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21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2021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安庆二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1980年底共出刊400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学习西方经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用于刊登国外情况的期数占三分之一,故选A项;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排除B项;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排除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排除D项。

]2.(2019·沧州高三联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

据此可知,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B.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材料“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说明政府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使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以保障和扩大,故选C项;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1984年以后,城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故排除B项;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排除D 项。

]3.(2019·武汉四月调研)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

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

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创新学案含解析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整合备考提能创新学案含解析人教版

第八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整合(一)宏观体系构建(二)专题知识总结1.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2.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比较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历程的启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是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近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的侵略和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中国丧失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条件。

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2)善于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正是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发展的明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潮流、科技革命都为我们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

(3)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

近代官僚资本的垄断经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

当前建立公平、公正的经营投资环境,是推动我国民族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条件。

(4)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

近代中国民族经济举步维艰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资金少,技术力量弱,对外国依赖性强。

由此可见,民族经济若要发展,既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形成健全的金融体制,同时又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增强国际竞争力。

4.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5.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①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②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②内容: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1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1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二模)媒体指出:当某某、某某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B[材料“当某某、某某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某某、某某等部分地区自发的倡导和组织,故B项正确。

]2.(2018·某某模拟)1979年,某某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

这说明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B[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公有制,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1979年来安县粮食增产的是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包产到组的队,而坚持原来的“大呼隆”的队却减产,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1956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粮食增产,属于经济方面,而基层乡镇政府改革是在1983年后,且是政治方面,故D项错误。

] 3.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

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D[根据材料“中央1号文件”可知,这属于行政法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可知,这属于私营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2021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课时21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作业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21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课时21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作业课件岳麓版必修2
解析:图表信息无法体现西方思想文化对婚姻习俗的影响,D 项符合题意。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到 1978 年, 全国城市化率只有 17.9%。1978~2000 年,城市数量由 193 个增加 到 663 个,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36.1%。
材料三:从早几年各大论坛流行的“沙发”“潜水”,到电影 里“做人要厚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再到今年由香港著名 演员梁朝伟引发的“生活体”、电视剧《甄嬛传》引发的“甄嬛体” 等。网络流行语的风暴一波接一波的袭来,从简单的词汇到现在的 “XX 体”,网友们乐此不疲地把这些网络流行语应用于微博、论 坛,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 入 WTO 是在 2001 年。
10.1966~1976 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 1966 年为 583 元,1976 年为 575 元,有小幅下降。全国职工工资总额 1966 年为 296 亿元,
1976 年为 489 亿元,增长 65%。这说明( A )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城市群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城市 区域化倾向。B、C 两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符,D 项表述不符合题 意。
3.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 年我国城市数量
为 193 个,1997 年为 668 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
主要是由于( B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课时作业21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观察中国经济 GDP 增长率变化图(下图),出现第二个快速
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 D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2021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2021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考点1| 经济体制改革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立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概念阐释]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开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展的改革。

在中国,其根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构造,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措施(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在土地公有制根底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特征包产到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立和农村经济的开展。

[轻巧识记]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方案的商品经济。

3.过程(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康开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开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

【高优指导】2021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考点规范练24 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高优指导】2021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考点规范练24 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考点规范练24.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选择题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供应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靠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2.2021年7月15日,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

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

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由于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A.实现了土地集体全部制向私有制的转变B.让农夫获得了土地全部权与经营权C.完全冲破了方案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农夫获得了生产与安排的自主权〚导学号17600139〛3.(2021河南商丘二模)20世纪80年月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需从事劳动”。

这说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摆脱方案经济体制的束缚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头转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头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4.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人员流通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5.1979年7月,中心打算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B.打破了方案经济体制的束缚C.对外开放力度的扩大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6.(2021河南洛阳一模)20世纪90年月,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2021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55

2021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55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生活变化飞速,并向小康社会迈进。

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

4.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日益时尚化。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2.表现(1)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3)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4)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5)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2.进程(1)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3)进入21世纪,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4)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3.趋势: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等。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概况(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2)应用领域更广,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2.影响(1)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传递、共享。

(2)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3)改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人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名校联考卷专题八中国近代经济及社会生活变迁含解析.doc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名校联考卷专题八中国近代经济及社会生活变迁含解析.doc

专题八中国近代经济及社会生活变迁1.1840—1894年,资本在100000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有23家,设立时的资本总额为7631000元。

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设立时的资本总额为103153000元。

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C.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D.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2.据统计,19世纪70-90年代中国出口贸易基本情况(出口货物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 如下表所示。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A.丝、茶出口的竞争力不断增强B.出口贸易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D.对外贸易入超局面得以改变3.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

这一主张()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C.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4.1932年,有学者感叹,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

这一举措()A.推动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B.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说明政府为抗战做好了准备5.下表为1933年中国手工业生产占净加值的百分比——《1912—1949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注:净加值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依据上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重化工业的近代化程度普遍较低B.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举步维艰C.当时中国工业以手工生产为主,近代化水平较低D.当时政府不支持民族工业,致使近代化水平较低6.从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袁世凯统治中国四年零四个月时间里,全国至少有75家报纸被封,49家报纸受传讯,9家被军警捣毁,24名记者被杀,60人被捕入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师用书岳麓版87.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师用书岳麓版87.doc

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考点1| 经济体制改革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概念阐释]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措施(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特征包产到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轻巧识记]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8)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案(8)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

考案[8]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9·北京朝阳期中)洋务派在举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军队的过程中,遇到资金来源、原材料供应及交通运输等诸多困难。

为解决这些困难,洋务派( B ) A.鼓励民间投资设厂B.着力创办民用工业C.大力引进外国资本D.宣传倡导使用国货[解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才允许民间投资办厂,故排除A项。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企业,后为解决资金、原料等问题,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故选B项。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大力引进外国资本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C项。

宣传倡导使用国货是在民国初年,故排除D项。

2.(2020·云南昆明质检)作为一种政治势力,洋务派内部的情况十分复杂。

在洋务运动中,中央的奕和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有矛盾,曾、左、李等人相互之间有矛盾,老牌的洋务重臣李鸿章与后起的张之洞之间也有矛盾。

材料说明( A ) A.洋务派内部存在利益冲突B.洋务派缺乏共同政治主张C.地主阶级具有时代局限性D.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必然性[解析] 材料“中央的奕和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有矛盾……李鸿章与后起的张之洞之间也有矛盾”反映了洋务派内部存在复杂的利益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故B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时代局限性,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探讨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故D项排除。

3.(2020·江西红色七校联考)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 10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件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 10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件课件

(3)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中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影响、改变了人们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时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知识拓展
影响现代中国生活变化的因素:①政治局势及
国家政策的变化。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近代社会生
知识系统整合
重点识记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确立了 改革开放 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4.历史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结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发开放浦东、加入世贸组织,对 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深化拓展】 对外开放的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
国家和地区开放。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城市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就是不仅经济领域,而且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 领域也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 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 程的主要特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3讲 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1)措施⎩⎪⎨⎪⎧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试行:安徽和四川首先实行生产责任制。

B.特征: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时期。

(2)意义⎩⎪⎨⎪⎧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识记]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1.背景:十 一届三 中全会3. 城市改革(1)中心环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2)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②形成了一批大企业集团。

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历程⎩⎪⎨⎪⎧①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①21世纪初,中国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 展的进程。

思维发散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时限时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百校联盟质检)某会议公报明确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此项决议( )A.肯定了小岗村的包产到户B.决定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C.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D.决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C[根据材料可知,此项决议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根据材料中“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等信息,可以确定是对内改革,由“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可知也包括了对外活动,因而能确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故选C项。

] 2.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道:“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

”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A.建立人民公社B.“包产到户”C.农业生产合作社D.“耕者有其田”B[人民公社在生产管理上属于“大兵团作战”,与此题所指不符,故A项错误;由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个体经营体现了“各自作战”,此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包产到户”,故B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其并没有实现一种从“大兵团作战”到“各自作战”的转变,故C项错误;“耕者有其田”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并未真正地实行,故D项错误。

]3.(2017·岳阳质检)《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A[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个体经营,是一种集体经济,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平均主义不能体现经营方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按劳分配是分配原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小农经济,故D 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课 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课 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学案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1课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预习学案【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近30年的________________,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2.表现: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________________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⑵1978年,人均国内________________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⑶1990年中国________________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⑷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

3.GDP增长的影响:(1)国际经济地位:大大缩小了中国与 ________________ 的差距。

(2)人民生活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向 __________ 迈进。

4.目标:⑴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奋斗目标,力争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⑵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___。

★要点点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第一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不是达到小康水平。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训练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8·河南濮阳二模)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B[材料“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自发的倡导和组织,故B项正确。

]2.(2018·邢台模拟)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

这说明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B[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公有制,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1979年来安县粮食增产的是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包产到组的队,而坚持原来的“大呼隆”的队却减产,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1956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粮食增产,属于经济方面,而基层乡镇政府改革是在1983年后,且是政治方面,故D项错误。

] 3.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

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D[根据材料“中央1号文件”可知,这属于行政法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可知,这属于私营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安庆二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1980年底共出刊400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学习西方经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用于刊登国外情况的期数占三分之一,故选A项;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排除B项;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排除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排除D项。

]2.(2019·沧州高三联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

据此可知,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B.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材料“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说明政府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使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以保障和扩大,故选C项;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1984年以后,城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故排除B项;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排除D 项。

]3.(2019·武汉四月调研)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

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

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

这一事件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C[材料“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说明中美间的这种关系属于对外开放的范畴,中方代表提议的做法属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体现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故选C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排除A项;这一事件不能作为突破计划经济的开端,故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

]4.(2019·潍坊一模)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

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

这( ) 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1987-198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几个年头,“四个轮子”就是改革的扩展及深化,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实现”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而非“解决了”,故排除B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排除D项。

]5.(2019·怀化一模)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

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B.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D.推行土地整合违背了经济规律A[“土地细碎化”指的是把土地包产到户,进行分散经营,因而“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说明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故选A项。

]6.(2019·泸州二模)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工资改革,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企业完全实现了经济的自主管理C.按劳分配原则得到全面贯彻D.工资改革逐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于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中的“完全”、C项中“全面”是错误的,故B、C两项错误;材料“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说明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表现,故D项正确。

] 7.(2019·新乡二模)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由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1978年1985年1990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 545 9 016 18 668 518 942粮食产量(单位:万吨)30 477 37 911 44 626 58 958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98 274 621 20 487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109 423 534 18 184 A.B.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有了大幅度增长,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故选D项。

]8.1975-1986年中国国民收入与外贸进出口数据比较统计表项目年份国民收入出口进口(单位:10亿元人民币)1975 250.3 14.30 14.741978 301.0 16.77 18.741980 366.7 27.24 29.141986 779.0 108.2 149.86A.逐步改变了对外经贸政策B.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对外贸易发展日益失衡D.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A[材料表明,1975-1986年,国民收入、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都在增长,这与1978年后中国逐步对外开放,实行灵活的对外经济政策有密切关系,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进出口贸易而不是农村经济,故排除B项;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增长且幅度相差不大,故排除C项;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以后,故排除D项。

]9.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 054.74万人。

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深圳作为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故选A项。

]10.(2019·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下图。

能正确反映该图信息的一项是(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变化A.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B.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D.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D[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的比重在3%~8%,在21世纪初消费比重增加到8%~13%,2012-2013有一个直线上升,之后稍有回落,但比重仍在18%以上,这反映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比重在增加,应该是住房商品化的趋势在加强,故选D项。

]11.下图为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的GDP比重变化示意图。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C.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优越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D[由材料可以得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D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出超还是入超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2.(2019·郴州一模)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差额(亿美元)2011年 1 160 600 5602012年 1 117 772 3452013年 1 176 902 2742014年 1 196 1 029 1672015年 1 263 1 180 83 截至2016年11月1 138 1 617 -479B.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A[材料中国“直接利用外资额”“对外直接投资额”都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逐渐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变化,与对外贸易无关,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实行了三年又八个半月。

到明年,我国将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编制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积极准备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材料二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 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农村8.9%消费水平城镇 4.5%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此次会议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何论断?指出这一论断的主要背景。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性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

这两种分期方法的角度有何不同?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三小问,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角度思考。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增长较快;第二小问,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1992年为界的学者侧重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以2001年为界的学者侧重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据此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