等结构性问题。

中国企业60年

中国企业60年

华西村一角
上海自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厂车间
成长1990—2003
• 90年代开始加入WTO的进程,特别是亚洲金融风 暴以后,给中国的企业家很大的教训:第一就是 企业家开始感受全球化是什么东西;第二就是出 现真正因为市场打败仗的企业。 • 这个时期国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 搞股改主要是因为缺钱。1991以后,国有企业由 放权让利进入到产权改革。产权改革有很多形式。 • 1998以后有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国退民进”
新中国企业60年的成长
陈琪

2009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有 43家企业上榜,其中中石化更是以年营业 收入46万亿元进入前十名。面对中国企业 漂亮的成绩单,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 直到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 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 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 全国的工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
苏联专家在大学里向中国学生授课
“红旗”汽车
• 当时具有标志性的企业就是申新,申新是 当时中国最大的纺织工厂,代表着中国企 业的现状:在一个新的体制下,然后还希 望按照以前的模式运营。1953年前,中国 主要的事情就是抗美援朝,国家鼓励生产, 私营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1952年就不一 样了,证券交易等金融市场基本都停掉了。 1952年,国家对纺织业实行“统购统销”。
chenqi
• 那些像联想、春兰、长虹等发展起来的企 业都要面对产权问题,有的走的顺利,有 的就很曲折。 • 在中国制造业里面,有两个公司是有标杆 性的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
TCL的手机装配车间
中关村积压的联想电脑
持续2004—?
• 这几年宏观调控是最热门的词,主要是用 信贷方式和货币政策来进行选择性调控。 • 这个市场环境、法律以及监管力度都在增。 • 这个时期发展很快的企• 当时的企业家代表就是荣毅仁这些人。他 们那代的资本家也分两种,一种是在那时 被看做很自私的人,还有一种就是荣毅仁 这种,他们本来就有社会主义思想,大公 思想,这些人赚钱是为了社会赚,用商业 造福社会。当时还有集美的陈嘉庚,同仁 堂的乐松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中央企业有30家上榜,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均位列前10名。

中国石油在今年更是一度排名全球市值第一。

面对中国国有企业漂亮的成绩单,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直到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全国的工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

60多年来,广大国有企业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强国富民铸辉煌新中国经济是在一片废墟上起步的。

1949年,全国只有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那时的中国,就连一根最普通—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文=白天亮的铁钉也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注定无法强大,国有企业历史性地承担起重任。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钢铁!在曾被日本人断定“只能种高粱”的鞍钢,几千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

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竣工投产,兴奋的工人们特意把首批生产的无缝钢管作为礼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汽车!用钢钎砸开冻土,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荒原上奠基,3年后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了厂门。

这种名为“解放”牌的汽车结束了中国被称作“万国汽车博览会”的历史,在此后几十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第一架飞机、第一块手表、第一台机床、第一个自动化电站……国有企业以不懈的努力、艰难的探索,铺就新中国经济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今天,广大企业承载着强国富民的梦想,继续书写辉煌灿烂的篇章。

站在2008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们无不为其晶莹剔透的模样而赞叹。

9843个球和20670个杆组成的钢结构、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双层气枕充气膜……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奥运工程中自主创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见证。

如今的中国国有企业,活跃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背后,闪动着企业奋斗的身影。

神舟飞船、嫦娥一号、“歼十战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奉献着一项项科研成果。

非典突袭、冰雪灾害、汶川救援……特殊时期,总有大量企业以强烈的责任感挺身而出。

据统计,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

数据研究显示,国有企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从资产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资产量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各类企业约45%;从人力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就业人数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其他企业约190%。

改革发展焕新颜1985年,日本一位经济学家在对中日企业作对比后断言:中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

这个结论或许不够客观,但足以提醒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去重新审视当时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什么?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理性反应的竞争主体。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工厂,虽然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的确离“现代企业”太远太远。

要让企业变成真正的企业!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经历利改税、承包制种种探索,直到1993年中央提出“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改革之路。

中国的国有企业,开始悄悄地“改名换姓”—企业大门上最抢眼的“招牌”,不再是“××厂”、“××总厂”,而是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与之相伴随,企业领导班子中有了不少新的职务:“总经理”、“董事长”、“董事局主席”、“外部董事”、“监事”。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如今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已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

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中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已接近70%,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5万亿央企国有资产中的80%集中在上市公司。

2004年,宝钢集团率先试点在国有独资公司中建立董事会,这一事件被称为“国资委成立后最大的新闻”。

宝钢的高层管理人员不再是国资委任命,而是由公司董事会进行选聘,负责日常经营。

“外部董事要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一批有丰富经验、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外部董事人选,实现了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权制衡。

“授予董事会部分出资人权利”—董事会开始拥有重大投融资项目的决策权、选择考核经理人员的权利,更好地解决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

目前,中央企业建立规范董事会的已达24家。

改革激发着企业的活力。

更强的竞争力—1978年,全国国营企业的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只有1089.9亿元。

如今,123户中央企业一个月的利润总和就能接近1000亿元。

更灵活的运行机制—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全面建立。

更加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走出去”。

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在境外和港澳地区投资设立的境外单位共有5901户,其中境外子企业已达4860户,境外机构1041个。

一个个大型跨国并购举动,反映出国有企业正积极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过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大展身手。

风雨洗礼更坚强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广大国有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是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变“熬冬”为“冬训”,中央企业抓紧时间苦练内功,夯实基础迎接挑战。

—市场开拓更加深入。

中央企业在精耕细作传统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新兴市场。

企业主要负责人纷纷深入市场一线,及时捕捉商机,巩固扩大市场份额。

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冶集团等企业,发挥技术和成本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争得了一批大型海外工程项目。

—成本控制更加严格。

80多家中央企业通过财务公司、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其中国家电网、中国华能、航天科技等企业资金归集率达到或超过90%,有效地降低了财务费用。

中央企业还普遍通过集中采购、降低管理费用等措施降低了成本。

—风险管控得到了强化。

99家中央企业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重要决策、重要合同、重要投资项目的法律审核得到加强。

基础管理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中央企业迅速遏制了生产经营指标迅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全面回升。

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3611.7亿元,其中6月份,中央企业当月实现营业收入11725.9亿元,环比增长23.2%。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困难,也带来了重新调整的机遇。

中央企业在立足当前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更放眼长远,优化结构上水平,为迎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东方ic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央企业用行动证明,在经济遭遇重大冲击之时,中央企业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动,打得胜,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更大了。

联合重组,央企户数调整减少到123家。

一些中央企业将非优势业务剥离与其他企业重组,实现了共赢。

中央企业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应对危机的过程变成提升竞争力的过程。

电动车产业联盟的成立,展示了央企寻求新突破的雄心。

保增长促经济回升,中央企业是中流砥柱;保民生履行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同样坚定不移。

在最困难的2008年,中央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0.8%,但上交税金不降反升,达到10426亿元,同比增长18.6%。

大部分中央企业在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承诺并切实做到了“企业不裁员,员工基本收入有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企业2009年主动招收应届毕业生20多万人,比2008年增长7%。

保障市场供应,中央企业更是冲在最前边。

电网企业克服政策性亏损的巨大困难,全力保供应。

在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时,石油石化企业努力服务“三农”,保障“三夏”,千方百计保障农业油品供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央企业用行动证明,在经济遭遇重大冲击之时,中央企业靠得住,信得过,拉得动,打得胜,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风帆正举新国企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更追求科学发展,在“好”和“强”上下功夫。

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国有企业普遍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目前,中央工业企业全部建立起国家级的研发机构。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安排的14项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央企业直接参与了其中12项。

新一代网络、民用飞机、卫星应用、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更成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典范。

节能减排,中央企业发挥着表率作用。

2007年,中央企业郑重承诺,到“十一五”期末,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2009年,中央企业共投入878.4亿元实施节能减排。

与2005年相比,2009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下降15.1%;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6.8%,化学需氧量减少33.04%,提前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新时期,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如何体现?过去,有人认为这取决于国企户数是否占优;现在,人们更关注脱胎换骨后的新国企实力如何、控制力影响力有多大。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在降低,但综合实力、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

先说“退”。

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一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放开搞活,目前中小企业改制面总体上达到80%—90%。

再说“进”。

这些年,国有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

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3万亿元,年均增长20.8%;实现利润从2405亿元增加到8151亿元,年均增长19%。

从2006年开始,中央企业向国家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已累计上缴1371亿元。

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

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以上,民航运输周转量约占全国的80%,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8%,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