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第4单元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d834e638ed630b1c59eeb5f0.png)
C
5.自1995年我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以来,互联网发 展迅速,其产生的影响包括 ( ) ①使信息、知识更迅速、更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②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③现代生活方式彻底取代了传统生活方式 ④人们的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变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四.时尚中国
1.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 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2.表现 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 ⑵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引发的“装修热”。 ⑶社会的流行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6、“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 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 ( ) A.小城镇迅速崛起 B.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C.城市区域化的出现 D.建立节约资源系、生态型城市
B
3、下列属于我国城镇化途径的是( ) ①乡镇企业发展 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大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④城市区域化倾向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9.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 革开放时期( ) A.旅游热、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家电普及 C.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
C
以上图表反映了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腾飞。 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的影响
⑴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 发达国家的差距。 ⑵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生 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要点点拨 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第一步目标是解 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件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95bb4e10661ed9ac51f331.png)
创新互动课堂
主要考点突破
热点考向示例
教材习题全解
活页规范训练
思路导图
答案 C
创新互动课堂
主要考点突破
热点考向示例
教材习题全解
活页规范训练
【考向2】 在“2011年度上海书展”上发现
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杯具”、
“云计算”等新词的“潮词语录”,被媒
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与此现象关联
密切的是
创新互动课堂
主要考点突破
热点考向示例
教材习题全解
活页规范训练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创新互动课堂
主要考点突破
热点考向示例
教材习题全解
活页规范训练
3.有人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认为“每个人 只需敲击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请你 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提示 (1)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其他媒介能办 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2)互联网可 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 发表自己的意见。(3)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 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创新互动课堂
主要考点突破
热点考向示例
教材习题全解
活页规范训练
(3)途径:①大力招商引资。②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③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④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提高效益。 ⑤农业的大力发展。⑥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增长。
创新互动课堂
主要考点突破
热点考向示例
教材习题全解
活页规范பைடு நூலகம்练
(4)影响 ①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缩小了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 距。到2006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 ②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 量的显著提高上,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③城乡家庭的最高追求的变化:由传统的“老四大件”转变 到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等“新四大件”;如今, 住房、家用电脑、汽车等则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d83d92626294dd88d1d26b72.png)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建国以来GDP的变化
课堂设问一
什么是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 值的总和。 ★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 ★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 国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 = 本国国内所有成员的收入总和
中排名第一 。 (3)经济发展的成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4)2002 年,中共十六大发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号召,
提出到 2020 年 GDP 比 2000 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5)2007 年,中国共产党 十七大 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
但是互联网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四、时尚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文化飞速的发 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们的生活 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积极 进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生活水平(服饰、 居住条件、语言)以及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巨大 变化。
那个时代的着装
着 装
着 装
生活水平的提高
着 装 的 变 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
个性化的 家居环境
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 居 设 计
四大件的变化
八 十 年 代 以 前
自行 车、手 表、缝纫 机、收音 机。
四大件的变化
彩电、洗衣 机、电冰箱、录 音机。
八 十 年 代 以 后
四大件的变化
如 今
……
流行语的变化
原因: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 科技水平的提高, 国内外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1.建国以来GDP的变化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剧变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剧变](https://img.taocdn.com/s3/m/d912ca8abceb19e8b8f6bad4.png)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解读】应把握GDP增长的表现、原因与意义;把握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原因、意义;把握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时尚。
【考试大纲】大众传媒的发展【知识梳理】一、经济腾飞1.从GDP看沧桑巨变(1)概况:①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 GDP平均年增长。
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远远超过同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年均增长率。
②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
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位。
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
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37万亿美元,超过德国(3.2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位(第一美国:13.98万亿美元;第二日本:5.29万亿美元)。
③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
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含义:城镇化又称,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转向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进程: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阶段。
③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
走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特征:①进程快,城镇化的道路多样。
②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雏形。
③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二、社会巨变1.互联网时代(1)原因:①的到来;②的大力支持;③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2)概况:上网用户不断增加;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86c7422a2f60ddccda38a09a.png)
孔夫子旧书网()汇集全国各 伴随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上银行也提供了 各类便捷服务,图为中国工商银行网站主页。 地3000多家书店。
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 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由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如何 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2)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促进 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的发展.
2.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效
(1)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经济 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迅速提升.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人民 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
1.城市化的概念
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 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 的重要指标之一.
2.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十分缓慢 (1)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_________. 加快 (2)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_________. 高速发展阶段 (3)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入_____________.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增强; (2)人民生活水平开始走向小康; (3)城市化进程加快; (4)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1.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列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D.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增长上
3.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bb2ae81bde80d4d8d15a4f96.png)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中国经济腾飞:1、原因:①中国实行;②中国科技水平提高;③中国所处的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2、表现:(1)、人均GDP快速增长:GDP指国内生产总值;GNP指国民生产总值,GDP小于GNP。
变化原因:①中国实行改革开放②中国科技水平提高③中国社会环境稳定④中国所处和平国际环境(2)城乡居民迈向小康:①提出目标:中共“”(2002年)提出了的奋斗目标;力争在和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②确保建成:中共“”(2007年)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意义:(1)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2)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的显著提高上,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定义:又称城镇化,是指、和、模式由型转向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之一。
2、发展过程:(1)改革开放之前:进程十分缓慢(2)改革开放之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推动因素:、、等政策。
3、城市趋势(倾向):出现的倾向,形成的雏形。
有以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为中心的北京城市群等,发挥作用,为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4、目标: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和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5、存在问题:6、解决措施: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1、条件:随着时代的到来,中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因特网)时代。
它的出现标志是世界由进入走向的象征。
2、影响:(1)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打破了常规的、限制,使信息知识等更迅速、更便利的传递和共享。
(3)改变着中国人的、、、方式。
(4)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5)也要看到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要正确识别和运用,防止网络犯罪和被侵害。
我·说课·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我·说课·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579317fd6294dd88d0d26b53.png)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经济成就,容易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3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
山东0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是(2008·山东文综·29)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解析】(2)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带‘洋’字的词语”在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即可。
经济方面原因应答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影响。
【答案要点】(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以改革开放以来衣着、流行语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生活。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搜集史料,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
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21课 经济腾飞有生活巨变
![第21课 经济腾飞有生活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a6acf86f5acfa1c7aa00ccf6.png)
经 济 腾 飞
一、中国经济腾飞 1、建国以来GDP变化
1952 1953 1956 1961 1965GNP 1976 GDP 指国内生产总值; 指国
民生产总值。GDP小于GNP 679亿 824亿 1028亿 1220亿 1716.1 2943.7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亿 亿 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 1978 1980 1984 1998 2004 2013 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 国内生产总值 3624.1 4517.8 7171亿 79553 13651 56884
学以致用
展示安排及目标要求
展示方式 及位置 书面展示 书面展示 书面展示 展示 小组
展示问题或题目
基础自测 探究(1) 探究(2)
2组 3组 4组
探究(3)
书面展示
5组
1.目标:通过你 的展 示,同学们思 路更加清晰。 2.要求:①展示 人上台迅速,书写 认真、快速、规范, 步骤清晰、简洁。 ②非展示人讨论完 毕,总结整理完善, 并迅速浏览展示内 容,准备点评、补 充、质疑。
当堂检测
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 主要得益于
( D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解析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 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急剧增加。
20年奋斗目标:十六大
阅 读
中共“十六大”——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 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 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宏伟目 标 按照这一目标,到2020年, 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按2000年 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17bb1d7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9.png)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 引言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强,各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本文将探讨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2. 经济腾飞的原因经济腾飞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迅速的现象。
它可以源自多个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的推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投资基础设施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从而推动经济腾飞。
科技进步也是经济腾飞的重要驱动力,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促进创新。
此外,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便捷,为经济腾飞提供了机遇。
3. 经济腾飞对生活的影响经济腾飞对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就业机会增加经济腾飞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增长,很多新的企业和产业得以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现有企业也会扩大规模,增加员工数量。
这些就业机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2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腾飞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经济的增长意味着人们的收入增加,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他们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休闲设施。
此外,经济腾飞也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人们可以创业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3.3 社会变革加速经济腾飞加速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动,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新的技术和思想进入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经济的腾飞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环境污染的增加。
4. 生活巨变的驱动力生活巨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腾飞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除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也是生活巨变的重要原因。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ef2f3a763231126edb1156.png)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课题: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从GDP看沧桑巨变从GDP的变化看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78年中国人均GDP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2、经济增长的影响。
下一步目标:建设XX年,十六大提出了的奋斗目标,力争在和的基础上,到2020年GDP。
XX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确保到2020年。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含义: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我国城市化;城市群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原因:概况:上网用户多应用领域广影响:四、时尚中国思想观念时尚:生活时尚:穿着时尚家居时尚:语言时尚:既有的词语,又有,也有和各地的影响。
从1987年到1995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重难点解析】小康社会: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工业化率、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等系列指标;民主法制健全、科教文化进步、人民生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印度及亚洲人均国民收人水平。
1978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230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与地区中排104位,广大农民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到1998年,中国的各项指标与1978年相比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95倍;外汇储备增长了89.6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250倍。
中国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对于中国20多年间经济发展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给予很高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变化0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竖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也说明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材整理1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1)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1)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到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3)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2)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教材整理2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进程
(1)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3.趋势: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等。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
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它须由工业化不断推动。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为保障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舒适水平,大城市要严格限制其规模,中等城市要合理发展,小城镇要积极发展。
大城市较大的城市规模既增加了人们的交通、医疗、生活与工作成本,也往往造成对资源的过度甚至是破坏性使用。
教材整理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条件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政府的大力支持。
(3)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概况
(1)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2)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3.影响
(1)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2)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
(3)改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教材整理4时尚中国
1.原因: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表现
(1)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2)生活时尚
①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
(3)流行语言:包括新创造的词语、外来词汇、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等。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8[课中思考题],思考:我们身边有哪些流行的新词语?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提示】出现在我们身边诸多新词汇,如“牛市”代表的是股市的行情很好;“博客”指的是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主页,成为与他人交流的手段;“伊妹儿”指的是电子邮件,它比一般传统的邮件快捷、方便,同时也更加安全,是“电子时代”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双赢”常用于外交和国际经济交流中双方的互利;“小资”是指在社会上收入相对稳定,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相对较高的年轻人。
探究点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特点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残破,生产力水平低;重点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内因。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向非农业领域转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推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
【史论拓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③城市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等的需求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
④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⑤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
(2)特点:发展曲折性;道路的多样性;城市区域化。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解题模板】
1.深圳在成为特区的25年期间,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人民币,接着用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人民币,然后仅仅用2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
“深圳速度”()
A.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轨迹
B.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C.证明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D.说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980年深圳特区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深圳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深圳速度”,同时也体
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轨迹。
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A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有()
【导学号:72040140】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③乡镇企业的发展④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
①②从时间、内容上来说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3.它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如果将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它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
这种传媒是()
A.电话B.报刊
C.影视D.互联网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连线”“一体化”可判断这种传媒是互联网。
【答案】 D
4.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D.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
【解析】新词汇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故C项正确。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141】材料一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GDP平均年增长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十,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材料二1978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全国城市化率只有17.9%。
1978年到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1%。
材料三传统的“四大件”从20世纪80年代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到20世纪80年代后变为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如今再变为住房、手机、家用电脑、汽车等。
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品位,追求时尚。
(1)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原因。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与前两段材料有何联系?
(3)在以上现象的基础上,2002年我国政府又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分析,材料一反映了GDP的不断增长,材料二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原因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中变化的关键时间信息“1978年”。
第(2)问,材料三中“四大件”的变化反映的是生活水平的变化;联系结合前两段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第(3)问,注意三则材料反映的三个现象,对应回答目标即可。
【答案】(1)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
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党领导人民不懈的努力。
(2)现象: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观念也不断变化。
联系: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体现和结果。
(3)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2002年政府还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